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揭秘

历史的尘烟淹没了俗世的喧嚣,尘封的档案记录着真实的记忆,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揭秘那曾经的辉煌,掸去灰尘,去寻找那珍贵的记忆吧!

失落的马丘比丘古城

神秘的马丘比丘古城

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这座古城海拔2200多米,两侧都有高约600米的悬崖,峭壁下则是日夜奔流的乌鲁班巴河。由于其圣洁、神秘、虔诚的氛围,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十大怀古圣地名单。

马丘比丘是个石头城,古城街道狭窄,整齐有序,宫殿、寺院、作坊和堡垒等各具特色。无论农业区、城市区还是太阳庙,每个建筑都由巨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都打磨得十分光滑。石块与石块之间没任何黏合剂,却严丝合缝,甚至连薄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这些石头中,有的重量不下200吨,其中一块石头有33个角,每个角都跟毗邻的石头上的角紧密结合。

城中最著名的是“拴日石”,它是一块精心雕刻过的怪异巨石,据说是印加人在每年冬至的太阳节时为祈祷太阳重新回来,会象征性地把太阳拴在巨石上。

印加人崇拜太阳,太阳神是他们最重要的神灵,印加王都自称为“太阳之子”。不过这些太阳的子民为何遗弃了他们的拴日石却不得而知。马丘比丘是一座极其繁盛的城市。

马丘比丘兴起于12世纪,印加帝国统治者帕查库特克·印加·尤潘基大约在1450年整体建造了该城。它虽然地形险峻,却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城内规划井然,宗教、军事、民居各占一隅,城中处处透出星辰历法的玄机,窗户都指向夏至和冬至的日出方向,这是在没有车船知识时代的建筑奇迹。

16世纪时,西班牙趁印加帝国内乱之机,侵略了这个统治南美约百个民族的国家,但马丘比丘却因天然的遮蔽而躲过了一次次冲击。但在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秘鲁最终还是占领了马丘比丘城。不过后来,这里被西班牙人遗弃,而彻底荒废了300余年。

发现马丘比丘古城

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考古学家宾汉姆在寻找“消失的印加城市”时偶然发现了完全掩盖在一片厚厚热带树林之下的马丘比丘古城遗址。

宾汉姆曾说:“我所知的世界上,再没有地方能和这儿的景色和吸引力相比……这儿有云雾缭绕的高大雪峰、奔腾咆哮的急流,婀娜多姿的巨大花岗岩壁傲然耸立在数千尺上。”

此后,随着马丘比丘逐步被外界发现,古城开始向现代社会透射出它曾经辉煌的帝国文明。在1981年,马丘比丘周围大片土地被列为秘鲁的“历史保护区”。这个地区不仅包括遗迹本身,还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动植物群,尤其是当地的兰花。

马丘比丘的用途

对于马丘比丘古城为何而建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有的考古学家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的“最后避难所”。这一观点是宾汉姆在1911年提出的,他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社会的诞生地,当时宾汉姆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来到马丘比丘。宾汉姆随后又修改了这一理论,指出马丘比丘是传说中的“迷失之城”。

维尔卡巴姆巴·拉·维加,最后的印加统治者于16世纪在这里与西班牙征服者爆发旷日持久的战争。然而,宾汉姆的这两项理论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考古学家已经发现真正的“最后避难所”坐落于伊斯皮里图大草原。这片丛林位于印加首都库斯科西部大约130千米。

马丘比丘建造工艺

印加古城的建筑,全用巨石建成,见不到灰浆的痕迹,在那个荒蛮的时代,达到如此的工艺水平是一个谜。古印加人从哪里,又是用什么方法搬来了这些巨石材料?在崎岖狭窄而危险的山脊上,把巨石运上山巅几乎没有可能。

有秘鲁科学家认为,印加人并没有在悬崖峭壁上搬运巨石,而是在山巅就地取材的。他们在选定的山巅就地采集岩石制作砌块,在山顶开出了一片90000余平方米的开阔平地,垒筑古城。然后把剩余的石块、碎砾全部扔下了山崖,在山巅留下了这座奇迹般的古城。关于这座印加古城未解的谜团还有很多,比如,它们为什么会消失?遗留的100多具头骨和随后发现的木乃伊带来什么样的古文明信息?总之,马丘比丘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等待我们去探索。

在线小知识

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位于美洲的古老帝国,其版图大约是今日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等地区。首都设于库斯科。

大马士革古城的完美建筑

大马士革古城的历史

大马士革古城,位于叙利亚西南部,是叙利亚的首都。它于公元前2000年建在克辛山的山坡上,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公元前15世纪曾被埃及法老图坦蒙斯三世征服。自古大马士革就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

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一支犹太人部落居住在此。公元前10世纪,这里成为亚美尼亚王国的都城。

