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位于安徽南部。黄山以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共有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黄山集我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黄山奇景中的古老传说

黄山,古代称为“天子都”,因为它雄伟秀丽,又神秘莫测,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到秦代,人们根据它的颜色又称为“黟山”。那么,后来黟山为什么又改叫黄山了呢?据说是因为黄帝曾在此炼丹而得名。黄帝又称轩辕氏,是古时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人们养蚕、制造舟车。时光飞逝,黄帝到了老年,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河流需要治理、土地需要开垦、禽兽需要驯化等。黄帝为了长生不老,多为百姓办好事,便派浮丘公为他寻找可以修炼长生不老的仙丹的地方。浮丘公走了3年才回来,告诉黄帝:“江南有一群高山,只因山上多是黑石,叫黟山,那里可以炼丹。”于是,黄帝带领浮丘公、容成子和一些臣仆来到黟山,垒石造屋,又砌炼丹炉,然后去采集炼丹所需的草药。黟山有几十座陡峭的山峰,有的地方连猴子也难上去,可轩辕黄帝却踏遍了每一寸山崖。到后来,所备的粮食吃完了,只能靠摘野果充饥,很多人忍受不了那份苦,偷偷跑走了,最后只剩下黄帝和浮丘公、容成子3人。他们经过9年千辛万苦的寻找,才采集齐炼丹所需的草药,又打了一眼井,掘开清冽甘甜的山泉,这才开始炼丹。

3年过去了,原来准备好的柴快要烧完了,仙丹还没炼成,炼丹台附近的树已被砍光,浮丘公和容成子只得到远处去砍柴,黄帝一人看守炉火。

黄帝把最后一块松柴填进了炉膛,浮丘公和容成子还没回来,眼看火势越来越小,一旦熄灭,将前功尽弃。黄帝便把自己的一条腿伸进炉里当柴烧,终于炼成了仙丹。

这时浮丘公和容成子赶了回来,把黄帝的腿从火里救出来。3个人吃了仙丹,果然脱胎换骨,飘然成仙了。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黄山了。还传说,在桃花溪中还有他们炼丹时用过的丹井和药臼呢!并且,在黄山的群峰中轩辕峰、浮丘峰和容成峰就是以他们3个的名字命名的。

黄山共有82峰,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面铺展开来,黄山的前海是以三大主峰中的莲花峰和天都峰为主体组成的。

在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是著名的玉屏峰,这里几乎集黄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黄山绝佳处之称。

玉屏峰前有巨石如平台,左有青狮石、迎客松,右有白象石、送客松、立雪台。登台四眺,景色奇绝。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峰顶,头左脚右,惟妙惟肖。

玉屏卧佛是花岗岩山体经过自然风化形成的,毫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它长约数百米,鼻子高耸,眉眼清晰,甚至连头上的螺髻、颈部的喉结也都清晰可辨。

送客松畔是观赏卧佛的最佳处,只见玉屏卧佛头朝莲花峰,脚朝耕云峰,左右有象、狮二石镇守,头顶有金龟侍候,卧姿安详,形态逼真。有当地群众反映,民间早有称玉屏峰为“美人靠”、“睡美人”和“睡观音”等讲法。

天都峰位于玉屏峰南1千米,是黄山三大主峰中最为险峻的一座,海拔1.8千米。天都峰顶有“登峰造极”石刻,使人有“海到尽处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

黄山第一高峰莲花峰位于玉屏峰北,莲花峰峰海拔1.8千米,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宛如初绽的莲花,故名莲花峰。

从莲花岭至莲花峰顶约2千米,这段路叫莲花梗,沿途有飞龙松、倒挂松等黄山名松及黄山杜鹃。

莲花峰绝顶处方圆丈余,中间有香砂井,置身峰顶,遥望四方,千峰竞秀、万壑生烟。在万里晴空时,可东望天目山,西望庐山,北望九华山。雨后,纵观八面云海,更为壮观。

在莲花峰和鳌鱼峰中间便是百步云梯。百步云梯是在石壁上凿成的一百余级险峻陡峭的蹬道,从两石间穿过下行,十分险峻,走在上面也会让人觉得心惊,那又是谁在这前后数里,杳无人烟的悬崖上开出一条通途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山下住着一个黄善人,终年干着修桥补路,好善乐施的好事。

