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孙中山,字逸仙,诞生在19世纪晚期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偏僻山村里,他是贫苦农民的子弟,“大清帝国”的“子民”,这时很难看出日后他却成为用民主思想和革命手段推翻了压在中国农民头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真龙天子的英雄人物。正是他才使中国开始尝试建立法、美式的民主制度,加速了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而这一切得益于他移居檀香山的种植小麦的哥哥孙眉的帮助。孙中山12岁时求学檀香山就读“西学”,后入香港中央书院、香港西医书院就读,虽然不是“学而优则仕”,然而只有学习西方才打开了近代东方学子智慧的大脑。这样,在他短暂地行医于澳门、广州等地后,便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主张政治改革,以求中国在列强践踏下站立起来。这次毫无结果的“上书”,使这个看来愣头愣脑的青年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道路。
其实,尝试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并不是孙中山的发明,太平天国的农民们已经作过了长达14年的努力;所不同的是孙中山这次进行的是“文明的革命”,是有着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彻底的否定。1894年他组织兴中会这一革命团体发动暴动时,受尽了高谈阔论的改良者们的嘲讽和清王朝的追杀。但是这一切只能使孙中山继续坚定地沿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并且拥有了愈来愈多的追随者和志同道合者。1905年,游学海外的革命者们组成了革命联合体——中国同盟会,这个政党从设在日本的总部里发出一系列指示,推动了更大规模的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华南地区的一系列暴动,孙中山每每亲临其境。这些暴动最终促成了湖北武昌的士兵起义。1900年10月10日,当武昌起义的士兵们奇迹般地一夜之间暴动成功后,一个月各省像多米诺骨牌般出现了连锁反应,纷纷宣布独立。这样,清王朝只能指靠心怀鬼胎的大臣袁世凯来“力挽危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作为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在南京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有力地推动了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但是由于革命阵营内部种种的复杂矛盾和袁世凯奸诈的逼迫,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给了袁世凯,同时清朝皇帝宣布退位。清王朝以及中国的封建制度的统治从此划上了句号,“真龙天子”成为历史的图腾。
孙中山的伟大贡献还在于他的思想成就。作为民族民主主义者,他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时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的誓词中,更是明确地提出随之归纳而成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像这样系统而凝练地把中国的命运表达得如此深刻,孙中山是空前的,同时也对毛泽东等革命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孙中山为他的“三民主义”理想奋斗终身。在建立三权分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后,孙中山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宪法》,及一些有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法令;在袁世凯篡权、段祺瑞解散国会时,孙中山又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等;当苏俄十月革命的世界大变局到来之后,他把目光着眼于劳工,寻求实现理想的新的动力;并于疾病缠身时,北上参加“非常国会”和发动废约运动,推动民族民主革命向前发展,最终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革命旅途之中。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处于紧要关头的缩影,是他最终在改良不成的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挺身而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从而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他创造了一个时代,虽然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一句名言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是一个推翻了被马克思称作世界上最落后的堡垒——清朝封建帝国的人,他为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奋斗终生,并最终以他的探索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