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功夫——内家拳法

在明洪武年间,道教五大分支之一麻衣派传人火龙真人的弟子张三丰来到中南道教圣地武当山,在展旗峰结草为庐,修炼武功。

张三丰在武当山根据道家的太极八卦原理,及阴阳调和学说修炼数年,创立了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内家拳法,形成了武当功夫的雏形。

明永乐年间,张三丰的弟子大力弘扬道教精神,引起了明王朝的重视,促使朝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重建武当山,使武当山功夫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张三丰历尽艰辛拜真师

那是明洪武初年,即公元1368年,有一个仙风道骨、龟形鹤背、形貌奇特的道人来到道教名山武当山。此时的武当山因遭受多年的战争摧残,四处都是残垣断壁,山上著名的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已被战火焚毁了。

看着眼前的荒凉景象,道人长叹了一口气,他攀到天柱峰拜过真武大帝,又来到展旗峰北陲盖了一座草庐,到山上拔了一些干草,就坐到草庵练起功来。这位道人名叫张三丰。

张三丰,俗名叫张子冲,又名全一、君宝,字君实,祖籍江西龙虎山,于南宋淳祐丁未年,即1247年出生于辽宁辽阳懿州。

张三丰自幼聪敏颖悟,骨器非凡。但是,他在5岁那年突然双目失明,经多方求医都没有治好。当时,全真龙门派碧落宫主持云庵道长知道此事,特意上门要求收他为徒,并保证治好他的眼睛。

家人没有办法,为了孩子的前程,只好同意道长的请求。云庵道长携其出家后,一面给幼年的张三丰医治眼疾,一面以道学相授。

半年之后,张三丰的眼疾就被云庵道长医好。在道学方面,张三丰聪颖灵慧,过目便晓,尤其一读起太极方面的著作,更是废寝忘食。他有空时,还兼读儒释两家之书。七八年后,他通读了道教十三经的所有道学经典,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和诸多佛学经典。

张三丰得到云庵道长真传后,便奉师命回家了。1261年,他参加乡试夺魁,人们皆视其为神童,认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张三丰自幼便深结道缘,不慕名利,立志不于宦海中沉浮。不久,他便继续出家修道,云游寻访明师高人。

张三丰30岁这年,他来到崂山明霞洞后山的洞中潜心修行了十余年,参悟了一些道学之法后,又继续西行和南游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明师为他指点迷津。

在若干年后,张三丰已经年过甲子,他仍然没有寻找到心目中的高师。他抑郁地回到碧落宫拜见云庵道长,云庵道长此时已经90高龄,都是须眉皆白了。

云庵道长见高徒的到来,微笑着点点头说:“为师就知道你会来的。你先在这里住几天,然后我再为你推荐一个去处。”

看着高徒渴望的目光,云庵道长接着说:“我有一个师弟在宝鸡金台观当住持,你可以到那里去继续修行。”

张三丰在云庵道长处住了几天,便动身前去金台观了。在临别时,张云庵从头上取下竹簪,为弟子挽好头发并别上,然后洒泪而别。走过燕赵大地,越过天堑黄河,穿过八百里秦川,张三丰来到了陕西宝鸡金台观。

在元末时期,金台观的住持叫王云鹤,号玄清,是全真道派祖师王重阳之后。他白须盈尺,道骨仙风,学识渊博,特别精通周易八卦。

张三丰向玄清住持学道,深得教益。张三丰自幼年就拜张云庵为师曾学静功,这时他结合静功又糅合易经八卦,演创新的功法进行修炼。然而创新并非易事,几年下来,静功和八卦始终糅合不到一块。

有一天,张三丰正在演练这套功法时,忽然一个穿戴肮脏的道人来到面前,哈哈笑着说:“万物生于机缘,万事成于机缘,机缘到事半功倍,机缘未到事倍功半。”

张三丰一惊,见这个道人黄发黄须,尖嘴猴腮,其貌不扬,说出话来却蕴涵玄机。他连忙收功迎上去施礼说道:“请仙长明示。”

那道人却一手环抱胸前,一手甩向身后,便飞快地走了。

张三丰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于是,他征得师叔王云鹤的同意,外出访问名师了。

张三丰来到陕西终南山,这里山高林密,在树木掩映处有座庙观。张三丰细看庙门口的匾额上写着“火龙观”三字,里面飘出香烟,传出道道仙音。他大步向火龙观走去,一位黄头发黄胡须的老道迎了出来,见了张三丰哈哈大笑。张三丰细看正是上次说“机缘”的道人。

原来这位道人就是火龙真人。火龙真人在这火龙观修炼了90余年,很想最后收一个关门弟子,他遍游天下,寻访高足,终于上个月在金台观访到了张三丰。火龙真人见他相貌清奇,颇有道缘,便决意收张三丰为徒。

火龙真人为麻衣道人希夷的弟子。希夷是麻衣的传人,麻衣道者,姓李,名和,生于北宋年代,河南南阳内乡人,是麻衣派的始祖人。

麻衣派为道教的宿土、麻衣、众阁、全真、茅山五个分支之一,张三丰想要学习的正是麻衣道教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火龙真人收下张三丰为徒,又赐道号“玄玄”,教授他《道德真经》,领悟其中玄法天机。

对于老子的《道德经》,张三丰不知读了多少遍,可火龙真人讲起来,他却又领悟到了不少新意。

火龙真人说:“人道敬天道,尊地道,则天道风调雨顺,地道五谷丰登;人道败天道,坏地道,则天道风雨无度,地道草木不生。这就叫天人合一,互为因果。”

张三丰在终南山悉心学道4年后,就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

【旁注】

真武大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俗称上帝公、上帝爷或帝爷公。据说他是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之道教民间神祇,又称黑帝。我国北方在宋、元开始陆续修建真武庙,当中武当山、南京、杭州等地区大规模地修筑真武庙,寓意深刻。

儒学:儒家学说,或称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学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我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学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簪:即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住持:佛教僧职,又称“方丈”、“住职”。原是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是负责掌管一个寺院的僧人。据说佛教传入我国后的几百年间只有师徒之间以佛法相授受,并无住持一职,直到唐代,禅宗兴盛,门徒众多,百丈怀海禅师都开始设立住持,以维持寺院秩序。

