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纷呈——各显异彩

明嘉靖年间,浙江宁波有一个名叫张松溪的人,拜孙十三老为师,学习武当内功,不仅将武当内功发扬光大,还传下勤、敬、径、紧、切“五字秘诀”内功心法。

同样是在明嘉靖年间,山西绛州府王庄村的王宗岳,师从张三丰弟子刘古泉学习内家拳术,写出《太极拳论》等太极拳理论。

万历年间,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根据祖传拳法和北派太极宗师蒋发的武当拳法创立了后人所称的陈式太极拳,成为我国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之一。

孙碧云促进武当派发展

张三丰的第一个徒弟孙碧云是陕西人,生于元顺帝至正五年,即1345年。孙碧云自幼天资聪颖,入私塾读书,过目不忘。然而,少年孙碧云毅然选择了远离红尘、遁入空门、修身修命、完善自我的出家之路。

史书《华州志》说他:“幼即慕道,年十三入华山。”华山,自古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被尊为道教的第四洞天。这里山高谷深,形胜险要,人迹罕至,但却是丹人霞友结庵栖居,炼性悟道的绝佳场所。

先秦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后,就是在华山昭文馆隐居。以后历代一些高道,如寇谦之、华阳子韦节、杜怀庆、吕岩、陈抟、张三丰等,都曾经在华山隐居修道。

孙碧云在华山修炼多年后,又转至少华山继续修炼,之后又南游至武当山探寻道家原理。后来由于拜张三丰为师,道学武术明显精进。

洪武二十七年,即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京城,就是后来的南京奉天门召见孙碧云,向他求教儒、释、道三教源流的问题。

朱元璋命他入座后问道:“你如今修道成功没有?”孙碧云答道:“臣今已得道,但还不算成功。”

朱元璋又问他:“你认为儒、释、道三教,哪一教好,哪一教又差一些呢?”

孙碧云答道:“我认为三教没有优劣之分,因为三教的宗旨都是教人为善。宣圣孔子宣扬三纲之礼,五常之教,万代遵守,难道不好吗?道祖老子提倡的清静无为,修身治国之玄理,似乎也没有不对之处。而释迦文佛,虽出自西域,却教化东土,检身治心,因果有报,感觉也不错。其实这三教的理论,说法虽然不一样,最终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孙碧云向明太祖朱元璋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儒、释、道三教归一,无分优劣的思想,简述了“三教”的源流和各自教义的核心观点,从逻辑上论证了“三教”归一的根本宗旨,就是修身、炼性、治国、平天下。

孙碧云还倡导各教应该平等相处,无分优劣。建议朝廷从治理国家和教化百姓的角度出发,对各宗教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朱元璋听了孙碧云的阐述,高兴地说:“你真是精通三教的高人啊!”

奉天门答辩以后的第十四天,朱元璋再次召见孙碧云,并且对他说:“虽然时代不同,朕便是今天的轩辕,你便是广成子。”

对于朱元璋的褒奖,孙碧云叩首而谢。在接受了孙碧云的三教归一的理论以后,朱元璋对道教崇信备至。他下令在南京修建了真武庙,不但本朝祭祀,而且还立下规矩,要子孙也要祭祀真武。

此后,孙碧云在道教界名声大涨,逐渐成为明朝初年皇帝的宗教顾问和管理道教的官员,得到明太祖和明成祖的青睐和重用,为武当山成为道教重地,武当功夫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孙碧云的师父张三丰同样坚持“三教合一”说,迎合了明朝初年朝廷希望民族和睦团结,国家稳定的政治需要。而且他在武当山创立的武当内家拳风靡大江南北,名望很高。

另外,张三丰建立的以崇奉真武为武当山主要神仙的全真派武当山道教,也为后来明成祖朱棣的靠真武阴佑而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统治者都非常希望能够见到张三丰,哪怕是见上一面都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用张三丰的名望,抚慰天下道教的信众和百姓,从信仰和思想上稳定大明王朝。

然而,张三丰却我行我素,云游四海,讲经布道,始终不与皇帝见面。孙碧云走进朝廷上层决策机构后,明成祖朱棣认为,只有通过孙碧云的中介和传递,自己才能够与张三丰见面。

由于当时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朱棣就委派孙碧云作为朝廷派出的道官到南岩宫办理武当山的道教教务。

就在孙碧云回到武当山不久,朱棣于永乐十年,即1412年的三月初六,给孙碧云下达圣旨说道:

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仰慕真仙张三丰老师,道德崇高,灵化玄妙,超越万有,冠绝古今,愿见之心,愈久愈切。迫使祗奉香书,求之四方,积有年岁,迨今未至。朕闻武当遇真实真仙老师鹤驭所游之处,不可以不加敬。今欲创建道场,以伸景仰钦慕之诚。尔往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悉以来闻,朕将卜日营建。尔宜深体朕怀,致宜尽力,以成协相之功。钦哉,故敕。

朱棣在这段文字里,由衷地赞颂了张三丰高深精妙的道术,坦率地表露了自己对张三丰的敬仰和急于会见张三丰的急切而又真诚的心情。

朱棣在圣旨中说,我听说,武当山遇真宫是张三丰仙人曾经栖居修炼过的地方,我准备在那里修建一处道场,一来表达我的敬仰之情,二来可供真仙修炼之用。

朱棣认为,张三丰和孙碧云是师徒关系,如果孙碧云在武当山知道了张三丰的下落,就一定会及时地向他汇报的,这就增加了见面的几率。同时,朱棣下决心在武当山为张三丰修建一座宫观,供张三丰修炼,以感动张三丰。

朱棣命令孙碧云去那里勘测地形,设计图纸,并且希望他要尽心竭力,体会自己的心情,把此事办好。到后来,朱棣根据孙碧云的报告和建议,修建了遇真宫。

史书《太和山志》载:遇真穴“去玄天玉虚宫八里徐。……永乐十五年奉敕创建真仙殿,廊庑,东西方丈,斋堂,厨室,道房,仓库,浴室,共九十七间,钦选道士三十名焚修香火。钦点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迎真坛炼师罗凤祥为提点,赐六品印,管理宫事。”

遇真宫的建成,为明朝修建武当山皇室家庙提供了极为宝贵的风水、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参考依据和资料。孙碧云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精深的道学修养,理所当然地被明成祖朱棣钦选为修建武当山宫观的总设计师。

朱棣还亲自写了一首七言古风诗《诗赠虚玄子孙碧云》,全诗共26句,182字。诗的内容主要是称颂孙碧云道德高尚,道行精妙的溢美之词,同时也表露了朱棣本人羡慕道人、尊崇道教的心情。

孙碧云对皇帝的信任十分感动,同时,也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他同派到武当山的其他的官员和术士们一起,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按照朱棣的意图,对武当山真武道场的建筑提出的设计指导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体现真武得道成仙传说故事的完整性。整个武当山建筑群要严格按照真武诞生、修炼、得道、成真,至被玉帝册封的神话系列进行妥善布局,从而,达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意境,彰显真武道场的神秘、玄妙、庄严、神圣。

二是建筑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所有的庙宇合理地建造在峰、峦、坡、坨、崖、涧的适当位置上,以不破坏生态植被为原则,做到既“弘壮坚固”、“以称瞻仰”,又必须做到“其山分毫不要修动,万万年同其久远”,武当山古建筑群堪称保护环境的典范之作。

