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快乐

谁不想往快乐?徜若快乐不罩射你的人生,那人生的炼狱是何等漫长, 那生活的机器就会像缺少润滑油一样轧轧噪响,那你将食琼玉而无味,视声色而无动,触万物而无兴,一切都将索然无味。

快乐的产生是因人有身体,有敏感的五官,所以快乐是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的,一旦生命终了,也就无所谓什么快乐了。人们愈是想往快乐,便愈是珍惜自己的生命,越是畏惧死亡。然而人生无常,“子在川上曰,‘斯者如斯夫’”。快乐愈甚,离开人世的恐惧和痛苦便愈甚。故宗教家视寻欢作乐为罪愆,恐人们对快乐执念过深而陷入尘劫,于是,给快乐设下种种藩篱,要人们明白人生使命至上,否此快乐便无意义,便是造孽。

填充肠胃的首要意义是为维持生命而非品味美食,恋爱结婚的首要意义是为延续生命而非寻欢作乐。肠胃填满,孩子坠地,目的达到,使命亦即完结,美食和性爱的作用仅限于此,不该有超越目的之外的其它作用。苦行、敬畏、节欲、赎罪便是宗教锁住人们快乐的枷锁。道教要人们少思寡欲,“虚其心,实其腹”,主张乐在自然;佛教要人们灭欲、度苦、证涅般,视娑婆世界为苦,求渡彼岸后之真乐、极乐,主张出世;宋儒倡“存天理,灭人欲”,视求欲寻乐为恶;叔本华则干脆不承认有乐,视暂时宽驰之快乐为假象,认为有生不如无生,有乐不如无乐,遁入厌世之途。凡此种种,均对快乐取消极态度。

其实快乐是人生实实在在的感觉。快乐的感觉是在人们有所欲求而不得、忽而又欣然得之的那一瞬间才有的,欲望的满足可以激发人中枢神经中的兴奋域,满足一段时间后,人的感觉又归于平静,非有新的欲望和新的满足才会有新的快乐,故快乐源于人们欲望的满足,舍欲望便无快乐。人之初便有欲,如荀子说,“人生而有欲”,如戴震说,“舍人欲无天理”,可以说生与欲不可分,欲望与生命同在。谁能说自己无欲?标榜无欲是骗人骗已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求无欲本身即是一种欲,只不过此种欲望有些特别罢了。人生欲望应有度,少有欲求,得之甚易,无奋斗的艰辛,少求得过程中之苦痛,快乐亦浅薄;过度之欲,违社会人生之常理,违已身才智所能达,求而难得是痛苦,得之不适不节亦生灾;唯有适度之欲,即孜孜追求又顺其自然, 行止有度,顺乎法律和风俗习惯,时时有所求亦有所得,快乐才会常驻你心中。

快乐的内涵极广,要探索人生的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享受生活的乐

趣,人的欲求宜日渐深广。既然快乐从欲望来,那么欲望自然与快乐成正比。快乐从智慧和劳作中来,挖掘我们智慧的潜能,拓展对生活多方面的兴趣, 持一颗勃勃的童心去探索自然和人生的未知领域,献一颗赤诚的心给亲人和朋友乃至祖国和世界,在丰富我们人生内容的同时,将才智汗水呈送予养育我们的土地和人民,快乐即寓于艰辛劳作和与众共享成果的过程之中。只要我们的欲望是合乎理性,益于已身同时又益于社会的,那么在我们才智和能力所可能达到的空间里又何妨不多些欲望、多些快乐呢?

快乐之道,参悟难,实行更难。溶入社会,认识生活,学会快乐,不亦人生的一道斯芬克司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