当时,前山和后山互不相通,就卡在莲花峰和鳌鱼峰之间的这块悬崖上,当地人称它为“断头崖”。

黄善人想在这里开一条路,但是即使出大价钱也雇不到一个帮手,只得自己干了起来。后来,他的善心被救苦救难的乞丐大仙铁拐李知道了,铁拐李有意点化黄善人,于是变成一个年轻美貌的游山女子,假装因迷路来到断头崖前,求黄善人送她出山。

黄善人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开凿这条路再怎么重要,也不能眼睁睁地看一个弱女子葬身在这大山之中啊!

于是他答应护送迷路女子出山,可万万想不到那女子一会儿扭伤了脚,一会儿刺破了皮,硬要黄善人背着她下山。黄善人一句怨言也没有,就将她背下了山。

下山后,铁拐李变回了原来的模样,对黄善人说:“我明天要来接你上天去,与你同列仙班吧!”可黄善人说:“还不行,我要把这条路修好,才能跟你走!”铁拐李顿时哈哈大笑,笑声未落,铁拐李就不见了踪影。第二天,黄善人依旧来到山上开路,但奇怪的是好像没费气力似的,一连凿出好几个石级。黄善人直起腰来,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一条又平又阔的石梯已经从山脚直铺到山顶了,铁拐李正笑嘻嘻地迎面走来。黄善人忙说:“仙长留步,容我刻上‘百步云梯铁拐李造’的字样留个纪念,可好?”铁拐李说:“不必,不必!仙不图名!你快跟我走吧!”说着便拉住黄善人的手共同驾云而去。后来,有个游方僧人,见百步云梯扼前后山咽喉之地,猛生恶念,谎称这是他献资营造的,要一切过往行人统统丢买路钱。

于是触犯了佛门清规,玉帝差遣金甲神,一鞭就把他打成了一块石头,人们称之为“老僧入定”。

百步云梯又称“一线天”,从这里通过的时候,仰头只能见一线青天,故称一线天。过“一线天”,登数十级,回首再看,可见三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相拥而立。

峰巅似剑,纯石无上,峰上奇松挺拔,形态各异。每当云雾缭绕,峰尖微露,似海中岛屿,人们又喻为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故取名“蓬莱三岛”。

下鳌鱼峰便是天海,天海位于黄山前、后、东、西海之中,为黄山之中心位置。

天海为海拔约1.6千米的高山盆地,从光明顶回望,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当周围群峰没在云海之中时,此处却是一片晴空,每当云雾出现,云天一色,巍巍壮观。这里生长160多种植物,四季都有花开,景色非常优美。

西海群峰中的动人故事

黄山西海为一盆地型峡谷峰林群,“海”中峰柱林立,千姿百态、林木葱郁,素有“峰海”、“林海”之称。

每逢春夏或初秋雨后初晴,西海则云如浪涛,或涌或翻,或奔或泻,铺天盖地,极为壮观,被誉为“云海”,三海合一是西海之特色,其中通天门、天台为绝景。

西海峡谷因群峰兀立、谷深不可测而被称作神秘谷,后来人们在这里建造了排云亭。站在排云亭可眺望西海群峰、晚霞落日。

飞来石矗立峰在排云亭后面,它是高约1.7千米的丹霞峰,站在峰上可以观赏到旭日东升云端的壮观以及飞来峰和九龙峰的雄伟。

在排云亭前右侧近处,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晒,人们称之为仙人晒靴。关于这两个像鞋一样的石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

从前,黄山左数峰的仙都观里住着一个老道士名叫道玄,他还有一个徒弟名叫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宫里住着一个道姑炼玉和她的徒儿妙真。

