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话

宋朝时候,有一个神童叫晏殊。他从小天资聪颖,加上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牙牙学语时,就听懂了《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蒙养读物;五六岁时,便开始熟读儒家经典,能写文章,做诗赋。在七岁时,被举为“神童”。

晏殊超人的聪明传到皇帝宋真宗那里,破格准让晏殊参加进士科考试,与举人们共同殿试。考进士,当时也称之为“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的最高一级的考试。谁料,在殿试中,七岁少年晏殊竟然率先交卷,且文章出众,脱颖而出。真宗喜出望外,破例赐予他进士出身,成为有进士科以来年龄最小的进士。

宋代进士科考试,要先考诗、赋、论,合格之后,方能参加殿试。而晏殊为了证明自己确有真才实学,向皇帝提出进行单独补试。宋真宗正担心孩子的文章有偶然性,便欣然同意。

两天之后,“赋”试题目发了下来,晏殊一看,此题太熟,就对皇帝说:

“万岁,这赋我已经做过多遍,草稿还在。请换个题目。”

宋真宗闻听此言,不由得喜上心头,觉得这孩子太诚实可爱了。

考试完毕,晏殊交上答卷,宋真宗一看,果然文笔流畅,字句工丽,对晏殊赞不绝口,说他人小才高品德好,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于是,便委派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同时让他在“秘阁”读书。晏殊如鱼得水,长了不少的见识。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一个人的品德才学,不是短时间就能定论的。因此,宋真宗密派史馆官员陈彭年,时刻关注小晏殊的行踪爱好。晏殊不失皇帝所望,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每天都埋头读书,孜孜以求,待人谦和,择友慎重。宋真宗更加喜爱这小小的少年,还不时给予奖励。

恰巧,此时东宫缺少一名官员,是陪太子读书的官员。皇帝亲自点名晏殊去陪太子。

圣旨一下,上上下下不少人担心让晏殊陪太子读书会误国事。认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应派一位德高望重、满腹才学的长者去引导太子、教导太子;晏殊虽才高八斗,但毕竟是个小孩子,孩子见孩子,还不玩个天翻地覆!明天的国家如何治理?

皇帝看透了官员们的心思,就直截了当地说:

“我已经观察晏殊多日,他虽年幼,但却谨慎、厚道,喜欢读书,很有才学,不随便与人交往;更不像史馆、秘阁的其他官员,一个个不是赏花游玩,就是举行宴会,不思进取。派晏殊到东宫去任职,我是很放心的。”

按常规,一般人听到皇帝的称赞,就马上磕头谢恩;但晏殊却对宋真宗说:

“万岁,小臣也并非不想到郊外赏花游玩和参加宴会,只是因为手中的钱少不能那样做。如果我有许多钱的话,大概也会游玩赏花和举行宴会的。”

晏殊这番话,既说明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又为同事们开脱,使他们不至于太难堪;而真宗皇帝听了,不但不生气,反倒认为这孩子诚实,不说假话,因此,对他更加信任和关照。

晏殊到了东宫,性格仍然十分耿直,与当时同在东宫的蔡伯郗成为鲜明对照。蔡伯郗与晏殊年龄相仿,也是个神童。但他没有真才实学,一生中一无建树,只能靠拍马献媚勉强维生,处处是一副奴才相。最后,只能落得个潦倒终生。

太子心中也明白,晏殊为人正派,诚实、谦逊,与蔡伯郗人品不同。所以,在他即位后,特意委任晏殊为当朝宰相,而让蔡伯郗当了个一般的官员。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