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完善——发扬光大

明末清初,黄百家拜内家拳大师家王征南为师学习武当内家拳法。王征南去世后,黄百家亲自撰写《内家拳法》记录王征南所学,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嘉庆年间,董海川在安徽九华山受云盘老祖传授,学得道教武功,并结合自己的练武经历,自创八卦神掌,极大地丰富了内家功夫。

1882年,武当山内功大师邓钟山首开武当关门授徒戒律,开办武学堂,创立了武当派分支——武当南派。

黄百家著书传播内家拳

黄百家,字圭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明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12月6日出生于浙江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父亲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百家幼年就拜内家拳大师家王征南学习武功,王征南大师由于没有儿子,所以将自己的所学全部传授给了黄百家。

王征南去世后,黄百家的父亲黄宗羲亲自写作《王征南墓志铭》一文记述王征南的事迹,黄宗羲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写道: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有别少林为外家……

黄百家在他的父亲撰写《王征南墓志铭》七年后,写《王征南先生传》,内文有:

征南先生有绝技,曰拳,曰射。就穿杨贯战善射者,古多有之,而惟拳则先生为最。始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黄百家在这里主要说明的是其师王征南的拳技属于内家拳,此功夫有别于少林而胜于少林,源自张三丰对少林拳之吸收与改造。

除了《王征南先生传》外,黄百家还撰写了《内家拳法》,专门记录了王征南传下来的内家拳法。

黄百家所述的内家拳主要内容有六路和十段锦两套拳法及内家拳的练法、内家拳打法、内家拳心法、内家拳所禁犯病法等。

黄百家的《内家拳法》,是内家拳训练法则,它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内家拳的训练要领。内家拳并非狭义上的一种拳术,而是泛指所有追求整体劲力的拳术。其发力是从人体内的腰脊开始,而不像外家拳打的是局部劲力,发力是从人体四肢开始的。

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写道:

不丁也不八,平视头略拔。腰要如束带,肩要卷紧压。二肘顾二肋,二股跨其夹。三尖要相照,劲力内心发。神清意自得,绳墨传无差。

“不丁也不八”,指的步子的要领。步子既不是“丁”字步,也不是“八”字步,而是介于“丁”字步和“八”字步之间,称为“丁八步”。“丁八步”的具体站法为前足基本直顺,后足呈45度斜位,前后足相距约一肩,左右相距约一足宽。两腿都要弯曲呈钝角,不可伸直。

丁八步是经过实战逐步完善的一种优秀步法,而弓步、马步、仆步、歇步、丁步、虚步在实战中逐渐被淘汰了,因其无多少实战价值。

“平视头略拔”,指的是头的要领。头要挺拔,所谓“虚领顶劲”,但头拔不可过分,否则头颈僵硬,因此为“头略拔”。视线水平观敌,头直目正,不可左顾右盼,仰视俯视。

“腰要如束带”,指的是腰部要领,这里采用形象的比喻,腰如同束扎了一条宽边布带,由后向前束捆裹抱,使腰部阳面肌得到有效的锻炼,并和下肢连结成一个整体。

“肩要卷紧压”,指的是肩部要领。肩要卷起来,由外向里卷,而且要卷紧。在卷紧肩部时,最易产生“耸肩”,为了克服耸肩的毛病,所以要特别强调“压”字。肩部的要领相对比较困难些,一般来说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真正掌握。

有不少人在站桩时尚能将肩卷起压下,可一旦试力发力就不由得耸起了双肩。双肩一耸,必然使横隔膜发紧,而横隔膜一紧,形体都改变了。

“二肘顾二肋”,二肘要顾着左右两肋,对二肘进行有效的防护。不可“散”开肩架来胡抡乱打,街头打架往往是抡起胳膊来打,是典型的“散打”。

为了做到“二肘顾二肋”,可设想腋下夹一小球,肘向两边横撑开来。切不可将“二肘顾二肋”理解为二肘贴住二肋,或腋下夹的球过小,这样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犯“肩架瘪了”的毛病,必然被动挨打,很难有效地进行反击。

“二股跨其夹”,股,即大腿股骨,二大腿股骨要相争相合,相争表现为“跨”,有拉开的感觉,“开胯争裆”。还要“夹”,裆要圆,一般有夹球的意念,所以说二股的要领是既“跨”又“夹”,跨中有夹,夹中有跨,不可有任何偏向,一味“跨”,形成开裆散式的病态,一味“夹”,形成尖裆的毛病。不可不知,一般人很容易犯片面之病。

“三尖要相照”中的“三尖”指的是前手尖,鼻尖、前足尖。这“三尖”要相互照应,上下一条线,不可左右偏离。如果“三尖”不相照,必然使肩架散乱,而“内家拳”的本质特点就是“整”。“散”是“整”的大敌。

肩架“散”,必然是四肢局部之动,是“散”打之动。所以,作为内家拳修炼者,要把“三尖相照”牢记于心,时时注意。

“劲由内心发”,是讲心意的主导作用,以形为基础,以意为统帅。发劲时,要先由心意发动,然后才是骨骼肌肉的爆发运动。如果心意没发动或没充分发动,就随手一击随足一踢,力量必然有限,一般人正是如此。

有些人在恐惧、慌乱中面对攻击者本能地反抗是拳打脚踢,这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劲由内心发”的意识刺激。能否“劲由内心发”,是能否“意与力合”的重要标志。

“神清意自得”,讲的是无论平时训练还是实战搏击,精神一定要清醒,神清气爽,不可萎靡不振,无精打采。不仅要掌握外形,更重要的要掌握内在神韵。精神自然开放,才能得心应手。

“绳墨传无差”,是说以上所谈要领、标准,要严格做到,丝毫不差,如木匠用墨线一样,不差分毫。师父传授内家拳给弟子,要按规矩,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师父要按规矩传授,弟子要规规矩矩地学习。只有按“绳墨传无差”的要求,才能保持内家拳学本来的风貌。

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还记录了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等。

懒散,就是意识分散,杂念丛生,精神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心驰外物,打拳时心猿意马。这种状态显然是不能练好拳的。

迟缓就是智慧不敏、感觉不灵、反应迟钝、动作滞涩,迟缓者只能被动挨打。

歪斜是指不守重心,头容不正,脊椎不正,肩不与胯合,肘不膝合,手不与脚合,身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前后左右失衡。歪斜失重,难以聚力,难以形成有效地打击。

寒肩是指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就像是立于寒冬的北风之中一样。这样会导致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上劲不能由脊发,贯劲于指梢,下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

老步是指两腿虚实不明,步法迟涩不灵,上下难以相随,前进后退无方,折叠转换双重,举措张罔失措,就像年迈老人一样,用这种步击拳,后果可想而知。

腆胸就是努气挺胸,这样容易气涌胸际,神凝血滞,上重下轻,根脚拔起,被人一拳击倒。

直立就是僵直而立,全无戒备。这种状态不易施展自己的拳脚,却易被行动迅速者制服。

软腿就是软裆萎膝,叠步“过劲”,足膝偏撇,掀脚拔跟。“软腿”是属于下盘系列的问题,而下盘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基础不扎实,不灵活,就好比空中楼阁。内家拳视软腿为大忌。

脱肘就是肘部悬扬,犹如肘关节脱臼一样。肘部举扬,肩、肘、腕等关节自然就难以松沉,容易造成气血阻塞,劲力滞涩,两臂无劲,劲不能由脊发,也不能贯于手指,强劲攻击。

戳拳就是腕骨不正,握拳不直,形如印戳,拳与前臂不在同一直线上,犹如脱榫的锤子一样。若用戳拳猛击敌人,遇到阻力,首先会使自己的腕关节扭断或扭伤,击人的力量也会大打折扣。

扭臀也叫“晃臀”、“摆臀”、“摇臀”、“游臀”,是臀部外突,或臀部时而前顺,时而后撅,或扭来扭去,犹如“游鱼摆尾”一样。扭臀致使发劲无定向,放劲失平衡,劲不能“专注一方”。

曲腰就是“点头哈腰”、中轴扭曲的样子。“曲腰”本身就属于“歪斜”的范畴。这里的内容可视作对“歪斜”的进一步说明。而内家拳术把“曲腰”单独视作一大忌,可见对它的重视了。

开门捉影就是撒开两臂,“正门”大开;探头探脑,如捕风捉影一样。胸腹为“正门”,将胸腹要害暴露于敌,轻则受伤,重则致命。“探头探脑”,一则形象不美,二则“首脑”暴露于敌,易为敌所乘;三则破坏了立身中正,更易产生一系列的连锁问题。

双手齐出就是用“二只拳头打人”,一发无余,不考虑后顾之忧。双手齐出的另一种表现为,两臂挺直,出手过远。内家拳行拳须周身内外三合,即各关节左右合住,上下对齐,两手两足等对称合住,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住。这样就要求两臂不能挺直,出手太远,避免重心前移,被人乘势借力牵动,因失重心而跌仆,也避免被人乘机入侵。

内家拳十四禁忌,其实质是互相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割。深刻理解,真正明了它的内容,不但对学习掌握内家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还能掌握研究评判内家拳的重要尺度,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除详细介绍了内家拳的打法和练法外,还写出了内家拳六路与十段锦的歌诀,并将歌诀的每一句话进行了解释,以使后人容易理解。