三是可供人们游览的观赏性。在长达140华里的建筑线上,大宫与小观错落有致,建筑高潮与低潮相间。建筑风格上,既有北方浑厚庄重的大器宫殿,又有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纤细玲忝,令游人香客百看不厌。

十年后,随着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成,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当道场,被称为“皇室家庙”,武当道教也借此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而武当武术借此东风则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

【旁注】

私塾: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

教化:是一种政治、道德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统治术。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有皇帝的宣谕,又有各级官员面命和行为引导,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进行解释。

圣旨是:我国古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是我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接受官员品级不同有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观道:教建筑,原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代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七言: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我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册封古:代,皇帝以勋封爵号授给异姓王、宗族、后妃等,都经过一种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印玺一齐授给被封人,称为册封。册封制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产生。

【阅读链接】

传说陕西华州东南方有一座山,名叫少华山,之所以叫少华山,是因为这座山峰与西岳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对,但低于华山的缘故。

据说,早年张三丰曾在这座山上的一座仙人洞修炼。有史料认为,孙碧云由华山移居于少华的半截山鹤栖之地修炼时,在仙人洞巧遇张三丰,孙碧云在这里就已拜张三丰为师学习仙人道术,而不是在武当山才拜张三丰为师的。这份史料还认为,孙碧云被洪武、永乐两朝徵诏去京师,也是少华山而不是武当山。

张松溪光大武当内功

明嘉靖年间,浙江鄞县,也就是后来的宁波,有一个名叫张松溪的人,他沉默寡言,对人恭谨温顺,但他却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人。张松溪的师父为鄞县大梁街人,名叫孙十三老,他们的祖师就是武当山的张三丰。

张松溪曾被当地的监司徵使请去,要求他当教练教授战士武艺,但他没有答应,他说:“我的师门规矩很严,本门武艺严禁外传。”

明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浙东沿海倭寇猖獗,鄞县名将万表招募少林僧兵抗倭。少林僧听说了张松溪的大名,便有好多人抽空来到宁波要见张松溪,张松溪却避而不见。

不过,张松溪也想见识一下少林功夫。这一天,他悄悄来到少林僧兵住宿的酒楼,看见僧兵正在练习拳术。只见少林和尚扑打接敌,一招一式,虎虎生威,但他也看出少林功夫有很多漏洞。

看着看着,他不觉笑出声来,一个僧兵听到笑声,发现一个人正偷看他们练功,举拳就扑向他。

张松溪见和尚来势凶猛,便稍微侧了一下身子,然后举手借力轻轻击了一掌,这个和尚便像一个飞丸一样撞破窗户,坠于楼下,差一点摔死。

众僧见眨眼间自己的师弟被摔下楼去,吓了一跳,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张松溪。

张松溪孝敬母亲,终身未娶,一生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发扬光大了武当内家拳,创立了最为正宗的“松溪派”功夫。这门功夫主要用于防御,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使用。一旦使用,就战之能胜,令人无隙可乘。

张松溪创立的内家拳善于以击打人体的穴位来制敌,这些穴位有晕穴、哑穴、死穴等,打斗时使用轻重不同的手法点穴,能够使人或晕、或哑、或死,不会出一点差错。

张松溪内家拳最神秘的是传下了“五字秘诀”,就是勤、敬、径、紧、切。

所谓勤,就是早起晚休,少睡眠,多练习手和脚的力量。张松溪主张连砍柴和挑水这类事都要亲力亲为。他举例说,晋代名将陶侃为了收复中原,每天把100块砖搬出搬进,就是为了不使自己的体质衰弱,也不使自己意志消沉。

所谓紧,就是两手常护心胸。行则左右护胁,击刺时不要使自己的身体太靠近对方,要可放可收。脚的收放也有一定的规矩,不要迈太大的步子,要能急进,也能速退。站立的地方必须要有依靠,不要处于最后的位置,不要使自己腹背受敌。与众人对阵,身体应该高度警觉,要像潜伏的老虎一样,等到敌人门户洞开,才可以靠近攻击。这就是兵法所说的“静若处子”。

所为径,就是所谓的“动如脱兔”,在一定的距离内,不要犹豫,不失时机,义无反顾,尽自己最大力量,拼死一击。就像猫捕老鼠一样,必然取得最大的胜利。

所谓敬,就是告诫自己要小心谨慎,不要暴露自己的特长,要敬重别人。因为争强好胜的人,一定会遇到比自己厉害的敌人。因此,平时要温良恭俭让,不妒忌,不贪求,保持良好的行为。

所谓切,就是告诫自己,无论遇到多么令人气愤的事都要忍耐。确实关系到切身利益,不得已而出手。一试之后,即可收手,不要无休无止地闹腾。喜欢结仇的人,永远都没有平安的时候。犯王法的人,最终都不会被赦免。因此,诸位一定要慎重。

张松溪的五字诀不像是武功秘籍,倒像是劝人为善的道家学说,这与他的道教传人身份十分吻合。

张松溪一生从不惹是生非,有人若向他请教武功,他也总是谦虚地避开。张松溪在晚年时,有一次,他外出踏青,有一帮年轻人要他显示一下自己的武功,他没有答应,回来时,这帮年轻人等他进到城门的月城时,关闭城门,将他团团围住,非要见识一下他的功夫。

张松溪不得已,便让那些年轻人抬来三个几百斤重的圆石,垒在一起说:“我现在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没有什么可以试的,我可以击一掌这三块石头,供你们一乐。”

张松溪说完,举左手侧而劈下,三块圆石全部断为两半,把几个年轻人看得目瞪口呆,张松溪悄然离去。

张松溪作为一代武学宗师创立了内家拳最为正宗的“松溪派”,传下内家拳的“五字秘诀”,最后无声无息地老死在家乡。

【旁注】

鄞县:地处浙江东部沿海,早在五、六千年前,鄞县就有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着,属于河姆渡文化的第二层。鄞县在历史上地位重要,秦时所置的县,全国至今仍保持原名的已为数很少,鄞县在漫长时代仍保持着始置时的原名。

点穴根:据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在人体相关穴位上可产生一定的反映的原理,在技击中用拳、指、肘、膝等骨梢之强固点来击打人体上的某些薄弱部位和敏感部位即主要穴道,使其产生麻木、酸软或疼痛难忍,失去反抗能力,造成人体伤亡,从而制服对方的一种武术技击术。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东晋名将。他平定战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赵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中原: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万里母亲河黄河两岸,千里太行山脉、千里伏牛山脉东麓,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广义的中原是以中原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许昌等七大古都群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平原地区。狭义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阅读链接】

在香港著名作家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松溪被设定为是张三丰的第四个徒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在小说中,张松溪曾参与六大派远征光明顶一战,力战明教五行旗,杀入光明顶后,与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之一“白眉鹰王”殷天正比内力。下山时武当派和六大派被蒙古军抓去万安寺幽禁,并让各人服下“十香软筋散”,以致大家使不出武功,最后被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张无忌解救出。