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这座城市。

在大流士王朝统治时期,安条克取代大马士革成为新的都城。公元前64年,罗马人占领了大马士革,希腊化的大马士革变成罗马叙利亚省的一部分,并日趋繁荣。

636年,拜占庭帝国军队失败后,与西方联系长达10个世纪之久的大马士革被穆斯林占领。

然后,在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统治时期,大马士革进入了黄金时代。它成为了拥有辽阔疆土,从北非到中国边界之间庞大帝国的都城。

705至715年期间,一座大清真寺在罗马神庙的旧址上拔地而起。阿尤布王朝建立后,穆斯林统帅萨拉丁在大马士革集结了他所有的军队,于118年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耶路撒冷。

大马士革重新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首都而大放光彩。1516年,大马士革和叙利亚一起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

大马士革城市设计保留了一些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规划结构,由一道具有城门的防卫城墙围护,其布局保持了自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时期形成的风格。有篷的市场、宫殿、光塔和顶塔等都证明了大马士革古城起源于伊斯兰教的历史。

大马士革古城的清真寺

大马士革为数众多的清真寺独特而完美,其建筑影响深远。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时期的整体建筑是大马士革进入黄金时代的有力证明。

大马士革古城之内共有清真寺250座,奥马亚清真寺不但是古城中最著名的一座,而且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它坐落在旧城中央,原本是一座基督教堂,8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占领了这个城市,奥马亚王朝国王于705年亲自主持将之改建为清真寺。

当时动用了10000名工匠,历时15年,才建成了这座堪称伊斯兰教世界第四大清真寺的奥马亚清真寺。

清真寺的大门高约10米,礼拜大厅长136米,宽37米,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建成,由大理石柱支撑。

大厅四壁和圆柱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厅顶垂挂着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大厅外的广场四周建有走廊,走廊的墙壁上用金砂、石块和贝壳镶嵌出巨大的壁画,描绘出奥马亚时代大马士革的繁荣景象。

三座高耸的尖塔直插蓝天,具有伊斯兰教特有的雕刻、装饰艺术风格。清真寺中铺着白色大理石,祈祷殿上贴着金色马赛克砖,显得金碧辉煌。

3000年前闪族人在此修建哈达德神庙,罗马人来了之后改为朱庇特天神庙,后来罗马帝国又把它改为教堂。

636年,伊斯兰教进入大马士革,把教堂东半部改为清真寺,西半部还是教堂,但后来东半部不断增建,渐渐就将西边的教堂挤没了。

大马士革的古城堡

大马士革城堡始建于2000多年前,11世纪时被彻底改建。城堡用巨石垒成,四周有护城河,河上架有吊桥。城堡的城墙上有300多个射孔,并建有望和防守的高塔。叙利亚历史上3位著名的阿拉伯苏丹努拉尔丁、萨拉丁和扎赫尔·倍贝尔,都在这座城堡中指挥过抵御外族入侵的战役。如今,大马士革古城中的古建筑大多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在线小知识

位于哈瓦那港口著名的莫罗城堡,是哈瓦那一个标志性建筑。它建于1632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西印度群岛堡垒”之称,城堡上有一座高高的灯台,是哈瓦那最重要的标志。

佩特拉古城的石头建筑

佩特拉古城的历史

佩特拉在约旦南部,距首都安曼270多千米,坐落在胡尔山脚下,处于穆萨谷地之中。佩特拉是座历史古城遗址,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名胜古迹。

2000多年前,那巴泰人曾在这一带栖息生活,并先后建都于此。由于这里是埃及、叙利亚等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很快便成为商贾云集,繁荣昌盛的商业都市。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佩特拉的土著居民在岩石中雕琢的众多建筑物,逐渐使其成为一座“石头城”,也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多少世纪以来,这颗明珠一直没有被人发现。

那时候,约旦地区流传着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在约旦南部广袤的沙漠中有一条神秘的峡谷,这条峡谷既深又长,但不知在何方。一批神人在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并在里面藏了无数珍宝,谁能找到它,便可成为大富翁。人们一批又一批地前去探索,但都无功而返。这个神话故事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但始终没有人想到,这些建筑物就存在于穆萨山谷之中。

直至1812年,英国游客约翰·白克汀特游览佩特拉时,才第一次揭开这个神话故事的奥秘,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石头城”终与世人见面。佩特拉山谷的岩石呈朱红色或褐色,在朝阳或晚霞的映照下城中的建筑会变成玫瑰色,所以佩特拉也被称作“红玫瑰古城”。

相传,这里是摩西“点石出水”的地方。当年,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流落荒野,正当饥渴困乏的时候,摩西得到上帝的帮助,他挥杖击石,激出泉水。

