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艰辛发明路

(一)波士顿的失败

1868 年,21 岁的爱迪生来到波士顿,在这里,他试制成一台自动投票记

录机,并在当年 10 月 11 日取得专利。这是他第一个被认可专利的发明,他欣喜若狂。几天以后,爱迪生抱着这台耗费了他几个月心血的机器兴冲冲地赶到华盛顿,希望国会能采用他发明的自动投票记录机。

原来国会开会表决时,总要一次又一次呼唤议员们,一个个记录赞成或反对的意见,这样耗时费力。爱迪生的自动投票机设计了两个按钮,分别代表同意或反对,代表们只需按自己意愿按动其中一个,机器就会自动记录下意见并进行统计。这样极其方便,又节省了时间。当爱迪生兴致勃勃地向议会主席讲解完自己的发明意图,恳切地望着他的时候,这位大胡子绅士竟哈

哈大笑起来,并用嘲弄的口气说道:“小伙子,世界上的发明,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你所发明的这个东西!”

一头雾水的爱迪生不知所措,后来经别人解释才明白过来。原来议会表决往往被故意搞得像马拉松赛,许多议员就靠拖延时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讨价还价或使不利于自身的议案无法得到通过。爱迪生的发明对他们确实是如废物一般。直到今日,许多西方国家的议会仍不用表决机器,就是这个道理。天真的发明家这才明白自己是一厢情愿,研制了根本不会被采用的机器。这次碰壁使爱迪生悟出一个道理,他应该去发明大众真正需要的东西。

(二)立足纽约

爱迪生为搞发明,在波士顿欠了许多债,处境十分困难,不仅吃住成问题,还面临着随时被控告的危险。在这关键的时刻,爱迪生的好朋友亚当斯偷偷把他送上开往全国电报中心——纽约的船,希望他能在那里有所作为。

就这样,贫困潦倒的爱迪生流浪到了纽约,又开始寻求新的机遇。

当时,纽约不但是电报中心,也是著名的金融中心,黄金股票的交易迷住了千百万人的视线。忽高忽低的金价时刻牵动着全国大小商家的心。爱迪生来此的第二天,就找到了一家负责黄金行情的公司——洛斯公司,在那里继续当报务员的工作。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到他。有一天电报机出了故障, 突然停止运行。值班的电报员一时怎么也弄不好。正巧总经理路斯博士进来。一下子脸色就苍白了。要知道黄金市场瞬息万变,要是中断通报,哪怕只有一次,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顾主没有赢利还是小事,要是造成损失,动辄就是成百万。情报公司可万万负担不起如此巨额的经济赔偿呀!总经理忽然注意到爱迪生紧盯着电报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立刻询问他能否马上修好电报机。爱迪生斩钉截铁地回答“能够”。总经理激动起来,紧拉着他的手说:“公司的存亡,全靠您了。”

爱迪生脱下外衣,卷起袖子,马上动手干了起来。他的动作轻快而准确。时间一秒秒过去,总经理紧盯着腕上的手表。嘀答声在他心中变成了巨雷轰鸣。离下次报价时间只差两分钟了,总经理都快绝望了。随着爱迪生平静的声音“好了”,电报机开始运作起来,发出了正常的响声。总经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第二天,爱迪生被提升为总工程师,他的住所也从洛斯公司的地窖里搬进了一所公寓,他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在纽约站稳了脚跟。

(三)成功的开端

爱迪生搬进公寓的第二天,便开辟了一个实验室,开始各种新发明的实验。

生活像一座高山,当你犹豫或胆怯的时候,它总是呈现各式各样的陡峭来加深你的恐惧;而当你奋勇向上,毫无畏惧的时候,上山之路便豁然平坦。

爱迪生正因为勇敢地接受了生活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才迎来了事业上的愈来愈良好的前程。

不出两个月,一台新式的二重式发报机便面世了。这台新式发报机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非常受欢迎。在顺利地取得专利后,为进一步发展电信事业,爱迪生利用此机器的实用价值与人合伙开办了电器制造公司。当然, 他只管发明制造。不久,一种黄金报价指示机又由爱迪生之手奇迹般设计制造出来。这项发明引起了几家公司的注意,其中有一家大公司——西方联合公司的老板派人来请爱迪生。老板想购买黄金报价指示机的专利,与爱迪生

