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尔内

(1903~ ) 法国电影导演。曾任记者、影评家、导演助理。1929 年开始独立拍片。30 年代末,导演了《雾码头》、《太阳升起》等名片,成为法国诗意的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反映善恶之争,表现小人物的命运,风格细致,叙述流畅,场景逼真,富于诗意。后期代表作还有《于国的孩子们》、《夜之门》、《欺骗者》等。60 年代后拍片不多。

雷乃

(1922~ ) 法国电影导演。法国高等电影学院毕业,1946 年进入电影界,以拍短片为主。1959 年第一部长片《广岛之恋》问世,以对时空概念的大胆变革,震动电影界。1961 年,与法国新小说派主将罗布·格里叶合作, 拍摄《去年在马里昂巴》,重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时空跳跃多变,运用无逻辑性的自由式结构,获 1961 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成为闻名世界的现代派影片,作者也成了现代派电影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还有《战争结束了》、

《天命》、《我的美国叔叔》等。戈达尔

(1930~ ) 法国电影导演。大学时学习人类学,1950 年到著名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从事影评工作,业余研究了大量影片。1959 年导演《精疲力尽》一举成名。其后的作品有《随心所欲》、《疯狂的彼埃洛》等,描写小人物的行动,结构不考虑逻辑性,给人以混乱之感。在摄影和剪辑上独出新意。对现代电影语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 年后转向极左。拍了

《中国姑娘》、《东风》等片,完全放弃电影艺术性,成为各仲素材的大杂烩。80 年代又开始创作商业 78 片,创作思想极为复杂多变,艺术成就高低

不一,是公认的现代派电影代表人物之一。特吕弗

(1932~1984 年) 法国电影导演,生于工人家庭,中学时曾因不良行为被送进教养院。在《电影手册》杂志工作期间,发表了一系列影评文章, 颇有影响。1959 年执导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四百下》在戛纳电影节获奖,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主将。其后的名作有《朱尔与吉姆》、《偷吻》等,表现了个人的独特风格,成为国际著名电影导演之一。逝世前拍的最后一部作品《最后一班地铁》真实动人,获法国电影最高奖——悄撒奖的 10 项奖,轰动影坛。

波兰斯基

(1933~ ) 电影导演。生于巴黎,父母是波兰犹太人,3 岁时全家被迫回到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集中营受尽凌辱,对其后的创作心理产生重要影响。14 岁时起当了 6 年舞台演员,1959 年毕业于波兰电影学院,在校期间所拍纪录片多次得奖。1962 拍摄的《水中刀》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 得到国际声誉。后移居好莱坞。1969 年因妻子被谋杀,牵连甚广,遂移居法国。代表作有《罗斯玛丽的婴儿》、《麦克白》、《唐人街》、《苔丝》等, 气氛怪诞神秘,带有悲观主义色彩,《苔丝》曾获法国电影悄撒奖。

巴赞

(1918~1958 年)法国电影理论家。毕业于师范学校,参加过抵抗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银幕》杂志当编辑。从 1951 年开始主持《电影手册》杂志,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发表了一系列电影论文,逝世后结集为《电影是什 79 么》一书,成为西方电影美学的划时代作品。其电影美学观点以照相本体论为基础,认为电影是照相的延伸,要求真实,反对用人工方法表达抽象意义,提倡观众自己去感受。反对滥用蒙太奇手法,主张使用深焦摄影与长镜头,以保持电影的空间真实性。从而为法国新浪潮电影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并列的电影创作及美学理论。

加本

(1904~1976 年) 法国电影演员。出身于音乐家庭,小学毕业后即当工人,后服务于音乐界。1930 年从影后,因主演《西班牙殖民地军团》、《同心协力》、《在底层》、《幻灭》、《雾码头》、《太阳升起》等片而成为法国的一号明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赴美拍摄了《夜雾之港》、《逃亡者》等片。战后回到法国,拍摄了《不准使用这笔钱》、《法国康康舞》、

《西西里部族》等片。扮演过各种类型人物,尤擅饰演悲剧形象,演技朴实自然,1951 年和 1954 年两次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凡杜拉

(1919~1987 年) 法国电影演员。年轻时酷爱体育,曾获欧洲中量级拳击冠军。自 1953 年从影以来,先后拍摄了《罪与罚》、《影子部队》、《兰

姆的大街》、《冒险再冒险》、《沉默的人》、《愤怒的人》等 60 多部影片, 扮演过各种正反面人物,多为孤独、刚毅的硬汉。与让加本、阿兰·德龙、贝尔蒙多一起被称为法国电影“四雄”。

蒙当

(192~ ) 法国电影演员。生于意大利米兰的犹太 80 农民家庭。因受法西斯迫害,移居法国。11 岁起即进工厂谋生,以歌手的身分登上艺坛,

1945 年开始拍片,成名作是《恐惧的代价》。以后又拍了《拿破仑》、《让我们相爱》、《卧车谋杀案》、《战争已结束》等片,1969~1972 年,与政治片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合作,拍了 3 部引起强烈反响的政治片《Z》、《招供》、《戒严令》深沉内在的表演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钱拉·菲利浦

(1922~1957 年) 法国电影、戏剧演员。大学时学习法律,但志在表演艺术,1942 年开始登台演出,1944 年进入电影界,很快崭露头角,曾主演过《红与黑》、《勇士的奇遇》、《白痴》、《肉体的恶魔》、《魔鬼的美》、

《把马修道院》等片,并获得法国最佳男演员和比利时国际美术及电影展览会最佳男演员奖。外貌英俊,举止潇洒,所演角色多为英俊小生,表演优雅自如,含有法国人特有的开朗热情。还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出任过法国演员工会主席,支持进步事业。35 岁死于肝癌。

诺瓦莱

(1931~ ) 法国电影演员,表演才能出众,早年曾从事舞台戏剧的演出,1956 年走上银幕,先后拍摄了《城堡故事》、《甜密的自白》、《最后的晚餐》、《蛇》、《老枪》等,并因《老枪》而获得法国电影悄撒奖最佳男演员奖。