静功养:生术语。肢体不运动的功法。相对于动功而言。为气功及武术的常用功法。是以站、坐、卧等外表上静的姿势配合意念活动和各种高速呼吸的方法的一类功夫。其中意念活动包括如何修德练性,或如何意守,如何导气等。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是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和《老子五千文》等,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修道而长寿,有说活了160多岁的,也有说活了200多岁的。

【阅读链接】

传说张三丰年轻时家里十分贫穷,他需要砍柴养活一家人。他生平喜欢钻研道教,别无他求,只希望见到得道成仙的吕洞宾。后来有一个道士经过张三丰家,想讨点米酒喝。张三丰的妻子给了他米酒,告诉他粮食不多,希望可以少喝一点,结果那道士竟然全部喝完了。

之后,道士指点张三丰妻子将水装满缸,然后投入米便可以酿酒。当张三丰回到家时,妻子告诉他此事时,张三丰当即认定那道士就是吕洞宾,他立刻追了去。他追上吕洞宾后,就央求吕洞宾收他为徒。吕洞宾收下了他,张三丰后来终于得以成道。

张三丰创立内家拳法

张三丰的恩师金台观住持王云鹤在百年寿辰时坐坛羽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叫弟子们找到正在隐世潜修的张三丰接替他作金台观主持。

张三丰接到恩师仙逝的消息,便星夜兼程回到金台观,主持了祭奠恩师的仪式。但是,他并没有遵从恩师遗愿,留下作金台观住持,而是写了一张黄表,上面有几句偈语:

生中有死,死中有生;

醒中有醉,醉中有醒;

非中有是,是中有非;

曲中有直,直中有曲。

张三丰吩咐都管说:“把这张偈语贴到大殿上,谁解其中意,便可当住持。”说罢便施礼而去。

此后,张三丰云游数十年,足迹遍布江湖,他在嵩山崇福宫住过,并在少林寺学过武术功夫。当他精熟少林拳法后,发现这些功夫奔腾跳跃,容易为人所乘,于是就对它加以改造,使其变为以静制动的新拳法。

在我国传统武术分类上一直存在着“内、外”两家的说法。有拳谚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很好诠释了两家拳法最本质的区别。于是,张三丰就把他创造的拳法取名叫内家拳。

内家拳以太极哲学为基本原理,通过阴阳辩证关系来指导拳法运动。它源于自然,法于自然,合于自然,严格遵循拳法自然的创拳原则和“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的本性学说,又将道教的气功炼养之旨融入拳法之中,使其独具贵柔尚意的特点。

内家拳还强调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的行拳要领。内家拳由两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是一套从初级到高级、由外至内、由动至静、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完整功法。

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既是他多年积累太极理论的结果,又与他梦中的灵感、动物的启示和少林拳的先导相关,同道家理论和道教修炼更是紧密相连。

张三丰内家拳的定名、路数、打法和特征处处都打上了道教的烙印。他精通道教经书,史称他能够“论三教书,则吐辞滚滚,皆本道德忠孝”。

内家拳练法分练步和练手:练步以马步为主,一共有18种步法;练手本为36字,后来又精简为残、推、援、夺、牵、捺、逼、吸、贴、蹿、圈、插、抛、托、擦、撒、吞、吐18字,每字有四句口诀解释其寓意。如“夺”字诀为:

夺字猛如虎,迎风招架中。

回身势莫夺,分推气更雄。

张三丰内家拳的打法本有一首长长的歌诀,但不是习武者很难领会其中的意思,正如内家拳师所自诩的那样“铁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张家妙术工”。

内家拳的打法着眼于劲、打二字。劲有蓄劲、乘劲之别,打有等打、赶打之分。未打之先,蓄劲为主。已打之后,乘劲为佳。开手之始,等打为优。发手之后,赶打为上。

内家拳的精妙之处在于集中体现“六路拳”和“十段锦”中。

六路拳擅打,善于防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交手时划出六线并按六个方位出击,每个方位各有一趟拳路。一路进招拳、二路倒阵拳、三路左斜拳、四路右斜拳、五路通天拳、六路卧地拳。

六路拳讲究实用,无“加花”动作。比较精彩的招法有,面鸟朝凤、左右扬鞭、铁拐倒炉、怪蟒反身、挥身摘星、金犬活腿等。

六路拳刁钻古怪,软硬相兼,软时如绵里裹针,硬时似钢刀如刃。演练此拳分大、中、小三种架子:大架扑敌,令其惊怯后退;中架待敌,令其捉摸不定;小架绕敌,令其昏昏然然。

内家拳的十段锦是张三丰加工改造宋元道士的修炼方法八段锦而来的。八段锦是一个优秀的保健功法,它动作简单易行,功效显著。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

十段锦的功法为十段,即面功、眼功、鼻功、齿功|口功、头功、耳功、腰功、膝功、腹功等。

六路拳和十段锦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的主要目的是练骨,但作用有所不同。六路使骨骼紧缩,十段则使之开放。六路因攻防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位,且每个方位都有一趟拳路而得名,武术著作称这种拳法极为神妙,“一缩形周身无缝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犹如铺天盖地,使小式则为仙人变形”。足见其招法之怪异,攻守之神威。

“十段锦”前五式的攻击方法如下:

第一式“起手式”,此为入门之式,乃修炼之必然,为近身攻击招式。

第二式“坐马四平”,“两翅摇摆”还斗门,转坐马摇摆,为近身攻击招式。

第三式“金鸡独立”,其形如独立金鸡,而意则攻守兼备,为近身攻击招式。

第四式“回身急步”,以进退敛步,循环三进,为近身攻击招式。

第五式“坐山虎势”,起斗门,连肢足搓向右作坐马步,两拳于胸,为近身攻击招式。

张三丰所创内家拳技“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实践证明,习练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强体质、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炼意志的功效,同时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御外敌、振奋精神的作用。

因此,张三丰创造的内家拳十分有益于人体健康,是遗泽后世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他将永远受到后人的仰慕。

