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励志成功的故事

一不做二不休

【释义】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脱过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高官,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酢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酢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酢、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酢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酢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酢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酢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

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一败涂地

【释义】涂地:指血肉涂抹满地。比喻失败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刘邦,江苏沛县人,年轻时任秦朝泗水亭长之职。朝廷征募建造秦始皇陵墓的工人,他奉命带领着一批民工前往骊山。可是,途中不断有人逃走,刘邦心里想:“再这样下去,恐怕还未到骊山,民工都将逃得干干净净,身为带队和亭长,必将受到罪责,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将他们都放了,自己也逃吧!”刘邦将想法向众人一讲,众人都非常感动。有些不愿逃走的,便追随刘邦躲进荒山中。

不久,陈胜、吴广起义。刘邦的好友在沛县任小官吏的萧何和曹参建议县令说:“目前局势,何不请刘邦回来帮助呢?”县令即派樊哙前去邀约刘邦,不料当率领百余部众的刘邦到达城下时,县令因见人数众多,恐刘邦倚众造反,下令关闭城门,并打算暗杀萧何、曹参。萧何、曹参获知情况有变,便连夜逃到刘邦营中。刘邦来到城下,写了封鼓动民众造反的信,用箭射入城里,城中百姓立即响应,杀掉县令,大开城门迎接刘邦军队,并共同推举他为首领。刘邦谦让道:“目前天下局势仍是混乱不平,如果你们选错了统率者,将会使起义之事一败涂地。”

但萧何、曹参等人极力拥护刘邦,刘邦便不再谦让,最后以沛县为根据地,揭开了推翻暴秦、楚汉争霸的序幕。

一鸣惊人

【释义】比喻平时不动声色,却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著名学者,他因家里穷,年龄很大了还没成家,只好入赘到女家为婿。再加上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这在当时是很让人瞧不起的。但他机智聪明,博学多才,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即位以后,整天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不问国政。文武群臣,也学着他的样儿,荒功废业,违法乱纪,遭致各诸侯国都来侵犯。在他即位后的几年里,三晋伐齐灵丘,鲁国占领齐阳关,晋侵至齐博陵,卫夺齐薛陵,赵攻占齐甄地,齐国危在旦夕。在国难当头之时,谁要是劝他改邪归正,不是给关押起来,就是遭到责骂,有的甚至杀头。

齐威王有个怪癖,喜欢听笑话,猜谜语。淳于髡滑稽幽默,言语风趣,他打算用谜语来劝告齐威王。

一天,淳于髡来到宫廷求见齐威王。齐威王正在饮酒作乐,厅堂里一群歌伎正伴着靡靡之音,翩翩起舞。齐威王正陶醉其中,见到淳于髡后很不耐烦,连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呢,有事明天再说。”

淳于髡说:“大王,我最近听到一则谜语,特意来讲给您听。”

齐威王一听谜语,高兴地说:“好啊,快讲,快讲。”

淳于髡说:“咱们齐国有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的时间,它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吗?”

淳于髡刚一讲完,齐威王就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齐威王以前荒淫无度,只不过是个假象。当时齐国的政权掌握在卿大夫手中,他自己需要观察、考察一下,哪个是忠,哪个是奸。

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用谜语讽喻他,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心整顿朝纲,收复失地,振兴齐国。

第二天,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入宫,严肃地说:“从今天起,我要整顿朝政,有功的,加以奖励;对那些危害国家的,要严加惩罚。奖惩先从县吏开始,你们说一说下面县吏的情况?”

大臣们吞吞吐吐,没人能说出来,齐威王加重了语气又问一遍,有几个大臣说:“阿城县令很好,即墨县令最坏。”

齐威王下令全国72名县令都到都城述职,还在大殿前放了一口大锅,煮得滚开。大臣和县令上朝后,齐威王把所知情况统统摆出来。下令将阿城县令扔到滚开的大锅里煮了。

原来,齐威王早已派心腹将各个官员的情况摸透了。即墨县令为人正直,从不贿赂大臣,因此无人说他好话,而阿城县令荒废县政,巴结上司,行贿受贿,所以许多大臣为他说好话。

接着,齐威王又命令将几个颠倒黑白的大臣也扔到锅里。从此,齐国上上下下,人人震惊恐惧,百官不敢为非作歹,都尽心竭力供职,齐国上下大治。同时,又收回了失地,加强了国防。二十多年诸侯国再不敢小视齐国。

九死一生

【释义】命运不济,多次濒临绝境。也用来形容历尽艰险,死里逃生。

【出处】楚·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牵挂百姓疾苦,即使遭到奸人陷害而被流放时,仍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有一节是这样写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人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大意是:“我经常深深地叹息,用袖子擦去满眶的眼泪,因为我时刻思念着楚国百姓,他们是那样艰辛、劳累!我只不过是追求美好的德行,却招来辱骂,竟然丢掉官位。流放我、迫害我、侮辱我,因为我身上戴着蕙草,因为我采集了芳草、佳卉!怕什么!只要是我真心喜爱的,即使为它死亡九次,也决不后悔!”成语是由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演变为“九死一生”。

人心所向

【释义】众人都有共同的向往。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熊远列传》。

晋朝人熊远很有威望,人们敬重他为官清廉、孝敬父母,而且平易近人,待友诚善。

熊远在年轻时便胸怀大志,立志做国家栋梁。一次,县令召他到县衙门做功曹,但他却辞谢不从。人们看他不愿做官,但又希望这样的好人做官,为了让他能为百姓谋利益,便强行为他穿上官服,戴上官帽,拉着他来到县衙里,他才勉勉强强地做了这个功曹。

熊远在县衙里办事认真,处事公道,深受百姓的爱戴,他的名声越传越远。他到县里仅仅10天,郡里便看上了他,将他提拔到郡里做官。来到郡里,熊远见到太守,头一件事便是对太守说:

“大人,你还是让我回去吧,我能辞退大官不能辞退小官,请让我回到县衙去吧!”

太守哪里肯放他硬是让他留在郡里。在郡里他又为国家和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后来,熊远成了司马睿的主簿。当时晋朝执政的是愍帝司马邺。有一年新年,朝廷要举行盛大庆祝活动,为了使庆祝更有气氛,朝廷安排要歌舞奏乐。

熊远认为这样做有些太过分,与当时国家的危难局面非常不相称。因为连年的战争与灾害,使国库空虚,现在朝廷的开支都处于维持现状,再拿出钱来大肆铺张,这钱从哪里出?惟一的办法就是到百姓那里去搜刮,这无疑又要给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使他们更加苦不堪言。

于是,熊远决心上书劝谏晋愍帝。他连夜起草奏章,第二天早朝便急急忙忙地呈了上去。在上书中,熊远写道:

“上古时候,尧帝死后四海之内都停止演奏音乐。《礼记》一书说,遇到凶年丧事要减少饭食,撤去奏乐。现在晋怀帝刚刚死去不久,贼人当道,人神共忿。天子应与百姓同忧,人心所归向的只是道德与仁义(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劝天子应该提倡忠孝之仪,宣扬仁义之统,不要搞那些声色犬马的玩艺。这与社稷安危、与百姓安危都没有什么好处。臣下所言如有一定的道理,就请圣上不要再搞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了。”

司马睿对熊远的这些建议非常赞同,也苦口婆心地去规劝晋愍帝,并对他晓以利害,让他以社稷为重,以百姓的生活为重。在熊远的奏章与司马睿的劝说下,晋愍帝最后还是听从了。

后来,熊远看到国内农田不整,到处一片荒芜,这使得粮食产量极低,百姓们无心种粮,几乎到了无法糊口的地步,至于向国家交税就更无从谈起了。

于是熊远建议皇帝,在这一年的立春那天,率领三公九卿,满朝文武百官到田里躬耕,用这种办法鼓励百姓种田。到了立春这一天,只见田野上龙旗飘扬,身着各色官服的百官在晋愍帝的率领下,拉犁的拉犁,点种的点种,一片繁忙景象。百姓们看到皇帝亲自率领百官种田,也都争先恐后地来到田间,这一年果然获得了大丰收。

万众一心

【释义】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隽传》。

黄巢在东汉末年领导了黄巾大起义,引起朝廷恐慌,灵帝派朱隽率军镇压,大军在宛城与韩忠的起义军相遇,朱隽在探察清楚韩忠在宛城的东北守备较弱,就派一分队第二天大张旗鼓地攻其西南,然而自己却率主力突袭东北,终于攻占了外城。

朱隽不顾韩忠的谈判要求,加紧围攻内城,可一连几天都遭到了起义军的顽强抵抗。攻城屡屡受挫,朱隽又登上外城城墙向内城眺望,接着,下命令叫部队后撤几里。撤退后不久,城内守军纷纷冲出城外,试图突围,朱隽的兵马乘机从侧翼杀过来。韩忠不备,想再退回内城已来不及,起义军只得四散而逃,伤亡很大。

事后,朱隽的部下问他用的什么计谋,他得意地说:“我从高处看得很清楚,内城十分坚固,城内尽是守兵。他们想谈判谈不成,想突围又出不去,他们只有万众一心跟我军拼命。一万个人齐了心尚且势不可挡,何况他们有十万人马呢!倒不如先缓一缓,暂且松动一下包围圈,让他们产生突围的念头,然后乘乱杀上去,那么他们的士气也就瓦解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大江东去,两岸旌旗漫卷,鼓角争鸣,三方智者斗勇。孙权与曹操的大军隔江对峙,一场恶战在赤壁北岩附近拉开了帷幕。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事代表,应东吴之邀,参与以周瑜为总指挥的对曹军的联合作战部署。

战前,交战双方互相派遣间谍刺探军情。曹操派周瑜当年的同学蒋干过江,以老同学的身份住在东吴的大营之中,接着又派荆州降将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

周瑜早已看破此计,他表面上对曹操派来的这三个人摆出一副信任的态度,暗中却对他们严加监视。然后,将计就计,巧妙地利用他们,向曹军传递虚假的军事情报,并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东吴老将黄盖与周瑜事先定下苦肉计,由他建议东吴投降曹操,周瑜故作震怒,将黄盖一顿痛打。黄盖则以此为借口向曹操诈降。然后,由东吴的谋士阚泽替黄盖送信,表示愿意降曹,对周瑜进行个人报复。

