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芝

李素芝1954年4月生,山东临沂人,1970年入伍。1976年,他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放弃在上海工作的机会,自愿来到西藏成为一名边防团军医。

入藏3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模范践行“老西藏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始终战斗在高原医疗一线,数十次面临泥石流、塌方、雪崩等危险,足迹遍布西藏所有边防哨所和偏远牧区,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官兵和藏区群众服务。

李素芝外科主刀30多年,手术13000多例,抢救垂危病人、实施重大手术600多例。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30项,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34项,其中17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2项属国内首创、34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急性高原病防治研究居世界领先。

2000年6月,他领衔研制的抗缺氧药物“高原康”胶囊通过鉴定,成为全军高原部队预防和治疗高山病的装备药品。不久,他又组织攻关人员成功研制出“高红冲剂”“花虫胶囊”等15种防治高山病的新药,编写出专著《高原病学》,为世人揭开了高山病的神秘面纱。

2000年11月,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200多次的动物实验、上百次失败打击后,李素芝成功实施了海拔3700米以上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开创了世界先例,填补了国内高原医学空白。

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以来,李素芝跑遍了西藏90%的乡镇,免费巡诊50多万人次。针对农牧区群众疾病多、看病难的特点,西藏军区总医院先后启动“白内障复明”“心脏康复”“肢体残疾儿童矫治”3项惠民工程,免费救助病残儿童4000多名。为西藏52座重点寺庙的 1.5万名僧尼办理免费医疗卡,为4000米以上高海拔驻军官兵建立健康档案1.2万份。

李素芝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在生命禁区屡创奇迹,把真心熔铸在了平凡岗位上;他朴实无华,爱民为民,将真爱镌刻在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心坎上,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门巴将军”。

李素芝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专业技术3级,少将军衔。

他先后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道德模范,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13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李素芝“雪域高原好军医”荣誉称号。

生命的高度——共产党人李素芝的人生抉择

“人!”一撇一捺,是最简单的汉字之一。

可在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的眼中,这个字,最复杂。“人,就是用双腿站立在大地上!所以,要做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共产党人,就要顶天立地!”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1976年,22岁的李素芝作出人生中第一次抉择时,觉得这个问题似乎离自己很遥远。

“我参军10个月就入党,一年后组织推荐进了大学。毕业时400多名同学,只有6人留校工作,我又是其中之一。我就想,组织上这样培养你,总该有点感恩的心吧!”李素芝回忆说。

从沂蒙山区走出的李素芝,离开学校所在地大上海,走上陌生的世界屋脊。等待着他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

“第一次打动我的,是一只苹果。”李素芝说。

由于李素芝的坚持,他被分到了西藏最艰苦的边防团。

一次巡诊中,李素芝认识了孤寡老人达珍。老人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基本丧失了行走功能,整天躺在破旧的小屋里,靠村子里的一点救济勉强生存。

经过李素芝持续近2年的精心治疗,老人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不久,李素芝被调到西藏军区总医院。

在走出营门的那一刻,他愣住了:

漫天的鹅毛大雪中,达珍老人举起哈达,双膝跪倒,又从怀里摸出一个不知珍藏了多久、已经发黄发蔫的小苹果,硬塞到李素芝的手中,亲眼看着他吃了下去。

“那天,我流泪了。你为群众做点事,群众就把心肝都掏给你。作为一名党员、军人、医生,我觉得,这是一种幸福。”李素芝说。

李素芝 - 图1

图为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作报告。 2005年5月30日,首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团成员用深情的话语讲述了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感人事迹。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36年过去了,他先后完成6部高原病学专著,并继2000年成功实施首例高海拔地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后,又开展了包括法乐氏四联症、单心室等高难度的心脏手术,为藏族同胞实施了高原首例肾移植手术、背驮式全肝移植手术、腔静脉滤网植入术等高难度外科手术。

“开刀,也是一种幸福。”每次成功的手术后,李素芝的脸上都会露出由衷的微笑。

忘不了,那个患严重脊柱侧弯的小女孩卓玛,康复出院时,向他献上的365只千纸鹤。

忘不了,20年前在班戈县拯救的病人民宗,骑着摩托车在风雪中赶了100多公里路,只为送他一双皮手套。

忘不了,山南地区乃东县托当乡二村村民朗杰老人在弥留之际,让女儿拿出家里珍藏的五彩真丝哈达:“一定把这条哈达献给李素芝‘门巴’!”

