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人们提到高等教育制度,自然会想到大学,大学源于中世纪的欧洲。牛津、剑桥这两所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大学,与美国的哈佛大学相比,都有着良好的国际声誉。但是哈佛的历史却短得多,只有两三百年,而牛津、剑桥的历史却要追溯到中世纪初期的 12 世纪了,那个时代的大学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又怎样呢?

还是让我们把视野先拉回到西罗马帝国崩溃的公元 5 世纪吧!

公元 5 世纪,强大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希腊、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迅速衰落,古代的各种教育机构也荡然无存,征服欧洲西部的野蛮愚昧的日耳曼人,他们文化起点低,又不重视文化教育。当时西欧各地区的统治者如国王、贵族、领主、骑士等多是一介武夫,文教方面一片空白。而当时的罗马基督教会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实行严密的文化封锁,推行愚民政策,仇视古典文化及有关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鼓吹神话和迷信,宗教蒙昧主义盛极一时,文化科技显著落后。例如教皇格里哥利一世便说过:“不学无术是真正虔诚的母亲”,下令焚毁罗马一所藏书丰富的古老图书馆,在人类文化史上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西欧经济、政治迅速发展,迫使教会不得不改变愚民政策。为了维护教会统治,教会兴办了一些修道院、教区学校,培养教士和僧侣。最为著名的是意大利修道士本尼狄克(480~548 年)开创的本笃会修道院的教育活动。这样逐渐形成了包括语法、修辞、辩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古代七艺”,但这些已不再是古典文化的杰出成就,目的是为当时的宗教活动和教会统治服务。公元 8 到 9 世纪,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768~814 年)一度统一西欧大部分地区。查理曼公开承认由于日耳曼先辈的忽略,文化教育工作已经被人忘记。查理曼大帝大力提倡文化教育,改进教会学校。学者阿尔昆、马拉斯等人使欧洲的学术教育中心从地中海沿岸扩展到高卢、日耳曼、不列颠群岛等地区。后来的盎格鲁萨克森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871~900 年)、神圣罗马开国皇帝奥托一世(936~973 年)也提倡改革文化教育。但是当时的文化教育只限于为教会和宫廷服务,教育水平也只限于传授基础知识。

11 世纪末到 12 世纪,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新城市也大量涌现,推进了西欧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进展。兴盛的手工业、商业、银行业和人们的生活、生产、社会活动都迫切需要更多的文化知识。人们交往日益频繁,眼界也日益开阔,社会也有一定财力供一些人学习、研究各种文化科学知识,高等教育机构的创立势在必行。

在分割细小的领地上,教权和俗权不断展开斗争,对手工业和商业缺乏统一管理的能力,于是各种手工业的同业行会和商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成为控制城市的力量。行会为了争取各种经济、法律、行政权力和封建主展开持久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许多行会甚至整个城市夺得了自治权。行会得以进一步发展,组织和规章制度也日趋严密,这些就为大学组织形式提供了杰出榜样。学生行会和教师行会成为最初的行会机构。西欧城市中各种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为中世纪欧洲社会大学的兴起奠定了组织基础。

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西欧和外界的接触更加频繁,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11 世纪末到 13 世纪,多次带有侵略性质的“十字军

东征”,使西欧接触了先进的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许多学术典籍也传入西欧。许多古典文籍和阿拉伯文献也被译为拉丁文,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

《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动物学》;另外还有柏拉图、欧几里德、托勒密(天文学)、希波克拉底斯和盖伦(医学和哲学)、阿威罗伊(哲学)等人的著作。这些传入的代数学、化学、天文学和医学带来了西欧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重大革新,为大学的各个学科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经院哲学是西欧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在风起云涌的异端运动和人民反封建斗争面前,那些圣徒奇迹、迷信故事,直至罗马帝国后期以来的教父学已不能完全欺骗人民,适应封建时代统治需要的经院哲学乃应运而生。因在教会学院里讲授,故名。其代表人物是阿奎那斯。经院哲学把许多问题混杂在一起,无所不包,从它开始,许多学说应运而生。经院哲学本身也有各派的争论。以安瑟伦(1033~1109 年) 为代表的唯实派和以洛色林(1050~1106 年)为代表的唯名派是其中两大派别。其后又由法国学者阿贝拉(1079~1142 年)激起了论战的热潮,他在争论中大胆提倡“怀疑才能开辟研究的道路”、“怀疑无罪”、“只有研究才能得到真理”、“要信仰必需先对其了解”、“教义要经得起辩驳”等观点。

经院哲学内部展开的唯心论、唯实论两派的斗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王权与神权、市民阶级与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即:一般(或共相)究竟是否是在个别具体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一般概念是否仅仅是具体事物的名称?

