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来贺

史来贺,1930年7月出生,河南省新乡县人,卒于2003年4月。早在20世纪50年代,史来贺的名字就响遍全国。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使穷了几辈子的乡亲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有奔头!

史来贺于1952年12月开始担任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连续50多年工作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坚持按劳取酬、合理差别、共同富裕,自力更生、勤俭创业、开拓创新,把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刘庄村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管理民主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让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都过上好日子”的誓言,为了改变刘庄村的穷面貌,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就带领群众平地改土,靠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由3头小奶牛起家的小畜牧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上千头牲畜的大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以此为突破口,史来贺不断推进村办集体企业发展壮大,又相继建起了机械厂、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村办企业,使农、工、副、牧、林业齐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85年,刘庄兴建起生产肌苷的高科技企业——河南新乡华星药厂,现已发展成为能生产数十种原料药和成品药的外向型企业,是我国最大的肌苷生产企业和国内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

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史来贺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他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向机械化要速度。现在,刘庄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汽车等大型机械近千台,还有农用飞机一架,新式喷雾器100多部。使耕地、播种、脱粒、运输、治虫、浇水、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史来贺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1976年4月开始,他带领群众建设刘庄村第一代新村楼房,1994年建设第二代单元式住宅楼房, 2000年规划建设第三代400套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民别墅,使全村人生活幸福美满、安居乐业。

史来贺曾多次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功勋等光荣称号,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

几十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共产党人的职责,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共产党人的楷模——史来贺

这是一个20世纪50年代就响遍全国的名字: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把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是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这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他领导的村庄始终高举着社会主义旗帜,走在全国农业战线的前列。

今年春天,他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名字将被世人永远铭记: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

“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

解放前的刘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佃户村”、“长工村”。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1948年,刘庄解放了,工作队队长告诉史来贺:共产党是为穷人办好事的,是领导人民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大家都过好日子的社会。这话深深打动了史来贺。一年后,他站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冬,21岁的史来贺当上了刘庄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翻身解放后仍被贫穷、饥饿困扰的农民兄弟,史来贺的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

那年秋季,连降大雨,刘庄收割到场的小麦发霉生芽,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积水浸泡而死。眼看颗粒难收,村民们准备外出逃荒。史来贺和村上的党员干部一起做群众工作,他对大家说:“如今是新社会,有共产党领导,只要大伙心齐,就一定能战胜灾害!”史来贺带领大家一面改水排涝,抢种萝卜、蔓菁,一面建砖瓦窑,办豆腐坊、粉坊,到黄河滩割草,半年时间,给群众分了4次红,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问题。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吃上了白面馍和饺子。

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给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土地留下了4条3米多深、纵横交错的荒沟和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投工40万个,动土200多万立方米,把一块块的荒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种粮种棉给刘庄人带来了温饱,如何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琢磨来琢磨去,看中了畜牧业。1964年,当时集体的家底还不厚实,史来贺花90元钱从新乡买回3头小奶牛,后来派人到新疆买回27匹母马。经过精心饲养,3年后,牛犊子变成了一群牛,小马驹变成了大马群!现在的刘庄畜牧场,有奶牛近300头,猪羊成群,年收入100多万元。

刘庄工业的起步颇具传奇色彩。1974年,村里拖拉机上的喇叭坏了,换新的到处买不来,两名司机试着把坏喇叭拆下来修理,居然修好了。这下可乐坏了老史:咱能修喇叭,为啥不能造喇叭?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史来贺同大家一起搞试验,一次不行两次,小喇叭终于试制成功。开始时一天只能生产一对,后来增加到5对、50对、100对……刘庄的小喇叭响遍了大江南北。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不仅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还为集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使刘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与畅快。在史来贺带领下,刘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85年,史来贺和村党支部其他成员经过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工程,建设一座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制药厂——华星药厂。“这高、精、尖项目,咱‘泥腿子’能搞成?”有人担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史来贺还是那句话:“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人家能干成的东西,咱们为啥干不成?”1986年5月20日,刘庄人自己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正式投产。打这起步,刘庄人创业的步伐迈得更快、更大了: 1990年,筹资7000万元开始了华星药厂第二分厂的建设;1993年,建成青霉素钾、青霉素钠生产线;1995年,开始生产红霉素;1998年,氨苄青霉素投入生产;1999年,技术含量更高的生物发酵分厂破土动工。

到2002年底,刘庄村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45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实际收入上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首富村”。刘庄人从刘庄的发展变化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条啥时候也不能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大跃进”的“冲动”,也有过“文革”十年的“疯狂”。潮起潮落,风风雨雨,刘庄发展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不解,曾请史来贺解“谜”。史来贺说:“俺刘庄也不是世外桃源,我们的办法是: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只有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让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条啥时候也不能变!”

