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拉大旗作虎皮
拿破仑曾经对部下夸耀过自己,狮子与兔子是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而他则懂得何时是只狮子,何时是只兔子。蒋介石也有此种聪明。他能够衡量自己的实力,审时度势,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这一时期,他对汪精卫非常恭敬和奉承。因为他知道:汪精卫有苏联顾问的支持,有左派面具的保护,风头正劲。他蒋介石不仅不足以为对手,还多有仰仗之处。
蒋介石对汪精卫的恭顺处处都有流露。他与汪的电报信函,抬头即称“主席钧鉴”,落尾即署“职中正叩”。是很规范的正属口吻。如若有人对汪精卫进行攻击,他则挺身而出,为之捍卫名誉。1925年12月25日,因西山会议派在上海《民国日报》撰文批评汪精卫的言行。蒋介石特地发表《忠告海内外党部同志书》,专为汪精卫辩诬。
这篇文章写得义正辞严,堂堂正正。实为汪精卫分谤不少。蒋介石自信汪看了不会无动于衷的。
既然投之以桃,必然报之以李。汪精卫打定主意,有心提携蒋介石一把。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可以乘此机会赠蒋介石一份厚礼。
此时,蒋介石的威望已达于鼎盛。广东政府接连发动的两次东征以及讨伐刘杨诸役,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军都起了关键的作用。巩固了广东的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孙中山为之奋斗而始终不能完成的遗愿,为未来的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汪精卫也迭电以国民政府的名义表示嘉奖,还特别对蒋介石个人进行表彰:
“接诵捷报,欣慰莫如。我兄以10月6日自广州启节,到11月6日而税驾汕头,屈指行程恰盈一月,群贼就歼,东江大定,破惠州之天险,覆逆敌之穴巢,乃在罗经坝出奇制胜,使群贼敛手受擒,无能漏网。尤为此次战役中最有特色之事。我兄建此伟功,承总理未竟之志,成广东统一之局,树国民革命之声望,凡属同志,莫不钦感。”
蒋介石的知名度和威望与日俱增,当东征胜利,率军班师回营时,沿途欢声不绝于耳,因此,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蒋介石成了风光人物。当他步入会场时,掌声随之而起,居然有“某同志动议,请全体代表起立向蒋介石同志致敬,并勉其始终为党为国奋斗。”在党的最高规格会议上,将如此的荣誉加在一个在党内仍无甚地位的年青军事将领身上,当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国民党左派人士詹大悲就对此甚为不满,力主大会记录删去此荒唐建议。
汪精卫也满脸笑容地大声招呼,态度未免显得太殷勤了一点。蒋介石全身戎装,身板挺直,反而有一丝矜持。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很注意自己的举止。相形之下,他和汪精卫的身份像颠倒了过来。对方的光彩,已被他的严峻和威武所笼罩。
大会的选举结果更让蒋介石感到满意。他以248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仅比得票最多的汪精卫少一票。后来在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上,又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务委员,国民革命军总监,使之一跃成为国民党的领导核心人物,与汪精卫一文一武,并列为国民党两大头领。
仕途上的一帆风顺,并没让蒋介石舒心展眉,这几日却整天闷闷不乐,真正所谓居安思危。他在1926年1月12日日记中写到:
“近余晏起怕劳,环境又渐恶,如不猛策,失败即在目前,懔之懔之。”
不知蒋介石的担心从何而起。
1926年1月20日,国民党“二全”大会闭幕,蒋介石特邀汪精卫夫妇,由张静江作陪,游览黄埔岛西南山神庙。
张静江,浙江湖州人,望族之后,富埒王侯。据说蒋家在溪口的“玉泰盐铺”,也是拾张家的牙慧。大概因这层关系,张静江把蒋介石当成自家人看。只不过,这个“小厮”渐已成人,前途上颇有出息。