一般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还是个别事物先于一般而存在?

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一般概念不过是一个名称,属唯物主义范畴。

唯实论(又叫实在论)则认为一般是实在的,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是由一般派生出来的,因此它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它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所依据的原型。唯实论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

这两派的斗争,开拓了近代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的先声,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而早期的经院哲学家们则整年累月地在寺院、学院里谈经论道,既不研究自然万物,也不接触社会,皓首穷经,咬文嚼字。他们之间也有争论,讨论一些荒唐而又可笑的问题,如“天使吃什么?”“天使要不要睡觉?”“一个针尖上能站立多少天使?”“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

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斯认为宇宙是按等级阶梯来安排的,并非生物体开始,上帝是最高级的,一切事物的归宿,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是自然合理的,如若有人想改变上帝关于社会等级的安排,便是犯下了弥天大罪。

中世纪初期,西欧古代的法律传统也因外族的入侵而破坏殆尽,而入侵各族各有各的法律传统习惯,这样就给西欧的法律带来混乱局面。虽然依据传统的法律习惯形成了“普通法”体系,但不能满足西欧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发展中的工商业、复杂变化中的商品、信贷和财产转移关系,正在广泛建立的行会、商会和自治城市,迫切要求制造一个为他们服务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培养法律工作者。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527~565

年)编纂了《民法大全》,以严格完备的体系对财产所有权和转移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同系统的法律专业教育的开展也成为迫切的课题。12 世纪初, 爱纳里乌斯在意大利波罗尼亚讲授罗马法,名声远扬海内外。在爱纳里乌斯和其他一些学者的努力和影响下,以教授法律闻名的波洛尼亚大学产生了。罗马民法的形成,使教会统治者们坐卧不安,随着他们在西欧社会势力和财富的日益增长和膨胀,教会法体系也逐步形成,出现了并立的教会法庭和世俗法庭。教会法庭拥有处理诸如理想信仰、婚姻、继承、教士、教俗争执等方面的专门权力。波罗尼亚的僧侣革拉在 1142 年编纂了《教会法会集》,从而也把教授教会法推向权威的位置。罗马民法、教会法、普通法在裁判中既互为补充,又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彼此水火不相容。法学的教学分为罗马法和教会法两个系统。

在传说中,耶稣就是为人医病的人,医学也较早得到发展。中世纪初期的医学都和巫术迷信混在一起,同时也部分借鉴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些医学著作。11 世纪末叶以后,阿拉伯的医学大量传入西欧,使西欧医学得到较大的发展,阿拉伯著名医生阿维森纳(980~1037 年)的医学著作被人们奉为经典。在意大利南部,由于长期同拜占庭和阿拉伯接触,古希腊和阿拉伯的医术得到保存。滨海城市萨莱诺,风景幽美秀丽、气候宜人,盛产矿泉, 成为病人和负伤者的疗养胜地。医学学校在中世纪初就已设立。11 世纪末和12 世纪初,犹太学者康斯丁努斯·阿非利加诺斯在萨莱诺翻译阿拉伯人的医学著作。阿拉伯的医术传到欧洲逐渐地形成了萨莱诺大学,这是第一所医科大学。大学里讲授希波克拉底斯(古希腊医生)、盖伦(古罗马医生)和阿维森纳的著作及尼古拉斯的《消毒述要》、伊萨克的《饮食篇》。医学教学在西欧大地逐渐扩大,又产生了外科和解剖学的课程。

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学术的兴起给大学的创立和发展铺平了道路。自由城市和大学,成为中世纪末期的文化特色,也是自由和进步的象征。