来商量此事。由于当时还有几项发明设计在进行,非常需要资金,爱迪生便答应了此事,但从未谈过交易的爱迪生一时回答不出老板提出的价格询问。想到自己耗费的心血,他真想开口要几千块,但怕对方觉得报价太高而不接受。看着爱迪生犹豫不决的样子,老板出价了,“4 万美元,卖给我。”爱生迪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对方会出这么高的价格。好一会儿,爱迪生才平静下来,回答说这很公平。直到拿着支票走出公司大门,爱迪生才真正相信自己有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他马上开始盘算需购置那些设备继续下一步的研究。在他眼中,赚钱的最主要目的就在于筹措资金进行深层的试验。

爱迪生用这些钱建立了 50 人的私人发明工厂。另外,他 还清了在波士顿欠下的债。此时的爱迪生才刚刚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1871 年的圣诞节,爱迪生举行结婚典礼。婚礼正在进行的时候,大家忽然发现新郎失去了踪影。大家只好在主人缺席的情况下自己坐下吃晚宴。直到半夜时分,一个工人在工厂里发现了爱迪生,他正全神贯注埋头于方程式的计算。工人把他叫出来,向他祝贺。爱迪生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询问几点钟。他大叫起来:“24 点了?天啊!我还要陪客人们吃晚饭呢!”

在随后几年里,爱迪生常睡在实验室里,很少回家,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在他工作台旁,堆放了几英尺高的参考书籍,桌子上也堆满了图书、资料。每当他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或靠在图书堆上睡一会儿。有意思地是, 每当他醒来,他总是有新的想法出现,并及时作出提要记下来。同事们开玩笑地说,这都是他睡觉时,书上知识自动被吸收进脑子里的缘故。

就这样,短短几年里,爱迪生先后发明了自动电报机,四重发报机,还同别人合作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英文打字机。尤其是他发明的自动电报机每分钟能收 3000 字,大大提高了收发报速度,比手抄报文方便得多,是电报通信终端的一项极大的改革。

1876 年,爱迪生出售了发明工厂的股份,在纽约郊区的门洛公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工业研究实验室。这样,他就可以不再兼顾产品制造等繁琐事务,而一心一意地投入到研究领域中去。这一步,在爱迪生的发明事业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此他的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门洛公园实验室的建设

门洛公园研究实验室的创建,是美国历史上的创举。这是美国第一个有组织的工业科学研究机构,美国大型工业研究机构的先驱。

爱迪生以超乎寻常的热情与能力组织了各种专业人才与他一起工作。他那兴高采烈的劲头使每一个组织成员无时无刻不处在最佳进取状态。他们亲切地称爱迪生为“老头子”。尽管此时他只有 30 岁。他们信服爱迪生天才的头脑,更钦佩他勤奋刻苦的试验精神。爱迪生总是有一股不怕失败的信心和超常的耐心。他认为发明是个人直觉与严格科学原理的奇妙结合。每当试验失败,别人垂头丧气时,“老头子”总是幽默地说:“我愉快地告诉大家, 我们失败了,但从中学到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现在明白了这项设计不能用此方法完成。”听了他的话,所有的人便在哄笑声中重新鼓起了信心。

有一件东西令每个在此工作过的人都难以忘却,那就是爱迪生的笔记本。自从到门洛公园以后,爱迪生便开始使用一种有 200 页的黄色笔记本, 整天带着,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同时勾划出草图,记下日期。有时一天要记 10 几次。一个笔记本往往几天就用完了。到爱迪生去世时,这样的笔

记本留下了足足有 3400 本。

爱迪生的想法千奇百怪,有一次,一个记者开玩笑地问:能否从黄瓜里得到能源?爱迪生居然很严肃地说可以,并讲了一番黄瓜储存日光能源的道理,还郑重表示以后可以试一试。

附近的居民都把爱迪生看做一个超常的智囊,对他不论多奇妙的成就也不表示过分惊讶,大家开玩笑说,哪怕有一天看见爱迪生在与火星上来的科学家亲密交谈,也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正如人们所预想的,爱迪生与其他的科学专家一起,在门洛公园里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成就。