“我从不后悔我的选择。因为,能有力量为人民服务,这是最大的幸福!”李素芝说。

为了谁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最幸福的人不必问人生意义,走过千山万水踏遍冰峰雪岭我只为我的祖国。”

“李院长常常用这句老西藏精神的名言教育官兵。”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石贵泉说,“这些年,就是靠这种精神,他带领下的总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大家更钦佩的是,担任院长近17年,李素芝每年经手经费上亿元、接诊病人数以万计,没有拿过公私一分钱。

甚至,在他家中的大门上,从1998年起就贴上了一张“谢绝来访”的字条。不止一次,他把私下找上门办事的人赶出门外。

这些年间,他没有在医院推销过一次药品、引荐过一个供应商、介绍过一桩医疗器械生意、推荐过一个工程队。

“我是党员、领导干部,脚下的路,错不得!”李素芝常说。

李素芝攻克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难题后,为雪域人民送来了福音。然而,手术的费用,对于许多农牧民患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素芝提议,总医院党委多次研究后,果断决定为西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免费实施手术。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的军医,服务的对象是人民,不是人民币!”大会上,李素芝一锤定音。

10多年来,总医院先后为2700多名心脏病患者、2300多名白内障患者、560多名肢体残疾儿童实施了免费手术。

“不要老是记着你医治好了多少人,而要记住因为你的失误伤害了多少人!”带领医护人员一起进行每天例行的查房时,李素芝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边防某团战士李峰患慢性骨髓炎,需用“头孢曲松钠”“泰能”等超标准特效药。由于用药量大、价格较贵,一位新来的医生没有过多考虑,就换成了相对便宜的普通药。

李素芝大怒,立即召开全院军人大会宣布:“在危及官兵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时候,谁停官兵的药,我就停谁的职!”

这几年,总医院每年用于治疗官兵的超标准药品都超过百万元。

大爱无言

进藏36年,没有回家过一个春节;

家里用的床,还是30多年前结婚时那张用单人床拼出来的木板床;

群众送来的哈达有几万条、锦旗牌匾1200多块,感谢信每年1000余封。

这是西藏军区总医院政委唐明文悄悄替李素芝记下的一笔账。

妻子郭淑琴是当年和李素芝一起申请进藏的同学、战友。1992年,为了照顾女儿,身为西藏军区总医院妇产科主任的她毅然转业回到大连。

李素芝 - 图2

图为2006年10月1日,西藏军区副司令兼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少将给那曲军分区的战士检查身体。

新华社记者 王逸涛 摄

随后的3年多里,因为工作原因李素芝一次都没有回过家。

直到一天,李素芝在北京开会。妻子在电话中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要他无论如何回家一趟,哪怕半天也行!

李素芝匆忙赶到大连,却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家门。到了妻子单位,郭淑琴一把抓住他的手,拉着李素芝在单位里转了整整大半天。

她逢人就说:“这就是我的丈夫!他叫李素芝,他没有死,我们也没有离婚!他是个军人,在西藏工作!”

原来,因为李素芝常年不回家,一些人竟以为她们是孤儿寡母,风言风语成天充斥着妻子的耳朵。

女儿李楠,因为从小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直到18岁时,才在电话里喊出了第一声“爸爸”。

2004年,李素芝成为重大典型,在全国广为宣传。而郭淑琴,却因为种种原因下了岗。

深圳、东莞、虎门,短短几年,妻子四处打工,换了七八家医院。

一次,李素芝在深圳找到妻子。一间小小的出租屋里,住了十几个人。

李素芝落泪了:“你也是50来岁的人了,要不,就不干了?”