曹操听说东吴有人来降,便亲自接见了阚泽,他先表示怀疑,可是随后接到蔡中和蔡和的密信,证实黄盖确实被周瑜狠狠地毒打过,这才信以为真。

周瑜看到黄盖诈降成功,又请住在东吴的奇士“凤雏”庞统继续用计。蒋干过江后,白天闲极无聊,便四处游逛,“巧遇”庞统。

蒋干知道庞统是一代高士,便劝说庞统投奔曹操,将来做番大事业。庞统对蒋干说,他正求之不得,便拿着蒋干的书信过江与曹操相见。

曹军中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惯于水战,一上船就晕船,一个个东倒西歪。庞统给曹操出主意,建议他们将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

于是曹军的士兵们在联接在一起的战船上操演阵法,与在陆地上一样平稳,曹操见了,赞赏庞统这种做法的高明。

曹操做梦也没有料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周瑜火烧曹军而预先做下的准备工作和设下的圈套。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整天北风呼啸,将火烧向曹营必须有东风吹拂,但这时却不是刮东风的时候,去哪里唤东风呢?为此事,周瑜一筹莫展,坐卧不安。因为没有东风,他以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不得已,周瑜装起病来,躲在大帐中苦思冥想破曹大计。

大战在即,总指挥却病倒大帐,这可急坏了东吴大大小小的各级将领,他们心中惴惴不安,惟恐破曹大事付之东流。谋士鲁肃更是万分焦急。

诸葛亮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探病的名义来到周瑜的大帐中。

诸葛亮见到周瑜,对他说:

“周将军的病,在下能治,将军只要看了我开的药方,就会立即康复!”

说完,在他手心写下“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行小字。

周瑜看罢,立刻兴奋地从床上跳了下来,请求诸葛亮帮忙。诸葛亮说:

“将军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当义不容辞!”

诸葛亮通晓天文,早已测出近日必有东风。周瑜凭借诸葛亮的东风,将曹操的大军烧得死伤无数,无力应战。

义不反顾

【释义】“义不反顾”也作“义无反顾”,比喻在道义上只许奋勇向前,不能徘徊后退。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西汉时期,我国西南部地区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被称作西南夷。有的还生活在氏族部落状态中,有的已进入到奴隶社会,形成一个个小的国家。

汉武帝为了与西南夷的部族沟通,派郎中唐蒙(曾任鄱阳令)修治通往夜郎(贵州西部一带)西(bó)中(四川宜宾一带)的道路。唐蒙在巴、蜀二郡征用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并在西南一带大肆骚扰,这引起了巴、蜀百姓的惊恐和不安,于是那里就发生了骚乱。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就命文人司马相如责备唐蒙,又命他写《谕巴蜀檄》,解释唐蒙的骚扰不是汉武帝的旨意,又威胁巴蜀人服从汉朝的命令,司马相如在檄文中写道:“边境郡县的士卒们,听说要打仗,他们人人都挽弓冲锋,执戈向前,汗流浃背,紧紧相随。个个争先,唯恐落后。他们迎着敌人的刀刃,冒着如蝗的飞箭,为了正义,决不徘徊退缩;宁可战死,也不愿做逃兵,他们满怀义愤,如同自己有深仇大恨。难道他们愿意死、厌恶生吗?难道他们不是在编的大汉国民、与你们巴蜀百姓不属同一个帝王管辖吗?他们深谋远虑,从长计议,急国家之所急,替国家排忧解难,心甘情愿尽到自己的责任。”司马相如的檄文,是为了说服巴蜀老百姓能够顾全大局,听从汉朝的命令的。他的文章果然奏了效。巴蜀一带暂时安定下来,修路的工程又开始进行了。

大器晚成

【释义】原意是大才需经长期磨炼方能成就。现指成名较晚的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往往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而将尸骨弃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

崔琰见到这种情景,劝袁绍下令禁止,以免再有这类事情发生。他对袁绍说:“古时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共愤,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啊!”

袁绍感到崔琰非常及时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立即命令崔琰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留他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们,并说:“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曹操听了手下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时间。

会见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则扮作贴身卫土,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

“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

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以后淡泊功名,一时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说:

“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

崔琰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每次遇到亲友,都对他们说:

“我与诸位的看法不同。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作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有错。其实崔林非常有才能,他从小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知识,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这个人才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成语“大器晚成”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战死沙场,无棺盛殓。一般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在战场上。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有一次,马援凯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群。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

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啊!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

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国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男子汉应该为国捐躯,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不屈不挠

【释义】屈:屈服。挠:弯曲。意指在恶势力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十分顽强。古作“不桡不诎”。

【出处】汉·班固《汉书·叙传下》。

西汉成帝时,京城长安谣言四起,纷纷传说要发大水了,结果搞得人心不安,都争先恐后地准备搬家。

在一片混乱中,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吓得六神无主,他惊慌失措地来到成帝面前劝其避水,“慢着!”丞相王商挺身而出。王商劝阻成帝说,事情的真实情况还没有调查清楚,皇帝率先奔逃,肯定会使人心更加慌乱,应该对这件事展开调查,最后再下结论。成帝听后依言展开了调查,发现洪水一事果然纯属谣传。他因此对王商大加赞赏,并批评了王凤。

此事过后,王凤对王商便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他多次在成帝面前诬陷王商,成帝禁不住花言巧语的劝诱,最终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后来,史学家班固评论王商是因为“不桡不诎”,坚持正义而丢的官。

斗鸡走狗

【释义】指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的无聊嬉戏。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

西汉时,有一个大臣叫袁盎(《汉书》作爰盎,此从《史记》),字丝。吕后专权时,他曾当过吕后的侄子吕禄的舍人。汉文帝是被其兄袁哙保任,得为中郎。后历任齐相、吴相。袁盎与御史大夫晁错一直都有矛盾。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告发袁盎“多受吴王(刘濞)金钱,”袁盎被降为庶人。

汉高祖刘邦在世时,为了巩固刘氏政权,曾封了许多同姓王。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王、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国,发动了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袁盎朝见景帝,挑拨景帝与晁错的关系,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向景帝建议诛杀晁错。在袁盎的诱导下,景帝错杀了晁错。但是,杀了晁错,并没有制止刘濞等人的叛乱,七国叛军反而更加猖狂地向朝廷进攻。在事实面前,景帝才醒悟过来,重新下了平叛的决心,派周亚夫为太尉率军迎击,最后平息了这次叛乱。

叛乱平息以后,袁盎在楚王刘礼手下为相,但所献计策不被楚王采纳,袁盎遂病免居家。病归以后,袁盎以前的威风和斗志逐渐消失,竟在乡间随波逐流,斗鸡走狗,以度余生。后来,因事被梁孝王所怨恨,遭到刺杀。

无所不至

【释义】“无所不至”表示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给他的学生讲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共事时说:“不要同品质低劣、庸俗鄙陋的人共事,因为这种人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个人的得失绞尽脑汁。‘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意思是: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担心自己得不到;得到了职位后,又怕失掉;如果他怕失掉,就会无所不用其极,想方设法来保住已得的职位。孔子说完之后,稍停了一下,然后告诫学生们:“像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一定不要与他们共事。”

水滴石穿

【释义】水不停往下滴,时间长了可以将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张乖崖是宋朝崇阳县的县令,当时,社会风气不正,有的士兵蔑视将领,有的小官无视上级,有令不行。张县令上任后,决心下狠心治一下那些为非作歹的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敢把我杀了吗?”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无理,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完以后,张乖崖二话不说,就把小吏杀死了,从此以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东山再起

【释义】失败后重新恢复力量再来。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安传》。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曾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常与大书法家王羲之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朝廷几次召他作官,都被拒绝了。

北宋著名改革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名字就是他父亲希望他能够成为像谢安一样有用的人物,才为他起的。

谢安40几岁才出来做官,曾官至宰相,他气度宽宏,性格冷静,即使在危及性命的紧要关头,他仍然能与平时一样,泰然处之。有两件事最好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性格。

有一天,他与隐士孙绰结伴到海上游玩,忽然风起浪涌,小船随着大浪上下沉浮颠簸。船上的人惟恐船翻人亡,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只有谢安稳如泰山,依然饮酒赋诗。船夫以为他喜欢风浪,便继续向深海划去。这时谢安不紧不慢地说:

“还往前行,我们能安然返回吗?”

船夫听了,立即掉头,同船的人非常佩服谢安的沉着镇静。

简文帝病故,权臣桓温企图篡晋自立,他在新亭的军帐设酒宴款待王坦之和谢安,其实这是个“鸿门宴”,桓温在帐外埋伏下刀斧手,要在席间杀死王坦之和谢安。

王坦之见手执利刃的刀斧手就要杀出,不禁惊慌失措,但谢安则处变不惊,他对王坦之说:

“晋室江山的存亡,就在我们这次会见啊!”