(五)电话与留声机

1875 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在爱迪生忙于建设自己门洛公园内的研究所时,贝尔正四处奔走推广自己的发明。贝尔的电话关键的缺陷在于送话器灵敏度不高,通话双方都必须大喊大叫才能听见,这极大地影响了贝尔电话的使用价值与范围。爱迪生在研究所落成时,便开始着手改进电话性能的研究。两年后,用碳精代替原来硫酸与碳杆的碳阻授话器宣告问世。在一次由贝尔与爱迪生同时参加的展示电话的发布会上,贝尔的电话声音只有站在表演台上的那个人才能听到,还要把耳机紧紧贴在耳朵上。而安装了碳阻送话器的电化学电话机效果出奇的好。旁边屋里那位先生不太优美的歌声传送过来时响彻大厅,听众们十分快乐地听着熟悉的“曾经有个小姑娘”的旋律。

爱迪生的电话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电话得以迅速推广,后来经进一步改进,电话的通话距离也由最初的几英里扩展到数百英里。长途电话开始得到普遍使用。

但爱迪生的这项成功是建立在贝尔的发明基础上的,不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改进电话的实验中,爱迪生发现了一个更为新奇的现象。

有一次,当爱迪生调试送话器时,因听力不好,就拿着一根短针来检验传话膜片的震动。不料当他手中的针接触膜片后,他突然发觉随着传话声音的强弱,针会发生有规律的颤动。

爱迪生忽然想到,如果能反过来,让短针发出有规律的颤动,是不是能复原出声音呢?他被这个大胆的想法激动得几天都不能平静。在当时的科学水平看来,把声音留住跟使时间停留是一样绝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然而爱迪生却不顾及这些,他只觉得自己的直觉是科学的,是正确的。于是一连数天,爱迪生不眠不食,像着了魔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身旁的浓咖啡一杯接一杯地喝着。

终于,4 天 4 夜的拼搏终于有所突破。爱迪生在笔记本上激动地记下: “当我用一块带针的膜片,针尖对准高速旋转的腊纸,声音的振动就非常清楚地刻在腊纸上了。这实验证实了我的想法,把人的声音完整地贮存起来, 待需要的时候再随时放出来,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1877 年 12 月 6 日,一台怪模怪样的机器摆在了众人面前。大家审视着眼前的机器,眼里充满了疑问。看起来,这东西并不很复杂,一个支架上固定着一个象笔筒那样大小的,中心有轴的金属筒。金属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纹,跟一个小曲柄相连接,旁边是一个带碗口的粗金属管,金属管的底膜板中心焊着一根钝头针,针尖正对着金属筒的槽纹。

这东西会留住声音?大家都显出了狐疑的神态,有人甚至开玩笑说,要

是它每说一次“你好”,就给它一箱苹果。

爱迪生不慌不忙地拿出一片薄锡箔裹在滚筒上,并且把振膜的针头调好位置,使它正对着锡箔。然后他开始用摇柄转动圆筒,慢慢背诵着民谣,“玛丽有只小羊羔,她的绒发雪样白⋯⋯”,随着声音的继续,钝针在锡箔上刻出了深浅不一的槽纹。

然后,爱迪生停下来,将滚筒转回原位,把针也拨到起始位置上,然而再重新摇动摇柄,一个微弱的,但无疑是属于爱迪生的声音飘荡在房中。这一下,大家都惊呆了,包括爱迪生本人。“我一生中,从来没如此吃惊过。” 爱迪生在笔记本记下这样的话。也许是因为太顺利,几乎是一试成功。爱迪生给他的发明取名叫“留声机”,它就是今天家家都有的录音机的鼻祖。

这是继贝尔发明电话后,电声学上的又一个伟大的创造,也是完全属于爱迪生自己的前所未有的创举,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声音的贮存和再现。

