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
初露锋芒
戚继光(1528—1587),明抗倭(wō)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出身将家。初嗣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次年任参将,抵抗倭寇。招募义乌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在台州大胜。次年调往福建,捣破倭寇在横屿(今福建福安南)的老巢。四十二年再到福建,升总兵。后经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东南倭患。隆庆二年(1568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加强战备,在镇16年,以功进左都督。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辞官罢归,病死于家。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早年任登州卫指佥事,以后升至神机营(使用火器的部队)副将。戚景通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戚继光自幼就舞枪弄棒,还从父亲那里学到不少的军事知识。
儿童时代的戚继光,常常同小伙伴们做打仗的游戏,用泥块瓦石摆阵式,竹杆色纸做旗号。年幼的戚继光扮作指挥官,领着一群孩子,攻守进退,很有办法。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戚景通去世,17岁的戚继光依例袭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他的职责是管理屯田事务。
戚继光刚刚开始军事生涯,就碰上倭寇入侵。这时,他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祖国边防的安全。他在这一时期写下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平定海疆的志向。
那时,不仅外来的沿海倭患很严重,在中国内部,明朝中央政权同蒙古各部地方势力之间的冲突也十分尖锐。原来,蒙古贵族建立的元王朝覆灭后,蒙古各部封建主势力对于明朝,有时臣服,有时对抗,影响全国的统一。嘉靖年间,蒙古族的鞑靼(dádá)、土蛮和朵颜等部多次南下进攻。鞑靼首领俺答曾要求明朝中央政府赐给他封号,允许在长城关口贸易从而臣服于明朝。但明朝中央政府没有同意,地方官甚至杀死俺答派来的使人,从此俺答就准备攻打明朝。
1550年(旧历叫庚戌年)秋天,在山东考中了武举人的戚继光,到北京参加会试。正好碰上俺答率领骑兵从长城古北口南下,围攻北京城,这就是有名的“庚戌之变”。京师危急,连应试的武举们也奉命守城。戚继光被委派为传达命令的总旗牌官,他还向朝廷提出了一套御敌方略。兵部很重视他的建议,除了上报皇帝,并印发给将士,作为练兵的参考。有的官员还上疏推荐,说他善于骑射,而且通晓兵法,可以委以重任。戚继光的名声在京城传扬开来了。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夏,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整顿山东的军备,以防倭寇入侵。他在山东督修海防工事,加紧练兵。他在练兵时很重视整顿军纪。当时军营中有他的一个长辈亲戚,这个人仗着自己是长辈,不服从指挥,戚继光当即按照军法处罚了他。当天晚上,他主动找这位长辈,耐心地解释了必须重视军纪的道理。对方被他一心为公的精神所感动,对他说:“你执法如山,以后我再也不敢违背命令了。”
在戚继光的主持下,山东沿海的防务日趋巩固,倭寇不敢再来侵犯山东了。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秋天,朝廷把他调到浙江,负责全省的军队屯田事务。
建设军队