在黄百家之前,内家拳一直是口传心授,没有什么拳谱之类的东西,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和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首次揭开了蒙在内家拳法上的神秘面纱,使世人开始了解和研究这门差点成为绝响的独门功夫,黄氏父子的努力,使我国古代的这门武术绝技,继续在华夏大地开花结果,并发扬光大。

【旁注】

书香: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称之为“书香”。书香亦可指书中文字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图书纸张、油墨及装帧中惨进的有形成分;亦指有读书先辈的人家,书香人家、世代书香;读书风气、读书习尚等。

劲力:凡能抬举、提拉重物而不能运力达于四肢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力”,但叫它“死力”、“拙力”。而能将全身之力运送于一拳一脚甚至一指之端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劲”,也叫“劲力”。“劲”有透力,可由表及里;“力”无透力,仅及于表面。练武术讲究练的是“劲力”,而不是“死力,拙力。”

弓步:俗称弓箭步,用于桩功练习时,称为弓步桩。一腿向前方迈出一大步,约为脚长的四至五倍,同时膝关节弯曲,大腿近于水平膝盖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两脚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方。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右腿在前为右弓步。要求前腿弓,后腿蹬;挺胸、塌腰、沉髋;两脚左右相距约一脚。

修炼:一般指修心炼身。道教贵生恶死,因而道教不但有修心的方法,还特别强调炼身的方法,强调心身并炼。“修”有整治、改正、修理之意。“炼”原指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溶化并趋于纯净或坚韧,道家用来指炼丹等活动。“修炼”两字合用,多见于道家典籍。

木匠:亦称“木工”。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他们以木头为材料,伸展绳墨,用笔画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匠的祖师鲁班是少有的匠工,被称为“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

墨: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我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

印戳:即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其是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阅读链接】

传说黄百家小时不爱读书,喜欢惹事,后来听说王征南的名字后,他就闹着要去王征南的住地宝幢学习武艺。他的父亲没有办法,只好把他送到宝幢。王征南是武当派内家功夫的传人,对自己的功夫非常珍惜,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传人,因为武当功夫有“五不传:即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但是,黄百家来后,王征南非常喜欢他,就决定将自己的功夫传给他。由于王征南的家里地方很小,他就在家旁的铁佛寺向黄百家传授武艺。

黄百家非常聪明,从师后,他不仅将武当功夫的应敌拳法、点穴方法、禁忌十四条全部学会,还把难以理解的武功歌诀记录下来,逐字逐句解释后再加以运用。王征南见了欣慰地说:“我的功夫终于能够传诸后世了!”

甘凤池继承内家拳术

清康熙二十九年,即1690年,黄百家在完成《明史》的编写后,再次进京编写《明史·历志》,次年四月编成。后来因为他的父年老力衰,辞职回到南方的老家浙江余姚。

黄百家回家后,除了事父尽孝外,就是读书练武。这一天,黄百家听说县城高升客栈来了个打虎小英雄甘凤池,便特意去客栈访问。

甘凤池是江苏江宁县,自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他不喜欢读书,却爱好武功,十几岁时,就曾以“提牛击虎”名扬江南。

甘凤池听说拳家多出浙东,如张松溪、单思南、王来咸、黄百家等都是明朝以来的内家拳家,便决心去浙东求师深造。他离开金陵,只身来到四明山。当年的四明山,山林茂密,古木参天,经常有猛虎出没其间,当地人都不敢单身入山。

甘凤池却毫不畏惧,一个人昼夜兼程,风雨无阻来到余姚。黄百家来到客栈,正好遇见甘凤池,经过一番交谈,甘凤池说明来拜师学艺的意图。

黄百家见他资质聪明,又有勇力,便答应收他为徒将内家拳等武术传授给他。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间三年过去了。

黄百家把甘凤池叫到身边说:“老夫的全部本领都已传授给你,如今,离本县八十里的大岚山上,汇聚着各方英豪,行仁义之师,你练就一身武艺,要为人民仗义行侠,正可到那里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甘凤池拜别恩师,来到大岚山,遇到了少林高僧一念和尚。一念和尚是江苏苏州人,当时正从事反清复明的大业。一念和尚见甘凤池少年英雄,又聪慧灵敏,就将少林拳法传授给他,为其反清复明培养接班人。

甘凤池武功学成后,成为反清复明的重要成员,经常为一念和尚收集情报,侦察地形。他周游各地,十分注意各地的山川关隘、险要形势、攻守事宜。他有个随身携带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注上了道路里程,以及政治、制度、刑法、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

有一天,他来到京城为一念和尚打探情报。为了使自己掌握到准确的清军动向,他来到京城某王府献艺,王爷问:“你有什么本领?”

甘凤池说:“我能轻似蜻蜓,重于泰山。”

王爷说:“何以见得,可否一试?”

甘凤池见王府庭院中有海棠花数丛,迎风摇动,便一跃登上花枝,挥剑而舞,身轻如蝶,花叶一片不落。

王爷惊叹道:“果然有真功夫!”甘凤池听到赞扬,连忙收剑,单腿前跪称谢。王爷请甘凤池起来,却见所跪之处竟陷下一尺之深。王爷大惊失色,便请甘凤池到他的府上住了下来。

这件事在江湖上传开之后,引起了不少武林高手的嫉妒。济南有个叫张大义的人,身长八尺余,力大无比,尤以腿功见长。他的脚趾都裹上了铁,谁要让他一脚踢中,不是命丧九泉,就是摧筋断骨。

张大义走了数百里地从山东来到京城,要与甘凤池一比高下。甘凤池身兼重任,不愿惹事,所以他一再推辞,可王爷却想看热闹,竭力鼓动,甘凤池只得同意。

身高马大的张大义在院子里等了好久,才看到甘凤池出来。他见甘凤池个头矮小,貌不惊人,心想一定是徒有虚名,所以迟迟不敢出来。

甘凤池抬头看看张大义,好像害怕似地倒退到墙边,这使张大义更加看不起他,以为一脚便可踢翻他。王爷在旁边观战,只见张大义腾空跃起,飞脚如狂飙一般向甘凤池袭来,王爷吓了一跳,以为甘凤池一定会吃大亏。

谁知甘凤池不慌不忙,抬起手来,以掌接脚。掌脚相接的瞬间,只听张大义大呼一声“痛啊!”随即扑倒在地,血流满靴。下人赶忙前来替他脱下靴子一看,原来他的脚趾都嵌入了所裹的铁中,断掉了。

出了这件事后,甘凤池不久就离开京城南下,来到扬州继续打探情报。他来到一个富商家中住下。富商久闻凤池大名,将他待为上宾。

富商对待甘凤池的态度,使他家的一位武术教师马玉麟大为不满。马玉麟认为自己在江湖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主人对他从没有这么恭敬,因此他故意找甘凤池的麻烦,想出一口恶气。

马玉麟长躯大腹,体壮如牛。他骑马行路,马都受不了,而翻墙爬树,却比猴子还灵快。他天天逼着甘凤池与他较量武艺,甘凤池也感觉此人不同寻常。

有一次,甘凤池与他暗中测试,竟只能与他打个平手,心中不禁暗暗佩服。时间一天天过去,甘凤池不免心焦,他潜心研究了张玉麟的各种招势,终于找出了他的弱点。

这一天,两人相约开始比武,甘凤池根据自己的研究,连连攻击张玉麟的弱点。他本想点到即止,让他知难而退。不料张玉麟并不领情,越攻越急,逼得甘凤池不得不出手,点中他的要穴,张玉麟顿时僵仆倒地,惭愧而退。

事后,甘凤池对人说:“其实我的力气并不如他,之所以能战胜他,是因为我能借他的力再制于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甘凤池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一次,甘凤池回到南京探访亲友。当时南京是八旗兵驻防重地,一些旗兵听说了他的名气,也想试试他的武艺。

八旗兵们让甘凤池把手臂放在小门口的石道上,不穿衣服,他们坐在十几辆牛车上,从凤池臂上驰过,待车辆过完后,他们一起下车来看。

甘凤池伸出手臂,上面不但没有丝毫创伤,而且连一点痕迹都没有,这些人无不惊讶叹服。于是,大家请他喝酒,灌得他酩酊大醉,想再试试他的武艺。

甘凤池叫士兵搬来一个长颈酒瓶,倒置于地上,他跳到瓶上,单腿直立,用两指夹住一根竹竿,请几十名士兵用力拉竹竿。他说,如果众人能将他拽下来,便算他输。

这些兵丁不服,他们一起拉住竹竿,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甘凤池却巍然不动。过了一会儿,甘凤池突然两指一松,只见兵丁们“呼啦”一声,全都仰面朝天,倒在了地上。

在这次回家的路上,甘凤池看到田畔有两头牛正在相斗,头角相触,难解难分。放牛人因要用牛,急得满头大汗,再说牛是庄稼人的宝贝,万一受了伤,可怎么是好!