1956年,初级社刚成立不久。这时,上级来了指令:刘庄所在的夏庄乡21个初级社要合并成1个高级社,并提名史来贺担任这个高级社社长。史来贺认为,现在成立大社的条件不成熟,不如以村为单位成立小社有利于发展生产,拒绝到任。就在夏庄乡召开万人大会宣布高级社成立的同一天,刘庄也召开大会,敲锣打鼓欢庆刘庄高级社成立。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目无领导”、“本位主义”。一记记棍子向刘庄和史来贺打来。开会、发文件没刘庄的份儿,该史来贺享受的待遇也没了。这一年,出现了多年不遇的涝灾。刘庄人在党支部领导下,齐心协力搞生产自救,硬是把上面不承认的高级社办得红红火火。而夏庄乡的高级社,因为管理不力,人心涣散,生产遭受很大损失,不得不以村为单位分为7个小社。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公社开会布置并派人坐镇指挥各村“小麦高产放卫星”,要求挖地三尺,每亩上粪100车、下种150公斤,实现亩产小麦7?5万公斤。史来贺不理这一套。当时,工作组就住在刘庄,三天两头催办。没法子,史来贺勉强同意搞3亩地进行试验,其他仍按原计划种植。结果,3亩“卫星田”平均亩产仅130公斤,连种子都没打够。由于刘庄坚持只种3亩,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文革”期间,有人到刘庄煽风点火搞串联。史来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村里规定:“谁离开生产出外串联不记工分、不发盘缠;贴大字报,集体一分钱不报销。”那时最时髦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史来贺说:“咱农民没苗咋吃饭?谁要草就叫他吃草好了,咱要除草留苗。”史来贺领着全村男女老少顶着压力搞生产,先后办起了机械厂、面粉厂、冰糕厂、食品加工厂等,使刘庄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工养农、全面发展、五业兴旺的新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农村勃发出一派生机。这时,刘庄的土地分不分到农户,工厂包不包到个人,史来贺戴上老花镜,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认为,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刘庄已由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入了商品经济生产,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已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集体经济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必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刘庄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兼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克服“大锅饭”的弊病,成立了农工商联合社,把农、牧、副、商、工等统一起来,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惩联产”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践证明,史来贺的决断和刘庄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新的经营方式,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比单一家庭经营更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

“经济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去。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

“集体经济得有集体主义,共同富裕得有共同理想。”史来贺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得很重。他生前常说:“经济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去。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

史来贺与村党委一班人几十年如一日,把对人的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刘庄村党委有15名成员,其中有6名党委成员分管思想政治工作。村里建立了党委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农户,干部党员人人有任务的思想政治网络。全村300多户人家,家家民主选举了家庭组长,让会当家理财的人负责一家人的生产生活安排和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在刘庄,思想政治工作村上管、厂里管,家里也管,真正实现了“齐抓共管”。结合农民的特点,刘庄村经常运用新旧社会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等方法,启发、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对比,找到差距,比出干劲,激发奉献精神。

华星药厂正式投产不久,有一次因为清理发酵罐的工人疏忽大意,干完活后忘了插上皮管,下一班工人向罐内输入的培养基被排入了地沟,等于半小时流走1000元钱。按常规,出现这样的事情,对违反操作规程的工人进行批评、处分,使大家引以为戒也就罢了。史来贺却想得更深更远:提高刘庄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比建设10个华星药厂更为重要。史来贺对干部们说:“农村现代化需要农民知识化,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不牢靠。”

