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开创俄国历史新纪元

十七世纪末,荷兰是世界上的造船中心,商业贸易发达。1697 年 8 月, 在荷兰西部一个城市的造船厂,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从俄国来学习造船技术的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木工,竟是当今赫赫有名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又称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沙皇之一。

1672 年 5 月 30 日,俄国首都莫斯科,笼罩着节日的喜庆气氛。莫斯科各教堂和修道院钟声齐鸣,祈祷的声音一天到晚不断。人们喜形于色,开怀痛饮。原来,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又添了一位小王子。

小王子取名彼得,沙皇特别喜欢他,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这是因为沙皇已经去世的第一个妻子玛丽亚虽然生育了 11 个儿女,但 5 个男孩中有 3 个

在幼年时就死掉了,只剩下费多尔和伊凡兄弟俩。费多尔虽然年满 10 岁了, 性情温和,善于思考,还精通波兰语、拉丁语,但却患上了坏血症,体质虚弱,两条腿常常肿得难以行走。伊凡则智力迟钝,眼睛近视得像个瞎子。眼看皇位继承人很不顺心,这时第二个妻子纳塔莉娅却及时地又给他添了个小王子,老沙皇喜不自禁,整天笑容满面。

于是,小彼得自然得到精心照料。一天到晚,成群的保姆、宫女跟着服侍他,前呼后拥。在这样的精心照料下,在宫廷教师的辛勤培育下,小彼得长得很快,比和他同龄的儿童高出了一大截,而且聪明伶俐。可是,好景不长。小彼得还不满 9 岁的时候,老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一病不起, 突然离开人世。从此,彼得和他的生母纳塔莉娅的地位一落千丈。

1676 年,费多尔登上皇位,大权实际上操在他母亲的娘家米洛夫拉夫斯基家族手中。彼得和母亲纳塔莉娅随即被赶到莫斯科郊区的一个小村子居住。然而,费多尔并不长寿,刚当了六年沙皇,便一命归天。这一下,宫廷矛盾又激化起来。米洛夫拉夫斯基家族拥护伊凡登极,这一派的中心人物是伊凡的姐姐索菲亚公主;纳雷什金家族则力争彼得继位。斗争的结果,由于俄罗斯大主教若阿辛和一些贵族的支持,彼得被立为沙皇。这时彼得才 10 岁,自然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大权由他母亲纳塔莉娅掌握,纳塔莉娅的监护人、前政府的首席大臣马特维耶夫辅政。

一直就觊觎皇位的索菲亚,自然不甘心失败。她四处活动,策划阴谋, 企图利用射击军(火枪队)来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政权。不久,莫斯科出现了伊凡王子被纳雷什金家族杀死的谣言。1682 年 5 月 15 日,射击军手执斧头、长枪,拖着大炮,高举旗帜,冲向克里姆林宫,声称要杀死谋害伊凡的凶手。纳塔莉娅见事态严重,马上一手拉着伊凡,一手拖着彼得,走到宫门的台阶上。但是射击军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杀死了射击军的长官和彼得的舅舅还有一些领主。这场屠杀使年幼的彼得感到非常害怕,血淋淋的宫廷政变斗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五月政变的结果,在索菲娅的一手策划

下,按照射击军的要求,俄国确立伊凡和彼得同为沙皇。但伊凡和彼得不过是摆设,实际上掌权的是摄政的索菲亚公主。从此,俄国开始了 7 年的女大公摄政时期。

这七年,彼得母子对索菲亚心存畏惧,基本上都是在莫斯科郊外的离宫中度过的。索菲亚给他们的津贴十分微薄,只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活。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了彼得的性格,锻炼了他的意志。

