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东北部海滨,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雁荡山是由火山爆发造就的雄奇壮丽的景观,使之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山水美学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华夏名山。
雁荡山因“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而得名。山水奇秀,天开图画,以峰、瀑、洞、嶂见长。
雁荡山始开发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纪念芙蓉姑娘的雁荡山
雁荡山又名雁岩、雁山,以山水奇秀闻名,位于浙江温州乐清东北部,在雁荡山下有村庄名叫芙蓉村。
传说,很久以前芙蓉村和雁荡山都没有名字,大家只晓得东海边有座高出白云的大山,山顶上有个蓝色的平湖,大风一吹,满湖水就悠悠地拍打着天空。日子长了,天空也被湖水染成了蓝汪汪的了。
平湖边有间小屋,屋里住着个漂亮的芙蓉姑娘。姑娘待人好,哪个人有困难,她总是帮忙解决,远近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热心善良的好姑娘。
芙蓉姑娘很勤快,空闲时,在平湖里种上一片芙蓉花,有红的紫的白的,还喂着一大群嘎嘎叫的雁鹅。
这一年夏天,芙蓉姑娘坐在平湖边的太湖石上,正对着蓝汪汪的湖水梳头,突然一条癞头蛟大摇大摆地游过来,摇着脑袋说:“好标致的姑娘啊,我叫东海蛟,家住在东海,东海属我管,金子银子用不完,你嫁给我,会永远快乐的。”
芙蓉姑娘没理他,转身就进了小屋,癞头蛟没趣儿地便走了。有一日,芙蓉姑娘盘坐在木桶里,手划湖水,在荷花丛中穿来穿去,忙着摘莲子。
突然来了个油头粉面的花花公子,站在平湖岸边,操着破锣似的喉咙,“姑娘!姑娘!”叫个不停。芙蓉姑娘讨厌死了,顺手抓起一个大莲蓬砸过去,砸到那公子头顶上,他摸摸鼻子,灰着脸走了。
又有一日,芙蓉姑娘坐在湖边洗衣裳,有人在她背后一推,她被推进平湖里,立刻昏天黑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到她醒过来睁眼一看,有个戴凉帽的人,嬉皮笑脸对她讲:“好标致的姑娘啊,我正在山上砍柴,见你跌落湖里,连忙跑来把你救起来。”
芙蓉姑娘相信了,“谢谢你,请你到我的小屋里来坐坐吧!”
话还未讲停当,平湖里的雁鹅嘎嘎叫了,飞过来啄落那人头上的小凉帽。一看,原来是癞头蛟。芙蓉姑娘吃了一惊,骑上一只雁鹅飞进了平湖。癞头蛟又急又恼,张牙舞爪冲进平湖,紧紧追赶芙蓉姑娘。平湖里波浪滚滚,雾气腾腾,芙蓉花和叶子“呼哩哗啦”拢作一团,缠住了癞头蛟不放。
癞头蛟受不住,拼命挣扎,没想到撞在一座山峰上。山岩“轰隆”一声塌下来,压住它,它只露出一张嘴巴,直至今日还“哇哇哇”吐着瀑布水。
那些芙蓉花和叶子也落下来,都化作又香又软的泥,遮住了平湖水,平湖水没有了,上面长着一丛丛芦苇叶。那位芙蓉姑娘,趁着癞头蛟挣扎的时节,骑着雁鹅向北飞了,只是每年夏天,才回来一次。第二年夏天,花叶泥中抽出了一朵鲜艳的大芙蓉花,立在山顶上,老远就能看见,有人说这是芙蓉姑娘,所以大家就叫它芙蓉峰。住在峰下的人家把自己的村叫芙蓉村,那平湖,改名为雁湖,山叫雁山。村取花的名,山取鸟的名,并在一起就叫“花村鸟山”。雁荡山自古以来就以奇峰、怪石、飞瀑、幽洞、深谷闻名于世,历史上不少名人曾到此游览。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称这里为“天下奇秀”,近世康有为称“雁荡山水雄伟奇特,甲于全球。”
雁荡山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南雁荡山、中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每一处都是景色宜人,风光独特。
北雁荡山规模最大、景点最多、最为出名。北雁荡山位于乐清境内东北部,万山重叠、群峰争雄、悬嶂蔽日、飞瀑凌空。北雁荡山以峰、洞、瀑、嶂称胜,有102奇峰,66洞天、27飞瀑、23嶂峦之说。
北雁荡山东起湖雾羊角洞,西至芙蓉白石岩。南起筋竹涧,北至仙姑洞。关于羊角洞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从前,雁荡山有个叫阿宝的后生,熟人见到他,总作兴学他口吃的样子:“阿宝,现在牵羊顺、顺当乎?”阿宝也不生气,只是咧开嘴笑笑。
到了阿宝十三四岁时,家里弄了只大白羊。每日天未亮时,阿宝就牵着羊到半里外的坟坛去放。这片坟坛很冷清,阿宝经常听人讲,这里每到黄昏时,鬼呼呼声地叫,鬼火飞来晃去,煞是吓人!但阿宝有个倔犟的脾气,就是自己没有亲眼看见就是不相信,所以一直来这里放羊,想要见识一下。
一日下午,他又把羊牵到坟坛,拴在一棵树桩上,自己同小伙伴小锤去池塘玩水。两人正玩得痛快,突然乌云滚滚、雷云闪电,眼看天就要下雨了。
阿宝三步一跳,一口气跑回坟坛,只见羊跺着脚“咩咩”直叫。他赶紧去解羊绳。忽然“轰隆”一声,一个响雷炸得坟坛发抖,紧接着,槐豆大的雨从天上落下,直落得坟坛四周冒起一层白烟,风刮着树,发出“喔,喔”的叫声。
这时的阿宝被吓呆了,他以为鬼真的赶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羊绳用力一拽,就往家里跑。过了一会儿,雨停了。
小锤也独自往回走。他路过阿宝家时,见阿宝站在羊棚边,一手捏着羊绳,一手打开棚门,嘴里念着:“进去!进去!”
