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硝化甘油创造和平——诺贝尔临终前的宏愿
“在这个世界上
我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
我却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我这颗与少年的欢乐无缘的心只能朝着未来
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这是艾尔弗雷德·伯恩纳德·诺贝尔 18 岁时,为自己无快乐可言的少年所写的一首诗。诗句平常,实不足以流传。然而,这首诗里蕴含着一个天才的隐寓,至今不为世人所知,就如同这诗的名字《谜》一样。
今天,该是揭示这谜底的时刻;今天,该是说明这一切的时刻。一、从发明家到实业家
毫无疑问,诺贝尔是个天才,“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他一生勤于发明创造,在获得的近 400 项科学发明专利中,最重要的都与炸药有关,如硝化甘油引爆法、雷管、达纳炸药、胶质炸药、无烟炸药、速爆炸药、缓性炸药、兵工炸药、燃烧——爆炸型炸药等。这些成果被制造成产品后,可以用于生产,造福世界,可以投入战争,残杀人类;在无数次战争中,战争者用炸药“玩得热火朝天”,诺贝尔“却只能默默地站一旁观看”。直到暮年晚岁,诺贝尔依然不能以科学的创造来改变政治的现实,战争依旧频繁,炸药更大规模地应用;面对这现实的一切,诺贝尔只能“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当临终时的诺贝尔立下遗嘱,用发明炸药积聚的钱财创立科学基金时, 他实际上是为年少时作的诗写出谜底,并真诚地“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浅白的字句里有这么神秘的东西吗?信不信由你。
反正诺贝尔是个天才,你不能不信,他在发明、制造炸药方面取得了绝对不凡的成绩。引爆硝化甘油是他最初的成就。硝化甘油,就是将很纯的甘油,滴入二份硫酸和一份硝酸的混合液内,化合以后得到的一种黄色的油状透明液体;它是甘油的三硝酸酯,比重大于水而不溶于水,有毒性,并极易爆炸。意大利年轻的化学家苏伯雷罗首先发明了这一化学物质,但没能测定它的化学成分,排列出它的分子式;在一次测定过程中,突然发生的爆炸损伤了苏伯雷罗的脸和手,也中断了进一步的实验。在此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具有爆炸功能的硝化甘油看成为一种神奇的物质;苏伯雷罗就好像神话里从大海中捞到宝瓶的渔夫,从瓶中放出来一个力大无比的妖魔,却无力控制它,反而被它搅得不安宁。
在诺贝尔以前,硝化甘油只在医学上有所应用。苏伯雷罗和医学家们研究了硝化甘油的生理作用,发现可以用硝化甘油药物来扩张动脉,“炸开” 堵塞的血管,治疗心绞痛;时至今日,用硝化甘油制成的硝酸甘油片剂,仍不失为心脏病患者急救的良药。
虽如此,硝化甘油的巨大威力仍被埋没着。诺贝尔接手做的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硝化甘油的“轰动效应”。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了一个原理:假使能够将火药的热力用一种足以引起爆炸的速率传递给硝化甘油,由于气体冲击的压力,使硝化甘油发出更大的热量,就能促使爆炸的实现。根据这一原理,在经受无数次挫折之后,诺贝尔终于成功地用极少量黑火药引爆硝化
甘油,由此产生的冲击力,再作用于爆炸物的另一部分,就会迅速地引起连续的爆炸,起到引爆作用。这一具有实用价值的引爆方法使诺贝尔在 1863
年 10 月获得了第一个硝化甘油引爆物的专利证。
初步的成功并没使诺贝尔自满自足,固步自封,反而促使他积极去寻求一种新的强力的引爆物。在试验中,他发现雷酸汞这种褐色晶状粉末,对震动感受非常灵敏,受到撞击或摩擦即可引起爆炸;在以雷酸汞做引爆剂的数百次试验后,成功可怕地光临了,这天,诺贝尔的试验室被雷酸汞成功的引爆送上了天,他自己也被炸得鲜血淋淳。此后,诺贝尔改用金属管封装雷酸汞,先用铅管,后用铜管,这种引爆物就是至今仍被沿用的“雷管”。几十年以后,德国著名科学家威尔教授对这雷管的发明给予高度评价:“自从发现黑火药以后,炸药事业最大的进步,就是发明雷酸汞作为硝化甘油、火药棉和其他爆炸物的导爆剂,使它们的爆炸力可以按人的意愿释放出来。假如没有这个发明,上述种种物品就不能用作炸药,我们发现并能利用许多其他物品的爆炸性质,也不能不完全归功于这项发明。”这是一个相当客观公正的评价。
1868 年,瑞典科学院授予诺贝尔父子金质奖章,奖励老诺贝尔用硝化甘油制造炸药的长期努力,奖励艾尔弗雷德·诺贝尔首次使硝化甘油成为可以用于工业的炸药。
然而,这些只是诺贝尔发明、制造炸药事业的开始。由于当时种种技术条件的限制,硝化甘油在贮存、运动、使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危险性,致使硝化甘油的灾祸迭起,无数人为之丧命。诺贝尔从惨痛的事故中为自己确定了制造一种安全炸药的研究课题,使这种炸药可以用雷管引爆,而在运输或贮存中即使撞击、加热也不会爆炸。借此,诺贝尔又开始了新的创造性工作。诺贝尔选用一种产于德国北部,吸附力强、化学性能稳定的矽藻土,制
成了安全性能较好的猛炸药。这种矽藻土自身比重轻,吸附两倍于己的硝化甘油后性能稳定,晃动和冲击都不会爆炸,用火烧也没有关系,只有用雷管可以引爆。这种炸药常常据音译称作“达纳炸药”,上市后,在欧美曾出现“达纳炸药”热,在各方面广泛应用。
诺贝尔经过试验后,用硝化甘油和硝化棉的合理配方发明成功了“胶体炸药”。这种炸药引爆后,所含的硝化甘油和硝化棉全部燃烧,产生强大爆炸力;这种炸药较“达纳炸药”更安全可靠,遇水不受潮,遇火不爆炸。
