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

吴金印,1942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汲县(现为卫辉市) ,196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们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吴金印常这样说。数十年来,他扎根基层,锐意改革,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思路,制定具体贯彻落实的有效措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在汲县狮豹头乡工作期间,从山区实际出发,提出“封山育林,兴修水利,拦河造田”的工作思路,使原来90%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的山区,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1987年,他担任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以后,从该镇东邻市郊,西为山区,南是平原、洼地,北系丘陵的实际出发,制定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规划。这一目标实现后,他更进一步地提出“农村建设城市化、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经营市场化、基层政权规范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使全镇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要让80%以上的劳动力进入工业,让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不再为生活焦虑,从而提高幸福指数。”吴金印带着这样的思路,在唐庄镇先后引进“世界500强”百威英博啤酒、“全国500强”北新建材等30多家知名企业前来落户。

吴金印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初中毕业的吴金印种过地,当过信用社会计、生产大队长,19岁就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他本来可以进城工作,却给上级组织写信说:“我家在农村,祖辈都种地,我愿意来农村工作,不愿意到城里坐机关。”

在狮豹头乡和唐庄镇工作的40多年,他进村不住村委,而是住在老百姓家,串百家门,吃百家饭,与群众一起劳动,一边了解基层情况,跟群众商量制定发展规划。他说:“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你该干点啥。”

“当干部,只有为老百姓干实事,心里才踏实。”吴金印说到做到。在乡镇领导干部岗位上,他与时俱进引领群众发展致富,从早年治山治水解决温饱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到如今大力建设产业聚集区和农村新社区,奔向工业化、城镇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吴金印说,“把群众带到富路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他一辈子的使命。

1994年,一心想着“多为老百姓干点实事”的吴金印,被中组部推荐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199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

巍巍太行山深处,矗立着一座丰碑。碑文记载了一位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山区人民艰苦创业,改造山河,使荒山野沟变成米粮川的不平凡业绩。

一位古稀老人说,俺们立这块碑,就是要让后辈人知道是谁带领大伙儿脱贫致富的,永远记住这位党的好干部——吴金印。

“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他在山沟河滩上一待就是八年,多次晕倒在治山治水的工地上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是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方圆百里就有2600多道岭、2700多条沟,90%的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1968年春,26岁的吴金印担任这里的主要领导。

上任不久,一天,吴金印来到靳庄村,正赶上乡亲们吃午饭,他端过一位老大娘的饭碗一看,愣住了:灰黑的汤水里,泡着几个糠团,漂着数片野菜。“山里人都吃这个?”老人没有回答,却把头低到了胸前。老区人民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可是,解放快20年了,群众还过着这样的苦日子。吴金印暗下决心,拼上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他带着领导班子成员翻山越岭作调查,饿了吃块干粮,渴了喝口凉水,一天翻五六座山,七八天穿烂一双鞋。沟沟岭岭他跑了个遍,向荒山要耕地,向秃岭要粮食的规划由此产生。

面对着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的山岭,吴金印想,山搬不动,可以把石头缝里的土挖出来造梯田;沟填不平,可以让河水改道,闸沟造地。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狮豹头的干部群众掀起了挖土造梯田的热潮。经过一冬一春的苦干,筑起了10多条拦河坝,造出了200多亩梯田。谁知到了夏季,暴发的山洪把新造的拦河坝和梯田一扫而光,刚改造的山岭沟又变成了乱石沟。然而,吴金印没有退却,他带着大家总结经验教训,把平面坝改为拱形坝,200多亩梯田又造了出来,种上了庄稼。第二年汛期,接连数场暴雨汇成的滚滚洪水,再一次冲走了满沟的庄稼和良田。眼看着心血又一次付诸东流,干部群众痛心疾首,有的失声痛哭。

灾难伤透了群众的心,吴金印同样万分难过。但他明白,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干部就越要经受住考验,他把全体干部召集到一起,开导他们:梯田被冲垮了,哭是哭不回来的。他鼓励大家,要想不受穷,还得挺起腰杆跟山斗,跟水斗,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大家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把拱形坝改为塔形坝,每道坝下面再修一个跌水池,洪水袭来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洪水进入水池后,再从底部的暗渠泄出,梯田就不会受到冲击。第三年,200多亩梯田终于经受住了巨大洪水的考验。昔日的荒山上终于结出金灿灿的果实。