贝尔蒙多

(1933~ ) 法国电影演员,出身艺术家庭。音乐学校毕业后参加剧团演出,50 年代参加过《亲爱的,沉默吧》、《星期日》等片的拍摄。1959 年主演新浪潮主将戈达尔导演的 81《精疲力尽》,塑造了一个信奉个人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横冲直撞的青年形象,引起不满现状青年的共鸣。60 年代又主演了一大批新浪潮导演的影片,如《法国女郎与爱情》、《消遣》\《两个女人》、《可敬的年轻人》、《疯狂的比埃洛》、《再次相爱》等,扮演了一系列性格气质各异的角色,尤擅扮演活泼开朗的角色,并能在影片中表演一系列惊险动作而不用替身。

巴铎

(193~ ) 法国电影女演员。早年为杂志的封面女

郎,50 年代末主演《上帝创造女人》、《真实》等宣扬性自由的影片, 被称为银幕上的“性的女神”,成为继梦露之后国际影坛上又一性感明星。1962 年拍摄了根据其个人生活遭遇而编写的影片《私生活》。1973 年退出影坛,后主要从事经营墨镜架的行业,并做些慈善工作。

阿兰·德龙

(1935~ ) 法国电影演员。年轻时生活凄苦,曾当过士兵、搬运工、肉店帮工等,1957 年从影。1960 年因在影片《阳光普照》中的表演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此后又拍摄了《罗果和他的弟兄们》、《欢乐和生命》、《蚀》、

《豹)、《游泳池》、《克兰行生》等片,成为自钱拉·菲利浦之后的法国第一英俊小生。擅长动作性强的表演,故长期与各著名电影奖无缘。直到 1986 年才第一次获得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男主角奖。

纳德芙

(1943~ ) 又译丹妮芙。法国电影女演员。上中学时代即在银幕上露过面。1960 年正式踏入电影界。1964 年主演音乐歌舞片《瑟堡的雨伞》大获成功,该片曾获 1964 年夏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此后又拍摄了《冷血惊魂》、

《白日美 82 人》、《特丽丝丹娜》、《驴皮公主》和《最后一班地铁》等片,

并因在《最后一班地铁》中的出色表演而获 1981 年。恺撒奖最佳女主角奖。其表演有出色的心理体验,高超的技巧,富于造型美,气度高雅,仪态万方。

法斯宾德

(1946~1982 年) 联邦德国电影导演。中学未毕业即走上谋生道路, 从事过各种工作。1967 年进入话剧界,1968 年拍摄了《爱比死更冷酷》、《卡策尔马赫》两片,先后荣获多次国际奖,成为国际影坛瞩目的人物。1971 年后自组公司拍片,作品众多,最著名的两部《玛丽亚·福斯的怀念》先后在西柏林电影节获奖,其影片均为自编自导。启迪人们生活,是公认的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德国电影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金斯基

(1961~ ) 德国电影女演员。其父是著名演员。自幼即受家庭环境的熏陶,14 岁即开始拍片,对表演艺术有着特殊的迷恋,在影片《错误行动》中扮演一个配角,后到美国进修表演与舞蹈。1979 年开始任主角,拍了《激情的花朵》、《像你这样》等片,《苔丝姑娘》是最成功的一部,不仅使她名扬国际影坛,而且荣获了 1980 年法国电影偿撒奖最佳女演员奖。

施奈恩

(1938~1982 年) 电影女演员。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母亲是电影演员。1953 年首次在母亲参加拍摄的影片《二度丁香》中登场,即获成功。以后又接连主演了 3 部关于奥地利女皇茜茜的影片,大受欢迎。1958 年去法国,此后大多数时 83 间在法国拍片,但一直持德国护照。拍的影片有《克里斯蒂

娜》、《红衣主教》、《老枪》、《普通的故事》等,曾于 1976 年、1978 年、1980 年 3 次荣获法国电影最高奖——恺撒奖的最佳女演员奖。个人生活并不顺利,早年同阿兰·德龙订婚,4 年后分手。后又遭受独生子死亡的打击,英年早逝。

德·西卡

(1901~1974 年) 意大利电影导演。自幼即爱好艺术,11 岁参加职业剧团演出。1928 年开始电影生涯,处女作是拍摄 1939 年的《红玫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拍摄了《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

《温别尔托·D》等影片,描写了人民现实生活。实景拍摄,选用业余演员, 成为著名的新现实主义大师之一,在电影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60 年代拍了一些富于人情味的现实主义娱乐片,如《昨日今日明日》、《意大利式结婚》等,还是一位优秀演员,主演过不少影片。

罗西里尼

(1906~1977 年) 意大利电影导演,自幼便喜爱电影,1938 年进入电影界,曾摄制过一些颂扬法西斯的影片。1944 年后转变创作立场,拍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等表现抵抗运动的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奠基人之一。50 年代初,与美国著名女演员褒曼结婚,引起舆论界的非议,其后拍的影片《欧洲 1951 年》、《意大利旅行》表现出创作上的某些混乱。最后一部重要影片是《洛威莱将军》。60 年代后主要拍电视剧。

安东尼奥尼

(1912~ ) 意大利电影导演。40 年代进入电影界,84 当过法国名导演卡尔内的助手,从事过影评、编剧等工作。60 年代初,导演了《奇遇》、

《夜》、《蚀》三部曲,着重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人和隔膜, 运用反戏剧、反情节的电影叙事手法,引起电影界注意,成为公认的现代派

电影代表人物,其作品还有《红色的沙漠》、《扎布里斯基角》、《放大》等,在色彩、音响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70 年代初来华,拍摄了纪录片《中国》。