王坦之被吓得冷汗湿衣。谢安却谈笑风生,饮酒依然,并有意用话开导桓温,最后竟劝止了桓温的叛乱。

谢安在担当要职之前,长期隐居在东山。开始时,他被任命为司徒府著书郎,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每天与王羲之等人登山临水,饮酒作诗。后来,扬州刺史庾冰听说他才能非凡,决心请他出山,命令郡县的官员进行威逼,他却一概置之不理。

有人感叹说:

“谢安不出山,让天下人怎么办啊(安石不出,如苍生何)。”谢安之所以隐居,主要考虑到怕影响在外做大官的弟弟的前途,当他弟弟遭到免职后,他才出山,最后官至宰相。

出人头地

【释义】形容高人一等,在别人之上。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苏轼传》。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聪慧绝伦,文章写得极好,二十岁时便进京考状元。

当时,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前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大为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考卷上考生的名字是封住的,欧阳修以为这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只取为第二名进士。

《刑赏忠厚论》其实是苏轼写的。苏轼在荐试中显示了他卓越的才学,以后又在殿试中得中。苏轼对主考官欧阳修非常佩服,以后又送了几篇自己的文章请欧阳修指点。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作,心里内疚得很,觉得委屈了苏轼,再看到苏轼所作的其他篇章,篇篇才华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德高望重的梅尧臣说:“苏轼文学才华犹甚于我,他高出了我一头啊!”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以为欧阳修是太谦虚了,后来他们看了苏轼的文章后才信服。

苏轼后来所作的文章果然超过了欧阳修等名家名作,一时名声大振。

出将入相

【释义】“出将入相”的意思是,出则可为将,人则可为相。人们常用这个典故指称文武兼备的人才。

【出处】此典出自《旧唐书·李德裕传》:“德裕以器业自负,特达不群。好著书为文,奖善嫉恶,虽位极台辅,而读书不辍。有刘三复者,长于章奏,尤奇待之。自德裕始镇浙西,迄于淮甸,皆参佐宾筵。军政之余,与之吟咏终日。在长安私第,别构起草院,院有精思亭,每朝廷用兵,诏令制置,而独处亭中,凝然握管,左右侍者无能预焉。东都于伊阙南置平泉别墅,清流翠筱树石幽奇。初未未时,讲学其中。及从官藩服,出将入相,三十年不复重游,而题寄歌诗皆铭之于石。”

李德裕,唐代赵郡人,字文饶,才华出众,历任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诸朝。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由淮南节度使升任宰相。执政六年,晋升为太尉,封卫国公。后来遭到异党打击,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唐宣宗(李忱)大中三年,死在贬谪的地方,时年六十三岁。

李德裕自恃才能和业绩突出,我行我素,清高自傲,不同一般人来往。喜欢著书写文章,褒奖善良,嫉恶如仇,虽身居宰辅高位,仍然坚持读书。有一个叫刘三复的人擅长写奏章,李德裕待他非同一般。自从李德裕镇守浙西时起直到在淮西任职,刘三复都是他的座上宾,参与议事。处理好军政公务之后,经常与刘三复一起吟诗咏文,终日不停。

李德裕在长安私宅建起了一个起草院,院内设有精思亭,每当朝廷用兵、皇帝诏令筹划安排的时候,李德裕就单独住在精思亭里,凝神构想,手握笔管,禁止侍从打扰他。东都洛阳市南的伊阙之地,设有平泉别墅,那里清流翠筱,奇树怪石,异常幽静。当初,李德裕未当官时,在此地讲学。等到去离京畿较远的地区当官,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三十年间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而他题写的歌诗之类都铭刻在石头上。

半途而废

【释义】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

东汉有一个人名叫乐羊子,他的妻子非常贤慧。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

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会白白浪费掉了。”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听了妻子这一席话更觉得惭愧,赶忙告辞离家,继续回去完成学业,终于事业有成。

厉兵秣马

【释义】磨快兵器,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当上霸主,不择手段。为了摸清郑国的虚实,派秦将杞子到郑国去帮助郑国设防。

不久,杞子派人回来报告秦穆公,说是郑国已经让他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穆公暗中发兵来偷袭郑国,他可以打开北门作为内应。

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孟明视等三人领五万大军去偷袭郑国。秦国老臣蹇叔极力劝阻,认为秦郑二国相距太远,中间还隔着晋国,如果走漏了风声或遇到晋军的袭击,就非常危险。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劝告,坚持发兵。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在离郑国不远的地方碰到了一个贩牛的商人。这个商人叫弦高,是郑国人。他估计秦军是去袭击郑国的,非常着急。他灵机一动,一面派人赶回郑国去报告,一面挑了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送给秦军作犒劳品。

弦高见到孟明视,对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带兵要到我们郑国去,特意派我送来这些东西慰劳你们,表示一点心意。”孟明视见弦高送来慰劳品,又说了那样的话,就以为郑国真的已经知道秦军来偷袭的事,肯定作好了准备,就取消了攻打郑国的念头,改为攻打滑国去了。

郑国这边接到弦高派人送来的情报,马上派人去察看秦国将领杞子的动静,发现他们果然已收拾好了行装,磨好了兵器,喂饱了马,作好了战斗的准备。

郑穆公于是就派人去暗示杞子,说郑国已经知道秦国要进攻郑国。杞子见机密已经泄露,赶紧带着他的人马逃走了。

后来,秦军在灭掉滑国回秦国的途中遭到了晋国军队的袭击,全军覆没,孟明视等将领被俘。

“厉兵秣马”也作“秣马厉兵”。

饥寒交迫

【释义】饥饿与寒冷一同迫来。形容穷困潦倒。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

唐高祖李渊爱护士兵是出了名的,他做事从不武断,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下决心。遇到比较复杂的案件,他会亲自提审犯人。

当时,武功有个叫严甘罗的人,在地方上因为抢劫犯了法,被官吏抓来关在监牢里。正逢高祖亲审囚犯,官吏将严甘罗押到高祖面前。

高祖见这个犯人,衣衫十分破旧,难以遮盖全身,因为冷的缘故,拱着一副尖瘦的肩膀,瑟瑟缩缩地跪在地下,显得很可怜,根本不像一个为非作歹的人,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做强盗?”

严甘罗打着哆嗦回答:“饥寒交迫,所以做强盗活命。”

唐高祖听了严甘罗这句话深受感动,觉得严甘罗很可怜,便从轻惩罚了他一下。

立锥之地

【释义】只有插下锥子的地方,可见其小。形容没有立足之处。

【出处】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在一次楚汉相争的战斗中,刘邦在荥阳战败,刘邦手下有个谋士,叫郦食其,他劝刘邦说:“六国的后人无立锥之地才反抗秦国的,你如给他们复国,他们就会倾全力帮助你。”

刘邦立即下命令:“马上去刻印鉴,你带上印鉴去六国为我办理此事!”

这事让张良知道了,张良气冲冲地来见刘邦,一进门就喊:“陛下,是谁替你出的这个坏主意?如果这样做下去,您的一切希望就全完了!”

刘邦惊讶地问:“有这么严重吗?”

张良冷静地给他分析利害得失的关系:“现在天下的游士离开自己的故乡,远离家人、亲戚,遗弃祖先的坟地,跟随你东征西战,日夜都想回到故乡去,盼望重立旧国,你若是果真复立了韩、魏、赵、齐、楚、燕,那时六国鼎立,天下的游士就各为其主不会再有人帮助您打天下,楚国势大又会出现六国臣服的局面,您就什么都没指望了!”

刘邦听了张良的一席话,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赶紧下令,把刚刚刻制的印鉴全部销毁。

任重道远

【释义】“任重道远”比喻担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一次,曾子的学生去问曾子:“读书人应该如何做人?”曾子说:“必须刚强而有毅力。”学生又问:“为什么要这样呢?”他回答说:“治理天下的任务很重,道路又很遥远。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是担不起这副沉重的担子的。”说到这里他又看了看学生,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把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一副担子难道不沉重吗?就是做到老死,也不一定能实现施仁德于天下,能说这一道路不遥远吗?”学生们听后严肃而又认真地说:“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坚韧不拔地把这个担子担当起来。”曾子听了微笑着点了点头。

决一雌雄

【释义】雌雄原为动物的属性,这里引申为高低、胜负。指比试高低,决定胜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了称霸连年进行征战,时间长达五年。

有一年,楚汉两军在广武(令河南荥阳东北)对峙。刘邦和项羽分别驻守在广武的东、西两城。两城只相距200步,中间只隔着一条广武涧。

一天,项羽亲自来到阵前,向刘邦喊话说:“天下动乱不定已有多年,至今还不能平静,都是因为你我两人的缘故,今天咱们拼力决一雌雄,从此再不要让百姓们跟我们受苦了!”

刘邦回答道:“斗力只是愚人的比试,斗智者高明,我选择斗智。”

项羽下令让勇士们出阵挑战,一连去了三批人,都被汉军的一个神射手楼烦用箭射死。项羽大怒,亲自披挂上阵挑战。楼烦正待射箭,项羽瞪起双眼向他大喝一声,真个是声震大地,吓得楼烦正眼不敢看他,转身逃到汉军营垒里去了。

可刘邦还是坚持“斗智”,只管滔滔不绝地数起项羽的“十六罪状”来,就是不出阵应战。直到项羽的弓箭手从暗处向他射一箭,刘邦这才负伤退却。

众志成城

【释义】形容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出处】春秋·左丘明《周语·国语下》。

周景王爱好音乐,他最喜欢的乐器是钟。他想为自己铸一口大钟,于是命令手下到处收集好铜。

周景王对钟的要求很过分,可以说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工程。大夫单穆公和司乐官州鸠都不支持周景王铸大钟,屡次劝阻周景王别这样做。可是周景王不听他们的劝告,坚持要铸钟。第二年,终于铸成了一口大钟。周景王高兴得跳了起来,立刻就让乐工演奏。那些善于逢迎拍马的乐工演奏了乐曲,并向周景王祝贺,称赞大钟的声音悦耳动听。

周景王听了很是得意,他对州鸠说:“你当初反对我铸钟,说大钟的声音不和谐,现在钟铸好了,你好好听听,这声音多么悦耳,多么和谐!”

州鸠直言不讳地说:“我觉得大钟的声音一点都不悦耳,一点也不和谐。我认为,如果天下老百姓都拥护、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大王为了铸这口钟,劳民伤财,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了,他们都在怨恨大王,到处都是议论、反对的声音,这怎么叫和谐呢?!无论什么事,只要是老百姓赞成的,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如果是老百姓反对的,就肯定会失败。有句谚语说得好:众人团结一心,就会成为坚固的城堡;众口一辞的舆论,足以把金子熔化。应不应该铸这口钟,现在这口钟造成的影响如何,还请大王洗耳恭听呀!”

