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佛教的鼎盛发展

明代之后,鉴于元代崇奉喇嘛教的弊端,朝廷开始转而支持汉地佛教,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因而喇嘛教在汉族地区渐衰,而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从16世纪至17世纪,明皇室对九华山的佛教进行了多方为位的扶持。1391年,明朝廷特赐金重修化城寺,并建立丛林制度,使得九华山的主刹化城寺逐渐发展为拥有东西两序72座寮房的大丛林。

1422年,明成祖朱棣封妙峰寺妙广和尚为“护国瑜伽上师”,并赐金斓表,敕封净居寺住持圆慧为“大度禅师”。

1427年和1583又屡次赐金修葺主刹化城寺和肉身宝殿,并先后颁赐了两部《藏经》,同时还赐予了量远和尚紫衣,优宠备至。

1457年,化城寺的主持道泰和尚殁于寺内,因道泰和尚生前曾奉旨进京,在紫禁城外的万寿寺任戒坛宗师,所以景宗朱祁钰特派遣使者持他的“谕文”专程上山致祭,可谓哀荣已极。

明王朝的重视,促使九华山的影响越来越大,常住山上的僧众也日益增多,朝拜九华的佛教徒岁无虚日,香火越加兴盛。

至此,九华山已同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其“香火之旺,甲于天下”。

祇园寺位于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祇园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为“祗树庵”。

清代嘉庆年间祇园寺缺少住持,一度出现了衰颓的迹象,于是诸山的长老们议定迎请禅居伏虎洞20多年的隆山和尚来山住持。

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祇园寺聚众说法,开坛受戒,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其规模为全山寺院之冠,将一座萧条古寺变成了“十方丛林”,于是改名为“祇园寺”。

同治年间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设戒棚,安单接众。后来,又在住持僧宽扬的带领下募建了大雄宝殿,成为当时九华山的四大丛林之首。

祇园寺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齐殿、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等9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5175平方米,除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属宫殿式建筑外,其他殿堂都是民居式建筑。

祇园寺全寺殿宇层层叠叠,回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磅礴。其中最有特色者是灵官宫殿,它是我国佛道融合一个文化象征,从寺院构造上就已表现出来。

祇园寺第一进殿堂不是天王殿,而是灵官殿。龛内站立灵官,周身金黄铠甲,赤面红须,圆睁怒目,大张嘴巴,额头上还有一又小眼睛,据说是“三眼能观天下事”。

灵官右手高举钢鞭,左手攥拳,作械门姿势,形象十分威猛。神龛左右为哼哈二将,均是怒目圆睁的赳赳武夫,如临大敌。

王灵官本是道教护法神,为何又成佛教护法?

相传宋朝末年,一位新科状元不信地藏菩萨灵验,当他在肉身殿看到地藏肉身时,手拿铁锥锥菩萨的腿,心想是真的就淌血,不出血就是假的。一锥下来,血水直淌,状元慌得转身就跑。

护法神韦驮巡山回来,一看菩萨腿上流血,忙问怎么回事。当他得知新科状元铁锥验真假的事后,怒气重重下山捉拿来。菩萨不允,但韦驮执意要去。

菩萨心想状元已过五溪桥,便说:“如果状元过了五溪桥就算了。”

韦驮化作一阵清风追赶状元,可状元早过五溪桥了,韦驮难解心头之气,还是追了上去,手举杵落,打死了状元。韦驮回到殿内,地藏菩萨见韦驮不遵“法旨”,杀生伤命,于是辞退韦驮,改聘王灵官来护法。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灵官塑像出现在佛士殿堂,大约是金元以后的事。

金元时,全真的创立者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近,三教从来一祖风。”又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道教的神给佛教看门,原因即在于此。

祇园寺有一条浮雕莲花甬道,由100多块长方形石条铺砌而成。每块石条均有等距相同的浮雕图案3个,左右金钱古幣滚圆,纵看似两串金钱。中间一路方形图案,像一条斗方画图,三步一朵盛开的荷花。