法里尼

(1920~ ) 意大利电影导演,中学毕业后当了电影杂志记者,后写过剧本,当过导演助理。1950 年导演《杂技之光》,是其处女作,显示了艺术才华。50 年代执导《道路》、《她在黑夜中》两片,获得了国际声誉。影片表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生活,揭示他们受压抑的内心世界,带有新现实主义风格,自 1960 拍摄《甜蜜的生活》开始,走上现代派道路,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扰与混乱,揭示人的潜意识,无逻辑情节、打破时空界限,具有自我表现色彩,其中以《80.5》、《乐队排练》最为著名,后期作品转向不可知论,他是公认的现代派电影代表人物,作品曾在世界各主要电影节多次得奖。

贝托卢齐

(1940~ ) 意大利电影导演。业余学习电影,1960 年进入电影界, 1962 年开始独立拍片,最初的作品主要进行电影语言的探索,具有诗的格调。1972 年拍的《巴黎最后的探戈》为他带来国际声誉,但片中大胆的性爱描写也曾引起争议,70 年代的作品《1900》等,探讨了法西斯主义、现代人的思想等重要问题,着重心理描与刻画风格深沉细致。1986 年来华,与中国合拍《末代皇帝》,公映后佳评如潮,获 198885 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奖。

乌斯特罗亚尼

(1924~ ) 意大利电影演员。以戏路宽广见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罗马大学学建筑,并开始参加演出。从《悲惨世界》中的配角开始,先后主演了《白夜》、《甜蜜的生活》、《80.5》、《意大利式结婚》、《向日葵》、《女人城》等名片,扮演了各种职业与性格的角色,表演真挚自然, 曾多次获得威尼斯及其他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劳洛勃丽吉达

(1927~ ) 意大利电影女演员,多才多艺。戏路宽广。学生时代就参加了《黑错的安吉洛》等的拍摄。1947 年获意大利小姐竟选第 3 名,此后主演了《勇士的奇遇》、《面包爱情与幻想》、《空中飞人》、《巴黎圣母院》。1973 年退出电影界,开始从事摄影工作,井出版了《我的意大利》等影集。

索菲妞·罗兰

(193~ ) 意大利电影女演员。少年时代是在动乱与饥饿中度过1950 年步入电影界,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50~60 年代,与新现实主义大师德·西卡合作,拍了《那不勒斯黄金》、《两个女人》、《昨天今天明天》、《意大利式结婚》、《向日葵》等片,成为世界级明星,并因《两个女人》获 1961 年度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此后,活跃于国际影坛,与许多大导演合作拍片。表演热情泼辣,流畅自如,具有意大利民族特色,此外,对化妆、美容也有颇深的造诣,曾出版过有关书籍。

伯格曼

(1918~ ) 瑞典电影导演。生于牧师家庭。大学毕 86 业后进入戏剧、文学界,收获不大,1944 年转入电影界,很快崭露头角。1955 年,《夏夜的微笑》一片为他带来国际声誉。其后,《第七封印》、《野草莓》两片使他

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以后佳作迭出,有《处女泉》、《冬日之光》、

《喊叫与低语》、《芬妮与亚历山大》等。作品具有独特风格,通过人物与事件,思考许多哲理与人生问题,诸如上帝、死亡等等,形式上有很大创新。不重视戏剧性情节,以运用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法,气氛渲染与摄影造型堪称一流。

伊文斯

(1898~1989 年) 荷兰纪录片电影导演,出身于照相师之家,自幼喜爱电影。1928 年进入电影界,一生拍片甚多,纪录片名作《雨》、《桥》、

《塞纳河畔》以盎然的电影新闻发言人蜚声国际,关心世界各国进步革命运动,足迹遍及全球,在西班牙、古巴、越南都拍过富于战斗的纪录片,被誉“飞翔的荷兰人”。对中国人民有深厚感情,1938 年来华拍摄反映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并将电影器材捐赠给中共领导的延安电影团。此后数度来华,1958 年在华拍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早春》。1974 年又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愚公移山》,虽然多少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反映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状况,对促进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人民起到了有益作用。

瓦依达

(1926~ ) 波兰电影导演,青年时参加抵抗运动,后进入卢兹电影学院学习。1954~1958 年,拍摄了三部曲《世代》、《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反映波兰战后社会的现实生活,多次在重大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成为波兰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影片调子低沉,有悲观倾向,遭到当局的 87 非难,遂改为拍摄历史片为主,1976 年起,再次拍摄了一系列揭露腐败阴暗现象,抨击官僚主义和专制统治的影片,思想尖锐,富于艺术感染力,为国际瞩目,其中《大理石人》被禁映多年,《铁人》获 1981 年莫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普多夫金

(1893~1953 年) 前苏联电影导演,理论家、教育家,早年曾在著名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工作室工作,拍过一些纪录片。1926 年拍摄了使他闻名于世的杰作《母亲》,影片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公认的世界电影的经典名作。其后的作品有《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代》、《苏沃洛夫元帅》等,对电影艺术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理论论著有《电影导演论》、《电影演员论》等,对电影艺术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大贡献,曾在电影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电影人才。

杜甫仁科

(1894~1956 年) 前苏联电影导演,理论家。毕业于师范学院,业余从事文艺活动,1926 年进入电影界,编导的主要影片有《兵工厂》、《土地》、《航空城》、《肖尔斯》筹,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蒙太奇学派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土地》一片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的几部经典名作之一, 成为诗电影的重要作品。曾在国立电影大学任教,于电影理论贡献甚大。

爱森斯坦

(1898~1948 年)前苏联电影导演,理论家、教育家。电影蒙太奇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生于拉脱维亚,就读于彼得堡建工学院。1917 年参加红军, 转业后投身文艺界。1921~1924 年,从事戏剧工作。1924 年进入电影界,当年便导演 88 了处女作《罢工》,初步显示了其非凡的艺术才能。1925 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以其高度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蒙

太奇手法的运用成为电影史上划时代的经典名作。其后,又导演了《十月》、

《旧与新》。继续其蒙太奇探索。1929~1932 年赴欧美考察,在墨西哥拍摄的电影素材,1979 年方剪辑为长片《墨西哥万岁》,再次引起轰动,30 年代回国后,拍摄了《白静草原》、《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伊凡雷帝》。在电影的声音、色彩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国内政策等诸多影响, 在艺术道路上屡遭挫折,曾长期主持国立电影大学表演系工作,培养不少优秀人才,理论论著甚多,系统阐述了蒙太奇理论。

