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把握机遇应天顺人

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2月16日,在中州古都洛阳夹马营一位赵姓军人家里,诞生了一个眉清目秀、面方耳大的婴儿,取名匡胤。匡胤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县),曾祖、祖父都在唐朝做过官。祖父做过营州、蓟州、涿州刺史。父亲赵弘殷,擅长射击,任后唐禁军飞捷使,战功赫赫。匡胤出生在官僚世家,自幼从师学文,习读五经四书。但他生性好动,又由于家父家风的耳濡目染,所以幼年的匡胤不爱读书,对舞刀弄枪倒是兴趣十足。

不过,赵家在赵匡胤长大成人的这十几年中却很不景气。赵弘殷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爱的战将,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他也就开始受到冷落,十几年里,朝代已是两度更迭,天子也换了五六位,但他的官职却一直没有得到提升。这期间,赵家又添了二男二女,家境也日益艰难。

赵匡胤18岁时,娶了贺景思将军的女儿做妻子。946年,20岁的赵匡胤毅然别离了结发三载的娇妻,浪迹天涯去闯荡世界。

他先是去投奔几位父亲从前的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前辈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一次,他来到凤翔节度使王彦超处,希望谋得一个安身的差使,可王彦超却像打发叫花子似的,给了几贯钱就把他赶走了。两年的流浪生活是艰苦的。赵匡胤并没有被压倒,相反,他的意志和性格却磨炼得更为坚强,眼界也变得开阔了。这天,他来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住进了一家寺院。寺院的主持是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僧,饱经沧桑,他看赵匡胤相貌堂堂,气宇不凡,一身破衣,却不带寒酸之态,心中暗暗称奇。待一交谈,更觉得他日后必有大成就。他告诉赵匡胤,汉水以南的各个政权比较稳定,而北方却战乱不止,乱世出英雄,所以应该北上,而不应南下。

乾祐二年(950),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靠在后汉枢密使郭威的手下,作了一名士兵。后汉枢密使郭威同五代十国时期所军阀一样,野心勃勃,正在招兵买马,想早日走马登基当皇帝。英武机灵的赵匡胤很得郭威的赏识和重用。后汉忌惮郭威,暗地里派密使企图杀害他。郭威先下手为强,起兵反汉。在将士的拥立下,撕下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攻入开封,灭掉后汉,建立后周。赵匡胤在拥立郭威的闹剧中崭露身手,遂被提升为禁军的一个小头目。

广顺四年(954),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是为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为赵匡胤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这一方面因为赵匡胤是周世宗称帝前的的亲信将领,自然会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因为周世宗是一个顺应历史趋势的英明君主,他后来所积极从事的统一中国的事业,为赵匡胤一类有才华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就随之被调到中央禁军任职。同年二月,北汉和契丹族联合对后周发动进攻,赵匡胤随周世宗前往迎敌。双方部队在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相遇,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一见阵势不好,竟临阵逃脱,一时间后周军队阵脚大乱,情形十分危急。此时的赵匡胤却很冷静,在他的建议下,周世宗将身边的禁军分为两部,一部由张永德指挥,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箭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支由赵匡胤率领,从左翼直扑敌阵。赵匡胤对部下高喊: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说完带领两千骑兵冲入敌阵。北汉军队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终于转败为胜,还斩杀了北汉大将张元徵。

赵匡胤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战后,他不但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被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

也正是在这次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开始在军队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将罗彦环、郭廷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心腹”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任中基层将领,同时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周世宗先后三次大举进攻南唐,逼迫前后将江北十五州的土地割让给后周。在战斗中,赵匡胤表现得最为突出,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在打仗的同时赵匡胤还利用时间熟读兵书,渐渐成为智勇双全的将军。赵匡胤待人处事上与以前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他只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现在对文人也比较重视了。赵普、王仁瞻等人都是在这前后被他罗致在麾下,成为他的谋士,除此之外,他自己也开始留意经史,一改从前那种不喜诗书的草莽作风。

