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装备发展

  • 周恩来对黄镇说:“军旗样本我已经送给主席和少奇同志以及朱总看过了。他们都同意……我看就由你来设计吧。”
  • 军委领导指示:仪仗队服装不够威武,要更威武雄壮一些;……研究改进一下,平时穿得破了,该换的换下来。
  • 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专为“天下第一刀”题词:威武文明,壮我军威

仪仗队佩用仪仗指挥刀

1992年9月30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自10月1日起,换着新式礼宾服,同时,执行队长和分队长佩用仪仗指挥刀。

1992年初,中央军委决定,生产一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

任务下达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四处寻找有名望的军工企业和刀具生产厂家。

不少厂家有意承担此项任务,但在质量要求高、工艺要求新、研制经费高等实际的问题面前,最终打了退堂鼓。

一个偶然的机会,黄韶麟等工程师见到了沈从岐制作的“龙泉宝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与沈从岐谈起了三军仪仗队指挥刀的制作事宜。

沈从岐1961年入伍,曾三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亲切接见。

当时沈从岐明白:要生产出三军仪仗指挥刀,困难肯定不小。但他凭着一种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人民军队的眷恋,以及他身上那股不怕困难的精神,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当时,指挥刀在国内尚无人做过,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企业没有一张现成的模具图纸,且无任何相关的设备。

为了描绘刀的设计图案,沈从岐查看了军事博物馆各国的指挥刀,美国的、日本的、英国的、泰国的、法国的等等。

沈从岐当时想到:它必须是国家的象征,军队的象征,人民的象征。于是,长城、龙、凤、和平鸽在他脑中有了印象。

有了设计图案,接下来便是刀的制作材料问题。

沈从岐为了了解刀制工艺技术,他跑遍了北京、上海、福州、杭州等兄弟厂家,分析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及制作情况等。

在那时,沈从岐心里只想着制刀,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

有一次,沈从岐刚下火车,听说成都一家企业在钛合金钢锻造方面有一套很好的技术,他饭也没吃,立即赶往成都。

第一把指挥刀终于在1992年7月诞生了。

在送军委领导和有关专家严格审议后得出的结论却是:“龙缺腾劲,凤缺舞姿,不能充分体现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的形象。”

沈从岐毫不气馁,又夜以继日地研究起来,研制车间的灯光常常是彻夜不熄。

沈从岐为了刀鞘的雕刻工艺更加精湛,他特意奔赴东阳,寻访雕刻老艺人,虚心学习雕刻技术。

送审后,又未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再送审,又未通过。推翻再修改制造……

第十次,为了使专家满意,沈从岐一次性制作了10把指挥刀,从浙江省庆元县再次送到北京。

经国家有关领导、军委首长和军事科学院高级专家的审议,终于通过中山宝剑厂生产的仪仗宝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指挥刀。

如果说,春秋时代的莫邪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镇国之宝莫邪宝剑的话,那么,沈从岐则是用他的心,他的意志,他的爱国情结铸造了振国威、壮军威的“天下第一刀”。

这把刀的主刀,乃用钛合金特钢经过千锤百炼而成,坚韧洁白,锃锃发亮,永不褪色。

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着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交往及纯洁的感情,一尘不染。

刀身采用直线型,长100厘米,宽2.5厘米,全重1.65千克;护手由合金铜制作,外形像一只金光闪闪的凤凰,正展开双翅欲冲向万里晴空,侧看又似一只和平鸽,正展翅欲飞,体现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体现出“平等、和平、发展”的主题。

手柄采用花梨木制作,外用棕色牛皮和金丝包扎,象征中华各族人民孜孜以求、勤奋上进的无私奉献精神。

刀鞘由合金钢高温电镀而成,整个鞘上刻有9条腾飞的龙,龙底下横格暗似万里长城,在刀与鞘的结合部采用半弹簧装置,以达到在任何情况“万无一失”的要求,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军仪仗刀的使用,改写了中国军队用棍棒作为仪仗指挥的历史,翻开了我军仪仗事业的崭新一页。

三军仪仗刀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建议设计的。它把古老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凤、和平鸽、万里长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是幸福的刀、和平的刀;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9月10日,10把指挥刀由总参军务部粟戎生副部长亲手交到仪仗大队长于华礼的手中。

仪仗队官兵手捧着指挥刀,他们一个个都爱不释手,逢人便说:

这是天下第一刀!