小锤忍不住笑出声来。阿宝听见笑声,回头一看,自己手里拉着的竟是一条羊绳!阿宝“啊”的一声,结结巴巴地讲:“怪、怪不得,这么顺当!”
原来,阿宝慌里慌张解羊绳时,用力过猛,把羊绳给扯断了,羊还留在山上哩!就这样一人传十十传百,阿宝牵羊的笑话,很快传遍了整个雁荡山。于是“阿宝牵羊——顺当得很”这句话,也便成了这一带老百姓乐于引用的歇后语了。
阿宝的羊在山上到处乱跑,它跑呀,跑呀,一直跑到了方岩顶,不小心一只角撞在岩壁上,岩壁被撞了个羊角的大窟窿,从那以后,老百姓就把这窟窿叫作“羊角洞”了。
神仙留恋的北部美景
北雁荡山不仅自然景色奇秀,而且有着丰富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北雁荡山不仅有著名的佛寺,也有著名的道观,关于佛、仙的传说甚多。
千百年来,许多文士名流,都在北雁荡山游览和考察,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山中的摩崖碑刻多达300余处,大为名山生色。
灵峰是北雁荡山的东大门。从东而来一抬头就能看到蒲溪西边那叫作“接客僧”的巨岩,接客僧是雁荡山中形象最为逼真生动,同时也最具象征意味的肖像拟人景点,它又名石佛岩、老僧岩。
只见老僧秃顶披裟,朝东南方,拱手做迎客状。人世沧桑,岁月更迭,唯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万年来始终以永恒的宽容挥动着宽阔的袍袖,日夜在迎接着四方的宾客。
灵峰四周诸多青峰苍崖迂回盘旋,绕出一方如梦如幻的胜景。灵峰的峰崖又最会作态,“移步换景”,尤其在月夜,真真幻幻的山景会令人生出许多遐思。
灵岩被视为雁荡山的“明庭”。后来的元代文学家李孝光赞道:
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
以灵岩为中心,后有灿若云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壁立千仞。因“浑庞”而生肃穆,人处其中,顿觉万虑俱息。灵岩使人心境沉静,“灵岩飞渡”的杂技表演又令人惊心动魄。
在灵峰还可以看到一个奇特景观,就是犀牛望月。犀牛望月位于凌霞峰旁的高岗上,昂首东向。当皓月东升时,那犀牛伸着脖子,遥望月亮,故称“犀牛望月”。
关于这头犀牛,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呢!
相传很早以前,雁荡山下有个姑娘叫玉贞,她父母早亡,6岁时就给花老财当牧童。每日天刚亮,玉贞牵牛上山。夜里月亮升得老高时,她才牵牛回来。
花老财待她刻薄,在牛棚角落搁块木板,让她跟牛一起睡觉。她有话对牛讲,有苦对牛诉,有泪对牛流。牛呢,伸伸舌头,舔舔她的手,好像在安慰她说:“别难过!”
六月天,牛棚里蚊虫嗡嗡叫,牛甩甩尾巴为她赶蚊虫。十二月,北风呼呼雪花飘进屋,牛用身体为她挡风寒。
一日日,一年年,玉贞出落得像朵芙蓉花,方圆几十里的山民都讲她是仙姑下凡。花老财是个贪色鬼。他见玉贞长得这么漂亮,起了邪心。奸刁的管家向花老财献计,花老财连讲:“妙!妙!”
夜里,管家扶着花老财到了破牛棚,见玉贞躺在木板上睡觉,牛在一边为她赶蚊虫。两人齐动手,避开牛尾巴,捆了玉贞的手脚。管家在门外望风。花老财色眼血红,正要朝姑娘扑去,料不到铁鞭样的牛尾巴朝花老财脸上打来了。
花老财忍住痛,还想去摸姑娘的胸,牛耸起两只锋利的角,戳着了他的眼睛,鲜血直流。玉贞在木板上挣扎,花老财哇哇喊叫。
打手们跑到破牛房,见牛发了疯似的护着玉贞姑娘,他们都不敢进去。等了半个多时辰,有两个打手壮壮胆,迈进了一只脚,牛“喇喇喇”冲上去,用角把他们戳出老远。管家气得叫人点火烧牛棚。花老财才逃出牛棚,被人扶到堂屋。
老牛乘机咬断了玉贞姑娘的绳索,跪下讲:“快,快骑到我背上去!”