戚继光到浙江时,浙江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一次,倭寇侵入杭州湾北面的桐乡县,他跟随管辖闽浙等省的总督胡宗宪,出兵御敌。他积极地出谋划策,很得胡宗宪的赏识。不久,朝廷决定增设一名参将,守卫倭寇经常来犯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地方。在胡宗宪的推荐下,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夏,戚继光被任命为分守宁绍台三府地方的参将。
1556年八月,土匪王直勾结倭寇,进攻浙江慈溪县的龙山所。各部明军共有一万多人,人数比敌人超过好几倍,可是遇到倭寇一阵凶猛的冲击,竟纷纷后退,只有戚继光勇敢地率部迎战。他一连三箭,射中了三个倭酋,后退的明兵这才返身再战,转败为胜。
一个月后,倭寇又在龙山所登陆,戚继光和另一个抗倭名将俞大猷(yóu)及其他各部明军,再次打败了敌人。明军在追击中遭到伏击,大部分惊恐逃散,只有台州知府谭纶和戚继光带领的两支队伍坚守。倭寇不敢轻犯,逃到海上去了。
1557年夏天,倭寇在台州沿海登陆,戚继光奉命驰援,途中获悉倭寇转犯温州,就改赴温州。5月16日起,明军同倭寇在瓯江北岸盘石卫的乌牛一带开战,仗仗得胜。29日,倭寇乘船败逃,戚继光沿着江岸,飞马追了上去,一箭射倒了敌船的舵手,兵士们乘势放火,焚毁了全部敌船,明军打了个大胜仗。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春夏之际,倭寇侵扰温州特别是台州的沿海地区。在已经升任浙江按察副使的谭纶的指挥下,戚继光从宁波出发,赶到被敌包围了月余的桃渚(zhǔ),这是台州东面一个重要据点。戚继光几经血战,终于解了桃渚之围,随即率兵来到台州东北的海门卫。6日深夜,风雨交加,倭寇偷袭海门。戚继光迅速歼灭了偷袭之敌。并烧毁倭船32艘,不久,犯温州的倭寇也被赶走了。明军在这次台温战役中,共歼敌三千左右,救出被俘掠去的百姓六七千人。在这次战役中,戚继光的功劳最大。
戚继光在浙江的几年抗倭斗争中,发现明军的纪律太差,一遇强敌就只顾逃命,队伍溃散。以后虽屡战获胜,但他仍常常地感到,大部分官兵缺乏严格训练,战斗力弱,军纪不严,士兵经常骚扰百姓,靠这样的军队无法完成彻底消灭倭寇的任务,必须训练出一支新军队。1559年秋,浙江沿海暂时安定下来,戚继光就开始招募新军。
戚继光把招募到的新兵带到绍兴驻地,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让不同年龄、不同体格的士兵,使用不同的武器。年纪大的使长牌,年少身手利落的使藤牌,壮年汉子使用长枪和刀,年长体壮有经验的使用狼筅(xiǎn)。狼筅用长竹做成,节枝坚密,竹杪装上利刃,既能用刃刺杀,又可借竹枝蔽护自己,是一件多功能的武器。这样因人而异地使用武器,使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
戚继光在练兵中还教给士兵们布阵的方法,以便在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战术。他看到浙江、福建沿海都是丘陵地带,多山多水,不像北方平原那样便于驰骋,就创造了特别的阵法。其中有一种阵法叫“鸳鸯阵”,最便于同敌人作短距离的战斗,它的作战方法是:敌人进到一百步以内,命令兵士放射火器;敌人进到60步以内,命令弓弩手放箭;距离再近,就命持刀枪的士兵向敌人冲杀。冲杀时以12人为一队,持长枪、狼筅的士兵从两边包围斩杀。这种阵法,可以使各种武器互相配合,作战灵活,而且攻守自如。
戚继光组建了新的步兵后,又招募渔民,编成一支新的水军。为此,制造了一批战船,装备以火铳、火箭等精良的武器。这样,在海上也能打击倭寇了。
由于戚继光训练军队有方,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建立起来了,人们称之为“戚家军”。
当时一般官军不仅战斗力差,还经常欺压人民,为人民所痛恨。戚家军虽然也是官军,但是戚继光一开始就重视军民关系,严格军纪使部下士兵没有出现扰民现象。他曾告诫士兵说:“国家在沿海驻扎军队,是为了巩固海防和保护老百姓,这样,百姓才交粮纳税来养活士兵。可是原来的那些军队,自己不敢去打倭寇,还要叫老百姓去守城杀贼,来保护他们。国家要那样的军队有什么用处?”
