(二)奕秋诲奕

围棋和象棋,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喜爱的娱乐活动。由于棋类活动具有竞赛的特点,国际上把它也列入体育竞赛之中。

《世本》载:“尧造围棋”。《博物志》载:“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敦之。“尧、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更不可信。但反映了围棋起源甚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较广泛的流传了。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559 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 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尹文子》上也说,“譬如奕棋,进退取与,攻劫收放在我者也。”“举棋不定”、“攻劫收放”都是围棋中的术语,而用来譬喻处世的哲理,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广泛地开展。

《孟子·告子》载:“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怎么确定奕秋是通国的选手呢?这一定是通过无数次的比赛,才能得出来的。可见在战国时,社会上的围棋比赛是很多的。《孟子》上又说:“使奕秋海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反映了在俄国时期围棋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所以才有了专门教棋的教师。

河北等地出土了汉代的石制棋盘(图三二)。汉代的围棋手已开始分级。桓谭在《新论》上说,围棋手分上、中、下三等。南北朝时棋手按技分为九品,和现在日本围棋有九段是一样的。邯郸淳的《艺经》上也说,“围棋之品有九”。《南史·柳恽传》记载:“梁武帝好奕,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棋品的等级是经专人评定的,仅南朝梁武帝一个朝代就有近三百人入品。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称“善围棋之无比者” 为“棋圣”。以上这些史实,都说明当时人们对围棋活动的重视。

唐初设置文学馆,馆内有专门的围棋博士。唐玄宗时改置翰林待诏,“为文学侍从之职”。围棋待诏是属于翰林院的。这种看重围棋的制度为两宋所继承,直到南宋灭亡才废除了翰林院的围棋待诏。唐代围棋待诏中最出名的是王积薪。他在年轻时与国手冯汪在太原金谷园中奕了九局,结果大胜。人们把这九局棋谱记下来,称之为《全谷园九局谱》。唐代已有围棋国际比赛, 据《杜阳杂编》记载:“大中二年,日本国王子来唐。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为对手,至三十三下,王子瞪目缩臂,已伏不胜。”

关于棋盘,历代都有发现。河南安阳曾出土有隋代自瓷围棋盘(图版46),其制作已是相当考究的。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的棋艺。敦煌石窟中藏有唐代《棋经》写本残卷。新疆阿斯塔那出土有唐代《仕女围棋》绢片(图版 45)。五代周文矩绘有《重屏会棋图卷》(图版 47)。元代建筑的山西洪洞水神庙壁画中有奕棋图象(图版 48)。这些文物更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围棋普遍开展的情况。

明代民间围棋竞赛之风甚为盛行。棋艺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即永嘉派、新安派和京师派。

清代围棋好手辈出,围棋名著刊刻流行。康熙时的范西屏,十二岁就成为国手。他战无不胜,威震全国,著有《桃花泉棋谱》。能和范西屏相抗衡的是施定庵,袁子才撰《范西屏墓志铭》上说:“海内惟施定庵一人差相亚也。”施定庵著有《弃理 指归》。他们两人都是海昌人(今浙江侮宁县),

后人遂称之为“海昌二妙”。

关于象棋起源时间说法不一。南北朝的文学家庚信写了《象棋经赋》, 可知其流行时间之早,但当时还未定型。据《续艺经》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棋矣。”从牛僧孺在原来的棋子之中加上炮这一点看,大约隋唐之际才形成了象棋的格局。经过发展补充,到了宋代才正式定规下来,有传世的铜棋子可证(图三三)。宋人刘克庄有《象棋》诗:”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一一俱变态。运炮无虚发,冗卒要精汰。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匹马郭令来, 一士汲黯在。献虏将策勋,得隽众称快。”南宋末年陈元靓编的家庭百科全书《事林广记》中,已刊载了两局棋谱。

明清两代象棋得到广泛的发展,产生了不少名手,也出版了许多棋谱著作。如徐艺的《适情雅趣》、朱晋桢的《桔中秘》、王再越的《梅花谱》、张乔栋的《竹香斋象戏谱》等,都是较为著名的。这些著述为我国象棋的普遍开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