玉贞姑娘上了牛背。老牛撒开四蹄,耸起双角,睁大眼跑了出去。老牛朝凌霞山顶跑,打手们叫喊着围上来了。跑呀跑,跑到山冈上,没地方好跑了,老牛跪了下来,叫玉贞姑娘站在一只牛角上。
等姑娘站好,老牛把角朝空一转,对着她猛吹一口气,玉贞姑娘就乘着牛角飞上天去了。
打手们冲上来时,老牛变成了独角的石犀牛。玉贞姑娘呢,飞呀飞,一直飞到了月宫里。月光夜,玉贞姑娘走出云屋,撒下银光,看望心爱的老犀牛。犀牛呢,也仰着头,在想念女主人玉贞姑娘哩!
大龙湫位于雁荡山中部偏西,以奇峰,巨嶂,飞瀑取胜。高耸天际的芙蓉峰,变幻无穷的剪刀峰,雄伟如屏的连云峰,云雨漠漠的经行峡,谷幽潭深的筋竹涧,皆为胜境。秀丽多姿的砩头溪和松坡溪两相映衬,形成无限风光。
著名的天下第一门显圣门,也在北雁荡山。显胜门是由两面崖壁对峙而形成的“石门”,又称“仙胜门”。此门高达200米左右,两门相隔仅10余米,素有“天下第一门”之称,为雁荡山门之冠。
显圣门两壁陡立,直上云霄,气势雄伟磅礴。门内绝壁四合,森然环侍。脚下涧水铮铮,境极幽邃。抬头仰望,顶壁复合,仅留一线,“非中午夜分,不见日月”。关于这个显圣门,还有一个传说呢!
听说每年桃梅杏李成熟时节,玉皇大帝总要派仙人下凡,采集百果,在瑶台举行一次盛会。这一年,铁拐李奉旨采了一担果品,正准备返回天宫时,被眼前一瓣瓣奇特的莲花瓣迷住了。
这哪里是什么莲花瓣?是一座座奇形的山峰!哗哗响的瀑布,比仙宫音乐还好听得多哩!铁拐李放下果担,用手指往前面一戳,只见擎天的岩壁“轰”的一声往两边移动,裂出一扇石门来。门里周围都是峻壁,弯弯曲曲向里伸。一条白练从山顶挂了下来。
石平台上,山乐官鸟正在演奏,雉鸡、丹顶鹤在一边跳舞。铁拐李双脚一蹬,腾空进了石门,去游览胜境了。韩湘子是天宫乐师,他的玉箫一吹,各路神仙就会围拢来听。哪晓得他一连几天奔走,吹箫把嘴唇都吹破了,还是不见铁拐李的影子。眼看瑶台盛会就要开始了,玉皇大帝见铁拐李还没回来,只好派韩湘子去找。
韩湘子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东探西找。有一日,他找到东海边上,也被眼前的一瓣瓣莲花迷住了!这是一座人间少有的仙山哪!仔细一看,那山顶上还放着一担果品,旁边插着一条仙杖,山腰间有一只很大的仙人脚印。不用说,铁拐李一定在这里了。韩湘子自言自语:“好个铁拐李,在这里留恋风光,误了瑶台盛会,看你怎样向玉皇大帝交代?”
韩湘子顺着铁拐李的脚印,也遁入石门去。谁晓得他这一去,也没了踪迹。天亮时,人们看见那一担果品早已化作了岩石,那仙杖呢,也变成了仙杖峰,那裂开的石门,大家就叫它显胜门。听说,在月光夜,显胜门里就会传出阵阵仙乐来!