张静江平生一大遗憾,就是身残体瘁,难展冲天之志。早年一场大病,使他不幸瘫倒。但他对政治的热情却没有减弱。1905年冬,他乘轮船赴法,获知孙中山同船,立即前去拜访,慷慨许诺曰:
“君非实行革命之孙君乎?闻名久矣。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所需,请随时电知,余当悉力以应。”
他与孙中山约定,如需款项,多少则以ABCDE为序:A为一万元,B为二万元,余此类推。这简直有点儿像天方夜谭。萍水相逢,交浅言深,孙中山并未深信。
两年后,同盟会经费枯竭,筹款无着。孙中山于窘迫之中偶然想起与张静江邂逅之事,便对黄兴谈起。黄兴自然不信,孙中山也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按地址拍出一电,电文只一个“C”字,数日后即有三万法朗从巴黎汇到。一时间,同盟会会员奔走相告,传为“天佑”,信心陡增。次年3月,孙中山筹集两粤及云南革命起义所需款项,又先后以A字和E字致电张静江,均如数收到款项。张静江一时被传为奇人,被誉为革命的财神爷。1913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长,1924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被选为国民党监察委员。可是近年来,他一直在上海做证券交易。一方面赚点钱贴补资助广东政府,另外也算是国民党在上海的一个据点。
张静江是以一个商人的精明来对待政治的,他很恼怒他那条跛腿,使他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成为历史的巨人,于是,把未曾实现的政治抱负寄托在年轻的蒋介石身上。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谋略上给予指点。果然不负所望,在短短的几年中,蒋已由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扶摇直上,成为广东国民政府执牛耳者。这次前往广州,也有助蒋介石一臂之力的打算。
四乘小轿正沿着缀满野花的山径蜿蜒而行,一月的天气,在北方还属隆冬,但在南国却犹如春天。微风轻拂,空气中洋溢着淡淡的花香,张静江膝上盖着毛毯,十分惬意地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与陈璧君并轿而行。
张静江见多识广,谈风甚健,他将上海滩近来发生的一些趣闻逸事娓娓道来,陈璧君听得兴趣盎然,笑着说:
“上海虽去过数次,但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能见到这些有趣的事。下次再有机会,一定要打搅你这地头蛇了。”
张静江没有介意陈璧君的不敬之辞,话中有话地奉承说:
“哪里谈得上打搅,如今你已是第一夫人了,只要北伐开始,上海也只不过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一个城市而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众,莫非王臣啊。”
这话味道不正,显然另有所图。陈璧君从轿中欠欠身,扭头望了一眼张静江,在阳光的反射下,藏在两片深度近视镜片后的眼睛让人感到了狡诈和深沉。
落在后面的汪精卫、蒋介石谈兴正浓,两人指点江山,大有天下舍我其谁之气势。
汪精卫:“东江荡平,广东统一,介石兄建功厥伟,前途看好。”
蒋介石:“广东能有这番天地,也是汪先生众望所归所致。介石何能独归功于己。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北方军伐矛盾甚多,首尾难瞻。我何不乘新胜之锐,间道北伐,以完成总理之遗愿。”
汪精卫“完成北伐,固吾人所愿,但需谋定而后动。奉张、直吴及北洋后起之秀孙传芳俱能战之士。俗语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百万带甲之兵。”
蒋介石:“汪先生所虑极是,但观其旧式军阀,平生最大弱点乃在于无主义,而凡无主义者,与无灵魂无异,虽胜必败。而民众已渐渐接受本党主义,所以知道本党能成功。现在我们的敌人,在国内就是一般不明主义的军阀,他们将倒未倒,或已倒而有复起之势的,似乎还有许多。但我们试看任何军阀,都不能存在三年以上。去年此时,奉张的势力可说是达到极点,然而他现在已几乎灭亡了。军阀自身的崩溃,即是本党主义的开张。所以中国大小军阀都将倒下。我们因统一广东较迟,不能利用奉张内部郭松龄倒戈的机会,直捣北京、天津,已是十分可惜的。现在则不能再失去机会。介石敢保证,只要本党再加努力,即可将军阀一概打倒,收复北京,奉迎总理灵梓至南京紫金山葬。”