在那里,他有机会接触到宫外的社会,使他在生活习性方面,同过去那些深居宫中的沙皇有所不同。他不再接受皇室的“正规”教育,不再学习那些枯燥无味的希腊文、拉丁文,经院哲学等,受到宫廷传统的陈腐思想束缚较少。他求知欲非常旺盛,看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休息。他又活泼好动, 无拘无束,从事着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不知不觉地为未来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彼得最喜欢玩军事游戏,终日同村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构筑小土堡木垒,舞刀弄枪,使用木头大炮攻打“城池”。他们经常废寝忘食,玩得像真的一样,人们你他们是“娃娃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娃娃们渐渐长大了。彼得便把他们和附近的少年编成了两个团,叫普列奥布拉斯基团和谢缅诺夫斯基团。少年团的人数越来越多,越玩越认真。渐渐地,真枪真炮代替了假枪假炮。彼得还请了洋教官,少年团不仅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还真枪实弹地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彼得对航行也很有兴趣。他自己学习修船造船,在莫斯科附近的小河里驾驶帆船,煞有介事地扮演水手,同伙伴们打水仗。一次,他偶然在一个货棚里发现一艘破旧的英国船,好奇心大发,便找来木匠把它修好,把它运到佩列雅斯拉夫河去,在那里正式举行了庄重的下水仪式。这就是俄国舰队的第一艘船。

彼得这时喜欢的另一项活动是从事手工劳动。他弄来了石匠、木匠、铁匠用的全套工具,常常兴致勃勃地动手干活。到他长大时,至少精通了 12 种手艺。这对他以后身体力行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很大。

这一时期,彼得同西方人接触也较多。彼得母亲纳塔莉娅的监护人马特维耶夫,是西方文化的崇拜者。他娶了个苏格兰妻子,家里有很多外文书籍, 而且常同外国人交往。这种环境对彼得会有所影响。搬到莫斯科郊外居住后,紧靠外侨聚居的日耳曼村,彼得几乎天天到那里去,同他们一起饮酒作乐,促膝谈心。在那里,他认识了好多人。其中有两位最受他敬重,一位是苏格兰人戈登,一位是瑞士人莱富尔特,三人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彼得同西方人接触来往,使他开阔了视野。他开始向往西方国家的文明富强,痛感本国的落后闭塞,决心同愚昧自封、狂妄自大的旧传统决裂。

最初,索菲亚对彼得的活动毫不介意,认为彼得孤儿寡母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后来,眼看彼得的少年团越来越正规,越来越强大,居然成了莫斯科最好的部队,她不由得开始提心吊胆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彼得越来越懂

事了,对索菲亚也日益不满。索菲亚大权独揽,专横跋扈,连沙皇签署过的文件,她也要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索菲亚也意识到彼得对她是个越来越大的威胁。

于是,索菲亚故伎重施,企图利用射击军除掉彼得。她指使射击军头目、她的宠臣沙克洛维蒂策划这件事。但是,由于索菲亚不得人心,射击军中有人向彼得告了密。结果事与愿违,索菲娅不但没有除掉彼得,反而无法控制局势。彼得返回莫斯科,从索菲亚手中夺回了大权,把索菲亚宣布为“无耻之徒”,送往新圣母修道院监禁起来,沙克洛维蒂遭到严酷的拷问之后被处死。

1689 年 10 月 1 日,彼得率领支持他的皇亲贵族,少年团和射击军,进入莫斯科,正式即位,历史上称作彼得一世。

当了沙皇之后的彼得,在亲政之后的最初几年,并没有积极参加管理国家事务,而是仍旧玩他的军事游戏,无拘无束,而把国家大事交给母亲纳塔莉娅处理。

表面上,彼得整天东游西逛,到日耳曼村饮酒作乐,似乎是一个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实际上,彼得胸怀大志,正考虑着一场更为艰巨的与传统的旧势力的斗争。他要为改变俄国落后的现状做充分的准备,而不愿把自己的青春和精力耗费在宫廷内的日常的繁琐事务中。

有一天,彼得又去日耳曼村找朋友喝酒。只有莱富尔特和彼得没有喝醉,别人都醉得跟烂泥一般。莱富尔特坦诚地对彼得说:“你们俄罗斯人, 各人自扫门前雪,没有一点国家观念。有人想发大财,有人热衷功名,也有人只想把肚子填饱就算了。像这样愚昧不化的人民,恐怕只有非洲才有。你们这儿没有手工业,也没有军队,更谈不上有海军舰队,有的只有剥老百姓的皮。”雄心勃勃的彼得,听了莱富尔特的这番很有见解的宏论,既惭愧又激动。

的确,当时的俄国,同西欧的一些国家相比,非常落后。虽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农奴制社会内部开始萌芽,但障碍重重,发展缓慢。到十七世纪末,才有手工工场三十多所。手工工场中虽然有一些水力机械,但主要还是靠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很低。工业品远远满足不了本国市场的需要,大部分要从荷兰、英国、瑞典等国进口,而俄国本身则主要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国。当时俄国非常贫穷,即使大贵族想过西欧式的舒服生活,都很不容易。