显德六年,周世宗病死,临死之前,让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将领),保卫小皇帝。

周世宗死后,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后周王朝随即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一时间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各地方的将领都暗自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防变故。

赵匡胤立即整顿禁军出发。当晚大军开到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在那里宿营。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军师赵普派人到军中鼓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当皇帝。将士们议论纷纷,认为皇上年幼,不能亲理朝政,我们为国出力卖命,有谁知道?不如立赵将军为天子,再北伐。加之赵匡胤平日对将士和气可亲,大家都佩服他,所以将士们齐声高呼,拥立赵匡胤为天子。赵普等又派人飞骑回开封,跟在京师里的禁军头领订好内应计策。第二天天一亮,赵匡胤尚未起床,院子里已经整整齐齐地站满了将校,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拥立点检做天子!”赵匡胤似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人趁机将一件备好的黄龙袍披在他的身上,将校们齐刷刷地跪在地下,高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做了天子。

赵匡胤叮嘱将士并且约法三章:“少帝及太后是我所臣奉过的;朝中大臣,是我的同僚;你们不得惊犯宫室,凌辱朝贵,不许劫掠都市,不许抢劫府库财物。”

随之火速回师开封,在早已等候在京城的石守信等人的配合下迅速控制了局势。事已至此,柴宗训再也无计可施,只得召集,宣读了别人几天前就准备好了的“禅位制书”将帝位让给了赵匡胤。

第二天,赵匡胤宣布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这样他也就成了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

黄袍加身稳定臣民

刚刚被取而代之的后周宗宣和旧臣势力还很强大,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就会联合起兵造反。

面对这种局势,宋太祖赵匡胤和赵普等人认为应采取以稳定京城、笼络后周旧臣为主的方针,以静制动。

依据这一方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优抚政策:封小皇帝柴宗训为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安排好他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对郭氏、柴氏的后代分别予以封官进爵。宋太祖对后周旧臣实行了官位依旧,全部录用的政策,甚至连宰相也仍由王溥、范质、魏仁浦三位旧相继任。宋太祖宽宏大度,摒弃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世俗偏见,只要不是死心踏地负隅顽抗,一一照原职录用。这一举措有别于历代新王朝所惯用的赶尽杀绝的手段。这表现了宋太祖具有战略家的宽阔胸怀。

为了保证对后周旧臣笼络和收买的成功,对于那些情势欺凌旧臣的新贵们,宋太祖则毫不留情地严加处理。京城巡检王彦升,是当年兵变入城时的先锋,自恃拥立有功,横行不法。一天半夜他以巡检为兵,去敲宰相王溥的门,吓得王溥一晚上没睡。结果王彦升被贬为唐州刺史。宋太祖的这些作法,对稳定后周旧臣的情绪,缓解他们对新王朝的反对,使他们放心地为新王朝服务,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周旧臣都愿意侍奉新朝的。

不久,后周的开国功臣、昭义节度使李筠及郭威的外甥、淮南藩镇李重进,趁新朝政权未稳,先后起兵反抗。宋太祖深知,李筠、李重进的反抗,关系到后周地方节镇势力对新政权的信服与否,于是决定亲率大军出征。经过激战,李筠大败,投火自焚,李重进和他的家人亦投火而亡。宋初的“二李之乱”就这样被平息了,至此,宋王朝与后周旧臣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这年六月,宋太祖的母亲皇太后杜氏因病去世。杜氏出身大家,为人有胆有识,当年陈桥兵变时,有些听到消息的人向她报告,她镇静地说:“我儿素有大志,应当如此。”临终前夕,她突然问一直在身旁侍奉汤药的宋太祖说:“你可知道你为什么能作天子吗?”宋太祖一时语塞,没有回答,但太后偏要他回答,他只好应付道:“这都是先世和太后积德积功的结果。”太后严厉地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能作天子,那是因为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国君年幼的缘故,如果当时是一位年长的人继位的话,你能当上天子吗?我想将来你传位时就应当传位于你弟弟匡义,立年长者为国君,可保国家安定。”宋太祖哭着答应道:“一定按您的吩咐办。”于是由赵普当场记下太后遗嘱,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历史上提到的所谓“金匮之盟”。