爱迪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幽默地介绍留声机的功能。在他看来,当家里老头子累了,老婆子眼花了,可安静地坐在桌旁,从留声机中听到第一流的朗诵家念小说,或听一个喜欢的音乐作品。有了他,年轻人跳舞时就不用请人演奏舞曲⋯⋯。

这些设想令人眩晕,而且是 10 年后才得以真正实现的。在当时,留声机能录的声音并不多,时间也只有短短几分钟。

爱迪生发明“会说话的机器”的消息,立即传遍了乡村,城市。好奇的人们从各地长途跋涉而来,门洛公园的研究实验室里挤满了人,他们一个个对着留声机叫喊,吹口哨、唱歌,然后入神地聆听机器重新放出来的声音。参观的人车水马龙,日夜不绝,门洛公园变成了繁华的闹市。爱迪生一夜之间成为公园里的魔术师。各大报纸纷纷评论此事,说爱迪生是“新泽西的哥伦布”。有的还不无遗憾地说,要是爱迪生能早出世 50 年,现在的人们就能听到林肯的振奋人心的演说词了。

非常滑稽的是,英国正教的大主教也赶了来,以飞快地速度念了一连串拗口的圣经人名。当他听到留声机传出的同样绕口的却十分清楚的声音后, 点了点头,满意地告诉爱迪生,他曾怀疑这里有诈,现在疑问解除了,因为全美国也找不出一个能以如此速度重复这串人名的人。

爱迪生不无自豪的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说,“这个既无舌,也无齿, 同时还没有咽喉的设备却能留下你的声音。几个世纪以后,在你的身体早已化为乌有的情况下,它还会对你不相识的一代又一代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的每一遐想或每一梦幻。”

这个新闻人物顿时轰动全球,1878 年春天,英国皇家学会特地举办了留声机展览,巴黎世界博览会也派人远渡重洋,到该研究实验室亲取留声机样机。美国总统也在白宫接见了爱迪生,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各式宴会不期而至,要求签名、照相的人们更是排起长龙。这一切使讨厌应酬的爱迪生难以招架。他目前最需要的是将时间用来工作,暂时还不是改进留声机性能。几年以后爱迪生才做出第二代留声机, 他加了一个喇叭形的音筒,是作为扩音器用的。还用蜡筒代替锡箔,并且在机箱内装入驱动装置,每次只要上紧发条,就可以自动录放声音,然而声音长短还是不很理想。

其他发明家也热心投入到这新的探索中来,1881 年,贝尔发明了同爱迪生留声机原理一样,结构也相似的设备,只是录制方法不同。贝尔留声机的

唱针纵横向运动,是在蜡筒上刻出曲线来,不像爱迪生的,在蜡筒上以一条线刻成不同深度。

1887 年,爱弥尔·柏林纳在贝尔留声机基础上改进,首次用圆盘形的唱片代替唱筒,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电唱机的雏形。同年,爱迪生把他的留声机接上了电瓶,用电启动,然后用接有软管的耳机收听,颇像今天的随身听, 只是太大了些。直至晚年,爱迪生还在努力改进留声机。1878 年他研制留声机成功后,又马上转入到另一领域中,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解决吸引了科学世界 1/4 世纪之久的问题上。

(六)让光明走进千家万户

早在 19 世纪初期,就有人探索用电来进行照明。在此以后的几十年里, 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一直没能研制出适用于普通家庭的电灯。

爱迪生永远不会忘记,1869 年,他刚流浪到纽约时,曾对着大街上刺眼的电弧灯发呆。1878 年他参观了电弧光灯后,宣称他将发明一种柔和的、价廉的、可供选择的灯。

当时普遍使用电弧灯照明,但其耗电惊人,每一盏电弧灯都得配一台发电机。而且灯光十分刺眼,打火后还冒出呛人的气味和黑烟,不能用于室内照明。那时人们屋里仍用蜡烛或煤气灯,灯光十分昏暗。