波洛尼亚大学 在城市与行会组织发展的条件下形成了中世纪大学的组织,欧洲“大学”原来的含义是人们组织起来的团体,逐渐发展为专指由从事学习、教学和研究的人组织起来的团体。在以后的形成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含义,指并非专由一个地区或一个阶层团体的学生,而是由各个地方来的学生组成的学校。从事着神学、法学和医学等的高等教育。

11 世纪的沙里诺大学是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创立了学位制度,波洛尼亚的史得夫达摩格内拉耳是大学制度最发达的地方。波洛尼亚大学首先开办了数个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波洛尼亚大学的起源是学习罗马法和教会法的学生组织。波洛尼亚所在的伦巴德地区是西欧和东方贸易的通道,有发展的工商业和大批的自治城市,有利于学术研究,欧洲各地的学生纷纷前往求学。但是维护本地人利益的行会规章和法律对外来学生极为不利,学生在房租和学费上受到敲诈,有的人还欠下债务。这样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团体,并制定规章来保障自己的学习和聘请教师。学生考核老师的教学水平,规定奖金和授课时间,教师上课一律不能迟到,一节课不能吸引五个学生的老师将被解雇。只有学生团体认可在学识和讲授方面合格的老师,才有资格向学生进行考试,并授予证书。学生也同城市当局协商房租,限制高价。波洛尼亚大学是西欧第一所制度完备的大学。

学生团体取得巨大的成就原因有:一是团结、林立的行会,法规纷杂,

不得不让步;二是学生多是富家子弟和教会资助的教士,是城市的经济来源, 教师也要从学生团体得到可靠收入;另外罗马皇帝和教皇权利争夺异常激烈,都想笼络具有法律和其他学识的人才。1158 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外号红胡子,名字叫巴巴罗萨(1941 年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旨在对苏联进行侵略扩张)批准大学自治的法律地位,1189 年教皇克莱门特三世又保障学生租房居住租金协商的权利,大学生可以自由通行,当局不得阻拦;大学审理学生与外人发生的诉讼;大学师生可以不交赋税,不服兵役。

学生人数增多,学生团体又分为“同乡会”,一共十四个,同乡会原则是互相保护、帮助、共同娱乐。同时又要求纯洁、友爱、照顾病人,救济贫困者,防止打架争吵,埋葬死者,互相帮助研修学业,援助被迫的人,交纳会费,重大问题派代表共同商议。后来团体共同选举了校长,校长具有司法权力,校长必须服从缔结的章程,宣誓遵守章程。这种组织形式保障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只要被学生团体聘任和判定合格的教师才在组织之内,这个组织不干涉教师教学、考试和学术活动。

波洛尼亚大学备受斗争的考验,对象包括当局、贵族、教会及师生内部。形式包括司法斗争、武装自卫、罢课、罢教、大学集体迁移种种。13 世纪初, 波洛尼亚大学已有五千余名学生,1316 年增设了医学,1360 年又增设了神学,成为意大利、法国南部、西班牙、葡萄牙等地大学的榜样,大学法律教育的影响也遍及西欧各地。

波洛尼亚大学是欧洲最早的法律学校,由于伟大的教育家和法律家仪耳尼宙斯的缘故,名声大噪。此校由于新颖的教授法和法律研究的革新,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求学。中世纪欧洲各地的学校大都以波洛尼亚大学为范本而制定个别的规章。如德国和西班牙的许多大学,其中著名的有雪维黎亚大学和利耳达大学。1243 年创设的撒拉孟卡和 1364 年创设的古拉可夫大学、蒙特利亚大学等,也以波洛尼亚大学为榜样。波洛尼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 到意大利各地讲学游说,设立了许多学校,包括 1204 年创立的派珍芝耳大学,因学生们的移动而产生的维耳佳利大学,1188 年比利耳从波洛尼亚迁移到摩内拉而创立的大学,等等。