尽管从感情上说,宋太祖对将来帝位的传弟而不传子不免有些难以接受,但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太后的这种用心良苦的安排绝非杞人忧天,宋王朝作为梁、唐、晋、汉、周五个短命王朝之后的第六个王朝,还远没有摆脱重蹈覆辙的噩运。

在太后逝世后的次月(七月),皇弟赵光义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任命,五代时期,凡皇位的继承人都要封王任开封府尹,赵光义此时虽未封王,但其任开封已隐然有继位人的地位了。这不但是贯彻太后临终遗嘱的一个重要步骤,更重要的是,宋太祖希望通过此举向臣僚们表明,在未来的皇位交接中,是不会再出现那种“主少国疑”的局面了。

宋太祖深知,五代时期之所以会出现那种朝代更替的现象,与其说是因为皇帝太弱,不如说是因为手下将领拥兵自重,倚仗手中的兵权。篡位弑主,易于反掌,是威胁皇权的最大势力。为了确保统治的稳固,宋太祖决心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收夺禁军将帅的兵权。“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一日晚朝后,宋太祖将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帅留下,设宴招待他们。酒到半酣,宋太祖慨叹道:“若没有你们出力相扶,我哪能有今天,你们的功德,我是永远不会忘的,可是作天子也太难了,远不如作节度使时快乐。自作了皇帝后,我可没睡过一夜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忙问:“这是为什么呢?”宋太祖一字一顿地说:“这还不明白,皇帝的位子,谁都想坐,当皇帝整天提心吊胆害怕有人会来杀我。”一听这话里有话,石守信等人吓得慌忙站起来说:“陛下为何口出此言?”“你们无异心,可你们手下的人呢?一旦他们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这皇帝怕也不行吧?”这一番话直把石守信等人给说懵了,不知如何表白才是,连忙跪地表忠心请皇上指一条路。宋太祖长叹一声说道:“人生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人所追求的不过是金钱美酒,子孙安泰。你们何不去当个地方官,寻个好去处,造些好房院,为子孙立业天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第二天,石守信、王审琦等果然都上书称自己有病,不适宜领兵征战了,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十分高兴,对他们赏赐安抚了一番后,随之宣布免去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罗彦环等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到地方州郡去作节度使。

“杯酒释兵权”后,禁军中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等职务不再设置了,只剩下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这三个不能相互统属的职务。这三个职务互相牵制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指挥使的长官都是由资历较浅的后辈武将担任,使其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为了“安抚”被释去兵权的石守信等人,宋太祖不但向他们赏赐了大量的钱财,而且表示要同他们结为亲戚,不久,太祖寡居在家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就嫁给了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则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通过这种赐婚,这不但使石守信等人在一失一得中获得了一种心理平衡,进而消除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类的疑惧,从此君臣之间的矛盾较为合理的得到解决,上下相安无事。

南北用兵统一全国

五代十国末期,人们经过长期的战乱,实现安定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历史趋势已经形成。早在后周时期,宋太祖作为周世宗的最得力助手,就曾协助周世宗在推进统一的军事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当他代周自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之后,自然就把完成中国统一的任务当作主要任务。

从当时的客观形势看,刚刚立国不久的宋王朝周围存在着几个由外族所建立的敌对国家和许多由汉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在北方有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在西北有党项族的强大势力,夹在二者之间的则是割据山西一带的北汉,北汉受到契丹的支持,与现在的宋王朝一直处于公开敌对的状态。在江淮以南,则存在着南唐、吴越、后蜀、荆南、湖南。南汉、南平、漳泉等八个割据政权。虽然这些割据政权处于物产丰富、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由于其各自疆域狭小,又互不联合,因而大都国力衰微,不得不向宋王朝表示名义上的臣服或通好。