两座道宫中间隔着一道鸿沟,加上道规森严,他们老死不相往来。一年冬天,山中大雪,仙都观里断了火种,道玄叫太清到紫霞官里去借火种。当太清来到紫霞宫,就见到妙真,两人一见如故,谈起话来,非常亲热。

从此,太清和妙真两人每天打柴、担水,便到一起谈心,渐渐地砍的柴就少了,担的水也少了。

这事不久都被双方师父发现,他俩都受到师父的严厉斥责。还规定今后打柴、担水,以两峰交界的沟涧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杀。此后两人在一起说话就很困难了。

太清和妙真趁双方师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见面,并商定,今后太清在山门前晒一只靴子,就表示师父下山了,妙真就会见太清。妙真在宫前晒一只鞋,就是表示师父出门去了,太清就去见妙真。

有一天,两人刚见面,不料双方师父突然回来,事情败露。他俩想来想去,最后横下一条心,说:“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

于是,两人携手从悬岩上纵身一跃,跳进了白雾茫茫的云海。太清晒的靴子和妙真晒的鞋子都没有人收,慢慢都变成了石靴、石鞋。

在排云亭前左高峰,有巧石如人状,前面紧挨着有石如琴。石人酷似仙女,石琴宛若平放的凤凰琴,状为仙女坐在琴旁,身体微俯,正在聚精会神地抚弄琴弦,故名“仙女弹琴”,俗称“仙女打琴”。

传说在月宫中曾经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女,弹得一手好琴。一天,玉皇大帝召她进宫弹琴,仙女的琴声深深打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一高兴就准许仙女下凡游玩3天。

仙女来到风景优美的黄山,她被黄山的景色吸引住了,坐在山峰上弹起了一首首动听的曲子,不知不觉,3天过去了。

玉皇大帝见仙女还没回来,大发雷霆,施展法术把仙女变成了一块石头,就是现在人们见到的著名的“仙女弹琴”。

在排云亭前右数峰腰,是著名的武松打虎。在这里有一石似勇士振臂而立,威武雄壮。下边有一石如猛虎,昂首而吼,凶猛异常。远远望去,就好像一只猛虎后爪着地,两只前爪扑在勇士身上,勇士则用左手叉住猛虎下颌,右手举拳欲击,好像武松打虎一般。

此外,还有天狗望月、仙女绣花、夫妻对话、背面观音、天鹅孵蛋和文王拉车等美景,并且此处更是观黄山云海、落日的极佳地点。

云雾缭绕的北海美景

从西海再往北去,就是北海了。北海位于黄山偏北部。在光明顶与始信峰、狮子峰、白鹅峰之间,是一片海拔1.6千米左右的高山开阔地带。

北海以峰为主体,汇集了峰、石、矼、坞、台和松、云奇景,以伟、奇、险、幻为特色,天工的奇妙布局,琉璃色彩变幻,构成一幅幅伟、奇、幻、险的天然画卷。

其中有始信峰、上升峰、狮子峰和白鹅峰等奇峰,每当云雾萦绕之时,峰峦时隐时现,酷似大海中的无数岛屿,令人神往。

始信峰虽不如天都峰和莲花峰高,也不在36大峰之列,但雄踞险壑,竖立如削,三面临壑,悬崖千丈,峰顶拳拳之地,近揽远眺,面面受奇,有“始信黄山天下奇”之誉。

这里汇聚了许多黄山名松,如接引松、黑虎松、连理松、龙爪松、卧龙松和探海松等。石笋峰、上升峰左右陪衬,成鼎足之势,峰巅有渡仙桥,桥畔石隙有状似接引仙人渡桥的接引松。

上升峰位于始信峰北方,为36大峰之一,海拔1.5千米。因峰常为云拥,沉浮无定,势若上举,又旧传仙人阮公在此峰修炼成仙升天而去,峰上时有天乐声,故名“上升降”又名“阮公峰”。

白鹅峰是黄山东海与北海的分界线,海拔1.7千米。峰壁平整如砥,山势险峻,峰上巨石累累,古松苍劲,景奇境妙,颇耐玩味。

白鹅峰上一石突出云天,状似白鹅头上的红包,故名白鹅。又因为山道绕峰而下,行人经过时需要面壁而行,故又名“面壁峰”和“板壁峰”。

从白鹅岭向右远眺,有峰如柱,峰顶有石如桌,四腿向上,似有意翻倒,故名“仙人翻桌”。关于这个仙人翻桌还有一个传说呢!