据说,这股泉水至今仍流淌不息。佩特拉古城建在海拔950米的山谷中。进入佩特拉古城,要通过15千米长的峡谷,峡谷最宽处不过7米,最窄处仅能通过一辆马车。

两边的石壁高70至100米,行人抬头仅能望到一线青天。走出峡谷,是宽广的谷地,豁然开朗。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

佩特拉城的宫殿建筑

佩特拉城的建筑物全都是依傍山势雕琢而成的,这一奇景是大自然的“雕刻师”和能工巧匠共同创造的。

峡谷出口不远便是一座依山凿出的巨大殿堂,高40米,宽30米,这就是卡兹尼石宫,又名“金库”。

传说这里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但也有传言说这里是国王陵墓的灵殿。整个殿门分两层,下层是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余米,门檐和横梁都雕有精细的图案。

殿门的上层雕出了3个石龛,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战士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留有原始壁画。

城中有一座依山雕琢出的古罗马剧场。可容纳6000人,还保存了露天剧场,剧场看台呈扇形,有数十层石筑阶梯,每10层阶梯中间筑有一个通道,整个剧场沿山而上。

舞台上还残存有4根巨大的石柱。城中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名叫“本特宫”。传说当年城市缺水,国王下令,如果有人能引水入城,就将公主许配给他为妻。一位建筑师开山修渠,将水引进城里。国王履行诺言,将女儿下嫁给他,并赐此宫给他们居住,所以本特宫又叫“女儿宫”。

在古城南面的牛山腰,有一座欧翁石宫。这座石宫的建筑顺序是先削平半山腰,再开凿石窟,最后才修建宫殿。几百平方米的大殿居然没有一根柱子,真是巧夺天工。欧翁宫的两侧是石窟群,向东西延伸。

石窟内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座方尖碑,高地被猜想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供奉着那巴泰人的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人血的。有迹象表明,那巴特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佩特拉城的石墓

佩特拉的那巴泰人传统上将他们死去的亲人葬于环绕城市的砂石峭壁之中,这里有着成千上万的坟墓。它们当中有些是简陋的石墓,有些则十分奢华。

佩特拉的王陵并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靠传统来决定。在修建皇陵的过程中,那巴泰人利用祖传石工技巧,加强和改造了如亚历山大之类的大都市中最新颖、最雄伟的建筑构思。

石墓后的房间比较小,有的只有一间外室,里面偶有刻出的石凳。佩特拉王陵外立面虽然没有人去维护,又经历了许多个世纪以来地震、侵蚀和偶尔溜进来的盗墓贼的侵扰,但是它几乎完好无损。

外墙上精美的石刻可能是当地石匠的杰作。当年这些墓被涂抹了用石灰石与沙制成的石膏,如今风沙剥去了石膏,裸露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变幻无穷,使陵墓充满生机,这是当年的建筑者没有料到的。

在佩特拉最后修建的大坟墓中,有一座是为罗马总督所建,称作“乌恩墓”,但是在446年,这座坟墓被改成了一座教堂。

随着沙漠中的香料商路被慢慢荒废,取而代之的是红海的海上路线,沙漠中的城市生活随之土崩瓦解。

最后,坟墓变得衰败不堪,雕像也剥落脱皮,曾经安葬过达官贵人的石室渐渐沦落为牧羊人遮风挡雨的场所。

佩特拉城的衰落

考古学家推断,在全盛时期,佩特拉城居民多达30.000人,城市规模比早期欧洲人估计的大得多。但佩特拉为什么被遗弃一直是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算它一度失去了商道的控制权,但仍然可以保持原状,那为什么它迅速衰亡了呢?

史学家分析认为,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原因可能是天灾。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房屋的主人们无能力或者无心思将它们修复,渐渐地古城走向了衰亡。

在线小知识

约旦是一块人类文明的沃土。佩特拉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古麻刺朗国王的王陵

意外发现小国家

古麻刺朗王国是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小小的岛国。在明代以前,我国历代朝廷均不知有这个小国的存在。至明朝永乐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航海事业日新月异,朝廷不断派出庞大的使团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继郑和7次下西洋之后不久,明成祖又下令让太监张谦率团出使东南亚一些国家,在途经浡泥等国家的航程途中,竟发现了一个以前从不知道的名曰古麻刺朗的小国家。张谦回国后当即将这个重大发现禀报明成祖。

出访古麻刺朗王国

1417年9月,张谦作为皇帝的特使,手捧明成祖的诏书正式出访古麻刺朗国。他在晋见国王斡刺义亦敦奔时,代表明皇朝向其表达了友好之意,并赠上中国特产绒棉、纱罗、纻丝等礼物。古麻刺朗国王见自己一个小国家竟受到大明皇朝如此恩宠,十分欣喜,心想如果能进一步得到明皇朝的庇护,不但可以以此抵御周围一些国家的欺压和凌辱,而且还可通过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促进本国的繁荣。

古麻刺朗国国王回访我国

1420年10月,古麻刺朗国王斡刺义亦敦奔决定启程朝贡大明皇帝。国王亲自率官员入贡,受到了明成祖的热烈隆重的欢迎和接待。整个京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皇城内锦衣卫陈设仪仗,庞大的宫廷乐队高奏起《感皇恩》曲子。

斡刺义亦敦奔国王入乡随俗,一切按照中国礼仪行事。他和其妻子、儿子、大臣身着大明皇朝朝服,跪于殿前,拱手加额,高声三呼成祖皇帝“万岁!”成祖皇帝由翻译官向来贡国王说:“国王远道而来,知尊中国,可佩可嘉,皇帝问您一路辛苦了!”