宗教和山水交融的南雁
南雁荡山境内峰峦蟠迥,溪壑交错,岩洞密布,怒瀑飞奔。自然景观以山得势,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为主要特色。
南雁荡山的山岳由浙闽边界的洞宫山山脉延伸而来,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峰为主峰。明王峰俗称大尖,海拔1千米。
在山中,九溪汇流,中贯溪滩,山水相映。分东西洞、顺溪、东屿、畴溪和石城几部分。其中东西洞是整个南雁荡山的核心。
通往东西洞首先要经过碧溪潭,潭深莫测、碧波粼粼。渡过碧溪潭,行数十步就到四角的爱山亭,亭子纯系石柱石梁石屋顶构成,风格古朴。亭前有对联:
开天窗说凉话;有大石当中流。
对联中指的是此处的两个奇景。一是石天窗。石天窗隔溪与石亭对望,它原是块峙立溪边山上的大悬岩,中间有一方洞通透,仿佛是架在半天的窗口。另一处就是以往溪流中有块巨石,像跃起的癞蛤蟆,如北雁显圣门的“中流砥柱”。
从爱山亭南行,举首可看到一处孤峰矗立,全峰由三块巨石构成,呈“品”字形。走上几十级石阶,大有泰山压顶之势,这就是南雁众多奇峰怪石中出类拔萃的“锦屏峰”,又名石屏风,人们称它为石门楼。此峰高33米,宽50米,厚约4米。主峰下一洞门,高4米,宽6米,门楣上有“东南屏障”4字的摩崖石刻。
穿过洞门往南看,有两岩相连,一如蛇头,一如龟,称为“龟蛇会”。又有两巨石,一似狮,一如虎,为“狮虎斗”。从山岭上看此峰,宛如头戴方帽的“知客僧”,正向人们垂袖恭迎,与北雁的“接客僧”竞献殷勤。
从东南屏障往南行,山下有个小洲呈卧鱼形,这就是跃鲤滩,又名石鲤,再往前则是云关。
云关是由两座悬岩夹峙而成,顶端有大石梁覆盖,形成天门,洞门高30多米,宽4米,其下形成比东南屏障更为高深的拱门。
石壁上两行题句最为贴切:“云锁天窗隐,关开月瞩明。”如遇山雨欲来,狂风满谷,云雾穿过关口,如海涛汹涌,更是奇观。云关前左右两边,天将峰与蟾蜍峰对峙,顶上又有望海狮、仰天狮、玉仙峰和纯阳峰。
在西洞前殿凭栏遥望,观音洞顶偏左处,有一岩形似笔架,就是笔架峰。向右,两侧小山头间有块巨石,连起来看,恰似一只俯卧的大蝙蝠,称为蝙蝠峰。峰下有栖息过蝙蝠的蝙蝠洞。
蝙蝠峰正下方,有少女殉情化身的玉女峰。往下看,还有美人岩,又称美女梳妆峰。但又像老公公背着老婆婆,叫作“公负婆”。“公负婆”右边,有瞪眼蹲着的蟾蜍岩。
在碧溪畔,有“五色杜鹃”和“四季杜鹃”。盛开时,绚丽烂漫,很有特色。后来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
王伯顺为温州平阳尉,尝以九月诣树视旱田,道间,见有杜鹃花一本,甚高,开花......色如渥丹。讶其非时,以询土氓,皆云:“此种只出山谷,一年四季开花,春秋为盛。”池圣夫诗云:“花笑群峰景、鸟啼千壑春,满林声色好,何时亦愁人。”
出东洞沿溪南行,沿蜿蜒的山径,进入峡谷,这便是晴虹洞。据地方志《南雁荡山志》记载:
晴日初过,洞水映射,彩色眩目,望之如长虹。
晴虹洞为“南雁八景”之一,涧边有路叫采药径。传说曾有仙姑在此采觅草药,尝过百草,为穷人治病。后来南宋建宁松溪政和县巡检朱元升诗道:
黄芝与钩吻,貌同性相反。寄语径中人,采时高着眼。
黄芝就是道家用来求长生的名药,而钩吻却是有毒的野生植物,俗名断肠草。根、茎、叶皆有剧毒,与黄芝貌同而质异,因而告成世人不要因假象而上当受骗。
出西洞,经幽深之九曲岭,下来便是鸣玉亭。亭前矴步边溪岩上,携有“锦水流丹”4个隶书。一侧有一块10多平方米的大磐石,高出水面5米,近水处刻有“钓矶”两字。
钓矶下有照胆潭,潭水深碧,宛如传说中的古镜。右侧临流有石洞,溪水回旋,深不可测。南行数十步,可看到隔溪有10米高的孤峰,似跌坐的观世音菩萨,下看如一朵盛开的千叶莲花。
再前行片刻,回头一看,观世音竟变成老态龙钟的老道士,头梳圆髻,正笼着双袖默坐,面对八卦炉在炼丹。其西南面10来米的半山腰,有岩长3米许,像只缓慢爬行的大海龟。即所谓“上山龟”。山背是块像猴子的怪石,前面那块比猴头大数倍像桃子的圆石,酷似一幅“猴献果”的画面。
有人道“北雁好峰,南雁好洞”,所谓好洞,仅以东西洞而言。雁荡山儒、释和道三教荟萃,文物胜迹众多,民俗风情独特。
据史料记载,人文景观仅就古建筑而言,就有13古刹、18庵、12院、3亭8堂等。儒、释、逍三教遗址四布,历代摩崖石刻碑记林立。
就自然景观而言,溪滩、幽洞、奇峰、石堑、银瀑和景岩,可称为“南雁六胜”。
就人文景观而言,这里的儒教、佛教、道教汇集,可称为“三教荟萃”。因此,“三教九溪”是南雁荡山特色的主要概括。
东南第一山的优美景色
中雁荡山史称“东南第一山”,走进即见峰峦陡峭、洞谷深邃、峰奇石怪、溪碧泉清。白石湖、龙山湖、钟前湖合称“三湖”,高峡平湖,峰峦倒影,为中雁荡特殊景观。