屠狮英雄会过后不久,适逢元朝“汝阳王”察罕帖木儿率二万蒙古军攻上少室山少林寺打算一举歼灭武林群雄,张松溪与武林群雄一起杀敌报国。

张松溪传承武当剑法

明嘉靖年间,张松溪偶游浙东四明山,见一道士轻飘飘从水上经过,到达对岸的分水岭,非常奇怪,就追上去向道士行礼,两人坐在石上交谈,张松溪见道士飘然若仙,谈论道家理论,滔滔不绝,非常佩服。

两人又说起武术,道士也是行家里手。张松溪请求与他交手,道士也慷慨答应。于是两人摆开架式,张松溪刚一举手,道士忽然不知去向。他感觉脑后有一个东西附在头上,左右闪摆都不能摆脱。

张松溪知道那一定是道士,便想用手挥去,无奈左抓右转,屡捣不着,便使玉环飞脚踢去,反被道士托住脚跟,将他掀翻伏地。

张松溪知道遇到高人,便请求拜他为师。道士欣然答应,并说自己受张三丰先师之托,在此等候有缘之人传授武当剑法。道士给张松溪取了个道号称“丹崖子”,传给他武当下乘丹字第九字派。

武当剑术由祖师张三丰为护道降魔而创,分为九派三乘。上乘是偃月神术,即字、柱、极三字之派,中乘是匕首飞术,即符、鉴、七三字之派,下乘是长剑舞术,即釜、筹、丹三字之派。三乘共九字以“神、飞、舞”三字贯于九派之中,即一生三,三生九的意思。

张松溪所学就是武当下乘丹字第九字派,其他八字派剑术因其剑术玄秘,又受道教自我封闭“宁可失传,不可误传”的约束及“道不乱讲、技不乱传”的原则,已经全部失传。

武当剑全套单练剑法为132式,包括起式、收式,分为6路,每路21式。在演练时可以分路也可以连续演练。为了演练方便,分路时有起式开头,后加收式结尾。如连续演练,第一路有头无尾,二、三、四、五路即无头无尾,第六路有收尾无开头,以保持一气呵成的完整体系。

武当剑系武当派内家剑法之一,在剑道中首次提出以精神和意念为先,先练内勇,再练外功,最后教以手法、步法和剑术。

一般剑术在剑术要领上要求“剑身合一”,而武当剑要求“神、剑、身”三者合一。身与剑合,剑与神合是武当剑技法的要领。由于强调以身运剑与剑神合一,所以在剑法运用上即要包括内家拳法四种“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武当神”的要领。

武当剑因在步法上展现闪展腾挪的轻灵便捷,所以要练八卦步。由于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活腕,气沉丹田,力由脊发,所以要练太极腰。而武当神是指,勇往直前如矢赴的,敌剑即动,我剑已到的大无畏精神。

只有以身运剑,身行如龙,剑行如电,步法灵活,身法柔韧,将神、意、气、力贯于剑法之中,意到、神到、剑到,力贯剑锋,气透剑端,才能体现武当的“神”,达到“剑神合一”的境界。

在战术原则上的特点是以乘虚蹈隙,因敌变化,不拘成法,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待动,后发先至。避实击虚,以斜取正。迂回包抄,不接不截,不迎不架,凭空一击,无不命中,这就是“不沾青入红门”的内家剑法特点。

武当剑素以丰富多变的剑法著称,不仅有前后左右之变,还有腾空击舞,滚翻地躺之法。动如轻风,稳如山岳,一发即至。

武当剑法,法无成法,因时制宜,因敌变幻,刚柔相济,虚实互用。练剑时外要掌握剑法基本要素,眼、手、身、步四法;内要掌握练剑精神,胆力、内劲、迅速、沉着,才能使内外精健,表现出武当剑的风格。

所谓眼法,是指剑法中的眼光。俗语说:“练剑先练眼,练眼如闪电。”说明眼力的重要性。技击家说心为主帅,眼为先锋,剑末到而眼已到,敌未动眼已看见。

剑法中的眼光,不在久视,而在敏锐,善于观变,一瞬即明。手中之剑随之即到,要眼到、步到、身到、手到、剑到。如眼力不快,势必动作失调,贻误时机,顾此失彼,瞻前而难顾后,动作缓授,动上忘下,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所谓手法,是指动手的方法。击剑的手法与用刀、使鞭的手法稍有不同,而武当剑的手法更与普通执剑手法也不同。首先要运用全臂三节之法,肩节卸得下,肘节变得快,腕节圆活有力。执剑要灵活把剑,在击刺时其剑才能活用玄妙。剑的敏捷灵活,全在手腕,手腕呆滞不能活用,等于无用。手法以圈、点、崩、刺练法提高掌指控制握剑能力,使剑力浑实完整。左手无论置于何处均为剑的辅助,要沉肩坠肘如半月状,使全身的劲不外泄。

所谓身法,是指剑法中进退变化的表现。剑在飞舞翔动时,身法也应该行如游龙,矫如飞凤,动作蜿蜒如蛇,变化奇正互生。身催剑往,剑随身转,身剑融为一体,不牵强,无停滞,要随机应变。其中含胸拔背、脊梁中正、活腰转身、气沉丹田均称为身法。

胸不含,背不拔,必然行动板滞不能变化得势。脊梁不正,四肢必然不正,动作方向也必不正确。腰不转身必不活,进攻而无力。气不沉丹田就不能久斗,而足也不稳。所以,身法为全身4个部位中最重要的,与眼法、步法有密切的关系。

武当剑的步法,是身剑运转的基础,它的变化最广,也最快,比任何器械的步法更为精妙。在实战中,若步法不纯,身法手法虽精,仍不能克敌制胜。

武当剑以走化旋翻,轻快善变著称,其速、稳、轻为步法的三要素,如全脚掌贴地,起落行动就不快,功法不深者足掌行走时极不安稳,胯、膝、掌三节锻炼不纯软的人,腿即不轻灵速捷。

武当剑术四法的歌诀为:“手到脚不到,自去寻烦恼;低头与弯腰,传授定不高;眼到脚手到,方可得玄妙”。

张松溪在四明山练剑3年才学成下山。明万历九年,即1581年,张松溪云游到山东泰安,发现此处有一个名叫赵太斌的武师正在摆擂台比武,就在泰安住了下来。他每天都去擂台观看比武,发现那个叫赵太斌的武师非常厉害,上台之人很多不到一招,就被他打下擂台。

擂台比武进行了3个月,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胜过赵太斌,张松溪心中暗暗称奇。这一天,擂台上已经没有人敢上去应战,张松溪轻轻跳了上去。

赵太斌双手抱拳说:“好汉请留下姓名!”

张松溪一拱手说:“打完再留不迟。”

赵太斌见状就伸拳来击,谁知对方身轻如燕,不见身动,却已转到他的身后。他忙扭身应对,身上早被对方点了一指。这一指没见对方用多大的力气,赵太斌却感觉痛彻心扉。就在赵太斌感觉疼痛的一刹那,背上又中了一掌,这一掌令赵太斌重重地摔了出去,一头栽倒在地上。

赵太斌知道自己遇上了高人,急忙起来跪倒在地,口称:“师父!”

张松溪将他扶起来说:“不敢当,起来吧!”