戚继光在战斗中常常是一马当先,为部下做表率。他说过:“一个能够作士兵表率的将领,不但在作战的时候,能够带头杀敌,就是在平时,也要吃苦在前。不仅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就是在和平的时候,也要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何况像学习军事技术这样要紧的事情,怎能只叫士兵去学,而当将领的却不去学呢?”他说到做到,严于律己,同时也严格要求部下。他曾说:“赏罚分明,这对指挥军队来说是最要紧的事情。如果有人作战有功,那怕他平时是我的冤家,我也一定要奖赏他,他有困难的时候,也要帮助他,照顾他。有人要是违反了军令,他就是我的儿子,也要按军法惩处。决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徇私。”士兵们都说戚将军真是公正严明,是难得碰上的好将领。
在戚继光的领导下,这支军队转战浙闽,在抗倭斗争中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巨大的功勋,有力的保卫了祖国的海疆和人民。
连战皆捷平定倭寇
1561年4月开始,倭寇分股窜犯浙江沿海地区。戚继光率领主力赶往倭寇较多的宁海。犯宁海之敌听说戚将军亲自领兵前来,纷纷逃往它处。犯桃渚之敌获悉戚继光主力远在北面的宁海,就趁机袭台州府城。戚继光很快就侦知这一敌情,立即挥师南下。5月10日中午,戚家军就到了台州城下。士兵们经过半天急行军,肚子都饿了,想进城用饭。守城门的说:我们奉命,现在谁也不许进城。有些士兵就在城门口叫嚷。随后赶到的戚继光,责问士兵们:“倭寇距城已经很近了,你们还争着入城?”有个士兵高声说:“别让守城人认为我们胆怯,弟兄们!让我们先消灭敌人再来会餐吧!”士兵们同声响应,他们忍着饥饿,振作精神痛击敌人。
战斗很快就打响了。戚家军首先用火铳射击,倭倚仗人多竟然不退,反而摆开了一字阵,蜂拥而来,有个左手挟矛、右手持刀的头目,大摇大摆地走在前面。戚继光宣布“谁能杀得此贼,记他头功”,勇士朱珏应声而出,连发二铳,打掉了那个倭酋手中的武器,冲上前去,砍杀了他,戚家军同仇敌忾同仇敌忾(kài):共同仇恨敌人,一致抵挡敌人。,奋勇杀敌,当天歼灭了几千倭寇。
5月14日,又有一大股倭寇企图偷袭处州(今丽水市)。戚继光及时察知敌人的动向,他抢先一步,在通往处州的必经之地上峰岭,布下伏兵。18日,倭寇排了个长蛇阵,走了一段,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就大摇大摆地往前直走。走过岭顶一半的时候,突然,山路两旁杀出许多士兵,直冲过来。倭寇被拦腰切成两截,首尾不能相顾,死的死,逃的逃,有的掉到山涧里摔死,有的逃入深山。上峰岭之战,戚家军出动了1500名,以少击众,打得2000多名倭寇哭爹喊娘。军队凯旋时,台州城内官吏百姓,出城20里相迎,感谢胜利地保卫处州城的戚家军。
戚家军在台州,基本上肃清了这一带的倭寇,共计斩杀倭寇四千多,救出百姓万人左右。倭寇慑于戚继光的威名,称之为“戚老虎”。
这年秋天,戚继光因作战有功,晋级为都指挥使,此后,他又到义乌乡间募兵,把戚家军扩充至6000多人。
倭寇给戚家军打怕了,不敢来浙江侵扰,但在福建沿海却活动得更猖狂了。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8月间,戚继光奉命,率师援助福建剿倭。他率领戚家军6000人和另一部浙军1600人,从温州出发,由海路转陆路,经山间小道,翻山越岭,快速急行军赶路。部队为争取时间,往往一边啃着“光饼”,一边走路。
光饼是戚家军的一种军用干粮,这是一种直径约为三寸的圆形烧饼,面粉内掺了些盐,焙烤得比较干,在南方的潮湿天气里也不容易变坏,饼的中间有个洞,用绳穿成一串,挂在身上,随时可以取食。因为它是戚继光的部队创制的,所以被称为光饼。
戚继光在出兵福建以前,就知道在福建宁县的东北海边,有个叫横屿的小岛,是倭寇已经盘踞了三年的一个重要巢穴。横屿离海岸十里,岛和海岸之间是浅海,潮涨时岛的四面是水,潮落时浅海为泥土,因此易守难攻。倭寇还在岛上修筑了工事,妄图长期占领此地。戚继光决定先消灭这股顽敌。9月初,他领兵进入宁德境内。
