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陶弘景给我们的启示
陶弘景本人在实践中无法达到他长生不死的目的。于是他在晚年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认为修炼的效果主要不取决于炼养功夫,而是取决于前生修功积德的“缘业”。他认为自己长期修身炼丹,其不能成仙的原因, 就在于“缘业不及”。这种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晚年也奉道炼丹不成,但并没有对仙丹失去信心,只是他相信“长生须有籍”,自己与仙道无缘。
公元 536 年,陶弘景无病而卒,时年 81。临终嘱咐弟子: “既没不须沐浴,不须施床,止两重席于地,因所著旧衣,上加生祴裙
及臂衣冠巾法服,左肘泉铃,右肘药铃,佩符络左腋下。绕腰穿环绕于前, 钗符于髻上。通以大架裟覆蒙首足。朋器有车马。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百日内夜常燃灯,且常香火”。
死后,诏赠太中大夫,谥曰贞白先生。
陶弘景一生,首先,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大师。
道教是我国本土上自生自长的一种宗教,从本质上讲,和任何其他宗教一样,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鸦片”,陶弘景已经成了道士,还是“山中宰相”,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道教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来源于黄老学说与民间巫术的结合,在思想上与先秦的道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道家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是逆历史发展潮流的,所以并没有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是,道家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又在客观上体现了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第一:在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时期,道家或者是道教比较容易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混战不已,人民受战乱影响,渴望安定的生活,《道德经》和《庄子》适时而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混战,南北混战,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陶弘景这样的正直官吏,对现实不满,不得已进入道门。
第二、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道家思想是必要的过渡桥梁。
秦末战乱,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虽贵为天子,“不能具纯驷(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拉的马车)”。陆贾建议采用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70年后,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至红腐而不可食”,由乱而治。隋末战乱,唐太宗时,“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
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魏征要太宗“以隋为鉴”, 鉴什么呢?鉴的是“隋以动而亡”,不要唐太宗过度地剥削劳动人民。几十年后,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
所以陶弘景发展他的道教事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对历史发展做了贡献。
其次,也是更主要的一方面,陶弘景还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道教炼丹派,企图炼出一种仙丹,服食之后可以长生不死,这本身在主观上就是最违反科学的。
科学的本质,不论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应该承认,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的,人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类物质一样, 都会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逃脱,即使科学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人们用最科学的方法,也只能适当延长人的寿命,不可能长生不死,
与天同寿。
但在客观上,道教在这种最不科学的活动中,又作出了最科学的事业。中国的化学,就是建立在陶弘景这些道教炼丹派的实践活动中的。这就是辩证法,历史的辩证法!
陶弘景在医学方面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也与他的道士身份有关。
在我国古代,医生一般都是世袭的,因为中医的理论很深奥、难懂,实践起来又人命关天,一般穷苦百姓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财力,物力,冒着看错病要坐牢的危险去学医;读书人读儒学经典、孔孟之书,为的是专入仕途, 把医学和医药学看成是“雕虫小技”不肯为之,所以,缺医、少药的现象是很严重的。
只有象陶弘景这样的道教上层人物,才有充分的条件去研究中医、中药这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问,这也是历史上很多道士都懂医、懂药的重要原因。
但是,像陶弘景这样在医药学、化学,甚至天文、地理等很多领域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的道士,在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这除了他对宗教的虔诚,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的“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治学精神和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