其他画面,有菡萏出水,有蜻蜓戏莲叶,有青蛙伏于莲茎下,生动有趣。

佛寺建筑以莲花雕饰甚多,盖因僧人对“七宝莲池”琉璃世界的憧憬。古钱铺路,为一般寺院少见。这种特例出典于佛经的一段故事。

相传当年释迦在摩揭陀国说法时,舍衙城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门,长者准备请释迦到家乡说法,于是選园林建造精舍。

当时唯有波斯匿王家的祗陀太子园林最佳,但要以黄金铺地为优,给孤独不惜重金买下。后来祗陀皈依佛,自动将园林献出,请释迦到此说法。

于是这座园林的名字便冠有他两人名氏,合称“祗陀树给孤独园”。祇园寺甬道刻满金钱,是为了象征释迦圣迹。

祇园寺寺门门楼宽5间,高3间。门头三层廊檐,覆盖金黄色琉璃瓦,飞檐高挑,檐角龙头伸头吐舌,有行云之势。梁栋雕饰彩绘,精致异常,有玄奘取经、水漫金山、渭水垂钓等神话故事。门额墙壁上,镶嵌着白底青花图案组成的“祇园禅寺”寺名瓷匾。

祇园寺寺院全部建筑分布在四层台基上。

第一层台基高五米,坐落着灵官殿、弥勒殿、客堂、齐堂和退居寮。其中的弥勒殿,中间靠龛内端坐“笑口常开,大肚包容”弥勒佛,“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是他的两句偈语,两侧是四大天王塑像。

第二层台基高两米,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35米,阔25米,进深19米。檐间有“大雄宝殿”4个大字,下层檐下也悬挂“大雄宝殿”金字。

在大雄宝殿的金黄琉璃瓦顶上的正脊、水线上都饰有堆花彩瓷的天王、罗汉像,或动,或静,或坐,或行,形态各异。狮、獬豸等“厌胜”物列于其间,殿脊、水线两端均饰以青花细瓷的鱼龙正吻,飞檐四角悬有八双镂空花篮,檐下有17处雕花斗拱,交相辉映,富丽堂皇。

大雄宝殿内,正面有高约12米的三世佛,分别是释迦、阿弥陀和药师佛,背后有状如火焰的佛光,脑后置明镜,闪闪发亮,座下是碧绿莲花座,下有须弥座,雕刻精细。

台下有青花古瓷一对,锡质、镶金烛台高达近3米。供桌四柱为龙抓珠,正面中间有两根立柱,雕着力士扛顶,正面横刻“唐僧取经”故事的大面浮雕,外嵌玻璃罩护。

边缘有凤凰来仪、金色九龙盘珠。上有香炉、五供,金黄铜磬,重约200千克,铿锵有声。大钟和皮鼓悬在大殿两角。正中悬挂着镂空八角的龙凤琉璃灯,又叫少灯、长明灯、灯光长明,地面铺陈一米见方青砖。

佛像前为主持法会的和尚礼佛跪拜处,以铁我岩石雕制,长一米多,宽近一米,周围刻汉文花边,内刻两朵莲花、三茎莲叶、三节藕,下有水波起伏,刻制十分讲究。佛像的头饰并非僧帽,而是“髮髻”。额头有一块光滑红色装饰,谓之“肉髻”。

大殿后墙两侧向左右延伸,依次排列着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的金身坐像,文殊、普贤居释迦左右。文殊坐骑青狮,示狮子威猛。

头结五髻为“五智”。手持宝剑,为智慧利剑,谓之“智慧威猛”。普贤骑白象,手持如意、荷花,是“义理圆通”的象征。

顺序列坐的十八罗汉,也称“十八尊者”。十八罗汉有怒目做法、降龙伏虎的,有温良典雅、捧读经卷的,有凝眸沉思或托腮假寐的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三世佛像背后,有一组群像,高30米,宽7米,塑的是起伏的山峦和波涌的大海,称为“海岛”,上有各种人物及动物塑像。赤脚立在鳌鱼头上的观音像居中,玉女侍立于左,金童合掌参拜于右。

