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是怎样衰落的

玛雅文明的历史

玛雅文明曾是西半球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他们务农,建筑巨大的石屋和金字塔,冶炼黄金和铜,使用一种至今尚无人能解读的象形文字。

据《契兰·巴兰》一书记载,玛雅人历史可分为3个时期:

①前古典期(公元前1500~公元292),其特点是中美各群体形成共同文化,农业得到发展,开始过定居生活。②古典期(292~900),开始有象形文字、石碑、庙宇等,中部地区有了大规模发展,出现神权政治,晚期北方文化发展并达到鼎盛时期。③后古典期(900~1527),在其前期(900~1250),南部和北部出现了文化变革,托尔特克人到达中部高原并实行政治统治,将其宗教、礼仪、习俗强加于玛雅人,建立玛雅城,由科科梅家族进行统治;在北部地区,玛雅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融合,产生著名的玛雅潘文明。在后期(1250~1527),大的玛雅中心相继被遗弃,政治上解体,出现一些小城镇,相互斗争。

在玛雅历史上,没有埃及式的法老,也没有罗马式的恺撒,更没有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从来没有一个权威人物在某一时期统治过所有玛雅人。各个玛雅城市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它们又共享同样的宗教、文化和语言,所以,玛雅城市之间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希腊城邦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怎么会如此命运多舛,接二连三遭遇打击呢?

饱暖不思变

玛雅人的主食是玉米。在中美洲的自然环境下,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190天的时间。玛雅农人需通过六七个月的实际耕作,便可以收获比全家人一年所需还要多一倍的粮食,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

热带雨林的湿热环境使居住条件相对简单,比起住在寒带或温带的人,玛雅人不必考虑如何御寒。拜地利所赐的玛雅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宗教、艺术等文化活动。

伟大的文明不一定诞生于闲暇,但在维持温饱之余仍有余力进行创造,这无疑是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大小小多达10万座的玛雅金字塔就是这种闲暇的产物。

第一次衰落

9世纪,数以百计的玛雅城邦突然被遗弃,那些繁华的都市几乎在同一时期湮灭在热带丛林中。创造了无数奇迹的玛雅人一部分迁徙到了尤卡坦北方的荒野,其余的则撤入丛林,不知所踪。辉煌的玛雅古典期文明就这样神秘地消失了。

玛雅人为何弃城而去,是火山爆发、地震、飓风、瘟疫?还是奴隶起义、内战频繁、外敌入侵……各种各样的推测被提出,却又都没有充足的证据。近年来“生态危机论”被提出,看上去似乎很像这道谜题的最终答案。

玛雅的城市文明建立在玉米农业的根基上。自古以来,玛雅人采用一种极原始的耕作法:他们先把树木统统砍光,等过一段时间干燥后,在雨季到来之前放火焚毁,以草木灰作为肥料,滋润贫瘠的雨林土壤。烧一次种一茬,待草木长得比较茂盛之后再烧再种。

当文明繁盛、人口大增时,农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不加节制地毁林开荒,同时尽量缩短休耕时间。结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玉米产量降低。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力者食不果腹,生活水准一落千丈,只得举国迁徙,另觅他乡。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玛雅人在得益于上天所赐的自然环境之时,也为灭亡埋下了灾难的种子。因为自然条件过于优越,不必考虑提升农业生产力,比起那些经常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同类来说,玛雅人缺少应对灾变的意志与能力。

第二次衰落

玛雅古典期文明衰落了,但玛雅文明却远未灭亡,文明的重心北移。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石灰岩平原上,一些新的玛雅城邦再度兴起,构成了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

不过它们再也没有达到过古典期那样的辉煌。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建立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这种先天的不足,导致了历史重演,使玛雅再次陷入颓势。自1519年起的西班牙殖民入侵构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玛雅湮没在丛林荒草之中。

现在,仍有将近200万玛雅人生活在祖先的土地上,使用着近25种玛雅语,然而他们对过去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和丛林深处的废墟一同缄默着,共同构成了失落文明的遥远背影。

玛雅人有着独特的时间观,他们认为世界是不断创造又不断毁灭的。

太阳活动和玛雅文明的衰败

科学家们推测,太阳亮度的微妙变化激发了尤卡坦半岛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从而可能触发了玛雅文明的毁灭。这项新研究从湖底的岩芯中得到证实:当地遭受几千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时,正是玛雅文明衰落开始加速之际。

太阳的活动有一个“200年震荡”,不同的研究给出的周期在206年至208年之间。这一周期活动被记录在由宇宙射线产生并残留在树的年轮里的碳-14同位素的含量分布中,科学家们认为这与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和太阳的亮度具有对应的关系。