漫步中雁荡山,但见龙街郁郁葱葱,碧泉汩汩淙淙,青松翠竹间充满鸟语花香。数不清的峡谷悬崖瀑布,虽无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壮观,但也九曲八折,细细飘散。
玉甑峰是中雁荡山的图腾,峰上截有一个美轮美奂、畅旷无伦、洞中套洞的玉虹洞,而峰的极顶更有一个岗峦起伏的山水小世界,如此鬼斧神工,真深不可测,又称道士岩,状如倒扣的铜钟,拔地而起,声势逼人。
玉甑峰东西二祭为玉甑峰的两翼。西祭以峰岩取胜,东祭则以瀑潭见长。东祭有溪名东龙街,迂回潺爰七里,串联了一系列各擅胜场的碧潭,有钟潭、连珠潭、小龙潭、梅雨潭、莲花潭,穿插于这些碧潭之间的是浣纱瀑、马尾瀑、梅雨瀑等。其中梅雨瀑和梅雨潭乃东祭的点睛之笔。
梅雨瀑又称雾瀑云潭,在杜鹃林西边。此瀑集施岭之水,瀑高30米,宽2至3米。瀑底有梅雨潭。瀑潭三面环山。每当清晨,朝阳透进山谷,潭角便出现五彩虹霓。梅雨潭右边陡坡上有倒插花岩。
从梅雨瀑下山,到南端桥边转折处,可见金鸡回头峰。但只能在傍晚夜色苍茫时才能窥见她的倩影。中雁有此动静皆美的水态,与其山容相映衬相扶持,自然格外光彩照人。
西祭是一座峡谷,其谷底之石,平坦无沙砾,赭色,溪水流淌,犹如长龙游动,故称“龙街”。龙街逶迤数里,两旁峰岩相叠,步移景换,令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其上游之石门瀑、水帘洞,下游之八折瀑、龙山湖,最有声色。
西祭是中雁荡山的一个华彩乐章。以奇峰怪石为主的众多景点沿涧对列,东西绵亘达五里之长,令人目不暇接,堪称天然画屏。
西祭的峰岩姿态万千,肖物拟人栩栩如生,可媲美北雁,而水木清华气韵静穆亦为他处所少见,因而在审美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谓雅俗共赏。
杨八洞又称盖竹洞是中雁荡山的一段“引文”,它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作品。作为道教圣地,杨八洞有一种浓厚的神话仙语氛围,有宝光、观音、透天、透海、龙滚、八仙、混元、玉蟾彼此套连的八个洞府。刘公谷和杨八洞分处于一山的两面,景色同样非常优美。
凤凰山在白石镇西南2千米,属中雁荡山的外围。此处两山夹峙,势若凤凰展翅,境内岩峦重叠,林壑秀美,以峰岩为主的各种景点多达数十处。
其中鹰嘴、板障、穿鼻三岩横空出世,气势磅礴,而尤以穿鼻岩为最。此岩凌空拔起五百余米,与道士岩即玉甑峰遥相呼应,俗称“道士岩影”。
山麓绿水绕村,平畴远铺。山上曲径通幽,花香鸟语。林间古寺隐约,云烟飘忽,兼得田园和山林趣味。
东雁荡山又称半屏山。民谣唱道:“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东雁荡山东部沿岸断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山成半片,直立千仞。连绵数千米的绝壁依次展开惟妙惟肖的迎风屏、赤象屏、孔雀屏、鼓浪屏等巨幅岩雕画屏,是全国最长最大的海上天然岩雕,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和“海上天然岩雕长廊”。
半屏山犹如屏障横断大海,威镇巨澜,怒截狂涛,气势雄伟,险峻壮观。半屏山的主要风景也在东南面的断崖峭壁上。
“黑龙腾海”便是其奇观之一,一条长约百米的黑玄岩地质带夹在大片黄石崖中,其势左高右低,黑岩一端长出双角,形似龙头,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黑龙将要扑向大海。
盼归亭是一座建立在半屏山上的石亭,因渔人皆在此等待归航的亲人而得名。海拔57.5米,坐西朝东,是个六边形的亭子。有6根长3米、直径0.05米的石柱构成,亭内可以观赏海岛景色。
西雁荡山以群瀑、碧潭、幽峡、奇岩为特色,融原野的山村风情为一体。有金坑峡、七瀑涧、高山角、珠岩、西山、龙溪、崎云、五凤八部分组成,此地原名“寨下”,泽雅是“寨下”温州话的译音,西雁附近还有一个泽雅水库。
一到西雁荡山,就会被迎宾瀑的美景所折服。这里一派峡谷飞瀑风光,九龙瀑三折瀑布连成一幅百余米高的水幕,势如九龙喷水,十分罕见。鳄鱼潭嵌在石壁之中,水清见底。珠岩直径为23米,人称“天下第一珠”。摇摆岩一推则动,雷响岩一动则响,漆树、桂花、枫树等七种古树七形七色同寄一树。
泽雅的水碓也很有名,共有270多座。它借助地势,利用水源,有二连碓、三连碓,最典型的是石桥村的南斗四连碓。“老大”排水给“老二”用,“老三”排水给“老四”用,是一水多用的典范。排水时皆成小瀑布,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体现。