“不干怎么办?我想去总医院干个临时工,你怕影响不好。我是正团职干部转业,有高级职称,想开个小诊所,你也说影响不好。”

听了妻子的话,李素芝无言以对。

2011年11月,郭淑琴重新回到西藏军区总医院,成了妇产科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人员”。

“说实话,郭淑琴转业前就是整个西藏妇产科手术的‘一把刀’。她走了这些年,总医院妇产科一直没有起色,我心里急啊!只好把她再叫回来,帮带一下。结果她一来,今年病人就多了起来。”李素芝说。

“他都是为别人着想,对自己和家里人反而有些苛刻。”最了解李素芝的,还是同样有着40年党龄的妻子。

李素芝 - 图3

图为2012年10月27日,在西藏达孜县,曾经找李素芝治过病的平措老人与李素芝(左)行碰头礼。

张震 摄

“这些年,我亏欠得最多的,就是家里人。”李素芝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憧憬着,“等我以后退休了,一定要带着她们,全国各地好好转转。”

然而当下,李素芝仍然忙得一天到晚不着家。

只是岁月无情,36年的风刀雪剑,在李素芝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年轮。

今年新春巡诊途中,当阿里的狂风暴雪朝着车队席卷而来的时候,李素芝已不能再如以往一样,风雪之中昂首屹立。

他弯下腰,手脚并用,在齐膝深的雪地里奋力向前。身后,留下一道长长的、弯弯曲曲的雪痕。

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道弯弯曲曲的雪痕,将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大写的“共产党人”,镌刻在了雪山之巅!

(新华社拉萨2012年5月23日电 记者刘永华、朱映涛、陈怀祥)

李素芝带给我们的岂止是感动

又到天空破晓时,“雪域高原好军医”李素芝再次踏上高原巡诊路,上边防、进村寨治病救人,看了他的相关报道,目睹新闻照片上那疲惫的面容,一股暖流奔涌心田,笔者眼角竟有些湿润。拭干泪眼,静心观察他的人生轨迹、品味他的言谈举止,不难发现,李素芝带给我们的远不止感动。

扎根高原军营的李素芝,带给我们的是如磐信念。放弃大上海的繁华与安逸,一纸申请勇上高原,这是当初青年李素芝的无悔选择。西藏高原空气含氧量低、条件异常艰苦,但李素芝在这里一干就是37年。是什么支撑着他的坚守?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人的生命有时显得十分脆弱。然而,当生命融入一种坚定的信念,就会变得异常坚强,就能战胜艰苦的环境,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正因为李素芝时刻想着“我是党派来的,要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进千家万户,让西藏人民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克服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在世界屋脊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树起一座座不朽丰碑。

情洒雪域高原的李素芝,带给我们的是奉献精神。进藏30多年,他没回老家过一个春节;父母临终时,他没看上老人最后一眼;女儿进藏工作前,李素芝和她在一起的时间不到半年。难道他真的薄情无爱?非也!他满腔的爱如一团团烈火,温暖着边疆军民。他的爱,是人间大爱。大爱无声,却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大爱无言,却谱写了许多荡气回肠的经典乐章。大爱是人类最深沉、最重要的情愫,最崇高、最神圣的情感。只有心怀大爱,才能像李素芝那样,把服务群众当作一种习惯来培养,当作一种快乐来追求,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奉献所有。

勇攀事业高峰的李素芝,带给我们的是执著追求。李素芝曾说:“发展高原医学,救助更多的战友和高原各族群众,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追求。”为了这个追求,他在攀登高原医学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懈奋斗,经历无数次失败,依旧不折不挠,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高原医学难题。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李素芝成就辉煌的背后,是他对事业的无比执著。这份执著,让他拥有了顽强奋进的精神,在选定目标后勇往直前,在遭受失败时愈挫愈勇。我们无论干什么,无论在哪里,都要像李素芝那样,对准自己人生的航向,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

(《西藏日报》2013年10月18日 朱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