跑马岭下,沧河环绕。1973年10月,吴金印又带领狮豹头的干部群众来到沧河中游的羊湾村,搭起茅草棚,拦河造田。

要在河滩上造田,须先让河水改道。经过测算,隧洞溢洪能力须达到1000个流量,方可保证河水改道成功。吴金印与技术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攀上爬下,终于选准了凿洞的最佳位置并完成了设计:全洞长162米,宽20米,高8米。东西两侧同时开工。

在硝烟弥漫、空气稀薄的山洞里,吴金印与乡亲们抡起大锤,虎虎生风,别人掘进8尺,他掘进12尺。

1975年夏,山洞全线贯通,西洞口已浆砌圈顶,东洞口料石也已备齐,就在这时,暴雨骤降,汛期提前到来。

这天夜里,吴金印提着马灯要下洞察看水位,突击队长抢着要下去,被吴金印一把拦住:“还是我下。我万一有个闪失,抢险你来指挥……”话没说完,人已拽绳而下。突然,一声巨响,一块卧牛大石从山顶上坠入河中,激起冲天水柱,惊得守在洞口的人对着黑沉沉的河底大声高喊:“吴书记——”

吴金印却从与巨石咫尺之处水淋淋地爬上来。怕再出现塌方,大家劝他赶快离开。看着不断上涨的河水,吴金印却把手一挥:“抢险队,上——”自己迅速背起一块石头,冲上了东洞口的拱顶。

头顶上,塌方的石块、泥土簌簌而下;脚底下,咆哮的山洪滚滚而来。整整两天两夜,吴金印与抢险队员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冒着危险,战胜困难,完成了东洞口圈顶,把更大的洪峰远远地抛到了后面。而吴金印却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工地上。大伙儿忙把他抬出工地,送进工棚。抢救时,医生解开他的衣服,发现全身衣服补了很多补丁,脚上的那双钉掌鞋烂得开了花,手掌上长满了铜钱厚的老茧,十指粗糙得像一把把钢锉,手掌的虎口处结着紫黑色的血痂。两天两夜后,吴金印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对身旁的人说:“万一我不行了,就把我埋在洞顶的山上,好看着你们把沧河治好。”听着,人们忍不住哭了起来。

吴金印在狮豹头担任主要领导的10多年间,带领群众凿山洞6个,筑大坝85道,建小水库和蓄水池25座,修渠道3?8万米,修筑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建公路桥8座,植树20万株,造田2000多亩。秃岭上长满了庄稼,乡亲们吃上了白馍。大伙儿乐得合不拢嘴,编了顺口溜来赞颂这位一心为民造福的好领导。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跳不出小圈子就难;出路,出路,打破封闭走出山门才有路”。他挥动改革的大笔,绘出唐庄乡的小康图

1987年底,吴金印出任唐庄乡党委书记,挑起了治理这个闻名太行山南麓的穷窝子的重担。在这之前,吴金印先后担任过五四农场党支部书记和李元屯镇党委书记,所到之处,有口皆碑。

时值隆冬,雪压高峰,寒凝平川。走在唐庄乡的山岭田野,吴金印思绪万千:太行山人不笨不傻,不懒不蛮,吃苦耐劳,可思想比较保守,脑子不够开窍,守着金山要饭吃,住在摇钱树下没钱花。于是,他对干部群众说:困在家里跳不出小圈子发展就难,打破封闭走出山门才有出路。

一连几个月,吴金印带着乡党委“一班人”,一个村一个村地了解情况,一块地一块地察看。由此了解到,唐庄乡地形复杂:西边是山区,北面是丘陵,东面南面是平原。同时了解到,西部资源丰富,东部有种菜的历史,北部干旱丘陵适宜种植各类果树,南部洼地土地肥沃,可以建良种基地,发展高效农业。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穿境而过。根据这些情况,吴金印提出了唐庄乡发展新思路: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

根据这一思路,1988年,仁里屯村栽了300亩苹果树,让村民承包。随后,吴金印专程到郑州和山东聊城请来技术员,给村民传授果树栽培技术,还带果农到外地参观学习。许多果农很快掌握了技术。1991年,苹果获得了大丰收,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最高达6000元。不少村民只恨当初没有听吴书记的话,失去了一个致富的机会。1992年,村里再度承包,每亩价格定到500元,村民们仍争着承包。

