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 200 件大事

培根的著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英国圣阿尔本斯的圣迈凯尔教堂里的一个石碑上镌刻着一位伟人凝神沉思的塑像。碑上刻着如下的祭文:

弗兰西斯·培根,维鲁兰男爵, 圣阿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显赫的头衔,

应称其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他常常这样坐着。

当他谙熟了自然哲学

和人类历史的一切神秘之后, 他本人完成了大自然的旨意, 让化合物都溶解。

时在我主 1626 年,

享年 66 岁。

托马斯·米奥蒂斯是他生前爱他

死后敬他的人, 特立此纪念碑, 以纪念这位伟人。

对此,弗朗西斯·培根是受之无愧的。他一生学而不厌,在哲学、散文、历史、法学、教育学等领域都卓有建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伏尔泰、罗素、黑格尔、费尔巴哈、笛卡尔、莱布尼茨、达朗贝、康德等后世的大学者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在英国,培根被称为“自然王国的统治者”、“物理学的伟大复兴者”、“实验历史的伟大建筑师”、“近代的亚里士多德”、“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等,不一而足。

培根作为一位 400 年前的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景仰和怀念,是和他一生的辛勤耕耘分不开的。

后世学者一致认为,培根生活的时代为他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培根自己就曾说过,他的思想,他的成就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

培根的时代(16 世纪下半叶至 17 世纪初),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冲破千年黑暗社会,冰封压抑,破土而出。随着 15、16 世纪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之后,整个世界日益连成一体, 继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帝国之后,后起的岛国英吉利也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并迅速成为后起之秀,一举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圈地运动”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转变。从中世纪以来统治人们思想的

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受到了新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运动的号角将人文主义的自由、平等吹送到了英国,开启了人们的心灵,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教会宗教法庭垄断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已随着路德、加尔文宗教改革而一去不复返。

英国作为唯物主义的故乡,早在 13 至 14 世纪,就产生了许多著名哲学家,如罗哲尔·培根、邓斯·司各特等人。他们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崇尚经验、强调个别的思想传统,都给后来的培根铸上了重视经验、轻视理性的民族烙印。

此外,在培根的成长过程中,还深深受益于他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在培根心里植下了追求新知的种子。

16 世纪,伦敦临河街约克府里居住着一个显赫家族。家族主人尼古拉·培根即培根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大法官,早年曾就读于剑桥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仕途通达,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对他的博学机智很赏识,任命他为掌玺大臣。

尼古拉·培根崇尚科学,勤于探索。他信奉“教育促成进步”的信条, 曾为皇帝起草教育改革方案,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还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拉丁语、希腊语、希伯莱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他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还在培根只有 13 岁的时候,他就把培根兄弟二人送进英国的名牌大学剑桥大学接受教育。有这样的父亲,培根的学业怎么会不突飞猛进呢?何况,培根还有一位温柔娴淑、才学不凡的母亲。

培根的母亲安妮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曾做过英王爱德华六世的老师。从小安妮就酷爱学习,她的希腊文、拉丁文水平都很高,一度将宗教改革家玖惠尔的名著《英国教会的申诉》由拉丁文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影响很大。此外,她还翻译了意大利宗教改革家奥奇诸的《讲道集》。她是一位“在神学上是个加尔文主义者,在性癖上是个清教徒,在气质上是个‘狂热者’, 在学问上是接受各种学派的哲学、神学学说的思想家,⋯⋯是当代的政治斗争的较为公正的观察员”,在培根一生的成长中,都受益于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

培根的家系渊源,使女皇也光顾这座富丽堂皇的别墅,此外她的姨母嫁给了女王伊丽莎白的财相(相当于首相),所以,培根从小便出入上层社会, 谙习宫廷礼仪,这对他后来写作《论礼仪》、《论尊荣与名誉》有很大影响。

应该承认,比之那些出身寒微,靠个人艰苦创业,获取成功,挤进上流社会的人来说,培根的家庭为他营造了一种极为有利的成才环境。如此说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倒是值得推敲一下,至少, 培根就是个例外。

培根生于 1561 年 1 月 22 日,卒于 1626 年。在他生命的 65 个春秋里, 培根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无拘无束地徜徉学海,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但是,后人对他的人品颇有争议,许多人认为他忘恩负义。

事出有因,不妨慢慢叙来。

少年培根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喜欢独立思考,表现出过人的智慧。据说女王伊丽莎白光顾培根宅邸时,非常喜欢他的聪敏,亲昵地称他“我的小掌玺大臣”。

