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少年老成智除权奸

玄烨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日。他的生母叫佟氏。佟氏的父亲修图赖是汉军正蓝旗人,也屡建战功。修佟家族也因此成为八旗汉军中显赫一时的名门大族。顺治皇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改变在蒙古贵族中选妃的习俗,开始在汉军中选妃,佟氏被选入清宫。但佟氏不受顺治宠爱,因此,玄烨也遭顺治帝的冷落。

值得庆幸的是,玄烨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对玄烨母子格外钟爱。她派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协助保姆照看玄烨,教他读书写字。传授他作为皇帝应该掌握的本领。

尽管孝庄皇太后一直在用未来君主的标准培养玄烨,但顺治却一心一意要让宠妃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做太子。但谁曾想,四皇子福薄命浅,才3个月便夭亡了。从此,玄烨的处境才有了好转。玄烨6岁时,同哥哥福全、弟弟常宁一同进宫拜见顺治,向父皇请安完毕,顺治便问儿子们有何志向。常宁年仅3岁,不会回答。福全为庶妃所生,年纪长但地位低,他答道:“愿意做一个贤王。”而玄烨则高声回答,效法皇父,勤政治国。顺治知道这是太后的授意,开始有了由玄烨继承皇位的想法。两年后,年轻的顺治皇帝一病不起,在孝庄皇太后的坚持下,顺治立下了以玄烨为皇太子的遗诏。

孝庄皇太后,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所谓“戚畹贵族”之家,天命十年(1625)嫁给皇太极为妃,崇德二年(1637)生子福临。皇太极死后,她以特有的谋略和胆识,争取了礼亲王代善,使他拥载福临,并与实权在握多尔衮联姻,使他放弃对皇位的争夺。顺治帝逝世后,年幼的孙子玄烨继位,即康熙皇帝。孝庄皇太后以顺治帝遗诏的形式废弃了亲王摄政,改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鳖拜四大臣辅政,从制度上保证了皇权运行的正常。

康熙即位时,还不满8岁。他尽管在祖母悉心培育下大器早成,但担负管理国家的重任还为时过早。好在顺治在遗诏中已作安排,委托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政。四大臣在顺治帝的灵位前曾立下誓言:要竭尽忠诚,不谋私利,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忠心仰报皇恩,全力辅佐君主。四大臣中的索尼、鳌拜和遏必隆都是两黄旗人,是跟随清太宗南征北战的元老,后来又拥立年幼的顺治皇帝即位。多尔衮擅权时,由于他们忠于顺治,被视为眼中钉,先后被革职、削爵并籍没家产。直到顺治亲政,他们才复了职,并且进一步受到重用。四大臣中的苏克萨哈里是多尔衮属下的近侍,但他在多尔衮去世后,检举多尔衮殡葬服色违背祖制并企图谋反的罪行,深得顺治帝和太后的信赖。长期以来,他们对顺治和太后忠心耿耿,所以能以异姓臣子的身份位居宗室诸王贝勒之上,担起辅佐幼帝康熙的大任。

辅政之初,四大臣遇事协商,凡欲奏事,一同进谒皇帝或太后,待太后决策后,再由他们以皇帝或太后的名义发布谕旨。辅政大臣虽无决策权,但他们可以票拟代幼帝朱批,后来鳌拜专权乱政就钻了这个空子。

鳌拜野心勃勃,善于玩弄权术,骄横跋扈。身为四朝元老的索尼尽管德高望重,这时已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了。遏必隆为人怯懦,没有主见,所以总是随声附和。苏克哈萨虽然在四大臣中仅居索尼之次,但他资望浅,又与索尼不和,与姻亲鳌拜也时常反目,常常在辅臣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协商辅政的局面不久便被打破了,大权逐渐落到了一心独揽朝政的鳌拜手中。他任人唯亲,广置党羽,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都是他安插在要害位置的亲信。遇到政事,他们常常私定对策,然后才上奏皇帝。

康熙六年(1666年),鳌拜为了扩大势力,执意调圈已耕作了几十年的旗地,引起土地荒芜和民怨沸腾。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柞、巡抚王登联名上书反对,鳌拜大怒,硬逼康熙同意处死三人,但未能得逞后,竟矫旨将三人绞死。