俄罗斯的落后,当然与它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起步较晚有关。当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中期的时候,莫斯科公国才刚刚形成。当西欧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俄国的农奴制度才刚刚巩固下来。另一方面,俄国的落后也同它地理位置的闭塞有关。虽然当时它北濒北冰洋,东面靠着太平洋,然而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限制下,这两个大洋对俄国人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南面的亚速海和黑海由土耳其控制着,使它无法进入地中海。

西面的波罗的海,又被瑞典人控制着,使俄国人无法进入大西洋。唯一能同外国通商的北方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一年中倒有九个月封冻。而且,从这里到西欧,要比经过波罗的海的路程长一倍。所以,当时俄国同先进的西欧国家联系很少,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彼得明白,俄国要想由弱变强,要想与西面的瑞典等强邻抗衡,必须向西欧的先进国家学习,改革它的落后的经济、军事、文化以及腐败的政治, 必须广泛加强同西欧的贸易往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夺取经过波罗的海和黑海通往西方的水路。这已成为俄国富强的关键之一。

于是,彼得下决心用武力攻打位于亚速海和顿河入口处的亚速城,以解决出海口问题,打通通向地中海的水路。

1695 年 3 月,远征亚速的军队,兵分两路从莫斯科出发。一路取道莫斯科河、奥卡河、伏尔加河开往察里津,另一路则顺顿河而下。7 月末,俄军到达亚速城。然后一分为三,一路由戈登率领,一路由莱富尔特指挥,一路由戈洛文为首。彼得在这次战役中自兼两职,一方面他是军队的统帅,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普通的炮手,亲自参加战斗。他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自称“炮手彼得”。

但是,这次军事行动并不顺利。部队长途跋涉,辎重又多次遭到鞑靼人的袭击,给养经常跟不上,士兵又饿又累。亚速城用石头筑成,外面又层层布防,易守难攻。俄国的工兵技术十分低劣,不但没能炸开亚速城墙,反而炸死了许多自己人。各支部队间又缺乏统一指挥,不能很好地配合。特别是俄国没有舰队,不能从海上进行封锁,以致亚速城守军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运来援军和作战物资,补给很好。俄国攻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攻克,损失又很惨重,因此,彼得不得不在秋天搬兵回国了。第一次克里木战争,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这次远征虽然失败了,但彼得一世并没有泄气,从中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他认识到部队缺乏统一指挥,又没有海军,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于是,他决定在顿河沿岸的沃罗涅什建立造船厂,亲自督办这件事。他从附近调来了几千名木匠和大批民工,赶造船只。他自己也卷起袖子,一会儿抢起斧头、榔头,一会儿又拿起刨子,非常熟练,累得大汗淋漓。为了早日把船只造好,彼得一天到晚都呆在工地上。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造成了两艘战舰、4 艘火攻船、23 艘大帆船、1300 艘平底木船。同时,陆军也得到了扩充。

1696 年 5 月初,俄国陆海两军挥师南下,于 5 月底突然出现在亚速城下。这次,彼得一世亲自担任总指挥,统一协调陆上包围、海上封锁、炮轰城堡的军事行动。俄国陆军包围了亚速,占领了城下的堑壕,用大炮猛轰城墙。海军舰队对亚速进行了封锁。土耳其几艘载有四千名士兵和大量粮草弹药的战舰前来增援,但是都被阻挡在港口之外。在攻城时,彼得身先士卒,一会儿出现在堑壕中,一会儿又登上战舰。弹片不时擦过他的军帽,但是彼得毫

不畏惧。他在给妹妹的信上诙谐地写道:“遵照你的来信,我不再走近炮弹和枪弹,可是他们却向我走过来。我命令他们不要走过来。他们虽然走过来了,但倒是挺客气的。”

由于俄军突然袭击,土耳其军仓促应战。6 月下旬,亚速守军孤立无援, 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俄军第二次远征亚速终于胜利了。

占领亚速以后,俄国船只还不能进入黑海,因为要到黑海还必须穿过刻赤海峡,而这个海峡控制在土耳其手中。此外,土耳其的一支强大的舰队, 还雄踞黑海之上。为了巩固对亚速的占领,进而打通通向黑海的水路,彼得下决心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