史来贺 - 图1

图为1984年9月,刘庄村购买了一架蜜蜂三号小型飞机,用于灭虫、施肥。史来贺(左)坐在机舱内向驾驶员了解飞机性能。

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 摄

为全面提高刘庄人的素质,刘庄投巨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使村里的娃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教育。在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的同时,刘庄又邀请大专院校到村里办班。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电视差转台,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订阅500多份科技报纸杂志,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条件。在刘庄,还有几项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中不毕业者不安排工作,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没资格嫁到刘庄来;新过门的媳妇,必须到科研队接受几个月的科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

现在,刘庄有140多人被评为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技师和一级、二级技术员,一大批土生土长、具有现代工业生产和管理才能的优秀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1985年春节,许多家庭小组长向党支部反映,一些外村人来刘庄串亲戚时,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有的甚至拉刘庄人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史来贺敏锐地认识到,不刹住这股风,就会动摇刘庄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就会干扰刘庄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史来贺的倡导下,刘庄村开展了一场反对封建迷信的大讨论,让村民们在大讨论中长见识,自觉地抵制歪风邪气。

几十年来,刘庄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党员违纪。从计划生育、婚丧嫁娶到养老抚幼,刘庄的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村里14个姓氏、300多户、1600多口人,没有宗族矛盾及派别之争,没有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

史来贺临终前挂记的别墅式新村公寓建设,目前进展顺利,160套已经封顶,到年底就可以入住了。

看见拔地而起的别墅群,村民们就想起老书记:“第一次盖新村楼房,老书记最后一批搬进去。这次盖别墅,俺们想着说啥也得让老书记先住进去,可还没盖好老书记就……”

从1952年起,史来贺一直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直到2003年4月23日与世长辞。50多年来,他在群众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始终不减。

“当干部就得‘干’字当头,真心实意给群众造福,这样才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2003年春节过后,史来贺病重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当他从医生眼神里看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很镇静,开始向探望他的村干部交代后事:投资3亿元,完成药厂第四期扩建项目;投资12亿元,建设热电联产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建设400套4层别墅式新村公寓,全村村民每家一套。

史来贺生前多次说:“当干部就得‘干’字当头,干活不怕掏力,真心实意给群众造福,这样才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不这样,在群众面前就过不了关。”曾有记者问他:“你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他风趣地笑着说:“我平生有三件痛快事:一是下着大雨,光着脊梁淋着雨在地里干活最痛快;二是为刘庄、为集体干成一件事最痛快;三是看到刘庄富了,全国的农民都富起来,我心里最痛快。”

20世纪50年代初,村里平整土地时,史来贺每天和大家一块起早搭黑干,别人两三个人推一辆车子,他一个人推着车子在工地上跑。有次他发疟疾,冷得直打颤,大伙劝他休息,他拒绝了,穿着棉袄照样干。

刘庄村从1976年开始建设新村。史来贺领着全村群众“白天种棉粮,晚上盖楼房”,他白天一身土,晚上一身泥。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使他的心脏病发作了,医生劝他说:“你得住院,要不会出人命的!”老史没理会,第二天照样干,结果一头栽倒在工地上。村干部和群众急得直跺脚,忙找来医生抢救。老史睁开眼第一句话就批评大家:“你们不去盖房,待在这里干啥!”大伙也急了:“你再不住院看病,俺都不干了!”老史坦然一笑:“这点小毛病算个啥,想把我这一百来斤撂倒,没恁容易!”

以往史来贺外出开会、学习,总爱和村里干部群众打个招呼、道个别。今年春节过后,他去北京看病,怕影响村里工作,没让村里干部群众知道。住院期间,小儿子史世会前往医院看他。一见面,史来贺就急了:“谁叫你来了?赶快回去!”缓和了一下情绪,史来贺对世会说:“孩儿啊,这儿有医生,有护士,你在这儿也帮不上啥忙,回去吧,别耽误工作。”史世会在病房坐了5分钟就走了。

两名村干部前往医院看望史来贺,史来贺让他们抓紧回村,并交代:“不要让其他人再来看我,只要你们把家里的工作干好了,我在这里看病也放心。”让刘庄村民无法接受的事实是,前后仅仅41天时间,老书记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奉献,不是索取。当干部不仅要带头苦干,还要过好名利关。”

在史来贺带领下,刘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首富村”。在人们的想象中,史来贺应该是“富甲一方”的人物。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在刘庄村,不经人指点,你很难找到史来贺的家。他家的一台18英寸彩电,看了十几年,直到他去世也没换。