【旁注】

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羽化源自古代阴阳学,古人认为阳气产生于盘古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万物中阴阳比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至阳者化为神,阳气高于人者化为山神或灵兽。至阴者化为虚空,阴气稍重者化身为草木。

偈语:佛经中的唱词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均为梵语“偈佗”,即佛经中的唱颂词。著名偈语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师《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

太极: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初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八卦有密切联系。原与天文气象及地区远近方向相关,后来被宋代的理学家以哲理方式进一步阐释。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至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无极原:指“无边际,无穷尽”出自《庄子·逍遥游》,代表着我国古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也指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无极”作为万物之本源。“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凤是:凤凰的简称。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据说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也是皇后的代称。

锦:是丝织物中的一类,起源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锦是指经纬丝无捻或加弱捻,采用先染后织,具有多种色彩花纹的丝织物,色彩多于三色,以经面缎纹为地组织纬起花的提花丝织物,外观瑰丽多彩,花纹精细高雅。

仙人:即神仙,是我国本土的信仰。仙人信仰在我国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后来被道教吸收,又被道教划分出了神仙、金仙、天仙、地仙、人仙等几个等级。远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本土就有了仙人的信仰。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把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也翻译成了仙人。

【阅读链接】

关于张三丰的内家拳,在明清以来武术界、学术界有两种流行说法:

一是真武神授。据《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记载,张三丰北赴汴京途中的一个夜晚,梦见真武神君降临,向他传授拳法。第二天黎明,张三丰被一群拦路抢劫的强盗围住,他便运用神授拳技打败了这群强盗。从此,张三丰以拳技闻名于世。这也就是武当为什么尊真武大帝为主神的原因。

二是脱胎少林拳。拳师王征南的弟子黄百家在他所著的《内家拳法》中,说张三丰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后来对少林拳进行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名内家拳。《武当拳术秘诀》说得更为具体。说少林拳以五拳为精髓,以十八式为骨骼。张三丰始习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奥旨,复从而翻之,变十八式为十八字,纳五拳法入段锦。内家拳就这样诞生了。

张三丰创立太极拳法

明洪武初年,张三丰云游到武当山,卜地结庐,面壁静修。武当山坐落于湖北西北部,古时称玄岳或太岳。武当山四周“七十二峰”耸立,“二十四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十分蔚为壮观。主峰天柱峰,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了“万山来朝”的奇观。

武当山的道教宫观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传说武当山名字的由来就是真武大帝在武当山坐镇的缘故。据传说,真武大帝原是净乐国的太子。他从小便立志要修道成仙,除尽天下的妖魔鬼怪。于是他在15岁的时候抛弃了江山,便到武当山出家做了道士。

太子在武当山朝夕讲经说法,潜心修炼,最终他飞升成仙了。太子升天成仙时,天上很乱,许多妖魔鬼怪总是到天上打斗厮杀。

有一次,元始天尊在说法讲道时,有一股黑毒血气冲进宫殿里。元始天尊很生气,就命玉皇大帝清剿妖魔。玉皇大帝是天上的总管,他就让成仙后的太子来办理这件事。

太子于是率领天上30万天兵天将,一夜之间就把妖魔鬼怪打得七零八落,纷纷望风而逃。但是有些妖魔从天上逃到人间作乱害人,闹得民不聊生。

太子又领旨下凡,到人间收拾妖魔。太子历经了九九八十一战,斩杀了72个妖怪,降伏了36个魔鬼。太子还命风伯雨师和雷公电母,给人间洒风降雨。从此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太子历尽千辛万苦,收服了天下妖魔,战功显赫。元始天尊很高兴,封太子为真武大帝,派仙鹤告诉天庭所有神仙关于这个喜讯的事。并把太岳改名为武当山,意思是说,只有真武大帝才有本领坐镇在这与天齐高的山上。

张三丰来到武当山后,在草庐里供上真武大帝的神像,每天参拜完毕后,就屏气凝神地练习静功。

静功又叫“内丹功”,静功练到结丹,方为练成。高山草庐,正是练静功的好去处,他由静功练到辟谷,十天半月可以不吃一餐饭,有时出去化缘,一餐又可吃几升米。

张三丰在这里一住3年,练静功练到了结丹,终于练成。这时,他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烂,请施主给补成了百衲衣,头发胡须蓬松如草,由于长年不洗脸不洗澡,脸上手上腿上糊得污秽黢黑,人们都称他“邋遢道人”,或叫他“张邋遢”、“邋遢张”。

张三丰夜练静功,晨练动功,而且试图把静功和动功结合起来。可是他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这天早晨,张三丰刚到门前的场子上,准备再练动静结合之功,忽然听到茅庵后面喜鹊“喳喳”狂叫,不由走过去看个究竟。当他转过屋角,一个有趣的现象,呈现在他的眼前。

一棵梧桐树上垒着一个喜鹊窝,一条花蛇图谋不轨,要到窝里吞食喜鹊蛋,喜鹊为了护子与花蛇展开了一场罕见的争战。喜鹊飞来飞去,要啄花蛇。花蛇尾巴缠到树枝上,当喜鹊攻击蛇头部时,蛇以尾部来还击它。

喜鹊攻击蛇的尾部时,蛇用头来攻击喜鹊。喜鹊攻击蛇中部时,蛇的头部和尾部一齐来夹攻喜鹊,还伺机反咬一口,可喜鹊飞旋着躲开。

隔一会儿,喜鹊性躁,又飞下来用翅膀击打蛇身,只见蛇身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此连续多次,喜鹊都未打到地上的蛇。

这时,张三丰从屋角转了出来,喜鹊飞走了,蛇也爬走了。张三丰定神想了一会儿,忽然省悟,花蛇盘旋,喜鹊飞舞,不正是在划弧转太极么。好啊!练动功,当如此练。他由此悟出了太极以柔克刚之理,并根据太极阴阳变化的原理,决定开创太极拳法。

张三丰静坐数日,终于悟出了武学中的真谛,把太极、八卦、内丹结合起来,又把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糅合一起,经过编创演化,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

张三丰顺其自然变化的道理,以道教所传太极阴阳为体,五行八卦为用,“河图”与“洛书”为经、八卦与九宫为纬,合成太极拳术五行八卦十三式,突出“以武演道,以道显武”的特点。