索尼看到鳌拜如此跋扈,深感愧对先帝的重托而又无能为力。因此在康熙14岁时就多次上书要求康熙亲政,以削夺鳌拜的权力。

康熙得到祖母太皇太后的允许,按照祖制遂于康熙六年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康熙亲政前,索尼已去世,鳌拜的野心进一步膨胀,想越过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占据索尼的位置,进而成为宰相,更加大权独揽。于是,他拉拢苏克萨哈推荐他,遭到拒绝,旧恨新仇使鳌拜立意除掉苏克萨哈。苏克萨哈自知斗不过鳌拜一伙,为了免除杀身之祸,欲激流勇退,故上书请求去守候先帝陵寝。康熙不理解苏克萨哈的行动,一面派人去询问原因,一面请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决。鳌拜怕苏克萨哈要求一旦获准,自己也要效仿他交出辅政大权,便给苏克萨哈罗织罪名。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鳌拜的操纵下,奏请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收到奏章,康熙十分震惊。他认为苏克萨哈是前朝重臣,又勤勤恳恳辅佐七载,怎么处死。他当即召见议政王杰书和鳌拜、遏必隆等人,指出复奏有误。康熙不允鳌拜所请,鳌拜恼羞成怒,瞋目挥臂,连日在金殿上强奏“施威震众,高声喝问”。他的党羽们也为虎作伥.终于威逼年少的康熙下了绞死苏克萨哈的命令。面对鳌拜的步步进逼,康熙已经忍无可忍了。但康熙深知鳌拜党羽众多,势力很大,加上他是武将出身,有一身好武艺,不是轻易能制服的,如果稍有不慎就会祸及自身。于是,康熙每日佯装与一群少年侍卫练习摔跤,嘻戏玩耍,从来不过问朝政。一天,鳌拜仍大摇大摆地走入皇宫时,康熙突然命少年侍卫们捉拿鳌拜,鳌拜大吵大闹,企图挥拳顽抗,结果被摔跤少年们一拥而上、结结实实地捆了起来。然后,宣布了鳌拜的30条罪状,把这个老奸巨滑的权臣革职软禁了。一个16岁的少年,利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干净利索地清除了亲政后最大的政治障碍。

康熙还依据罪行轻重惩处了鳖拜的党羽,罪大恶极的济世等人被处死,其余的被革职降级。与此同时,受鳌拜诬陷的苏纳海等人得到了昭雪。苏克萨哈的后人承袭了他的爵位和世职。康熙对各级官员大规模进行了调换,并下达了《圣谕十六条》,意在刷新朝政,彻底清除鳌拜的恶劣影响。

年仅16岁的康熙在战胜鳌拜集团的斗争中,显示出惊人的魄力和才智。从此,他便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力平三藩收复台湾

康熙亲政后,经过一番考虑,将当务之急的治国大事列出,然后亲自书写了“三藩、河务、漕运”的条幅悬挂在宫中柱子上,以随时提醒自己。由此可见解决三藩是康熙朝夕不忘的首要大事。三藩是指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个藩王,他们分别盘据在云南、广东、福建三个省区。三藩王在明末清初先后降清,为清兵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和耿仲明也分别被授予平南王和靖南王的封号。三藩分别专制一方,与清廷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康熙继位之后,中央即开始逐步削减三藩的权势.做撤藩的准备。

尚可喜因为年老多病,已把藩事交给儿子尚之信主持。在二年(1673)春上书,尚可喜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请令其子尚之信袭封王爵。早已有撤藩打算的康熙遂命令撤掉尚藩,将其全部兵士划归广东提辖管制。消息传来,吴三桂和已承袭靖南王爵号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都惊恐不安,他们独霸一方的幻想破灭了。他们也上书假意要求撤藩,来试探朝廷的动向。

康熙召集了众臣议定撤藩之事。大部分人持反对意见。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有的认为云南、福建等地匪患未除,不宜撤藩,有的认为撤藩以后兵士需要安排,花费巨大。众说纷纭没有统一意见。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20岁的康熙皇帝力排众议,做出了最后裁决:“从其所请,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外。”他指出,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形成气候。吴三桂等人怀有野心,蓄谋已久,如果不及早除掉三藩,势必养虎成患,危害天下。于是,康熙派侍郎折尔肯、学士傅达礼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史部待郎陈一炳赴福建,催促办理撤藩事宜。

吴三桂当年为报家仇放清军入关屠杀农民起义军,使清兵得以长驱直入。他降清又心怀异志。镇守云南后,吴三桂利用独占一方的特权,招降纳叛,横征暴敛,不断扩充实力,在三藩中势力最大。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他以藩府名义任命的官员,吏、兵二部不得干预,他推荐的被称为“西选”的官员遍及天下。凡要害地方,他都千方百计安插进自己的死党。吴三桂属下有53佐领、士兵1.2万多人。每年朝廷向吴藩支付的俸饷就达900多万两白银。吴三桂还自行征税、开矿、铸钱,与西藏互市茶马,聚敛财富,秣马厉兵。诡计多端的吴三桂在加紧准备叛乱的同时怕露出马脚,遂大兴土木,搜罗美女,做出安于享乐、胸无大志的样子,暗中加紧操练军兵,待机而动。

