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坎坷少年行

1859 年,12 岁的爱迪生开始在休伦港到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当报童,兼卖一些小点心。列车每天早晨 7 点从休伦港出发,4 小时后到达底特律,下午 5 点 30 分再往回开。爱迪生每天要在火车上干 8 小时,尽管工作很辛苦,

他也从不抱怨,甚至还利用火车在底特律停留的 6 个小时,跑到青年人协会阅览室看书。后来,他利用火车的一节备用车厢,把它变成自己的旅行阅览室和实验室。每天的业余时间他都消耗在这节车厢里,就这样工作了 3 年。

15 岁的爱迪生,似乎有着无穷的精力,他对报纸发生兴趣,从而想自己办一份报纸。他的想法被众人嘲笑不已。的确,办报需编辑,记者,还有印刷工,校对员等等,起码需几十个人。另外,资金更是个大问题。一个小孩独自办报,不是叫人耻笑吗!这真是件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吗?爱迪生却不这样想。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看你做不做。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和战胜他人的勇气,他开始筹办此事。首先,他用积攒的钱买了一台旧的手推印刷机,又从一位在《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工作的朋友那里讨到了足够多的铅字。设在车厢内的“印刷厂”算是初具规模了。对于报纸内容,他可不犯愁。因为火车上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他就把每天看到听到的编成短小精悍的新闻。又利用到阅览室的机会,抄录其他报纸的重要报道,这样,由爱迪生一人编辑出版的《先锋快报》就问世了。第一次就印了 400 份。由于他编的新闻很有趣味性,报纸价格非常便宜,因此销路很不错。办报的成功使他大受鼓舞,特地找了两个小伙伴当助手,不断扩大发行量,内容也越编越好,甚至英国的《泰晤士报》也转载过他的消息。

爱迪生不仅敢于创新,更重要的是他有冒险的勇气。当他在车上卖报的几年时间里,正是美国南北战争的高潮时期,人们自然对战况倍加注意。1862 年 4 月的一天,他无意中从《格兰德特伦克先驱报》的印刷工那里知道了一

条重要新闻,北军在新奥尔良胜利会师,南方军队被打死打伤近 25000 人。爱迪生当即认准这新闻的价值一定会使报纸销量大增。因此跑到先驱报总部,要求赊购 1500 份报纸。发行商起初不肯,但在他百般恳求下,终于被他的勇气感动,居然批准了他这个大胆的建议。爱迪生抱着超过他平日销售量3 倍的报纸上了火车。他的助手担心极了,这么多报纸,还是赊购来的,卖不掉的话就得赔一大笔钱。而爱迪生胸有成竹。他在听到这条新闻时,就提前说服站上的电报员,把新闻简要内容发到列车途经的各个站上,并由各站上的工作人员用粉笔写在报告列车运行时间的黑板上。爱迪生认为,沿途的人们看了内容简要,一定会急切地等着了解详情,这样报纸就会销售出去。的确,当时的社会通讯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还没有通讯工具——电话,最快的就算电报了。所以当列车靠站时,正如爱迪生所设想的那样,站台上挤满了等着买报的人,连教堂里的牧师也跑出来买报纸。1500 份报纸被一抢而空,爱迪生因此赚了不少钱,同时也深深体会到电报的优越性。

爱迪生赚到的钱,全部用在他车厢里的小实验室里的。不论办报、卖报有多累,他的实验从未中断过。有一次,列车刚开出休伦港,因为路轨不平, 火车震动得很厉害,车厢实验室架子上的一瓶黄磷掉了下来,摔碎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就燃烧起来,车厢里顿时浓烟滚滚。火势越烧越旺,爱迪生脱下外衣,想消灭火焰,可已无济于事。等列车员赶到,帮助把火扑灭时, 车厢里的东西已烧得差不多了。怒气冲冲的车长不由分说,迎面给了爱迪生几记狠狠的耳光。此后不久,爱迪生的听觉就急剧下降。后来据爱迪生回忆, 也许是此后紧接着差点掉出列车,被人用手拎着耳朵拽上来,使耳膜受伤造成听力愈差。不论怎样,爱迪生已近乎成了聋子,9 年心血也付诸东流,车长把他赶出列车,工作也没有了,前途茫茫。但是勇敢的爱迪生没有被灾难性事件压倒,他更频繁地去阅览室(后扩建为公共图书馆)。

