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危机
自然危机就是大自然的危害灾难。人类自然危机中,目前是空气危机和气候危机,诸如雨水危机、冰川融化、水流泛滥或干枯等被排在首位。其次是粮食和物资的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绿禾树木匮乏,恶性循环,将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石油危机的背后
石油价格的猛涨,关系到全球各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军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问题,而石油价格的涨落牵动着世界的每一根神经,由此也演绎了一出出惊心动魄的故事。
石油,被人们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在今天这个发达的时代,石油已经像血液一样维系着社会生活的运转、经济的发展甚至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英国石油专家彼得·R·奥得尔曾这样论断:无论按什么标准而言,石油工业都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行业,它可能是惟一牵涉到世界每一个国家的一种国际性行业。
面对越来越紧缺的石油,各国都积极应对。但人们在采取措施的同时,是否真正明白石油危机背后的真相?
全球频频爆发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是由于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自从石油时代开始以来,全世界已烧掉约8000亿桶石油。
据估计,约有1~1.6万亿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价开采的地层中。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万亿桶石油大约60年就会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正在逐年加快。
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大约为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还能供人类用多久?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危机的出现,人类开始越来越关注这个问题了。从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可以看出,石油资源已经成为国家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谋求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非洲一些国家的内战、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以及涉及中国主权的南沙群岛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背后无不存在着能源因素。
过去半个世纪中,由石油引发的冲突已经有无数起,并且大多数还演变为武装冲突。伴随着石油资源的紧缺,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将更加突出,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全球能源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2004年,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2004年1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居然达到了每桶55.67美元,涨幅达73%!这无疑是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会使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个百分点。
油价持续上扬还使得企业成本增加,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受之影响更大。在居高不下的油价面前,尽管亚洲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减缓,但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
美国能源信息部发布的《2007年12月份短期能源前景》报告显示,预计全球两年原油的平均需求量将达到创纪录的8716万桶/天,在两年的水平上增加138万桶/天,增幅为1.6%。此前一月预期为增加146万桶/天,预期增幅为1.7%。
人类对能源的争夺战,使世界面临着能源危机。从石油资源的供求分布来看,“不平衡”一词可点破其中的根本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才从根本上导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甚至是战争。
纵观全球,因石油问题而引起的战争和地区纷争愈来愈多,如美国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对伊发动军事行动,就是一个明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石油资源不断走向枯竭;今后国际石油市场将充满更多的变数。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的蕴藏量也并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
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可能会引发能源危机。
在线小知识
石油是远古时期的动植物被地表覆盖,沉积而成的物质,也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在石油资源枯竭之前,人类必须研发其替代品。
地球“发烧了”
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据有关专家对南极冰川的研究表明,现在人类所处的气候点是近一万年来较高的。每个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都像发烧了!不,不是人类发烧了,而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发烧”了。
地球“发烧”了,也许很多人认为是荒唐,这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其病因就是“温室效应”。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有一些气体叫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就像罩在地球外面的“温室”,它们让太阳辐射自由通过,却大量吸收地面反射或散发的辐射——辐射的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这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但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于是,地球就“发烧”了。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叫作图瓦鲁的岛国。这个岛国位于夏威夷与澳洲之间,由环状珊瑚岛组成。然而,这个素有“南太平洋珍珠”美誉的岛国,因为受到温室效应恶化造成全球暖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的威胁,已经发出亡国警号了!海浪严重地侵袭着图瓦鲁的海岸线,水土侵蚀日益严重,很多的岛民都被迫不断往高处迁移,甚至沦为“气候难民”,大叹:“何处是我家?”
美国加州有世界著名的马里布海滩,这是社会名流、冲浪高手和心怀梦想的人喜欢去的地方。然而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也许海滩上会只剩下为抵挡太平洋浪潮所筑的石墙。
“谁来为全球变暖埋单?”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至今仍无一个确切的论断。但是综合起来不外乎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太阳黑子的周期与地球温度上升的时间是同时发生的。二是人为原因。据权威人士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科学论证,趋向于人类的行为是全球变暖的首因。关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就对燃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作出过预测。他研究发现,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倍的增加时,全球的气温将会升高5℃~6℃。在此之后,又有众多科学家就此作了研究。
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大气质量的关注。
大气层被破坏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人类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但上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石油化学燃料的燃烧,数以亿吨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每年的排放量高达数十亿吨,再加上绿色植被的被破坏,森林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得很快,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状态。导致地球变暖,灾害频发。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人口的急速膨胀也是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每年仅从人类自身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串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如果二氧化碳的含量继续升高,温室效应会越来越严重,气温会越来越高,届时地球两极的冰川、冰山可能会融化,海平面可能在2100年前将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侵入。4万种动植物在下个世纪中叶前将因此而不复存在。如果全球变暖在地球上继续作威作福,那么将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关心飙升的油价。但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未来几十年内,人们可能会像今天关注油价一样关心在超市里摆放的各种食品的价格。未来人们的食品的价格可能比现在翻50倍。如果生态平衡继续遭受破坏,人们生存的这个大家园将不再安全。
如果温室效应继续横行,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使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它正在危害你的呼吸、你的心脏、你的皮肤,厉害的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人类造成了地球的“不平”,而地球正在报复人类!