斡刺义亦敦奔国王回答:“兹遇中官张谦,钦诣皇帝陛下称贺。我虽然是国人推选出来的,但未受大明的朝命,望皇帝幸赐之。”明成祖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下诏书仍以“古麻朗国”国号封之,并赐以印诰、冠带、仪仗、文绮、纱罗、金织袭衣,赐王妃冠服,赐各陪臣以彩币、衣服、文绮等物。当晚,明成祖在奉天大殿摆设盛宴款待古麻刺郎国嘉宾。

古麻刺朗国王回国途中病亡

古麻刺朗国王一行自此在中国一住半年,1421年春天,起程回国。不料在路过福建时斡刺义亦敦奔国王染上重病,不久即不幸亡故。明成祖特赐谥号“康靖”,下令由礼部主事亲自主办丧礼,并按王公规格在当地营建陵寝。

1424年10月,古麻刺朗国新国王刺为报答明皇朝,派叭谛吉三等人奉金表笺到京,向大明皇上朝贡珠宝、长颈鹿等物。此后因东南沿海倭寇骚扰和西班牙入侵,古麻刺朗国不再派使臣到中国。时光流逝,转眼5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古麻刺朗国“康靖”王陵究竟现在何处?

古麻刺朗国国王葬于何地

不少海内外人士历尽艰辛希望寻找到康靖王陵,但终因历史变迁,至今未能查考到王陵原址。据有关报道称康靖王陵当在福州西郊凤凰池北之茶园山一带。

福建省和福州市领导曾多次组织考古工作者去福州市郊踏勘查寻,但均未找到陵址。据凤凰池村老人讲,早年那里确实存在康靖王陵,陵前有石翁仲二,石马、石羊各一,分列在陵墓两边。石人着明朝朝服,一文一武。陵前有一座石碑,碑文字体如蝌蚪状,无人认识。

1952年,在此兴建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时,有人目睹石人、石马、石羊从茶园山半山坡上被推土机推下山来。目击者说康靖王陵呈圆丘形,陵前竖有两根旗杆,即望柱,面积约300平方米,封土系糯米汁、石灰、沙土拌成,非常紧固。但这些文物无一件保留下来。据历史记载,自古麻刺朗国王病殁后,每年清明、重阳时节,明朝政府都派官员前往王陵祭祀。留在中国守陵的国王陪臣和他们的后代,均由当地政府发给俸薪和廪食。

这些人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已与中华民族融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活。至今还能找到陪臣后裔葛氏家人。

葛蔚庵是其始祖,康靖王下葬后他就居住在王陵西边的洪塘镇,当地官府奉朝廷之命发给房屋、田产、俸薪。到明末,葛氏家族中已有不少人出人头地,迁往府城定居。至晚清时散居在杨桥头、宦贵巷、仓角一带,大多从事教书,有一叫葛世枢的还当过光绪皇帝的老师。

现在葛氏家族中仍有不少是教育工作者,有的还以访问学者身份去欧洲讲学。葛福煌老人是当今葛氏家族的嫡传后人,他住在福州仓角头9号。据他说,仓角的葛氏祠堂原存一族谱,由他保管。祠堂面积有100多亩,堂内供有葛蔚庵神像,立有“洪塘葛氏祖宗神位”。

这可以证实葛氏祖先确实生活在洪塘,可惜后来祠堂改建为学校,族谱在动乱中被焚烧。然而,康靖王陵究竟在哪里呢?人们从点滴历史资料和调查访问中只能知道它很可能在福州市郊,至于具体何处是王陵原址,还难以考证。

在线小知识

在我国周边国家里有3位国王到明朝朝贡,病逝于途中,永乐皇帝赐葬于中原,最广为人知的是苏禄王,另外两个是渤泥国王和古麻刺朗国王。古麻刺朗位于菲律宾的棉兰佬。

泰姬陵新说是否有据

泰姬陵的传说

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华丽壮观,气势磅礴,举世闻名。屹立在印度亚格拉近郊亚穆纳河畔,是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思念缅怀其宠妃蒙泰姫而建造的一座陵园。