兴利除弊

【释义】兴办有利的事业,革除弊端。

【出处】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受宋神宗之命改变国力衰弱的局面,为此他设立“三司”条例司,来整军理财,由于新法得到宋神宗的认可才推行下去,王安石也由参知政事迁到宰相一职。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起了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作用,国家财政也有所改善。于是,大地主的政治代表纷纷反对,其中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右谏议大夫司马光。

司马光原与王安石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新法推行上产生了分歧,司马光不同意新法的推行,认为新法是无端生事,会招天下人的怨恨。为此,司马光一连写了几封信给王安石,劝他废除新法。

王安石在收到司马光第二封来信后,再也无法沉默,便复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信中有一段的大意是:

“我认为,从皇上那里接受了命令,在朝廷上议订并修正法令制度,并把它交给有关负责官员去执行,这不算是侵犯原来官员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整顿财政,使国家富强起来,这不算是与民争利;抨击错误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算是拒绝接受别人的批评。”

司马光见没有劝动王安石,就加紧抨击新法的弊端,宋神宗见其执迷不悟,就调他到河南洛阳编修《资治通鉴》。但是新法也没有进行下去,宋神宗死后,政权由神宗的母亲高太皇太后所得,反对新法,便启用了司马光,新法自然就没有推行下去。

创业维艰

【释义】“创业维艰”比喻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而要创一番大事业,更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不可。

【出处】此典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自幼天资聪敏,遇事果决;对于文学也有相当造诣。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世民劝其父亲李渊举兵,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李世民即位后,锐意图治,去奢轻赋,宽刑整武,成为一代英王。

太宗问群臣道:“是创业艰难呢?还是守成艰难呢?”贤臣房玄龄回答说:“陛下创业初期,群雄并起,割据四方,经历大小数百次战役,才平定他们,统一天下。我觉得创业艰难。”谏臣魏征接着点头说:“自古以来,帝王获得天下,大都经过一番困难,但后来都因为贪图安逸而失去了。因此,我认为守成才是真正的困难。”太宗听了他们的观点,便总结说道:“玄龄跟着我平定天下,大小数百战,出生入死,他觉得创业艰难是没错的。现在我已建立了唐朝,魏征替我安抚天下,我也觉得,一个人到了富贵的时候便会骄奢起来,骄奢了便会懒散,不再努力,到最后就会失败了。所以,创业虽然不容易,但守成也是非常困难的啊!”最后,他又说:“创业阶段的困难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困难是怎样守成,我们都要鼓起勇气,要一点都不能松懈地干下去才行啊!”

同心同德

【释义】就是同一个思想信念。

【出处】《尚书·泰誓中》。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是商纣王,他骄奢淫逸,昏庸无能,还残害忠良,商朝的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同时,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领导下,渐渐强大起来。

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时候,周武王得知商纣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姜太公做元帅,去讨伐商纣。

其他各个诸侯国得知消息,也纷纷起兵参加到伐纣的行列中来。到了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各路军队会合在一起,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一次伐纣誓师大会。在誓师大会上,周武王宣布了商纣残害百姓的罪状,并且说,商纣王虽然有几十万大军,但这些部队的士兵们都是饱受纣王压迫的奴隶,他们与商纣王根本不是一条心,而武王有治国能臣十人,他们跟自己是一条心一个信念的,战斗力非常强。

周武王在誓词中还说,只要大家同一条心,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然后,周武王就率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离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只有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在这里与商朝军队发生大战。商朝军队的士兵们平日受尽了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恨透了纣,这时他们纷纷倒戈,掉转矛头,加入到伐纣的队伍中去。

周武王的军队一鼓作气一直追到朝歌。商纣见大势已去。就焚火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了。

“同心同德”也作“一心一德”。

同舟共济

【释义】济:过河。同乘一条船过河。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九地篇》。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他善于兵法、军事,在他帮助之下,吴国打败了比它强大的楚国,使诸侯对吴国都刮目相看,孙武还著有一部书叫《孙子兵法》。

一次有人问他:“怎样布阵才能不被敌人击败呢?”

孙武说:“你如果打蛇的脑袋,它会用尾巴反击你;你去打蛇的尾巴,它又会用头部来袭击你;你如果打蛇的腰部,它就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所以善于布阵的将才,也要将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势,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形成一个整体,前、中、后彼此照应,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散……”

那人这才明白队伍要想得胜,应该摆成蛇字形,但又产生了疑问,不知道士兵会不会像蛇一样,首尾互相照应呢?

孙武说:“这是不必担心的。战场是生死之地,战争迫使军队必然齐心协力。比如两个仇人,平日恨不得彼此吃了对方。但是他们同乘上一条船渡海,遇到了狂风恶浪,眼看就有葬身海底的危险,他们也会忘记旧仇,同心协力与风浪搏斗以避免船翻人亡的危险。连仇人在危险之时尚能同舟共济,何况没有冤仇、兄弟情深的将士呢?所以军队必然会像蛇一样成为一个整体,首尾相顾,彼此救援的。”

后生可畏

【释义】指赞扬少年年轻大有作为,前途无量,值得钦佩。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罕》。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慢慢地说道:“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给车子让路?”“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不由得称赞道:“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此言一出,孔子更是钦佩不已,忍不住赞叹:“少年人真是很有见识啊!”

后起之秀

【释义】秀:指特别优异的。后出现或新成长的优秀人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忱传》。

东晋时,王忱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崇。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义士拜访,总让王忱一起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觉得张玄恃才傲物,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一位名士,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果然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人物,真不愧是后起之秀啊!”

王忱笑道:“多亏舅父教导呀!”

多难兴邦

【释义】一个国家多灾多难往往激发这个国家兴旺发达起来。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灵王是个残暴之人,他野心勃勃,在除掉国内敌手之后,又派任举前往晋国,要求晋平公与他一起召开诸侯会盟,要当霸主。

晋平公却想自己当霸主。但是,晋国大夫司马侯认为晋国跟楚国争霸还要等待一段时间。他说:“楚王虽然倒行逆施,但还不到垮台的程度,可能上天要等他干尽坏事后才给他降下惩罚,楚国的臣民也会抛弃他。那时候,霸主的地位我们将不争而得。”

晋平公说:“楚国内部不团结,多灾多难,能当霸主吗?”

司马侯说:“一个国家多灾多难,当然不是好事;不过,有时候,多灾多难也能反过来成为他们振兴自己国家的力量。譬如,齐国内乱,国君被杀,公子小白平定内乱,击退了鲁国的入侵,取得政权,这就是齐桓公,他任用贤相管仲进行改革,国力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霸主。晋公子重耳被国君长期驱逐流亡国外,历经困难,终于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他整顿内政,加强兵力,使晋国成为第二个霸主。所以有时候多难兴邦。但如果楚灵王看不到他自己的危机,就算他当了霸主,日子也不会长的。”晋平公觉得言之有理,就在当年六月会盟,让楚灵王当了霸主。楚灵王称霸以后,更加肆无忌惮,放荡自任,不思进取,终于引来杀身之祸,他的变本加厉,使他的三个弟弟联合起来反抗他,终于落得个自杀的可悲下场。

夸父逐日

【释义】表示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从前,炎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夸父的,夸父是个敢想敢干的人,有一天,他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要去追赶太阳,和太阳赛跑。

他马上付诸了他的行动,迈开他的长腿拼命地奔跑起来。在北方的原野上,朝着西方,他竭尽全力地跑着。跑呀跑呀,他眼看就快要追上了,太阳的光芒照着他,太阳的热气蒸着他,他感到口渴极了,就不停地喝黄河和渭河里的水。他实在是太热太渴了,很快就把黄河和渭河里的水都喝干了,而他还是没有止住口渴。

夸父口渴难忍,但他还是要继续追赶太阳。于是,他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里的水。北方大泽在很远的地方,夸父还没有跑到目的地,就在途中渴死了。

夸父倒下了,但他手中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枝叶茂密的桃树林,桃树上结满了桃子,给路过的人们解渴。

尽善尽美

【释义】形容事物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八佾》。

春秋时,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争权夺利,闹得百姓心神不定。孔子怕遭到灾祸,带着几个弟子逃到齐国。

有一天,齐国的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韶》的乐曲。孔子听得非常高兴,觉得它音调很动听,意思也表达得比较完美。他简直听得入了迷,一连几天都在回味着《韶》的音律,连肉的味道都不知道了。

不久,齐国的乐人又为孔子演奏了《武》的乐曲。孔子听了,也觉得它音调很动听,只是表达的意思还不够完整。

有人问孔子说:“先生,《韶》和《武》您都欣赏过了,请您讲讲看法!”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韶》乐好呀,它的曲调美极了,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极好。至于《武》乐嘛,它的曲调也美极了,只是意思还不够好。”

孔子为什么作这样的评价呢?原来,《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向往那个时代,所以极力赞美它;而《武》乐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周武王的天下是由讨伐商纣而来的,孔子喜欢文治而不喜欢武治,因此他就说《韶》乐好,《武》乐比不上《韶》乐。

曲径通幽

【释义】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可作风景的描写,也可比喻只有通过艰苦的跋涉,才能达到胜境。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朝诗人常建有一首诗里有这两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说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静的地方,僧人居住的房舍,就在那花木丛的深处。诗句直书景物,但又一语双关,说出了佛家的一个道理,即:要达到“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先得经过一段曲折修行的道路。

诗句的本意是写禅房佛境,但却无意中道出了一个曲折前进的哲理,是客观辩证法在诗人头脑中不自觉的反映。禅房坐落在深山花木丛中,但通往禅房僧院的道路却是坎坷不平、曲曲折折,没有什么笔直平坦的道路可走,必须时而登高,时而就低,时而左转,时而右折,经过崎岖小路的艰苦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幽处”虽美,但不经崎岖小路的艰苦跋涉是达不到的。

死里求生

【释义】在死亡的绝境中求生存的道路。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

楚国有一个勇夫名叫次非。有一次他外出办事,意外地得到了一把宝剑。次非很高兴地抱着宝剑乘船回家。船行到河心,突然从河中飞出两条蛟龙来,张牙舞爪要吃人,船上大乱。

次非问船夫:“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里的人还能保全性命吗?”