爱迪生开始研究白炽灯。他首先收集有关照明的各种材料,由上古的油灯,蜡烛到今天的煤气灯,以及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先后摘录的笔记, 多达 40000 多页。1873 年,俄国罗德金曾研制出一种白炽灯,但寿命极短。是用碳条做灯丝,装入密闭的玻璃泡中。罗德金为研究白炽灯破了产,使许多人对此项研究望而怯步,但爱迪生却经过反复比较,觉得白炽灯是正确的设想。因为它成本低,耗电省,只要解决寿命问题,就最有可能成功。他在笔记本中写到:“电弧灯太刺眼,我们需要的是小型电灯,并且它能够像煤气灯一样,装置在千家万户。”

9 月开始,门洛公园的研究人员投入到一场新的战斗。他们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不知用哪一种材料做灯丝才能延长灯泡的寿命。

爱迪生他们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最笨拙的研究方法,就是想到一种东西就做一次实验。在这期间,爱迪生表现了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先后试验了 1600 多种材料。从各种金属,到木头、树枝、稻草等植物性材料, 还有马鬃、猪毛等动物性材料,凡是能够想到的东西,爱迪生都找来试验。这方法太盲目,又要耗费大量时间与材料,可爱迪生似乎从未有过一丝厌倦的表示。他始终都是那么兴致勃勃,带着游戏的神态轻松地唠叨着,让我们再试试!有一次用白金丝做材料,效果好一些,可爱迪生随即笑道,“这太贵了,我都买不起,咱们只要知道用它还行就可以了。”

可是别人却没有爱迪生那么乐观,经费日益减少,时间一天天过去,一点儿头绪都没有,连许多专家也觉得这方法行不通。期待成功的新闻记者们也早已失去耐性,竟用嘲弄的口吻在报纸上写道,“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先生研制电灯的宏愿已成泡影”。

就像对待荣誉一样,爱迪生对这些嘲讽同样毫不在意。他总是指指自己耳朵,表示听不见。但舆论越来越大,甚至有一个专家发誓,要是爱迪生能研制出亮上 20 小时的电灯,有多少他就买多少。

有一天,曾在林伦港教爱迪生学电报技术的麦肯基站长走进了爱迪生的

实验室。爱迪生在研究实验室建立以后,就请麦肯基站长来工作,实际上是为了报答他的恩情,请来养老的。麦肯基来是心疼爱迪生,想让他休息一会儿。可没想到爱迪生一眼看见他,就愣住了。麦肯基忽然明白过来,知道爱迪生看中了他的红胡子,立刻就剪下一撮来。爱迪生从中挑了几根粗一些的, 先进行碳化处理,然后装进灯泡里,两人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可惜,又失败了。麦肯基马上说,再试试头发吧。爱迪生摇摇头,头发、胡子是一样的。他深情地注视了一下这位“老师”,突然眼睛又一亮,立刻对助手喊道:快找棉线来。麦肯基立刻撕开了身上的棉外套,扯下一大截棉线递了过去。爱迪生激动的双手打颤,而其他人也兴奋起来,仿佛看到了成功在向他们招手, 大家都感觉到这次“老头子”的直觉非同一般。

爱迪生先把棉线放进 U 形密闭坩锅里,再放入火炉里高温处理。等棉线炭化以后,让它冷却,然后用摄子夹出来。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操作。炭化后的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几次都夹断了。实验一直持续了 3 天,第 3 天的傍晚,终于把炭化的棉丝装进灯泡,并抽出了灯泡中的空气,封上了口。爱迪生接通了电流,顿时明亮而金黄的光芒照耀了房间,光线柔和,大家欢呼了起来,这是他们日夜盼望的时刻,他们忘记了 13 个月的

艰辛与疲劳,一直守在这盏电灯旁,看着时钟一分一秒的走过。在连续 45

小时后,这盏灯的灯丝才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具备实用价值的电灯。而 1879

年 10 月 21 日,这盏电灯点亮的这一时刻,被作为电灯发明日永远载入史册。这件事又一次造成了空前的轰动,门洛公园又变得门庭若市。当地人把

电灯称作“烧红了的发夹”,并且表示怎么也不明白这小红丝是如何被装入玻璃泡中去的。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来亲眼目睹电灯的燃烧,甚至还有人“趁火打劫”。第一天参观结束,爱迪生研究实验室里就已经丢失了 13 个电灯样品。

