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冰川神秘的面纱

据说有一牧羊人在一条冰川边小憩,他随手把已戴破的帽子扔在冰川上,就离开了。几个月以后,这位牧羊人又回到了老地方,这时候,他惊奇地发现被他扔掉的那顶破帽子已不在原处,而是在下游方向,离原处有一段距离。此时,这位牧羊人才意识到眼前这巨大的白色冰体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以很缓慢的速度向下移动。也就是说,冰川移动得很慢,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是不动的。

不同地理环境下发育的冰川,其移动速度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在美国西部、挪威中部、冰岛南部、新西兰西部等地,降雪量比较大,气温也不是很低,使得冰川底部与岩石基底之间有水膜存在,利于冰川下滑,这一类冰川移动较快,大约每天下移1米。新西兰西部有一条叫做弗兰茨·约瑟夫的冰川(FranzJosefglacier),其下移速度达到每天5米。但是,即使是这种移动较快的冰川,人们也很难用肉眼觉察它的移动。因为每天移动5米大约相当于每分钟移动0.35厘米,这种移动速度是难以凭肉眼看出来的。

在加拿大的北部地区和格陵兰岛,降雪量少,冰川的补给不足;加上这里气温低,冰川因而也大多成为冷性基底冰川,即冰川底部与岩石基底之间无水膜存在。这一类冰川移动十分缓慢。例如,在巴芬岛上有一条冰川,它每年只移动3.5米。这种移动速度更是难以用肉眼觉察到的。

有一些冰川偶然会有一种特殊的快速运动,叫做冰川跃动(surge)。冰川跃动速度可达一般冰川移速的10-100倍。有人还记录下冰川一天移动350米的速度。对冰川的这种急冲运动的成因,科学家至今还不是十分清楚。人们发现,发生跃动的冰川,其上游往往有一个堆积大量冰的存冰库。在一定的情况下,存冰库内的冰体变得不稳定,于是就快速向下运动而形成冰川跃动。也有人认为,某些冰川在冰川底部与岩石基底之间原先是没有水膜的,后来由于温度上升,它们之间形成水膜,突然之间使冰川底部变得比较润滑,使冰川快速下移。这种快速下移又产生较多热量,结果造成水膜更强的润滑作用,最后便产生了冰川跃动。还有人认为,地震是冰川跃动的触发因素。因为地震引起了雪崩,大量的冰雪降落在山谷冰川内,引发了冰体快速下移。冰川跃动十分壮观。冰体会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许多杂乱地堆在一起的碎冰体,它们轰鸣咆哮地向下运动。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在极地地区,人们有时还会有幸见到巨大的冰川体崩落到海中的壮观景象。一开始,冰川内部会发出一种奇怪的低沉的声响,就像冰川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为自己寂寞孤单的一生发出深沉的叹息。后来,巨大的冰川体与原冰川断开,随着一声巨响,冰川体崩落到海中,而那轰鸣声还会在山谷间回荡不息。

冰川是自然界的大力士,它能够搬动非常大的岩块。在喜马拉雅山中,有直径达到28米、重量超过万吨的巨大岩块曾被冰川搬动。

冰川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也是十分惊人的。当冰川在山谷里向下运动时,它强烈侵蚀山谷的两侧,使它们变得十分陡峭,最终使山谷的横剖面呈U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U形谷或冰川槽谷。冰川在移动过程中,冰川底部携带着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强烈的刨蚀作用。一些岩性较软弱的低洼地,受此刨蚀,形成较大的湖盆。冰川后退时,冰水在湖盆中聚积,便形成湖泊。

芬兰是北欧的一个国家,有“千湖之国”的美誉。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湖泊四周多有绿树环抱。树环绿水,水映绿树,一派宁静秀美的景色。其实,芬兰的湖泊远不止1000个,它共有大大小小的湖泊6万多个!为什么芬兰有这么多的湖泊呢?

在第四纪冰期,全球气候寒冷,冰川覆盖范围相当大。芬兰地区受到冰川作用的强烈影响,其众多的湖泊主要便是由冰川作用造成的。北美洲的五大湖面积很大,总面积达到24.5万平方千米,与英国国土的面积差不多。五大湖总蓄水量有2.21万立方千米,相当于密西西比河径流量的40倍。这五大湖的湖盆,也主要是由冰川刨蚀而成的。

当冰川消融时,被冰川所搬运的大量碎屑物质就在原地堆积下来,形成冰碛地貌。冰碛丘陵是冰碛地貌之一,它高几十米至百余米。当冰碛物质在山谷内堆积时,它会使山谷底部变得高低不平,低凹处会积水成湖。

冰川就像大自然的雕刻师,对不少地方的地表进行着雕刻。种种冰川地貌,也似乎向人们叙述着当初冰川对地表的各种不同作用。

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