由于波洛尼亚大学的影响,神圣罗马帝国为了便于交通,而在拿玻里创立了学问研究中心;1244 年腓特烈二世又创设了一所大学。

法国巴黎大学 法国巴黎大学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又一个典型。查理曼时代,巴黎就有教会和宫廷学校,此后有几个著名的教堂和修道院学校,特别是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学校一直持续发展。由于经院哲学中的唯名派和唯实派的争论斗争,巴黎成为研究学习和讨论最集中的地方。过去的宗教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要求接受文艺学科、哲学、神学和教会法的教育。最先,由教会学校的校长颁发许可证,但是校长们对各科知识不太了解, 却以谋取暴利为目的出售许可证,这样就严重损害了学者的名誉和权利。为此,各教会学校的教师群起抗议和抵制。1179 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通谕严禁教会学校校长颁发许可证,责令其保证教学人员的质量。这样,要取得教学资格就主要取决于教师团体的“授职”,而巴黎的教师和学校声誉和地位很高,西欧各地求学者纷纷而至,以取得教师团体的授职。教师团体迅速强大起来,并经常与巴黎市民发生冲突。于是,教师团体向亚历山大三世请愿取得了由教师审判有关学生的法律案件的特权,实际上是一个由教师专门组

成的法庭审理。1194 年,教皇西斯廷确认了这一权利,巴黎大学所有师生都处在教会法管理之下。 1200 年,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正式承认巴黎大学的特权。教师团体将过去的习惯和规章写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成为处理各类法律事务的法人团体,使用专门印章,主教学校校长的权力被彻底排除,1231 年教师和学生又得到罗马教皇的支持,取得了独立于当地教会的自治权。当时处于最高峰的罗马教廷企图利用巴黎大学,对法国的教会和俗权加以控制,巴黎大学也汇集了西欧许多有权势、有学识的教士, 权倾西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曾经是巴黎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的学生,正因为这些原因,巴黎大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巴黎大学中,文艺学科教师团体人数最多,在大学的成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文艺学科教师团体组成法兰西、皮卡迪利、诺曼底和英格兰四个同乡会。教师更上一层的组织是分学科的教授会,包括文学、神学、教会法学和医学四个教授会。教授会有权颁发各自学科的教学许可证,决定自己的教学规则和学生纪律,巴黎大学的重大事务由几个教授会共同协商。13 世纪末,文学教授会会长拥有较多人力、财力,实际上已成为巴黎大学的校长。巴黎大学教师团体主持学校事务的体制,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北欧各

大学的榜样。1162 年,仿照巴黎大学的体制,由巴黎来的教授们创立了牛津大学;1209 年,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又设立了剑桥大学。

巴黎大学闻名于西欧中世纪,最盛时期学生达到 4~5 万人,当时,巴黎大学号称与教皇和皇帝并驾齐趋为欧洲三足鼎立的强大势力,特别是文艺学科的经院哲学,更是闻名遐迩,最为著名。另外,巴黎大学在神学和宗教事务上的权威和影响也非常大,在 14 世纪由于罗马教廷分裂为东罗马、西罗马教廷,势力大减,巴黎大学凌驾于教皇之上。巴黎大学中形成了强大的宗教保守势力,其团体一直延续到欧洲的近代时期,其影响则更为深远。

英国牛津大学 英国牛津大学是西欧中世纪大学中的又一特别典型。中世纪初期,一些学者就来到牛津讲学,1167 年左右,英王亨利二世和

法国国王发生争执,许多英国的教师和学生陆续从巴黎大学回到牛津。这些回到国内的教师和学生按照巴黎大学的组织方式讲学,牛津大学形成了。

牛津不是工商业、政治和教会的中心,正因为这样,教师、学生的研究学习和生活必须有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加以保证,于是形成了学院制度。学院制度在西欧的大学中早就存在,最初是为那些付不起房租的穷学生提供宿舍,后来逐步成为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组织。而牛津大学的学院成为大学体制的主要形式,牛津大学正是因一个个学院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学院订章程,由国王和教会当局批准,包括尊重捐献者的意愿,服从某个教俗上层的领导,教师团的形成,院长的产生和权力,经费的运用,学生的学习规章和纪律,等等。学院拥有招收师生、经费运用和进行教学各方面的自主权, 也拥有学生和教师宿舍、教堂、食堂、教室、图书馆和庭院。牛津大学的重大事务由各学院院长会商,并轮流分工负责。由国王和教会任命的校长主要是负责大学独立的司法权。学院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为许多贫困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学习、生活的保障,而且使各种教授、学习和管理制度能够系统化和贯彻实施,还为大学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来源,使大学不仅在司法上,并且在经济上也加强了独立性。