爱迪生为了扩大电灯的影响,在公园里装饰了一串串电灯,夜晚时一片辉煌,更加引人注目,他本人也再次成为新闻热点,又一次好评如潮。而那位声称要收购所有电灯的专家却不知踪影了。

爱迪生仍对电灯的寿命感到不满意,又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试验,这样又过去了两个春秋,爱迪生和助手们试验了世界各地 6000 多种植物的纤维, 最后发现日本的竹子比较理想。便派人专门赶到日本运来原料。此时电灯的寿命已提高到了上千小时。这时,爱迪生觉得灯泡寿命已能够应付家庭使用, 于是便决定成批生产。1882 年,生产了 10 万只。为了能推广这种新产品, 爱迪生又一次冒险,不顾每只灯泡 1.4 美元的成本,定价为 40 美分。并亲自参与架设电线。最初电线第一个晚上就被全部割断。因为人们不了解电知识, 对此感到恐惧,怕纵横在空中的电线会引雷电下来。研究实验室的成员不得不每晚上保护电线,并请报社配合宣传电的知识,打消人们的顾虑。爱迪生还亲自走访用户,了解使用情况。有一次,一个住户开玩笑说,“这新灯什么都好,就是不能点雪茄。”没想到 3 天以后,爱迪生派人送来一只电动灯火机。

尽管采用了许多措施,但因采用串联的供电方式,一户电灯熄灭,全部都随之熄灭,人们觉得不方便,因此用户数量不太多。

后来爱迪生把串联改为并联供电,由用户控制开关,大大地方便了用户。并且还研制了主要的设备——发电机。以及开关,保险丝,绝缘带等配套设备,使人们感到了电灯的好处,用户与日剧增。1903 年,灯泡每年的生产量

已增至 4500 万只。电灯完全取代了煤气灯。

后来,人们又对电灯作了改进,采用了效能更好的钨丝,今天人们还在用它照明。电灯是 19 世纪末最著名的发明,也是爱迪生对人类最辉煌的贡献,他把光明带进了千家万户。

(七)预言大师

爱迪生对电力推崇备致,他认为电力不仅容易控制,而且价格低廉。他所设想的未来生活是房间里有电扇,电动缝纫机,驱动电梯,甚至做饭,洗衣等家务劳动都可用电力代替。这种超前的设想被现代的家电所证实,当今的全电气化家庭与爱迪生的设想几乎一模一样。

爱迪生自己为这梦想不断努力。1887 年,第一台电影摄像机投入制造, 爱迪生坚信自己一定能设计出一种像留声机对于耳朵一样的对人的眼睛发生作用的机器。然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把运动的画面和声音全部记录下来,并能同时再现出来。

爱迪生探索电影的目的最主要在教育方面。他对少年时在学校所受的枯燥教育耿耿于怀。他说,“对于摄像机在教育界如何发挥作用,我有过闪光的梦幻。它应该能够以生动的形象直接向人们传授他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为此,爱迪生还亲自做了实验。他招收了一批 15 岁以下的孩子,把他们分做两班,分别靠电影与老师讲解来传授相同的知识。结果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靠看电影接受知识的学生对学习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学得津津有味,理解也快。与之比较,光靠老师讲解就差多了。爱迪生坚信,后代人大部分知识将不再是从书本上获得,而是依靠电影演示事物是如何进行的,不用过多讲解,他们马上能记住。孩子们在电影里用 5 分钟所学到的知识,靠书本讲

解就得 5 个小时。

尽管结论有些夸张,但今天电化教学确已引入课堂,效果正像爱迪生所说那样良好。而且现今的人们观看电视、电影的时间比看书要多得多。许多生活知识也正是从电视、电影中得来的。