唐庄乡西边6个村,土地贫瘠,交通困难。一天,吴金印到后沟村发放救济粮,看到满山的石头没有利用,便问村支书:“你们守着宝山,为啥不开发?”支书说:“我们这里没有路,车进不来,东西出不去,没法开发。”吴金印决心帮助后沟村架桥修路。

在鸿沟上架桥,这是后沟人梦寐以求的事。消息传开,全村一片欢腾。村民们纷纷送来自家的木料供修桥用。

为了早日建好大桥,吴金印为村里请来了施工队,自己每天办完公事就到工地,查看施工情况,同大家一起抬石运土。在吴金印的带领下,大家农忙时节务农,农闲时节架桥;需要石料,自己上山开采;没有机械设备,就凭几百双粗壮的手和几百个厚实的肩膀。

大桥竣工后,乡里又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三条硬化路。道路通,百业兴。如今,山上建起了73个石砟厂、85个石灰窑和大大小小的石料厂。每天生产石砟3000多立方米、石灰2000多立方米、各类石料20000多立方米。近千部各种机动车在公路上奔忙,将石料和石灰运出山门。后沟村很快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人均收入由过去的4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元,家家盖上了红砖房,结束了祖祖辈辈住土窑的历史。

唐庄乡腾飞了。1995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6.87亿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6.16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14.45倍和19.5倍。吴金印刚到任时,这个乡人均收入519元,去年达到2337元。

“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他为生病的老人洗脚剪趾甲,为贫困老人尽心尽责

吴金印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青年时期,党组织把他送到河南省团校和中央团校学习。穷苦出身和党的培养教育,使吴金印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他经常说,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狮豹头乡池山村的群众不会忘记是吴金印帮助他们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半盆水,洗了菜,又刷锅,最后饮牲畜,池山村世世代代受缺水的困扰。老乡们为挑一担水,得跑十几里山路,到一个叫凉水泉的地方接水。因为泉水小而接水人多,群众常常带着铺盖去等水。上百副水桶用绳子穿起来排队,争水引起械斗的事时有发生。为了把群众从缺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吴金印号召山区青壮年劳力一人打一旱井,蓄住山洪。

吴金印 - 图1

图为2002年4月11日,吴金印(右二)在卫辉市狮豹头乡李沿沟村与乡亲们拉家常。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吴金印带头打井,每天下班后到村后的崖壁前掏石挖土,经过一段时间,打成了一口深两丈许、能蓄十几立方米水的旱井。汛期,他把水蓄进井里,春冬干旱季节,他把一担担清水倒进山村人家的水缸里。池山村的几十户人家都吃过吴金印挑来的水。

池山村群众感激他,爱戴他。一次,吴金印到杨务新家吃派饭,老两口偷偷地把一只母鸡杀了。当香喷喷的鸡肉端上桌时,吴金印说啥也不吃,他对杨务新老两口说:“你们俩年纪大,吃了补补身子,我年轻力壮不能当客待。”说完跑到另一家盛了碗粗饭吃,老两口死活也扯不回他。

有位宋大娘,大儿子在战争年代牺牲了;二儿子在外地工作,儿媳早逝,留下三个幼小的孩子。吴金印住进了宋大娘家,扶老携幼,成了这家的顶梁柱。房子漏了,他修理;没柴烧了,他去砍;缺水吃了,他下沟挑;大娘病了,他请医买药;逢年过节,他买回油盐、点心和肉。吴金印下山开会办事,老人就要扳起指头算日子。有一次宋大娘病重,昏迷中直呼吴金印的名字,苏醒过来,一再叮嘱儿孙:“你们不要忘了他,晚生后辈都要记住,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弥留之际,老人喊的是“金印,金印。”吴金印惊闻噩耗,大哭一场。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到老人的坟上去看看,添上几锹土。

在砂掌村蹲点时,吴金印了解到五保户武忠体弱多病,便住进了他家,和老人床挨床,铺挨铺。老人见书记给自己端水送饭、挑水扫地、买药洗衣服,十分感动,逢人便说吴书记胜似亲儿子。一次,吴金印见老人走路一瘸一拐,便问:“大爷,您怎么啦?”怕吴金印担心,老人说没什么。吴金印搬起老人的脚仔细看了看,发现有一个脚趾甲弯进了肉里,外边磨出了一层老茧,马上烧了盆热水,给老人洗完脚,用小刀轻轻地一层一层将老茧割去,把趾甲一点点剜出来。

带着干部钻最深的沟,爬最高的山,跑遍村村户户,访贫问苦,成为吴金印每年工作的重要内容,群众也把吴金印看作自己的亲人。1980年,吴金印奉调离开狮豹头,为不惊动老乡,他悄悄下山。走到小店河村头,被群众发现了,正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放下手中的衣裳跑过来了,锄地的青年丢下锄头跑过来了,老大娘老大爷拄着拐杖跑过来了。人们纷纷拉着吴金印的手舍不得他走。当吴金印挥手和乡亲们告别时,大家含泪喊道:“吴书记,山里是你的家,你可要常来啊!”