在线小知识
人类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已经大不同于昨天。同自然打交道,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恶果。关爱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可以选择将个人二氧化碳排放降到最低,我们只需要作出决定使其生效。
臭氧空洞的灾害
是谁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谁正在快速地“吞噬”着被人类称为地球保护伞的臭氧层?这是不得不令人深思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惬意,坐在家里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夏天快到了,人类舒适地坐在家里享受着从空调机吹出来的自然风,吃着从电冰箱里拿出的冰淇淋,丝毫感觉不到夏天的到来。殊不知电冰箱与空调所排放出的氟氯代烷正在加速破坏人类的“保护伞”——臭氧层。如果臭氧层遭到大量地吞噬,就会形成前所未有的臭氧空洞,这样,日光中的紫外线就会对人体的皮肤造成伤害,还使整个地球的温度火速上升,产生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罪魁祸首是冰箱
电冰箱里所含的那么一点点的氟里昂是否真的对人体有危害呢?在早先的50年里,无人提及这个问题。直到1973年,墨西哥裔美国化学家马里奥·莫利纳首次对人类发出了警告。他指出地球的臭氧层已受到损害。当他提出这个警告时,无人理睬他的理论,也就不了了之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臭氧层出现空洞与电冰箱、空调有关。电冰箱能制冷并完好保存食物的新鲜,空调能吹出自然风、调节室内的温度,都与氟利昂这种制冷剂有关。氟利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略有香味,低毒,化学性质稳定。但它也能变成气体,当它挥发到臭氧层中,能破坏臭氧的整体结构,从而使臭氧的浓度减少产生空洞。除此之外,只要是含有氟类的物质,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也会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臭氧层出现空洞。电冰箱、空调制冷剂的氟氯代烷的大量排放、漂浮在大气高层中,在太阳紫外线的辐射、分解下使臭氧日益减少,破坏着人类的天然屏障。不仅如此,还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失衡。
臭氧空洞,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千米,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如果这样长期持续的话,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据国外媒体报道,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们就俄远东地区的4处被发掘的“恐龙墓地”进行研究与试验后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与臭氧层空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资料显示: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首次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有一个空洞,面积与美国国土面积差不多。当时轰动了世界,也震动了整个科学界。据有关资料显示:1994年10月臭氧空洞曾一度蔓延到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
日本环境厅发表的一项监测报告称:1998年的9月~12月的南极上空出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臭氧层空洞,空洞可达2720万平方千米,是历史上最大的臭氧层空洞,而且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这足以说明,大气层上部的臭氧仍在不停地减少。这项监测报告中还指出,日本北海道上空的臭氧量在过去的10年间减少了近3.3%。
近几年以来,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较以往扩展近一倍,已达2100万平方公里,比两个中国的面积还大。
由于臭氧层遭到严重的破坏,增加了人类患皮肤癌的机率。有关业内人士对此作了一项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4%~6%左右,以黑色素癌为主;当电冰箱排放出的氟里昂挥发成气体时,将会伤害人类的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由白内障而引发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万~1.5万人。如果再不对臭氧空洞采取措施,到2075年,将导致约有1800万例白内障病例的发生;同时会削弱人体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臭氧空洞的出现,造成全球生态系统失衡。有关科学家们专门对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作了试验,有200多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显示出有将近2/3的农作物品质的下降与臭氧空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家们还做出一个算术数据,臭氧减少1%,大豆就要减产1%。
另外,臭氧空洞也大大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也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并且还有破坏森林的作用。任谁也想不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在工业和生活中所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也万万没有想到,氟氯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跑到天上去闯祸,给人类世界带来“灭顶之灾”。
在线小知识
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是地球一切生命的保护伞,是保护人类的天然屏障。没有它,地球一切生物会遭受灭顶之灾。所以,联合国不断强调臭氧受到破坏的危害。
空气污染的祸首