张三丰这套拳法,踏罡步斗,划弧转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后发制人。他经过几年的演练,把太极十三式已经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张三丰正在练拳,忽然来了一位道人,驻足观看良久,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这个道人名叫孙碧云,13岁入华山修道,此后移居于少华山的半截山修炼,此时为武当山玉虚观住持。

孙碧云经常见张三丰邋里邋遢下山化缘,以为是从外地来的一个疯道人。没想到今天他上山见到的邋遢道人,竟然是一位道行高深、武功高强的真人。等张三丰的拳打完后,他就过去要拜真人为师。

张三丰见他态度诚恳,颇有道行,便欣然应允了。孙碧云是张三丰出家以后收的第一个弟子,他入门之后,张三丰悉心传授,孙碧云是认真修炼。张三丰文教“道儒释”,武教“太极拳”,孙碧云聪明过人,长进很快。

由于张三丰收了孙碧云为弟子,他的深厚功力便渐渐被人所知,不久又有几位武当道教高人投到他的门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李素玺。李素玺后来按照张三丰的授意,为永乐皇帝敬献“榔梅仙果”,促使了永乐大修武当,为武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三丰在武当山,除了给弟子们讲道,就是演练武功。由于前来拜师的道人接踵而至,他们又在附近搭了一些茅庵。

张三丰先教弟子们站桩功夫。他说:“桩功为武功之基,根基牢固,武功方能长进。道门桩功分太极桩和无极桩。站桩练到落地生根,才算练成功。”

接着,他教弟子们打武当太极拳,又教弟子们武当剑术,还教弟子们武当轻功、武当内丹功、武当点穴功、武当袖里乾坤功。

张三丰在传授弟子们功夫的同时,写下了大量的诗篇。特别是《无根树》24首,从各个侧面把修道炼拳,说得淋漓尽致,对后世影响很大。

为了更好地向弟子们传功,张三丰吩咐弟子们在武当山上,立了一片梅花桩,张三丰站到梅花桩上打太极拳,教太极拳。

有个新来的徒弟,见张三丰打的太极拳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力气,就忍不住说:“师父,太极拳没啥学头,尽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张三丰跳下梅花桩,说:“为师打太极拳,你用足力气对我拳打脚踢。”

新来的弟子仗着自己身材魁梧,心想只需一拳就可把师父打倒,他乘张三丰慢悠悠打太极拳的时候,猛地当胸一拳打去。

张三丰身子一侧,左手一抬把弟子的拳头往上一挡,右手一掌轻轻朝他胸上击去,那弟子当即被击得倒退数步,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那弟子还不服气,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双脚一纵,扑上去又是一拳,张三丰身子一闪,右手一个顺手牵羊抓住弟子的手腕,轻轻一拉,左手在他背上轻轻一击,弟子一头扑出一丈开外,并栽倒在地。

弟子爬起来,擦擦脸上的尘土说:“师父,你这是巧用力,不能让人服气。”

张三丰笑着说:“徒儿,为师对你用的还不到一分力,重了会伤你的。好!你要看太极拳的力气,今天叫你见识见识!”

张三丰说着来到梅花桩前,又是慢悠悠打起太极拳,忽然他一发力,一掌击到一根梅花桩上,那根碗口粗的木头“喀嚓”断为两截。

张三丰打得兴起,一脚踢起一块盆子大的油光青石,接着一掌击去,石头被击得粉碎。

那弟子“扑通”跪拜到张三丰面前说:“师父,太极拳如此厉害,弟子服了!”

张三丰抱拳收势笑着说:“徒儿,太极拳似柔实刚,柔如游丝,可以缠绕对手,这就叫‘黏手’,粘住对手他就休想逃脱;太极拳刚如铁石,可以断木开石,使对手不死即伤。纵观天下拳术,此乃上乘功夫。”

张三丰也从这件事上,发现有修炼内丹而又练“刚猛之拳”的人,用力过猛、失去了中和自然的道理,会大伤元气。

于是,他以太极拳来改变这些修道者的不当之举,减少那种出力没长进的现象。提出“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的号召,以此来改变技击的不必要消耗。

张三丰在指导弟子修炼时,传下了《道要秘诀歌》、《打坐歌》、《太极拳论》、《练太极拳须聚气敛神论》、《龙虎还丹指迷歌》等不下数十种修炼太极拳的经典要论,是为后世传人弟子不可多得的修习资料。

【旁注】

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唐朝时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

玉皇大帝简:称“玉皇”或“玉帝”。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大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在中华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视为宇宙的无上真宰,地球内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统治者。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辟谷同:“辟毒”、“避谷”、“却谷”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吸收自然正能量。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道家一方面认为:人食五谷杂粮,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另一方面以《庄子·逍遥游》描述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八卦源:于我国古代对宇宙的生成、日月的地球的自转关系,以及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的资料来源于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八卦代表了我国早期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等方面。

罡步斗也:称“禹步”或“步斗”,就是用脚在地上走出一遍数字路线,完成一个九宫格,俗称“四纵五横”,一个简单的九宫格。整个九宫罡步是玄武座的北斗七星,北方的五行属水。这里的罡步是一个先天八卦结合的洛书九宫,这和道家注重返璞归真的思想有关。

乾坤八:卦中的两爻,代表天地,衍生为阴阳、男女、国家等人生世界观。是我国古代哲人对世界的一种理解。《系辞上》认为,乾卦通过变化来显示智慧,坤卦通过简单来显示能力。把握变化和简单,就把握了天地万物之道。古人以此研究天地、万物、社会、生命和健康。

梅花桩据:传起源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末,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跪拜跪:而磕头。在我国的旧习惯中,作为臣服、崇拜或高度恭敬的表示。古人席地而坐,“坐”在地席上俯身行礼,自然而然,从平民到士大夫皆是如此,并无卑贱之意。只是到了后世由于桌椅的出现,长者坐于椅子上,拜者跪、坐于地上,“跪拜”才变成了不平等的概念。

【阅读链接】

太极拳以“太极”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对于太极拳由何人所创,武学界一直都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武当张三丰所创,但也有人认为,太极拳术始于轩辕黄帝。