船夫说:“蛟龙出河,无人能救。”

次非立刻拔出宝剑说:“以前那些丢了性命的人,所以会死在江中,就是因为他们在危急时,虽有了武器,也不敢和蛟龙拚个你死我活,结果呢,性命还是不能保全。现在已是性命不保的时候了,男儿应当死里求生。”次非毫不畏惧地持剑纵身下江杀死了作恶的蛟龙。

百折不挠

【释义】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

【出处】《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

东汉有一个名叫桥玄的官员,他为人正直无私,嫉恶如仇。

桥玄年轻的时候,在唯阳县当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唯阳,他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派他去查办。周景同意后,桥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起来,详细调查羊昌的罪行。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翼得知这个消息,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桥玄。桥玄退还檄文,更加抓紧办案,终于使羊昌受到惩罚。桥玄从此名声大振。

汉灵帝时,桥玄当上了尚书令,他掌握了朝中大夫盖升仗着与灵帝有交情,在做南阳太守时大肆收受贿赂、搜刮大量钱财的事实,就向汉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收缴盖升的家产。汉灵帝不但不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桥玄于是托病辞职,告老还乡。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他十岁的小儿子在门口玩,突然有三个强盗劫持了孩子,冲到楼上,向桥玄勒索财物。消息传开,校尉阳球向河南府尹、洛阳县令求救,带兵包围了桥玄的家。阳球等怕强行动手会伤了孩子,不敢进攻,桥玄大声喝道:“强盗无法无天,难道能为了我的孩子而放纵这些恶贼吗!”

他要求阳球等人上楼捕杀强盗,强盗被杀死了,他的小儿子也被强盗杀死了。

老当益壮

【释义】形容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但他见多识广,很有谋略。马援原先在隗嚣手下当差,但时隔不久,他看出隗嚣是无能之辈,毅然离开了他,投奔了刚刚起兵的刘秀。

刘秀求才若渴,知道马援是个文武全才,立刻委以重任。马援感恩图报,每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从不后退。在马援的指挥下,刘秀的军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马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戎马生涯,一直到六十二岁的时候他还领兵出征,最后他劳累成疾,重病压身,病死在军营中。

论功行赏

【释义】评定功劳大小,给予不同的奖赏。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就对手下功臣评功封赏。然而每个人都说自己功大,互不相让,评了很长一段,也没有结果。

按照刘邦的意思,萧何的功劳最大,就封他为酂侯。可是其他将领有意见,他们说:“我们的功劳可是用性命换来的呀!萧何并没有立过什么汗马功劳,只是仗着一张嘴、一支笔,说几句话,写几个字,封赏反倒比我们高,这是凭什么?”

刘邦听了,觉得跟这些武人讲大道理也进不通,就打了个比方说:“你们见过打猎吗?追赶野兽,把野兽叼来的是猎狗,但指挥狗的是猎人。你们相当于猎狗,萧何相当于猎人。猎狗和猎人的功劳怎么能比呢?”

争功的将领们听了刘邦的话,才明白自己的功劳与猎狗是差不多的,就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然后,刘邦依据各位功臣的功劳大小,依次给予了相应的奖赏。

“论功行赏”也作“论功封赏”或“论功行封”。

别无长物

【释义】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王恭是东晋的一个读书人,他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乐于助人。

有一次,他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他有一个本家亲戚,名叫王忱,当时也在建康。王忱听说王恭来了,就到王恭住的地方去看望他,王恭一见,很高兴拉住他在竹席上谈话。

王忱坐在竹席上,觉得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席子编织得也很漂亮,他很喜欢。他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席子,就希望王恭能够送一条给他。于是,他把竹席夸赞了一番,把自己的想法流露了出来。

王恭听后,二话没说就把那条竹席送给了他。王忱当然是非常高兴,再三表示感谢,拿着竹席高高兴兴地走了。

哪知道,王恭就只有这一条竹席,把它送给王忱以后,他只好改用了草席。后来王忱知道了,感到很惊讶,也觉得过意不去,就去向王恭道歉,说自己确实不知道王恭就一条竹席。王恭笑着对王忱说:“您不知道我的为人,我就是一个别无长物的人。”

励精图治

【释义】励,振作。振奋精神,力求治理好国家。

【出处】汉·班固《汉书·魏相传》。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便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胡作非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尽责,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大展宏图,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各司其职,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忍辱负重

【释义】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勇于挑起重担。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蜀是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死去的二弟关羽报仇雪恨,于公元221年,亲自带领大军征讨东吴,蜀军声势浩大,一直打到夷陵。

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带领5万人马前往迎战。陆逊在吴将中资历较浅,归他指挥的诸将,有的是跟随孙权征战多年的老将,有的是皇亲贵戚,他们对年轻的书生陆逊当都督很不服气,甚至不肯服从陆逊的命令,陆逊十分着急。

一次,陆逊召集众将,手握宝剑高叫道:“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有些怕他。现在他率大军攻进吴地,是我们的强敌,决不可以轻视他,希望众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之敌。我虽是书生,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你们只好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将军,使你们屈尊于我,就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微薄的能力,能够忍辱负重。今后,希望你们各负其责,不容推辞,军令如山,违者必按军法从事。”经陆逊这么一说,诸将心中虽有不服,但行动上再也不敢违抗。

陆逊在取得了彻底的指挥以后,却又急于与刘备当面做战,坚守不出,时间长达七八月之久后利用蜀军轻敌大败蜀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使陆逊声名大振。

志在四方

【释义】比喻有远大的理想或抱负。四方,指天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秦穆公是春秋时秦国一代贤明的君主,他知人善任,治国有方,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他也成为一代霸王。他任用的第一个大能人,名叫百里奚。

百里奚是虞国人,家境非常贫寒。一直到三十多岁,他才娶了一个妻子杜氏,第二年,杜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百里奚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两口子恩恩爱爱,从来没有吵过嘴。但他们家生活实在是艰难,时常连下锅的米都没有。

百里奚是个胸有大志的人,又很有才能,本打算出去干一番事业,可是又舍不得妻子和儿子,总是下不了决心。

杜氏也是一个很贤明的人,她知道丈夫的心思,自己也希望丈夫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有一天,她对百里奚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你怎么能一天到晚只围着老婆孩子转呢?你现在年富力强,不出去闯荡一下,难道要等到老了才出去吗?”

百里奚叹了口气,说:“我走了以后,你们娘儿俩怎么办?我是放心不下你们啊!”

杜氏说:“我能维持我们娘儿俩的生活,你就不用担心了!”

百里奚听了妻子的话,便决心已定。第二天,杜氏把家里仅剩的一只母鸡杀了,准备煮了来为百里奚饯行。可是厨房里连柴也没有,杜氏就把门闩取下来,砍了当柴烧。

百里奚临走的时候,杜氏抱着儿子把百里奚送到村口,牵着他的袖子,流着眼泪说:“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你可别忘了我们娘儿俩啊!”

百里奚在外闯荡了十多年,因为没有人引荐,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后来,他回到虞国,当了个大夫,但仍然没有得到重用。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了虞国,百里奚和虞君一起成了俘虏。

晋献公没有发现百里奚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在嫁女儿时,把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仆送到了秦国。途中,百里奚瞅了个空,偷偷跑掉了,逃到楚国去放马。

秦穆公见陪嫁清单中有个奴仆叫百里奚,又听说他很有才能,就派人四处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秦穆公就用五张羊皮向楚王提出交换百里奚,楚王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养马的穷老头有什么才能,就一口答应了。

秦穆公把百里奚带到秦国,同他交谈了三天,觉得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能人,就任命他为左相,与蹇叔一起管理朝政。这时,百里奚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

后来,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发展经济,操练兵马,使秦国在短期内迅速强大起来。百里奚的才能和名声也宣扬开了。百里奚功成名就后,就把妻子杜氏接到身边,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投笔从戎

【释义】戎:指军队。从戎:参军。弃文从军。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的弟弟。他从小胸怀大志,虽然不注意修饰外表,不拘细节,但很孝顺长辈,常常在家干粗活、累活。他擅长辩论,并且阅读过各种图书和典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被召到京城洛阳做官,30岁的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有出息,生活枯燥无味。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地说:

“大丈夫应该有雄才大略,也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取得高官厚禄,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

同他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班超义正辞严地说:

“你们这些庸碌无为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参加了军队。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不断得到升迁,终于成了东汉的名将。

后来,汉明帝又让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只带着数十个随从,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英名永传后人。

报仇雪耻

【释义】报冤仇洗耻辱。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汉朝末期,17岁的东吴少年孙坚,有一次与父亲坐船从富春到钱塘。途遇海贼分赃,孙坚不顾其父和船家的阻挠,提刀上岸,佯装领兵前来围剿,吓退了海贼保全了货物。

黄巾起义时,朝廷派中郎将朱儁讨伐。朱儁委任孙坚为佐军司马。在攻打宛城时,孙坚第一个攀上城头,立了大功。

孙坚率军北上,声讨董卓。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既不肯借粮,又不肯让路,都被孙坚杀死。

孙坚名气大振继尔被袁术封为破虏将军。任豫州刺史,派部下在城外设酒席相庆。饮酒间,董卓军队数万人忽然到来,鼓声不绝。孙坚让士兵依次列队进城,自己则对客人举杯劝饮,镇定自若,殿后入城。

董卓部众围城,孙坚头裹红巾,开城迎敌,红巾飘拂,所向无乱,阵前斩杀董军都督华雄。

董卓忌惮孙坚勇猛,令将军李傕前来议和,孙坚不应,下令从速进军董卓大本营洛阳,董卓便焚毁洛阳退入关内。

汉献帝初平三年,袁术令孙坚征荆州,袭击刘表。刘表遣黄祖抗战。孙坚大败黄祖,渡汉水,围襄阳。黄祖部将吕公屯兵岘山,孙坚亲率部骑上山视察地势,吕公的弓箭手躲在树丛中,用乱箭射中孙坚脑门。孙坚不幸去世。

孙坚大儿子孙策收敛父尸,葬于江南。孙坚的部众被袁术兼并。

丹阳张纮是当世奇士,孙策去见他说:“先君志在扶危济世,竟为黄祖所害。我虽然幼稚羸弱,但有志完成先君遗愿,报仇雪耻,成为朝廷外藩,请问计将安出?”