康熙十二年(1673)冬,吴三桂认为时机已到,联合尚、耿二藩以及台湾的郑经武力反清。自封为“兴明讨虏大将军”,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公开叛乱。

吴三桂公开叛乱后,他分布在各地的党羽纷纷响应。各地的告急文书频频传至京城,举朝震惊。原来反对撤藩的人乘机抵毁,认为吴氏叛乱是撤藩引发的。大学士索额图竟要求杀主张撤藩的明珠等人以谢叛逆。年轻的康熙皇帝临危不惧,严厉驳斥了这些护藩的论调。他说:“三藩心怀不鬼,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决不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

康熙决定出兵平叛,并为此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首先,命先锋都统硕岱率清军兼程前往荆州,进驻常德以遏叛军。时叛军已进湖南,荆州震恐,康熙又派三路大军日夜兼程,赶往荆州。荆州位居天下之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康熙派重兵驻守,遏制叛军北进之路,是稳定战局的重大决策。为了能使援兵及时赶到,康熙又在山东兖州、山西太原建立军事基地,集结兵力、秣马以待。下令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吴三桂。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二十七日,颁布诏书,声讨吴三桂背恩反叛罪行,宣布削其亲王爵位,表示武力平叛的决心。四月十三日。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孙吴世霖处绞,以打击吴三桂。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耿精忠受吴三桂煽动,据福建反叛。江西地处两叛军集团夹攻之间,形势危急,康熙调兵遣将,力挽危局,命安南将军额附华善守京口(今江苏丹徒),定南将军希尔根赴江西,杨威将军阿密达镇江宁(今南京),平南将军都统赖塔去杭州,平寇将军根特巴鲁援广东,镇东将军喇哈达驻江南以保护东南财赋重地。细致而周密的举措,避免了吴、耿会师江西危局的出现。

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陕西绿营兵提督王辅臣发动叛乱,此时京师已无兵可调,形势危机。康熙采纳华善的建议,提高绿营兵的地位,授甘肃提督张勇为“靖逆将军”,委以收复王辅臣,总督不得节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后王辅臣投降,西北局势趋于稳定,为平定三藩之乱提供了保证。

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尚可喜病重,其子尚之信决意投降吴三桂,发兵往围尚可喜住处,接受吴三桂“诏讨大将军”称号,易服改帜、反叛清朝。康熙认为,尚之信内部矛盾重重,实力不强,吴三桂对他只是利用而已,不会真正信任他,只要顺利解决福建问题,广东自会投降。于是加紧招抚耿精忠的活动,早在耿精忠叛乱不久,康熙即派人传谕耿精忠,如能革心投诚则视之如初。时郑经乘机返回大陆,占据耿精忠后方,康熙采取远交近攻策略,默许郑经行为。到这年六月,耿、郑矛盾尖锐起来。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的攻势下,十月初四,耿精忠率文武官员出城相迎。康熙命耿精忠仍留靖南王爵,率部随大军征剿郑经,将郑经赶出泉州。福建、浙江相继平定。

是年十月,尚可喜去世,尚之信遇到重重阻力。耿精忠降清,尚之信感触很深,加之吴三桂并不信任他,尚之信主动派人持密书至清简亲王喇布军前请降。到康熙十六年五月,陕西、福建、广东相继平定,康熙开始了对吴三桂的围攻。

曾经嚣张一时的吴三桂在康熙周密的部署和接连打击之下,见大势去,还想垂死挣扎,急急忙忙演出了登基称帝的丑剧。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吴三桂派人在衡阳草草修建了百余间庐舍,用黄漆涂刷房顶权做皇宫。吴三桂匆匆登上了临时搭成的祭坛祭祀天地,改国号为周。此时,清军的攻势更加锐不可挡,吴氏小王朝日益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年已67岁的吴三桂惶惶不可终日,突患中风死去,仅仅做了不到5个月的“皇帝”。吴三桂死后,由儿子吴世璠继皇位。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下令清军分三路进军吴三桂的老巢云南,向叛军发起总攻。不久清军攻入云南,将叛军的老巢昆明包围得水泄不通,守军大都投降。吴世璠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服毒自杀。康熙二十年(1681),历时八年、祸及大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了。

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决意收复台湾。当时统治台湾的是郑成功12岁的孙子郑克。

台湾降将施琅被康熙任命为水军提督,负责收复台湾。三藩基本平定后,康熙接受了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建议,决定乘郑氏集团内乱的时机用武力收复台湾。