爱迪生还一度预见到流水线规模性生产的工厂管理方式。这是他在进行低品位矿精选工作的时候设想与实践的。

这次工作与以前任何研究活动都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美国东海岸炼钢业遇到了空前的障碍。铁矿石供应出现困境。较近的矿山只剩下低品位的矿石,因而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耗费巨资把矿石精选。而若由别处运来,因运输路线长,矿石价格太高。爱迪生得知这消息后发生了兴趣。他想发明一台机器,使它能从粉碎的矿石中利用磁铁把矿粉和杂质分开。这样,一台磁铁检矿机的设想被记录在案。

1881 年,爱迪生在长岛南岸建立了一座试验工厂。但随之而来的一场风暴把工厂摧毁。爱迪生当即重建,盖好后他带工人搬了进去,并亲自设计了砂村住宅。这座坐落在森林里的“村落”被人称为爱迪生村。爱迪生认为工厂里应尽量减少人力劳动,像粉碎房屋般大小的石头都应由机器完成。他在其他各道工序中使用了传送带联接。

首先,大矿石被送入机器中由几台巨型压辊压碎,再传送到下一组压成粉末,又经过 480 块磁石精选后,最后被加工成实用产品,以每秒钟一块的速度制成粉砖。

在此过程中,几乎取消了手工劳动。爱迪生对自己的设计感到十分满意。然而,随后不久,就在附近发现开采了一批高品位矿脉。爱迪生的工厂因此

亏损倒闭,共损失 200 万美元。但爱迪生只是像往常一样,右眉向上一挑, 兴奋地说,“算了,全过去了,可我们这笔钱花得真痛快!”在沉思几分钟后,他郑重地宣称,他所设计的工厂运作形式一定会在以后推广开来。

果不其然,后来亨利·福特创造的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和管理方法,就是得益于爱迪生的启示。

这种运作形式的推广,带来了大工业的高度发展。正是得益于科学家们的科技创造,美国才能在 20 世纪以其发达的工业遥遥领先于世界。

水泥的使用,使爱迪生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准确预见性。

水泥也是爱迪生改进发明的。他为此激动不已,他觉得从此马车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因为土路必将消失,被水泥路面代替。他还特意为水泥在建筑方面设想了美好的前景,并为此特别著有《水泥与建筑工程》一书。

为说明水泥与建筑的密切关系,爱迪生作了极大努力。他开始建造一次成型的全水泥房屋。这项计划遭到了反对。伦敦发行物《笨伯》取笑他说, “建筑业将被伟大的爱迪生先生吓瘫了。因为以后人们不再需要他们,而是在家中装上水泥龙头,什么时候建房,只需拧开龙头,水泥便会哗哗流出来。只是要注意将水泥龙头漆成红色,以防与水龙头相混,因为不论水泥多稀也不可用于浇花或炖土豆⋯⋯”。

爱迪生也了解自己建全水泥住房有些过分,但他坚信水泥一定会在建筑业大放异彩。事实正是如此,如今水泥已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

同时应说明一点,盖全水泥的房屋是出于爱迪生一个美好的夙愿。他十分痛恨简陋而肮脏的贫民窟住所,他希望能设计出价格极便宜而又洁净、舒适的民房给贫民居住。他认为水泥是最合适的材料。但可惜的是,这位超人的预言家这一次失败了;今天,水泥被普遍应用的时代,贫民窟却依然存在。

爱迪生不仅对自己的发明作出判断,也十分关注社会上新生事物的产生,并对之作出自己的预见,这些预见也都是相当准确的。

1901 年,第一份无线电报从英国西南越过大西洋在纽芬兰收到。爱迪生早在这以前就对此作出过设想,只是无暇顾及亲自试验。他立刻向发明家马可尼祝贺,并高兴地说,“他的成就使他同我处于同等的地位,值得庆幸的是,他还如此年轻。”为了鼓励马可尼再接再厉,爱迪生还把自己 1885 年获得的无线电报专利以象征性的价钱转让给他,避免了马可尼卷入专利纠纷的危险。同时,爱迪生说这只是一小步,全球通讯将指日可待的。