蒋介石侃侃而谈,汪精卫大为惊讶,这哪里是一介武夫之眼光。自命为政治家的汪精卫也感叹其分析之缜密、尖锐。
“因此,迅速举行北伐,乃有百利而无一害。广东统一后,我们已有战胜北洋军阀的力量。北伐顺应民情,能减轻广东人民的负担,又能解决革命军内部的矛盾,时机稍纵即逝。务请汪先生三思,万万不可错过。”蒋介石继续逼汪精卫表态。
汪精卫沉吟再三,“好吧,兹事体大,再征求一下苏联顾问的意见。”
见汪精卫口气松动,蒋介石心怀大畅,语调更显柔和诚恳。
“汪先生,介石有一不情之请,不知当说不当说。”
“介石兄不必客气。”
“这……”蒋介石似乎忸怩起来,欲言又止。汪精卫反而感到奇怪,禁不住追问下去。
“但说无妨。”
“中正天资愚梗,幸而得遇总理,投身革命。又结识汪先生诸位才俊,一生受益非浅。今总理已长逝,中正骤失良师,彷徨无主。如今广东政府荜路蓝缕,百业待举。汪先生众望所归,领袖群伦。介石愿为革命事业,受其驱使。惟责任深重,恐力有未逮,更望先生多施援手,不时予以赐教。”
“介兄太客气了。”蒋介石这番诚恳表白让汪精卫着实得意,他用手势止住蒋介石的奉承。
“中正从前线返回广州当日,蒙汪先生公宴款待,席间有一言不曾忘怀,即‘亲爱团结'四字。去年广东军事、政治成绩,全由各位同志能实行此四字得来。只要能相亲相爱,互相团结,自然产生极大力量。果能继续,则去年可统一广东,今年则不难统一全国。因此,中正不揣冒昧,欲与汪先生结金兰之好,甘苦同尝,祸福与共,不知先生嫌弃乎?”
“这个……”汪精卫不禁踌躇。说实话,他对这一套不太看得惯。但却知道,蒋介石是个极要脸面的人,如果贸然回绝,很可能当场使其难以下台,因此也就不再犹豫了。
“好吧,你回头派人将帖子送给我。”
蒋介石满脸激动,从轿中探过身子,双手抱拳,微微作势一揖,以表敬兄之礼。
晚间回府,陈璧君没顾上休息,就来到书房,看到那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正摆着蒋介石派人送来的兰谱,揶揄道:
“此行不虚呀,还认了一位干兄弟。”
汪精卫苦笑着摇摇头,不置可否。
“哼,借大旗作虎皮。告诉你,就算你认他做把弟,我还耻于做他的把嫂呢。算是什么东西。”
汪精卫是无奈这位夫人的,他把兰谱搁过一边,表示这事已经完结了。然后才换过话题。
“张静江和你谈些什么?”
“那个跛子是蒋介石的军师,他肚子里打什么算盘。还不清楚。鼓动北伐呗。”
“这件事蒋介石也很性急。”
陈璧君端起书桌上一碗参汤,呷了一口,试试温热,递给汪精卫。
“他当然性急,从名义上讲,你是军事委员会主席,没有战争时,军队就得归军委会辖制,他蒋介石岂能轻易撒手。北伐开始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谁也不能奈何得了他。”
汪精卫点点头,这一点他也想到了。
“还有,蒋介石坚持向长江流域进军,这是英美势力范围,也有外交上打开局面,自成一体之想。他与江浙财阀素有渊源,到了那里,还不是如鱼得水。”
“怪不得蒋介石坚决反对苏联顾问提出的进军西北,与冯玉祥会师的北伐路线。”汪精卫忽然明白了许多。因此他问:
“蒋介石借奉迎孙中山灵梓,完成总理遗愿为北伐号召,师出有名,阻拦也得有一个好借口。”
“季山嘉顾问就比你有眼光,北伐牵涉到中国革命生存大计,不能搞成单纯的军事行动,而要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工农群众的支持,军事才能迅速取胜,胜利成果也才能巩固。这已为两次东征和统一广东的战争所证明。北伐进军各省区,工农群众还没有发动组织起来,现在侈谈北伐,为时尚早。你就这种理由拒绝蒋介石。”
听陈璧君指手划脚说这一大篇,汪精卫离座而起,由衷地夸道:
“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他简直有一种自愧不如之感。
“娘希匹!”看到汪精卫退回的兰谱,蒋介石心中暗骂,脸色铁青。
这一定是陈璧君从中作梗。因为他了解汪精卫,是抹不开这份面子的。
蒋介石历来不是个心胸开阔的人,睚眦必报是其性格的特点。这件事被他视作奇耻大辱,牢牢记在了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