旁有小船,“龙宫”上方有持金刚杵的韦驮,握在刀的“伽蓝”,托宝塔的李靖,最高处正中间有一个瘦骨嶙峋、抱膝蹲坐的人,那是释迦在雪山苦修六年时的形象。

其他高不盈尺的上百个小像,主要由佛教“五十三参”故事中的人物组成。

故事说有一善财童子往南方求道,参拜了53位师父,最后被观音收为弟子。这些塑像有老僧,有穿红着绿的儿童,有身裹兽皮、赤髮绿面的人,有泰然自若的,有张皇四顾的,有盘膝打坐的,也有做奔走状的,神情各异。

第三层台基高6米,有方丈寮和库院。

第四层台基高3米,上筑敞门两层楼的光明讲堂。整座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寺院周围有山崖、松林、溪流,环境优美,引人入胜。

东崖禅寺位于九华山东峰顶,坐落于巨岩之上。在此可眺望长江,俯视九华镇,仰观天台顶,环顾九华群景。佛国风光,一览无余。

明代正德年间,有僧人周经在化城寺旁结茅,并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

心学大师王守仁曾两次来这里与周经谈经论道,相契甚深,并互有题赠。万历年间释普通因石崖位于化城寺之东,所以把晏坐堂改名为“东崖精舍”。明代末期,扩建了大雄宝殿和天籁轩。

清代,住持定慧重修了大雄宝殿,并建造了万佛楼、地藏殿和禅堂。后来,释心舟主持修建了僧寮,名为“走马通楼”,高达5层,可容数百人,安单接众,遂成十方丛林。

清末,月霞禅师应聘任东崖禅寺方丈。禅师领众参禅,设坛讲经,四方僧众慕名而来,常住多达数百人。同时又于翠峰寺创办华严道场,推行僧伽教育,修学并重。继月霞禅师之后,心坚法师住持东崖禅寺。

在此期间,心坚法师创建了东崖下院和法华寺,大力开展弘法活动,数次出任九华山佛教协会理事长和安徽省佛教协会的理事长。

东崖禅寺的石崖东有古洞穴,深数米,宽3米。洞口堆云如雪,取名“堆云洞”,是金地藏初至九华山时栖身之所。洞上之东岩,巨石方正,金地藏常于石上诵经观景,晏坐清修,故此石有“晏坐岩”之名。

石崖之西、南两侧有摩崖石刻。南侧之“飞身处”传为金地藏出入东崖之处。西侧的“云深处”、“云舫”、“赠周经和尚偈”为王阳明手书。当云涌之时,远望此岩,形如巨舫,故有“云舫”之誉。“东崖云舫”为九华山十景之一。

东崖的西北有一水泉,当年地藏于洞中被毒虫咬伤,当时有一女子来到跟前说:“少儿无知,愿出泉补过。”然后指引西北一石便眨眼而去。

金地藏揭石见泉,泉水清澈甘美,以泉洗伤,即刻痊愈。后知为龙女所助,“龙女泉”由此得名。

百岁宫位于九华山摩空岭,又名“插霄峰”上。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百岁宫是九华山第二座肉身殿,供无瑕禅师肉身。

据寺前碑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僧海玉和尚,号“无瑕禅师”,由五台山游至九华山,见此地九峰如莲,便在摩空岭摘星亭结茅布道,名“摘星庵”。

无瑕禅师在此,长年以野果为食,不食烟火熟食,并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

无瑕圆寂于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逝前嘱弟子3年后启缸,弟子将其遗体跏趺缸中。

过3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与无瑕弟子启缸视之,见无瑕结跏趺坐,肉身不腐,颜面与生时无异,弟子遂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

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最乐”,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同年,无瑕弟子慧广和尚于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正因为万年寺是为纪念百岁公无瑕和尚而兴建的,因此又名“百岁宫”。

至后来的清康熙年间,百岁宫毁于大火,之后多次进行修葺和重建,命名为“万年禅寺”,创成“十方丛林”,无瑕和尚的肉身也移至殿内供奉。

1879年,僧人宝身主持重建并赴京请《藏经》一部。光绪末年再次遭火,幸扑灭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无瑕肉身、明清帝王所赐的金章、玉印和《血经》等完好无损。