张纮指点他走孙坚道路,先招兵买马,然后率众投奔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壮大声势,再攻取荆州、扬州,以江南为根据地。可他说:“除奸安民,功业可以上追齐桓公、晋文公,岂能以区区一方藩镇来约束自己呢!”

孙策去见袁术,袁术认为孙坚的队伍应交孙策统治,便把孙坚的队伍交给孙策,孙策带领队伍,东征西战,取得了江东六郡,为其子孙权建国奠定了基础。

肝脑涂地

【释义】肝胆脑浆涂溅满地。形容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出处】汉·班固《汉书·苏武传》。

西汉弄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决心清除北部匈奴对我边境地区居民的骚扰。同时双方频繁地派遣使者互探虚实。汉朝和匈奴都扣留了对方的使臣作为人质。汉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职衔出使匈奴,去接回人质。

苏武到了匈奴,匈奴却借故把他也扣留了。匈奴单于曾多次威胁诱降。苏武坚贞不屈,就被秘密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牧羊。匈奴人给了他一群公羊说:“等到公羊生小羊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汉朝去了。”意思是说永远也别想回去了。

为了迫使苏武投降,匈奴经常派一些苏武的故知旧交前去劝降。有一次,降将李陵前去劝降,苏武对他说:“我们父子两代虽没有功劳和成就,可是我们全家都受过皇上的恩典和栽培,职位做到将军,爵位领受通侯,我们兄弟三人都在皇上身边效力。”苏武接着又说:“我总想肝脑涂地、粉身碎骨来报答。只要有机会,就应豁出命去效忠尽力,即使受到刀砍锅煮,也心甘情愿。”

李陵听了苏武的这番大义凛然的话,十分感慨地说:“苏武真不愧是大忠臣呀!”

苏武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不屈服,在外坚持了19年,整天去草原上放牧。后来因匈奴提出与汉和好,才被遣送回汉朝。苏武被派去匈奴的时候,是一位年富力强的将军,可当他返回汉朝时,已经发须变白了。

卧薪尝胆

【释义】卧薪:睡在柴草上。尝胆:品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的吴、越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国打得大败,并且射伤了阂闾。

阖闾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夫差说:

“一定不要忘记仇恨。”

两年以后,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要向越国报仇。便想先发制人,趁吴国没有发兵之前,先攻打吴国。范蠡谏阻说:

“主上切勿盲目行事。我听说武器是一种凶器,发动战争是违反道义的事,武力争斗是处理政事的下策。违反道义,喜欢动用武力,在战争中去冒险,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勾践武断地说:“我已经决定了,不必再更改了。”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吴国以它全部的精锐部队抗击越国的进攻,在夫椒大败越军。

勾践和他剩下的五千兵众退守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将它团团包围。

越王勾践悔恨交加,对范蠡说道:“我因为不听您的劝阻,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不知如何是好。”

范蠡建议说:“我们派人去向吴国赔礼道歉,送去厚礼,请求讲和,如果他们还是不答应,便把整个国家连同我们自己都交给吴王,让他得到极大的好处。”

越国便派大夫文种到吴国去请和。

文种通过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吴王有些动心,想要同意讲和,但伍子胥力劝吴王不要答应,而应该一举灭掉越国。

勾践见求和不成,便打算豁出去:杀掉妻子,烧毁宝器,然后与吴国人以死相拼。文种阻止勾践这样做,并说:

“那吴国的太宰,为人贪财好色,可以用重利诱使他替我们说话。”

勾践让文种秘密地给太宰送去美女和宝器,太宰果然收下了,并将文种引见于吴王。虽然伍子胥一再坚持灭越的主张,但因太宰在吴王面前多方替越国说好话,吴王终于撤兵回国。

越国虽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但越王却受尽屈辱,整天为吴王夫差养马。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日夜焦心苦想,为了磨砺自己报仇复国的意志,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据说他睡在柴草上,并“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在座前悬一苦胆,一起一坐都抬头看着苦胆,一饮一食都要尝尝胆汁的苦味)。”每次尝到苦味的时候,还要大声对自己说:

“勾践!你忘了会稽战败的耻辱了吗?”

与此同时,勾践亲自种田,夫人织布,衣食极为简朴。他礼贤下士,关心百姓疾苦。重用大夫文种,将全国政事托附给他管理,派范蠡到吴国作人质。

二年后,吴国放回了范蠡。

经过几年的休养和整顿,勾践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兵伐吴,一举打败吴国,报了以前的仇。

卷土重来

【释义】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比喻失败后力图恢复。

【出处】唐·杜牧《题乌江亭》。

杜牧是唐朝时的大诗人,曾经写过一首题为《题乌江亭》的诗,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中说的是楚霸王项羽的故事。秦朝灭亡以后,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打败了,退到乌江。乌江的亭长早已为他准备好了渡船,劝他赶紧过江。可是项羽不肯上船,他将自己骑的千里马送给亭长,转身去与汉军决战,独自杀死汉军几百人。自己身上也负伤十几处,最后自刎而死。

杜牧游历到此,见到乌江边上的亭子,睹物思人,非常为楚霸王项羽的死而叹息:如果你当时跑到江东,也许会卷土重来呢!

北宋的王安石也写过一首《乌江亭》诗,说: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与杜牧相反,他认为项羽一败涂地,肯定不能卷土重来了。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的乌江镇。亭,是秦汉时期乡以下的行政单位。

披荆斩棘

【释义】披:拨开。棘:多刺的植物。比喻在前进中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冯异是汉光武帝时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多次随刘秀出兵,屡立战功。可是每当论功行赏时,冯异总是默不作声地独自坐到树下,从不去和别人争功。时间一长,大家便送了他“大树将军”的雅号。

公元23年,冯异随刘秀带领数百骑兵远征河北,一路十分艰苦。有一天,人困马乏走不动了,刘秀便让大家在路旁一个叫芜萎亭的亭子歇脚。一进亭子,刘秀饿得坐在地上就昏昏睡去。冯异又累又饿,但他支撑着到附近的百姓家讨了一些豆粥,恭恭敬敬地端到刘秀面前,刘秀端起粥几口便喝了下去,顿时消除了饥寒。

刘秀一行人来到南宫的时候,正值倾贫大雨,在风雨中瑟瑟发抖,好不容易找了所空房子,大家忙进屋避雨。冯异这时又设法弄来一些干柴,拢火给刘秀取暖、烤衣服。随后,又把墙角堆着的一些麦子煮成麦粒饭,先送到刘秀面前。待刘秀吃饱后,冯异才和大家胡乱吃了几口,继续赶路。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即位称光武帝。他不忘“先主后己”的冯异,封冯异为阳夏侯,并委以征西大将军重任,令他率军平定关中。后来,冯异长期镇守长安,权高位重,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这时,有人嫉妒冯异的地位并向刘秀上奏说,冯异的权势太大了,应该提防他谋反。冯异知道自己被人参了一本,非常恐慌,忙给刘秀上疏,表白自己说:“过去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我做事都不敢有半点差错,如今天下太平又被赐予爵位,我会更加谨慎行事,与陛下同心协力以保江山永固。

刘秀当即给他回信说:“我和将军从公的方面来说,是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来说,就好像父子一样。我对将军从无疑心,你何必惧怕呢?”

一次,冯异从长安专程来洛阳,朝拜光武帝刘秀。刘秀十分隆重地接待了他,并拉着冯异的手向文武百官介绍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斩棘,定关中。”就是说,这位威风凛凛的冯将军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官,为我打天下劈开丛丛荆棘,平定关中地区,是开创当朝的有功之臣啊!当下,刘秀重赏了冯异,并留他在洛阳住了十多天。从此再没有人敢上奏冯异了。

枕戈待旦

【释义】“枕戈待旦”比喻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明。后用以“誓死抵抗”之意。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刘琨传》:“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刘琨,字越行,西晋末年魏昌人,具有丰富卓越的军事才能,诗文也非常好。愍帝时,做过都督,统辖并、冀、幽三州的军事。

年轻时,刘琨和祖逖关系很好,他们同做司州主簿,国家经常遭受外敌侵略,他们都立下大志,准备为国效劳。两个人常在半夜里听见鸡叫便起床学习舞剑,以此锻炼自己的本领。

后来刘琨听说祖逖得到重用,立下战功,他心里非常激动,一连写了许多封信给他的亲友们说:“我平日‘枕戈待旦’,立志要消灭凶恶的敌人。深怕祖逖先我着鞭……”

直上青云

【释义】“直上青云”比喻人的地位直线上升。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战国时,范雎随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回来后,须贾在魏相魏齐面前说他的坏话:“范雎出使齐国时与齐王来往密切,不知暗地里都做了什么。”于是,范雎遭到严刑拷打,昏死过去。苏醒后,他逃到秦国,不久当了宰相,取名叫张禄。魏国的人却认为他已经死了。

过了一年,须贾出使秦国,不知是什么原因被秦国留了下来。一天,范雎穿一身破烂衣服,来到须贾的住处。须贾一见,猛吃一惊:“你不就是范雎吗?怎么在这里?”范雎叹息说:“唉,我从魏国逃出来后,就到了秦国。如今给别人当佣人。”须贾充满同情地说:“想不到你依然贫寒啊!”说着,就取出一件绸袍赠送给他,对他说:“我听说,秦国宰相张某深受秦王信任,秦国的大事都由他决定,不知你有没有熟人认识他?”范雎说:“我家主人认识他,我们前去问问看。”于是两人来到宰相府,府中的人看见范雎来了都远远地回避,须贾觉得十分奇怪。范雎叫须贾稍等一下,他去通报主人。

须贾在外面等了很久不见有人出来,就问看门人说:“范雎为什么还不出来?”看门人说:“这里没有叫范雎的人。”须贾说:“就是刚才和我们一起来的那个人。”看门人笑了起来:“那是我们的张宰相。”须贾一听,吓得面如土色,连忙跪在地上。不一会儿,范雎在众人的簇拥下走了出来。须贾叩头说:“想不到你踏着白云直上青天(“贾不意君能自致青云之上。”)。我的罪过拔下头发也数不清,现在任凭发落。”(“摧贾之发以赎贾之罪尚未足。”)范雎说:“你的罪过确实不少,但先前赠我绸袍时,你表现出恋恋不舍的样子,就像老朋友一样,所以我会放你回去。”说完,范雎就离开了。

