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计/快刀斩麻——予敌毁灭性打击

策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旨在不予敌人有些微翻身机会

看官,一九四七年十月的毛泽东,气焰万丈,咄咄逼人,他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声称共军“现已大举反攻”、“南线我军已向长江流域进击,北线我军已向中长、北宁两路进击。我军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 人民欢声雷动。”毛泽东又下令:“我全军将士必须提高军事艺术,在必胜的战争中勇猛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

不久,毛泽东又公布震惊中外的共军十大军事原则,使毛泽东军事艺术攀上巅峰——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覆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 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 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仗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 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开始,共军奉毛泽东之命,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

秋季攻势的一个重要战役是夺取济南。

济南是津浦、胶济两铁路的交会点和连结华东、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 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当时驻守济南的是国军名将王耀武,率十一万重兵守城,修筑了以内城为核心,以外城和商埠为基本防御地带,以距城二、三十公里城镇为外围的永备性防御体系,总面积达六百多平方公里。

在济南战役之前,国军在华东的主力编成三个兵团:第二兵团邱清泉部集结于商邱一带,第七兵团黄伯韬部集结于新安镇一带,第十三兵团李弥部集结于宿县、固镇地区。

毛泽东决定战争第三年的共军谋略,共军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作战,争取歼敌正规军一百个旅以上。

毛泽东要求华东野战军歼敌四十个旅左右,并于八、九月间攻占济南。毛泽东明确提出“攻济打援”的方针:“这次战役以既攻济南又歼灭一

部分援敌为目的;在兵力部署上,应以一部分兵力攻济南,集中大部分兵力打援阻援。”

一九四八年八月下旬,华东野战军高层开会研究作战部署,决定以山东兵团全部,加外线兵团一部共七个纵队,组成攻城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另以八个纵队组成打援兵团,主力部署在运河两岸巨野、嘉祥、济宁、兖州地区,准备阻击和歼灭敌方援军。攻城兵团又依据济南地形和敌情,划分东、西两个集团。主攻方向置于西面,先夺取飞机场,断敌空援,然后东、西两个集团协同攻城。

九月十六日,济南战役开锣。午夜十二时,共军攻城部队东、西两个集团,在南、北、东、西各百馀里的广阔战线上,同时向济南守军外围阵地发动进攻。

战事以东郊最为激烈。十七日上午,共军以榴弹炮及重迫击炮,集中火力掩护步兵进攻济南东面屏障茂岭山、砚池山,与敌十五旅激战一夜后,占领两山。

东面激战,王耀武便认为共军主力可能在东,急忙调兵遣将到东郊,俱被共军击退。

十九日子夜,王耀武的外围阵地全部失守。共军攻城兵团从西、南、北三面包围济南市的商埠,占领了机场,切断敌方空运补给。敌方西守备区总指挥、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领所属三个旅约两万人投共。

形势不妙,王耀武考虑弃城突围,上司则严令其坚守待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