罗姆

(1901~1971 年) 前苏联电影导演。早年从事编导工作,1934 年执导处女作《羊脂球》。30 年代执导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 1918 年》两片因受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有歪曲史实之处,但列宁的形象生动有力, 成为苏联描写列宁影片的早期代表作,其后的作品有《海军上将乌沙阔夫》、

《但丁街凶杀案》等。60 年代的作品《一年中的九天》、《普通的法西斯》, 在内容与形式上有很多革新,对苏联电影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执教于电影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

尤特凯维奇

(1904~1985 年) 前苏联电影导演,早年从事戏剧工作,当过舞台美工。1924 年从影,作品有《金山》、《迎展计划》、《奥赛罗》等,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在电影学院任教期间,培养过不少艺术人才。对前苏联电影的最大贡献是拍摄了列宁四部曲,即《带枪的人》、《列宁的故事》、

《列宁在波 89 兰》、《列宁在巴黎》展现了列宁作为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普通人的艺术形象,多次获奖,深受好评。

格拉西莫夫

(1906~1985 年) 前苏联电影演员、编导,理论家、教育家,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戏剧学校。1925 年初上银幕,演过《外套》等几部影片,1930 年开始导演生涯。导演的主要影片有《七勇士》、《共青城》、《教师》、’

《青年近卫军》、《静静的顿河》等,努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探索人的内心世界,60 年代后,改变风格,拍摄了《人与兽》、《记者》、《湖畔》、

《要热爱人》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心理影片,揭示现代的道德冲突与内心冲突。1984 年,自编自导自演了《托尔斯泰》,成为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杰作,曾在国立电影大学任教多年,培养出不少著名导演和演员。

邦达尔丘克

(1920~ ) 前苏联电影艺术家,国立电影大学表演系毕业,师从名导演格拉西莫夫。1948 年以扮演《青年近卫军》中的瓦里柯而开始走上银幕, 并因在影片《乌克兰诗人舍甫琴柯》中的表演而荣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后主演了影片《奥赛罗》等。1960 年,初当导演,拍摄了根据肖洛霍夫小说改编的《一个人的遭遇》,获第一届莫斯科电影节大奖。此后,集导、演于一身。代表作有《他们为祖国而战》、《谢尔盖神甫》等。 1960 ~1967 年改编、导演、主演了 4 集影片《战争与和平》,出色地体现了原著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国际电影界获得很高评价。

塔尔柯夫斯基

(1932~1986 年) 前苏联电影导演。毕业于国立电影 90 学院,受教于著名导演罗姆。1962 年执导的《伊凡的童年》,从儿童的角度看战争, 诗情洋溢,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作者因而成为国际知名导演。1965 年拍了

俄罗斯画家鲁勃廖夫的传记片,1969 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但因有借古喻今之嫌,在国内直到 1971 年才允许上映。代表作还有《索里亚里斯》、《镜子》、

《怀乡》、《牺牲》等,注重形式探索,具有独特风格,在电影界受到很高评价,是苏联新一代电影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苏联导演。1983 年移居国外,逝世于瑞典。

舒克申

(1929~1974 年) 前苏联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电影大学导演系毕业,受教于名导演罗姆。参加拍摄的影片有《两个费道尔》、《普通的故事》、

《记者》、《湖畔》、《他们为祖国而战》。自编启导自演了《有一个小伙子》《红莓》,创作精力旺盛,并以不多的作品在苏联影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巴塔诺夫

(1928~ ) 前苏联电影演员,出身于艺术世家,父母均为演员,1954 年进入电影界,代表作有《大家庭》、《母亲》、《雁南飞》、《一年中的九天》、《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塑造了一系列颇有深度的现代人物形象, 曾因在《大家庭》中的出色表演而获 1955 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60 年后兼做导演工作,导演过影片《外套》等,还在全苏国立电影大学任教,1977 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吉洪诺夫

(192~ ) 前苏联电影演员,生于工人家庭。1950 年毕业于电影大学表演系,步人影坛,参加过《青年近卫军》、91《两种生活》、《他们为祖国而战》、《白比姆黑耳朵》、《战争与和平》等片的演出。曾荣获过苏联国家奖金和列宁奖金。

格里菲斯

(1875~1948 年) 美国电影导演。1906 年起涉足戏剧界,次年进入电影界。1908 年出《陶丽历险记》,开始导演生涯,一生拍片多达几百部,最重要的作品是 1915 年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对电影艺术进行了不倦的探索,在摄影、剪辑、蒙太奇手法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开创了电影通向艺术之路,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影艺术家,对后世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1916 年拍了历史巨片《党同伐异》,场面壮观。但卖座不佳,使他的后半生陷入无休无止的债务之中。20 年代以后很少拍片。

卓别林

(1889~1977 年) 又译卓别麟。美国电影演员、导演。生于英国一杂耍演员之家,8 岁即登台表演,1913 年与美国启斯东公司签订合同。开始电影演员生涯,在银幕上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流浪汉形象,圆礼帽,小上衣, 肥裤子,大皮鞋,小胡子,加上一根手杖,幽默风趣,哀婉动人。在滑稽的外表与情节下,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成名后的作品多为自编自导自演, 主要有《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受到全世界亿万观众的欢迎、也成为默片时代最著名的演员,所拍第 1 部有声片是嘲讽希特勒的《大独裁者》,以后拍有《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