第二天,秦国果然释放须贾回国了。

金石为开

【释义】金石:金属和石头。为:被。最坚硬的东西都被打开了,形容真诚足以打动人心。也比喻意志坚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草四》。

熊渠子是周朝楚国人。他从小的时候起就特别喜欢射箭。于是他开始练箭,首先练的是臂力,臂力有了又练眼力,可他仍不满足,仍要提高箭法。

有人对他说:“你现在是靠技巧射箭,还不算高明,应该靠心去射每一支箭,那才是真功夫。”

熊渠子听了,反复揣摩这句话,更刻苦地练习。

一天夜里,熊渠子独自一人在山路上行走,猛然看见前面不远处伏着一只老虎,熊渠子大吃一惊,随即镇静下来,心想这正好是我试箭法的好机会。于是他迅速取弓搭箭,对准老虎,拉满弓一箭射去。“哩”一声之后,全无一点动静。熊渠子心想,我这一箭射去不但一定射中了它,而且必然把它射死。谁知老虎竟然一动也不动。他不免怀疑起来,放大胆子大步走过去一看,不由哑然失笑,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路上。再仔细看去,那支箭竟然射进坚硬的石头里去了,连箭翎都深深插在石头里。

熊渠子夜中射石的事越传越远,人人都夸其箭术的高明,以前的那个人评论说:“现在熊渠子是用心射箭,金石能被打开(金石为开)。”

青出于蓝

【释义】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篇》、唐·李延寿《北史·李谧传》。

南北朝时,李谧拜孔璠为师。他非常用功好学,过了几年,他的学问就超过了孔璠,孔璠因为有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高兴。不仅如此,他自己有了疑难问题,还能和学生共同探讨,向学生虚心请教。李谧觉得孔璠是老师,因此解答问题时吞吞吐吐,很不自然。于是,孔璠诚恳地对他说:“我向你请教问题,不要不好意思回答。凡在某一方面有学问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何况是你呢!”

孔璠虚心向学生求教的佳话传出后,人们深受感动。有人编了一首短歌,颂扬孔璠不耻下问的精神:

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常,在明经。

意思是:靛青这种染料,是从寥蓝里提炼出来的,然而它却比寥蓝蓝得更深,颜色更浓。

点石成金

【释义】用手指点石头,石头就变成了金子。比喻把差的东西变成好的东西。

【出处】佚名《列仙传》。

传说晋朝初年,南昌人许逊被朝廷任命为旌阳县县令。他上任不久看到官场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十分厌烦,便辞官到各地游历。

在他任县令期间,看到许多老百姓的租税交不上,一年又一年,越欠越多,有的最后连饭都吃不上,他非常同情。于是就用了一个法术,把石头点化成金子,免去了老百姓拖欠的租税。

此成语出自《列仙记》,原文是:“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成金,以足逋赋。”

背水一战

【释义】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知道真实情况后,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后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天快亮时,韩信突然率军猛攻对方,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见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战斗胜利的时候,将领们不解地问韩信:

“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

“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闻鸡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立刻起身锻炼。舞:舞剑。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少年时代就是好朋友,青年时一起去司州(今河南洛阳东北)任主簿。两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由于西晋朝廷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致使国势衰竭,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

“你听到鸡叫了吗?”

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

“是啊,是鸡在啼叫。”

祖逖一边起身,一面说:

“这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还是起床吧!”

他们二人合衣而起,来到院中,面对满天星斗,皎洁的月光,拔出剑来,你来我往,直杀得汗流浃背,天光微露时才回去。以后在收复北方失地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家徒四壁

【释义】徒:只,仅。家里穷得只有四面墙。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有名的大辞赋家,四川成都人。他从小就很聪明,不光是文章写得好,还能弹一手好琴。

司马相如年轻时曾任过皇帝的侍从官等职,但他喜欢舞文弄墨,弹琴吟诗,而皇帝不欣赏这些,司马相如就去投靠梁王。过了几年,梁王死后,司马相如只好回到了成都。

司马相如家里很穷,日子过得很艰难。他有个朋友叫王吉,在临邛当县令,司马相如就去投奔他。

王吉把司马相如安排在宾馆里住下,招待得很周到,还经常去看望他。没过多久,县里的人就都知道了司马相如是县令的贵客。

临邛县里有一位大富豪,叫卓王孙,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王吉和司马相如。在席间,王吉请司马相如弹琴助兴,司马相如也不推辞,顺手弹了一曲。司马相如弹的曲子悦耳动听,如高山流水,真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听完一曲,卓王孙暗自惊叹!

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她长得非常漂亮,刚死了丈夫不久,住在娘家。她这天听到了司马相如的琴声,不由得被深深地吸引住,就来到屏风后面偷看。她看到司马相如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顿时起了爱慕之心。

司马相如觉察到了卓文君在屏风后面偷看,他也被卓文君的美貌所吸引,就又弹了一曲《凤求凰》,抒发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卓文君听了,立刻领会了司马相如的意思,心情非常激动。

后来司马相如交给卓文君的侍女一小包钱,并交给她一封信,让她立即转给卓文君。在信中,司马相如向卓文君表露了心迹,并向她求婚。卓文君怕自己的父亲反对这门亲事,就偷偷地跑了出来,和司马相如一起私奔了。

他们回到成都司马相如的家里,卓文君发现他家里非常穷,除了四面墙壁以外,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卓文君娘家是临邛县有名的大富豪,卓文君从没有过过苦日子,司马相如怕她受不了,可卓文君一点也不嫌弃。她卖了一些首饰,和司马相如一起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酒店,两人过着艰辛而恩爱的日子。

后来,他们两人真挚的爱情终于感动了卓文君的父亲,他给了他们一些钱,他们的日子才好了起来。

振臂一呼

【释义】举起臂膊发出号召,人们纷纷响应。比喻号召力量的巨大。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汉武帝时,苏武以中郎将特使的身份出使匈奴,以防不测,又派骑都尉李陵率5000人马驻扎在酒泉、张掖一带,日夜练兵,等候情况变化。

李陵和苏武是好友,临行前两人约定,一定尽心为朝廷出力。苏武到了匈奴,匈奴贵族串通苏武一个副手阴谋策反,结果苏武被捕。但他始终保持汉王朝的使臣身份,显示了他矢志不移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于是,匈奴贵族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

第二年秋天,李陵率领5000步兵北上。队伍经过40多天的行军,与3万匈奴骑兵遭遇,不幸在开阔地上被包围。李陵命令士兵摆开阵式,振臂高呼。一接战,匈奴骑兵没能占到便宜,单于只得下令撤退。李陵下令追击,一举歼灭2000多敌人。

后来,武帝接到李陵战败的报告,十分震惊。又听说李陵不仅已经投降敌人,而且为单于侵袭汉军出谋划策,不禁勃然大怒,便下令处死李陵的家属。其实,当时李陵还并没有这样做。

捉襟见肘

【释义】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比喻难以应付困难。襟:衣服前幅。肘:臂肘。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让王》。

孔子的弟子曾参居住在卫国的时候,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穿着用乱麻絮、破布条缝制的袍子,里外都无法分辨。吃得太差,营养不良,面部浮肿,一副病态的样子。

曾参经常一连三天不生火做饭,揭不开锅,十年之内没做一件新衣服。他戴的帽子也太破旧了,以致正一正它系帽的绳带就断了;一拽衣襟,就露出了臂肘;一穿鞋,鞋后跟就裂开。虽然如此穷困,但他并不因此而忧愁,时常拖着破鞋,高歌《商颂》。他声音洪亮,充满天地,好像是从金石制作的乐器中发出的一样。

就这样,曾参依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愿为权高位尊者效力,不愿与割据一方者交朋友。所以庄子说,注意培养心志的人会忘掉形体,注意养身的人会忘记利禄,而致力于大道的人会忘掉心机。

疾风知劲草

【释义】在大风中只有劲草还昂然挺立。比喻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意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西汉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其中绿林军是较大的一支,刘秀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并逐渐得到人们的信任而成为义军的领袖。刘秀有一次路过颍川,当地有个叫王霸的人,约了一群朋友来见他,表示愿意参加他的部队,刘秀便高兴地接纳了他们。

王霸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为义军推翻王莽统治立下了战功。

其后刘秀到河北攻打王朗,一时遭到挫折。这时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人纷纷离去,只有王霸仍忠心耿耿地跟着刘秀,一点也没有动摇。刘秀十分感叹地对王霸说:“在颍川跟随我的人,如今都跑光了,只有你一个人留了下来。真是难得呵!”

刘秀相信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只是暂时的,早晚会胜利的。他勉励王霸说:“努力!疾风知劲草。”意思是说只有在狂暴的大风中,才能考验出哪些是坚韧的草。王霸后来一再得到提拔和重用。

破釜沉舟

【释义】不顾一切,要获得胜利。釜:锅。舟:船。形容决心很大。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朝大将章邯在一次战役中大败楚军,楚国将领项梁也战死了。章邯认为楚军已经大伤元气,就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带领大军去攻打赵国,并攻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带着赵军退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章邯率秦军把巨鹿包围起来。赵王急忙派人去向楚怀王求救。项梁是项羽的叔父,项羽急着想为他报仇,就要求领兵前去,楚怀王就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带领二十万大军到巨鹿去救赵军。

宋义想让秦军与赵军先打起来,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发动进攻,就把部队驻扎在安阳(今河南安阳东南),按兵不动。项羽报仇心切,性格急躁,就对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情况非常紧急。我们应该赶快渡河过去,与赵军内外夹击,一定能打败秦军。”

宋义根本不把项羽放在眼里,坚持要等秦军和赵军打了以后再说。并且对项羽说:“上阵打仗,我不如你,但说到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你就不如我了。”还下了一道命令:“军中将士有不服从命令的,按军法处死!”