尽管牛津大学处在小城市里,但也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大学与城市当局和市民常有争斗,甚至发生多次武装冲突。1209 年,一次武装冲突使牛

津大学的师生离开了牛津,逃散的一部分师生跑到剑桥,后来逐步形成了剑桥大学,在大学和市民的冲突中,国王和教会支持大学。国王在 1244 年、1248 年、1275 年一再颁发保护牛津大学权利的特许状。1355 年大学最终战胜城市当局,成为牛津的掌权者。

牛津大学虽然学院林立,制度也各不相同,但是教师们还是形成了严密的组织来管理大学。来自英国南方和北方的教师分别选出了两个学监,学监后来拥有了指派各学科的教师代表选举校长的权利。全体教师又逐步形成教师会议,大学由教师会议提出和修改学校规章,讨论决定重大的财政收支, 总管授予学位事项。由于教会和修道院团体干涉大学的教学,教师会议多次和他们展开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

牛津大学在欧洲中世纪有着重大作用。牛津校长格罗塞特和学者罗吉尔·培根跟教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先开展对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我们这里提醒读者朋友,欧洲中世纪文化史上有两位培根。罗吉尔·培根是一位侧重实验的先进思想家,生于 1214 年,死于 1294 年,因为他还大胆地揭露了教皇和僧侣的荒淫无道,指斥教会是欺骗与谎言的渊源,因此,被视为异端,遭到教会的严重迫害,被囚禁达 14 年之久。另一位培根后面将提到。

邓斯·司各特和威·奥卡姆也发展了唯名论,对抗罗马教会的正统神学, 成为欧洲中世纪学术界对教会的基本信仰和理论最严重的挑战。约翰·威克里夫突出的历史贡献,则是把《圣经》转译成英文,使英国人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为英国宗教改革运动,提倡国教,以摆脱罗马教廷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欧洲在中世纪所创立的大学,各有各的特点,不能概而论之。但是他们不乏相同之处。

中世纪西欧没有系统的小学和中学教育,进入大学前,学生一般要在教会学校和后来的城市兴办的文法学校学习基本的读、写、算术和宗教教育, 特别是要初步掌握拉丁文。拉丁文是大学教学和生活交际中唯一通用的语言。学生一般在 13—16 岁之间就可以进入大学。开始,大学的纪律管理非常松弛,随着大学的发展,大学组织和设备的完善,尤其是学院的设立,大学有了严格的制度和纪律。学生要到固定宿舍住宿,早上五、六点钟按时起床, 共同在食堂就餐,参加礼拜,按时上课,闭门自修,只有在一定时间才可离开学院外出。有教士身份的学生和教师要求独身不婚,一些贫困学生也允许乞讨进行学习,青年学生经常举行球赛、打猎、舞会、音乐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均由学生自行组织,而不是当时大学认可的。

大学的教学逐步系统化,大学最初的二年或四年,是以教师讲解辅导教材为主,每次上课长达三小时,每月有课一到两次。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答辩的份量也越来越多。有通过由相当高资格者组成的教师团体的主持,并有相当多权威人士旁听的答辩,才能取得学士、硕士或博士的资格。学生在毕业前,通常要进行两次考试,其中之一为“学位认可考试”(licentia), 由于它与教授资格证书无关,因此不受重视,徒然流于形式。另一种考试, 类似今天的能力测验,即所谓教授甄试(conventatio),这个考试相当于教授资格评定。只有通过第一种考试的人才能继续参加教授甄试。考试大都在教会里举行,成绩公开发布,由教授团的代表,即主考官(Promoteur)宣布及格名单,并赠予及格者一些书籍和顶无檐帽,作为荣誉的象征。学生必须在修业年限届满后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民法为八年,教会法为六年,医学

和其他选修科目(如艺术等)均为四年。学生也必须在公开的讲座会和实习后,才能参加考试。但由于学校的增加,学校为了拉拢学生,保证学生数量, 这些规定也逐步被废除。

大学里学生们学习什么呢?