《一个国王在纽约》等。1952 年因美国右翼势力的迫害,被迫离天美国,定居瑞士,直到逝世。1972 年好莱坞终于与他和解,并授予他奥斯卡特别奖。

92

黄宗霑

(1899~1976 年) 美国电影摄影师。华裔,祖籍广东台山。5 岁迁居美国。1917 年到好莱坞,1923 年独担任影片

《命运之鼓》的摄影师,后在美国各大电影公司任职,对摄影机的运用和布光做过深入探讨,是最早使用手提摄影机进行移动摄影的人之一,摄影大胆创新,黑白片光与影的运用尤为出色,一生拍片众多,1955 年和 1963 年以影片《玫瑰梦》、《赫德》两次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希区柯克

(1899~1980 年) 美国电影导演,生于英国。1920 年进入电影界,干过美工、助导等工作。1926 年导演了处女作《房客》,1939 年去好莱坞拍片, 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其影片有独特风格,以变幻莫测的悬念手法,步步推进的结构,使影片达到高潮。构图、布景、用光、音乐亦充满紧张不安的气氛。结构严谨,情节离奇,被誉为悬念大师。代表作有《蝴蝶梦》、《深闺疑云》、《美人计》、《后窗》、《精神变态者》、《群鸟》等,曾获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终身成就奖,被英王封为爵士。

迪斯尼

(1901~1966 年) 美国动画片导演。年轻时在艺术

学校专攻动画片,20 年代开始拍摄动画片。1927 年,《米老鼠》系列片问世,不久,又推出《唐老鸭》系列片,欢快活泼,淘气可爱和米老鼠与唐老鸭的形象风靡全世界,成为无数少年儿童银幕上的好友,成年人看了也忍俊不禁。创作的著名动画片还有《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灰姑娘》、

《艾丽丝漫游仙境》等。1955 年,在洛杉矶附近建成蔚为大观的迪斯 93 尼乐园,成为国际旅游胜地。

威尔斯

(1915~1985 年) 美国电影演员,导演。童年时即迷恋艺术,1931 年开始戏剧生涯,1938 年因广播剧《星际战争》的成功进入电影界。1941 年编导主演的影片《公民凯恩》,喻意深刻,结构新颖,大胆创新,为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但不为商业化的好莱坞欣赏,因而郁郁不得志,此后的创作均未达此高度。主演的影片还有《麦克白》、《奥赛罗》等。编导、主演的影片有《上海小姐》、《堂吉诃德》、《滑铁卢》等。

科波拉

(1939~ 年) 美国电影导演,毕业于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后从事多年电影实践工作。1970 作为《巴顿将军》的编剧获奥斯卡奖,1972 年拍摄《教父》,轰动世界,奠定了他在美国电影界的地位。此后拍摄的影片有《谈话》、

《教父》续集、《现代启示录》等,均获当年奥斯卡奖或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影片情节紧凑,编排合理,吸引观众,不少影片有一定哲理和现代意识, 成为美国和国际上最著名的新一代电影导演之一。

鲍嘉

(1899~1957 年) 美国电影演员,以扮演暴徒、歹徒而闻名于好莱坞。曾在耶鲁大学攻读戏剧,后成为戏剧演员。1936 年,因扮演《石化的森林》中的暴徒一角成名。以后,在银幕上总是身着军用雨衣,邪气十足,成为暴徒、歹徒片的明星。然而他最成功的影片却是扮演正直、善良的正面人物,如《卡萨布兰卡》、《非洲皇后》、《凯恩号兵变》、《莎布丽那》等。曾因《非洲皇后》获 1951 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94

屈赛

(1900~1967 年) 美国电影演员。戏剧学院毕业,1930 年登上影坛, 拍摄了一些不算成功的影片。直到 1937 年,才因《旧金山》而成名。以后相继拍了《怒海余生》、《孤儿乐园》、《化身博士》、《亚当的肋骨》、《老人与海》等片。8 次获得奥斯卡男主角奖。虽以性格倔强、难于合作著称于好莱坞,对艺术却有着执著的追求。1967 年拍完《谁来赴晚宴》后不久去世。

盖博

(1901~1960 年) 美国电影演员。起初因为生活需要而做临时演员, 1926 年开始担任主要角色。具有绅士风度,表演质朴、自然、浑厚,先后拍过《约克军曹》、《打击乐》、《战地钟声》、《摩天大杰》、《正午》等影片。并因主演《神枪手》和《正午》分获 1941 年、1952 两个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及奥斯卡特别荣誉金像奖。死于癌症。

黛德丽

(1901~ ) 美国电影演员。生于柏林一个贵族之家,曾在著名的莱因哈特戏剧学校学习。1922 年从影后,拍摄了《爱情悲剧)、《没有欢乐的街》、《潘朵拉的宝盒》等片。虽演技得到好评,但因色情成分引起非议。1930 年在《蓝天使》中的表演引起派拉蒙公司的注意,同年赴美。30 年代拍摄了《摩洛哥》、《金色维纳斯》、《放荡的女皇》、《天使》、《碧血烟花》等片,扮演了一系列带有神秘感与悲剧性的女主角,天生丽质、行为乘张、放荡不羁,颇引人注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拒绝了希特勒和戈培尔要她回国当大明星的请求,并于 1939 年毅然加入美国国籍,表示出反法西斯

的坚强决心。战 95 后,较少参加电影演出。亨利·方达

(1905~1982 年) 美国电影演员。大学时学习新闻,但喜爱表演,毕业后投身戏剧界,1935 年登上银幕,因主演《农夫娶妻》而一举成名,成为影剧双栖演员。此后参加了《青年林肯》、《怒火之花》、《荒野的决斗》、

《战争与和平》、《十二怒汉》等片的拍摄。表演细致自然、生动感人。1981 年因其贡献与成就获奥斯卡特别奖。次年,《金色池塘》一片终于使他在逝世前半年获得上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其女儿简·方达及儿子彼得·方达也都是著名电影演员。

嘉宝

(1905~1991 年) 电影女演员。生于瑞典。年轻时曾做过电影广告公司的演员。20 年代先后主演了在欧洲引起巨大轰动的《哥斯达伯林格的故事》、《没有欢乐的街》。1925 年赴美,长期在好莱坞拍片。主演了《激流》、