相传,年轻貌美的蒙泰姫19岁就为莫卧儿皇帝生儿育女,共生了14个。1631年,在生最后一胎时,不幸因难产而离世。

沙·贾汗惊悉后,悲痛已极,在病榻前,他曾答应蒙泰姫两项遗愿:一是不再续娶;二是为她建造一座陵墓。此后,世人一直把泰姬陵视为沙·贾汗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一个象征。也把它看成是印度莫卧儿伊斯兰文化中的瑰宝。

泰姬陵的巧妙设计

泰姬陵全长583米,宽304米,四周是红砂石墙,整座陵墓占地17万平方米。陵寝居中,东西两侧各建有式样相同的红砂石建筑:一是清真寺;一是答辩厅,对称均衡,左右呼应。

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达40米的尖塔,内有50级阶梯。此塔专供穆斯林阿訇拾级而上,登高朗诵《可兰经》,高呼安拉,祈祷朝拜之用。

从大门到陵寝有一条用红石筑成的甬道,两旁是人行道,中间有水池和喷泉,池水倒影,奇花异草、灌木浓荫,相互映辉。甬道末端即陵墓所在。整座陵墓建在一座高7米,长95米的白色大理石底基上。陵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重叠的穹顶,以苍天为背景,轮廓优美;下部为八角形的陵壁,四面各有一扇高达33米的巨大拱门。

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有《可兰经》经文。其中有一句为“邀请心地纯洁者,进入天堂的花园”。陵寝内还有一扇精美的门扉窗棂,传说是出自中国工匠的雕刻。

在中央宫室里设有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围栏,内置放沙·贾汉和蒙泰姫的两座大理石棺椁,但其真棺则安放于底下的一间地下室内。棺椁上以翡翠、玛瑙、水晶、珊瑚、孔雀石等20余种五颜六色的宝石镶嵌出精致的茉莉花图案,其工艺之精细、色彩之华丽,可谓巧夺天工,无与伦比。

由于整座陵墓系纯白大理石砌成,因此,一日之中,随着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时阳光的强弱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线和色彩就会变幻莫测,呈现不同的奇景,每逢花好月圆之夜,景色尤为迷人。

总之,陵园的构思和布局是一个完美无比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富于哲理。那么这一宏伟壮观杰作的设计和建造者是谁呢?

建筑物的艺术风格争议

一说“波斯伊斯兰说”。数十年来,《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一直认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贾汗皇帝。主要设计者是波斯人乌斯泰德·伊萨,由他总揽其事,没有一个印度人参与构思。

二说“欧亚文化结合说”。代表人物是英国旧牛津学派的印度史学家史密斯。他认为,泰姬陵是“欧洲和亚洲天才结合的产物”。因为当时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建筑大师,如意大利人吉埃洛米莫·维洛内奥,法国建筑师奥斯汀·德·博尔多均参加了设计,并且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西方影响。

此说遭到印度穆斯林史学家莫因·乌德一丁·艾哈迈德的驳斥。后者在1904年写了一本书,题名《泰姬的历史》,完全否认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兰艺术的建筑物会出自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构思。

三说“主体艺术印度说”。持这一看法的学者中,有已故的印度著名史学家马宗达。他说,在探讨这一设计功劳归于谁时,不应忘却印度自身的因素。

泰姬陵的平面图和主要特点不完全是新的,它与苏尔王朝舍尔沙的陵墓和莫卧儿胡马雍的陵墓,在建筑上有师承关系。

就建筑材料为纯白大理石及其上面的宝石镶嵌工艺水平而言,在西印度的拉杰普特艺术中早已存在,不能把此陵的设计和建造完全归功于波斯的影响和支持作用。

考虑到莫卧儿时代对西方已开放,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扩大,西方艺术的某些因素对印度建筑风格带来影响,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可谓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然而,学者与史家的争论并没有到此罢休。

争议再次复燃

1968年,伦敦一家书店出售了奥克教授撰写的《泰姬·玛哈尔是一座印度教神庙圣殿》一书。此书问世后,使人颇为惊讶,于是,争端复起。少数学者开始搜寻论据,试图论证奥克教授之说是否言之有理。

1986年,一个名叫戈德博尔的人写了一本小册子《泰姬·玛哈尔?》。它以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对泰姬陵是否沙·贾汉下诏建造一事,提出种种异议,并作了新的解释。

异议之一是,一些史书记载的建造泰姬陵“动用20000劳力,历时22年”的说法,源出于法国珠宝商人塔维尼埃之口,他在17世纪对印度做过5次访问,回国后写成《印度之行》一书。但他本人并没有看到泰姬陵的破土动工,也没有目睹它的大功告成,更何况他不会讲波斯语和印地语。因此,他的道听途说之言,令人难以置信。