建造一支强大的舰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首先需要大量的钱。于是,彼得一世下令向全国寺院、贵族和商人摊派款项和人力,规定主教和各修道院领地上,每八千农户造一艘船。贵族领地上,每一万户农户造一艘船。第二,需要海军军官和技术人才。彼得决定派贵族子弟去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学习。并且规定拿不到合格证不能回国,擅自回国将没收他的全部财产。彼得还决定派一个高级使团到西欧考察学习,招聘船长、水手、技师,购买大炮、枪支和工具。此外,使团还有一项重大使命,这就是广泛联合西欧强国,共同反对土耳其。彼得一世还不顾王公大臣的反对,化装成一个留学生,亲自参加这个使团出国考察学习。

1697 年 3 月,使团从莫斯科出发,踏上了茫茫征途。8 月初,到达了荷兰西部的造船中心赞丹镇。彼得衣着简朴,每天带着木匠工具到造船厂去干活,用心钻研学习造船技术。开始,当地居民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们发现每天下工以后,常有俄国人去找他,不禁东疑西猜,感觉到这人来头不小。不久,一些曾去过莫斯科的荷兰商人,看见了彼得,惊讶得目瞪口呆。“咦,这不是当今的俄国沙皇吗?!”俄国沙皇彼得到船厂当木匠的新闻, 不胫而走。好奇的人们纷纷来造船厂看这个“怪人”。

8 月 16 日,俄国庞大的使团到达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彼得也从赞丹镇赶到了这里。当时的阿姆斯特丹市市长曾到过俄国,对彼得很友好。在他的帮助下,彼得被安排在东印度公司造船厂学习。同彼得一起学习的还有 10 个留学生。11 月中旬,彼得和留学生们建造的“彼得保罗”号巡洋舰下水, 他们都领到了掌握造船工艺的合格证书。

沙皇彼得的造船老师保罗,对他的学习成绩十分满意,但彼得本人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从保罗那里学到了高超的造船工艺,但没有学到造船理论。于是,彼得和他的同伴们又前往英国首都伦敦。

彼得在伦敦共呆了四个月。在此期间,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造船学上。在伦敦,彼得还访问了英国议会。他还异想天开地登上屋顶,隔着天窗观看开会的情景。不过,他对这种英国式的议会制度不怎么感兴趣。

这次出访考察学习,彼得一世收获不少。他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还聘请了大量人才,带回了枪炮、指南针、圆规等国内奇缺的物质。

本来,彼得这次出访西欧的外交目的是要加强同西欧强国的联合,共同对付土耳其,但他发现这个目的无法实现。当时,年老的西班牙国王生命垂危,而他又没有孩子,欧洲列强正在准备一场争夺西班牙王位的激烈斗争。奥地利、威尼斯在同土耳其举行谈判,急于结束对土耳其的战争,以便把兵力转移到西欧。波兰也停止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反土同盟即刻土崩瓦解,而对土战争不是俄国一个国家能独立进行的。彼得一世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原来的计划,先对北方的瑞典发动攻势,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当时,瑞典占有波罗的海沿芬兰湾、涅瓦河口一带。彼得深知,波罗的海是俄国直接通往西欧的捷径,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比夺取黑海出海口更为重要。

瑞典是称雄北欧的一个强国,拥有欧洲第一流的陆军,还有强大的海军舰队。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年仅 18 岁,智勇过人,外号“小狮子”。因此, 彼得要想战胜瑞典,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不但需要在国内全力以赴地做好作战的准备,而且需要在国外争取尽可能的同盟者。

17 世纪末,瑞典有三个比较强大的邻国:俄国、波兰和丹麦。瑞典同这三个国家矛盾都很深。当时,萨克森的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兼任波兰国王, 他可以统一指挥这两个国家的军队,因而成了彼得要争取的头一个同盟者。当时的丹麦和挪威是一个国家,是瑞典的西邻,它早已和奥古斯特结成军事同盟。因此,在彼得心目中,争取丹麦也占有重要地位。