《肉与魔》、《仙女下凡》等默片,获得极大成功,被誉为无声片中安详的女神。1930 年以后,有声片兴起,又先后主演了《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安娜·卡列尼娜》和《茶花女》等片,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演员之一。其美丽动人的容貌,优雅高贵的气质,略带忧伤的表情,高超的演技, 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心。虽在银幕上塑造过不少多情女郎,但却终身未婚。1941 年息影后,一直居住在纽约的一所公寓里。

韦恩

(1907~1979 年) 美国电影演员。擅长在西部片和战争片中扮演角色。因家境困难,大学中途退学当了演员。主要作品有《关山飞渡》、《夜骑手》、《红河》、《沉静的人》、《搜索 96 者)等。并因《真正的勇敢》一片获 1969 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1949~1974 年,一直雄踞好莱坞票

房之首。

黛维丝

(1908~1989 年) 又译戴维丝。美国电影演员。中学毕业后即投身于戏剧界,20 年代末登上百老汇舞台,1930 年到好莱坞。初登银幕时,拍的大都是二三流影片。直到 1934 年影片《人性枷锁》获得成功,才引起普遍注意。并因主演《女人,女人》和《红衫泪痕》两片而分别获得 1935 年、1938 年两个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此后主演的影片还有《姐妹们》、《卿何薄命》、《守望莱茵河》、《众口一声》等片。60 年代后,仍活跃于影坛。

凯瑟琳·赫本

(1909~ ) 美国电影、戏剧女演员。自幼酷爱戏剧,1928 年进入戏剧界。1932 年从影,先后成功地拍摄了《惊才绝艳》、《小妇人》、《费城故事》、《非洲皇后》、《谁来赴晚宴》、《冬天的狮子》、《金色池塘》等名片。从青年女子演到老年妇人,无不真实感人,被誉为好莱坞的长青树。曾分获 1933 年、1967 年、1968 年、1981 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成为唯一 4 次获奥斯卡奖的演员。

兰卡斯特

(1913~ ) 美国电影演员。大学就读于体育学院。因迷恋马戏,中途退学当了马戏演员,1945 年进入电影界。自 1946 年拍摄《杀人者》后, 先后拍摄了《沙漠的暴怒》、《火焰与弓箭》、《从英雄到永生》、《空中飞人》、《恩怨情天》、《孽海痴魂》、《纽伦堡审判》、《阿尔卡特拉兹的鸟类专家》、《豹》、《大西洋城》等片。由于年轻时参加过竞技运动和马戏 97 团,因此擅长扮演飞檐走壁的角色,表演富于男性气概,刚毅果敢。曾获 1960 年度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1962 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褒曼

(1915~1982 年)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最受欢迎的电影女演员。生于瑞典,曾在皇家戏剧学校学习。1936 年在影片《插曲》中崭露头角,1939 年又因在好莱坞重拍《插曲》中的出色表演而征服了美国观众。40 年代在美国拍了《卡萨布兰卡》、《战地钟声》、《煤气灯下》、《美人计》、《凯旋门》等影片,1945 年首次获奥斯卡女主角奖。扮演的一系列贤良淑女的形象,真实动人,打动了无数观众。1950 年受新现实主义的感染,与这一运动的主将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结婚,引起舆论非议,两人合作的几部影片也都不成功。后重返好莱坞,1956 年以《安娜斯塔西亚》一片重振声威,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60 年代后拍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秋天奏鸣曲》等,并第三次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死于乳腺癌。

派克

(1916~ ) 美国电影演员。大学时即热心演出活动,1943 年到好莱坞,1944 年登上银幕,很快成名。曾 4 次获奥斯卡奖提名,并因《梅岗城的故事》一片获 1962 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作品有《爱德华大夫》、《鹿苑长春》、《君子协定》、《罗马假日》、《百万英镑》、《纳瓦隆大炮》、

《海狼》等。其纯朴自然、略带幽默的出色表演吸引了无数影迷。芳登

(1917~ ) 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东京。父母是英国人,后随母到美国,1935 年登上影坛。1940 年因主演《蝴 98 蝶梦》一举成名,40 年代先后

拍摄了《深闺疑云》、《民族至上》、《滴仙怨》、《简爱)、《巫山云》等片,扮演了一系列敏感、拘谨、紧张的少妇形象,具有一种独特韵味。曾获 1941 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50 年代后,拍片虽多,但都不大出名。

伯连纳

(1920~1985 年) 美国电影演员,以硬派小生著称。幼年在中国度过, 后到法国从事演员工作,并在巴黎大学读书。1941 年赴美,任“美国之音” 播音员。战后进入戏剧界,因话剧和电影《国王与我》而成名,并获 1956 年度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后拍摄了《纽约港》、《十诫》、《安娜斯塔西姬》、《声音的愤怒》、《手足情》、《自由战火》、《蛇》和《未来世界》。表演风格深沉硬朗、富于阳刚之美。

白兰度

(1924~ )美 国电影演员,以擅长扮演反英雄的英雄而闻名。1943 年进纽约戏剧训练班,系统地接受了斯提尼表演体系的训练,1947 年因《欲望号街车》的演出在百老汇舞台成名,1950 年登上银幕,拍摄了《欲望号街车》。曾因在《江边》中扮演敢于与黑暗势力抗争的码头工人和在《教父》中扮演黑手党党魁,分别获得 1954 年、1972 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因在《萨巴达万岁》中成功地扮演墨西哥革命领袖萨巴达,获 1952 年曼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其他代表作还有《现代启示录》等。表演风格粗犷, 富于力度与激情。

波蒂埃

(1924~ ) 美国电影演员。第一位也是直至 1988 年唯一一位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的黑人演员。出身农工家庭,99 早年辍学,流落街头,后参军。退伍后开始演员生涯。1945 年初登银幕,参加过《暴力教室》、《城市边缘》、《炎热的夜晚》、《谁来赴晚宴》等片的拍摄。1958 年因《挣脱锁链》而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1963 年因主演《原野的百合花》而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1972 年,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拍片。