赵太斌说:“师父不收弟子为徒,我今天就不起来。”

张松溪说:“此功夫是武当山三丰祖师所传,鄙人如何敢称师,你若是愿学,我可以教你,你以后叫我师兄就行了。”

张松溪这才起来,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师兄!”然后,将张松溪请到家里,安置住下。张松溪在这里了解到赵太斌人品很好,尊贤爱老,便将剑术传授给了他。

3年后,赵太斌学成,张松溪飘然而去。

【阅读链接】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视人体为标准,所以须量人而定。我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

矢:又名箭,是一种借助于弓、弩,靠机械力发射的具有锋刃的远射兵器。因其弹射方法不同,分为弓箭、弩箭和摔箭。箭的历史是伴随着弓产生的,远在石器时代箭就作为人们狩猎的工具。传说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这是有弓矢之最早者。

丹田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储藏精气神的地方,有如“性命之根本”。

擂台旧:时武术家比武的台。擂,意即打击,是武术散手的早期竞赛形式。通常有两种:一为由主办者摆擂台,能武之士皆可上台与之较量,称为“打擂”;一为由主办者设台,,比武者按报名程序上台较量,取胜者留在台上,以决出武艺最高强者,称为“擂台赛”。

【阅读链接】

关于武当剑第二代传人赵太斌,史料记载很少,只知道他是山东泰安人,曾经摆擂台比武,后来拜张松溪为师学习武当剑。还有就是他向湖北均县的王九成传授武当剑法的零星记录。

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均县著名的武术家王九成向南洋贩货,一人一骑押货出行。一天,行至一片树林时,遭到两个匪徒拦劫。王九成奋力抵抗,几个回合后,渐渐不敌,就在他即将被杀之时,突然从林中飞山一人,仗剑—击,二匪招架不住,鼠窜而逃。王九成拜谢救命恩人时,才知道对方是武当剑传人赵太斌,别号丹云山樵。王九成当即就要拜他为师,赵太斌说:“拜师不敢当,如果你真的想学习武当剑术,叫我师兄就行了。”后来便把剑术传给了他。

王宗岳接过太极衣钵

明嘉靖四年,即1525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在山西绛州府商人王祖通家,诞生了一个胖乎乎的男婴,王祖通给他取名叫王宗岳。

王宗岳虽然生长在商人家庭,但他在十岁时就成为是绛州州学的生员。在州学期间,他除了学习经史子集外,还兼学拳械功夫。由于品学兼优,学业结束后,他就留任州学书院担任教书先生。

当地的会仙楼“仙楼叠翠”闻名遐迩,这里是官道经过绛州北上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嘉靖三十六年,即1546年,云游道人刘古泉自陕道来到绛州,即下榻在会仙楼附近。

刘古泉是武当山张三丰的弟子,太和四仙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登之一。明洪武初年,张三丰结庐于武当展旗蜂时,四人拜张三丰为师,成为张三丰的首批弟子。张三丰命卢秋云住南岩,周真得住会仙馆,刘古泉、杨善登住紫霄峰,同时静炼,后来全部修道有成,成为武当派的得道高人。

据明代任自垣的《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刘古泉“早脱樊笼,有蹑景凌虚之志,九还七返之妙,调铅炼汞之功,并无虚日。石火电光知其自警。然后精神全就,与道唯一”。

任自垣所记这些都是行修道家养生功的术语和进展层次,说明刘古泉是修炼内丹的高士。其中“九还七返”的九是金,七是火,指金火一炉,水火相济,由后天返先天纯阳之体的过程。“铅汞”也是喻指体内的变化或感受。“并无虚日”是说刘古泉修行道德躬行不辍,持之以恒。“精神全就,与道唯一”是说他通过修炼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有一天早晨,王宗岳正在练功,看到一个老道站在在旁边颔首微笑,急忙上前施礼请教。这个老道就是刘古泉。

刘古泉道长见王宗岳谦逊有礼,就点拨了他几招,王宗岳按照道长的指导进行操练,果然感觉运行自如,身轻步捷。

王宗岳收住架式,连连向道长作揖施礼:“多谢仙人指点。”

刘古泉则点头微笑:“不必多礼,你我有缘,因此指点一二,不必在意。”

王宗岳执意将道长请至家中,用素食热情款待。后来经王宗岳引荐,刘古泉在“三官庙”落足“布道”。

经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刘古泉发现王宗岳知书达理,做事踏实能持志以恒,故打开山门,收纳了这个俗家弟子,并将张三丰祖师传授的拳艺悉数传授给了王宗岳。

王宗岳自刘道长传授“道士拳”,一年多来朝夕相处,拳艺已见大成。刘古泉道长提出要云游它处,王宗岳百般挽留,奈何道长去意已决,王宗岳只好洒泪相送。

十里相送恨路短,师徒情谊牵挂长。其中多少辛酸事,都在依依不言中。送走刘古泉道长,王宗岳发下宏愿:“它日定将此拳发扬光大,届时必铸金匾亲至武当山上。”

十多年后,王宗岳通过深研细究并根据自己对道家理论的理解,把“道士拳”定名为“太极拳”。中年以后,王宗岳精通易理尤善总结,对张三丰所著太极拳经歌诀多有发挥与注解,他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三丰祖师的遗论,写出《太极拳论》、《打手歌》、《十三势行功新解》等太极拳理论,并对三丰祖师的遗论进行释解,为规范和指导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解释太极拳的打法技巧。《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打手歌》只有六句: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第一句“掤捋挤按须认真”。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包括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掤捋挤按是正法,是太极拳最基本和常用的技法;採挒肘靠是隅法,是对正法的补充。《打手歌》把掤捋挤按放在文章之首,说明练习推手一定要突出重点,重视掤捋挤按四大基础功。

第二句“上下相随人难进”是指运动时上肢、下肢和躯干等各部均要协调配合,使动作完整一气,全身内外劲整。

三四句“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贵在“牵动”二字,说明太极推手的特点在于顺势借力,进而小力胜大力。太极拳把借力打力之法提高到战略原则上来,不提倡与对方硬顶硬抗,这是其他拳种不能比的。“四两拨千斤”用的是智慧,体现的是巧劲合省劲的原则。懂得了借力打力的道理,无论对方与我力量有多悬殊,我都可以顺利的以其势还其身。

第五句“引进落空合即出”。引进,也可为引劲,是通过肢体接触引导对方在自己意图下的运动。“空”有失重的感觉,如身临深渊的恐惧感。“落空”使对方的来力处处没有着落。转而我之意施加于彼身,使彼不得机不得势,我化被动为主动。

第六句“沾连黏随不丢顶”。沾、连、黏、随是打斗中的四种状态。在推手中,粘连黏随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沾连黏随掌握得好,推手水平自然高。只有掌握了粘连黏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上下相随,转换轻灵,推手技艺才会获得提高。

《长拳、十三势解》里有如下的文字: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剑、刺枪之术,枪法最精,因此,他的理论,均以五行八卦立说,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成为后来太极拳的通用教材,他本人也成为继张三丰之后的最著名的太极拳拳师。

