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经度±15°/小时×两地地方时差数(小时)=某地经度 说明:

  1. 式中加号或减号的选择: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早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晚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1. 地方时差的计算:用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去小数。

③关于行程时间的计算:

若已知从某地出发的时刻和到达某地的时刻(都是当地时间),则可计算出整个行程所用时间。具体方法可分两步进行:

  1. 先算出两地的区时差;

  2. 把出发的时刻换算成到达地点的时刻,或把到达地点的时刻换算成出发地点的时刻,然后便可用同一时区的时刻表示出发时刻和到达时刻,从而计算出行程时间(到达时刻-出发时刻)。

④“图解法”

解答地理问题时,将文字描述变换成为图形,借助图形进行分析, 往往是一目了然。如本题的第 8 小题:

第 18 题答案图19.(1)小,集中,最多。

  1. 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以南地区;南回归线以南至南极圈以北地区。

  2.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20.(1) A:3 时 B:21 时

  1. 将“晨”改为“昏”,将“昏”改为“晨”。

  2. 逆时针方向。

**【解题指导】**站在北极点或其上空俯瞰地球,其自转方向按逆时针 方向;站在南极点或其上空俯瞰地球,其自转方向按顺时针方向。

  1. 见课本第 9~12 页。

  2. 答案如图所示:

第 22 题答案图 经纬网

  1. 排列顺序是:7 月 1 日 6 月 1 日 8 月 1 日 5 月 1 日 9 月 1

日 4 月 1 日 10 月 1 日 。24.(1)①一方面是因为地球的形状是个很大的球体,这使得平行

的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在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下,直射时照射到的面积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多;斜射时照射到的面积大, 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少。②另一方面是因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使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儿得到的太阳光热就比其他纬度地区多;而在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的高纬度地区就会整天、甚至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照射,这样得到的太阳光热必然比其他纬度地区少得多。

归纳说明:前者是由于地球的形状特征,使太阳辐射在同一时刻会造成不同纬度地方热量各不相同,后者是由于地球运动的特点造成一年之内在不同纬度地方热量也各不相同。要认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方获得太阳热量不同,应考虑上述两种原因。

(2)45°角。(这时温带已消失了)

(3)60°角。这时的寒、温、热带的范围正好与高、中、低纬度的范围相一致。

  1. 若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

    70°的夹角,那么地球上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能受到太阳直射(包括南北纬 20°线上)。在北纬 70°

以北和南纬 70°以南的地区可以见到极昼、极夜现象(包括南北纬 70° 线上)。

25.(1)(略)

  1. 赤道(0°纬线)。

  2. 南北两极。

26.(1)6 月 22 日前后北回归线

  1. 长、短 短、长

  2. A:西二区 B:东十区 C:东二区 D:东四区 E:东八区27.答:

项目

甲地( 65 ° N , 161 ° E

乙地( 23 ° S , 19 ° W )

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北半球

西半球

南半球

东半球

低、中或高纬度

高纬度

低纬度

在五带中的哪一带

北温带

热带

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无阳光直射现象

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阳光直射现象

无极昼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