相传古时候,黄山是一片汪洋大海,有黄、黑、白、青、赤5条龙,分别住在黄山的前海、东海、后海、西海、天海,号称“五海龙王”。

一天,黄山东海龙王做寿,前海、后海、西海和天海的龙王、龙妃带着龙子、龙女、龙孙、一起到东海龙宫为东海龙王祝寿。一时间,东海龙宫里云腾雾涌,仙乐盈空,香烟缭绕,热闹非凡。

隆重的祝寿仪式完毕后,100多桌的御宴开始。御酒佳酿、珍肴美味,应有尽有。酒宴从午时三刻,一直延续到天黑,龙王们仍不肯散席,还在狂饮。

后海和西海的黑龙、青龙两位龙王,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失态,青龙忽地跳到桌子上,用起一脚,碗碟横飞,黑龙也不示弱,甩起一脚,干脆把一张八仙桌踢到了高空,比天都峰还高出160米。

八仙桌在空中翻了几个筋斗,打了几个转转,仍旧落在原来的地方,只是翻了个身,四只桌脚朝天。这一来,把宾客们吓得魂不附体,纷纷走散。

这东海龙王做寿,龙王们酒醉闹事,不知已经过了几万载,可是当时被黑龙踢翻的桌子,却依然四脚朝天,成为了黄山的一座奇峰。

黄山北海是黄山的腹地,群峰荟萃,并且怪石嶙峋,其形态可谓是千奇百怪,令人叫绝。有仙人下棋、仙人背宝和猴子观海等。

仙人下棋在上升、始信两峰间。这里有一排怪石,酷似几位身穿道袍、头挽发髻的仙人。其中有两人对坐,如棋手对弈。

中间有一棵古松,树冠平整如棋盘,故名“仙人下棋”。这局棋不知下了干年万载,却至今不见输赢。在“仙人下棋”左边,有一巧石如人,背负一袋宝物,称为“仙人背包”,亦称“仙人背宝”。

“猴子观海”在狮子峰北一座平顶的山峰上,有一巧石,如猴蹲坐,静观云海起伏,有诗写道:

灵猴观海不知年,万顷红云镶碧天。坐看人间兴废事,几经沧海变桑田。

当云雾消散后,石猴又如在远眺太平县境,故也称作“猴子望太平”。黄山天海的东边就是东海。在白鹅峰前的东海,有“七巧石”、“五老荡船”、“仙人翻床”等奇景。七巧石位于白鹅岭下盘道右侧,是大小7块岩石,形状不一,天然叠在一起,协调和谐,天然成趣,故名七巧石。有诗记道:

白鹅峰畔奇景多,七石巧叠尤谐和。疑是仙家天鹅蛋,送来深山是小鹅。

在白鹅岭俯视,贡阳山畔有5块巧石,形如5位老翁相聚一起,在云雾弥漫时,似在摇橹操舵,荡船于海上,人称“五老荡船”。其形象逼真,若静若动。

从白鹅岭下400阶,有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似为人指引进入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

从另一个角度仰视仙人指路石,这块石头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除了这些奇峰怪石,东海还有人间瑶池仙境翡翠谷。谷中分布着大小彩池数百个,有40多个彩池的面积超过100平方米,最大的彩池面积近1000平方米。其中著名的有龙凤池、花镜池、绿珠池、玉环池、白鹿池、雷雨池、天池、天鹅池等。

名人足迹中的黄山美景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山的美景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到了西汉,有一位道士叫窦子明来到黄山炼丹修道。窦子明为西汉沛国人,是一个县令,他笃信道教,闲暇时常到九华山宣讲道教。

传说,有一天他在拾宝岩下的溪水中钓到一条白鱼。他将鱼带回住处,让伙房去烹饪。当伙房将鱼划开后,发现鱼腹中有一素绢,上面画满了似字又非字的符号。

伙房将素绢给了窦子明,窦子明仔细一看,欣喜若狂,连声说道:“善哉!善哉!”