这类史料认为,黄帝因在常山偶见蛇鹊之战,藉蛇缠鹊跃战斗之机,悟理想义,由此而发明了太极拳术。而张三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抚无极、太极、八卦错综之义,阴阳相推之理,五行生克之情,八门变化之机,进行再创造,从而开创了武当内家太极拳,并衍成了各种太极拳术。

张三丰授徒严格门风

张三丰在武当山开山门授徒,吸引了三山五岳的道友纷至沓来。张三丰传授所学时,以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末学,以道德为门风,对所收门徒不仅教授功夫,更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和必须遵守的严格门风。

这里所说的门风,是指张三丰的徒弟需要遵循的训诫,如“三戒”、“五戒”、“八戒”、“十戒”等。

三戒是指皈依戒、皈神戒、皈命戒。

皈依戒:即全身心向道;

皈神戒:即信奉三十六部尊经;

皈命戒:听从玄教大法师,即生命的生存行为皆由导师指引。

五戒:第一不得杀生;第二不得吃荤喝酒;第三不得口是心非;第四不得偷盗;第五不得邪淫。

八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淫悦;三不得偷盗;四不得骄亡;五不得醉狂;六不得华眠,就是睡舒适豪华床铺;七不得搽脂抹粉;八不得执迷歌舞。

十戒:第一戒,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第二戒,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第三戒,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第四戒,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姊妹及其他妇女;第五戒,不得诽谤道法,轻泄经文;第六戒,不得污漫静坛,单衣裸露;第七戒,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第八戒,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第九戒,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第十戒,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徒弟犯戒者,轻者斥责、罚跪,重者则杖革或驱逐出山。

张三丰授徒传有八字,叫作“功、拳、药、械、法、财、侣、地”。首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一个人不具备功德,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无益。

张三丰最恨自己的门徒,修了几年道,学得了一丁半点秘术,便借此去巴结权贵,换取荣华富贵,他常常施术戏弄惩罚这群道门败类。

据说有个叫郭成显的门徒,学了一种称为五雷法的道术,能役使五方雷霆斩妖捉怪,呼风唤雨,便私自下山想入京师借术图个进身之阶。

张三丰知道此事后,便快速追上半途的他说:“你要走为何不告知为师一声?为师还有‘六雷法’要赐给你,只要依法施行,能够招来天仙,化为美女,跨上鸾凤,游戏人间。近来李孜省权倾中外,你带着这法术去投靠他,那显赫高官马上可以获得。”

郭成显一听大喜,急忙叩头请师父传法,学完之后又叩头辞谢。郭成显到了京师,先向李孜省演五雷法,李孜省恰好也信此术,便引为同道。

郭成显得意地笑着自夸:“还不止这些哩,我还有六雷法,传授此法的人说,用它能招来天上美貌的仙女。”

李孜省一听便催着郭成显快快演法。郭成显却摆起架子来。他先让搭起法坛,周围布置务求全套精致行头,挂红灯,围翠幔。一切布置就绪,方能登坛演法。

到了演法这天,李家的侍妾和下属,纷纷或远或近地赶来观看。且说郭成显在坛上作起法来,果然有四五位仙女跨骑赤色虬龙降在坛上。其中两位尤其美貌,清啭歌喉,唱起曲来。音色清脆,歌声如怨如慕,似讽似嘲,使李孜省手下的门客术士都听得呆了。

人们正沉浸在美妙之中,忽然雷雨当空,风刮黄沙,满坛灯火一时吹灭,狐精鼠怪一起都跑了出来。

过了一会儿,这一切又都消失,天际只有纤淡的云片,弯弯的月亮挂在檐头。隐约听到有呻吟声从法坛深处传来,家人点起灯烛一照,却见有四五个李家的侍妾,赤身裸体各跨着个李孜省搜罗来的术士僵在那儿,家人过去强扶他们进去。

再看郭成显,还站在法坛上,满口糊涂话,正得意扬扬在作法呢。李孜省又羞又怒,提剑上去一剑将他斩为两段,抛尸在后花园池塘中,并严令家人不得外传。但这般丑事,哪有瞒得住的,第二天就传遍大街小巷了。

除了八戒、十戒外,张三丰授徒还有“五不传”即骨柔质钝者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和轻露者不传。

张三丰认为,拳术是杀人的利器,你想杀人,别人也想杀你。所以,收徒之前,不可不留意,要防止他被人杀,当然也要防止他杀自己。防他被人杀,就必须先看他的体质如何。身体可以锻炼,但骨头是天生的;胆子可以锻炼,但本性难以改变。所谓骨柔质钝,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足还可以救,先天不足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先天不足的人,就不能教给他拳术。这种人没有拳术,还可以苟活,假若有了一点拳术,说不定还会促使他速死。不仅如此,更怕他不等学会拳术,就因为难耐练功的辛苦而自杀。所以说骨柔质钝的人不能传授拳术,这是第一戒。

拳术家杀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疑人之心也不可不备。我收你为徒,你虽然尊敬我,求拜我,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的功夫在你之上,我得法在你之先,是想让我竭尽全力教你。可是,你的体质比我强健,你的力气比我大,一旦我将自己的全部功夫都教给你,以你的体质体力,必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到那时,你还会尊重我吗?所以,我必须事先了解你的秉性,只有心虔诚的人才可以教授,对于心地险恶的人千万不能传授功夫。所以心险者不传,这是第二戒。

学术没有止境,强中还有强中手。力量大的人,未必精于拳术;精于拳术的人,不一定精通其他武功。对于拳术,个人练习可以保身,众人练习可以保国,这些都是用于适当之处。练习拳术,不是教给你逞一时之勇,欺负好人,或者让你趁一时之愤,忘记亲人和家庭,惹祸上身,自取其咎。所以,好勇斗狠者不传,这是第三戒。

酒能乱性,性乱则神昏,神昏则气浮,技击之道,气沉者胜,气浮者败;神清者胜,神昏者败;性定者胜,性乱者败。若沉缅酒肉,神昏气浮,不辨是非,妄加干涉,凶狂无礼,就会惹祸上身,而这一切都是喝酒造成的。所以,狂酒者不传,这是第四戒。