1888 年,诺贝尔又在胶体炸药基础上改进配方,创造出了无烟炸药。它的主要成分除含有大约等量的硝化甘油与硝化棉之外,另加入 10%的樟脑作为稳定剂,既提高了爆炸力,又增加了稳定性。无烟炸药是诺贝尔最后一项重要发明,在炸药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诺贝尔是大发明家,也是大企业家。当引爆硝化甘油成功后,诺贝尔就在瑞典和德国建立了硝化甘油炸药工厂;为推广产品诺贝尔奔波于世界各地,召集公司的经营者、技师、军人、学者等,进行硝化甘油炸药的公开实验。经过努力,首先在德国使之应用于铁路工程和矿山开发等和平事业,随后产品相继销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在事业开始之初,诺贝尔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既是总经理,又是技师,还负责销售、宣传、通信、会计事务等。
当产品在各方面获得广泛应用,订货越来越多时,诺贝尔又在俄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地建立 16 家诺贝尔炸药工厂,使产量、销售量急
剧上升。如 1867 年猛炸药的产量仅为 11 吨,1870 年增至 400 多吨,1872
年达到 1300 吨,而到 1874 年时,更是超过 3000 吨。毫无疑问,伴随着事业的成功,诺贝尔积聚的钱财也越来越多了。
二、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诺贝尔确实是个伟人,他在获得普通人不可能有的成就后,做出了普通人不可想象的对后事的处理决定。诺贝尔对身后历史的影响不仅在于他发明创造的多种炸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诺贝尔签署了一份时至今日对人类历史仍发挥深刻影响的遗嘱。诺贝尔凭借此遗嘱成功地实现了“把希望寄托给明天”的心愿。
1883 年,诺贝尔 50 岁了,当他发现自己“头发已灰白,身体已衰弱”
时,便开始预备身后事宜。此时,作为大发明家,他在世界各国拥有了 300 余项发明专利;作为大企业家,他在世界各地拥有了几十家“诺贝尔炸药工厂”,作为大富翁,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勤奋与节俭,已积聚了数以百万计的财富;他必须对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产业和自己的财产作出妥善安排。当诺贝尔年届半百时,他立了一份遗嘱,提出将财产的百分之二十赠亲友, 其余部分作为以他的名义设立科学、文学、和平奖金的基金。该遗嘱的签署日期是 1883 年 3 月 14 日。
然而,这份遗嘱没有生效。
晚年的诺贝尔一直处于难以排遣的困惑之中,他热爱自己的发明创造, 又不安于他的发明被用于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憎恨的邪恶之一——战争上面。诺贝尔无法将愿望与现实吻合起来,他不得不在心里深藏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不言而喻,我并不是为了制造武器才去发明炸药的。但是,当它被用于武器上时,它始终是强有力的防御武器,有了它,对方就难以进攻, 这就是我的想法。所以,我真正的心情是希望炸药能为捍卫和平发挥作用。” 1892 年,诺贝尔在瑞士伯尔尼参加他赞助的国际和平会议时无限感慨地说出了这一番话。
次年,诺贝尔又写信给当时世界和平运动领导者之一的舒特娜女士,郑重提出要把一部分财产作为奖金,奖给为促进世界和平尽力的人们。这一年是 1893 年,大约到这时,诺贝尔已开始有重写遗嘱的构想。
1896 年 11 月 27 日,天才的诺贝尔决定把自己生前的光荣与梦想铸造成文字,借以传达后世。在这最后的遗嘱中,诺贝尔剥夺了自己亲属所有的继承权,因为他们都不贫困,他不愿日后他们因获赠遗产而产生隋性、丧失自立。在这最后的遗嘱中,诺贝尔以衰弱的躯体实践了一个伟大的壮举,凭借自己天才般纯粹的理想主义,决定以自己全部的巨额财产为基金,每年用利息作为奖金,奖给那些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在这份开列了详尽遗产及大量遗赠的遗嘱中,诺贝尔使全世界拥有了一笔声望最大、荣誉最高的奖励基金。诺贝尔庄严地宣布:
“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或生理学界有最重大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将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五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
1896 年 12 月 10 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事后,他的遗产被兑换成 3300
多万瑞典克朗,折合 920 万美元,在上个世纪末,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前创造巨大的财富不容易,一个人在无限的死后保留
深远的影响更难!诺贝尔是个天才,他同时做到了这两点。三、一个世界性节日
诺贝尔天才般地创造了一个世界性节日。从 1901 年起,每年的 12 月 10 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渐次演变成诺贝尔奖金颁奖日;每年的这一天,全世界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注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金颁奖仪式。每年的这一天,荣耀的祥云都汇集到斯德哥尔摩的国家音乐厅,下午 4 时半,获奖的科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在诺贝尔基金会成员的陪同下,在庆贺者们雷鸣般的掌声中,登上主席台的荣誉席。典礼开始后,先由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或评选委员会成员扼要介绍获奖者的成就,再由获奖人用本国语言发表获奖演说,接着,由瑞典国王和王后颁发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当晚是盛大的庆祝宴会;直至次日获奖人领取奖金支票后,盛典才告结束。
