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北方抗旱和邢台地震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确定后,最使周恩来担心的是“忽视农业”。这因为,重视农业是他的一贯思想,前几年严重粮食危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给他的印象太深了,尽管这时农业情况已有好转,但中国的粮食问题并没有过关。余秋里向毛泽东汇报一九六六年的计划时,毛泽东曾对他说:“我们进口粮食,难道见马克思时还带着修正主义尾巴?”周恩来说:“这话给我的印象很深。”①在制定和贯彻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他首先紧紧地抓住农业问题。

周恩来走到哪里,谈起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总是把农业摆在最前面。有些干部在讨论他的讲话时提出,国防和农业哪一个放在第一位?有的干部还问:是否应该修改“三五计划”的指导方针,把以国防建设为中心改为“大力发展农业,突出国防”?周恩来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请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农业。农业摆在前面主要是提醒大家注意。现在国防、备战和大小三线的建设项目定了,我担心忽视农业。国防、三线从七亿人口来说还是少数人来做的。农业就是备战。备战、农业、备荒分不开。”怎样解决粮食问题? 周恩来说:“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要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小型为主,大型为辅;集体为主,全民为辅;自办为主,中央帮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他强调:“要抓紧、抓快、抓狠,要全民办农业。县、公社都要抓农业,每一个季节都不能耽搁。”①

抓农业,抓粮食,是全国性的任务,但又需要有重点。周恩来提出:“在整个形势下,中央要抓重点,注意北方几个旱的省。”他在这里所指的是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辽宁和北京地区。

为什么周恩来把北方农业问题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他是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全局需要来考虑的。北方八省(市、自治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地区。它是首都所在地,是全国的交通中心,又是重工业最集中的地方。这个地区一九六五年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重工业产值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二点四。可是,同它的战略地位极不相适应的是: “这几省无一例外都要进口粮食”。国家长期实行南粮北调,近五年来还进口大量粮食,主要是接济这个地区。这里每年约调进一百亿斤粮食,一九六五年度调进一百二十亿斤,和进口粮食的年度最高量相当,等于把全部进口粮食用在这个地区。尽管如此,这里的农民口粮和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不及南方。

因此,周恩来说:“从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长期战略思想来看,这恰恰是一个薄弱地区。正因为这样,在这个地区不仅要抗旱防涝,而且要把它作为农业上的主攻方向,像搞大小三线、国防工业、基础工业那样重视,并且由中央、国务院协同各级党政领导一起来抓,一定要狠抓。”“要从战略上考虑,时不我待。一旦有事,这个地区是有弱点的。把弱点补上,不快不行。现在要狠抓、快抓,每年要抓几次,一直抓到合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起码要求。”什么是起码要求呢?周思来说:一、粮食要自给。不仅河北、河南要自给,天津、北京的城市用粮也要在这个地区

① 周恩来在华北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66 年 3 月 15 日。

① 周恩来听取计委讨论计划工作时的讲话记录,1965 年 11 月 13 日。

解决。二、队有余粮。三、国有储备。四、农民的日粮和收入要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周恩来强调,中央和国务院要集中主要力量抓农业战略地区,也是备战的战略地区,这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要长期抓下去。①

北方八省(市、自治区)最大的问题是灾荒严重。东至辽宁,西至陕西, 北至内蒙古,南至山东、河南,经常是非旱即涝。从历史上看,这个地区常常连续大旱数年。解放十六年来,国家对这个地区的农田水利拨款和救灾拨款占全国同类拨款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而这个地区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四。即便这样,还没有能较大地减除这里的旱涝威胁。一九六五年,这个地区的旱情十分严重,而根据气象预报分析,一九六六年的旱象仍大部分集中在这里,而且有可能连续旱两三年。因此,一九六六年新年刚过, 周恩来就开始抓北方的抗旱。他指示国务院召集北方八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他自己到河北去,因为在北方八省中,河北的旱情更加严重。周恩来指出:“中央支援的重点是在北方”,“北方的重点又是河北”,对河北的情况心中有了数,才能对北方八省的整个工作做出恰当的部署。

一月二什三日,周恩来到达天津。二十四日,他在听取河北省委汇报农业生产情况后指出:“抓生产首先要考虑抗旱。”他要求省委负责人要一个一个地方去谈,指导工作。周恩来指出:

“对作物要进行研究。可以进行调查,能高产的作物,要种到有水或有墒情的地方,集中人力,集中肥料,不要分散开。到处都旱,到处都搞,结果效果不大。能种的地方要力争种上,雨一来,马上抢种,做两手准备,和他们去商量。每个省委书记包一两个地委,跟他们亲自去谈。先下去布置, 早点布置,早做准备。”“在天津要多打井,再就是地上水利用要搞好,不然顺海河都流掉了,要把它断往。”