这道命令明显是对着项羽来的,项羽气得要命。当时已是冬天,又赶上下雨,军营里粮食也没有了,士兵们挨冻受饿,都埋怨起来,军心很不稳定。项羽趁着机会,鼓动士兵,找机会把宋义杀了。楚怀王得到消息,也没有办法,就让项羽担任上将军。

项羽马上派一支部队做先锋,渡河过去进攻秦军,然后,他自己亲自率领主力渡河。他渡河以后,命令士兵只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也全部击沉,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是只能进,不能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鼓舞了全军将士,楚军马上发动进攻,将士们个个士气振奋,英勇无比,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把秦军打得大败。

“巨鹿之战”以后,项羽赢得了威信,被拥立为各路反秦军队的领袖。

胯下之辱

【释义】形容受别人侮辱,也可比喻忍辱负重。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朝末年,有一位少年叫韩信,家中很穷,常常吃不饱饭,跑到别人家里就不想走,人们常常给他脸色看,时间一长,他就住不下去了。

一天,韩信来到护城河边,想钓一条鱼来充饥,可怎么也钓不上来。有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妇人见他实在可怜,把带来的饭给他吃。见有饭吃,韩信就天天来河边钓鱼,一连吃了十天,最后他对那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报答你。”不料那妇人反而骂他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还谈得上报答么?我同情你,才给你吃,谁希罕你的报答!”韩信羞愧地离开了那妇人。

接着,韩信来到市场里,一群无赖少年就围上来对他指手画脚地说:“韩信,别以为你长得高大,身上佩着剑,我们就怕你!其实你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要不我们打个赌:如果你胆大,就拿剑把我们杀死;如果你胆小,那就从我们胯下钻过去!”说完,这群少年都张开双腿。

韩信想:一个人连这点侮辱都不能忍受,将来还怎么能有所成就?于是,他趴下身子,从他们胯下慢慢地爬了过去。果真,韩信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手下最著名的将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胸有成竹

【释义】成竹:完整的竹子。比喻做事已有相当大的把握。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文同传》。

北宋仁宗时,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人。他的诗、文、书法都写得很好。他喜爱画花鸟虫鱼写生画,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很受人们的赞扬,故有“墨竹大师”之称。

文与可学画认真,一丝不苟。他在房前、屋后种满了竹子,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打,或烈日当空,他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在晴天或雨后,在茂盛或落叶等不同时期的状态和生长情况下,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

文与可通过长期种植竹子的实践和细心的观察、揣摩,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胸中形成、积累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正因为这样,在他动笔作画之前,怎样构图、着墨,在他的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因而就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画出各式各样的竹子。

苏轼被贬以后,也很喜欢画墨竹画,文与可画竹的经验使苏轼受到很多启示,所以他说画竹子,要预先详细观察竹子,在胸中形成竹子的形态,认清想要画的东西,一经发现,便振笔急书,心手合一,以画表现出自己所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如果不立刻捕捉住,稍一疏忽,就会很快消失。

起死回生

【释义】用来形容医术高超,能把快要死的人救活;也比喻手段高强,能把没有什么希望的事情挽救过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秦越人是战时齐国人,是家喻户晓的神医。他能够一眼就看出病人的病症在哪里,无论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能够手到病除,人们都把他比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时间长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都称他为扁鹊。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王宫里乱哄哄的,原来正在为太子办丧事。他听见别人在议论,说太子本来身康体健,早上不知怎么突然就得病死了。扁鹊了解了一下太子得病的情况,就问:“`太子的尸体收殓了没有?”当得知太子还没有收殓时,扁鹊就对宫里的侍从说:“你去禀告国君,我能把太子救活。”

那个侍从听了,根本就不相信,认为扁鹊是在说大话。扁鹊就对他说:“你要是不信,就去看看太子,现在他的耳朵里有响声,鼻孔张得很大,下半身还是热的。”

侍从惊奇得把嘴巴张得老大,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赶紧跑去报告国君。国君听说有人能把太子救活,急忙出来接见扁鹊,请扁鹊去救太子。

扁鹊来到太子床前,看了看他的脸色,又切了一下脉,对国君说:“太子的病叫做‘尸厥’,看起来像是死了,其实没有死,完全有救。”

扁鹊取出银针,在太子的头上、胸前、手脚上各扎了几针。不一会儿,太子果然苏醒过来了。扁鹊又熬了汤药给太子喝,还给他做了热敷。经过扁鹊的治疗,太子已经可以坐起来。又过了二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好了。

消息传开以后,扁鹊更是名声大振,人们都说他有起死回生的本事。扁鹊说:“我并不能让死人活过来,而是他本来就没有死。”

悬梁刺股

【释义】将头发悬在梁上,用锥子刺大腿,防止瞌睡。比喻学习刻苦,发愤读书。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在出名之前有一段很坎坷的经历。

苏秦家里很穷,父母、兄嫂、弟弟都是农民,日子过得很辛苦。苏秦曾与张仪一起到在嵩山隐居的鬼谷子王诩那儿学习过兵法,学成归来,他就想去各国游说,好求个一官半职。他曾到秦国去求职,在一个小旅馆里住了两年,一连给秦惠文王上了十次奏章,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可是,他的主张并没有被秦惠文王采纳,到最后,他身上的衣服穿破了,钱也全用光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家里。回家以后,父母、兄嫂都瞧不起他,邻居们也嘲笑他,使他感到很难过,也很惭愧,于是,他决心发愤读书。

从此,他闭门不出,日夜埋头苦读。到了晚上,有时疲倦了打瞌睡了,他就用冷水冲头。到后来冷水也不管用了,他就拿把锥子放在身边,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流了出来,他也痛醒了,就又继续读书。

通过几年的苦读,苏秦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兵法也更加精通了,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也了如指掌。于是,苏秦再次出去游说,终于成为一名大纵横家,身披六国相印,使秦国在十几年之内不敢轻举妄动。

到了西汉时,也出了一名像苏秦一样靠苦读成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孙敬。他家里也很穷,没有办法供他上学,但他非常想念书,就借来书本在家里自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从早到晚,人们从他家门前经过,都可以看到他正在认真地学习。

他日以继夜地刻苦读书,有时觉得累了,一边读书,一边就打瞌睡。他想了很多方法来刺激自己,到后来都不怎么有效果。有一天晚上,他读着读着又打起瞌睡来,夜已经很晚了,睡意不断地侵袭上来,他坐在那里,脑袋不由自主地往下栽。他狠狠地拍了一下脑门,忽然想出一个办法来。

他找来一根绳子,把一头栓在房子的横梁上,另一头绑住自己的头发。这样,他只要一打瞌睡,头往下一栽,绳子拉住了头发,非常疼痛,睡意马上就消失了,他就又打起精神来读书。

孙敬后来又想出各种办法来逼迫自己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为一个知识非常丰富的大学问家。

“悬梁刺股”就是把头发悬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刻苦学习到了极点。

绰绰有余

【释义】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才智或金钱财物充裕。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蚳蛙是战国时齐国的谏官。有一天,孟子见到了他,对他说:“你做了几个月谏官,却始终没有提过建议,看来你不适合做这样的官。”

蚳蛙知道齐王的脾气很不好,怕说了也不起作用,就很少劝谏,现在经孟子这么一说,才感到自己没尽到职责。于是,他向齐王辞去了谏官。

这件事让齐国人知道了,纷纷议论说:“孟子替蚳蛙考虑得不错,但为什么不替自己好好考虑一下呢?他屡次向齐王进言,齐王不用,他却厚着脸皮不走,这难道不是嫉妒么?”

有人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孟子,孟子满不在乎地说:“我听人说,一个有官职的人,如果没尽到职责,就应该辞官;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进言未被采纳,也应该离去。而我呢?既无官职,又无进言的责任,我的进退岂不是绰绰有余吗?”

凿壁偷光

【释义】凿开墙壁借来光亮。形容人刻苦好学。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

西汉时的丞相,著名文学家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来供他晚上读书。勤奋好学的匡衡不想虚度了晚上的时光。

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里堆放了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就了学业,并被汉文帝拜为丞相。

愚公移山

【释义】愚公:寓言中的一个人物,愚公移走两座山。比喻不怕困难,有宏大的志愿和坚强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落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方圆700里。北山下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快90岁了。他每次到南面去很不方便,要绕一个大圈子才能到达。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

“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渤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觉得愚公很可笑,特地来劝愚公说:

“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你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

愚公回答说:

“你这个人自以为聪明,其实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精卫填海

【释义】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小鸟。传说炎帝之女被海水淹死,变为精卫鸟,衔树枝、石子,想填平东海。后比喻意志坚强,奋斗不止。

【出处】佚名《山海经·北山经》。

传说在上古时代的发鸠山上有许多拓树(桑树)。树上有只小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爪。它的啼叫声像“精卫!精卫!”所以人们便称它为“精卫鸟”。

精卫鸟本是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中我国农业和医药的始祖)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很喜欢玩水,一天到东海去游泳,不幸遇到巨浪,被海水吞没。

女娃死后变成精卫鸟。她从不闲着,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将它们投下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坚持不懈。原来,它决心要把东海填平,免得别人也淹死在大海里。

“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同大自然艰难的斗争。由于当时人们抵御大自然的能力还非常低下,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财产,于是产生了填平大海的愿望,精卫鸟正是当时人们征服大海的希望的象征。

晋·陶潜在《读山海经》中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释义】燕和雀哪里知道天鹅的志向。比喻庸人不知有志者的雄心壮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末年,陈胜和吴广一起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

陈胜即陈涉,年轻时终年像牛马一样在地里干活,有一次他和几个雇工谈起对当时统治者的仇恨时说:“将来如果我们中间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穷哥们!”

有个伙伴听了冷笑道:“我们现在穷成这个样子,靠给人家当雇工过活,哪会有什么富贵呀?”

陈涉叹口气说:“小小的燕子和麻雀怎能知道鸿鹄的雄心壮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指燕子和麻雀,比起天鹅(鸿鹄)来,燕雀当然渺小得多啦。

后来陈涉终于领导反抗暴秦的起义。这次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可是在它的影响和推动下,各地群众纷纷举起起义的旗帜,终于消灭了秦王朝。陈胜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