诺贝尔奖获奖人的遴选是世界性的。所有的候选人,都先由世界上各个著名学术团体组织或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个人推荐,每年 2 月份集中名单后再分发世界各地有关的学术机构、大学、研究所广泛征求意见,然后由基金会的各专门委员会的成员进行秘密投票;每年 10 月中旬公布得奖人名单,每项奖金赠与 1~3 人。
从 1969 年起,瑞典中央银行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奖励对国民经济计划与发展,对经济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至此,诺贝尔奖共有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 6 种。
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 3 万多美元,60
年代为 7.5 万美元,1980 年则达 22 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磅,内含黄金 23K,奖章直径约为 6.5 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左侧镌有诺贝尔的姓名,右侧则用罗马数字标明他出生和逝世的年月。不同奖项、奖章背面饰物不同。物理和化学奖章的背面刻着爱西斯(Isis)女神,旁边是手持代表财富和智慧的号角的圣母,她正在轻转拂去女神的面纱;在竖立女神和圣母的基石上镌刻着得奖人的姓名和获奖年月,女神的左侧刻有拉丁文的“自然”一词,圣母的右侧则为“科学”一词,基石的下面是瑞典科学院的简称; 奖章背面上部的圆周边缘上镌有一段既可说是颂扬诺贝尔本人,也可说是赞美获奖人的铭文:“多么仁慈而伟大的人物,人们仰赖他的贡献和发现,使得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更为充实。”
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上面印有获奖人姓名,周围则点缀着与得奖内容相关的饰物。如在首届物理奖获奖人伦琴的获奖证书上,就绘有
他发现 X 射线所用的气体放电管;而在居里夫妇获奖证书的边框上则绘有象征诺贝尔的 N 型花草,饶有情趣。
诺贝尔的名字,随着一年一度的盛典不断向全世界传颂;诺贝尔的遗愿, 借着杰出的获奖者不断涌现,对世界的影响也越发深远、广泛。
自 1901 年起,诺贝尔奖颁发已逾 90 年,它激励科学家以毕生精力从事科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90 年的颁奖史就是一部 20 世纪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编年史。在物理学方面,诺贝尔奖特别关注当代物理对于微观世界物质结构奥秘的探索,诸如发现 X 射线、放射性、阴极射线、宇宙线、电子、中子、介子、反质子以及提出量子论、原子理论、量子力学、超导理论的科学家,都得到了奖赏。在化学方面,诺贝尔奖的颁发充分反映出 20 世纪以来,随着放射性物质、人造放射性物质、超铀元素的发现,化学界的根本性变化。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那些研究成果直接给人类生命带来福音的科学家都受到了奖励,如发明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的科学家都位居获奖者名单。
诺贝尔文学奖几乎汇聚了 20 世纪人类最优秀的精神产品,从 1901 年法国作家普吕多姆的《孤独与沉思》到 1991 年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7 月的人民》,一连串的获奖作品无疑构成了 20 世纪人类精神历史的重要部分, 那些闪闪发光的作者名与作品名也令人难忘,如泰戈尔《饥饿的石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萧伯纳的《圣女贞德》、尤金·奥尼尔的《天边外》、赛珍珠的《大地》、黑塞的《荒原狼》、纪德的《田园交响曲》、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丘吉尔的《不需要的战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加缪的《局外人·鼠疫》、萨特的
《苍蝇》、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
同样,令世人铭记在心的获奖者,还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英雄们。例如: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独立,提出“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圣雄甘地;为争取美国黑人民权、四处传播“我有一个梦”的马丁·路德·金; 为反抗缅甸军人专制独裁统治、宣扬民主人权的昂山素季;为取消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而奔走呼号的图图大主教;为结束中东战争、恢复中东和平而遇刺身亡的萨达特;以及为结束这个世界“冷战”局面作出杰出贡献的里根、戈尔巴乔夫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成就了诺贝尔少年时便寄托给明天的希望。诚然,现实中的战争仍在继续,炸药仍在毁坏人们和平安宁的家园,但诺贝尔渴望并倡导的和平的希望与理想毕竟已在这个世界大多数人身上找寻到了栖息的精神故乡。这对九泉之下的诺贝尔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好的告慰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