甘凤池见状,赶忙跑上前去,两手各压一个牛背,两只牛竟被压得陷地尺余,动弹不得。甘凤池见牛被陷在地下,又抓住牛角像提小鸡似地将它们从泥中提了出来。

甘凤池回到老家,便遇到了两个人前来江宁与他比试武艺。泰山孙迪侯武技绝精,听说甘凤池在江湖上名声遐迩,便南下到江宁寻找凤池比武。

孙迪侯在江宁游览街市,见有一个和尚头戴一顶又大又重的铁帽子,每经过一个店铺,便将这顶铁帽子放到柜台上要掌柜的给钱,并说道:“谁能把它推到地下,我便戴着它离开此地,不再讨一文钱了!”

掌柜的没法子,只得掏钱。孙迪侯一眼便知道这是一位武林高手,是来向甘凤池挑衅的。他心中感到奇怪,甘凤池怎么毫无反应呢?难道他害怕这个和尚吗?

怀着好奇的心情,孙迪侯找到了当地的一个茶馆。他等甘凤池进了茶馆,故意大声说道:“甘凤池的武艺不过是空有其名罢了!”

甘凤池听到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便前来请教尊姓大名,听说是泰山孙迪侯,他说:“久仰先生大名,鄙人就是甘凤池。”

两人坐定,甘凤池问:“我确实无多大本事,不过,先生从未见过我,何以知道呢?”

孙迪侯便把和尚在街市寻衅的事说了一遍。甘凤池听后,压低声音说:“这里不是谈话的地方,请先生到寒舍一叙。”

到家之后,甘凤池推心置腹地对孙迪侯说:“我的确知道那和尚是冲着我来的,但我眼下实在没有办法应付。因为昨天与人比武,两人边舞拳边行走,说定谁先力竭就算谁输。走了几十里路,我虽然侥幸没输,但受了内伤,现在只有等恢复之后才能设法制服这个和尚了。”

武林高手遭受内伤,非至亲好友,绝不吐露,不然仇家寻衅,便有生命之忧。孙迪侯见甘凤池对自己一见如故,视为莫逆之交,大为感动,不但不再提挑战之事,反而主动用气功医好了他的内伤。

此后,甘凤池便事迪侯以兄长之礼。孙迪侯说,“你如此待我,我一定帮你制服这个和尚。但以你我的身份,两人打一,胜之不武,且为人笑,而弟子帮助师父,江湖上是允许的,不如我假作你的弟子吧。”

甘凤池笑着说:“那就委曲兄长了。”

两人计议已定,便上街找到了那个和尚。那和尚正在店中寻衅,甘凤池上前,挥指一弹,铁冠应声落地。

和尚笑着说:“看来,你一定是甘凤池了。我正要找你过几招。”

于是,两人拉开场子斗了起来。好几个回合下来,胜负难分。和尚心生一计,将铁冠往空中一掷,铁冠坠下,必中甘凤池头颅,如凤池挥拳上挡,和尚正好攻击凤池下路。

正在危急之时,孙迪侯纵身一跃,以臂接住铁冠,叫道:“弟子在此,师父不必担心!”

和尚自度必胜,不料事出意外,一时心慌手乱,被凤池击中胸部,一败涂地。甘凤池连忙扶起和尚说:“多有得罪!”随后,甘凤池与孙迪侯一起,将和尚请到酒店,摆素斋与和尚压惊。自此,三人成为好朋友。

甘凤池的两任师父都是反清义士,所以他的命运也与“反清复明”活动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康熙四十六年,即1707年,甘凤池第一次参加了轰动一时的一念和尚起义。

这次起义的背景十分复杂。明朝灭亡,崇祯皇帝自杀,遗下三个儿子逃出北京。清军入关建立新朝后,千方百计要把明朝的皇家子弟一网打尽。

三位皇子颠沛流离,两个皇子先后死去。四皇子慈焕隐姓埋名,到处躲避。康熙中叶,他被江南的一个反清秘密结社发现。他们把他及其家眷隐匿起来,企图以他的名义发动起义。

这个秘密组织以苏州为中心,其成员大多是教师、医卜和星相之人,核心人物就是一念和尚、董春园、叶伯玉、张月怀等人,这个组织的党羽遍及浙江、安徽。

康熙四十六年,一念和尚在江苏太仓打出“大明天德元年”的旗号,发动起义,甘凤池参加了这次活动。然而,虽然起义军非常英勇,甚至还有甘凤池这样的武林高手参战,但是与强大的清军相比,他们的力量还是非常弱小,因此,这次起义不久被镇压。

起义失败后,起义军领袖一念和尚以及四皇子慈焕一家被清廷抓捕处死,大批起义将领被杀,甘凤池因当时年纪还轻,被一个名叫马姿逸的军官保释。

轰轰烈烈的起义被清廷血腥镇压了,但是,一念和尚余党的活动并没有停止。不久,他们又以张云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新的反清组织,主要组织者有甘凤池、周昆来、蔡思济、陆剑门、陆同庵、范龙友等人。

张云如自称是前明后裔,在江宁居住已有数十年。这个人相命、气功、符箓、奇门遁甲等奇术无所不通,三教九流、达官贵人无所不识,具有非常强的号召力。

因此,在一念和尚起义失败后,张云如又广收门徒,密谋反清,企图“辅佐海中真主”登位。

这个组织以传习神枪符箓的方式发展党羽,党徒每月可得饷银二、三、四两不等,经济十分宽裕,他们计划在雍正八年,即1730年秋季大举起事。甘凤池因通晓天文兵法,武艺高强,被推举为起义军的军事领袖。

正当张云如集团正在积极准备起义之时,不料由于叛徒出卖,他们的行动被清政府发觉,团体中张云如、甘凤池以及甘凤池的儿子甘述等十余人被诱捕。

由于甘凤池在康熙、雍正年间两次卷入“谋逆”大案,所以,这次被抓后,他们父子和张云如等几个重要头目不久就被杀害。

甘凤池是黄百家之后内家功夫的集大成者,他用心血编著的《花拳总讲法》、《独门搏击秘术》等武学著作,为继承和发扬了内家拳法、传播武当功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旁注】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其来历,一般认为是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南京历史悠久,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九泉:指地下埋葬死人的地方,即阴间。因为九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所以有“极限”之意。古人从打井经验中获知:当掘到地下深处时,就会有泉源。地下水从黄土渗出,带有黄色,故叫黄泉。古人认为人死后要到很深地下的阴曹地府,就把“九”和“泉”相搭配,称为九泉。

八旗:我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旗”原来只是标志这一新组织队伍不同部分的旗帜。1601年努尔哈赤有黄、红、蓝、白四旗。随着队伍的扩大,1615年,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色旗帜,合为八旗。八旗子弟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活跃了300多年,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茶:原为我国南方的嘉木,它是古代我国南方人民对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可食用、解百毒、常品易健康、长寿。经长久发展至今,茶品要顺为最佳,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即为茗品。

气功:发源于我国,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纳、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我国古典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养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就开始流传了。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回合源:于我国古代车战主要形式。车战开始时,战车驶向对方,两方开始交战:先是远程,射者对攻;战车靠近后,车右用戈矛交战;然后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再是弓箭对射。这个过程成为“合”。战车驶远之后,各自必须再兜过头来,准备第二次对攻。这个战车掉头的过程,就是“回”。然后两车再驶近而“合”。

康熙(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玄烨在清代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奇门遁甲: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被称为道家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其本质是一门高等的天文物理学,揭示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场的作用情况。奇门就是指八门,遁甲就是甲这个天干在奇门局里隐藏不见。

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符指书写于黄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纸、帛上。

【阅读链接】

在香港著名作家梁羽生的作品中,甘凤池是“江南八侠”之一,独臂老尼的七徒弟,吕四娘的师兄。

在《江湖三女侠》中,他虽是由大师兄了因代师授艺的弟子之一,然而在知道了因投靠清廷以及一系列恶行之后,毅然与其反目并协同其他师兄妹一起大义灭亲。另在消灭邪派铁扇帮,营救沈在宽、路民瞻等事情中,甘凤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梁羽生的作品中,甘凤池是江南武林领袖,与杨仲英南北辉映,都是以侠义威德服人的武术大侠。

董海川创立八卦掌术

在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问世100多年后,在直隶文安县又出现一个内功高手,他就是八卦掌的创立者董海川。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嘉庆二年,即1797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出生在直隶文安朱家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董氏家族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北藁城,后分化出很多支系,其中一支迁至河北雄县开口村,到了董继德这一辈,董氏家族再度迁居文安富管营村,后因屡遭水灾,移居朱家务,从此安定下来,繁衍生息。

董继德有两个儿子,其中之一便是董海川的父亲董守业。董守业有3个儿子,老大德魁,老二明魁,也就是董海川,老三武魁。董海川小时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宪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向堂兄学习武技,二人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以武会友。

董明魁身体健壮,力量惊人,两只胳膊长得也比一般人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明魁无法继续深造学业,就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对武功的钻研上,功夫不负苦心人,幼年的爱好使他打下了深厚坚实的武功功底。

清道光四年,即1823年,26岁的董海川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游吴越,过江皖,走巴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到一处,访一处,拜访各地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

走过寒暑秋冬,越过高山峻岭,四季的气候在变,身边的景致也在变。北方的山粗犷,南方的山灵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术一样,北方的武术大开大合,南方的武术注重细节,董海川深深地感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有一天,当董海川来到安徽九华山时,由于山林里雾大,他迷路了。他在山林里转了一天一夜也找不到出路,第二天拂晓,正当他在树林里东撞西窜时,遇到一个道士踏歌而来。

董海川惊喜地上前施礼。道人还礼后,仔细地端详了他一番后说:“你我是有缘之人。”

董海川忙问:“此话怎讲?”