【旁注】

州学:我国古代的官办教育机构,是各州府中设立的学校。州学在宋代各地文化活动中,城镇扮演了重要角色,各种形式的官办教育基本集中于城镇,尤其是州县城市。州学是宋代官办教育的主体,尽管其教育对象面向城乡求学者,但这类学校均设在州县,因而成为城市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揖我:国人古代见面时的一种行礼形式,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据考证作揖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这种礼节在京津地区,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五行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5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5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推手:太极拳推手也称太极推手、推手、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极拳一种训练方法。即双人徒手体会用力方法的一种练习。推手是检验太极拳架的方法,是拳架与散打的桥梁。分为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定步推手注重两人双手、双脚形成阴阳形状旋转形成一个圆,以校正拳架;活步推手训练肢体灵敏度。

四两拨千斤武:术技法术语,出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是我国武术的重要技术特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即为一例。

长拳我:国传统北派武术中一部分拳术,查拳、华拳、炮捶、红拳均属长拳之列。古代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它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

【阅读链接】

传说王宗岳是明万历年间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他从小和父亲学习练武。有一年,一位邋遢道人云游天下,途径太谷小王堡村时,病到在街头。王宗岳见他可怜,就背回了家中,每日服侍如父,道人十分感动,便将自己的武功传授给了他。王宗岳得此功法后更加勤奋,武功大长。有一次在一家坟地里,他用胳膊竟把一个六尺高的巨大石柱撞成两截,由此,“铁胳膊”的称号便在方圆几十里流传开来。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道人竟是张三丰,他是在试探和点化王宗岳。

蒋发成为武当北派宗师

明万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年近古稀的太极宗师王宗岳云游至河南郑州,在渡黄河前投宿于温县赵堡。王宗岳在前往旅店的路上,突然发现有一帮年轻人在野外练武,便兴致勃勃地前去观看。

中原自古多习武之人,嵩山少林寺的少林功夫更是威震四海,因此,王宗岳在这里看见练武之人并不稀奇。王宗岳走到近前看了一会儿,发现有一个头顶头发稀少的青年习武资质非常不错,适合培养,不由得生出怜惜之心。

这时,那些小伙儿也看见来了一个陌生之人看他们练武,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王宗岳笑着向他们点头致意,并指着那个头发稀少的小伙子说道:“秃小子,你过来一下。”

王宗岳这样叫的目的,本来是想与他亲近一些,没想到,那个小伙儿好像被人揭了短一样,竟然勃然大怒,冲过来就对着王宗岳猛击一拳。

王宗岳身子没动,只是抓住他的胳膊轻轻朝侧一送,那个小伙儿便飞了出去,一跤摔出去几米远,众人不由得哈哈大笑。小伙儿被大家笑得满面通红,再次朝王宗岳冲过来,可大家还没有看清是怎么回事,又见小伙儿飞了出去。

这次大家没笑了,似乎也感觉到了老者的分量。小伙儿却被激怒了,他爬起来,像疯了似地朝王宗岳扑过来。他这次没有像前两次一样拳头上前,而是跳起来,准备用扫荡腿给老人致命的一击。没想到老人抓住他的双腿,又是轻轻一送,小伙儿再次飞了出去。

众人被老人的表现惊呆了。那个小伙儿这次爬起来没有再向老人发起攻击,而是“扑通”一声跪倒在王宗岳面前,求王宗岳收他为弟子。

王宗岳摇摇头说:“你的性格过于刚烈,我不过喊你了一声秃小子,你便想击杀我。我若传你工夫,将来你不知道会击杀多少人呢?”

小伙儿一边磕头一边说:“师父,弟子知错了,请您原谅我吧!”

王宗岳还是不答应。小伙儿见状不再说话,只是使劲磕头。王宗岳却不答理他。

小伙儿继续磕头,一下一下,众人看见地上已经有点点血迹,也帮忙他说话:“老师父,您就收下他吧,他练功夫可能吃苦哪!”

王宗岳见他如此心诚心,才松了口说:“你起来吧!”

小伙儿一跳起来说:“谢谢师父!”

王宗岳说:“你先别谢我。我且问你,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

小伙儿说:“我叫蒋发,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氏。”

王宗岳说:“你要拜我为师也行,不过要先改改你的脾气,如果你真的改好了,明年今日我再来正式收你为徒。”说完飘然而去。

蒋发磕头谢过师父,立即筑室于黄河之岸,一边练功,一边守候王宗岳归来。

万历二十四年,即1595年冬,王宗岳再次出现在赵堡。他见蒋发坚守在黄河岸边等他,心里有了些许感动,第二天,他们便举行了拜师仪式。

王宗岳收下蒋发为徒后说:“我学功夫时年龄和你差不多,如今我年龄已过古稀,你正年少,如能吃得苦、定住心,持之以恒,他日必能将本门功夫发扬光大。”

蒋发磕头说:“师父,弟子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蒋发正式拜师后,辞别家人随师父来到山西学习功夫。学习期间,王宗岳向他介绍了武当功夫,祖师祖训,传授了由张三丰创立并传下来的太极拳术。

王宗岳亲传秘诀,王宗岳的女儿跟着陪练。转眼七年过去,通过言传身教,蒋发不仅在太极内功、技法拳理方面得真传,也在文才、太极哲理和武德等方面,全面培养,成为文武全才的北派第二代宗师。

万历三十一年,即1603年,29岁的蒋发满师回到故乡。临行前,师父王宗岳嘱咐他说:“你回家,你学的功夫不要轻易传给别人。当然,也不是不让你传,而是不得其人不传。只要遇到品德好的人,就可以尽情传给他。如果遇到合适的人不传,就会绝了这门功夫,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蒋发遵师命,直到两年后才物色到赵堡街的邢喜怀为徒,形成了赵堡太极拳这一著名的门派。

此后的几十年中,蒋发除了培养弟子,弘扬太极事业外,还把重点放在了拳理的研究、创新方面。为了普及王宗岳拳谱,蒋发撰写了三十七篇拳解,深入阐发太极拳理,并将古来的拳名“十三势”,更名为“太极拳”。

张三丰的“十三势”拳法,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的。用“太极”为拳名,体现出其哲理,比起用叫“八门”、“五步”之技法命名更为适当。

蒋发在《大小太极解》中写道:“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

后来,蒋发将张三丰拳诀的三、四之释文,抽出来重点推广,赋以《太极拳论》之标题,文末加上“是为论”三字,并于文后说:“此论句句切要,开元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这是蒋发命名“太极拳”的真实写照。

另外,蒋发还首次将“十三势”长拳的单式操演,周而复始,改为定型的太极拳套路。要知道,在王宗岳时代,“十三势”即长拳是没有套路的。

蒋发前期著作《五十三势长拳解》中说:“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说明蒋发在前期,尚未有创编套路的思想。

明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因此,农民起义蜂起云涌,河南也同全国一样,农民被迫造反。

晚年的蒋发在乱世中,也难以生存,从而投身于登封县以李际遇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之中,任部将。后因明王朝调动开封、洛阳、襄阳三路大军围攻,李际遇失败身亡,蒋发亡命他乡,隐姓埋名。

直到清初,蒋发才流落到温县陈家沟,结识了因考武举杀人避祸的陈王廷,被陈王廷收留。陈王廷与蒋发曾有一面之遇,原来陈王廷与登封的李际遇是朋友,陈王廷曾奉官府之命往劝李际遇投降。