马车运输将消亡的预见是爱迪生很早就作出的,因此他在人们对年轻的福特机动车构想大加嘲讽时,撰文表示支持。他认为根本不需要马车,人们在健康与卫生方面要求愈来愈高,消灭马车的期限也就愈来愈近。到了那时, 将具有洁净文明的路面,而不是现在的人行道之间夹有鹅卵石的马车道。将来在路面上行驶的将是机动车⋯⋯。而且,他还与福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爱迪生询问了福特有关汽车的无数问题,听到一一解答后,他一拳砸在桌子上道:“年轻人,你找对了路了,坚持干,坚持下去!”事后福特感慨万分: “他(爱迪生)那一拳对我有无比重要的价值,那时还从未有任何人给我这样的鼓励。”

1909 年时,爱迪生断言人们将来会使用飞行器运邮件,当然也可以载人

它的飞行速度将达到每小时 100 英里是毫不奇怪的。同时他还猜测说:“假如我来造一种飞行器,我将利用几个倾斜平面的迅速转动来起飞。因为旋转平面会压缩飞机与地面间的空气,使之造成推动力。然后,用一只螺旋浆推

动它向前飞。”

爱迪生的这个设想同现代的垂直起落飞机构造是何等相似。人们不能不惊讶爱迪生的预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爱迪生就预见到人工飞行器和电力将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而且,他对武器研究曾有过一个重大的构想。他认为政府应建立起处于陆军、海军和政府两方面联合控制下的巨大的研究实验室,全力提高技术, 迅速制造出最新最有效的大批军事装备。了解到此构想的海军部部长约瑟夫·丹尼斯立刻写信给爱迪生,说要依此构想建设研究部门,并邀请爱迪生来当研究部门的首脑。

爱迪生不赞成战争,但对祖国充满热情,他表示只要国家需要,愿意提供任何服务。

因此,他接受了海军委员会主席的任命。有意思的是,由于爱迪生的听力不佳,他对于大家在政治上的争吵和争论常常不知所云,而是埋头思索对战争的构想。并且悟出了现代战争的真实含义。

爱迪生警告众人,“未来士兵必须首先是机械师,因为战争将是机器之间的决斗,而不是活人与活人间的战争。”爱迪生还不无忧虑的表示,科学将把战争变成一种极端可怕的东西。它是那样可怕,甚至令人不敢设想。用不了多久,科学家的发明将使战争简单到几乎只需人们按动电钮,立时就能射死成千上万,甚至成百万的人。

爱迪生的构想是如此准确而形象,几乎描绘了一幅现代乃至未来战争的真实而残酷的场面。但是爱迪生并不反对设计制造武器,而是全力投身进去; 他认为,这些东西本身是无可指责,它们可以用来防守,但绝对不能用来进攻。这真是一个典型的天真的科学家的想法。

爱迪生为海军设计研制了一种应用于水下的蓄电池,同时发现了解决潜艇中氯中毒的方法,并无意中将潜艇航速从每小时 100 海里提高到每小时150 海里。

他还与人合作制造出西姆斯——爱迪生鱼雷。这是一种可以置于战舰前两英里远的遥控电动武器。他自我解嘲似地说,“这是一种极可爱,攻击力又极强的玩意儿,但却不是我所能为之骄傲的那种东西。”

在 70 余岁高龄时,爱迪生还预见到日后的大城市将出现交通阻塞,人们

的工作日将日趋缩短,将出现娱乐休闲问题。他于 1922 年作出了关于原子能的预见。

对于以上爱迪生的预见,今天人们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深有体会。回想一下当时这位伟大的人物是怎样用一双智慧的眼睛来透视历史,在他那马车纷杂的时代看到汽车拥塞的场面;在女主人辛勤劳作的家务中感受到全电器化的魅力;在教师还在用打手心来吓唬淘气孩子的课堂上展望电化教学的前景;在工人拥挤的车间设计大机器生产的蓝图;在对只有鸟儿在飞翔的天空发出人类将乘坐飞行器上天的宣言;以及提前几十年描述出的今天人们亲身经历过的战争的恐怖等等,似乎爱迪生是一位传说中的先知,预言着人类的命运。当时的人们虽然无法像今天这样钦佩和惊服于他的预见力,但对他所作出的种种神奇的发明已备加推崇。人们称赞爱迪生是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