道人说:“你先说说你来此山的目的,我再告诉你不迟。”

董海川说:“我是想到名山大川寻访世外高人,学习武艺。”

道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所以说我俩是有缘之人。”

原来道人名叫云盘老祖,是一位精通内家拳法的武术大师。董海川听了道人的介绍,急忙拜倒在地,请求传授武功。后来在盘山道长的传授下,董海川学会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单练及徒手器械。

董海川在这里首次接触到《易经》,知道了以阳爻和阴爻相配合而成的八个符号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还知道了八卦互相搭配得到的六十四卦,可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他学习的八易寒暑法则就是把八卦中的八个符号,作为八个方位用于武术技击。

每天练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里打坐。虽然闭着双眼,他依然可以感觉到穿梭在身边的午后的光线,听到清凉的风声,还有树叶落地的刷刷声。此时,他的脑海里是飞舞的八卦符号和盘山道长传授的武术动作。

随着打坐的时间不断增加,董海川脑海里的武术动作渐渐清晰起来。八年后,董海川艺成下山。从雄县开口的翻子门拳到南方道教的转天尊、八易寒暑掌法,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后创编八卦掌的基础。

这一天,董海川来到了河北灞州,正赶上这里一年一度的庙会,街市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董海川在街市上正在浏览淋琳琅满目的商品,忽然看见一个人欺负一位卖白蜡杆的老人,围观的人虽多却敢怒不敢言。

董海川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是当地有名的恶霸,他心怀不平,上前劝解。歹徒不但不听劝阻,反而突然出手袭击董海川。

董海川一错步,轻轻闪过,对方扑了个空。这个人恼羞成怒,爬起来就朝董海川身上踢,董海川一把抓住对方脚脖子,轻轻往前一送,那人仰面朝天摔倒在地。

这人摔倒后,爬起来转身就跑,不一会儿工夫就找来二十多人,他们个个手持兵器,杀气腾腾。董海川大喝一声,舞动白蜡杆四面迎击,打死、打伤多人。这时早有人报知灞州知府,董海川被捕入狱。当天晚上,董海川抖动双臂将镣铐崩断,越狱潜逃。为避风头,他来到塞外张家口董玉家避难。

董海川在董玉家住了一段时间后,董玉托在清廷总管内务府当差的朋友保举,让董海川到肃王府去当了一名太监。据记载,清朝当太监的大多出自两个原因,一是自幼家境贫寒,以太监作为谋生之路。二因犯有重罪,净身当差可免于一死。

董海川在王府当差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显露才华,受到王爷的重用。

这天,肃王大宴宾客,肃王府高朋满座,肃王心情非常好,叫来护院总管沙回回为大家演武助兴。肃王命董海川上茶,当时,人们都在围观沙回回表演,茶送不过去,董海川一急之下,手托茶盘,纵身跃上大殿,自殿前宾客桌前飘落,静无声息,茶水竟然一滴未洒。

肃王及宾客大吃一惊,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个端茶送水的太监有如此好身手,于是都吵着让董海川表演。盛情难却,董海川练起了转掌之术,似行云如流水,脚步生风,时而翻身如雄鹰,时而转身如泼猴,时而跃起如小燕,变化万端。

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场鸦雀无声。正在此时,董海川一个提气腾空,轻灵跃起数尺之高,如旋风旋转而下,落地无声。

随后,董海川又舞枪刺剑,变化百出。王爷问道:“你学的是哪门哪派,师父是何人?”

董海川虽从师数年,但却不知道师父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是什么派别,所以他脱口答道:“我学的是八卦门,师父是安徽山中的的一个道人,具体姓甚名谁,我也不知道。”

王爷惊讶地说:“你是得到了异人的传授啊!”随后就任命他为王府的总教习,让他授徒保卫王府。董海川从此就开始收徒传艺。王府外面想学艺的人听说了他的大名后,也投拜到他的门下,董海川一时名动京城。

有一次,董海川奉肃王的命令去塞外征粮,走到路上遇到十几个武士持利器攻击他,董海川四面抵挡,快如旋风,不一会儿就把他们全部打倒在地。这些人认为董海川是神人,全都拜他为师。董海川的大名由此又传到了塞外。

有一天,当时的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他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击到园内的一张网上。这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

随后,董海川与杨露蝉相斗。一个是太极高手,一个是八卦宗师,在桩上你来我去,如蝴蝶翻飞,似流星划过,看得众人如醉如痴。

杨露蝉在与董海川比武后感叹:“我与董先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胜董海川很难。”

从此,太极、八卦这两大内家拳派的鼻祖级人物结为好友,也促进了太极八卦两大门派的交流沟通。

清光绪八年,即1882年冬,董海川在京城逝世,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殡葬之日,上百个徒弟执拂送葬,第二年,他的大弟子尹福为他树碑述志。董海川终生没有后代,然而他创立的八卦掌后来却传遍了大江南北。

【旁注】

内功:是对外功而言的。指通过气的练习而成的,练气讲究呼吸吐纳,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渐进,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目的。武术中可以提高耐力、战斗力和极强的自我保护作用等。

巴蜀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重庆和四川境内。东部为巴国,西部为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

隐士:古代隐居的贤士。是指在道教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下,文人们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隐士不是一般的人,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一些人。他们寻求诗意的栖居,反映出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保留有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

《易经》:又名《周易》,是一部古代哲学书籍。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打坐又:称“盘坐”、“静坐”,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

知府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枪:在古代称作矛,为刺兵器,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故称为“百兵之王”。武术长器械的枪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又因枪可以刺,收放极快,防不胜防,所以称兵中之贼。

【阅读链接】

关于董海川杀人逃亡的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传说董海川这一天来到苏州,正在欣赏小桥流水,忽然看见了苏州官府的一帮官差正在强抢民女。民女家哭天抹泪,场面非常凄凉。

董海川不知怎么回事,便向旁边的人打听,路人告诉他,这是苏州知府要强纳这个姑娘为妾。姑娘家不同意,但百姓怎么斗得过官府呢?这不,人家来明抢了。

董海川听了义愤填膺。为了搭救民女,他当夜闯进府衙,一掌结束了苏州知府的狗命,救出那个姑娘。可是杀害朝廷命官是重罪,一夜之间董海川成了被朝廷追捕的钦犯,他好不容易逃出苏州城,从此过上了居无定所的逃亡生活。

杨露禅创杨式太极拳

1799年,乾隆皇帝弘历去世。也就在这一年,河北广平府永年县杨家出生了一个胖小子,父亲欣喜地为之取名“福魁”,字露禅。

杨露禅家世居县之南关,以务农为生,他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为城内西大街杂粮摊帮工,空闲时在永年县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

恰巧这段时间,陈家沟太极拳传人陈长兴在这里借陈德瑚的大宅院教授徒弟。杨露禅自幼爱好武术,在家里时就常常喜欢一个人舞枪弄棍,现在发现这里有人在教授武艺,闲时就在一边偷偷观看,并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一天清晨,陈长兴早起练功,却发现一个少年在晨曦中练习自己的功夫,而且一招一式有模有样。陈长兴暗暗感叹这个少年是一个有天赋异禀的武学奇才。因而,陈长兴不但没有怪罪他偷学自己的功夫,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许他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陈家沟拳术。

这样,杨露禅就正式拜陈长兴为师。

几年后,杨露禅感觉这样零零星星地学习没有太大的长进,于是就辞去工作去陈家沟正式学习陈式太极拳。杨露禅第一次去陈家沟习武时,年龄还不是很大,便在陈长兴家一边当佣工一边习武,经过几年的学习,收获很大。后来为了家庭的生活,杨露禅辞别师父回去挣钱养家。

杨露禅回家后,以卖煤土为生。十多年后,辛苦挣了一点钱后,他第二次去陈家沟学艺。这次他在陈家沟一住就是十年,除了继续学习武功,他还与陈长兴一起走镖山东,为大户人家保镖护镖,这种经历使他学到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十年期满,杨露禅自温县陈家沟返回永年时,寓居太和堂药店,以授拳为生。此时,杨露禅已经是声名远扬,当时不光是爱好武术的人,就连那些不常出门的老年人和刚刚懂话的儿童,也都纷纷传言,说是卖煤土的杨老露从河南学来了“太极拳”,技艺高超,人莫能及,任你有千斤之力,只要他轻轻一拨,便可抛出十几丈远。