上山时,陈王廷与蒋发交手一次,双方未分胜负。李际遇事败后,蒋发已是古稀之年,无依无靠。陈王廷知道蒋发的太极拳神秘莫测,就将他收为护院拳师,对外称仆,叫蒋把式,在家里则把蒋发当作朋友。

在陈家期间,蒋发教了陈王庭三个月左右的太极拳。教拳之中,蒋发发现陈王庭放不下祖传的三皇炮捶,加之陈王庭没有向蒋发“行叩拜之礼”,蒋发就没有深教,也没有讲解太极拳的心法等要诀,加之太极拳架炼拳之中要求放松,拳架很容易变形。

因此,陈家人在传承中,只是认为蒋发传的太极拳架只能作为三皇炮捶训练的准备活动。

蒋发后来早陈王廷6年去世,葬于陈家沟村西北小五叉口一个叫“杨海洼”的荒僻地方。

蒋发是北派太极第一代宗师王宗岳的衣钵传人,对太极拳事业的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及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旁注】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拳谱记:录武术连续动作的史谱。拳谱,反映了不同拳种的独特技法、拳理和风格,以及练功方法、行拳要诀等内容。拳谱,大多是百年或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色浓郁的珍贵武术文化遗产。是后人研究传统武术文化的宝贵资料。

洛阳位:于河南省,洛水之北。洛阳地处中原,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最早建成于夏朝,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在此定都,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它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

三皇炮捶:是汉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由普照和尚传授下来。它是以完整统一周身的功力与灵巧多变之技法相结合的一个拳种,是集技击技术与健身功能为一体的一种功法。三皇炮捶门,历史渊源悠久,奉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为祖,故又称“人宗门”、“人祖门”、“三皇门”。

【阅读链接】

传说这年秋收,陈王廷和蒋发正在地里干活,一只兔子从面前窜过。陈王廷有意试试蒋发的飞毛腿,故意说:“咦!好一块肉,可惜没带弓箭来,白白叫它跑了!”

蒋发说,“看我的!”说罢,放开脚步,像飞一样追了上去。没跑多远,就把兔子活捉了回来。

陈王廷哈哈大笑说:“飞毛腿,飞毛腿!”两人正在说话,一只饿鹰发现了在地下挣命的兔子,从空中一下子平冲下来,用爪抓住兔子就飞。陈王廷也不怠慢,一纵身,平地腾空一丈多高,把兔子从鹰爪中夺了回来。蒋发高兴得连声叫好。以后,陈王廷编制太极拳后,蒋发便拜陈王廷为师,跟陈王廷习学太极拳。

陈王廷创新太极拳法

陈王廷,字奏庭,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第九世孙。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后迁至山西洪洞县。

明朝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陈卜又被迫迁至怀庆府,也就是后来河南沁阳一带。他和其他移民一道,清除了因战乱留下的腐尸烂骨,割去了荆棘野草,筑土为墙,结草为舍,住了下来。

因陈卜为人忠厚,又略精拳械,深为邻近乡民敬重,所以将他新建的新村,称为“陈卜庄”。过了两年,陈卜因嫌这一带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又将全家迁到清风岭上的常阳村。时间长了,陈氏人丁繁衍,又以家传武术出名,村中又有一条南北向大沟,所以常阳村便逐渐易名为陈家沟。

陈王廷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他的祖父和父亲均为明朝下级官吏,他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二。陈王廷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传武功的精髓,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以致被誉为“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时”。

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时,陈王廷就开始担任镖手在山东一带护镖。由于他武功高强,信誉卓著,在齐鲁一带声播远播,匪寇则闻名丧胆。

陈王廷生得面红庄重,美髯飘动,善骑一匹红色战马,惯使一把春秋大刀,江湖同道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二关公”。

明朝末年,陈王廷被县里提升为乡兵守备。崇祯年间,有一次应试考武举,因武艺超群,箭法精湛,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赢得了满场喝彩。

“凤夺巢”就是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争巢一样。但是,因为擂鼓报靶的鼓吏受人贿赂,却只擂了三通鼓,意思是他射九箭只中了三箭。主考官听鼓声,只以中三箭计算成绩。

陈王廷见鼓吏隐瞒他的成绩,勃然大怒,驰马提剑,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场,此后只能隐居度日。

明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大顺国,年号永昌。二月克山西,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占北京,宦官曹化淳开宫门迎降。崇祯帝登煤山自缢身死,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对于逃亡的陈王廷来说应该是好消息,但他此时已经对仕途失去了兴趣。

陈王廷在一首诗中写道:“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虽然对仕途失去了兴趣,但是,他对教授弟子儿孙打拳练武却兴趣大增。在此期间,他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武术,比较其中的异同,汇集它们的长处,加以继承和创新,常年乐此不疲。他的这些活动,使他成为继我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之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之一。

从他研究、整理民间武术的活动,以及后来所写的《拳经总歌》中,都能明显看出其受戚继光的影响很大。戚继光编有《拳经》为三十二势,通过比较,陈王廷取《拳经》中的二十九势汇入他所创编的陈式太极拳中。

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为起势,所谓“懒扎衣”是指左手撩衣塞于背部腰带,右拳横举向后,目视左前方。因为明代的人长服束腰,演拳时须将长服卷起塞于腰带中,以便动步踢腿。还有歌诀这样唱道:“临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陈王廷所造七套拳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不过他的“懒扎衣”是指临敌时随意撩衣应战,是武艺高强,临敌不慌不忙之意。陈王廷所制拳谱和《拳经总歌》,也取自戚继光的《拳经》歌诀文辞。同时,他所编的长拳,也汇集了诸多不同姿势。可见,他研究、吸收其他拳种之多。

这一时期,北派太极宗师蒋发因参加以登封县李际遇为首的农民起义失败隐入陈家沟,成为陈氏宗族的武术教师和王廷之友人。蒋发演示的武当功夫,使陈王廷受到了新的启发。

此后,陈王廷创造性地将道家的太极阴阳学说与张三丰的导引、吐纳内功以及中医经络学说融合于武术之中,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既有实战功能,又能强身健体的拳术。

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多以弧形、曲线为基础。

此拳与武当太极功夫一脉相承,它结合导引、吐纳之功,加强了柔化刚发的力量和经络学说,具有了缠绕运转的缠丝劲;采用阴阳学说,才有了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这就是后人所称的陈式太极拳。新创陈式太极拳,共分五路和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及双人推手等。

陈王廷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方法,是他的独创性成就。它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其本原则,成为前无古人的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难题。这是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旁注】

怀庆府位:于河南沁阳。元成宗时,命他的二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到怀州奉养母亲,这个二侄子对他的母亲十分孝顺,在怀州居住这段时间,他不断到乡间访查,了解当地的民间疾苦,协助地方官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因此人民群众都很拥戴他。后来,他成了元仁宗,年号皇庆,就取一“庆”字,将当地改称怀庆府。

经史子集我: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他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在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春秋大刀:又称关公刀、春秋刀。刀头呈弯月形状,刀身宽约17厘米左右,中部缀有红缨,此刀两端配重均匀,在中间处可以找到绝佳平衡点,使用起来力量重心操控良好,力量分配匀称。刀身宽短而重,木柄较长,从一米3左右到接近2米不等,被誉为“百兵之帅”。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谥号“武毅”。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宗族: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族内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联合体。