泽雅中的金坑峡也非常有名。金坑峡境内山清水秀,林郁竹翠,峰险洞幽,岩怪石奇,瀑美潭碧,素有“浙南大峡谷”、“温州第一峡”美誉。
金坑峡内一溪九瀑,形态各异,有半岭飞瀑、金坑银瀑、珠绫瀑、龙须瀑等,一瀑胜过一瀑,瀑瀑引人入胜。峡内奇峰怪石,移步换形。有老鹰岩、金鸡石、天柱峰、五指峰、蜡烛门、金蟾望月、狮子饮水、悟空脸谱、老翁听瀑和大小天门等,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此外,还有通天洞、穿山洞、盘丝洞、峡谷天池、雄狮舞球和千年红豆杉群落等美景,和仙女浴池、七姐妹树、仙女更衣洞、岩太师洞等优美的传说。
佛教传说和寺庙建筑
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了雁荡山。不过,佛教在此的真正兴起是在唐朝,传说是唐代高僧如来佛的弟子、十六罗汉中排位第五的诺讵那来到雁荡山建造了第一个佛教寺庙。
相传,如来佛曾告诉诺讵那:“你将在一个山水绝妙的地方建寺,那个地方用花名做村名,用鸟名做山名。”
后来,诺讵那带着300弟子云游天下,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这个去处。一日,他来到雁荡山下,但见此处凭海临风,姹紫嫣红,花香鸟语,心中暗暗高兴,便询问当地的一位老者该地和该山的名字。
老者回答说,这个地方叫芙蓉村,山叫做雁荡山。诺讵那一听高兴极了,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如来佛预言之地,于是他领着弟子们进山开始兴建寺院,佛教自此兴盛,诺讵那后在大龙湫观瀑坐化了。人们因此尊奉他为雁荡的开山祖师。诺讵那之后,雁荡山就开始有许多僧人在此修行。
在雁荡山的合掌峰巨壁左侧缝间有一个手指大的活像观音菩萨的石像,人们称它为“一指观音”。根据民间传说,一天,观音菩萨飘过雁荡山上空时,看到山中烟火冲天,鞭炮震天响,就化作一个老婆婆下去查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人们正在观音洞里用檀香木雕刻菩萨的像。而要完成这个佛像,需要990斤银子。于是,化作老婆婆的菩萨找到方丈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是劳民伤财。
方丈不听,还说:“修行人,只求超脱凡尘,为什么还要计较钱财呀?”并责备老婆婆“烧香拜佛空念一世经”。谁知方丈话没说完,合掌峰间刮起了一阵狂风,把未雕好的檀香木观音像刮得无影无踪,观音洞内则落下来一串串珍珠。在人们去捡时,珍珠又变作水珠流走了。此时空中传来声音:“诚不诚,看真心,塑巨像,害死人!”而那未雕成的檀香塑像,则越变越小,最后只有九寸九分九长了,贴在了缝隙间。而方丈趴在地上,也一动不动了。雁荡山以其灵秀的风光,被誉为“东南第一山”。唐朝诗人顾况在《仙游记》中称雁荡山为桃花源式的人间仙境。后殿中立大石柱一对,刻有乡邑名儒赵舜耕撰书的楹联:
儒释道三教异流同宗旨;东西祭二纵分派共渊源。
雁荡山的集云道院也是在唐代建成的。集云道院始建于889年,后来的1013年赐“静慧院”额,后又改名“集云观”,在后来的明代又并入白鹤寺。据后来清代邑庠生施元孚编写的《白石山志》中记载:
当其盛时,高甍巨槛,金碧辉煌,住僧数十人,钟韵梵音,早夜不辍,号为丛林。
后来,集云道院因飓风倒塌了,存留下来的是以后重建的。道院坐落在横山南麓,占地2064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后殿中立大石柱一对,刻一楹联,道:
儒释道三教异流同宗旨;东西祭二纵分派共渊源。
雁荡山合掌峰中的观音洞,最早也是唐代高僧善牧的居所。观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观音洞高100米,宽深各40米,洞内佛楼倚岩而建,高达9层。入洞口处为天王殿,内塑四大金刚,殿后有377级石磴,直达顶屋。顶屋为观音殿,其余为僧舍。
从第八层楼左壁往洞口看,可见一尊一丁点儿大的观音佛像端坐在莲台上,此谓“一指观音”。从洞顶往外望,天空仅留一线,人称“一线天”,洞内尚有洗心、漱玉诸泉,在最顶层的大殿旁还有一处洗心池,水质清澈甘洌。
观音洞旁建有一庵,为明代所建。观音洞后古树成荫,巨石层叠,上书“大士重现”。雁荡山的观音洞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相传在1000年前,观音洞里有很多岩石,还长着刺藤,住着狐狸、蜈蚣精和狼,它们都很凶暴。
一日,一个老和尚来到观音洞,那时,他已经筋疲力尽了。他看到观音洞,想去那里念《法华经》,当时他忘记了口渴,忘记了饥饿,加快步伐赶去念经。一条条刺藤划破了老和尚的脸,但他毫不觉得痛,还是不断疾步前进。