从1949年8月站在庄严的党旗下那一刻起,史来贺就抱定决心,要让刘庄村的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从当干部那天起,史来贺一直按群众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干部的补贴,他一分也不要。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时,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动力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收入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上的补贴。

新村建设刚开始,有人找到史来贺,提醒他:“现在提倡‘先治坡,后治窝’,你是劳模,不把精力用在生产上,当心砸了牌子、坏了名声!”史来贺说:“牌子、名声不值一个钱,能给群众办几件好事,比啥都值钱!”新村建设缺木料,史来贺带头把家中别人愿意出价3000元买走的几棵大榆树,作价1500元交给了集体。

第一批新房落成,干部、群众再三要求史来贺先搬进去,他说啥也不肯。有一次,趁老史外出开会,村里干部群众一合计,把一套新房分给了老史家,想逼老史“就范”。老史回来后大发脾气,立刻把房子退了回去。一幢幢新房建起来了,一批批刘庄人搬进了新居,史来贺仍然住在他那50年代建的旧房子里。6年后,全村新房盖齐,老史家才最后一批搬进了新房。

1990年,史来贺经过认真考察、论证,打算上一个1000吨的青霉素发酵项目。一些人想不通,怕担风险,不同意建厂。时间不等人。在集体形不成决议的情况下,史来贺为尽快筹集资金,与大家签订了一份“不平等合同”:由史来贺负责筹集建厂资金,厂建好后,赢利了,工厂及全部收入归集体;如果办砸了,损失全部由史来贺个人承担。后来工厂顺利建成投产,而且生产经营势头看好。史来贺兑现承诺,把工厂及全部收入都归了集体。到目前为止,青霉素发酵项目已累计为集体创造了上亿元的效益。

史来贺两个儿子高中毕业时,时兴推荐上大学。不少人劝老史到上边活动活动,好让刘庄出个大学生。老史却说:“活动个啥,当农民照样为人民服务。”两个儿子头天高中毕业,第二天就回刘庄“修地球”了。高考制度恢复后,大儿子史世领考入大学。入学不久,赶上刘庄办药厂缺技术员,史来贺又把儿子“动员”回来。史世领工作成绩突出,村里推荐他出席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会议,老史硬是不同意,结果还是让别人参加了。

史来贺 - 图2

图为1993年6月13日,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党委书记史来贺用对讲机指挥联合收割机收麦。

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

史来贺生前对刘庄干部的培养和提拔不止一次谈过自己的看法,他说:“刘庄的干部个人不能指定,要集体培养,大家选举,谁能让群众生活富裕,谁能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就选谁。”史来贺去世后,刘庄新书记的产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刘庄党委根据老书记生前意愿,不设立候选人,采用直选的办法,让大家在充分民主、没有任何示意的情况下选举自己所信赖的人。5月13日,刘庄召开党员大会选举党委书记, 117名符合选举条件的党员都拿到了一张空白选票,结果史世领全票当选刘庄村党委书记。

“群众的事没小事。要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工作上细心细心再细心,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

刘庄村正在建设的别墅式公寓楼进门的台阶,按照史来贺的要求前后修改了几次,现在的台阶不仅上下方便,台阶旁还增加了斜坡,主要是为了方便老弱病残者出入。史来贺对党员干部讲:“群众的事没小事。要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工作上细心细心再细心,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

多年来,史来贺一直是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冬天还没到,他就派人拉来取暖煤,分到各家各户。过春节,他让人给村民们办来了年货。从初级社开始,每年除夕,他都要带领村干部到饲养室值班,把饲养员替换下来,让他们回去和家人团聚。

2001年冬天,由于别墅式新村公寓建设需要,一部分村民暂时搬进村里新盖的五层楼房居住。五层楼房是周转房,村党委规定住户不准烧煤球炉。头天下午刚布置完,到晚上气温骤降,飘起了雪花。开会研究工作到深夜才回家的史来贺,想想不对劲:这么冷的天,周转房里的住户,有老人有小孩,不让烧煤球炉咋取暖?他连夜打电话给副书记马玉学,让他天明就抓紧安排,让这些住户烧煤球炉取暖,并叮嘱要装好排气筒,防止煤气中毒。

