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负重托

1950 年 5 月,李四光夫妇来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先被安排居住在六国饭店,后又转到北京饭店。一天,正当他埋头为即将召开的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作准备时,周恩来总理突然亲自登门看望,这使李四光有说不出的高兴。周总理亲切询问李四光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特点,地质力学的理论及近代国外科学发展的状况,李四光一一作了回答,直到晚上 8 点,周总理才起身告辞。过了几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也来北京饭店看望李四光,二人亲密交谈,李四光再次表示,一定为新中国努力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李四光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地质部部长。年轻的共和国正在争分夺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工业急需的石油越来越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早在 20 年代和 30 年代,一批又一批外国人到中国寻找石油,结果是钻钻落空,他们由此断定“中国贫油”。而李四光的看法却不同, 他认为在中国新华夏系的沉降带蕴藏着大量的石油。1953 年,李四光应邀到中南海参加一个研究石油问题的会议,在会场上,他惊喜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当毛泽东亲切地握住他的手时,李四光激动得热泪盈眶。会议由周总理主持,周总理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全国石油生产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的状况及中央正在准备采取的解决办法,还没等总理把话讲完,毛泽东主席又插话补充道:“当前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已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不能坐等。现在就要认真研究一下:天然石油的远景在我们这里到底怎样?⋯⋯”

毛主席话音刚落,李四光的回答立即脱口而出:“主席!总理!我认为我国天然石油的前景是很好的!”毛主席立即问李四光:“外国的学者,也包括我们的某些学者,多少年来,几乎一致认定,只有海相地层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石油,而我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李四光对这个问题早有研究,他胸有成竹地说:“我认为,外国人那套理论在我们这里可以搁起。问题不在‘海相’、‘陆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在于对地质构造规律的认识⋯⋯”接着李四光便详细讲述了他的基本观点和所持依据,并且从提包里拿出一张他亲手绘制的中国地质草图,展开在桌子上,请毛主席、周总理及在场的其他领导观看。他指着图进行解说, 满怀信心地预言:在新华夏系的沉降带,有良好的储油远景。听了李四光的讲解,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1954 年,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召开石油工作座谈会,原本计划让来中国考察石油的苏联专家小组谈谈他们考察后的意见,但是专家组组长却建议道:“先请李四光部长给大家谈谈。”于是,李四光站起身,向全场作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远景》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把地质力学的基础理论引伸到分析石油生成条件和储油条件的领域,从而说明了新华夏系几条沉降带含有石油的理论依据,他的报告进行整整一天,在报告结束时,他说:“最后,我用几句话指出一个方向,作为我的报告的结束吧:东北平原,通过渤海湾;华北平原,往南到江汉平原和西湖盆地,现在就可以考虑工作。先从新华夏系的旁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我的意见是:物探、钻探一齐上!”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苏联专家组长也表示听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报告”,并且“同意李部长的看法”。

李四光又经过一番周密的考虑之后,给陈云写了一封长信,提出自己对石油勘探工作的意见,毛主席和党中央对李四光的意见非常重视,大规模的

石油普查工作于 1956 年全面铺开。在辽阔的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一支支石油勘探队辛勤工作。地质部长李四光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他每天听野外工作回来的同志们汇报,阅读各地来信,提出具体指示。1955 年,李四光从 632 地质大队送来的柴达木地质考察图上,发现这里可能有较好的石油构造,他因年高体病不能亲自去察看,便找来学生孙殿卿和秘书段万倜,向他们说明情况,他们立即表示愿意前往柴达木实地考察。李四光为他们配备了两名年轻助手,送走他们之后,李四光便按照组织的安排到大连疗养。

李四光在大连仍牵挂着全国各处地质考察的情况,不久,他收到孙殿卿和段万倜的来信,在信中他们告诉李四光,他们已经在一段扭动构造的地层下,发现一个储油区。读了这封重似千金的来信,李四光不觉高兴地流出了泪水。

转眼到了 1957 年春天,68 岁的李四光因健康状况不佳,先被送到杭州休养,同年秋天,又转到青岛继续治疗,在他养病期间,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特意抽空到杭州和青岛四次探望李四光,在询问病情的同时,还亲切地提到他的入党问题,这使李四光非常感动。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鼓励下, 出院后的李四光立即将自己在医院写好的入党申请书郑重交给党组织,1958 年,李四光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冬天,李四光再次离京到青岛海滨疗养区疗养,李四光居住的环境幽雅宁静,这对于刚刚做过肾切除尚未完全康复的李四光来说是个理想住所,但是李四光却无法静心休养。尽管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他仍然不顾一切地投入了新的写作之中,他的房间经常是彻夜灯火通明,有时,他也自己口述,由秘书记录,因为疾病的折磨使他不能长久地伏案工作,不知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一部 20 余万字的《地质力学概论》终于脱稿。

1959 年 9 月底,正当全国人民兴高采烈迎接国庆 10 周年之际,一封电报从东北茫茫荒原飞到北京:“松辽平原第一口探井大量出油!”地质部和石油部立即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李四光止不住热泪滚滚,他的预言终于被证实——在新华夏系沉降带储有石油!不久,根据李四光的建议,地质部石油普查大队从松辽平原转移到华北平原。1960 年,李四光在听取工作汇报时, 根据有关资料明确指出华北地区寻找石油的 6 个突破点,并且时刻关注着华北油田的动向。不久,华北地区几处打出油砂的资料送到李四光手中,他边听介绍,边分析资料,最后指出:“看来东营(即胜利油田所在地)这里是一个旅扭构造,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地方,应该下大力量!”

1964 年元旦到来,李四光应邀同毛泽东及其他国家领导人观看现代豫剧

《朝阳沟》。毛泽东拉李四光在自己身边坐下,在听了李四光的汇报后,肯定了地质部和石油部的功绩,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久,李四光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中国的石油情况时,周恩来说:“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听到这儿,李四光感动得流下眼泪。在这次大会期间,毛泽东再次亲切会见李四光,充分肯定他的成绩。李四光受到极大的鼓励,他决心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只要国家建设需要的矿物,李四光立即全力以赴, 埋头苦干,利用自己的地质学理论作指导,千方百计去寻找,先后找到了国家急需的铀、铬、金刚石和煤。当时江西赣南的钨矿已经开发多年,有人认为这里的钨矿已经开发完毕,应该到外省去寻找新的钨矿。但是,地质队的

工作者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了这里的情况,认为此地正处于山字型构造的东翼和新华夏系复合部位,对成矿有利,应继续钻探,结果在赣南地区发现了丰富的钨矿。

李四光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要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一天,他向秘书要来笔墨,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标题《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提纲)》, 然后在稿纸上列出了每篇的标题及详细的章、节、目。他要把自己列出的题目逐个研究下去,并且计划在晚年写出新的学术专著。正当这位壮心不已的老科学家,准备着手实现自己宏大的计划时,党和人民又向他投来期望的目光——地震预报的新课题摆到他面前,李四光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