宋太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后就开始了武力统一全国的历程。

乾德元年(963),宋太祖任命慕容延钊出征荆湖。临行前,他对慕容延钊说:“出征湖南,必然要借道于南平,南平国势衰弱,可顺便将其攻灭。”

慕容延钊等依计而行,于乾德元年(963)二月,出兵湖南途中攻破江陵,高继冲归降。一个月后,湖南亦被平定。

平定荆湖以后,后蜀这一雄据川中的南方大国已处于坐以待毙的境地了。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宋太祖派大将王全斌、曹彬分兵两路,仅用66天的时间就灭亡了后蜀,取得了46州240县的广大领土。

平定后蜀不久,宋太祖两次用兵进攻北汉,都由于遭到强烈的抵抗,无功而返。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开宝三年(970)九月,宋太祖决定攻取南汉,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60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将就曾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现在,潘美等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命令后,马上就攻陷了贺州,随之攻克昭、桂、连、韶四州,大败南汉军十余万于莲花峰下。至次年二月,即攻克广州,南汉灭亡。宋王朝又取得了60州214县的领土。

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三个割据政权个个自危。宋军依照樊若冰的图示在采石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获得成功,其主力部队通过浮桥,顺利跨过了长江天险,大败南唐水陆兵十余万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与此同时,钱镠率兵攻克了常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不久即攻入金陵,俘虏了南唐后主李煜。

灭南唐是宋太祖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宋太祖战略部署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967年,宋太祖死去,宋太宗按照宋太祖的既定方针,继续对吴越和漳泉施加压力,终于不动干戈,迫使吴越和漳泉两个割据政权投降。在此基础上,宋太祖一鼓作气,灭亡了北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终于结束了。这时,宋太祖已去世三年。

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宋初南北用兵、统一全国的同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首先是“稍夺其权”,即削弱地方势力。乾德元年(963),平定了荆湖以后,宋太祖作出废除荆湖地区“支郡”的规定。宋太祖宣布,新征服地区仍保留节度使,但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支郡”被取消了。同时,宋太祖逐渐向这些地方派遣文臣出任“知州”,以取代原来掌管州务的武将。最终形成了宋代的“以文臣知州事”的制度。

废罢支郡和“以文臣知州事”,使位尊权重、声势煊赫的节度使的权力受到极大削弱,其实际权力仅等于某一州郡的长官,有时甚至徒具空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

其次是收归各地的财政大权,乾德二年(964),他发布了一道十分重要的诏令,要求各州除留有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财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应全部奉送到京城,不得无故占留。

地方丧失了财权,自然也就无法“屯兵自重”了。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与赵普所讨论的“收其精兵”的措施实施起来就很顺利了。宋太祖为收地方精兵而创立的兵分禁、厢的制度,也为其后代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两宋兵制中的一大特色。

宋太祖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宋初极力放宽科举考试的范围,无论家庭贫富,门第高低,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同时严格考试制度,以防权贵豪门徇私。

与此同时,又着力改变重武轻文的旧风气。宋太祖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延用名儒,以劝励教化。针对五代时期文教不兴,学校荒废的情形,他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当国子监开学讲书之日,他很高兴地前去看望读书的学生。

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统治集团。宋太祖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对这些文臣再也不能像五代时期那样,只是当作点缀摆设,而应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这样国家就安定下来了。宋太祖还一直推行广施恩德、与民休息的方针,实行轻摇薄赋、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发展工商贸易,大得民心,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宋朝各地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史上经济空前发展繁荣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中就有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项大发明出在宋代。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亲率大军对北汉发起了第三次攻势。10月,正在激战中,这位胸怀统一大志、正置“天命”之年的杰出君王在刀光剑影中不幸暴病身亡,年仅50岁。

宋太祖赵匡胤戎马一生,南征北讨,励精图治,奠定了两宋300年的基业。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不愧为动荡分裂的时代力挽狂澜的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