原来,此绢乃天书,上面记录的是如何炼丹、如何服食。于是,窦子明辞去了官职,按照天书的指点,来到了黄山采集矿石炼丹。

窦子明在黄山整整待了3年,仙丹才炼成。窦子明服食之后,顿觉腾云驾雾。他恍恍惚惚登上一座名叫仙姑尖的高山,只见山下的溪水中忽飞起一条白龙,摇首摆尾飞到窦子明面前。窦子明骑上白龙升仙而去,从此仙姑尖由此改名为仙人峰了。

不久之后,窦子明的两个女儿去黄山看望父亲的时候,发现了窦子明留下的书信,得知父亲是吃了仙丹飞升成仙了,于是她们两个也服食了父亲留下的丹药,在仙人峰东边的凫雁峰化凫升天了。

窦子明炼丹升天的神话,引来了许多想升天成仙的道人,其中最突出的要算是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了。

到了747年的唐代,唐玄宗笃信道教,于是正式命名为“黄山”,并把6月16日钦定为黄山的生日。

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经来到黄山游玩。在黄山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这座奇峰,传说跟李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传,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李白吟诗声惊动了狮子林禅院的方丈。他走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秀士,风度潇洒,便上前施礼,请问尊姓大名。当得知这位不凡之客原来是“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白时,方丈急忙吩咐小和尚抬来用清泉酿制的米酒,还拿来文房四宝。方丈盛满了一杯酒,双手捧上,敬给李白。李白慌忙还礼,双手接过,一饮而尽。俩人席地而坐,纵谈诗文,开怀畅饮。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

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别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

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除此之外,黄山的洗杯泉和鸣弦泉石刻,相传也是李白吟风听野泉时手书上去的。

在唐代,除了诗仙李白,还有许多诗人来到黄山,写下了诸多描写黄山美景的诗歌。

芙蓉岭在芙蓉峰下,芙蓉峰海拔高度1365米,宛如初放芙蓉。唐代诗人程杰曾在诗中写道:

谁把芙蓉往外栽?亭亭秀妍四时开。清宵洁月峰头挂,宛似佳人对镜台。

芙蓉岭为黄山北面入山的必经之地。岭上有芙蓉洞,在洞中举目南眺,群峰耸立,溪水如带,飞龙峰昂首舞爪,跃跃欲飞。

芙蓉峰像一支初放的芙蓉那样艳丽,雨后满山流泉飞挂更加动人。穿过芙蓉洞而下是芙蓉居,隔溪高耸的是盘磨峰,右边入云的是芙蓉峰。下岭后为一片谷地,左侧古有芙蓉庵,后来在其旧址建有“芙蓉居”。

由芙蓉居沿小道前行百米,溪间有一名潭。后海诸溪之水均汇聚此潭,水绿如蓝,深不见底,犹如“虎穴龙潭”,故名“老龙潭”,亦名“汪波潭”。潭上漂砾巨石,留有历代题刻。

沿溪旁小径绕芙蓉峰麓前行1千米,有一溪流长期冲涮而成的水池。环池皆石,两侧为夹岸山岩,上下为两方巨石。池长15米,宽8米,深10米。

溪水直注池中,幽静的水池更有动态之美,碧波荡漾,山形树影,反射阳光,闪烁耀金,绚丽多姿,魅力迷人。这就是黄山的著名水景翡翠池。

在翡翠池侧巨岩,镌有一个字径3米的“佛”字,岩壁还刻有“寿”字。下方,有“福”字和“南无阿弥陀佛”摩崖石刻。另侧岩壁,则有恰到好处的镌刻题词:“绿荫深处”。

前行不远,在松谷溪中,有五块巨石形似巨龙,头伸入潭,尾展溪岸,其状如五龙吸水,故总名“五龙潭”。潭呈正方形,因潭水过深,水色绿中泛黑。又因潭之上下溪赤龙潭、青龙潭、白龙潭、老龙潭和乌龙潭。