爱迪生的母亲为帮助他坚定信念,重新搞起了实验场所。为防止意外,新实验室被设置在阁楼上,这样即使发生爆炸,也不会影响到底下的卧室。爱迪生此时受电报的影响,实验兴趣更多的偏向电子学。他如饥似渴地

阅读了大量有关电学的知识,特别是电报的原理,他心中向往着成为一个真正的电报员。在当时的美国,电报事业方兴未艾,是当时通讯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成为电报员也是当时许多少年的梦想。

幸运之神往往向顽强而勇敢的人伸手。1862 年 8 月的一个早晨,爱迪生正在圣克莱门斯车站的铁路旁边散步,看到车站站长红胡子麦肯奇的儿子,2 岁半的吉米正站在铁轨中央抛石子儿玩,突然,一列火车呼啸着驶来,眼看就要压着小吉米,爱迪生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抱着吉米一齐摔出铁轨,头朝下地栽倒在铁道旁的碎石堆中。他身上,脸上都压进了尖锐的小石子,鲜血直流。麦肯奇闻讯赶到,看着得救的儿子,不知说什么好。他知道爱迪生的愿望,便答应教他电报技术,作为搭救他的儿子的酬报。爱迪生一面刻苦地学习知识,一面到车站发报员那里观摩实际操作,有时一看就是一个通宵。不到 4 个月,爱迪生就熟练地掌握了收发报技术。1863 年春,16 岁的爱迪生已成为一个相当能干的电报师,他在休伦港的铁路上当报务员。为了能更好地磨练技术,他主动申请当夜班值班员,因为这时常需要接收通讯社来稿,

要求翻译绝对正确,速度也得快。很快,他就能熟练地应付了。白天,爱迪生没有全用来睡觉,他只睡很短时间,大部分时间用来钻研电报技术,特别是电报机的构造与维修方法,以及一些有趣的电学实验。这些实践活动激发锻炼了他的脑力。爱迪生似乎变得更聪明了。

1863 年冬天,休伦港同对岸的加拿大城市萨尼亚之间的大湖冰封雪冻, 折断了两节通讯电缆,湖面也已经停止交通。所有的联系都中断了。人们无法可想,颇有些人心惶惶。这时一个梳着分头,约 16 岁的少年,爬上了一台火车机车,用长短不一的汽笛声发出类似电报中的摩尔斯电码。短声相当于电报中的“点”,长声相当于电报中的“划”。“喂,萨尼亚,听到没有?” 起初对岸没有反应,少年仍毫不气馁地发送着笛声。终于,对岸有人明白了其中的意义,也传来长短汽笛的应答声。焦急的人群顿时沸腾起来,这个聪明少年的名字传扬开来,他就是爱迪生。

然而,聪明有时也会带来不幸。爱迪生值夜班时,需每隔 1 小时向总台发一个表示“清醒”的信号,爱迪生因白天太忙碌,晚上难免容易打瞌睡, 为了不被发觉,他制作了一个带缺口的轮,将其与钟表连接在一起,每隔 1 小时接通一次电路,自动发出“清醒”信号。事隔不久,这个秘密暴露了, 因为他误了一次让货运列车停车的信号。这是很不负责的行为,爱迪生因此被开除了。以后爱迪生每想起此事,就会为自己的错误而羞愧。

1864 年,爱迪生进入西方联合公司,此时他已掌握自己独特的发报方式。数年后据一个当时的记者回忆:“这个小伙子发报快如闪电,连收报专家都难以招架,不得不常打断他,请他重复。”爱迪生还常对发报机搞些创新试验,比如把两架相连,这样收报速度就会加快。他甚至创造了竖写体字母,大小自如,日后还形成了独特的纵行书写方式。

爱迪生这些别出心裁的发明并不令老板满意,反而觉得他太不安份。再加上他的理想与兴趣在创造发明的实验上,常常利用一切机会作实验,这无疑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所以,他常接到开除的命令,究其原因,不是因他作试验污染了工作台,就是因为私自拆卸公司设备。这样他总是换工作, 生活极不安定。然而这个不修边幅,不好娱乐的小伙子总是非常乐观地对待这一切,他确信任何困难都是为了被解决而存在的。所以每换一次工作,他就尽量多学一些新的技术。对新鲜事物,爱迪生总是抱着高度兴奋的心情去发奋地探索,他常笑着对那些不理解他的人说:“停止就意味着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