异议之二是,与塔维尼埃同时代的一些欧洲旅行家,在他们写的游记和报告中,均未提及此陵。

异议之三是,英国一些考古发掘报告书中,也无专门考证泰姬陵的记载,甚至连19世纪末就任印度考古总监的坎宁安勋爵也不曾访问过泰姬陵。

异议之四是,考虑到亚穆纳河河水的涨落,早在建陵前就已经有人修筑河堤与城墙,它们决非沙·贾汉所建。

异议之五是,根据波斯文编年史《帝王本纪》的记载和穆斯林史学家赛·穆·拉蒂夫撰写的《历史上和记述中的亚格拉》一书的说法,“选择陵墓的遗址,原是曼·辛格王公的一座圣殿,但现今已归属其孙子贾因·辛格的财产了。”

戈德博尔得出的结论是:沙·贾汉从未建造泰姬陵,他只是在印度教王公的圣殿的基地上,拆除和搬迁了不符合他需要的东西,进行了改建。

此说颇为新奇,但世人至今尚难以接受和信服。

在线小知识

泰姬陵,全称为“泰吉·玛哈尔陵”,又译泰姬玛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

乾陵石像为何没有脑袋

石像的头部为何会失踪

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省渭北山地,在这巍峨峭拔的群峰中,矗立着数十座我国汉唐帝王的皇陵。其中最为蜚声中外的要数武则天和她丈夫合葬的陵园,即乾陵。

乾陵占地有20000平方千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北面有玄武门,南面有朱雀门,东面有青龙门,西面有白虎门,4个门的石狮挺胸昂首,雄踞于门前。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

这些石人残像高在1.5米至1.7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

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

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不同学者的观点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末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自尊心受到了强大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

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庄稼地里践踏粮食,然后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当地的群众信以为真,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面立着外国使臣的群像,同样感到有辱他们的脸面,于是就把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

但是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八国联军并没有来到乾陵这个地方,哪来的砍石像一说呢?

考古学家的研究

虽然都是民间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考古学家又进一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日这一天,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

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

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千米,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

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中。

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它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

在线小知识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建于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印加帝国是瘟疫所灭吗

印加帝国的文明

印加帝国文化发祥地在的的喀喀湖畔,虽然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中,但它具有丰富的水量,一片绿茵,阳光充足,是农业立国的最好地方。

在这里,印加人胼手胝足,惨淡经营,以最进步的方法建筑了漂亮宏伟的宫殿,并且遵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则,男耕女织,休养生息,这是多么安详的一个部落。

印加人信奉太阳教,接受太阳神统治帝国的说法。他们还有进步的政治制度,能够推动完善的法律来治理百姓,绝不以严刑酷法刁难人们。

以农业立国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知道集约栽培法,他们栽培玉米的技术是高超而无人能与之相比拟的,此外印加人在纺织品的生产技术上,更有伟大的突破,各色各样的织法以及各种形态的精致图案,都具巧夺天工的技巧。

由于发掘了金矿,在帝国庄严的宫殿建筑上,四处均镶着金饰品,灿烂耀目,光彩辉煌,但这也同时为其本身带来了灾难。

印加帝国的灭亡

在印加帝国到了多拿卡巴克王统治时,造成了印加无与伦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后,把印加帝国分为两部分,传与瓦斯卡尔和阿达瓦尔巴两个儿子来统治,于是在1532年,手足相残、互不相让的战争种下了自取灭亡的祸因。

“他们在太平洋上,乘坐浮于水面的大房子,掷出快如闪电、声如雷霆的火团,渐渐靠近了。”

正如预言所说,猫眼、尖鼻、红发、白皙的皮肤、蓄着胡须的天使回来了,印第安人甚至没有抵抗,便献出一座空城而全体逃逸了。

其实,他们错了,这一批被误认为神灵的人,是西班牙征服者比萨罗和他率领的180名士兵。

比萨罗深知必须擒获印加帝国的皇帝,方可掳获更多的金银财宝,于是比萨罗和同来的西班牙籍神父商量后,邀请印加皇帝阿达瓦尔巴前来卡萨玛尔卡镇,接受天使的蒙召,阿达瓦尔巴带着2000名壮士,手无寸铁地诚心接受召见,谁知竟然遭受监禁的命运。

比萨罗囚禁了皇帝,便将所有珍宝集中,并冷酷地杀死皇帝,以除后患。

贪得无厌的比萨罗在杀死皇帝后,率兵前往印加首都库斯科,企图搜寻更多的宝藏,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库斯科城中,无论是宫殿、神庙都空无一物,连称为“太阳的尼姑庵”中百位美女也不知去向,整个库斯科城成了一所死城。

印加帝国的人们以及财富,何以霎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仍令历史学家们费思难解。

印加人民及财富去了哪里

有一种说法是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过刀剑锐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于是用竹筏载满国王的木乃伊,和国内所有的金银财宝,经向上天祈祷过后,把这些昂贵的宝物沉入250米深的的的喀喀湖中。