【阅读链接】

传说蒋发与陈王廷在一起时,陈王廷总想跟蒋发学几手绝招,几次要求,蒋发总是笑笑不回答。于是陈王廷心生一计。一天夜晚,两人正在揣摩太极拳的新拳路,陈王廷忽然纵身一跳,在旁边兵器架上,抽出一口单刀,劈头照手无寸铁的蒋发砍来。

蒋发不等刀到,“唰”地一下子从院子中间跳到墙跟前。陈王廷跟近一步,又是一刀。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蒋发随身向上一纵,只听“嗖”,身子像被磁铁吸住的铁块一样,一下子贴在一丈多高的墙上,犹如被钉住了似的,一动也不动。

陈王廷闯荡江湖半生,年过半百,光听人说“贴墙挂画”,平日心中总不信这是真的,以为是江湖上的人故意吹大话,今天方知传言不假。心底对蒋发更佩服了。

王征南弘扬内家拳法

武当功夫在张三丰百年之后,流传于山西绛州府,王宗岳成为其著名传人。随后,温州的陈州同从王宗岳那里得到真传,并用来教练本乡人,于是,武当功夫又得以在温州流行。

嘉靖期间,浙江鄞县张松溪从张三丰的弟子孙十三老那里得到武当内功真传,使鄞县又成为著名的武术之乡。

张松溪的徒弟有三四个,尤以四明的叶近泉最为优秀,后来在四明得到近泉传授的,有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等人,这些传人里后来最出色的是单思南的徒弟王征南。

王征南原名来咸,字征南,万历四十四年,即1617出生于四明,他的祖父名叫王宗周,父亲叫王宰元,他家世代居住在四明城东的车桥。王征南出生后,他们全家迁到了三面环山的小村庄同岙村。

少年时期,王征南拜内家拳高手单思南为师学习武当功夫。单思南师父早年从军东征过关白,即日本,年老后回家,以自己的内家数传授徒弟。

思南师父授徒非常谨慎,对于武功中微妙精深的地方,他喜欢关起门来独自温习,跟他学的人一般都不能看到。

王征南小时就比较机灵,为了学艺,他曾在楼上把楼板挖了个洞悄悄地偷看,但也只看到一个大概。思南师父的儿子不太成器,师父常常为自己的身后事无人料理而伤心。

王征南知道师父的心事后,便从家里取了几件银酒器,送给师父,作为师父百年后购买上好棺木的费用。思南师父有感于他的诚意,便把不传的秘技统统传授给了他。

青年时期,王征南决定从军报国。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的巡海道卢若腾是根据个人的武艺分发口粮,由于王征南武艺出众,他一个人平时领用的口粮比几个人还多。

有一次,巡按御史巡视部属,让士卒们在校场上比试射箭,王征南七箭中的,当场就被巡按御史补授为临山把总。

王征南为人机警,从不显露锋芒。一天晚上,他出去探查情况,被对方守卫的士兵俘获,反绑在廊柱上,几十个人聚集在一起,一边喧闹狂饮一边看守着他。

王征南捡起一块碎瓷片,偷偷地割断捆绑他的绳索,然后拿出自己口袋中的银子,往空中一抛,趁几十个人抢夺银子的时候逃了出去。

王征南跑得极快,追赶他的人,才开始还拼命与他赛跑,但因他速度疾快,跑了一段,那些人就累得趴在地上,再也没有力气追他了。

王征南摆脱了追赶他的人,又跑了几里地后,却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他东走西走,走到了一块庄稼地里。

夜间看地的人看着他东奔西突,以为是偷庄稼的贼,就敲锣打鼓地聚集起一大帮人围住他,用棍棒袭击他。王征南眼看着无法脱身,只好施展所学的功夫,打倒了几个人才逃出了众人的包围。

还有一年年底,他一个人出去办事,碰到七八个营兵以为他是流民,要拉他去当搬运工。他向那些营兵解释,说自己有公事,没有时间给他们帮忙。那些营兵哪里听他解释,搬了一副重担就放在他的肩上。

王征南见说不明白,就不再费口舌,把担子一扔,走自己的路。那些营兵看到这个人不听使唤,围上来就对他拳打脚踢。

王征南一步跳到路边的一座桥上,那些营兵看出这个人有些功夫,就拔出刀来对付他。王征南空手迎敌,来一个挡一个,来两人打一双,不一会,几个营兵全都被他打倒在地上。最后,他将营兵的刀全部丢到水里,才从容离去。

王征南好打抱不平,遇到不平之事就会挺身而出。但当有一个富人送钱要他为自己的弟弟复仇时,王征南却坚决拒绝了:“不义之事我是不会做的!”

明弘光三年,即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嘉定、杭州等城,宁波已成弹丸之地,城中文武多有逃跑,宁波同知朱之葵准备献城求降。

这时,刑部员外郎、因母丧回宁波家居的钱肃乐联络当地贡生董志宁、秀才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火鼎、毛聚奎等人起兵抵抗,参加的百姓有数千人。大家公推钱肃乐为义军领袖,王征南以中军统领军务。

当时,浙西诸府州也都揭竿起兵,列营数百,与浙东首尾相应。钱肃乐指挥的义军,英勇善战,王征南也屡建奇功,被授以都督佥事、副总兵官的职务。

然而,就在抗击清兵节节胜利之间,各路义军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宗派分裂和倾轧,明朝贵戚也处处排挤钱肃乐,还派人暗杀他。钱肃乐悲愤难抑,只好离开宁波到温州龙峰岩削发做了和尚。

起义失败后,一部分义军退至东南诸岛继续抵抗,王征南则派人联络海岛上的人希望继续抗敌。但不久,他派出的人就被清兵杀害。王征南听到消息,知道复明无望,便立志终身素食,以表明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从此,王征南不问世事,以耕种为生。羡慕他技艺的人,认为他这样必定会招致贫穷,有些军营希望他去传授武艺,以赚取生活费用。但他却漠然不顾,而是仍旧耕田挑粪,像是不知道自己的技艺能够赚钱养家似的。

有一天,王征南去看望一个老熟人,这个熟人与军营的营将住在一起,当时他们正请了一位松江教师在向士兵们讲习武艺。

王征南的熟人向松江教师介绍说:“我的这位朋友也擅长拳法。”

那位武师傲慢地弹着三弦,斜了一眼身穿布衣的王征南说:“你真会拳术吗?”

王征南推辞说不会。教师解开衣服说:“我们可以试一试吗?”

征南谦虚地说:“我那只不过是些雕虫小技,没有必要在此献丑。”

教师听了,以为征南惧怕自己,更加来劲地说:“比比怕什么?说不定我还可以指点你一下。来吧!来吧!”

王征南不得已只好答应。教师见状便猛扑了过来,可还没有等他拢身,便被王征南摔倒在地。教师红着脸爬起来说:“这次是我轻敌了,不算,重来!”

第二次,教师小心了,他没有像前一次那样,猛扑过去,而是慢慢靠近王征南,想寻找机会,把王征南扑倒在地。

可是,当教师刚抓住王征南,正准备使力时,却发现自己已被对方高高举起,他乱蹬乱抓,想给对方致命一击,但还没有等他得手,已被对方重重地摔倒在地。这一次比第一次跌得重,跌得是满面流血。

王征南等待教师的第三次反扑,但是没有等到,因为教师爬起来后,跪在了王征南的面前,向他低头认输。

王征南急忙把他搀扶起来,口里连连说:“得罪!得罪!”