寺院内的无瑕和尚肉身重上漆、贴金,塑三如来、十八罗汉、弥勒佛、韦驮诸像。之后又建造了五百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坐像,像高1.3米。

百岁宫是典型的皖西民居寺院,5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房、齐堂、僧舍、客房和东司为一整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远观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这种形制在我国寺院建筑中极少见。

百岁宫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层层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

从正门下面看大殿,它只是一层楼,而大殿东侧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只有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5层楼。而屋顶只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

寺下不远处有一山亭,亭内原供皆大欢喜形象的弥勒佛。佛经上说弥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的题额为“兜率院”,颇有以山亭作为寺门之意。

穿过山亭便至峰顶,石库式的大雄宝殿门上方,悬挂着“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楷书寺名竖题。寺门前,两边平房对称,中间是一块呈长方形的坪地。

墙壁上镶砌着清雍正、乾隆等年间的碑刻10余通,有诗刻,有《藏经》、修寺院、捐献“功德”等碑记刻石,其字迹有魏碑、正书、榜书、馆阁体小楷。

西边一排平房,为香积厨、库房等。东边数间平房,临崖而建,屋内悬有古钟,谓之钟房。钟为铜质,重约1000千克,钟面凸出铭文和花纹图章。此钟也称“幽冥钟”。撞钟和尚边念钟上的文字边撞钟,特环往复,日夜不停。

这种布局在其他的寺庙中式非常少见的,由大殿侧门可进入同一楼层的肉身殿,供奉着装金无瑕和尚肉身。和尚头戴莲花宝冠,身披朱红袈裟,头部大小与常人相似,身躯已干缩如孩童,端坐莲台之上。这种金身,置于空气中已有350多年,依然不腐。

大殿4个楼层内有巨岩横陈,有磐石镶嵌,岩石与建筑,建筑与山峰有机结合,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之后,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是完全继承明代。清代帝王虽然对喇嘛教十分推崇,但对汉地佛教也极力崇信。世祖顺治曾召玉琳国师到京说法,并命选僧1500人受戒,以表示对汉族地区佛教的扶持。

其次,清圣祖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出巡常住名山巨刹,并赋诗题字、撰制碑文,表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还多次派遣官员专程上山向地藏致祭,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钦赐御笔匾额。

此后,九华佛教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寺庙林立,僧伽云集。化城寺的寮房增至72家之多,又自称禅院,各立门户。僧人多达三四千人之众,金地藏可谓是“身后沙门多似沙”了。

1858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九华山,许多佛寺禅院毁于战火。战后,清朝朝廷出于政治需要,扶持佛寺的恢复。光绪年间给甘露寺、百岁宫等寺3次赐予《龙藏》各一部。地主绅商及善男信女竞相捐输,佛寺、精舍修复很快,还陆续出现了一些茅蓬小庙。

祇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等大的丛林又恢复了“受戒法会”、“讲经法会”,开坛讲授戒律和《法华经》、《地藏经》等,并刻补经书雕版,印刷发行。各寺都恢复“水陆法会”等宗教活动。

康熙年间,朝廷派包衣昂邦赫奕、内侍李环、太仆寺少卿格尔芬到九华山进香,“赐银三百两”。次年又赐御书“九华圣境”。

旃檀林是化城寺十二寮房之一,由4座厅堂式民居和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而成。

东为僧房和斋房,敞厅堂,3层楼阁,有内落水小天井。西为云水堂,敞厅四开间,两层楼,小天井。僧房和云水堂之间为前厅,内用板壁隔成弥勒殿和韦驮殿,进深20.5米,殿两侧是两层楼阁。

韦驮殿前有两个小雕像,一个是济颠和尚,一手拿着薄如纸的小酒盅,另一手摇关破芭蕉扇儿,笑盈盈,喜哈哈,手舞足蹈,似酒醉归来,逍遥自在。另一个是疯僧,赤足,手挥拂尘,左肋下夹着一把扫帚。