世界上有的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般来说,深沉的人毅力、魄力也大,而喜欢卖弄自己的人胆量、志气则都不如人。精于拳术的人,看似柔弱,实则刚强,大都是深藏不露。如果只学得一点皮毛就藐视一切,逢人炫耀,轻举妄动,这种人一定会招惹是非。所以,轻露者不传,这是第五戒。

张三丰的五戒反映了他对待门徒的审慎态度,因为武功能够救人也能害人,假若遇人不淑,便会遗患无穷。

【旁注】

玄教:是道教正一道的一个支派,由元朝张天师张宗演的弟子张留孙在北京形成的一个道派。当时元朝皇帝邀请张宗演来大都,并请其留京传教,其弟子张留孙留在京城,受到皇帝恩宠,受封“玄教大宗师”,因此玄教自成一派,但仍遥奉龙虎山正一道张天师为教主,玄教主要传播范围在江南。明朝以后,玄教解体,重新归入正一道。

鸾:是古代传说的神鸟,因生长在古时候的鸾州,而得名。最开始的时候,鸾作为一种近似于凤的鸟,也是瑞鸟的一种,但地位不及凤。后来人们逐渐把“鸾”作为凤的别称。并称“鸾凤”。还有一种观点,“凤”和“鸾”指的是同一种鸟,但“凤”指的是成鸟,而“鸾”则指的是尚未成熟的鸟,“鸾”一旦成熟,就叫“凤”。

虬龙:原意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小龙,后来被文人比喻称盘屈错节的树枝。在我国清代著名诗人姚鼐《紫藤花下醉歌》中有:“虬龙两干拏空立,璎珞万条垂地倒”的诗句。虬龙还是一种软中有硬的奇形兵器,为燕赵双侠中的老二矮金刚蓝和所持。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

【阅读链接】

传说古时离武当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寺院,寺的一边有座高13层的塔。寺里的和尚不行正道,夜里常常出去偷、抢东西,还绑架民女,闹得附近的年轻妇女不敢单独出村,走娘家也得几个人送,不小心就会被绑架到寺里去,有去无回。百姓对这座寺又恨又怕,非常发愁。

这年春天,在一个日暖风和的日子里,有一个不言不语的老道人,一步步上到塔上,在上面绑了一根细线,把线板从塔上扔下来,下塔来把线隔着寺从空中扯过去,把一端拴在树上。几个小孩子跑来观看,问道人干啥,道人开玩笑似的说:“我要用这根线把塔拉倒。”孩子一听,哪里会相信他的话,都笑起来。

这天晚上到半夜,忽然起了大风,刮得天昏地暗。第二天清早,人们一看,塔被大风刮倒,正好砸在寺里,把老和尚大部分砸死,只剩下打水、做饭、套磨、种地的和尚。这些和尚领着百姓扒开地洞口,救出囚在里边的民女,亲人相见,哭诉了老和尚的罪行。这时,那几个小孩才想到,是一个道人把塔拉倒的。大人们一听就知道,这事儿是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做的。

武当山功夫声名远播

张三丰在武当山开山门授徒,传授武功,并将自己盖的草庐、草庵,定名“遇真宫”和“会仙馆”,嘱咐弟子周真德善守香火,其他弟子悉心练习他传授的功夫。

张三丰根据道教理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理论,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创造了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制人的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功夫。

武当功夫内容种类繁多,每种功法都包含了命功的练习和性功的启迪,以及性命双修的高深境地。

传统的功法有桩功,内功掌法、肘法、腿法、元图、分筋错骨、阵法、器械等,以及秘而不宣之功。

桩功有太乙十三桩、玉环桩、三才桩、盘古桩、老子犀牛桩、罗天真诀十二桩、琼阳八桩、凌云飞渡桩、梨山束薪桩、云雾桩等。

掌法有五雷天音掌、丁甲断魂掌、五雷迎风掌、金丝荷叶掌、伽兰掌、金龙掌、千秋掌、云环掌、降摩掌、千斤大力掌、紫砂掌等。

肘法有36玉镜肘,24肘及追魂夺命12肘等。

元图有太岁武星图、罗汉醉酒图、白鹤真人飞鸣图、太乙玄轮错倒阴阳图等。

拳法有玄空点穴拳、伏虎拳、八法神拳、滚龙拳、小歌拳等。

武当功夫中最著名的为内家拳法,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和武当剑。武当功夫的传播和武当弟子的增多,使张三丰声名大震。

张三丰的“会仙馆”前有五株古木,他在闲暇之余常在树下歇息。当时的武当山,山大林密,人烟稀少,常有野兽出没,然而奇怪的是,张三丰睡在林中却没有野兽骚扰他,“猛兽不噬,鸷鸟不搏”。他登山时轻捷如飞,隆冬常卧在雪中睡觉,令人惊奇不已。

张三丰声名远播,连皇帝也对他羡慕不已。明太祖朱元璋多次诏求并派人寻访,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即1384到1385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张三丰入京,他皆避而不见。朱元璋的儿子湘王朱柏,亲自到武当山也没见到张三丰的踪影,走时他惆怅地写了一首《赞张真仙诗》,诗云:

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

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

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

徒凄然!

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极力推崇道教,敬奉“真武”,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张三丰,并致张三丰《御制书》,表达仰慕之情。张三丰无意陛见,赋诗一首由弟子孙碧云转交永乐帝,这首诗的前几句写道:

圣师亲口诀,明方万古遗,

传与世间人,能有几人知?