然而仔细思考,印加人拥有70000精锐骑兵,难道不敢和180名西班牙人做殊死战,而任由比萨罗横行霸道,却私下做大迁移,逃向不为世人知晓的高山中?这似乎不能令人满意。

如今,许多考古学家在绵延的安第斯山脉中,陆续发掘到许多印加帝国的遗迹,证明印加人确实曾经抛弃辛苦经营的帝国,而在蛮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国。

在玛殊比殊,考古学家丙海姆发现了一个洞穴,两边排着雕琢极工整的石块,可能为一陵墓,陵墓上是一座半圆形建筑物,外墙顺着岩石的天然形势建造,契合的巨石间插不进一张纸,墙是用纹理精细的纯白花岗岩方石砌成,匠心独具,颇有艺术价值。

在这山上的墓穴中的骨骸,女性占绝大多数,从其中贵重的明器也表示她们是重要的人物,是否当年“太阳的尼姑庵”中的美女被送到这里,继续为印加帝国祈祷呢?

是瘟疫造成的吗

由于印加人没有发明文字记载,使得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具神秘性。又有一些学者根据印加人的记录,大胆推测当时印加帝国虽然拥有高度文明,但却被突袭而来的恐怖瘟疫横扫全国。

然而就算是发生瘟疫,难道当时的西班牙人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认命了,纷纷向瘟疫低头,垂首等死,试想1100万的人口,如何能消灭殆尽?

遗留下来的谜,疑云重重,从而替古代印加帝国的神秘灭亡增添更多色彩。

有没有可能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时,另一位国王瓦斯卡尔率领着数以百万的印加人深入蛮荒的安第斯山中,以无比坚毅的信念与勇气,在整座山上遍筑藏身的栖息之所,于是一座座宏伟的建筑物在隐蔽的丛林中再现。

当他们养精蓄锐,打算再度恢复印加势力时,一场大瘟疫的侵袭使残存的印加人无力再重振势力,只得继续逗留在丛林中,埋葬死者,消灭遗迹,为了避免再度引起纷争,他们摧毁了高度的文明,企图掩饰当年印加帝国的强盛……然后以最简单的方式,聚集部落为生,形成今日印第安人的祖先呢?

众说纷纭,只有等待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继续发掘史料,寻找证据,搜集线索,集思广益,深入研究,为它寻求一个正确的、令人满意的解释。

在线小知识

印加人是美洲本土最大帝国的统治者。在将近14世纪末的时候,印加帝国从南美洲的南安第斯山脉的库斯科地区开始扩张。但是当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的时候,扩张就被迫仓促结束。

月亮女神庙是什么样

月亮女神阿苔密斯神庙

公元前21世纪,古代有位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特,他在土耳其见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即月亮女神阿苔密斯神庙。这座结构复杂、规模宏伟的神庙建于公元前560年。

当时的以弗斯是吕底亚王国的工商业中心,地处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热闹。后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修筑著名的驿道时,即以以弗斯为起点。

以弗斯人非常崇敬月亮女神阿苔密斯。开始,这里只有一座很小的神庙,在一棵空心树干中放着一尊神像。随着以弗斯的日渐繁盛,在公元前560年修建了这座巍峨壮丽的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

庙基长127米,宽73米,有10级台阶。台基四周共有127根19米高的柱子,分两行排列。柱子上面是方形的大理石屋顶。

在前后两面的32根柱子的顶端均有两米多高的金属座,每个金属座上都是讲述一个神话故事的浮雕,整个神庙就是一件稀世的艺术瑰宝。

19世纪6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发掘时,找到了一些雕柱残片,其中有一块浮雕残片高约100米,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现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月亮女神庙遭遇劫难

以弗斯城里有个叫埃罗斯特拉特的人,一心要做出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使自己名扬天下,结果在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大帝出生的那天晚上,潜入月亮女神庙,放火烧毁了这座驰名全球的建筑杰作。

这个纵火犯被捕获后,法官对其判处了极刑。法官为了不让他的图谋得逞,下令不许提及他的名字,否则也将被判死刑。

2000多年过去了,埃罗斯特拉特这个名字还是被传了下来,不过,它已被当做“疯子”和“精神病患者”的同义词了。

被烧毁的月亮女神庙很快又被重建了起来。

262年,哥特人入侵以弗斯,将月亮女神庙里的财宝劫掠一空,然后付之一炬,把它彻底摧毁了。

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以弗斯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今天在英国博物馆中还保存着月亮女神庙柱子的一些碑石。

阿苔密斯是谁

阿苔密斯女神,正名为阿尔忒弥斯。阿尔忒弥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掌管狩猎,照顾妇女分娩,保护反抗和蔑视爱神的青年男女。曾与孪生兄弟阿波罗一起,杀死迫害其母的巨蟒皮同和羞辱其母的尼俄柏及其子女。