“中央对你们的要求是低的,去年你们搞了一百八十亿,今年能搞二百亿就了不起。可是,你们要到下边去,把生产队发动起来,好的地方要丰收, 差一些的地方要自保。每个公社、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丰收的,都有自保的, 这样就好了。”“要有两手准备,天旱有五千万亩丰收,五千万亩平收,涝了你们山区还有二千多万亩嘛,还有些地淹不了嘛。这样,全省动员起来, 你们再下去抓,冬闲抓一次,到了春耕锄草再去抓一次,夏收时抓一次,然后再抓秋收秋种,一年抓四次。今年抓一年,一九六七年抓一年,一九六八年再抓一年,河北就有起色了。”

要搞好河北的农业,地区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周恩来指出,除了把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天津、唐山搞起来以外,要专门帮助一下衡水和沧州。石家庄帮助衡水,保定帮助沧州,这样就好办了。

那时,农村的“四清”运动正以很大的声势在发展,各地负责人都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这个运动。针对这种状况,周恩来强调不要光搞“四清”而误了生产。他说,阶级调查搞上十天半月就行了。他批评一个负责干部蹲在一个地方搞阶级调查,半年没有搞完,结果把别的工作都耽误了。

他还强调工业一定要支援农业,说:“东北还向中南要粮食,那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那么大的工业不支援农业。天津也是这样,石家庄也有东西, 保定也有东西,还有唐山,一定有很多金银财宝,不好好搞就会卖掉甚至很

① 周恩来在国务院召集的北方 8 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66 年 2 月 1 日。

浪费。”①他后来多次谈到这个问题,说:“农业还没有过关,工业也不算本事嘛。”“农业负担不解决,就是对农业本身、对备战、对现在的工业建设也不利。”“你支援农业,发展农业,也就支援了工业,供应它粮食,供应它经济作物,供应它各种三类物资、山货等等,很多好处。这样才能使工农业结合得更好,互通有无。这就是我们掌握计划、掌握生产的要抓这一个关, 支援农业的关。”②周恩来还提出在农村中“非搞副业不行,要搞多种经营。养猪多的,除了出口、外调,还要自己销一些”。①周恩来这样细致、具体地指导农业工作,使省委的负责干部很受感动,也很受教益。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在自己的会议笔记上写道:“周总理这次来谈,方法很活泼。他给我们鼓劲,叫我们给下边鼓劲:天再旱,人总要活嘛,千方百计发动群众,把地种上。”②

一月二十六日,周恩来回到北京后,马上参加正在召开的北方八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从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他七次听取各地关于农业情况的汇报。二十八日,周恩来听取天津市委汇报情况后,再次强调市委要拿出一半力量抓农业。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都要分工抓一个区,抓到公社和生产队。他表扬市委书记万晓塘带头到农村基层调查研究的做法。周恩来要求他们在抓粮食问题的同时还要关心林业生产,希望他们研究种一些能耐碱的树,把北京到山海关铁路线和京津公路两侧搞得像北京市区到飞机场那条路那样,力争早些改变面貌。

不久,周恩来在另一次会上又着重谈了造林问题。他指出:“我看主要任务还是抓造林。”“工业犯了错误,一二年就能转过来,农、林、水犯了错误,多年也翻不过身来。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我这几年抓了一下水利,心里可是不安。现在证明,三门峡工程调查不够,经验不够,泥沙淤积比我们设想的多得多,背了个大包袱。林业也是个包袱。我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业砍多了。”“十六年砍了六千万亩,造了五千万亩,还是赔了。二十世纪还有三十几年,再赔下去不得了。林业部要面向全国,主要任务还是植林。植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①

通过调查和了解,周恩来对北方八省如何“抗旱防涝、抗灾保畜、争取丰收、摆脱落后”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想法。二月一日,他在北方八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上提出了十条方针和十二项任务。

十条方针是:

一、抗旱防涝要与备战相结合; 二、抗旱防涝要与备荒相结合;

三、抗旱防涝的紧急措施要与农业的长期规划相结合; 四、抗旱防涝要做全面动员;

五、抗旱防涝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 六、抗旱防涝现在以抗旱为主,但不要忘了防涝;

① 周恩来听取河北省委汇报农业工作时的讲话记录,1966 年 1 月 24 日。

② 周恩来在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全国工交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66 年 3 月 5 日。

① 周恩来听取河北省委汇报农业工作时的讲话记录,1966 年 1 月 24 日。

② 刘子厚做的会议记录,1966 年 1 月 24 日。

① 周恩来对出席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和有关省、区林业厅负责同志的讲话记录,1966 年

2 月 23 日。

七、抗旱防涝要节约民力,不要浪费民力;

八、抗旱防涝要安排好群众生活,要注意防治疾病; 九、抗旱防涝要保护好牲畜,特别要严防兽疫;

十、抗旱防涝要保护农具,不要损坏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