彼得和奥古斯特二世达成了反对瑞典的口头协议。后来,他同丹麦签订了共同反对瑞典的条约。1699 年 11 月,俄国又同奥古斯特正式结成了反瑞典同盟。

与此同时,彼得一世开始筹建新军。他打破过去的限制,在农奴、奴仆和自由民中征募士兵。本国军官不够用,就聘用了许多外国军官。新军仿效西欧步兵的式样,身穿暗绿色军装,头戴三角帽,加紧在莫斯科近郊进行训练。经过三个月时间的准备,一支 32000 人的军队组成了。

彼得认为,反瑞典同盟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这时俄国还没有同土耳其缔结和约,没有正式结束反土战争,所以还不能马上向瑞典发动进攻。1699 年 8 月,他派出使者前往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谈判缔结和约。为了向土耳其显示威力,彼得亲自指挥十艘俄国自己造的大军舰,给使者护航助威。1700 年 7 月,土耳其终于同俄国签订了和平条约。

1700 年初,波兰和丹麦已先后同瑞典开战。查理十二带领舰队在丹麦海岸登陆,包围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迫使丹麦退出了反瑞典同盟。奥古斯特围攻瑞典,也遭到失败,呼吁俄国支援。8 月中旬,彼得得到俄土缔结和约的消息后,正式向瑞典宣战。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瑞典控制的芬兰湾南岸的要塞纳尔瓦。查理十二听到消息,急忙前往增援。俄军各部在 10 月中旬先后到达纳尔瓦城下,攻打这座要塞。但一连攻打了两个星期,都毫无结果。

瑞典军队人数虽然比俄军少几倍,但是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纳尔瓦城堡也十分坚固,光重炮就有 300 门之多。不久,查理十二率领瑞典援军赶到,在吹向俄军一方的暴风雪的掩护下,直插俄军防线中心,把俄军截为两段,一一击溃。彼得委托指挥军队的外国总司令克鲁伊,还有其他外国雇佣军,仓皇投降,俄国贵族骑兵也望风逃跑。俄军乱作一团,伤亡士兵达 6000

人,损失 135 门大炮。查理十二为了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专门铸造了一种奖章,讥笑彼得的无能。奖章的一面,画着彼得站在大炮旁向纳尔瓦开炮, 题词为:“彼得站着取暖”;另一面画着彼得痛哭流涕,带领残兵败将逃跑的图案,题词是:“逃之夭夭,哭声哀哀”。

查理十二不把彼得放在眼里,认为对“俄罗斯庄稼汉”的战争已经结束, 俄国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便转而率军进攻波兰和萨克森。

纳尔瓦战役的惨败,给了俄国人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彼得一世没有气馁。他利用瑞典进军波兰和萨克森的这段宝贵时间,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教训,扎扎实实地进行着战争准备。

首先,彼得一世进行了全国总动员,下令实行义务兵役制。按照新的规定,每 25 户农民出一名士兵。这样,每年约有三四万青年应征入伍,日夜进行操练。彼得还撤换了那些贪生怕死的外国军官,提升了许多英勇善战的军官。

为了重建炮兵,彼得一世下令,每三个教堂献出一口铜钟铸造大炮。一年之内,铸成大炮 300 门。此外,他又从国外购买了大批军火,在沃罗涅什迅速建造军舰。

为了加强军队的装备,彼得大力扶助军事工业,开始建立供应军队服装和其他装备的军需工厂。他还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大量印制钞票,用来增加财政。

经过种种努力,彼得终于在短时间内重建了军队。这支军队在组织方面,装备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 1701 年底开始,俄军利用瑞典忙于同波兰作战的机会,重新发动攻势,终于夺取了涅瓦河流域。为了巩固在涅瓦河出海口的据点,彼得下令在涅瓦河边,兴建新的首都。这就是后来的彼得堡。

1708 年,查理十二冒险挥师南下,孤军深入,想采取迂回战术,出其不意地包围俄军。1709 年 6 月,查理十二率军进攻波尔塔瓦。波尔塔瓦是一个战略要地。占领了这座城堡,南可下土耳其,北可通俄国的造船中心和物质储备中心沃罗涅什,进而逼向莫斯科。彼得深知此战非同小可,所以毫不迟疑地把 4 万多俄军调往波尔塔瓦。查理十二原以为波尔塔瓦这样一座小城堡,不用费多大的事就可轻易攻下。可是,现在两军实力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改革的俄军,装备精良,拥有很好的炮兵,并且已经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瑞典军队却是在异国土地上孤军作战,远离后方,补给非常困难。瑞典军队从进入俄国境内以后,已经减少到 4 万多人,大炮只有 34 门,火