教师惭愧地说:“在下有眼不识泰山,万望恕罪!”

王征南仍然谦逊地说:“哪里,哪里!”

教师被王征南的品格折服,待王征南走时,还亲自送了两匹细绢给他。

王征南晚年时,秘密收了一些徒弟传授武功,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是其中之一。他拜王征南为师,学习武当内家拳。

有一次,王征南同黄百家一起去当地的天童寺,这个寺院有个和尚叫山焰,力气很大,平时四五个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山焰听说王征南是一个武术大师,就想与他比试比试。

王征南微笑着表示同意。山焰叫了一声:“小心了!”就欺身上前,想用他的铁拳将王征南打倒在地,但还没等他有靠近王征南,就被对方一拳击倒在地。山焰倒在地上,挣扎了半天爬不起来。

王征南说:“现在的人认为内家功夫没有什么了不起,想用外家功夫称王称霸,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是内家功夫若是再没有人学习就要失传了。”

王征南的内功技法有两种,一种是拳,一种是射箭。

他的拳法有应敌打法多种:长拳滚斫、分心十字、摆肘逼门、迎风銕扇、弃物投先、推肘捕阴、弯心杵肋、舜子投井、剪腕点节、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侯献果、绾肘裹靠、仙人照掌、弯弓大步、兑换胞月、左右扬鞭、銕门闩、柳穿鱼、满肚疼、连枝箭、一提金、双架笔、金刚跌、双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四把腰等。

点穴法多种:死穴、哑穴、晕穴、咳穴、膀胱、虾蟆、猿跳、曲池、锁喉、解颐、合谷、内关、三里等穴。

王征南的内功技法练手方法有三十五种:斫、削、科、磕、靠、掳、逼、抹、芟、敲、摇、摆、撒、镰、嚣、兜、搭、剪、分、挑、绾、冲、钩、勒、耀、兑、换、括、起、倒、压、发、插、削、钓。

练步方法十八种:瓦步、后瓦步、碾步、冲步、撒步、曲步、蹋步、歛步、坐马步、钓马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绞花步。

这些练功方法都包括在六路与十段锦之中,其中还有不同的歌诀。如六路歌诀为:

佑神通背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鎚冲掳两翅摇。

十段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人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王征南的射箭技法有3种。

一是强调“利器”,就是要有好的弓箭。王征南认为,配备弓箭,必须要视自己力量的强弱,宁可让手的臂力强于弓,不要让弓的力量强于自己的臂力。一般练习射箭时,弓可以窄一引起,箭也可以轻一些。而同敌人对阵时,弓则应宽一些,箭也应该重一些。

二是强调“射准”。王征南认为,目标有远近,要想箭正好射准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箭射出后不知落到何处叫“野矢”。要想射准目标,应该以前手的高下分远近,如靶子八十步,前手与肩对齐。一百步要与眼睛对齐。一百三四十步则与眉毛对齐。最远的一百七八十步则与要帽顶对齐才能射中。

三是强调“正体”。王征南认为,身有身法,手有手法,足有足法,眼有眼法,射箭虽然是手射,其实是身体在用力。射箭最忌腆胸弓背,而应该像如打拳一样,站好马步,身不动,臀不显,肩、肘、腰、腿的力量要汇集于一处。手法务要平直,身体既正,则手足自然相应,待弓拉满时,以右眼观左手,就没有不中的目标。

王征南晚年虽然收了几个徒弟,但他对黄百家最为中意。他曾经对黄百家说:“我没有传人,我会将自己的所学全部传授给你!”

因为黄百家在学拳术的同时,兼学枪、刀、剑、钺等技法,王征南对他说:“只要是拳术学好了,其他的都不难了。拳术的某种打法就是枪法,某种打法就是剑法或者钺法。”

王征南在同黄百家谈到武艺时,还谆谆告诫他说:“拳不在多只在熟,练习纯熟后,哪怕只学好了六路也变化无穷,例如阴阳十八法,就能变出四十九种拳法。”

王征南还说:“拳术就如绞花槌,前后左右中都要照顾到,不可只顾一面。”

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2月9日,王征南因为儿子夭亡悲痛而逝。清初三大儒之一黄宗羲亲自为他写墓志铭,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则为师父撰写了《王征南先生传》,详细介绍了王征南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武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旁注】

内家拳是:相较于外家拳技而言的一种拳法理论。外家拳源于古代战场硬柄武器使用方法。而内家拳则是源于古代战场韧柄武器使用方法,主要是大枪术。宋时为我国冷兵器的巅峰,硬柄武器使用方法已然成熟。于是有百家武艺汇于少林,始成外家源少林一派。宋时韧柄武器也已大量出现,于是也有了内家拳之说。

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1376年,改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原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为布政使,1381年,增设为左右布政使各一人。1428年,全国定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以布政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清沿置,掌全省民政、田赋与户籍等事,为总督巡抚属官。

巡按:古代的官职名,唐代始设。主要负责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农历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又称“按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锣:是我国古代濮族人民和壮族先民骆越部族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在我国民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民族乐队、民间器乐合奏、各种戏曲、曲艺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庆祝集会、赛龙舟、舞狮子、欢庆丰收和劳动竞赛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同知明:清时期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两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总兵官明:朝建立后,从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遇有征伐,则任命将领担任总兵官,调卫所军,由其统率,战事结束后,交回所佩将印,军队各回卫所。故总兵官属临时差遣,无品级、无定员,多由公、侯、伯、都督充任。

三弦: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百姓去边疆修筑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上丝弦,制成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

绢:绢类织物为平纹组织,质地轻薄,坚韧挺括平整,一般常见的有天香绢、筛绢等。天香绢可以做妇女服装、童装等,它的缎花容易起毛,不宜多洗。绢从制衣到作画,再到绢艺,最终,它在艺术家的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绢艺在历史上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史料可查。

黄宗羲(1610年~1695年),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堪称是我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马步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因此有“入门先站三年桩”、“要学打先扎马”的说法。马步桩双脚分开略宽于肩,采半蹲姿态,因姿势有如骑马一般,而且如桩柱般稳固,因而得名。马步蹲得好,可壮肾腰,强筋补气,调节精气神,而且下盘稳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还能提升身体的反应能力。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弓是自人类出现战争到近代枪炮大量使用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无法替代的。

钺:我国古代武器及礼器的一种,为一长柄斧头,重量也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玉制的钺,在当时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后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终退为仪仗用途,常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表现之用。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阅读链接】

传说王征南的各种功夫非常奇妙,如他的点穴法,训练时一般用铜人练习,练习到一定的程度,无论是死穴、昏穴、哑穴,点到哪里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有一次,有一个恶少侮辱人,被他轻轻点了穴位,这个人几天不能小便,一直到他登门谢罪后,王征南给他解开穴道,才得以恢复正常。

有个牧童偷学了王征南的点穴方法去打同伴,谁知同伴当场死去,家人痛哭流涕,要牧童抵命。王征南前去看了后说:“孩子没有死,他点的是晕穴,不久会醒转过来。”过了一会儿,那个牧童果然醒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