由于杨露禅的名气太大,常常都有人找上门来与他比武,杨露禅推辞不过,只好与人比试一下。一天,又有一人找上门来了,要与他切磋。他再三推辞,那人也不答应。

这人长得五大三粗,武功也确实不错,杨露禅本想与应付一下就收场,没想到那人步步紧逼,差一点把杨露禅打倒在地,为了自卫,杨露禅回手一掌,正打中那人的胸部,岂料那人中掌后狂吐了一口血,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杨露禅急忙将人救起,并出钱延医调治。比武本来两厢情愿的事,受了伤一般不会追究对方的责任,可那家人见人受伤了,不依不饶,告到官府非要让杨露禅吃官司。为了躲避官司,杨露禅只好逃离故乡来到北京谋生。

当时北京东安市场北面有一家“天义顺”酱菜园,掌柜的人称张四胖子,此酱园腌制的酱菜不向外出售,专供王府使用,因这人与王府过从甚密,有钱有势,又称小府酱菜张。

张四胖子家住海淀,每隔数日来酱园一次,那些日子他正要为他的两个儿子寻找教书先生,便嘱咐酱园门前的粥摊掌柜丁紫兰留心,让她遇到合适的帮忙找一个。

这天,杨露禅来到东安市场,没钱下饭馆,就到丁紫兰的粥摊喝粥,他边吃边问丁紫兰有没有什么事可让他做,工钱不计多少。丁紫兰问他会些什么,杨露禅说自己认识字,可以教书。

丁紫兰一听便想到张四胖子所托之事,于是将杨露禅作为教书先生推荐给张四胖子。张四胖子一看这人像个教书先生,便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杨露禅就住进北京海淀张四胖子家里,每天教两个孩子念书。因为是逃避官司而来,练武的事不敢露一点口风。

张四胖子家大业大,家中还雇有二十几名看家护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练武,平时因门户之见,家丁们和一些绿林好汉早就有些矛盾。

杨露禅在张家教书半年有余,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后面角门小屋里休息,忽然听见后花园内有动静,像是有人用刀枪器械在动手。

他随手拿着三尺长的烟袋,向后花园走去,只见有人在格斗,有人被打倒在地,有的还被捆上了。杨露禅近前一看,倒地被捆上的都是家丁。

有个家丁见杨露禅走过来,还大声喊叫:“杨先生,可别过来,别让他们把你打了。”

杨露禅哪听这些,过去用烟袋锅一拨,就把一绿林好汉的刀给下了,再一点又撂倒一个,三下五除二,几下子就把绿林好汉都打倒了。

然后,他又用捆家丁的绳子把他们一个个都给捆上。杨露禅问他们愿意官了还是私了,官了是交官府处理,私了是有仇宜解不宜结,以后不再闹事。这些绿林好汉当然愿意私了,于是个个求饶,结果把他们都放了,杨露禅才又回到小屋休息。

事情过后,家丁们感到非常难堪,因为吃粮听差,看家护院是他们的职责,结果却让人家给捆了,还是靠教书先生给解的围。

第二天,家丁们都来向张四胖子辞行,说是没有脸再干下去。张四胖子也没想到教书的杨先生还会武术,就对家丁们说:“你们也别走了,就让杨先生来教你们吧。”从此杨露禅除了教书以外还教起了武术。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多,杨露禅给永年县老家去了信,告知他在北京的情况。一天,门房传话,说老家来人了要找杨先生。

杨露禅不知是谁,随即走出迎接。当时张家大门口马路对面有一座大影壁,上有“迎祥”两个大字。杨露禅出门一看,来的人并不认识,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

他过来就请安,要施大礼,右腿向下一跪,右拳直冲杨露禅的小腹而来。原来此人是杨露禅在永年县那次打伤之人的家属,来京找他是报仇的。

他要请安施礼是假,借机进招攻击杨露禅的下三路冲拳进裆是真,这人的行动早被杨露禅看在眼里。说是迟,那时快,只听“嘭”的一声,杨露禅用海底针把那年轻人打到大影壁上,身子直贴在“迎”字上。

年轻人摔倒在地,并没有屈服,但他知道自己不是杨露禅的对手,所以爬起来叫道:“大叔,咱们三年以后见!”说完就跑了。

杨露禅回到屋内,想到不定何时还会有人来找麻烦,心中烦闷。于是找张四胖子,对他讲了在永年县伤人之事,他认为自己要防备一下,所以要离开此地。

张四胖子听了,感到很惋惜,因为两个儿子才学两年多,还没有学到什么本领。他想了一下对杨露禅说:“你先别忙着走,我去活动一下,看能不能能到四爷那里去干。我找大管家王兰亭我去说说,或许能行。”

张四胖子所说的四爷就是清朝宗室,道光帝旻宁之孙,惇亲王奕誴之子,三十八岁袭封端郡王的爱新觉罗·载漪。

咸丰年间,端王称四爷,杨露禅若能到端王府教拳,问题就解决了。端王府的总管王兰亭特别喜爱武术。经张四胖子推荐,王总管又从中说合,杨露禅真的被四爷看中了。

这样,杨露禅便来到端王府开始教拳。总管王兰亭精明能干,个子高大,身强力壮。杨露禅在教端王练拳时,王兰亭就在一旁跟着学,而且杨露禅每次都用王兰亭试手,挨打的是王兰亭,但他也就因挨打而慢慢地领会了太极拳法的精华。

端王学习一段时间拳术后,感觉杨露禅拳术的威力很大,于是又安排杨露禅去充任旗营武术教官。杨露禅当时所教的拳术,不叫太极拳,而叫作“绵拳”,只教旗人不教汉人,旗营中也是只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

那时的旗营分为东八营和西八营,东八营是善扑营,练摔跤,西八营多是提笼架鸟的,体质较差,练绵拳。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成为后来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名声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当时有很多王公子弟都来学拳,然而,大多数人因怕吃苦而学艺不精,仅有时贝勒之子时绍南和武状元出身的将军岳柱臣得到太极真谛,并且正式拜师杨露禅。

旗营下级军官中也有三人得太极真传,这三个人是凌山、万春、全佑,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善刚劲,全佑则善柔化。因碍于旧的等级观念,三人不能与贝勒子、将军等人称兄道弟,故杨露禅令此三人拜其子杨班侯为师。

杨班侯是在杨露禅38岁时出生的,他和他父亲一样,以武技在世上传奇,有关杨班侯比武取胜之事不胜枚举。杨家太极枪素负盛名。因杨班侯性躁劲猛,其母命其摘去枪头,以免伤人,后杨家练枪均用无枪头之白蜡杆。

杨班侯上阵对敌所用之钢枪重约40多斤,竟然被他在练大抖枪时抖断,可见其太极内劲,是何等浑厚惊人啊!杨班侯性情刚烈,对弟子要求严格苛刻,故从学者少。

杨露禅40岁时,三子杨健侯出生。杨健侯性情温和,从学者甚众。教授大中小三种架子,晚年专心事佛。杨健侯有三子:长子兆熊,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

杨兆熊,字梦祥,晚字少侯,后人呼为大先生,生于1862年,他7岁习太极拳,其艺得自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和父亲三人亲传,为人仗义疏财,爱打抱不平。但性格也多与杨班侯相似,故从学者不多。著名弟子有田兆麟、尤志学、乌拉布。

杨兆清,字澄甫,生于1883年,继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广州沪杭教拳。他总结祖孙三代教拳谋生的经验,为应付王公贵卿,青巾墨客追求时髦,不愿意多下苦功的心理需要,将杨氏传统架修定为松软、轻动、不做开裆下势的贵族文人风范,常常练功而不脱长衫,以定“大架”之为。

此大架也称为“社会架”或“养生架”、“休闲架”抑或“文艺架”,杨氏家传的真功夫也只在入门弟子中秘传苦练。

杨兆清之桩功基础极好,金鸡独立稳如泰山,推之不倒。曾与众门徒游上海法国公园,园内之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时值深秋,树叶枯黄。杨兆清往树干上施用靠劲,枯叶纷纷飘落,令观者咂舌。

杨兆清勤练活桩,身上任何部位,均可将人击出。有一次,杨兆清出门用早茶,路上有一大汉迎面走来,与他擦身而过,杨兆清只觉得自己大腿与此人相触,内功自动引发,此人已腾空跌出寻丈之外。

杨兆清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气于无形之中,拿住对方劲路大喝一声,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

杨兆清善于用剑。杨家所蓄之龙泉剑,往往为“半开口”,即剑刃不开口而剑尖开口,锋利无比,可剁穿铜钱。杨兆清剑法精妙,比试时不欲伤人,用竹剑点人手腕脉门,令对方兵刃脱手。

杨兆清教弟子剑法,将柚子皮数块,悬挂于屋梁下不同高度与角度,令弟子手执宝剑,足踏九宫步,往复穿行,目光顾及任何一块柚皮,即刻眼到身到、身到剑到,刺穿柚皮。

练到百发百中之后,将柚皮换成橘子,最后又换成铜钱大小的金橘,如果仍能百发百中,则点人手腕脉门,好比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杨兆清有入门弟子多人,著名者有:陈月坡、闫仲魁、崔毅士、王慎东、牛春明、李春年、陈微明、武汇川、董英杰、褚桂亭、郑曼青、曾如柏等,杨兆熊的弟子尤志学、田兆麟也奉师命复拜学于杨兆清。