施琅走马上任后,立即着手调整兵力,训练水师。为了等待适当的时机,出师时间一拖再拖。转眼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一时群言四起。这期间,施琅与姚启圣又在进剿战术安排上意见相左,施琅三次上书要求授予他专征权,由他统领军队自行进剿。尽管康熙对一再推迟出兵也有不满,但他没有被舆论左右,考虑到海战须避风浪,事先很难猜度,他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他用人不疑,为了确保战斗胜利,同意了施琅的请求,给予他专征大权。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施琅率领两万多名官兵,分乘230多艘战船,直捣澎湖。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傍晚,矢石如密集的雨点,炮火遮住了天空。经此一战郑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台湾的门户被打开了。困守孤岛的郑克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派人向清军送上降表。施琅率领的清军在鼓乐声中登上台湾岛,郑克率属下列队恭迎。至此,台湾与大陆重新统一。

康熙为治理台湾,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并向台湾派遣8000名驻兵,向澎湖派遣了2000名驻兵。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东南海防,并且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激战雅克萨平定噶尔丹

十七世纪,沙俄将侵略魔爪伸向了东北这块肥沃的上地。沙俄的侵略,是康熙的心腹大患。亲政以后,他便密切注视着沙俄的侵略活动,多次派人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交通及风土人情各方面的情况。但由于当时先是明末农民起义未平,后又有三藩之乱,康熙对沙俄侵略的反击还顾不上。

沙俄趁清政府全力平定三藩收拾残局,收复台湾等用兵之际,扩大了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略。在沙俄无意和谈而且侵略活动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康熙决定进行武装反击,驱逐沙俄侵略者。

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黑龙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沙俄侵略者基本被肃清,只有雅克萨还被沙俄侵略者盘踞着。

在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为收复雅克萨做了大量准备。清军在进攻雅克萨前遵照康熙的谕旨,向沙俄一再表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愿望,但沙俄方面置之不理,仍然继续在雅克萨进行战争准备。康熙二十四年(1685)六月,清军兵临雅克萨城下。

打响了第一次雅克萨战役,清军大获全胜,沙俄侵略军狼狈逃窜。

第一次雅克萨战役的战火刚刚平息,托尔布津等残匪又纠集尼布楚的援军卷土重来,窜回雅克萨。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又命令萨布素从水陆两路再次向雅克萨发起猛攻。康熙二十五(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战役打响,托尔布津被击毙。迫于清军强大的攻势,俄方不得不同意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清军于是解除了对雅克萨的包围。此后,中俄双方各自派遣代表团举行会谈,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它带来了中俄东部边境100多年的和平,也成为康熙抵御沙俄侵略、维护和平和国家主权的历史记录。

康熙收复雅克萨之后,立即着手平定噶尔丹分裂祖国的叛乱。噶尔丹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头领。康熙十年(1671),噶尔丹用武力并吞了厄鲁特蒙古的其他各部,占领了青海和新疆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此外他还勾结沙俄攻打已经归附清朝的漠北喀尔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向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袭击。他配合沙俄侵略者攻入内蒙古地区,击溃了土谢尔汗的蒙军,将库伦城化作一片废墟。在追击喀尔喀蒙古的途中,噶尔丹叛军大肆烧杀抢掠,人们丢下帐篷器具、马驼牛羊,昼夜不停地向南逃命,这时沙俄乘机胁迫喀尔喀蒙古的上层人物叛国投俄,遭到了宗教首领哲布尊丹巴等人的坚决抵制。在哲布尊巴丹的率领下,喀尔喀蒙古归附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蒙古为名,再次发动武装进攻。他带领的两万名叛军自呼伦池南下,叛军的前锋一直打到距离北京仅900里的乌珠穆沁,京师震动。

面对严峻的形势,这年六月,康熙亲临狂风怒号、惊沙扑面的塞北,指挥大军迎战噶尔丹。八月,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叛军交战。噶尔丹依山面水布下“驼城”,用来抵挡清军的攻势。“驼城”是将骆驼捆绑落地,在驼背上堆放箱垛,再裹盖湿布布置而成。叛军认为‘驼城”坚不可摧,易守难攻,可是在清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不仅没有成为堡垒。反而成为叛军逃跑的障碍。由于康熙身患重病,清军只好班师回京。此后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和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又两次率兵亲征,诛杀了噶尔丹,彻底平定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

此后,沙俄又扶植策旺阿拉布坦和西藏反动奴隶主叛乱,也被康熙派兵击败了。至此,中国各民族要求统一和安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中国辽阔的疆域版图就在这个时期基本奠定。