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一股股浅蓝色的烟气从一辆辆机动车尾部喷出,这就是造成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汽车尾气。“汽车灾难”已经形成,由此带来的汽车尾气更是害人不浅。
现在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面临着空气污染恶化的问题。在欧洲许多城市,汽车尾气排放是空气中PAH污染的主要来源,占全年的35%。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造成空气污染的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物质。这些污染物还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酸沉降等二次污染物。一辆轿车每年排出的尾气比它自身的重量大3倍。汽车排出的尾气正危害着每一位走在大街上的行人。
汽车尾气,空气污染的“头号杀手”
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汽车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但汽车尾气却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它就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支柱之一。但是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量和持有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汽车尾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甚至还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据国际医学权威专家经过临床研究表明:目前,人类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空气污染成正比,世界各大城市的肺癌发病率大于近郊,近郊区大于远郊区,统计出的比率为150∶16∶1。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让人不寒而栗,也让地球人类忧忡忡。如果再不下大力气治理车辆尾气的排放,全球各大城市空气污染将更加严重。
汽车尾气的排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大城市空气污染的“头号杀手”。据有关业内人士统计,在车辆不多的情况下,大气的自净能力尚能化解车辆排出的毒素。但由于车辆的过多而直接导致交通拥堵时,汽车本应具备的便捷、舒适、特效的特点却被过多的车辆逐渐抵消。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氢化合物,是致癌物质,是一种高散度的颗粒,可以长期在空气中悬浮不定,被人体吸入后不能排出,积累到临界浓度便激发形成恶性肿瘤。汽车尾气对人类的危害表现为由于大量排出二氧化碳等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气体,一旦进入空气中,可以产生温室效应,使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另一方面,还可破坏地球的保护层——臭氧层,加速气温急剧升高;此外,可引起地球气候不正常的反映,比如会出现酸雨、黑雨等不良现象。空气污染问题到目前为止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减少汽车尾气,洁净大自然空气污染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锁”住汽车尾气
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当今人类刻不容缓的重中之重。根据现代国际科学水平的一些做法,采用气体燃料,推进“清洁”能源的生产,是目前降低汽车尾气污染大气较为理想的方法。由于该气体所含燃料的硫、氮等一些杂质少,燃烧完全,可以很明显地减少汽车所排放的污染物,这一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燃气汽车用液化气消费量一年已高达500万吨以上,燃气汽车达到520万辆。仅日本就有90%的城市出租车已改用液化气做燃料。
“锁”住汽车尾气刻不容缓。虽然汽车是现代文明和繁华都市的象征,控制尾气污染,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健康同样是人类文明建设之必须。
目前,世界各国已有很多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与管理相匹配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环保部门对汽车生产厂家的任何新车或新车发动机进行检测,必须要经过环保局人员检测合格后,由环保局向生产厂家颁布合格证书,其证书有效期不超过1年。除了对新型车认证和合格证检测制度外,还建立了操作性极强的在用车检查维护体系,当地的登记过的汽车应每年接受一次排气检查,如有检测不合格的,应立即停止使用,除经过修理后达到合格标准的例外。
汽车尾气,早已使人类所生活的城市变成一个大染缸!空气洁净的差别成了评判城市环境质量的最显著的标准。为何人类要发出“寻找第二个家园”的口号呢?人类脚下的第一家园——地球为何不能引起全球人类的注意呢?有些人不禁发问,是谁造成这样的局面呢?答案只有两个字——人类。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类生存的自然界空气却在日益恶化;人类生活的水平在不断快速提高,环保意识却少有提高。
在线小知识
治理汽车尾气是防止空气污染的关键所在,对“禁令”的宣传力度和推行力度应大大加强,才能保证大气环境不受汽车尾气所污染,还给人类一个洁净的大气生活空间。
人类捕杀的残酷局面
从茹毛饮血逐步完善起来的人类,离不开对野生动物的利用。但过度捕杀野生动物,使野生动物遭遇到生存危机的同时,也将危及人类自身。动物是人类的伙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捍卫人类的家园,也是爱护人类自己。
罕见的印度洋海啸扑向了斯里兰卡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然而结果却是出人意料,人类因此而死亡无数,但是却没有一只野生动物在此灾难中丧生。专家们认为,动物天生有一种应付自然环境和灾难的本能。可以说它们是人类“活的警报器”。然而人类却因为一己私欲,不断的捕杀着我们的朋友,结果却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伤亡与损失。毫无疑问,印度洋海啸再次警示世人:破坏环境、摧毁自然、猎杀野生动物,最终遭受祸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不管人类思想如何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如何提高,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是不会因此而有任何转变的。人本身就是食物链的一部分,过度滥杀甚至造成其灭绝,就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引发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捕杀动物的残忍场面