作为我军第一次使用,当时并没有规范的动作,报告队长和分队长便一次次摸索,选择最能体现我军军威的动作形式。

经过刻苦训练,他们终于对佩带、拔刀、刀入鞘、立刀、托刀、撇刀、举刀礼等设计出了规范动作。

这一天,于华礼将4名持刀的执行队长蒙上眼睛,他要求凭感觉熟练地完成这一整套动作。分队长樊建军由于动作过猛,军刀刺在手上,顿时鲜血直流。

于华礼讲解说:“这套动作一定要一气呵成,用力适当,动作稳重,保持身体的平衡,保持刀与身体的垂直。”

9月下旬,总参谋长迟浩田亲临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检查验收仪仗队改革后的礼服、军刀,以及礼仪动作程序。

迟浩田站在仪仗大队的操场上,认真地观看仪仗队的表演,崭新的军刀还不十分合手,执行队长王国宏在做刀入鞘动作时,一着急,手被指挥刀鞘卡住了,鲜血顿时顺着刀把流了下来。

迟浩田走到王国宏跟前,鼓励他说:“小伙子,不要着急,万事开头难,使用时间长了,就会得心应手。”

然后,迟浩田亲手拿过指挥刀,放在手中掂了掂,他说:“指挥刀在全军就这一把,拿这把大刀执行任务,你的担子很重哟。”

王国宏听出迟浩田这是一语双关,他坚定地回答说:“请总长放心,我一定要用好它,为国家为军队争光。”

几天后,军委领导将仪仗队执行队长和分队长叫到军委办公厅,要求观摩他们的持刀动作。杨尚昆、刘华清等军委首长纷纷到来。

军委领导与仪仗队员一一握手,杨尚昆说:“你们仪仗队个头很标准,战士也很精神,再佩上这指挥刀,就更有气势了。”

刘华清也说:“人是衣裳马是鞍,这样一打扮,比起以前可是鸟枪换了炮喽!”

刘华清在队员们表演过后,对仪仗动作的改进进行了新的尝试。他挎着指挥刀,不断地向仪仗队领导征求意见:“你们看这样做是不是更好看一些?”

一个多小时,军委首长和仪仗队员们共同切磋动作规则,气氛非常热烈。

观摩结束的时候,军委领导叮嘱于华礼说:“仪仗队的同志很辛苦,你们既要练好动作,也要注意身体,三军的形象和尊严都靠你们去体现啊!”

1992年10月4日。三军仪仗队第一次佩用指挥刀接待南非总统、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

这天下午,庄严的天安门广场礼炮轰鸣,在共和国领导人和曼德拉总统的注视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高擎八一军旗,在仪仗指挥刀的引导下,迈着刚劲雄健的步伐走来了。

国歌奏毕,仪仗队执行队长王国宏下达“向右看——敬礼”的口令,即刻,三把军刀从陆海空三军分队长王远境、司留军、樊建军的手中脱鞘而出。

王国宏转身面向曼德拉,拔刀而出,一个特定的撇刀动作后,正步向前,在距曼德拉8步远的位置上,他举刀敬礼。

“唰!”一道耀目的白光瞬间到点定位,洪亮的声音随之而出:“主席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曼德拉的脸上顿时充满了笑容,面对眼前这支威武的队伍,他兴奋地举起紧握的右拳,情绪激昂地挥动着。

曼德拉知道:这是中国仪仗队的军刀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迎宾礼仪中最高的礼节。

1998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到中国,走进天安门广场,踏上红地毯。

在21响礼炮声中,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王国宏下达敬礼口令后,即面向来宾,拔出指挥刀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成立刀姿势,刀尖直指苍穹。

然后,王国宏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向来宾,在距离外宾8步开外的地方立定,完成托刀、撇刀等礼节性动作,接着移至左胸前,举刀行礼并向来宾报告:“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报告完毕,王国宏恢复成托刀姿势陪同克林顿及夫人一道检阅部队。

那一刻,沈从岐不由得一阵阵激动:“我觉得指挥刀是一个民族力量和尊严的象征。”

“天下第一刀”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国家迎宾礼仪,至今已接待了各国首脑、要员500多人次。她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最高礼节,更代表着中国的文明富强。

1997年6月30日23时56分,香港会展中心,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祖国仪式上,三把银光闪闪的仪仗指挥刀脱鞘而出,威严的刀锋,洗涮去中国人百年的耻辱,展示着中国人今日之豪气。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在中葡交接仪式上,宝刀出鞘,熠熠生辉,三军仪仗指挥刀,再次记录下这激动人心、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锋冠宇宙、刀绝莫干”的“天下第一刀”已名扬世界,成为国宝。