莱蒙

(1925~ ) 美国电影演员,以在喜剧片中扮演小人物而饮誉欧美。父母都曾是歌唱演员。就学于哈佛大学,攻读药学,但兴趣全在表演。1953 年开始拍片,1955 年便因在影片《罗伯茨先生》中的出色演技而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以后又拍摄了《喜欢热的》、《公寓》、《只有你晚上好》、

《情人呵,回来吧》、《扉页》等片,表演细致生动,富于人情味,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并因影片《救虎》而获 1973 年度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此后, 集导、演、制片于一身,活跃于影坛。

梦露

(1926~1962 年) 美国电影女演员。早年为生活所迫,拍过裸体照。走上银幕后,也以拍些色情片为主,有性感明星之称。主要作品有《尼亚加拉》、《不再流泪的河》、《公共汽车站》、《王子与歌女》、《野马与女人》等。虽有一定才华,但商业化的好莱坞毁灭了其艺术生命。1962 年 8 月5 日在公寓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年仅 36 岁。

斯科特

(1927~ ) 美国电影演员。在大学时学习新闻专业,并钻研戏剧。1958 年涉足影坛,先后拍摄了《杀人犯》、《创造大地》、《最后的赛跑》、

《医院》、《银行枪声》、《王子与乞 100 丐》、《赫斯特勒》等片。以在

《巴顿将军》中的表演最为出色,因此片而获 1970 年度奥斯卡男主角奖,但他对此无动于衷,并拒绝领奖。

凯丽

(1928~1982 年) 美国电影女演员。3 岁即学习舞蹈,后又学过音乐,18 岁进入戏剧学院。1951 年从影,第二年就和大明星贾利·古柏合作拍摄了名作《正午》,以其清新高雅的气质与自然生动的表演蜚声影坛。以后和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合作,拍了《后窗》、《电话谋杀案》等片。曾因《农村姑娘》一片而获 1954 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56 年与摩纳哥大公国国王雷涅结婚,从此退出影坛,移居摩纳哥,并多次谢绝了拍片邀请。1982 年死于车祸。

秀兰·邓波儿

(1928~ ) 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一银行职员之家。自幼得到向往银幕生活而未能如愿的母亲的悉心培养,3 岁学舞蹈,不到 4 岁即开始拍片,很快成为著名童星。30 年代曾主演《亮眼睛》、《小上校》、

《卷毛头》等近 30 部影片,以一头卷发、善良而富有同情心、调皮而又带几

分老成的形象,深得观众喜爱。曾获 1934 年度奥斯卡特别奖,亦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童星。40 年代以少女的姿态出演了十余部影片,1949 年退出影坛。后曾任电视节目主持人。60 年代后期步入政界,先后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国务院礼宾司司长等职。

奥黛丽·赫本

(1929~ ) 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比利时、幼时迁居伦敦。1950 年以悄丽的容貌和快活爽朗的气质登上银幕。1011953 年因喜剧片《罗马假日》一举成名,获同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其后主演过《莎布丽娜》、《修女传》、《战争与和平》、《等到天黑》、《窈窕淑女》等影片。能歌善舞, 演技含蓄、典雅,从不拍色情片和格调低下的影片。

泰勒

(1932~ ) 英国电影女演员,长期在好莱坞拍片。10 岁即登上银幕, 成为著名童星。成年后,继续拍片。代表作有《狂想曲》、《战国佳人》、

《朱门巧妇》、《夏日痴魂》、《巴特菲尔德第八》、《埃及艳后》、《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乃?》。曾在 1960 年、1966 年度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容貌艳美,有好莱坞一号美女之称。

比蒂

(1937~ ) 美国电影演员、编剧、导演。生于艺术之家。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后进入戏剧界。1964 年,首次在影片《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担任角色,从此开始银幕生涯,主演了《罗马之春》、《邦妮与克莱德》、《视差》和《洗发剂》等片。1978 年自编、自导、自演了荒诞喜剧片《天堂可以等待》,轰动一时,获该年度奥斯卡金奖 9 项提名。1981 年导演、主演的《赤色分子》,获得该年度奥斯卡导演奖。对记者、政治家、流浪汉、暴徒等角色,演来都得心应手。

霍夫曼

(1937~ ) 美国电影、戏剧演员。童年主修音乐,后专攻戏剧, 1967 年进入电影界。曾主演过《毕业生》、《午夜牛郎》、《总统班底》、

《宝贝儿》等片。并因《克莱默夫妇》和《雨人》分获 1979 年度和 1988 年度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他相貌平平,身高仅 1.63 米,成功在于出色的演

技和对艺术 102 的刻意追求。简·方达

(1937~ ) 美国电影女演员。著名演员亨利·方达之女。1960 年登上影坛,60 年代曾到法国与瓦迪姆合作,拍了一系列色情片。1969 年回好莱坞后,因《他们射马吗?》一片而成名,并转向严肃的表演艺术探讨。以后又先后拍摄了《克卢特》、《朱莉亚》、《归来》、《危机》、《金色池塘》等名片。曾分别获得 1971 年、1978 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第三十一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还是一位政治活动家,70 年代初,曾积极参与过反越战的活动。

唐纳薇

(1941~ ) 美国电影女演员。自幼能歌善舞,大学专攻戏剧。1967 年走上银幕。代表作有《我俩没有明天》、《俄克拉荷马记事》、《唐人街》、

《苦海余生》、《电视广播网》等片,以扮演叛逆女性著称。并获 1976 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斯特里普

(1949~ ) 美国电影女演员。大学时即主修戏剧,后又就学于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获硕士学位。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修养。1975 年开始专业拍片,代表作有《驯悍记》、《猎鹿人》、《曼哈顿》、《克莱默夫妇》、《苏非的抉择》、《法国中尉的女人》等片。夺得 1979 年度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3 年后又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被视为美国新一代电影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沟口健二