杨露禅在旗营担任武术教官后,许多武术名家都远道来和杨露禅比武,华北各省的名家无论各门各派,皆非敌手,因此威震京城,人称“杨无敌”。

后来,时绍南因出天花丧命,岳柱臣在中俄边境战争中阵亡。杨露禅再无心教拳,遂辞去武术教官之职,离开了旗营。

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杨露禅在北京逝世。杨露禅过世后,儿子杨班侯、杨健侯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后来由孙子杨澄甫修定完善。杨氏太极拳由于学习的人多,因而也衍生了许多杨氏的支派,最为著名的有王氏太极、郑子太极拳、熊式太极拳、董氏太极、田式太极、李氏太极拳、府内派等等。

【旁注】

乾隆(1736年~1795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亦代指乾隆帝。乾隆帝是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3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走镖:旧时镖局相关术语,即镖师保护钱财物等上路,有时也有保护人的,称肉镖。江湖上把携重要物品行路分为轻重二种走法,轻走指秘密上路,重走便是请保镖护持上路。走镖是镖局的主要业务,不仅风险大,而且对镖师的要求也高。

官司:“官司”一词是民间从古到今的通俗说法。“官”和“司”旧时本意都指“官方”、“官府”、“官吏”、“掌管”等意思,因而,发生利害冲突的双方到官府或官员那里去请求裁决是非,官府或官员根据查明的事实作出裁断的整个活动,民间就称之为“官司”。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影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影壁,后者称为外影壁。

杨班侯(1837年~1892年),名钰,字班侯,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相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像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他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

长衫:又称长褂,起源于满族人的旗服,清朝后汉人也以此为常服。仿马褂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在古代长衫也代表了身份,因此分为了代表贫穷劳动人民的短衫帮和代表富裕上层人士或有文化的人的长衫帮。

金鸡独立武:功练习方法,将两眼微闭,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任意抬起一只脚站立,关键是不能将眼睛睁开。这样调节自己的平衡就不是靠双眼和参照物之间的谐调,而是调动了大脑神经来对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平衡进行调节。

龙泉剑我: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五,诚信高洁之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漂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唐代时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称龙泉剑。

【阅读链接】

传说杨露禅能够在北京授徒,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说永年的武氏,在京城里担任官职,因此是北京某富豪张家的贵宾。武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将同乡人杨露禅推荐给张姓富豪认识。张氏的家雇有武术教师多人,还有一些想考武举的子弟们在这里练习武艺,准备应试。

为了给一班学艺的子弟们辅导,武氏在一场宴会中介绍了杨露禅。张家雇有的武术教师都是彪形大汉,身强力壮,而杨露禅看上去身材比较瘦弱,为此张姓富豪初见面时,非常看不起杨露禅,他让杨露禅与他家的武师比试一下武艺。

比武开始了。一个拳教师气势汹汹地挥拳直奔杨露禅,施了一个饿虎下山的招式,杨露禅略一举手,那位拳教师立即被打飞到几丈远的地方去,摔得浑身血污。另一位拳教师见状,又如苍鹰般猛扑过来,结果也落得同样下场。其余武师一看都吓得不敢再比了。主人也诧异万分,连忙请杨露禅上座。

邓钟山奠定南派功夫

清嘉庆十五年,即1810年,在武当山下的均县城一个世代习武的家庭诞生了一个健壮的婴儿,他就是邓家第九代传人、后来创立了武当南派功夫的邓钟山。

邓钟山祖上九世习武,功法来自明朝宣德年间武当山上隐居着一个姓邓的道人,邓道人的功法在传授中有道特殊的戒规:“传本家不传异姓,传儿子不传女儿。”

邓钟山的幼年、少年时代是在一心一意练武做功的环境里度过的。他每夜子时练软气功、硬气功、特绝技,下午则演练拳法,一天习武做功的时间长达4个时辰之多。邓钟山的青年时代,喜欢与同行“较技”,所以,他的名声在当时武术界盛极一时。

邓钟山的武功异常高超,他能够隔空1米左右将碗内水扑出,还能隔着3米开外将武功高超的对手击晕在地。邓钟山的左手整天戴着“罩子”,此为五雷闪电手的“收雷藏电法”,他若用此绝手取人,一般无人能敌。

五雷闪电手,全称为“道家太乙玄门五度鸣雷闪忽电光绝手”,属道家武当派太和门软性功夫、硬形功夫、轻盈要术、特绝秘技四大功种之一的特绝秘技范畴。该功因以施放雷、电并产生五种鸣声与闪亮电光为宗旨,且功成后运劲生威、消力缩劲,出手令对手形体枯焦、拳屈而亡,收功则自身无恙而得名。

五雷闪电手的全盘完整功法,共有乾人天罡三十六阳性雷电法与坤人地煞七十二阴性雷电术两大类。

其中的乾人之法包含了练就劈砖打石、拉扯坚物、抓石成粉、推指为沟、拖刀抓斧、扑敌化形、发射毒气、斩断灵魂、裂隙敌救敌等本领的系列、完整的方式。而坤人之术则囊括了练就隔空溅水、划掌割肤、扑敌化形、催射毒气、斩断灵魂、裂敌救敌等技艺的系列、完整的方法。

这些方式方法,是武当太和门的珍贵秘宝,数百年来均口耳相传,单线独授,旁人绝难觅其一斑。因此,邓钟山轻易没有使用过这个独门绝技。

邓钟山的性格与祖辈不大相同,他好周游,也好结纳朋友,但他始终遵守家规,对慕名求学者一律拒之不授,然而也有例外。

在邓钟山的追随者中有数十人仍是诚心诚意,多年如一日殷勤服侍邓钟山。有个年长邓钟山十余岁的山东蓬莱武士李家年,对他更有十二分殷勤。李家年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邓钟山能收自己的第六个儿子李老六为嫡传弟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感于他们的一片至诚之心,加之邓钟山做功已成“整身”,没有配偶,膝下无子,所以邓钟山这才打破森严的家规,决定开创一个独特的门派,取名为武当“功家南派”,传授外姓武当功夫。

李老六有幸成为邓钟山破例后所收的第一个弟子。李老六名叫李德贵,山东人氏,祖上世代以行武保镖为业,他的父亲李家年曾作过当朝的宫廷镖师,因在半个山东都有名望,被武术圈内称为“李半边”。

李老六自幼随父习武,并经常出入官宦要人之家,使他自小就见得大世面。长至12岁时,他父亲就想为他寻觅一个名师授他武技,后来访得武当山邓钟山练有绝世武功,因此前来求学,使他为武当“功家南派”嫡传一代弟子。

从光绪元年,即1875年起,邓钟山花费了5年时间,最终写成了《功家秘法宝藏》一书,在这本书里,邓钟山详细记录了他一生所学,并且对各种功法的名称、动作、练法都作了阐述,这本书后来成为自黄百家这后第二本武功秘籍。

清光绪七年,即1882年,邓钟山应两江总督左宗棠之聘,首开武当关门授徒的戒律,下山开办武学堂,在江苏江宁府仓巷桥,即今江宁县境内开创了武当南派。

据说,左宗棠在两江总督制台衙门目睹了邓钟山所著的《功家秘法宝藏》后,曾惊叹地写下了一首诗赠予他。诗曰:

武坛一孤本,价值可连城,

万贯不脱手,谁知传何人?

邓钟山开办的这个学堂有弟子一百余人,早晚练武,白天习文。经过数年的教习,这一百余名弟子中,武艺突出的有钟老八、杨拐子、姚中源等人。

邓钟山的晚年,大部分是在南京度过的。当时他居住在朝天宫、上浮桥两处,有嫡传弟子李老六终日相陪,还有李老六长子李松如、弟子李钟奇服侍。

邓钟山高兴之时,还乘兴持械与弟子练习。他手持掸尘,打一圈风波扫秦拳。

邓钟山在仓巷桥所教的南派功夫主要有武当六路拳、洪门拳、醉八仙、孟珠下海、四门刀、戒刀等。

武当六路拳因在技击中擅防前、后、左、右、上、下六方,且“交手”时划出六线并按六线六个方位出击而得名。六路拳共有三十六个适于进攻与防守的主架,且每一个主架尚可化出六个小架,它讲究实用,无“加花”之处,每架皆含精奥的攻防技术在内。

所以,邓钟山在自己所著的《功家秘法宝藏》六路拳图说中说:“一缩形周身无缝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犹如铺天盖地,使小式则为仙人变形”,“一出手便知高低”。

他还说:“六路拳乃功家南派之精华,邓家拳法第一矣”。六路拳刁钻古怪,软硬相兼,软时如绵里裹针,硬时似钢刀如刃。

洪门拳是邓钟山在江宁府传艺时教授随行的一名仆人演练的一套拳术,因这个仆人姓洪,又以看守学堂的大门为生,所以邓钟山为该拳起名为“范例门拳”。

洪门拳有三十六个适于戟与防守的架子。演练此拳分大、小二个架子:大架绕手划臂,起脚转腿,大开小合,气势磅礴;小架拦手搁臂,转步藏腿,小开,小合招式严谨。

洪门拳的技击性较强,其在“交手”中讲究“以静待动,以缓制快,以柔克刚,以软化硬”,“一招发敌,便知高低”。所以,邓钟山在《功家秘法宝藏》“范例门拳图说”中说“洪门拳,乃邓家拳法第二矣”。