但是步兵难于涉海,乘船又怕潮退搁浅,真是个难题。经过反复研究,戚继光作出了决定。他命令兵士们先准备了大量的草。9月6日凌晨,等海潮一退,士兵们把草铺在潮退后露出来的泥土上,踏着用草铺成的路,一步一步费力地向前行进。戚继光亲自在岸边擂鼓,以激励士气。队伍在行进中保持着鸳鸯阵的阵式,每百步一息,鼓声一起就开步走,鼓声一停就止步。最后,队伍冲上岛屿,以锐不可挡之势,打垮了守在岸边的倭寇,全歼了岛上的敌人。
戚继光在消灭了横屿的敌人后快马加鞭地行军,于9月27日到达福清县。倭寇有几万人集结在县城东南30里的大据点牛田。福清的老百姓看到戚继光时纷纷诉苦,历数倭寇的罪恶,请求他下令攻打牛田。戚继光说:“我兵远道而来,必须休息几天,养好精神,才能待机进攻。”
当夜二更,他就命令军队拔营,途中歼灭了从杞店派出的十多名倭寇探子,奔袭杞店,一网打尽了村内还在放心熟睡的倭寇。
敌人前来袭营,戚继光事先从一名俘虏口中知道了敌人的诡计,已事先布置好了伏兵。敌人一进入埋伏圈,他亲自率领伏兵出击,倭寇抵挡不住,有个头目从一个大口袋里拿出金银财宝撒在地上,想趁戚家军哄抢财宝的混乱之机逃脱,那知戚家军不顾财宝,只顾杀敌,首先就把这个倭酋一刀杀死了。接着,戚家军乘胜追击,一直攻到牛田,把盘踞在那里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牛田的残敌赶紧逃到林墩。林墩在兴化府(今莆田县)府城东面20里,四周有河,直通海上。戚继光在了解了林墩的敌情后,率师到达兴化府城。在黎明时,向林墩发动了总攻。敌人占据有利地形,破坏了桥梁,凭河据守,当明军涉水冲入村内时,还负隅顽抗。戚继光到双方打得最激烈的地方督战,他经过半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光复林墩,彻底消灭了这股倭寇。
戚家军在牛田和林墩二次战役中,共歼敌三千名左右,救出了百姓三千多人。戚继光收兵入兴化城时,当地官员百姓出城远迎,送上的彩旗和慰劳品布满了街道。戚继光拒绝接受对他个人的祝贺,他说:“士卒伤亡,我何忍受贺?”他亲自看望伤兵,抚恤阵亡者的亲属,素服哭祭阵亡士兵。
人民为了纪念戚继光领兵灭倭、卫土保民的大功,兴化人士就在戚继光到过的平远台,立碑纪念。后来,戚继光班师回浙,路过福州,当地的官吏和百姓热烈欢迎。福州城里有个醉石亭,据说就是当年宴请戚家军的地方。戚继光回浙江后,朝廷因他援闽有功,将他由参将升为副总兵,负责浙江、福建两省部分地区的海防。
盘踞在福建的倭寇很多,被戚家军歼灭的只是一部分倭寇。戚家军回浙后,剩下来的倭寇马上蠢动起来,于1562年12月间攻陷了政和(今松政县境内)和寿宁两个县城,并包围了兴化府城。广东总兵官刘显奉命援救兴化,挑选了八名士兵去联系。倭寇在半路上截杀了这八名士兵,剥下他们身上的军衣,让寇兵伪装成明兵,混入了兴化城。半夜里,那些伪装成明兵倭贼杀死了守城的士兵,预先埋伏在西城外的大队倭寇,趁机袭占了兴化城。倭寇在城内烧杀淫掠,干尽了坏事,后来风闻戚家军要来,他们慑于戚将军的威名,退出兴化城,攻占了在城东90里,地处海边的军事据点平海卫。打算守不住城时,可以从海上顺利逃走。
兴化城陷落后,嘉靖皇帝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令戚继光再度率师援闽,同时任命谭纶为福建巡抚,全面主持福建军事。戚继光先在浙江募兵,将戚家军补充至万余人,然后日夜兼程赶到福建。
谭纶召集俞大猷、刘显和戚继光商量作战部署。戚继光自告奋勇,要求担任中路的主攻任务。谭纶表示同意,并让刘、俞所部分任左右两翼。到了明军进攻平海卫时。戚家军先用火铳猛烈射击,打得倭寇的第一线骑兵四散乱窜,接着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垮了敌人作为第二线的步兵。左右两翼及时配合,截杀四处逃窜的倭寇。明军此仗歼敌两千四百多名,救出百姓三千多人,一举收复了平海卫。随后又收复了政和、寿宁两城,救出百姓三千多人,胜利的结束了战斗。
戚家军在收复平海卫等地中战功最大。谭纶在上报战绩时,称赞戚继光“用兵如神”,敌“畏之如虎”,是古今罕有的名将。