整饬吏治广揽人才

康熙深知,贪官污吏的勒索和压榨是激起民变的直接原因,为了清王朝的长治久安,他十分重视整饬吏治。他采纳了“民生安危视吏治,吏治贪廉视督抚”的建议,特别注意处置腐败的高级官吏。

湖广总督蔡毓荣在平定三藩时任绥远将军。接受攻打吴氏巢穴昆明的命令之后,他按兵不动。等他入攻破城池,他反而大肆抢掠本应充公的吴氏财物,然后对贵戚重臣广行重贿,将他人战功贪为己有,竟然由此升官进爵。蔡毓荣的罪行败露后,被判处绞刑。

在惩治贪官的同时,康熙多方扶持清官廉吏,大加褒扬,以起到移风易俗、扶正抑邪的作用。但在当时贪风盛行的官场上,为政清廉者实属凤毛麟角,因此康熙一朝大树廉吏的榜样。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一个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康熙十四年秋天,黄州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于成龙发放的赈济粮救活了几万灾民的性命。后来他离开黄州赴福建按察使任所时,几万黄州百姓送行到九江,哭声与江涛声连成一片。于成龙的廉能勤政,深得康熙赞许。康熙二十年,他特地在懋勤殿召见于成龙,称他为“当今清官第一”、还赏赐白金、良马、御诗等,勉励他始终如一,保持气节。于成龙自此为政更加勤勉。他善于微服私访,升任两江总督后,属下官吏不敢为非作歹,不久江南风气大为改观。他去世后,遗物只有一袭棉袍和一些盐鼓。康熙感慨不已。为了使廉风发扬光大,康熙特地为于成龙题了“高行清粹”四个大字,心痛地说:“当今像于成龙这样清廉的人恐怕难找一个。”

重农贵粟兴修水利

在进行统一斗争的同时,康熙还积极谋划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康熙采取了一系列适应当时年代的措施。

1669年,康熙清除鳌拜后下诏停止满族贵族的圈地活动,规定当时所圈土地,立即归还农民。同时又采取了奖励垦荒的措施,对中小地主垦荒成绩大的授予官职。康熙还发布命令,承认部分中小地主和农民对明代废藩土地的所有权。即改为“更名田”,自己开垦的土地归自己所有。康熙还十分注意边远地区的开垦。在康熙奖励垦荒政策的推动下,全国耕地由527万顷增加到851万顷。

康熙恢复发展农业经济的另一项主要措施就是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康熙任命靳辅等为河道总督,用疏通和筑堤相结合的办法治理黄河,恢复黄淮故道,使黄、淮一带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免除了水患的威胁。康熙的6次南巡都以巡视治河工程为重点,对治河是很大的推动。他对治河的具体措施认真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第三次南巡时,他沿途亲自用水平仪进行测量,发现黄河河床高于两岸田地,指出这是产生灾害的根源,要根治水患,必须深挖河道。他提出用木制的立体治河模型代替平面图纸,以便制定更切合实际的治河方案。他乘坐小舟,不避风浪,亲自察看水情。康熙还亲自主持了浑河的修治工程。浑河素有“小黄河”之称,经常改道,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安全,有时还直接威胁京城。康熙曾经13次巡视浑河,经过试验确定了治河方案。在康熙的督促下,浑河治理工程于康熙四十年(1701)竣工,浑河遂改名为永定河。治理后的浑河堤岸坚固,两岸是百姓新盖的房屋和茂盛的庄稼,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康熙身体力行,他亲自调查和研究治河,对治河工程的迅速竣工起了推动作用。

康熙在治河的同时,还实行了轻徭薄赋、减免钱粮、救济灾民的措施。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他宣布全国赋税以康熙五十年为准,以后所增人口不再多征,称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康熙末年,在四川、广东等省又实行“摊丁入亩”、“丁随地起”的办法,后来推广到全国。

在恢复发展生产的同时,康熙还采取了惩治贪污、厉行节约的政治措施。在他执政期间,惩治了很多贪官,对操守廉洁的清官则予以奖励和提拔。他本人生活简单朴素,这成为清代诸帝的楷模。他要求政府机构压缩开支,对开支制度实行严格的检查,命令户、工两部所用钱粮“十日一次奏闻”。但对于治河修桥诸事,即使开支数百万两巨资,也从不吝惜。

康熙,为巩固国家的统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民意,创造了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安定统一和经济繁荣昌盛的空前局面,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康熙在位61年,建立了丰功伟绩,把清王朝推向了强大和兴盛的局面,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