老和尚终于到了,他在观音洞里念经,岩石上的水滴一点一点地滴下来,老和尚称为“清泉”。老和尚念了一天一夜,住在这观音洞里的狐狸、蜈蚣精和狼都戏弄老和尚,可是老和尚还是只管念自己的经,不去理它们。
老和尚旁边喷着的水被他称这水为“洗心”,狐狸它们一伙又想让老和尚死。便让蜈蚣精在“清泉”上滴上毒液来给老和尚喝,可是,老和尚喝了“洗心”喷泉的水后安然无恙。
狐狸它们捉弄了老和尚好几天,也都累了。坐在老和尚的旁边日日夜夜听老和尚念经,最后也都受到了感化。
狐狸一心想要改过,就让野狐狸们把山洞里的岩石给搬走。蜈蚣精也想要改过,就让毒蜈蚣们把山洞里的刺藤咬断。老狼让狼群把山洞里石头推下山。老和尚最后化成了石像,至今还待在山洞里面。
到了宋代,雁荡山进入了全盛时期,特别是南宋小朝廷迁都临安,温州的经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驿道也改从雁荡山的西内谷中经过,所以此时雁荡山中新建了诸多寺庙和古刹,盛极一时。
在雁荡山灵岩之阳有一古刹,它背依灵岩,以岩名,称为灵岩寺,该寺始建于979年,因寺境山水灵秀,名闻京师,宋太宗特赐御书经书52卷,999年赐额“灵岩禅寺”。
灵岩寺四周奇峰嶙峋,古木参天,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寺有殿宇、禅房百余间,号称“东南首刹”,四周群峰环列,雄壮浑庞,古木参天,环境幽绝。
灵岩寺建成后不久,雁荡山十八古刹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能仁寺也建成了。能仁寺初建于999年,位于雁荡山大龙湫锦溪岩畔,东南对火焰山和戴辰峰,燕尾瀑位居其北,可远望观音峰。
南宋以后,能仁寺的影响越来越大,鼎盛时期,有僧人300,香客每日千人,成为全国著名寺院之一。寺中有一大铁镬,高1米多,直径约2.5米,镬重1.85万千克,为1092年所铸,因此能仁寺又称大镬寺。在灵岩寺后有一片方竹,这方竹还是早先从能仁寺移栽过来的。
古时,能仁这一带地方是一片深山密林,常有猛兽出没,伤害百姓。所以,那时一户两户人家就不敢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大家结伙一起,在能仁一带聚居成村了。但村里盖起来房屋常被火烧掉,老百姓猜疑是能仁寺对面的火焰峰在作怪。
1092年,人们就在火焰峰下铸造了一口重3.7万斤的大铁镬,盛水用来制胜火焰峰。从此以后,这里的风水好了,年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寺院香火很盛。
一日,有兄妹两人从括苍山来到了能仁寺,哥哥是个识风水的人,他见这里风水好,便在能仁寺附近埋了个铜钱做纪念,说是这样做下半世可荣华富贵。
随后,妹妹也从头上拿下枚头钗插在这里做纪念。说也凑巧,这枚头钗不偏不离,正好插在哥哥埋的铜钱眼里。后来这头钗日长夜大,成了一颗四四方方的竹子。几年以后,四方竹长成一大片了。
有一天,天遇大旱,一连几个月不下雨,能仁寺的方竹大都枯死了。好心的灵岩寺成圆法师把活着的几棵方竹统统移栽到了灵岩寺,天天浇水,方竹救活了。这方竹一代传一代,到如今,灵岩寺后还长着茂盛的一片方竹。
关于皇帝的传奇故事
在北宋时,宋仁宗在雁荡山建造了一个塔,名为妙通塔。那么,宋仁宗皇帝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塔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宋真宗赵恒年过四十膝下无子,眼看皇位无人继承,心中非常着急。他到处求神拜佛,祈求上天赐子。玉皇大帝被其虔诚感动,派赤脚大仙下凡,赤脚大仙就转生成为了宋真宗的儿子,宋真宗大喜,立他为太子。
可是太子降生后日夜啼哭不止。皇室御医束手无策,宋真宗便命人在全国贴出榜文,以求名医为太子看病。当时,雁荡山承天寺有个道行很高的和尚叫卧佛,他揭下榜文,以青石为舟,逆流而上,赶往京城为太子看病。
卧佛一到皇宫,便抱过太子,举起巴掌就朝太子屁股上“叭叭叭”地打了起来,而且口中念念有词。卧佛越说越快,越打越凶。皇后看了心疼,上前夺过太子,卧佛见状,用手按摩太子头顶说“止”。说也奇怪,太子真的不哭了。
皇帝皇后皆感惊讶。卧佛说:“我打他41下,他将来做41年皇帝”。
真宗皇帝心里十分高兴,赐号卧佛为“证因大师”。
宋仁宗接位后,卧佛已乘鹤归天,他听母后讲述上面的故事,便命令在卧佛的寺庙前建一座宝塔,赐名“妙通塔”,对卧佛加赠谥号,叫“蹈宝华如来”。宋仁宗在位41年,宝塔41年方建成,老百姓称它为“神塔”。
传说虽已无从查考,但妙通塔确实是建于1023年,并确为宋仁宗御旨敕建,这已被后来发现的妙通塔地宫内《敕赐承天院造塔记》碑刻所证实。