后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这样描述:“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腾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

乌龙潭上方的巨石上,古建有亭,后来被山洪冲毁,存留下来的是后来重建的,名乌龙亭,又名松云寺。亭柱上有一联:

四面云山绕二水;一潭星月照孤亭。

山岩岩壁上刻有巨大的“龙”、“虎”2字,苍劲有力。亭中设有石桌石凳,俯揽风景尤佳。过了乌龙潭有巨石如虎,石壁上刻有“卧虎”2字。

在唐代,黄山的美景不仅被人所熟知,而且黄山的温泉,也被人们开发了出来。自唐代开发以来,享誉千年。黄山温泉的水质透明,洁净澄碧,其味甘美,可饮可浴。

黄山有泉15处,其中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又名朱砂泉,有两个出入口。温泉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无硫。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中写道:“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唐代诗人贾岛在《纪温泉》长诗中有“一濯三沐发、六凿还希夷。伐马返骨髓,发白令人黟”的名句。

黄山温泉的源头,相传来自朱砂峰。峰下有洞,洞中产朱砂。因此,人们也就把黄山温泉称为“朱砂泉”了。又传说黄山温泉每隔300多年要流一次朱砂红水。

到了宋代,宋代诗人朱彦,在他《游黄山》诗中高度评价说: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另外,据宋代黄山志《黄山图经》记载,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沐浴,皱纹消除,返老还童,温泉因此名声大振,被称为“灵泉”。

后来在清朝王洪度所著《黄山领要录》中记载:“天下腺不借硫而温者有三:骊山以矾石,安宁以碧玉,黄山以朱砂。”

在叠障峰下为松谷庵。松谷庵原名松谷草堂,始建于宋代,创建人为松谷道人张尹甫。后因年久失修毁废了。

存留下来的是后来明代重建的,并且改观为寺,名“松谷庵”。宁国知府罗汝芬题额“东土云山”4字。这里环境幽雅,景点甚多,石刻遍布。

过松谷庵,向北海清凉台进发,沿途要经过3个亭,称一道亭、二道亭、三道亭,海拔高度均在千米以上。

从松谷庵登山的第一亭位于轿顶峰,海拔1千米。山道逐步升高,视野随之开阔。当人攀上陡峭的悬崖,北望南天,其景又迥异于由南望北,只见那叠嶂峰峦,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奇景天成。

其中有一幅像航海的观音,名为观音峰,有人又名其为美女峰。宝塔峻峭矗于云海之中,极似海域的灯塔。

再往前走便是二道亭。从二道亭向前仰视宝塔峰,可见峰下有一高耸的怪石,形状像是一个头戴古冠、身着道袍的仙人。

隔涧飞龙峰有一长方形石壁,悬挂峰头,似有字迹,人称“天榜”。仙人仰视“天榜”,若有所思,此即“仙人观榜”,其附近还有老人、八仙等。

过二道亭500米,磴道沿宝塔峰盘旋上升,陡峭险峻。传说此处原为悬崖,无法凿路,幸遇神仙降临,劈下半壁山峰。于是宝塔峰现于云端,崩岩填于险谷。人们依势过路,才形成了今天的磴道,故名“仙人铺路”。再继续向上攀登即达书箱峰畔的三道亭。

在三道亭小憩仰望,可见一石峰状如引颈欲啼的雄鸡,名鸡公峰,海拔1.5千米。与此峰隔谷相峙的另一奇峰,峰壁呈方格形,似古人用的书箱,再细看其皴裂,犹如一册书籍,人称此峰为“书箱峰”,海拔约1.4千米。