“支持干的,批评看的,处理捣乱的”。建设过硬的班子,带出为人民办实事的队伍

给钱给物,更要建一个好支部,选一个好书记。吴金印在基层工作多年,经常听到农民的这一呼声。

1987年吴金印初到唐庄时,这个乡不少行政村的干部坐不到一条凳子上,开不成会,形不成决议;有的村里电线被剪断,喇叭被偷走;有的村干部家的房屋被毁坏,家畜被药死,庄稼被拔掉。全乡31个村,有7个村的支书或村委会主任撂挑子。

吴金印深入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穷村乱点都是一个病根——班子不健全,缺少领头雁。在乡党委会上,他提出:“农村工作千万条,班子建设最重要。要支持干的,批评看的,处理捣乱的。”

1990年冬的一个夜晚,吴金印正在读有关资料,构想发展规划,突然传来消息:六庄店一位村干部家柴垛被烧了个精光。吴金印立即赶到这个村,发现村内多处张贴着揭发干部“问题”的小字报。不久,罗列有该村党支部书记曾卫阴20条“罪状”的状纸也送到了乡里,曾卫阴满面愁容地对吴金印说:“我干不了,换人吧。”

吴金印立即派出工作组,三进六庄店,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最后查清:曾卫阴自1977年起担任六庄店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使这个村成为计划生育先进村。由于得罪了人,一些人滋事报复。是非弄清后,吴金印立即让工作组到六庄店向群众宣布:六庄店村党支部是坚强的战斗堡垒,曾卫阴是一个好支书。对在背后煽风点火的一名预备党员和另一名党员作了严肃处理。

姚庄村是7个最乱村之一,吴金印将这个村的13名党员接到乡里,和他们一块学习党章,学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吴金印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混乱只能使群众受苦,大家遭殃。”通过学习,党员的觉悟提高了,认识统一了,并选举了新的村党支部。同时,乡里对不法分子进行了严厉打击。姚庄村党支部在吴金印的大力支持下,带领群众修了环村路,打井修渠,挖鱼塘,建鸡场,还修建了学校,全村出现了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吴金印选了人均只有八分地的代庄村作试验。他在那里带领大家建了个塑料棚,种了三分地的黄瓜,两茬卖了3000多元。但当时的村支书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迟迟不引导群众种蔬菜,乡领导多次帮助,没有结果。眼看机遇悄悄溜过,吴金印焦急万分。乡党委会上,他提出,“光说不干,就没有资格当干部”。乡党委经过研究,免去了原支部书记的职务,任命一位有开拓精神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代庄村党支部书记的一免一任,在全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乡、村干部各尽其责,真抓实干,再没有人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了。

1995年夏,乡里一名干部下村检查工作,临近中午,这个村的干部群众热情地留他吃饭,盛情难却,这位干部与村支书对饮了几盅。消息传到吴金印耳里,他那总是含笑的脸沉了下来,马上找来那位干部:“你下村时喝酒了?”

“嗯。”

“你说说乡里的‘四不’规定。”

“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不在群众家吃喝;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那位干部说着说着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忙说:“吴书记,我违反了乡里规定,一定改正,今后不再犯了。”

“好,你在干部大会上作个检查。”

干部下村工作喝了点酒,要开大会作检查,群众听说后,连忙来求情:干部下乡工作很辛苦,为了慰劳他们,我们请他喝了几盅酒;是我们让他喝的,要处理就处理我们吧。老吴对群众说,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群众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不久,吴金印果真召开了乡直机关大会,让那位干部作了深刻检查。

这以后,唐庄乡的干部人人严守规矩:下乡不住村部,住五保户、困难户或烈军属家;帮群众挑水、扫地;与农民同吃一锅饭,不搞特殊化。

“干部是面镜,群众是杆秤。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他为大家舍小家,从不为金钱所动