据说,一次女王问他:“我的小掌玺大臣,告诉朕你今年多大了?” 出乎女王的意料之外,小培根一字一句地回答说:“启禀女王陛下,培

根比您的幸福朝代小两岁”。

女王听罢大喜,断言这个孩子他日必会大有作为。

1573 年,年仅 13 岁的培根与 15 岁的哥哥安东尼一起进入父亲当年曾就读过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法律。后来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当时任三一学院院长一职的辉斯基夫特博士,亲自担任培根的导师。

在剑桥学习的三年中,培根开始系统地学习古典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多德的著作,主修了辩证法、高级文法、修辞法、逻辑学,学习用希腊语、拉丁语朗诵和辩论,由于他学习勤奋,三年后离校时获得了“精通和勤奋”的美誉。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哲学已在这个 16 岁的少年心目中开始动摇, 他曾对人谈及这一阶段的学习:“在大学读书时期,我就开始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愈来愈不满,我不是认为亚里士多德本人毫无足取,我不满意的是他的方法。作为哲学方法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只是长于辩驳和争论,却完全不能产生为人类生活谋福利的实践效果。”

离开剑桥后,培根与哥哥安东尼·培根一道,随驻法大使包莱男爵出使巴黎。他在短期内学会了法语,并在外交事务中受到了锻炼,后来他写的《欧洲政情记》便是关于欧洲状况的札记。在《论党派》一文中他写道:“做帝王的人做事必须谨慎,不能偏向哪一方,以致似乎成为哪一派的人,国内的党派对王权总是不利的,因为这些党派常向成员要求一种义务,简直和臣民对君主的义务差不多,并使君主变成‘吾辈之一’——如法兰西的‘神圣同盟’便是这样。”

但培根在巴黎的外交生涯不久便中断了。1579 年培根的父亲病故,培根不得不打点行装,回国料理丧事。

此后,培根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法律。他加入了英国中古时期的四大律师公会之一——葛莱公会中,并开始撰写论文,发表自己在习惯法方面的见解。1582 年,培根终于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并被女皇聘为特别法律顾问。之后,培根又以善辩的口才而闻名,并多次当选为国会议员。

但是,这期间培根的生活状况一直不见好转。他曾多次求表亲塞西父子在官场上提拔自己,但据说是出于对培根才能的妒忌,直到 20 年后的 1589 年,培根才被推为法院的出缺书记。

这个时期的培根已有了改革人类知识的远大抱负:“我承认,我在默想着一个巨大的目标,⋯⋯我认为,我就能带来一些勤勉的观察、有根据的结论和有益处的发明与发现⋯⋯这个希望,不管是好奇心也好,虚荣心也好,

天性也好,或者(如果人们善意视之)仁慈也好,已经深刻印入我的心中而不能忘怀了。”

但是,培根在国会早期活动中,曾经触怒过伊丽莎白女皇,所以女皇虽知培根才华出众,却一直以年纪轻、阅历浅为由不肯提拔他。所以,培根在早期的仕途上并不如意。

伊丽莎白女皇为了对付西班牙,需要增加军费,曾要求国会增加税收, 但是,培根却站在百姓一边,反对增税,他说:“现在要求增加巨额津贴, 无疑是在王国的伤处再插上深针”。他认为贫穷是作乱的原因,所以为了保护王国,必须避免使百姓贫困。然而,女皇却不能理解他的苦衷,并一直对他耿耿于怀,不肯重用他。

就在培根在仕途上屡屡不能遂愿的时候,有一个人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这便是比培根小 5 岁的艾塞克斯伯爵。后者是当朝的宠臣,一直对培根的才华无比钦佩,曾先后三次推荐培根任首席检察长、副检察长和副大法官之职,结果三次被女皇拒绝。之后,艾塞克斯将自己的一处价值 1800 英磅的蒂凯汉庄园赠给了培根,培根也以一个聪敏的年长者身份,经常给艾塞克斯提出一些忠告和建议。

1599 年,艾塞克斯被女王派去征服爱尔兰,兵败丧权失宠,并被短期拘禁。1600 年 9 月,他的一项甜酒专利延期申请被女王拒绝,艾塞克斯与女王的关系彻底决裂,于是 1601 年 2 月,艾塞克斯率领随从,高喊“打倒宫廷! 活捉女王!”冲向皇宫。但是,不久就惨败收兵,艾塞克斯本人也沦为阶下囚。

1601 年 2 月 19 日,培根作为女王的法律顾问,亲自参与审理昔日好友艾塞克斯一案。虽然此前他曾替艾塞克斯求过情,但在法庭上,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的表现都“缺乏道义感”,他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艾塞克斯关于“私人争吵”和“以请愿方式哀求女王”的辩护。为此,后人多指责他“忘恩负义”,是他“一生的污点”。但培根却辩解说是“出于我对女王和国家职责的义务”。至于培根在这件事上究竟是出于什么动机,至今仍有待于史家考察。