衣破用布补,树衰用土培,

人损将何补?阴阳造化机。

明成祖读诗后,封张三丰为武当真人。

为表达诚意,明成祖下诏在武当山张三丰结草为庵的地方建“遇真宫”,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

坐北朝南的遇真宫,背依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有望仙台,右为黑虎洞,水磨河从宫前流过。山门内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专为接待各方挂单道士和客人,道人称它为前宫。广场东西对称而立的石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是东西两宫的大门。宫里共有200余间殿宇道房,供道人们居住。

净乐宫中轴线上为四重殿,一进为龙虎殿,二进为朝拜殿,三为玄帝殿,四为圣父母殿,各殿均耸于饰栏高台之上,宫门前是六柱华表式冲天大石牌坊。

净乐宫牌坊通高12米,宽为33米。牌坊内是净乐宫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开3孔大门,建造在高1.5米,宽41米,深32.2米的条石砌成的台基之上,砖石结构,门两侧是绿色琉璃“八”字墙。

二宫门内是正殿,又名玄帝殿,其规模法式与紫霄宫现正殿相似。面阔5间,进深5间,上施绿色琉璃瓦,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

在净乐宫后,建有圣父母殿、东有紫云亭。净乐宫原有东、西二宫,西宫后侧为御花园。尚有斋堂、浴堂、神厨、道房、配房、皇经堂、东西龟驮御碑亭、常平仓、更衣亭”等单元建筑。

净乐宫宫内殿堂,廊庑,亭阁及道舍等建筑520余间,四周红墙碧瓦环绕,宫内重重殿宇,巍峨高耸,层层院落,宽阔幽深,环境幽雅,宛如仙宫。

在明、清名人游记中,把净乐宫描绘成皇帝居所,气势近似于北京故宫,故有“小故宫”之称。

净乐宫的镇宫之宝为一尊巨大的石龟,这尊石龟作爬行状,仿佛随时都要出城去。在净乐宫有东西两座碑亭,两尊大石龟分别驮着两通巨型石碑,碑上刻有明成祖为修建净乐宫所下的圣旨。

此碑通高8.5米,每座重约102吨,其中碑帽重8.5吨,碑版重17吨,最重的要数石龟本身,竟有76吨重。

明成祖在原址兴建了这座道场,是希望张三丰云游四海后能到这里传道授业,以解他的相思相见之苦。然而,张三丰依然神龙见首不见尾。

永乐十年,即1412年,明成祖派出军民工匠30万人,武当山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先后建成了复真观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亭台和三十九座桥梁,共建房屋2000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绵延140华里。以此作为真武大帝的道场,并派人在此守候张“真仙”。

各种建筑各具特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铸细腻,富丽堂皇,蔚为壮观。尤其是复真观,远远望去就像一朵出水芙蓉。

复真观坐落在武当山狮子峰的陡坡上,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复真观背依狮子山,右有天池飞瀑,左接十八盘栈道。

古代建筑大师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建造殿宇200余间,形成了“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和“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

走进复真观的山门,就可以看到在古道上沿着山势起伏的一排70多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

九曲黄河墙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墙的顶端是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可以给人以美感,更加体现出了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关于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九曲黄河墙”这个名字体现了道教思想。

在道教思想中认为,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和香表的人,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这9种布施被称为“九种功德”,因此把这个上山祈福必经的墙称为九曲黄河墙。

通过九曲黄河墙后,还有照壁和龙虎殿等建筑物,在第二重院落突的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大殿内供奉着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这一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经数百年依然灿美如新。

复真观的五云楼,也叫五层楼,是用传统的民族工艺所营造的,墙体、隔间和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

一柱十二梁是指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12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计算周密。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是复真观里的一大奇观。

在复真观建筑群的最高处,耸立着太子读书殿。它小巧精致,却又不失皇家建筑的气魄。

太子读书殿的建造是为了突出幼年真武苦读经书的事迹。殿内的布置独具匠心,有少年真武读书的壁画、石案、笔墨和古籍等。

紫霄宫位于天柱峰东北,背依展旗峰下,距复真观7.5千米。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有禹迹池和宝珠峰。此地周围岗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所以明成祖封之为“紫霄福地”。

紫霄宫的正殿紫霄大殿,又称“紫霄殿”,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5间,高18.3米,阔30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

紫霄大殿内部,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大殿正中神龛供奉真武神像,泥塑彩绘贴金,高4.8米,是武当山最大的泥塑像。这里还供奉着一尊纸糊贴金神像。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紫霄大殿屋脊由6条三彩琉璃飞龙组成,中间有一宝瓶,闪闪发光。因为宝瓶沉重高大,由4根铁索牵制,铁索的另一头系在4个孩童手中。

传说,这4个孩童护着宝瓶,无论严寒酷暑和风雨雷电,他们都坚守岗位,确保宝瓶不动摇。因为所在位置比殿里供奉的主神还高,所以叫他们“神上神”。而老百姓看他们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则叫他们“苦孩儿”。

整座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构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装修古朴典雅,陈设庄重考究。

朝拜殿位于紫霄宫第三级阶台之上,原是云游道士挂单的地方。相传,在明朝时,香客信士只能在此朝拜真武,只有皇上到武当山祭祀时才能到紫霄大殿,因此称为朝拜殿。紫霄宫朝拜殿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道教内部十方丛林道士挂单的地方,所以又叫“十方堂”。十:方堂殿堂两侧建有八字墙,墙上饰琼花、珍禽图案,墙下为琉璃须弥座。殿内正中供奉铜铸鎏金真武像。

在紫霄大殿后的高大台基上建有父母殿。父母殿内古树参天、清山如黛,高敞清幽,是武当山最佳胜境之一。紫霄宫父母殿为三层砖木结构。

殿内设有三座神龛,正中神龛上供奉真武大帝生身父母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的造像,道士信徒尊称为圣父圣母。

1412年,明成祖还敕建重修了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等建筑,并赐额“大圣南岩宫”,当时有大小殿宇640余间。

南岩宫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匠心独运,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模式,座座宫室镶嵌于悬崖峭壁,虽系人工,宛若天成,使其与环境风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营造了“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

南岩宫主要建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和南天门等2l栋建筑物,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南岩宫外岩北有老虎口,岩南峰峦之上有梳妆台、飞升台等古迹。

南岩石殿额书“天乙真庆宫”,坐北面南,建于悬崖之上,为石雕仿木构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门窗、瓦面、匾额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装。面阔3间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琢而成,是武当山最大的石殿。

石殿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殿内有“天子卧龙床”组雕和“三清”塑像,四面环立500铁铸灵官塑像,均生动逼真。

殿体坚南固壮实,斗拱雄大,而门窗纹饰则刻工精细,技艺高超。由于石构件颇为沉重,且又在悬崖峭壁上施工,难度很大,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