新的纪录是来自墨西哥湖底的、具有非常好的年代测定和高分辨的岩芯。沉积在湖底的石膏含量的变化记录了气候变化。当降雨量减少时,蒸发作用将盐浓缩,湖水沉淀出石膏。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古气候学家们将岩芯的石膏含量记录和太阳活动的记录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太阳活动的200年震荡纪录与石膏含量的变化完全一致。

玛雅文明的衰落与干旱有关

一项新的研究认为,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很可能与该地3次严重而持续时间长的干旱有关。这3次干旱每次持续3年至9年,可能给本在崩溃边缘的玛雅文明捅上了最后一刀。

瑞士联邦技术学院一研究组认为750年至950年,玛雅经历了一次大的人口急剧下降的时期。古玛雅人在750年左右达到极盛,其人口达到300万至1300万,但到9世纪早期,人口开始急剧下降,许多城镇被荒废。这3次干旱分别大约在810年,860年和910年,与考古证据中玛雅文明衰亡的时间吻合。

这些发现基于对该地区发现的沉淀物所做的长期的气候记录分析得出的。不同层的这些沉淀物往往分明的表明每年的干湿情况。该研究小组通过对含钛量不同的分析辨别了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尽管这样,还很难精确表明干旱与玛雅文明的衰落有关。

战争失利文明被毁

德莫莱斯特是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考古学家,他领导的一个考古小组5年前来到危地马拉进行考古探险,在一个名叫坎祖恩的玛雅遗址上挖掘出了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玛雅人宫殿建筑群落。

不久前,考古小组成员在这一地区意外地发现了数个大型墓穴,其中不但整齐地堆放着人类尸骨,还有众多史前古器物。德莫莱斯特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解开已经困扰了人类几个世纪的难题,即玛雅文明到底是为何迅速走向衰败的。

德莫莱斯特认为,之前挖掘出的玛雅人宫殿建筑群落位于坎祖恩古城遗址中央,宫殿用石灰石建造,分3层,共有11个院落,170个房间。从宫殿规模可以判定,坎祖恩是当时玛雅文明繁盛时涌现出的多个南部低地城市之一。对于在这一地区刚刚发现的大型墓穴,德莫莱斯特认为,它们很可能是在一场战争后被胜利者建造起来的。

当时生活在坎祖恩的玛雅人有可能经历了一场非常惨烈的战争,尽管目前不能判断交战的另一方是何许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玛雅人在这场战争中被打败了,城市中幸存的玛雅人不但被胜利一方斩尽杀绝,整个城市的文明也几乎全部被毁,随着战争的结束,坎祖恩也变成一个没有人烟的废弃之地。

根据德莫莱斯特的理论,坎祖恩战争结束后,生活在附近其他城市的玛雅人被迫离开故土,开始向中美洲北部和东部辗转迁徙,在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被耗尽之后,玛雅文明最终开始走向衰落。

最新理论获得认同

德莫莱斯特认为,坎祖恩战争无异于一块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它引发了玛雅文明的迅速衰落。德莫莱斯特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其重要性不亚于1914年奥地利大公费迪南遇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考古学家·弗雷德尔认为,坎祖恩战争有可能是由一场农民起义引发的,也有可能是一场外族入侵。德莫莱斯特考古小组在坎祖恩遗址上还发现了一个尚未完工的用石器和木头匆忙搭建起来的防护围栏。德莫莱斯特说,从中可以判断,当时生活在坎祖恩的玛雅人预先知道有一场灾难即将降临,但很显然,他们的抵抗最终还是失败了。

砍伐森林说

一些专家指出,玛雅有着复杂的宗教体系,都市都是以金字塔和神庙为核心,在兴建金字塔和神庙时,习惯于用白石灰来粉刷外墙,烧制石灰需要大量木材,玛雅人便开始砍伐森林。

随着都市范围的不断扩大,金字塔修建得日益增高,对木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最后,大片森林被砍伐殆尽,当地的环境也逐渐恶化,干旱自然不可避免。对此,当前墨西哥南部和美洲各国普遍散布这玛雅金字塔遗迹就是最好的证实。

等级划分说

有学者以为,严格的等级划分是导致后古典期文明衰落之后,玛雅文明销声匿迹的首要原因。玛雅精湛的知识和文明只控制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占玛雅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完全是文盲。

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散,也带走了光辉无比的玛雅文明。留下来的为数众多的普通玛雅农民,自然无法读懂那些原来就一无所知的文字和史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