到了南宋,雁荡山的仙姑洞也建成了。相传南宋时,闹村朱氏,名婵媛,16岁时出家为道姑,遁居此石洞20年,常采药为人治病,下药立愈,后不知去向,人们在洞口建道院以纪念她。
仙姑洞洞高18米,宽44米,深29米,建有七间三层楼阁,屋宇大部与洞连接。洞内有十八进士洞、连环洞等。洞外有珍珠泉、石斧岩、玉液池、怡心院、三台道院和朝天鲤等奇景。
到了元代,雁荡山的云祥寺建立起来,寺有七间平房,寺内保存摹像题记碑刻多通。整个寺院可以说是依山取势,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独具匠心。寺周还有二宜亭、冰廊等,都是小憩避暑佳地。
二宜亭取冷暖咸宜之意,方形,亭内有建亭碑记和首事陈少文图像碑各一通。碑下有一小洞,一米见方,洞口气温很低,仿佛如北雁荡的“冰洞”一般。
冰廊洞高两米余,宽3米,深20余米,仿佛是地下室之长廊,盛暑之时,廊内气温也很低,故命名为“冰廊”。
在雁荡山东麓有一座山峰叫洪武尖,相传这个名字是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赐封的。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攻打温州时,损兵折将,连他本人也受了伤,差一点被捉住。还好,他那匹枣红马突然长叫一声,四蹄腾空,带他冲出敌阵,救了他的性命。
朱元璋昏头昏脑,任凭枣红马驮着他,落荒奔逃。他本想避入雁荡深山歇息一下,哪晓得在山岔口走错了路,倒转走台州去了。忽见三面尘土飞扬,马蹄嘚嘚,一片喊杀声,无数元兵蜂拥上来。
朱元璋大喝一声,勒马回头,想冲进敌阵,决一死战,哪晓得枣红马却一步一步向后退。他越用鞭打,马越往后退。
奇怪的是,马倒退时踏过的地方,一群又一群大大小小的蜘蛛,不晓得是从哪里爬拢来,忙忙碌碌给它织了一层层白白厚厚的蜘蛛网,好像这蹄印不是新踏出来的。
当元军追到这里时,看看蹄印,只当朱元璋已过去很久,也就不再追了。朱元璋跑了一段路,远远望去,只见云雾当中,有一山尖隐隐现现,闪着阵阵霞光。
“好地方呀!”朱元璋赞叹一声,就扬鞭向那霞光冲去。朱元璋跑上了峰尖,渴得要命,偏偏这山尖没水,朱元璋就大叫:“苍天在上,快赐我甘露吧!”说罢,他随手把剑插在草地上,一下子,一股清泉喷出来了。朱元璋用泉水洗浴,刀伤不痛了,身上力气也大了。
后来,朱元璋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想起了当年从温州逃到雁荡山这段经过,就把那座高山尖叫作“洪武尖”,上面的泉水称为“一剑泉”。
雁荡山的风景秀丽,还引来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他在游过雁荡山后,掷笔而叹:
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在明代,雁荡山的人文景观也被逐渐丰富了起来,在雁荡山显胜门的入口处,一条卵石铺成图案路面的直街上,矗立着5座牌楼,被称为南阁牌楼群。
南阁牌楼群规模宏大,形制完整,是明代牌楼少见实例。既保持了一些官式做法,又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构造上中柱深埋以稳定整体建筑,空间透露以减轻负荷,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五座牌楼建造时间相隔百年,细部的变化反映了地方风格的演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牌楼群原有7座,存留下来的有5座,皆坐南朝北。五座牌楼沿南阁村主街道一字排列,全长150米。保留较多早期手法,具有明显的浙南地方建筑风格。
南阁是雁荡山显胜门的入口处,在一条卵石铺成图案路面的直街上,矗立着这五座牌楼。高高的大红匾上,分别写着斗大的金字楷书“世进士”、“恩光”、“方伯”、“尚书”和“会魁”,显示着章氏几代人的功名和地位。
“世进士”牌楼,为章纶、章玄应、章朝凤立于1544年;“恩光”牌楼,为章玄梅立于1491年至1521年;“方伯”牌楼,为章玄应所立,同样立于1491年至1521年;“尚书”牌楼约建立于1500年左右,“会魁”牌楼建于1439年,都是为章纶而立的。
牌楼群在后来的清初作过重修,但主体部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两根主柱是圆角方形的石柱,四根边柱是圆形木柱。柱子的基座用条石叠成,柱梁上的斗拱结构,颇具时代和地方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