改变了狮豹头贫穷面貌,为唐庄人带来小康的吴金印却清贫如故。知情者说,并非老吴没有致富的机会,而是机会全被他放走了。

1988年,唐庄乡党委决定在万亩丘陵种植60万棵山楂树,统一购苗,分散栽种。消息传出,经营果苗的客商纷纷找到吴金印,有的说:“我们的山楂果苗,市场上卖2毛钱一棵,给您算1毛8分,另外给您每棵5分钱的好处费。”有的说:“我们每棵收1角3分钱,开票每棵1角5分,从我们这里买60万棵苗,您便可以成为万元户了。”吴金印回答:“这样的万元户,我永远不当!”通过货比三家,最后乡里价廉质优地购进了60万棵山楂苗。

1992年秋末,唐庄乡决定兴建水泥厂,吴金印带人到外地考察。在北京考察时,他签了30吨汽油购买合同,当时每公斤1元,时隔不久,汽油每公斤上涨到3元多。于是,30吨平价汽油顿时成了一些人追逐的目标,有的愿以两万元套购合同,有的愿以每公斤3?5元购买,有的愿以房屋电器与汽油合同互赠……吴金印对来人说:“当共产党的干部,手中掌握着人民群众给的权力,想要发财,机会很多,可那不成了以权谋私了吗?咱可不能这么干。”最后,他把30吨汽油交给了乡办电磁厂,没要分文报酬。

1993年10月,唐庄乡计划中的12万吨水泥厂立项。在订购设备和机器安装阶段,许多打承包主意的人蜂拥而至,各自许诺的“回扣”、“好处费”颇具诱惑。有的给吴金印送来三五千元,有的送来三五万元,多者达十余万元。吴金印清楚地意识到,好处费的背后是承包价的上涨。他把礼金一一退回,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咱当的是老百姓的官,工资是从人民上交的税款中来的,再拿人民的钱财换取‘好处费’,不成了吸血鬼了吗?”他连开了几次专项研究会,走访市场了解行情,并采取招标的形式购买设备和承包安装工程。就这样,原计划951万元的工程,最后只花了500多万元。整个水泥厂建成完工,共节省了1100多万元。干部群众高兴地说:老吴真会算,省了1000万。

唐庄离吴金印家才10公里,狮豹头离吴金印家也仅30多公里,但吴金印难得回一次家。他的儿子说,因为很少见到爸爸,小时候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读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记我的父亲”,他却无法完成。繁忙的工作,使吴金印无暇顾及家人,他有时也为此感到深深地歉疚。

吴金印每次回家,差不多都是利用开会出差的机会。回到家,他都要给父母亲洗洗脚,梳梳头,尽自己的一分孝心。

吴金印在乡镇一干就是31年,担任乡镇主要领导28年。当年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有的当了地、市领导,有的进了省机关。20多年中,他多次放弃了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之中。1993年2月,吴金印被任命为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1994年,他被中组部推荐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1995年,他被河南省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今年“七一”又被中组部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吴金印 - 图2

图为2013年9月,吴金印(前右一)和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四合村的群众在一起。

新华社 发

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心务实,吴金印以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狮豹头、唐庄的群众几次为他立碑,都被他撤了。羊湾村的群众怕他再撤碑,就把碑文刻在了太行山的峭壁上。

一个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就像这太行山一样巍峨高大,矗立在人们心中。

(新华社北京1996年12月9日电 新华社记者顾月忠、朱冬菊人民日报记者罗盘)

群众满意是对党员干部的最高奖赏

作为曾经响遍大江南北的老典型,吴金印带领唐庄镇群众发展致富的历程,既是几十年来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奋斗的真实缩影,也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教材。

吴金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40余年来,他“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他扎根基层,是情系群众的知心人,更是引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

吴金印几十年为民富民,把挖掉穷根当作最大的联系群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填饱了村民的肚子;八九十年代,他引导群众发展乡村经济,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如今他率领唐庄镇走在当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前列。

尤为难得的是,吴金印多年来作风如一,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遇事同群众商量。治水造田,关闭污染严重的石砟厂,上蔬菜大棚项目、招商引资……发展中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征求群众意见的结果。这种尊重群众意愿的工作方式,使得唐庄镇“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

党员干部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实事。吴金印40余年奋斗在基层一线,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吴金印用几十年的为民爱民实践证明,人民的爱戴是真正的丰碑,群众满意是对党员干部的最高奖赏。

(新华社郑州2013年9月9日电 记者双瑞、张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