韦驮殿里,韦驮身着铠甲,手扶金刚杵,面对大雄宝殿佛像而立。

弥勒殿里供“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即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三世佛之一的阿弥陀佛,他有13个名号,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加上左边的观世音菩萨,右边的大抛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从韦驮殿向左,进门又是一幢楼阁,楼上佛堂敞,楼下厅堂高大,古色古香。厅前天井狭长,左右为库房、僧寮。由韦驮殿向右,进角门穿过楼间小巷,是又一组楼堂。

楼下3间敞厅,屏风后和左右两端有10间客房,楼前天井,上有巨幅壁画,为“墨龙行云图”,龙首向下喷水,鲤鱼向上跳跃,也称“鱼龙变休图”,左右上方还有“芦雁秋景”、“秋菊傲霜”和春兰、冬梅等小品图画。古雅清幽,可供观赏。

在两厢楼柱间,有唐玄奘率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西天取经的雕像,4人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各自伫立于廊下一角,好像等待寺中住持和尚出来迎接款待,十分有趣。

穿过一石板铺地,洁净如洗的长方形天井,就可达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18米,宽11.5米,深15.5米。仰观大殿,铁黑色葫芦矗立在正脊中间,鱼龙尾翘在两边。重叠的飞檐,条条鱼龙飞来,装点得八角殿更加壮观。重檐间,绘着青狮彩凤。

四周廊柱上,雕有“八仙”人物像:跛足蹒跚的铁拐李,腰间葫芦摇晃;风度翩翩的吕洞宾,潇洒自如,春风满面,袒胸露腹的汉钟离,须髯飘洒,手摇宝扇;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手击渔鼓,欲唱一曲“道情”;身穿官服的曹国舅也赶来檀板轻敲。

还有仙人刘海,喜盈盈地在戏弄金蟾,这些都是道家神仙。

殿前廊下左右钟鼓高悬,古钟重在上千千克以上,鎏金大字闪烁有光。廊下和佛幡前有黑底金字楹联和泥金雕花楹联。

第一联说道:

山中做伴莫负烟霞,

林下相逢祗谈因果。

又一联说道:

把臂入林可复有太白联吟阳明打坐,

现身说法恍然悟新罗月满南海波澄。

说的是李白游九华,吟诗联句。王阳明上九华山,在东崖晏坐,已为陈迹。所说“新罗”即金地藏,相传农历七月十五是其生日,正值月满。“南海”指观音,普陀山为“南海观音道场”,与九华山齐名,都谓之“菩萨道场”。

佛像座前一联说道:

奉双亲参礼九华,喜今日旃檀林中便是极乐世界;

愿一心长持半偈,想当年菩提树下用何等刻苦功夫。

这是出自在家信佛的居士之手,以示其虔诚。

殿堂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侍立着是阿难、迦叶。两侧是观音、地藏像,观音像两侧有“金童”、“玉女”,地藏像两旁有闵公、道明侍立。

大殿两侧依墙而塑的十八罗汉,与祇园寺的十八罗汉各有千秋,自台基以上至殿梁间,塑的是大海波涛,十八罗汉或立、或坐,或昏睡,或惊异,他们各异显神通,在惊涛骇浪里稳如泰山。

鳌鱼、龙、鳖、虾、蟹、蚌之类水族都在他们脚下,为其效劳。水面上还有一只空荡荡的“法舟”,最高处还有佛龛、宝塔,仿佛是海上奇观。

大殿中的佛像均用生漆夹纻法制成。一枝花茎能擎两三丈的塑像。佛像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预先雕刻好能分能合的木质佛像模型,拼合成一整体,外缠纻麻布,涂上生漆、铁砂调和的涂料,如此重复。

雏形制成后,将模型一块一块抽出来,然后刮净磨光,贴上赤金制成的金箔,金光闪闪的佛像就制成了。它具有防潮、防腐、防蚁蚀等优点,适宜于雨水多、云雾浓、湿度大的江南山区。九华山佛寺中,这种造像较多。