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专为“天下第一刀”题词:

威武文明,壮我军威

中国军事博物馆将其作为珍贵文物收藏。

仪仗队率先擎出军种旗

1992年9月5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发布命令:

新式军种军旗10月1日起,正式由三军仪仗队启用。

军种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的象征,长期以来,我军一直没有军种军旗。

早在1927年9月初,为筹备秋收起义,刚成立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奉党中央之命集体研制起义的旗帜。

旗帜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星内嵌镰刀斧头,镰斧交叉,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

旗幅靠旗杆一侧的白布条上竖写楷体字“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1930年4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中,规定旗幅上方增写“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旗边加饰旗须,明确了旗帜的规格、斧头的样式和刃锋的方向等。

1931年3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将军旗上的镰刀斧头改为金黄色镰刀铁锤,五角星由白色改为金黄色,单独置于旗幅内上角。

1948年冬天,全国解放胜利在即中央军委和总部的领导开始酝酿着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问题,其中也谈到了军旗的统一问题。

报告报给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以后,他马上与刘少奇、朱德商量,并报毛泽东批准,最后设计军旗的任务落到了周恩来身上。

这时,周恩来想到了总政第一室主任黄镇。

黄镇曾经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学院专攻美术,他对设计军旗图案自有他的一番见解。

黄镇接到周恩来的指示以后,他马上组成临时设计小组,并立即起草了征集军旗图案的通知,发往各大单位。

通知发出只有一个多月,设计小组就收到了几个军区和中央、军委直属机关报来的方案数十个。这些设计方案大多数的旗面为大红色,旗颈为白色,上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

而在旗的左上角,有的设计了五角星,有的则用上了镰刀和斧头,另外还有设计枪支的。在设计五角星的图案中,五星下面则有衬上黄、浅蓝、深蓝,象征陆海空三军的,有的在大五星右侧围绕着3个小五星来象征三军。

黄镇自己设计的图案是,军旗有上五角星,旗面为大红色,旗面下部衬有几条蓝色的格条,表示祖国的黄河和长江等。

黄镇说:“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他们最怕红色,而且红色也象征着军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而河流象征则说明解放军从小到大,跨黄河、过长江,解放军全中国。”

设计小组把选出的30多幅图案钉在一起呈送给总参、总政有关领导审阅。后来,他们又从中选出了12幅,汇成《军旗样本》呈报给周恩来。

很快,周恩来把黄镇叫到西柏坡,他说:

军旗样本我已经送给主席和少奇同志以及朱总看过了。他们都同意军旗用红色,旗上要有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毛主席还说:军旗上要有八一两个字,表示南昌起义是建军的日子。少奇同志和朱总都同意。军旗的尺寸、规格、五星和‘八一’两个字的尺寸、位置,我看就由你来设计吧。

1949年3月5日到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会议期间,周恩来又向到会的彭德怀和其他野战军、军区的司令员、政委们征求了关于军旗图案的意见,大家都表示同意,并希望军旗样式早日颁发部队,尽快打出来以壮军威。

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共军委、总部由西柏坡移至北平西郊的香山。黄镇一到香山,他马上和设计小组一起克服困难,将第一面军旗做了出来。

中央领导和一些群众观看后,大家都连连称赞,认为可以定为样旗了。

1949年5月,在周恩来的主持下,由黄镇等几名工作人员起草,最后经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审定,发布了《中国人民革命军委委员会命令——公布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样式,旗幅为红色,长方形,横竖为5:4,在旗幅内靠旗杆上方缀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两字,所以简称“八一军旗”。

6月15日,新华社向中国和全世界播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开始启用的消息。同时,还发表了题为《把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插遍全中国》的短评:

“八一”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勇敢与光荣的象征,是鼓舞全军指战员团结战斗的旗帜。

金黄色五角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八一”二字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举行南昌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节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主要授予团以上部队和院校,由司令部门保管,通常在典礼、检阅、隆重集会等时机使用。

全军指战员应自觉尊重和保卫自己的军旗,战时如由于部队怯懦而丢失军旗者,该部指挥员应受到军纪惩处。

1991年5月1日,中央军委常委会议上,军委领导提出要尽快研究、设计出我军陆海空军的军种军旗,供仪仗队使用,从而结束我军只有一面军旗的历史。使我军军旗系列化。

1991年5月31日,总后军需部给军需装备研究所下达了《关于研制、改进仪仗队三军军旗和礼宾服事》的指示。

指示中写道:

根据军委、总参首长的指示和总参军务部与我部商定的意见,请你所尽快研制仪仗队三军军旗……

经过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论证,确定在原八一军旗的基础上,分别研制陆海空三军军种军旗,经军委和总部首长先后审查旗面设计样品14次,其中军委常委会审查3次。

陆军、海军、空军军旗式样,按“黄金分割”设计原则,陆军、海军、空军军旗旗幅的上半部,占旗面的八分之五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基本样式,以下半部占旗面的八分之三区分军种:

陆军军旗的下半部为草绿色,象征绿色的大地,表示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领地安全而英勇奋斗,所向无敌。

海军军旗的下半部为蓝白条相间,象征大海与海浪,表示人民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万里海疆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空军军旗的下半部为天蓝色,象征蓝天,表示人民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神圣领空不可侵犯而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旗幅的其他部分除三边须花边外,基本与1986年仪仗队军旗相同。

旗幅式样确定后,结合此次调整,军旗的其他构成元素也适当进行了改进。

新军旗的矛头尺寸比老军旗长,旗穗与矛尖下的圆球距离加长了2厘米,显得挺拔有力。

矛头的棱形矛尖比以前拉长,匀称美观。矛头的材料改为可镀型吹塑制作,比老式军旗减轻了220克。

此外,为使五角星和“八一”字样更为威武、壮观、光彩夺目,新式军旗改用苏绣,由苏州刺绣厂濮蔚兰等12名女工精心刺绣而成。

通过集合最精尖的力量,由总后三五四三工厂、上海第一绸缎染厂、苏州花边厂、苏州刺绣厂、九江钢管厂等单位联合制作。

新军旗样式美观,质地良好,工艺精美,展现了我军新时期的精神风貌。

1992年10月1日,三军仪仗队正式启用新式军种军旗。

1993年5月5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规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开放部队,在执行外事司礼任务时使用本级军种军旗。

随时代变化的仪仗礼服

1992年9月30日,《解放军报》头版报道: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三军仪仗队从10月1日起换着新式礼服……三军仪仗队将以新的风采展示国威军威,这对提高我国我军的国际声誉有着重要意义……

每一位来访的外国元首,踏上红地毯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这支队伍在带给他们非凡气质的同时,也以一次次仪仗队礼服的变迁,见证着人民军队进步与发展的崭新风貌。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日,许多国家宣布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10月16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位外宾,就是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罗申要正式向毛泽东递交国书,中央确定用仪仗队和军乐队举行欢迎仪式。

当时将组建仪仗队迎宾的任务交给了公安警卫师警卫营。由于时间紧,临时组建的仪仗队来不及做礼服,在欢迎罗申大使时,为了显示仪仗队威武雄壮,决定上身着缴获的日军呢料军衣,下着马裤,脚穿马靴,头戴钢盔,手持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枪。

尽管着装都是缴获而来的,但队员们的动作整齐,精神饱满,任务完成得十分顺利。

1952年3月,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在中央警卫队中选调一批骨干迅速组建中国仪仗队。

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首长签署命令,抽调公安警卫师警卫营和第二团三营组建仪仗队,并在各野战部队中挑选仪仗队员,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

仪仗队成立之初,正是新中国诞生不久的困难时期。尽管战士们都是来自全军的优秀骨干,但仪仗队的服装却与其他部队无异,衣服布料为棉平布,颜色为草绿色,左胸佩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仪仗用枪为苏式762步枪。

1956年9月30日,时值国庆节前夕,北京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首都机场到中南海的路上,几十万群众夹道欢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

在队伍的尽头,身着新式礼服的三军仪仗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威武。

欢迎仪式开始后,苏加诺总统在毛泽东的陪同下,检阅了着新装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这是仪仗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着礼服。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全军军服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设礼服、常服,简称55式军服。

55式军服,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仪仗队就是从这次军服调整开始穿着礼服的,其样式为当时的军官礼服。

在这次军服换装中,仪仗队也由原来迎接外国元首只是陆军仪仗队改为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仪仗队着装也由陆军军服改为陆、海、空三种军服。