再回首望宝塔峰,峰上有3块巨石并列,如同3尊大佛像,非常壮观。而鸡公峰畔有两石相叠,形如羊、虎,名“老虎驮羊”。还有一块怪石像鹅,其下有许多圆形卵石,人称“小天鹅孵蛋”。

南边的上升峰腰有两怪石直立如人,上下相峙。上者石顶生奇松状若盔缨,形同气宇轩昂的武将。下者俨然是神色慌张、冠服不整的文官,由此,人们联想起《三国演义》中“关羽华容道挡曹操”的情节,名之为“关公挡曹”。这两块奇石形神俱备,非常有趣。

在三道弯附近赏景后继续登山,磴道在陡峭的峰壁上盘曲而上,道路更加陡峭,“之”字形盘道螺旋上升,这就是十八道弯。走完这段险道,就到了北海的清凉台。

从芙蓉岭进山,沿北路至北海,有石阶6500多级,相对高度1.1千米。一路上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巧石名潭,尤为佳妙。特别是山高林密,空气清新,确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

在宋代,黄山还曾是一位丞相的读书处。在罗汉峰和香炉峰之间,海拔高度仅890米的地方,是一处地势较低、略显开阔的谷地。宋代丞相程元凤曾在此处读书,故名“丞相源”。

后来明代文士傅严漫游至此,应掷钵禅僧之求,手书“云谷”2字,此后禅院改名“云谷寺”,久而久之,云谷寺就成了地名了。

这里的主要景物有云谷山庄、古树、怪石、九龙瀑和百丈泉等。

云谷山庄坐落在苍松翠竹丛中,四周群山相抱,溪水同流,环境幽静。既是一座宾馆,又是一处颇具典型的徽州古民居式建筑群体,楼宇错落有致,小青瓦、马头墙。山庄上侧百米处是登山石道,上可至北海,下可至九龙瀑和苦竹溪。

九龙瀑和百丈泉,连同温泉区的人字瀑,被称为黄山的三大瀑布。九龙瀑位于云谷西路下山处,瀑水源于天都、玉屏、炼丹诸峰,汇为云谷溪,然后在香炉、罗汉两峰之间的悬崖上奔流而下,长达300米,整条瀑布共分九折,一折一瀑,一瀑一潭,故名“九龙潭”,古诗这样描写了九龙瀑:“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

百丈泉位于云谷西路下山处,每当雨季,巨大的悬崖上,瀑水奔流,直泻百米,犹如白绢长垂,疑是银河落地,气势不同凡响。观瀑亭是观赏此瀑布的最佳处。

云谷的名贵古树有3棵,其中华东黄杉有500多年树龄,南方铁杉有800多年树龄。这两棵树均为常年绿叶乔木,树形雄伟壮观,气宇轩昂。这两棵树同有一种奇特现象,即同一棵树上长有两种枝干和两样叶子,既有针叶又有阔叶,一体两物,珠联璧合,别具雅趣。还有一棵是高大的银杏,树龄1000多年,高大茂盛,令人注目。

云谷的怪石有狮子抢球、琴石台和千古石等,在巨大的岩石上有多处石刻,如渐入佳境,妙从此始,醉吟通幽等。

狮子抢球在丞相源后溪中,是一巨石如雄狮,有石级可登狮背,其西有一大圆石,仿佛一个绣球。狮子虎视着前面的石球,似欲伸爪推动石球玩耍,故名。狮石上面刻有“已移我情”,下面刻有“王松入韵”。

在宋代,黄山还流传着很多的传说。在黄山天海的平天矼,有一块大石头,名为飞来石,为什么叫“飞来石”呢?传说这块石头是宋代的时候,从天外飞来的呢!