大殿两侧是花厅,两层楼,有花院,名“山中天”。墙下依地势砌成花圃,种花植草。旁有山泉一眼,用石条砌成一方池,清澈见底,晶莹如镜。

院落窄长,因花厅前檐高10米,走廊宽两米多,长5米多,扩大了空间,所以视路开阔,是名副其实的“山中天”。

花厅5间,中间两开间为敞厅,两端和屏门后有房间,与二楼、三楼共有16间卧室,为接待贵宾下榻之处。敞厅装有玻璃隔扇,雕刻着各种神话故事。

闲坐厅堂,便可欣赏神光岭、芙蓉峰上方木苍翠,白云袅袅,群鸟飞翔的景色,悦目清心,实为福地洞天。

1667年,玉琳国师奉旨进香九华山,见九华山山水环拱,于是在九华山化城峰半山腰建立了甘露寺。

传说在动工前夜,满山的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又因《法华经·药草喻品》中写道:

释迦说:我为大众说甘露净法。

阿弥陀佛又有“甘露如来”和“甘露王”的称号,他化身说法时就有“澍甘露之雨”的话,于是定名为“甘露寺”。

甘露寺地处山腰,又是北路朝山必经之地,寺院宽宏,佛像众多,茂林修竹,环境优雅,因此香火十分旺盛,有洞安和尚在此两度登坛的说法。乾隆年间住持僧优昙开坛传戒,成为丛林。

甘露寺全寺由3组民居式建筑与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依山而建,高达5层,琉璃瓦顶,金光闪耀。

该寺为不规整布局。北面的韦驮殿和知客堂两组建筑布置在高2.5米的台基上,3层阁楼,其中知客堂墙上开四层窗户,实际只有3层,开设顶层窗户,增加了层次感。

韦驮殿南为高15米的大雄宝殿,前有伴廊,殿身筑在6.8米的台基上,大殿东为两层走马通楼,内天井,进深22米,宽15米,楼层上下分别为祖师殿、方丈寮、禅堂和客房。

进入大门后,从山门的侧门出,转向上坡十数级台阶,再从侧面进入大殿,有明显的空间层闪感和明暗变化的效果。寺内有3个天井,上百个外窗,屋面为硬山两落水或四落水,而大殿为歇山顶。

甘露寺全寺殿宇宽宏,楼阁整齐,背倚青山,前有流水,极富诗情画意。古人宿此寺中,曾有“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到此禅关宿,方知山色多”的诗句。

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纹通花栏杆,可在古木荫下凭栏远眺,一览山色。寺旁有“定心石”,四周翠竹修林,遮天蔽日。

乾隆年间,朝廷赐御书“芬陀普教”,并遣钦差当时的江宁布政使司普福朝山进香,各地方官府也对九华山佛教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由于官绅和信徒的捐助,清中叶全山新建和扩建了众多寺宇,化城寺在拥有寮房的基础上又相继衍出祇园寺、百岁宫、东崖寺等丛林,寺僧达三四千人之多。

清代光绪年间,朝廷向九华山甘露寺等寺3次颁赐《龙藏》。再加上绅商及信徒们的竞相捐赠,至清末九华全山有寺庙达150余座,祇园寺、甘露寺、东崖寺、百岁宫四大丛林开始形成。

1898年,月霞法师在翠蜂寺举办“华严道场”,进行僧伽教育,开创了我国佛教史上兴办佛学院的先例。

【旁注】

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位期间,朱棣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北京紫禁城城,组织进行了郑和下西洋,编修了《永乐大典》等。朱棣死后,庙号太宗,葬于十三陵的长陵。

嘉靖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明世宗的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哼哈二将 原先是佛教中的金刚力士。哼哈二将手中拿着金刚杵,是保卫佛国的两个夜叉神,也就是两位把门将军。哼将叫郑伦,得度真人真传。只要鼻子一哼,就可以吸取他人的魂魄,一招制敌。哈将叫陈奇,肚子里面有一道黄气,只要哈出这口气,敌人就会呆如木鸡,魂魄被吸,置人于死地。