醉八仙因其假托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蓝采荷、张果老、铁拐李八仙诸形态演练,所以起名醉八仙。

醉八仙共有八个架子,每个大架子化出八个小架。所以这个功夫的术语说道:“八仙者,化架则为八八六十四矣”。演练醉八仙的人,必均须跳起身子并以头、肩、背、腰等部位跌地,所以术语称之为“醉八仙”。

孟珠下海是因其假托得道成仙的武当神人孟珠下海擒妖捉怪并与“四海龙王”所辖兵将相遇的形态演练而得名。孟珠下海共有八个架子。演练孟珠下海的人,都必须站在高处并跃起以头、肩、背、臂等部位栽地,所以称之为“栽孟珠下海”。

四门刀刀法因在与敌“较技”的“观阵”中要立出四个“金鸡独立”的“门户”而得名。四门刀共有十六个适于进攻与防守的架子。

邓钟山在《功家秘法宝藏》“四门刀图说”中说:“悟其真谛,其妙无穷。”四门刀在演练时摆拉开架子,大开大合,而比武时则用“小架”,即缩形小身,舍其架子。

四门刀法自燕尾单刀中摘来,邓钟山说:“四门刀法,乃吾游侠三省与敌较技中悟出,其架皆出自祖传文雁尾单刀”。

戒刀刀法因其在与敌“较技”中取敌但又不得“杀生”而名。戒刀共有十六个适于进攻的架子。邓钟山说:“戒刀之法,皆雁尾单刀中来。何为戒刀?戒刀者,乃寻常双双佩于腰际,此谓之不得随意妄开杀机。”

雁尾单刀因形如雁的尾部而得名。雁尾单刀共有三十六个架子。其架能大能小、能快能慢、宜攻宜守,变化无穷。邓钟山在《功家秘法宝藏》说:“雁尾出势一条枪,七星绞手把内缠;……任伊千变万化来,玩起雁尾态安然”。邓钟山称雁尾单刀为“行侠义必备刀法”。

南派功夫著名的招式还有四门枪、雁门神枪、八仙剑、浑元铁棍、板凳拳、云帚拳、春秋大刀、风波扫秦、鸳鸯镖、梅花针等,邓钟山在《功家秘法宝藏》里对这些招法的练习方法、掌握技巧都有详细叙述。

邓钟山的开山弟子李老六自得到武当南派武功的秘法后,在师父的悉心教授下,勤学苦练了13年,悟得了《功家秘法宝藏》的奥秘,成为名冠金陵武术界一代精英。

邓钟山老先生95岁高龄时,他的外甥赵石城从湖北武当山来信,请求舅父到老家安享晚年。俗话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邓钟山当时也正有此意,于是,他谢绝众人的殷切挽留,独自一人赴湖北武当山而去。

邓钟山虽然回归武当,但他创立的武当南派功夫,却在南京落地开花,枝繁叶茂。他的后代传人除了开山弟子李老六外,后来又收了黄春燕、赵石城等。

黄春燕是道光年间江苏扬州人,祖上世代为书香门第,先人中曾有人中过状元。她的父亲黄彪曾做过文官,后因不满当政腐败,便愤然辞官返乡。

黄春燕因随母亲来无锡迎接黄彪,中途出游太湖,遭强盗拦劫,幸遇游侠赵石城相救,后来秉持“练得高技可惩恶扬善”的理念,便随赵石城同往江宁,拜邓钟山为师,被邓师定为武当“功家南派”的嫡传第一代传人,从而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技。

赵石城是道光年间山东蓬莱人,其祖上代代习武。赵石城自幼得自家传,年少之时即习得一身好武艺。16岁时便独身行侠江湖,遇不平之事则仗义相助。后来又拜其舅父邓钟山为师,入武当功家南派并被定为嫡传第一代弟子,从而如虎添翼。后赵石城与黄春燕结为夫妻,生有一子,取名邓继侠。

邓继侠自幼便随父母练“圈内”武功,深得其中精奥,成为武当“功家南派”嫡传二世弟子。

李义侠、李燕侠,武当“功家南派”嫡传二世弟子。江宁人氏,为兄妹二人。他俩自出生后即被赵石城、黄春燕作为义子收养,并定为武当“功家南派”嫡传二世弟子,尽传“圈内”武功。通过十几年的勤学苦练,终于大功告成,从此以“江南双侠”之名风靡一时。

李松如、李钟奇是武当“功家南派”的嫡传二世弟子。李松如是李老六的长子,山东蓬莱人氏,清光绪年间人。李钟奇是李老六的次子,清光绪年间人。他俩自幼得父亲李老六真传,成年后纵横武林,世称“武坛隐叟”、“武坛二老”。

【旁注】

时辰:我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我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一生经历并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回乱,收复新疆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维护民族和平统一,稳定和开拓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拐子一:种兵器,形状略像“工”字,两头横短,中间直长。上面的那端称为拐头,下面的那称为拐尾。拐头和拐尾皆可用来捅,拐尾朝手肘的方向可用于向后捣或向外侧捣;转过来拐尾向前,用来劈、扫。拐身比较便于格挡,攻防兼备。使用时通常双手各持一把,一边格挡的同时另一边可用于攻击。

吕洞宾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八洞神仙”。在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龙王是:我国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为人间解除炎热和烦恼,是我国古代非常受敬重的神灵。传说共有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这四个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

信:古代称作“尺牍”。古人是将信写在削好的竹片或木片上,一根竹片或木片约在一尺到三尺之间,所以叫尺牍。“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如“阳气极於上,阴信萌乎下。”“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在我国古代的书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文科第一名是文状元,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我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1904年的刘春霖。

嫡传:一方面指古人因为会娶多房妻子,家业无法分开,就将所有家业全部留给一子经营,而这一子,必须是家中第一房妻子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在古代,女儿无继承权;另一方面嫡传指最正统的传承,嫡的意思中有正妻和正妻所生的儿子的意思,不同于偏房,嫡妻在家中有绝对的优越权。

【阅读链接】

传说邓钟山在教训顽劣弟子时曾用过独门绝技五雷闪电手。有一次,邓钟山在仓巷桥所收的弟子钟老八仗着自己的武功有了一点根基,便要与师父比试武功。

邓钟山见他狂傲无礼,一怒之下便使出“五雷闪电手”。两人相隔1米开外,只见邓钟山体态异常,怒目切齿,左手向前一抬一抖,钟老八瞬间被击倒在地。钟老八倒地后两目紧闭,脸色苍白,约半个时辰后,方才苏醒过来。钟老八爬起来立即跪倒在师父面前,向师父认错。

邓钟山教诲说:“学武艺,一定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仗势欺人。如果没有宽厚之心和仁义之道,练成了武艺,只会害人害己。”

钟老八和众弟子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孙禄堂创立孙氏太极拳

1860年,河北完县一个穷苦人家刚刚产下一个男婴,家里人在欣喜之余,又盼望此子能长大成材,福寿双全,福禄满堂,于是为其取名福全,字禄堂。

虽然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不幸他9岁丧父,家中更是一贫如洗,全仗老母辛苦支撑,才把他抚养成人。

孙禄堂自小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孙禄堂迫于家计,只得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

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因其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父郭云深继续深造。

孙禄堂跟郭云深学形意拳8年,得形意真粹。后又经郭云深举荐进京城,跟八卦拳创立者董海川的大弟子程庭华学八卦拳,以及点穴、轻功、八卦剑、七星杆等绝技。

形意拳、八卦拳同属内家拳,其理相通,故孙禄堂仅习数月就得八卦拳之精微。他知道内家拳首推太极拳,故又想学太极拳。

当时在京的太极各家要推杨露禅了,于是他便拜会了杨露禅,讲好以自己的形意拳与他的太极拳交换,二人约好第二天早晨在某庙前相会,但到了那天,杨露禅并没有如期赴约,孙禄堂于是知道杨露禅并不愿意,只得作罢了。

程廷华为了使孙禄堂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

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游南北11个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

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从此孙禄堂广收门徒,因其名声特响,来拜师的很多。

1900年至1907年,孙禄堂继续经营蒲阳拳社,并且探究儒释道与拳学互证、互通之理。其间,清廷在京郊举行规模盛大“天下英雄会”,邀集南北各派武林高手前来比试。经比试,孙禄堂技冠群雄。从此,他在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誉。

1909年,俄国及欧洲格斗冠军、大力士、拳击家、柔道家彼得洛夫途经奉天,即沈阳,经俄公使馆提议在奉天设擂台,夸口天下无敌,拳打中华武林。

孙禄堂闻讯后非常气愤,决心前往打擂。到了擂前,只见那彼得洛夫身材高大,肌肉块块隆起,站在台中央宛如一座铁塔,正在口吐狂言。他为了显示武功,把铁链套在身上,一运功,就把铁链节节崩裂。嚎叫着:“谁敢上台与我较量?胜者奖金牌!”