南岩石殿的大殿丹墀之下为青石墁地院落,中有一口古井,名“甘露井”,井台以青石雕制,六角饰栏,井水清洌甘甜,犹如甘露。

从皇经堂到两仪殿之间的南岩宫长廊,遍布摩崖石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和其弟子王顒所题“寿福康宁”4字。

南岩殿外远近有叠字峰、金鼎峰、滴水崖、崇福崖、白龙潭等胜景,更有仙山楼阁之妙。南岩石殿外崖前有一石雕龙首,横出栏外,长2.9米,宽仅0.3米,从悬崖峭壁上横空出世,下临深涧,龙头顶端置一香炉,面对金顶,这便是号称“天下第一香”的“龙头香”。

石殿右下方崛起一峰,上建梳妆台、飞身岩、相传为“真武”舍身成仙之所。

两仪殿位于石殿“天乙真庆宫”右侧,坐北朝南,面临大壑。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琉璃瓦屋面。殿后依岩为神龛,正面为棱花格扇门,安在前金柱上,与檐柱形成内廊,直通石殿。面阔3间,进深3.9米,通高7.29米。

永乐十四年,即1416年春,永乐帝又亲自去武当山拜望张三丰,张三丰依然避而不见,使他有兴而来,扫兴而归。永乐帝回到京城勃然大怒,命令胡广务必找到张三丰,如找不到,就要处死胡广。

胡广再访武当,张三丰又不在武当山。胡广在武当会仙馆跪地祈祷,望张三丰能念其虔诚苦心应诏回京,好免除他的罪责。

张三丰感念胡广的诚心,现身于胡广面前,对他说:“你且回京见驾,说我去见他便是。”

胡广听了立即策马回京,但是待他第二年回到京师时,张三丰早已在金殿与永乐会面完毕了。此时张三丰年已经169岁了。

武当山自从遇真宫建起后,香火旺盛,前来进香的人数不胜数,而武当功夫自此也声名远扬。张三丰最后从历史上隐去,就像老子等道家人物一样不知所终。一些史料中记述了在明英宗天顺年间,有人在四川鹤鸣山等地见到他。按这些资料来推算,张三丰当时在人间已经是200多岁的人了。

【旁注】

香火:指供奉神佛或祖先时燃点的香和灯火。古时候香火也指后辈烧香燃火祭祖,故断了香火就指无子嗣。古时有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没有后代传承香火是最大的不孝。

阴阳:源自古人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明朝开国皇帝,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他在位结束了元朝民族等级制度,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棣:(1360年~1424年),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庙号太宗,后由明世宗改为成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华表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之一,是我国古代宫殿、宗庙、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作为装饰用的一种巨大石柱,原为木制的高柱,其顶端用横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状,起某种表识作用,故称之为华表。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琉璃瓦:据文献记载,琉璃一词产生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文化而东传,其原来的代表色实际上指蓝色。我国古代宝石中有一种琉璃属于七宝之一。现在除蓝色外,琉璃也包括红、黑、黄、绀蓝等色。施以各种颜色釉并在较高温度下烧成的上釉瓦因此被称为琉璃瓦。

石碑:把功绩勒于石土,以传后世的一种石刻。一般以文字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龟趺。大约在周代,碑便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但此时的碑与后来的碑功能不同。此时宫廷中的碑是用来根据它在阳光中投下的影子位置变化推算时间的;宗庙中的碑则是作为拴系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柱子。

栈道:是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发明。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且平坦无阻,便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车,这就叫栈道。为了防止这些木桩和木板不被雨淋变朽而腐烂,又在栈道的顶端建起房亭这就是阁,亦称栈阁。相连贯的称呼,就叫栈阁之道,简称为栈道。

彩绘又:称丹青,最早出现于我国春秋时代,是我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在我国古代建筑上的彩绘主要绘于梁和枋、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和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

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如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这便是流传最早的壁画。至今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等文明古国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画。

神龛一:种放置神明塑像或者是祖宗灵牌的小阁,规格大小不一,一般按照祠庙厅堂的宽狭和神位的多少而定。比较大的神龛有底座,是一种敞开的形式。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神佛龛座位不分台阶,依神佛主次设位;祖宗龛分台阶按辈分自上而下设位。因此,祖宗龛多为竖长方形,神佛龛多为横长方形。

宝瓶:又叫罐、净瓶,作为吉祥八清净之一的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时灌顶的法器,瓶中装净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孔雀翎,象征吉祥清净,代表福智圆满。而且也是无量寿佛的手中持物,象征灵魂永生不死。

挂单又:称“挂搭”、“挂锡”。单,指衣单行李,以名单代指;一般丛林寺院客堂门外,高悬一牌子,写着:无衣钵戒碟者,概不挂单。古代行脚者外出,必须携带衣钵包被条包。行脚者到寺,一般先从天王殿入,礼弥勒、韦驮菩萨、大雄宝殿各三拜。

鎏金: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用涂抹金汞齐的方法镀金,近代称“火镀金”。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悬山式指: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也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

香炉: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作成种种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没有定论。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

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老子(约前570年~前471年),字伯阳,又称李耳,谥号“聃”。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称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存世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其学说对我国乃至世界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阅读链接】

传说在明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向永乐皇帝上奏状说:“侍读学士臣胡广奏,真仙张三丰辽东人氏,深藏道法,广具神通。高隐武当,有希夷之风,只可礼求,不可命见。恭维皇帝陛下,屈驾广成求真道。臣因不敢隐讳,具表奏闻。”

第二年,皇上即令胡广遍游天下,寻访张三丰,但十年过去了,胡广始终没有找到张三丰的下落。皇上大怒说:“你说张三丰蕴抱玄机,为什么不敢带他来见我?”胡广非常害怕,星夜赶到武当,焚香哭祷。

这一年五月,是南极老君大寿,张三丰正要去赴会,驾云通过武当时,听到胡广真诚相求,遂按下云头对胡广说,同意前去陛见,让他先回去复命。胡广听到此话,拜过张三丰,立即回朝。第二年,胡广回到京城,才知道张三丰在去年已经见过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