直到 1603 年,女王伊丽莎白去世后,培根才开始被委以重任。新即位的英王詹姆十一世先后任命他任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大法官等职,1602 年授封培根为爵士,1618 年,授封他为维露乐男爵,1620 年授封他为圣阿尔班子爵,培根认为“假如我能在政治上获得显赫地位,这对我的科学事业将有莫大帮助。”为此,他长期以来一直对官职孜孜以求,显然他成功了。然而,好景不长,培根很快由事业的巅峰跌入命运的底谷。

1621 年,培根在议会的宿敌爱德华·科克批评司法界,弹劾培根在处理诉讼案件过程中,曾接受贿赂。尽管在当时接受这种礼物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培根还是被撤了职;尽管国王免去了他的巨额罚款,但培根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结束了。

卸职之后,培根开始全力以赴地从事理论著述活动,开始了他一生中更有价值的历程。他从身败名裂的创伤中振作起来,脚踏实地的“不惜做一个普通工人、挑夫”等诸如此类的科学探索者。他鞭策自己:“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从这图象中汲取启示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培根先后完成了被后人称为“近代史学著作里程碑”的《亨利七世》及《亨利八世》、乌托邦作品《新大西岛》和《百科全书》的第一、二分册,修订重版了《论说文集》。

1626 年 3 月的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培根驱车外出,看到地上的积雪, 忽发奇想,雪是否可以同盐一样用来防腐?于是,他“到了海盖特山脚下一个贫苦妇人的屋里,买了一只鸡,让妇人去除内脏,然后在鸡腔里塞满了雪”,他自己也帮着做,结果不幸着凉,他不失风趣地把自己为追求真理而冒风寒的举动与古罗马普林尼在维苏威火山观看火山爆发相比。他说:“我有着类似老普林尼的命运,由于企图要作关于维苏威火山的实验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1626 年 4 月 5 日,享年 65 岁的培根终因支气管炎窒息而离开了人世。

培根的一生,是大有作为的一生。

1597 年,培根的第一本著作《论说文集》出版了。这本被称为划时代名

著的第一版,仅有论文 10 篇,后经过两次增订修改,到 1625 年收入的文章

已达 58 篇,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就是这个版本。

在这本著作中,培根“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直至 1985 年,还被选为美国公众最喜爱的十大著作之一,我们不妨摘取其中的几滴“水珠”,再次聆听这位哲人的教诲,感受他的光辉的照耀:

“一个人的心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并且以真理为地轴而动转,那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论真理》 “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仆役:君主或国家的仆役;名声的仆役;事业的

仆役。所以他们是没有自由的,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时间的自由。”

——《论高位》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这个世界不过是

一片荒野,⋯⋯”

——《论友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

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论学问》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

化⋯⋯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论学问》

这些掷地有声脸灸人口的名言,在他去世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被广为传诵,如果不是限于篇幅,我真想多为大家介绍一些。

1603 年,培根又写作了《关于自然解释的序言》、《论时代勇敢的变化》、

《自然的解释》这三本著作,直至培根去世才付印。在这几部书中,他论述了科学技术以及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理论的发明、发现的伟大意义,说明自己的写作目的是“真正来把你引向自然和它的一切产物,支配它,使它成为你的奴隶,并为你服务。”

1605 年,培根出版了在欧洲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论学术的进展》。书中阐发了培根关于科学分类以及由此建立新的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的设想,成为近代科学分类的先导,7 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与 18 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的编纂都受到了它的启迪。

1609 年,培根出版了《古人的智慧》。培根从 31 个神话寓言故事中, 演绎出自己的宗教、政治、哲学观点,被认为是“英国思想史上对哲学作了最有意义的贡献的著作之一”。

1620 年,培根的《伟大的复兴》出版,这是一本未竟之作。其中的第二部分《新工具》,已被多次单印刊行。《新工具》批判了传统哲学的不切实际,脱离自然,批判了旧的逻辑方法只重论辩,不重行动,分析了妨碍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几种心理障碍和虚妄观念,倡导实验调查法,它奠定了近代归纳学说的基础,开创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先河。

此外,培根还著有《论事物的本性》、《论人类知识》、《新大西岛》、

《林木集》、《自然与实验的历史准备》、《论原则与起源》等。

培根的思想在历史发展上结束了以神学为中心的经院哲学旧时代,开创了一个以经验为手段认识自然的新时代,罗素称他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伏尔泰称他是位“大哲学家、良好的史学家和出色的作家”,费尔巴哈也称他为“近代自然科学的直接或感性的缔造者”。

今天,弗朗西斯·培根已被举世公认为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世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传遍了整个世界,也必将影响我们身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