文艺学科是基础科目,包括中世纪初期的“古代七艺”,及后来增加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西塞罗等人的著作。

“古代七艺”指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门学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形式逻辑的奠基人,古代学者的集大成者,他也有认识错误的时候。我们都已熟知的,他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落得快,这一想当然的结论,确实符合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如石头比纸片、羽毛落得快,但是由于那个时代的人物尚未认识到空气阻力的存在, 所以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并不足为奇。我们不应简单地嘲笑前人。托勒密是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天文学家,大约公元二世纪,亚历山大里亚人,著有《天文集》(又名《地理学》),集地心说之大成,确立了地心说体系。他认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谬说流传颇深远,不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他又认为地球是圆的,在 15 世纪初被译成拉丁文。地圆学说在欧洲的广泛流行,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西塞罗是古代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随着逻辑学和哲学的发展,它们成为文艺学科的高级课程。哲学又有自然哲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 和形而上学三部分,基本上是以亚里士多德全集各书为教材。最初要求学习六、七年才能得到硕士学位,有了学士学位之后,一般学习四年可以得到。但是像神法、民法和教会法和医学,除了要文艺学科的基础,还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有的多达 16 年之久,由这些学科结业的也一般便授予博士学位

(不一定要有学士和硕士学位)。原先大学要求穿戴教士袍服,由于有各个学位,因此产生了各种样式,授予学位也发展了隆重的穿袍、奏乐、游行和宴会形式。获得学衔的人,便有条件担任教师、法官、律师、公证人、高级教士和医生。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受到罗马教会神权的统治,不得不适应教会、教义、教条所定下的框架。尽管当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研读、注释、逻辑分析和推理、辩论的能力,并力争用理性来求取知识,认识世界,但总不能没有教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并具有教条和权威的局限性。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套在中世纪大学上的神学专制的枷锁出现了裂痕。而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下,大学里培育出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培根、哈维一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哥白尼提倡日心说,反对地心说,从而沉重地打击了宗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无稽欺人之谈,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诺坚持和发展太阳中心说,而被视为异端,即使宗教改革的创始人马丁·路德也骂他是疯子。为坚持真理, 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那些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却讥笑为“温和的, 不流血的方法”。开普勒对天文学颇有建树,以其名字命名的开普勒三定律, 至今仍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内容。伽利略以其比萨斜塔的著名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而为世人所熟知。这里所说的培根便是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提出者,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其时代是 1561—1626 年,要比罗吉

尔·培根晚三个世纪。哈维是英国生理学家,根据实验研究,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

欧洲社会人才辈出,为西欧走出中世纪以来科学领域的黑暗低谷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大学,特别是波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带领下,大学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群星灿烂,到 15 世纪末,整个西

欧建立了近 80 多所大学。意大利有 20 所,法国有 18 所,英国有 2 所,苏格

兰有 3 所,西班牙有 13 所,葡萄牙有 1 所,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包

括尼德兰、捷克和瑞士)有 16 所,匈牙利有 3 所,波兰、丹麦和瑞典各有 1 所。大学在中世纪封建制度下形成,并受到城市、行会、教会团体等组织各个方面的影响。在形成过程中,大学和那些组织和制度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激烈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存在、发展、自主的种种权利。特别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运动这个伟大转变的时代,大学组织和地位有较大的变化。中世纪的社团和教会组织日益衰败,而大学的规模、设备、需求却日益扩大,这样旧有的对大学的经济政治支持来源已经不能胜任了。新兴的民族国家的主权,发达的城市共和国和领地的当局,开始以国家财政来直接支持大学。在这个时期,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西班牙的萨拉曼加大学成为国家的巨大荣耀;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又是城市的骄傲所在;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图宾根大学、那不勒斯大学则分明是领地发达的象征;而克拉科夫大学、布拉格大学、哥本哈根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又是弱小民族独立自强的希望。大学的建筑辉煌,大学的规模也急剧增大,尽管专制王权和反宗教改革的势力想尽办法绞尽脑汁要给大学套上新的桎梏,但大学却冲破了重围,科学、文化的发展又向前历史性地迈出了一大步。大学的师生在后来的两、三个世纪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百倍于前人,触目辉煌。

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得到改造社会和自然界的能力,追求人类自身发展的能力,作为人类进步的总倾向,是任何人物和事件所阻挡不了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大学这种组织为此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条件,成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导,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块巍然耸立的丰碑,不仅在古代、近代和现代,还要在世界的未来发出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