孙禄堂跳上擂台应战。彼得洛夫见孙禄堂像文弱书生,不以为意。两人约定,彼得洛夫先打孙禄堂三拳,孙禄堂再打彼得洛夫三拳。

彼得洛夫用足劲,第一拳打在孙的小腹上,如打在铁石上一般。心中不由大吃一惊,随即进一步运足劲,大吼一声,又猛击两拳,孙禄堂却仍如泰山一般,巍然不动。原来孙禄堂用的是气功,把气沉入丹田,所以小腹坚硬如石。

按理,彼得洛夫打过三拳后,轮到孙禄堂打彼得洛夫了,但他慌了手脚,心想若被他打,一定被打倒,于是,企图做垂死挣扎,就怪叫一声,扑向孙禄堂。孙禄堂见他来势凶猛,就运用内家拳的化劲法把它化掉了。

就这样,你来我往,只几个回合,彼得洛夫就被孙禄堂一拳打下了擂台。台下观众掌声雷动,高呼:“打得好!”

这一仗,孙禄堂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大灭了洋人威风!

不久,大侠霍元甲南下上海挑战英国拳家奥皮音,特邀孙禄堂一同前往,为其压阵。孙禄堂预言,英国人必然不敢接战。霍元甲到上海后果真如此,由此对孙禄堂敬佩有加。

虽然孙禄堂已经在形意拳、八卦掌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仍对太极拳心仪已久,恰巧机会就来了。

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承人郝为真去北京探望杨班侯,偶染风寒,孙禄堂马上请郝为真到家中,并热情款待,表达出想学太极拳的愿望。

当时郝为真70岁,孙禄堂也50岁了。当时的习俗,想学就得拜贴子,行师徒跪拜大礼。孙禄堂提出,要拆两三招看看。这个也是当时的旧俗,不试试师父的功夫就拜师,没有的事。

郝为真说:“你先出招吧。”

孙禄堂人称“活猴”,身体瘦小精悍,一个“猴子摘桃”直奔中路攻进来。郝为真个头大,一个懒扎衣,双手将孙禄堂搓起来。孙禄堂顿时双脚离地,如小孩一般被捧起来,悬在空中。人称“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才心悦诚服地递帖子,投于郝为真门下,成为武派太极拳最得意的弟子。

孙禄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终于将太极、形意、八卦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

接着,孙禄堂开始撰写《太极拳学》。该书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著作。

孙禄堂在该书中指出,太极拳之本质不过是研求一气伸缩之道。形意拳、八卦拳亦如此。一气者即中和真一之气,由无极而生。

故拳学莫不是自虚而始再还于虚。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用法不同,各有侧重,然其理则一也。于是揭示出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学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技术体系上的互融、互补性。

【旁注】

郭云深清:代末年的一位武术名家。郭云深幼年习练拳术,后拜能然先生为师,昼夜练习数十年,深得形意拳之精义。后来练就绝技半步崩拳,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称。清光绪三年设教西陵,曾在宗室等地任教。以后游访南北,阅历颇多。

程廷华(1848年~1900年),董海川大弟子,他将从小习得的摔跤等技艺有机地融入八卦掌中,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感悟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程派八卦掌,亦称“南城派”八卦掌。

峨眉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术的三大宗派。峨眉山武术,讲究后发先至,以柔克刚。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广为人知的是“郭襄开创峨眉派”或“道姑开创峨眉派”。峨眉武术有“五花八叶”之说,主要分布于四川和重庆等地。

穴道即:穴位,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霍元甲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他的武艺出众,又执仗正义,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霍元甲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轰轰烈烈,充满传奇色彩。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我国传统武术,与太极拳、八卦掌并列内家三大拳。形意拳尊岳飞为始祖,据说清末姬际可曾习艺于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枪法。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心意把,创出此拳。

【阅读链接】

孙禄堂除撰写了《太极拳学》外,还先后著述《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孙禄堂一生以教拳为业,足迹遍祖国各地。

天津的《大公报》评价道:“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一以贯之,纯以神行。海内精技术者皆望风倾倒。……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北京的《京报》评价孙禄堂是“我国太极拳界唯一名手。”

吴鉴泉创立吴氏太极拳

1870年,河北大兴的满族乌佳哈拉氏家新得一贵子,取名“乌佳哈拉·爱绅”。

他的父亲全佑曾跟杨氏太极拳的创立者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的二子杨班侯为师,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

后来,全佑改满姓为汉姓,因“乌”与“吴”谐音,所以就改称“吴”姓,他的儿子也改名为“吴鉴泉”。吴鉴泉自幼喜练武功,善于骑射。

有一天,全佑在北京朝阳门外茶馆同友人吃茶,隔壁是马贩子大院,吴鉴泉见有一匹马被铁链锁了,问他们:“为什么锁着那匹马呢?”

马贩子说:“这个马闹手,无法上鞍。”

吴鉴泉看看那匹马,微笑着说:“你们放开,我来给你训练。”

马贩子说:“马要是跑了,你赔,而你要是受伤我们不负责。”

吴鉴泉说:“那是当然了。”

于是,马贩子便将马放开了,吴鉴泉一手抓鬃,一手用马鞭打马,此马直立,乱踢乱跳,围城跑了一周,满身大汗,马力已疲,始降服人管,由此可见吴鉴泉的马术是登峰造极。

吴鉴泉在父亲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增益修订,造诣日益精深。

后来,太极拳家许禹生在北京创办体育社,聘请杨少侯、杨兆清、吴鉴泉、纪子修、刘恩绶、刘彩臣等人为教员。

这些人都非等闲之辈,杨少侯、杨兆清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孙、杨健侯之子;刘恩绶、刘彩臣皆为吴鉴泉之父吴全佑之徒。

当时,许禹生有个朋友,叫宋书铭,祖传“三世七”太极拳,他自称明代张三丰的弟子宋远桥是他的远祖。于是,体育社的许多教员都随许禹生去访宋书铭,同去的有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吴图南等人。

这一行人受到宋书铭很客气地接待。吴图南告诉宋书铭,说他从朋友处得到一个《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

宋书铭听说之后,马上到内室,也找出了一本家传《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拿给大家看。两者除了名目略有不同外,内容完全相同。

接着,宋书铭应大家的请求,表演了“三世七”太极拳,和当世的太极拳大同小异,没什么使人意外的。

接着许禹生与宋书铭表演了推手。只见宋书铭一搭手,许禹生就不自在,处处受制,歪歪扭扭,不能自持。宋书铭推手的路子不同,一般人推手,都喜欢用两只手掌压住对方双臂,他则不同,两手臂专在对方双掌之下,用手背和胳膊外侧与人接触。

他们表演完毕,其他人多有不服气的表现,因为,这一行人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之翘首。然而,一搭手,不得了,竟然都和许禹生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是宋书铭的对手。

其中最惨的要算纪子修了,纪早先是练岳家散手的,很硬梆,后来从凌山学太极拳,凌山是杨露禅的徒弟,以刚发著称,所以,纪子修就刚上加硬。

他看到其他人柔化对付不了宋,他一搭手就是硬的,双手掌死死压在宋的双臂之上。殊不知,这恰对了宋书铭的胃口,眼看纪子修要把宋书铭压垮,纪子修猛一用力,打算把宋书铭击翻在地,就听“嘭”的一声,纪子修就似断了线的风筝,倒飞出去,跌倒在地。

切磋之后,众人纷纷向宋书铭请教。宋书铭把珍藏的祖传《宋氏太极拳谱》抄本赠送给众人。这些人多是吴氏太极拳家,所以《宋谱》就被吴氏太极拳吸收,以后成了吴氏太极拳的经典。

吴鉴泉从宋书铭所学的是别家没有的“太极功”,即阴阳二十四式太极功及宋书铭的推手手法。

《宋谱》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许宣平《十六关要论》等经典,其中讲到“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太极拳的功夫有五乘,曰:骨、筋、皮、毛、气。歌曰:

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为筋发。皮打抖弹震死牛;毛发松弹手三阳;阴阳互感通天下。

宋书铭所以手臂放在对方手臂之下,他打的是手三阳经,皆在手臂外侧,即汗毛的一侧,故有“毛发”之称。

之后,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了吴式太极拳流派。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轻松自如,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势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又舒展自如。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因此,吴鉴泉的武艺也就更加高超。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旁注】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明代修缮齐化门,并将东面的两座城门改称朝阳门和东直门。

宋远桥据:旧籍记载,张三丰的7名弟子为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声谷7人。宋远桥、俞莲舟等7人为友,因同往武当山,访一个名为“夫子李”的高人不遇,刚好碰到张三丰,于是7人拜其为师,学习“十三式”太极拳。

岳家散手又:称岳氏散手、岳氏散掌,属于岳家拳。据考证,宋代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曾创造子母拳,后其子岳震、岳霆隐居于湖北黄梅,传下了岳家拳。岳氏散手共三十二路一百七十三手,主要特点为以静待动,以快制胜,出手凶猛,见缝插针。

【阅读链接】

吴鉴泉的“鉴泉太极拳社”自创设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分社已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吴鉴泉一生之中培养了大批学员,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鉴泉拳分发展光大,分社已遍布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其门人遍布海内外,吴式太极拳在海内外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