状元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在唐朝,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都必须先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所以也有状元之称。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古钱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殷商晚期的“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后来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水漫金山 传说古代白蛇娘子与许仙一见钟情后,就结为夫妻。法海和尚见到许仙面带妖气,就把他带到金山寺藏到法座后,白蛇娘子带领小青蛇来寻夫,法海不许。白蛇娘子无奈只好与法海斗法,于是水漫金山,法海搬来天兵天将来对付白蛇,将白蛇压在雷峰塔下。

獬豸 传说中的一种野兽。据说,它独角高额能分辨是非曲直,见到有人相斗会用角“触不直者”,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后来被战国时的楚王所捕获,照其形象制成衣冠。秦灭楚国后,将该冠赐给御史佩戴,遂称为“獬豸冠”。以后,这冠就又成了法官的代名词。

琉璃灯 花灯的一种,采用木架结构,纱和琉璃料器,宝石等作为装饰,中有转心的大型灯具,主要用于节日庆典。琉璃灯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上作诸色故事,龙凤噀水,蜿蜒如生,为诸灯之冠。

肉髻 也称作肉髻相、髻、顶髻、佛顶、顶上肉髻相、顶髻相、顶肉髻相,因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

李靖 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人物,家住陈塘关,有三子一女,为金吒、木吒、哪吒和贞英。后修道成仙,晋升仙班。因为右手中常托玲珑宝塔,又被称为“托塔李天王”。李靖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还会使用宝剑。

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也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打坐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两种。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龙女 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8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钦差 明清时的一种临时官职。钦,意为皇帝,钦差即是皇帝差遣之意,因此钦差大臣是指由皇帝专门派出办理某事的官员。因为钦差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地位十分了得,担任该官职的往往都是皇帝信得过的高官,能得这个职位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一般事情办完复命之后,就会取消该官职。

玉印 白玉质制成,色白莹润细腻,玉工巧用红色玉皮雕刻独角兽为图章纽,兽口微张,四肢各关节部位饰涡纹,分岔长尾盘于一侧,兽角下有一个小孔,可穿系。

榜书 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早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书家是秦丞相李斯。汉丞相萧何是第一位运用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

赋诗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碑文 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则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太仆寺 太仆所在的部门,也就是全国掌握马政的最高机关。太仆寺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属官有太仆寺少卿两人、太仆寺丞4人、太仆寺员外郎、太仆寺主事、太仆寺主簿等。

济颠(1148年~1209年)即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天台县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鎏金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始于战国,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屏门 用来遮隔内外院或遮隔正院或跨院的门,一般用于垂花门的后檐柱、室内明间后金柱间、大门后檐柱、庭院内的随墙门上,因起屏风作用,所以称为屏门。

下榻 东汉时,南昌太守陈蕃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的徐稚,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屡次被举荐而推辞不就,被称为“南州高士”。陈蕃听说后就诚恳地请他相见,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

祖师 原指佛教、道教中创立宗派的人,又指创立某种学说或创造某种技艺而为众师法的人,同时也用于帮会的创始人。行业祖师崇拜是民间文化的一个分支,过去各行业都很重视,视其为本行业的保护神。

布政使司 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机关。明朝时为国家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

【阅读链接】

在九华山有一棵千年古松,形如凤凰展翅,被称赞为“天下第一奇松”。

相传在南北朝时候,九华山有位叫小凤的姑娘,生得聪明灵秀。她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凤凰,引得天上的真凤凰常常落在她的身边不肯离去。久而久之,人们就叫她“凤凰姑娘”。

一天,凤凰姑娘正在通天河边作画,被上山来的县官撞见,县官就想抓走献给皇帝做妃子,以求得升官发财。凤凰姑娘宁死不屈,咬断绑绳纵身跳进道边的万丈深渊。

正在这时,一只金色的大凤凰展翅飞上前去托住凤凰姑娘,驮着她向天外飞去了,并撒下了一粒松子。

第二年,土里长出了一棵青翠的小松树,小松树越长越大,越长越奇特,活像一只美丽的绿色凤凰。人们都说这棵美丽的奇松是凤凰姑娘的化身,人称“凤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