药因受了潮而无法使用。因此,瑞典军队虽然猛攻波尔塔瓦,损失兵力 6000 多人,但仍然没能攻下来。

1709 年 6 月底,俄国和瑞典两国军队在波尔塔瓦附近的沃尔斯查拉河边,展开一场决战。战斗一打响,瑞典军队就一再猛攻俄军阵地。查理十二受了伤,还叫士兵用担架抬着,巡视全军,声嘶力竭地激励士气。但是,瑞典军队在俄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还是不得不退却了。彼得一世亲临前线, 经常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他的帽子和马鞍都中了枪弹。经过血战,瑞典军队惨败,死亡近 9000 人。除了查理十二和一小队骑兵逃到土耳其外,剩下的两万名瑞典官兵全部被俘。

波尔塔瓦战役,是俄瑞战争中决定双方命运的关键一战。这一重大胜利,使欧洲各国对俄国刮目相看。1721 年,俄国和瑞典终于在尼斯塔赫签订了和约,俄国正式取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岸的地方,从而结束了历时 21 年的俄瑞战争。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北方战争。此后,彼得加上了皇帝称号, 称为彼得大帝,俄国也正式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认为,要使俄国进步,赶上西欧列强,必须进行改革。为此, 他整天孜孜不倦地忙碌着,探索着。只要不外出打仗,他每天上午总是在都城转悠,到处巡视,下午处理国事,晚上则经常访问大臣和普通百姓,了解民情。

当时,俄国贵族大多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他们懒洋洋地拖着长袍, 留着大胡子,动作迟缓,因循守旧。在彼得看来,这是俄国保守、落后甚至耻辱的象征。1698 年,彼得从国外归来,很多贵族来朝见。不料,彼得拿起剪刀,一个一个地把他们的大胡子都剪掉了。后来,他发布命令,说剪胡子是国民应尽的义务。除了神职人员一律不准留长胡子。谁要留长胡子,必须购买“留须权”。1699 年,彼得在一次宴会上,亲手剪短贵族的长袍,并下令禁止再穿妨碍活动的旧式长袍,只许穿西欧式的短装。

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中深刻体会到,俄国军队装备实在落后,如果不进行改革,就适应不了战争的需要。彼得一世以前,俄国没有正规军。虽然也有一些常备军,但战斗力十分低下,这是因为士兵兼营手工业和商业的缘故。聘请的外国军官大多是只为了钱,十分靠不住。因此,彼得一世决定在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这样兵源有了保障,士兵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彼得一世还大量提拔经过锻炼的下级军官,并且兴办军校培养军官。为了加强军队建设,彼得一世亲自制定了《陆军条令》和《海军条令》,使军队有了可以遵循的准则。为了加强军队装备,彼得大力发展冶金工业、军火工业和造船工业。

在与西方的接触中,彼得认识到俄国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工商业不发达。于是,他采取措施发展工商业。他竭力鼓励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优待工场主。为了能在国内生产那些从外国进口的产品,他给予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的权利。为了解决劳动力的来源问题,彼得下令允许工厂主把整个村

庄和农民一起买走。

为了发展国内贸易,便利运输,彼得下令开凿两条大运河。他鼓励出口, 限制进口,保护年幼的本国工业。他还提高商人的地位。颁布了市政改革令, 建立地方自治制度,保护大工商业者的利益。

无论改革军队还是发展工商业,都离不开知识和人才,因此彼得特别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一方面,他把一批批青年送到国外留学,另一方面,开办许多学校。他下令把许多西方科技书籍译成俄文,还下令建立俄国科学院。并废除了创世历,改行 1 月 1 日为一年开端的儒略历。

彼得还简化了俄国文字,创办了第一份俄文报纸,建造了俄国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剧院,创设了俄国第一座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彼得还对腐败、臃肿的国家机关进行改革,废除了可以同沙皇分庭抗礼的东正教教首的职位,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对全国的集中领导。

经过同守旧势力的激烈斗争,彼得一世的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功。俄国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已确立,增强了国力,俄国开始了它的近代化过程。尽管彼得一世的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奴制俄国的落后性,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