倭寇占据平海卫时,曾将抢掠到的大量金银财物运回本国,引来大批倭寇窜来福建。平海卫战后不久,福建沿海的倭寇变得更多了。朝廷在谭纶的竭力推荐下提升戚继光为总兵,镇守福建全省兼浙江的部分地区。
1563年11月21日,倭寇两万多人,开始围攻福建仙游县城。戚继光当时手下兵力不多,他一面从各地调遣兵力,一面不时派小队伍袭击围城的敌人,以削弱敌人攻城的势头,又派人在夜里穿过敌垒之间的空隙,把守城所急需的火药缒送入城。
倭寇求胜心切,趁着大雾弥漫的天气,用吕公车猛攻仙游城。吕公车是一种攻城工具,比城墙还高,前左右三面围上好几层竹木,再用湿棉毡裹住,不怕飞箭火铳,靠近城墙时,可用跳板登城头。就在吕公车逼近城墙,情况十分危急之际,戚家军突然出现在阵地上。原来,戚继光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这天发动了对敌歼灭战。戚家军利用大雾掩护,直奔城下,杀得倭寇分不清东南西北,全部摧毁了县城四面的敌人营寨,歼敌两千名左右。此后,又经过同安县王仓坪、漳浦县蔡丕岭等地的歼灭战,福建的倭患就基本上肃清了。跟倭寇勾结多年的广东“山贼”吴平,被迫向当时的广东总兵官俞大猷投降。后吴平贼心不死,又纠集万余人,劫掠广东沿海地区。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2月问,俞大猷会同戚继光,水陆并进,消灭了吴平的匪部。
这时,经过多年的英勇战斗,为患中国东南沿海多年的倭患终于基本上平息下去了。在这场艰巨的斗争中,戚继光和他率领的戚家军,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镇守蓟镇
明朝此时南方的倭患基本上肃清了,而在北方,蒙古各部封建主割据势力经常南侵。明朝的北疆很不安宁,1567年1月间,嘉靖皇帝死去,穆宗(1567—1572年在位)即位,改年号为隆庆。这时,精明有为的张居正进入内阁,和高拱等共同执政,他们决心加强北方的防务。就把在平倭军事中表现突出的两广总督谭纶和福建总兵戚继光调到北方任职。
戚继光被任命为京师神机营副将。三个月后,由于新任蓟(州)辽(东)总督谭纶的推荐,戚继光改任蓟州总兵。
蓟州镇是明代北方九镇(或称九边)之一。明朝中央政府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沿着长城,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该镇防守从山海关到居庸关附近的长城线地区,拱卫着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戚继光到任后,立即整顿和训练军队,并派人到浙江招募鸟铳手。第一批所募浙兵三千人,大都是戚继光的旧部,经历过平倭作战的锻炼。他们到达蓟镇时,碰上大雨,为了等候戚继光检阅,冒雨列队在郊外,从早晨站到中午,始终没有动一步。当地军队看了,十分钦佩。浙兵陆续添募,成为蓟镇军队的一支骨干。到1573年时,蓟镇主兵(本镇军队)扩充至九万,连同来蓟戍守的外来客兵,共有士兵16万多人。在戚继光严格的训练下,蓟镇军成为全国有名的“王牌军”。
戚继光还依据当地地形和防御骑兵进攻的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制订了车、步、骑兵配合作战的战术。他认为:抵御骑兵,应以车战为主,兵车上配备火箭、鸟铳等武器以及远的火力武器。步兵随兵车行动,兼用鸟铳、刀枪、长棍等武器;骑兵担任侦敌、袭击、追击等机动任务。作战时,战车环列四周,掩护着步骑兵。如敌骑冲来,先以兵车上的火器射击。还创制一种有锋刃的拒马器,布在阵前,使敌骑不利于行。敌人逼近时,步兵出战;敌人退却时,骑兵追击。这种战术,使敌骑难以施展纵横驰骋的长处,而明军的各种武器特别是火器可以发挥巨大的威力。为此,他大造战车,建立军营。
戚继光到蓟镇后,多次指挥了胜利的防御战。1569年1月16日(隆庆二年除夕),朵颜部首领董狐狸率领部众,攻打蓟县东北青山口一带的长城。戚继光领兵击退了董狐狸。这是第一次战斗。