(1898~1956 年) 日本电影导演。青年时当过服装店 103 学徒,1920 年进入电影界,1923 年开始导演生涯。1936 年拍摄的《浪华悲歌》与《抵园姐妹》两片为早期代表作,在片中得以展示其擅长刻画女性的特点。50 年代初为创作高峰时期,1952~1954 年,《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山椒大夫》连续 3 年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大大提高了日本电影的国际地位, 作者也成为国际著名导演。其影片多以女性为主角,对他们的苦难遭遇寄予同情,对封建社会压迫、侮辱妇女的现象予以谴责,画面讲究,富于影像美。

山本萨夫

(1910~1983 年) 日本电影演员。早稻田大学肄业,1933 年进入电影界,1937 年升任导演,早期影片已显出其才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东宝公司,不久因罢工事件被勒令退出,成为自由导演。50 年代拍的影片《箱根风云录》、《真空地带》、《没有太阳的街》、《板车之歌》等,具有民主思想,富于社会批判精神。60 年代以后,影片更大胆揭露腐败黑暗现象,矛头直指上层社会,同时又注意影片的观赏性,如《华丽的家族》、《金环蚀》等片。

黑泽明

(1910~ ) 日本电影导演。艺术学校毕业,1936 年进入电影界,处女作是 1943 年拍的《姿三四郎》。1951 年所执导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得大奖,不仅奠定了他本人的国际地位,也成为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后的代表作有《活下去》、《七武士》等,富于哲理意义和影像美。60 年代拍了一系列成功的娱乐片。他根据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改编的《蛛网宫堡》,根据《李尔王》改编的《乱》,被誉为莎剧改编的典范。其他名

作还有《德尔苏·乌扎拉》、《影子武士》104 等。作品题材广泛,古典与现实并重,节奏感把握堪称完美,摄影极具造型与流动感,多次在国际重大电影节获奖,作者因而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

大岛诸

(1932~ ) 日本电影演员。京都大学法学系毕业,1954 年进入电影界。1959 年导演处女作《爱与希望之街》,以不同于感伤主义的强烈冲击力震动了日本电影界。次年,《青春残酷物语》、《日本的夜与雾》问世,集中探讨了青年的苦闷、反抗与思想,主题尖锐,手法新颖独特,作者由此成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主角。60~70 年代初拍摄了以《绞刑》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讽刺与批判了日本的国家体制,有强烈的战斗性。70 年代中,拍了《官能的王国》、《爱的亡灵》两片,描写性犯罪,探讨性与人的关系,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但因性镜头在日本国内引起争议。80 年代仍不断有新作问世。

田中绢代

(190~1977 年) 日本电影女演员。生于贫民之家,少女时代参加歌舞团,15 岁进入松竹电影公司。30 年代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阿琴与佐助》、《初逢丹桂》。身材矮小,貌不惊人,但具有典型的日本女性气质,表演自然细腻。50 年代初,与导演沟口健二合作,拍了闻名于世的《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两片,多次获得日本最佳女演员奖。其晚年力作

《望乡》,获 1974 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三船敏郎

(1920~ ) 日本电影演员。1938 年入伍,退伍后因偶然机会进入东宝公司。1947 年以影片《银岭之巅》走上银幕, 1948 年后,长期与日本导演黑泽明合作,拍摄了《泥醉 105 天使》、《罗生门》、《七武士》、《蛛网宫堡》、《保镖》、《红胡子》等片,两次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成为少数几个国际知名的日本演员之一。表演富于动作性,刚毅自如。

高仓健

(1931~ ) 日本电影演员。1954 年大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开始了影剧生涯。早期以拍义侠片为主。1977 年以后,改变戏路,先后拍摄了《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车站》、《海峡》、《野性的证明》等优秀影片,扮演了一系列性格刚毅,不屈不挠的人物,表演冷漠中含着激情, 阴郁中透出刚毅。

仲代达矢

(1932~ ) 日本电影演员。高中毕业后进入电影界,1954 年第 1 次拍片。饰演过各种类型的角色,形神兼具。主

要作品有《火鸟》、《黑河》、《火灾》、《作人的条件》、《切腹》、

《保镖》、《山本五十六》、《影子武士》、《华丽家族》、《金环蚀》等, 并多次在日本获得最佳男演员称号。

倍赏千惠子

(1941~ ) 日本电影女演员。出身贫寒。从 1961 年参加拍摄《斑女》一片以来,已先后在《我们的婚事》、《平民区的太阳》、《寅次郎的故事》、《故乡》、《幸福的黄手帕》、《车站》等影片中扮角色,多为贫苦、淳朴的女性。表演朴实自然,先后荣获过日本各种电影奖。作为歌星, 也曾活跃一时。

栗原小卷

(1945~ ) 日本电影、戏剧女演员。自幼喜爱艺术,学习音乐、舞蹈。1966 年初登银幕。很快即以其秀美的容貌和表演而成为日本受欢迎的青年演员。参加过《青年们》、《望 106 乡》、《生死恋》、《忍川》、《莫斯科之恋》等片的演出,曾获日本《每日电影》竞赛最佳女演员奖。还活跃于戏剧舞台上,曾因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获优秀奖。

山口百惠

(1959~ ) 日本歌手、电影电视演员。1974 年登上影坛,先后拍摄了

《伊豆的舞女》、《绝唱》、《风雪黄昏》、《春琴抄》、《雾之旗》、《古都》等 14 部影片,深受广大日本观众的喜爱,有“纯情偶像”的美称。1980

年与同她在电影电视中合作过 12 次的三浦友和结婚,并从此退出了艺坛。萨蒂亚吉特·雷

(192~ ) 印度电影导演。生于艺术世家,曾在国际大学受教于著名诗人泰戈尔。在商业电影盛行的印度独树一帜,开创了艺术影片之路,成为国际知名的少数几个印度导演之一。代表作为三部曲《道路之歌》、《不可征服的人们》、《阿普的世界》,表现农村少年阿普的命运,充溢着印度式的抒情气息,先后在戛纳、威尼斯电影节获奖。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