2007年11月18日,由下关港出发的一支由6艘船组成的日本捕鲸船队,前往南极地区水域捕杀国际珍稀动物鲸。此次捕鲸活动预计持续到2008年4月中旬。捕鲸队计划捕鲸超过1000头,其中还包括50头座头鲸。
目前座头鲸属于濒临灭绝动物,日本这次的捕鲸行动是继1963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捕杀座头鲸的活动。这次活动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但是,面对国际压力,日本竟借科研之名对舆论不屑一顾。
据国际珍稀动物保护中心称,在19世纪50年代,曾经在非洲的大森林里出没自由的几千头笨重而古老、高傲而倔犟的白犀牛的数量已经急剧下降。由于人类大批捕杀白犀牛以猎取犀牛角,使这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到了21世纪初,只有25头的白犀牛幸存下来。
据1990年巴西官方统计,亚马孙地区已有57种哺乳动物、32种脊椎动物和108种飞禽灭种,还有117种动物濒临灭种。
据有关人员统计,在1980—1983年间,在中国长江生存的白鳍豚,由于人类制造的滚钩捕杀致死的占其总数的一半。如今,中国对珍稀白鳍豚的保护指数直线上升,已被划入濒临灭绝的名单之中。
中国《三湘都市报》发表了《藏羚羊在地球上还能挣扎多久?》的论文。文中说藏羚羊仅存于中国青藏高原,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偶蹄类动物,历经数百万年的优化筛选,成为“精驯而成”的杰出代表。
中央电视台2012年5月报道,青海可可西里藏羚羊自然保护局成立至今,已扼制了藏羚羊逐年减少的态势,恢复了种群繁殖的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捕杀动物的手段也是越来越先进,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种鸟类、几百种兽类、十几种两栖动物正濒临灭绝或已绝迹。
人为捕杀何时休!对于同在地球家园的动物,人类不应该滥捕滥杀,或者是贪图口腹之快而肆意宰食。人为的征服反而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农民的耕地增加了,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却被压缩了,无处安身的野生动物只能与人类争夺生存的空间。于是,被赶得四处为家的野猪、野牛、大象等接二连三地闯入农田、农舍,掠食农作物甚至伤害村民。这就是动物的报复。
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动物的存在,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将不堪设想。所以,人类要加大力度保护值得保护的动物,同时保护人类自己。
过度捕杀,破坏生态平衡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生态系统都有可能出现不平衡。
自然界的一切动物的存在都有各自的价值与意义。鸟以虫为食,鸟少了,害虫就会泛滥成灾,使农作物逐渐减产。
穿山甲为人类的贡献如此之大,却被人类残忍地剥鳞、肢解、吞食,视为人间美味。
穿山甲数量的急速减少致使白蚁失控,对森林、住宅、家具、堤坝等无空不入,祸害无穷。
1995年,美国黄石公园展开打狼行动,以保护鹿的生存。当时,那里的狼几乎丧失殆尽。因为缺少天敌,不能优胜劣汰,鹿群大量繁衍,对森林和草地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比如黄石公园漂亮的白杨树让鹿啃食得枯黄;海獭等食草动物由于食物匮乏也慢慢在减少;与此同时,鹿群本身也陷入了饥饿和疾病的境地。
1929年的美国为了开凿韦兰运河,居然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从而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的年产量由原来的2000万公斤迅速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
当今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令捕鱼速度和数量都高于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这样的结果使很多鱼类的数量急剧锐减,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如今海洋中鱼类的总数正在以每年1%的惊人速度下降。
人为因素是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或是减少一个物种,都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据国际有关部门统计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现的30多种传染病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所致。因为这些动物自身携带着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等寄生虫类。
人类常食用的蛙、蛇、鸟、穿山甲等野生动物体内,普遍都存在着这些寄生虫类。
当人类把它吃进体内,极易诱发肺吸虫病等疾病。所以,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有利于摒除动物濒临绝迹的危机,也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
捕杀野生动物不仅是谋财害命,更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对大自然生灵的态度常常是征服、利用,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利。但是人类却不知,这终将使人类自己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
人类应该充分显示出均衡与和谐的大智慧,和自然界中的动物各安其所、互不干扰,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的平衡。
在线小知识
全世界应积极行动起来,强化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不乱捕、不滥杀、不乱食野生动物,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拒绝非法销售野生动物及制成品,做一个环保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