2002年冬天,史来贺感冒咳嗽一直没好,医生多次催他赶紧治疗。他惦记着淀粉厂扩建工地上夜班的职工,吩咐厂长刘名海:“现在天气寒冷,要注意抓好职工的生活,调剂好饭菜,保证职工吃上热饭热菜。”第二天下起了小雪,路面很滑,他要到淀粉厂察看。别人劝他注意身体,别去了。他不听,说:“我不能只听汇报,得亲自去看看、问问才放心。”

新村全部建成之前,史来贺一直住在他那破房子里,曾风趣地说:“我住漏房,下雨知道往外跑,才知道群众的房子会不会漏雨。”

史来贺 - 图3

图为刘庄村新貌(2011年11月14日摄) 。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有一年秋天,天像漏了似的下雨不停,史来贺放心不下,晚上和几名村干部挨家挨户察看。当他们冒着雨、趟着水来到丈夫在外地工作的尚玉梅家时,看到她家的房子危险,立即领着大家把尚玉梅和她的3个孩子安排到安全地方。刚安排好,尚家的房子就倒塌了。尚玉梅逢人便说:“是史来贺和村干部们救了俺一家人的命啊!”

在刘庄干活的安徽农民赵兴才得了胆囊炎,史来贺立即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需要马上动手术,让家属签字。史来贺说:“小赵是来俺村干活的,刘庄就是他的家,我就是他的家长,这字我来签!”赵兴才得救了。他舅舅从老家赶来,激动得要下跪感谢史来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史来贺对群众的关爱,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刘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要找老史来合计合计;谁家夫妻、兄弟、妯娌生气、闹别扭,要找老史来调解调解。就连谁家儿女找个对象也要找老史来参谋参谋。只要是老史说的话,刘庄人都信服。老史出门开会,刘庄的老大娘、老大爷会自发聚集在村头,翘首望着村北的大路,盼望着老史能早点回来。

史来贺去世的噩耗传到刘庄,全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4月30日上午,刘庄道路两旁的树上挂满了白花,全村老少都来送别老书记。老书记的灵车从村礼堂出发,在村内的街道上、工厂内缓缓行进,不少人痛哭流涕,泣不成声:“老书记,好人呀。”

史来贺走完了他74年的人生旅程,长眠在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故乡热土上。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刘庄大地上,要永远看着刘庄的发展和变化。

(《人民日报》2003年9月15日、16日 记者李杰、戴鹏、王明浩)

一面不褪色的旗帜

史来贺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名字。

史来贺从1952年开始担任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共51年。他始终胸怀远大理想,忠诚党的事业,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发展生产,把一个“长工村”建设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老百姓服他、信他、爱他、敬他,党和国家给予他很高的荣誉。史来贺以他50多年的奋斗实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是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楷模,是农村基层党的干部的榜样,是飘扬在人们心中的一面不褪色的旗帜。

史来贺同志是发展生产力,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他说,“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不论形势多么复杂,不论道路多么曲折,史来贺“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始终不变。从20世纪50年代,他带领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科学种田,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高科技项目推动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刘庄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在80年代率先实现小康,还朝着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新农村阔步前进。

史来贺同志是为民办事、为民造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无论是困难时期,还是日子比较富裕的年代,史来贺总是把乡亲们的冷暖挂在心上。节日到了,他把肉、油、面、菜和糕点送到群众家里;村民病了,他都要亲自去看望。80年代初,刘庄人最先住上小楼;90年代后,刘庄人又兴建了单元式住宅楼。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加20多倍,达到上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刘庄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托经济发展,年年都有新变化。

史来贺同志是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模范。“吃苦在前,实干在前,吃亏在前”,是史来贺同志思想和行动的真实写照。他获得党和国家的多项荣誉称号,从不居功不自傲,始终谦虚谨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的工资低时,他按全村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分配水平超过他的工资时,他又只拿工资,不要补贴。新房建好了,他坚持和最后一批群众一起搬进新居。他从不搞特殊,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奉献很多,从不索取。

现在,全党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党的干部,这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经常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问题。史来贺同志的思想和事迹,是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部生动教材。史来贺同志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坚定的理想信念,爱民的真挚感情,高尚的思想品德,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清廉的个人操守,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人启发,催人奋进。

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一面不褪色的旗帜。愿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从史来贺同志的思想和事迹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化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团结和带领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2003年9月15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