此后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多次率众南下,都被戚继光派兵击败。1575年3月上旬,董狐狸的兄弟长秃率众南犯,被戚继光部所活捉,董狐狸和长昂看打不过戚继光,表示愿意归附。戚继光亲往长城的喜峰口,当场释放了长秃,允许朵颜部到长城的一些关口进行贸易。董狐狸和长昂向戚继光请罪,把俘掠去的汉民放了回来,并起誓不再南下抢掠。
蓟镇在戚继光镇守期间,一直维护了和平的局面,使当地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蓟镇曾经长期遭受鞑靼、朵颜等部的攻击,明朝政府为此撤换过许多守边的大将。戚继光任总兵后,大大地加强了蓟镇防务,也保障了京师的安全,因此一再受到朝廷的奖励。1574年春,他由右都督晋级为左都督,这是武臣的最高官级。
去职还乡
时间飞逝而过,一晃戚继光在蓟镇已经呆了16年,他也由壮年进入了老年。这时朝廷的人事发生了变故,推行改革的名相张居正被罢相。由于他一贯为官正直,为张居正所重用,因此,张居正没有担任丞相后,有的人觊觎蓟镇总兵的职位,在背后散布流言蜚语,污蔑戚继光,企图取而代之。
有个叫张鼎思的给事中,竟上疏胡说戚继光只是过去在南方打过胜仗,而到蓟镇后就显不出什么能力,也没有建立什么功绩,应该调到南方去。万历皇帝是个昏君,他竟然叫内阁拟了一道诏旨,把戚继光调离蓟镇,改任广东总兵。消息一传开,许多蓟镇父老乡亲到京城,请求朝廷让他留任,但是没有被批准。戚继光离任那天,蓟镇居民为之罢市,哭泣相送。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相处16年的蓟镇军民,南下广东。
戚继光到了广东,眼看全省军备废弛,立即着手制订加以整顿的计划。与此同时,他感到自己年纪大了,也应该抓紧时间,整理过去的著作。他一生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但是从未间断过读书和写作。
他写了不少诗文,1573年在蓟镇时编为《止止堂集》,这时又加以删补。人们读到他的慷慨亢健的诗篇,还可以想见这位一代名将的雄风英姿。当然,他的主要著作是两部不朽的军事名著: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开始编写的《纪效新书》和1571年(隆庆五年)写成的《练兵纪实》。到了广东,他对早年写的《纪效新书》进行了一番校订,并且予以刻印。
《纪效新书》是他在浙江任参将时抗击倭寇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士兵的军事教材。他把实地训练士兵的条目汇编成册,在难懂的地方加上图解,使得军官和士兵们都容易理解。《练兵纪实》概括了他在蓟镇期间的军事经验,除了讲训练和教育士兵,还就培养和使用将士提出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又针对北方作战的特点,制订了车、骑、步兵配合作战的原则和措施。戚继光通晓古代兵法,同时又不墨守成规。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因此能在古代军事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的两部军事论著,都是我国古代军事方面的重要著作。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1585年(万历十三年)冬天,戚继光感到在朝廷和地方上得不到以前那样有力的支持,还要提防一些小人对他的暗算,于是上奏请求退职,朝廷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他回到了山东故乡。许多有识之士为这位当代罕见的将才的退休感到惋惜。两年之后,御史傅光宅上奏皇帝,建议重新起用戚继光,为朝廷所拒绝,戚继光于1587年12月29日(万历十五年二十月一日)突然发病与世长辞,享年60岁。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杰出的军事家,平定倭患,保卫海疆,为民族为人民建立了巨大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