相传,宋代有个叫单福的石匠,一生给人家造成了不少桥,心想也在自己家乡门口的江上建造一座,但叹息没有帮手。他膝下只有一女叫小姣,长得聪明美丽。

小姣知道父亲的心思,便要求参加帮助干。但那深山采石,百里运石的苦和累,小女子怎么受得了,所以单福就是不答应。小姣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单福没奈何,才含泪点头。

单福还把3个徒弟找来帮忙,不久就干起来了。由于开山运石的苦和累实在难受,大徒弟和二徒弟先后悄悄地溜了。

单福和女儿、三徒弟为修桥铁了心,继续风里雨里苦干着。但好几年过去了,运到江边的石头只有一小堆,这样累死苦死,桥也建不起来。小姣一咬牙,请人写了“捐身修桥”4个大字,插了个草标,坐到江边石堆旁。

一连3天,来看的人无数,但望望滔滔江水,就都走了。这天,忽然来了个瘸子,身背一把扇子,摘了草标,问小姣愿不愿意跟他走,小姣回答说:“什么时候把大山里的开采的石头全运到江边,就什么时候跟你走。”

这瘸子原来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他挤出人群,腾云驾雾,很快来到百里外的大山,从背上拿下扇子,对着单福和三徒弟开出的石头就扇。石头竟都飞了起来,又纷纷都落在江边。

单福和三徒弟也被从山上扇到造桥工地。铁拐李还怕不够,又对身下立着的一块巨石扇了3扇子,他就站在那巨石上飞到江边。只见底下尽人,未敢让巨石落下。又听单福大声说:“石头够了!”

铁拐李便驾起云头,飘游起来,游到黄山,见黄山风景秀丽,便将石头落下。从此,这飞来石就给黄山增添了绝妙的一景。

到了明代,黄山的名声逐渐扩大,吸引了很多游者,除了众多诗人、文学家外,黄山还吸引明末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散文家徐霞客先后游览过两次,相传“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是徐霞客游黄山后写下的妙语。

在明末清初时期,黄山的名气更是日益高涨,这也归功于黄山的绘画艺术。明末清初形成的黄山画派以黄山为背景作画,驻足于黄山,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风景名胜。其中代表人物梅清、石涛、渐江更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

在清代关于黄山的茶,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呢!相传,一个风和日丽、春意盎然的日子,乾隆微服私访来到了黄山,到山脚下的时候已到了中午。忽然狂风骤起、云涛滚滚,大雨来临,乾隆急忙避到附近一座农舍旁的毛栅内。

正巧老妇开门出来,见一位神姿飘洒、容态超逸的客官在毛栅内避雨,便客气地把客官让进屋里,乾隆忙问:“晴天白日,怎么下起大雨来,这雨何时能停?”

老妇答道:“黄山的天气就是这样,云散雨停,要不到半个时辰,说不定太阳又要出来,看来客官有急事,我去为客官弄点吃的好赶路。”

乾隆帝见村妇举止有礼,连连拱手,说有劳大娘辛劳了。老妇转身进了厨房,忙到竹篓里寻找鸡蛋,一个也没有。忽然想起,前几天把10个鸡蛋给家养母鸡孵雏了。急忙从鸡窝中取出6个,想了一会,还不如一齐取出煮熟给客官充饥。

不一会,老妇笑容满面地端来鸡蛋边说:“山里人没啥好招待,这些鸡蛋还请客官包涵了。”

聪明的乾隆帝明白这位贤惠大娘的好意。大娘又去开汤冲泡一杯香茶,乾隆帝品茗着连声称赞:“好茶!好茶!大娘,是何名茶,如此香甜爽口?”

大娘说:“云雾茶!我家有片茶园在高山顶上,茶树终年在云飞雾裹中生长,黄芽鲜嫩,再用屋后常年不断的泉水,开汤冲泡,分外香甜,它能提神、明目。”

乾隆帝随口而出:“御苑芬芳千万种,不及山中一缕清。”便挥手告别大娘的盛情厚意走出屋外,果真云散雨停,太阳又露脸了。

乾隆帝带着极好的心情畅游黄山。回到京城,常跟大臣们谈起黄山贤惠的大娘与云雾茶,从此以后在京城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