1965年6月1日,随着我军军衔制的取消,仪仗队礼服也即废止,改为统一着三军常服,干部为上下四挖袋,战士为两胸袋,军服上佩戴着红领章、红帽徽。

三军仪仗队在经历了第一个10年礼服时期后,迎来的却是长达近20年的没有礼服穿的时代。

在没有礼服的日子里,三军仪仗队就连常服也很难保障,甚至在最困难的时期,总后对仪仗队也无力特殊关照,衣服均由仪仗队自己调整。

全军统一配发的每年两套服装对这些超强度训练的仪仗队员来说根本无法保障。这样一来,操场上的仪仗队员只好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训练,到检阅场上,才舍得穿上新一点的衣服。

1972年2月21日,仪仗队经历了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迎接第一个踏上新中国国土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在尼克松访华的接待筹备工作中,有关负责人向周恩来请示:三军仪仗队300余人的服装是否新做?周恩来同意了。

这样,当尼克松走下飞机,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他所从未见过的,也是我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371人的仪仗队伍。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不断出现在世界礼宾场上,检阅他国的仪仗队。比较之下,他们都感到“我国仪仗队的服装还可作些改进”。

1983年7月,总后有关部门传达军委领导的指示:

仪仗队服装不够威武,要更威武雄壮一些;军旗大方一点,研究改进一下,平时穿得破了,该换的换下来。

1983年8月1日,三军仪仗队正式配发新式礼宾服。从此也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服装改革的序幕。

伴随当时的服装改革,陆、空军仪仗队队员戴大檐帽;海军战士戴水兵帽,干部戴大檐帽。帽顶和帽墙有标志军种的牙线和帽墙丝带。

三军的帽徽均为圆形,正中有“八一”字样的五星,外围是麦穗和齿轮,海、空军分别加衬铁锚和飞翅图案。陆、空军礼宾服上衣为立翻领,袖头外侧有标志军种的牙线和两道黄线。

海军战士着披肩式水兵服。海军干部服与陆、空军相同。三军礼宾服裤中缝处均有标志军种的牙线和两道黄线。

仪仗队礼宾服陆军为棕绿色;空军上衣为棕绿色,军裤为藏青色;海军上衣为白色,军裤为藏青色。三军仪仗队员均佩戴肩章。

新式服装用料是毛涤混纺凡尔丁。改革后的服装庄重、朴素、大方,符合我国的民族习惯和我军的传统。

改革后的礼服,尽管新添了服饰、裤腿装饰线等,礼服也比较漂亮,但仍跟不上仪礼发展的步伐。

1987年,军委领导考虑到新形势下的外交需要,再次要求总后对礼服进行改革,但这次改革后的礼服试穿不久,便被淘汰了。

根据军委首长的指示,总后某科研所开始了对新式仪仗礼服的再一次改革。

1992年10月1日,三军仪仗队换着新式礼服。这是三军仪仗队第四次礼服改革。

新改革的礼服不仅第一次脱离了当时现行军服的样式,颜色也由原来的3种改为6种,区分了军种,结束了陆海空军混色的模式,同时提高了主料的档次。

瑞典武装部队总司令本特·古斯塔夫松上将和夫人一行在检阅了三军仪仗队后,他们感慨地说:“唔,你们的打扮太迷人了!你们的表演太精彩了!我非常地高兴!”

执行队长于祥杰说:“谢谢将军阁下的鼓励,欢迎您到我们国家来。”

在军事博物馆的塑像下,本特·古斯塔夫松再次叫住执行队长于祥杰,他说:“我有个小小的纪念品,送给执行官做个纪念,以表达我对你和你的仪仗队的谢意。”

说完,本特·古斯塔夫松将一把精致的小宝剑亲手交给于祥杰。

于祥杰再次与本特·古斯塔夫松紧紧握手说:“谢谢将军!”

中国走进新世纪,三军仪仗队礼服改革也走进了新的世纪。

2007年7月3日,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暨新式服装发放仪式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三军仪仗队身着新式礼服、高擎着八一军旗走在13支新式服装展示方队的最前列。

新式仪仗礼宾服,既与07式军官礼服保持了基本统一,又凸现了仪仗礼宾服的特点,与旧式礼服相比,更是脱胎换骨般的改进。

与普通军服一样,仪仗礼服的颜色也进行了调整。

陆军由过去的棕绿色改为松枝绿,既保持了我军传统的绿色,又加入了红军、八路军军服的颜色。海军和空军的军服颜色改动较小,分别由藏青、蓝灰加深为深藏青、深蓝灰,使三军色调更加协调。

同新军服一样,仪仗礼服整体上还是传承了解放军“红”的元素,包括帽徽、臂章、国防服役章等多处都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