她与阿波罗一样:喜欢森林、草原,因而也是狩猎女神。照神话里的说法,狄安娜身材修长、匀称,相貌美丽,又是处女的保护神,所以她的名字常成为“贞洁处女”的同义词。

据说,她有很多求婚者,但她不愿结婚,宣称自己特别热爱自由,愿意与森林中的仙女们永远生活在一起。因此,在英语中,可用来表示“终身不嫁”或“小姑独处”。

阿尔忒弥斯是万神之王宙斯和暗夜女神勒托的女儿。据说,当阿波罗降生时,天空掀起了万丈金光,阿波罗的眉心嵌着一个耀眼的太阳;当阿波罗出生之后,他又牵出一只闪耀着银灰色柔和光芒的纤纤细手,随即一个修长、曼妙的躯体诞生了。

她全身闪耀着月亮般圣洁美丽的光芒,她的眉心嵌着一个耀眼的月亮,还手拿一把闪闪发光的弓箭,这个月亮与狩猎女神就是阿尔忒弥斯。

在线小知识

月亮女神庙:位于今日的土耳其境内,濒临地中海。当年以弗斯城的居民虔诚信奉月亮女神阿苔密斯,于公元前560年在城内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结构复杂的月亮女神庙。

真的有诺亚方舟吗

诺亚方舟的出处

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记》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亚当活了930岁,他和夏娃的子女无数,他们的后代子孙传宗接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整个大地。后来,因堕落本性的人的怨恨与恶念与日俱增,人们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掠夺,人世间的暴力和罪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帝看到了这一切,他非常后悔造了人,对人类犯下的罪孽心里十分忧伤。上帝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只有诺亚在上帝眼前蒙恩。上帝认为他很守本分,他的3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上帝选中了诺亚一家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上帝告诉他们要用洪水实施大毁灭,要他们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上边要留有透光的窗户,旁边要开一道门。方舟要分上中下3层。

上帝看到方舟造好了,就说:“看呐,我要使洪水在地上泛滥,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子、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这些都可以留种,将来在地上生殖。”

2月17日那天,诺亚600岁生辰,海洋的泉源都裂开了,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天上的窗户都敞开了,大雨日夜不停,降了整整40天。水无处可流,迅速地上涨,比最高的山巅都要高。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动物的种子安然无恙。

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阿拉拉特山。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

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再过7天,诺亚又放出鸽子,这次鸽子不再回来了。

诺亚601岁那年的1月1日,地上的水都退干了。诺亚开门观望,地上的水退净了。到2月27日,大地全干了。于是,上帝对诺亚说:“你和妻儿媳妇可以出舟了。你要把和你同在舟里的所有飞鸟,动物和一切爬行生物都带出来,让它们在地上繁衍滋长吧。”于是,诺亚全家和方舟里的其他所有生物,都按着种类出来了。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阿拉拉特山上有方舟吗

《圣经》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诺亚方舟停靠在阿拉拉特山顶,这样,它就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谜:阿拉拉特山上到底有没有诺亚方舟呢?阿拉拉特山位于土耳其、伊朗和前苏联交界的地方,山势陡峭,终年积雪。公元前300年,巴比伦的一个祭司和作家洛贝斯曾在一本书中说,有人曾走近过诺亚方舟。

13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我国后,曾实地去过阿拉拉特山,他在日记中记道:诺亚方舟依然停泊在山峰的极顶,那里终年积雪,方舟就淹没于积雪之下。

人类不断寻找方舟

千百年来,不论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还是探险家、信仰宗教的人,都蜂拥而至,历尽艰难,要寻找那与我们命脉息息相关的方舟。

从1792年开始至1850年、1876年,探险家们屡次登上了阿拉拉特山顶,但不见方舟踪影。1883年,一次大地震使阿拉拉特山的一个地段裂开了一道大口,突然露出了一艘船。

当时有个赴地震灾区考察灾情的委员会的所有人都看到了这艘12米至15米高的大船。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从此,寻找诺亚方舟的热潮再次席卷全球。

1955年7月5日,法国探险家费尔南·纳斯和12岁的儿子拉斐尔在一条山缝的底部,找到一块方形的经过加工的木料,经碳-14测定,这块木料已有5000年至6000年的历史,即与公元前4000年建造诺亚方舟的年代是吻合的。

1974年,土耳其卫星在阿拉拉特山再次拍到方舟卫星图片。人们一定要找到方舟,因为它是人类的摇篮,可是找到方舟到底又有何用?也许,诺亚方舟还没有找到,上帝又在密示开始打造下一只方舟了。

在线小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马斯科莱茵少校驾驶一架飞机,在阿拉拉特山上发现一艘巨大的木船,船只的一半已没入冰河中,长度大约120米,与《圣经》记载的125米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