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探险名家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1371~1433),中国明朝人,航海家,探险家。他先后七次远航,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
童年的梦想
1371年,郑和出生于云南昆明州一个马姓回族家庭,取名叫马文和,字三保。马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虽然是回族,但是,他们生活在多民族混杂居住的区域。在这里,汉文化占主导地位。所以,马文和在宗教信仰上随同家族信奉伊斯兰教,而在学习中却接受汉文化教育。
童年的马文和,家境富裕,衣食无愁。到了开蒙的年龄,父亲就为他请来了有学识的先生,在家里教他识字、念书。为了掌握汉文化,他学习了《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一个孩子是不可能读懂这些著作的,可是,马文和记忆力好,虽然不理解书中的内容,却可以记住那些精雕细琢的句子。父亲对儿子要求很严格。他希望孩子通晓儒家文化,尽量做个有学问的人。
正当马文和无忧无虑成长的时候,祖父和父亲决定到麦加朝圣。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到此朝圣的愿望。
祖父和父亲上路了。深爱着祖父和父亲的马文和天天盼着他们朝圣的消息,他幼小的心灵跟着长辈西行。当时没有地图,更没有有效的通信手段,他只能靠心灵去想象。马文和的童年时期,云南的文化已经比较发达,来往于西南与西域以及中原地区的客商、传教者、官员等并不少见,这些人把元代文人和旅行家们写的《西游录》、《西游记》、《西使记》等带到了云南。已经认识了许多字的马文和,由于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些书。为了解除想念祖父和父亲的烦闷,他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通过读书,他了解了云南和整个中国以外的世界,也知道父亲和祖父到什么地方去了。
祖父和父亲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终于从圣城麦加回来了。整个大家族的人,把他们父子当成英雄和圣人欢迎。那热烈和激动的场面,让少年郑和久久不能忘记。祖父和父亲回来后,马文和就有事干了。他一有时间,就缠着祖父和父亲给他讲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除了马文和之外,本家族的人,甚至当地其他民族的人,也都想了解外面的世界。马文和的长辈们待人谦和,人家要求讲什么,他们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大家听。他们给孩子和乡亲们讲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讲经过的大沙漠,讲波斯国的趣闻,讲麦加的清真寺,讲那些国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祖父和父亲带回来的知识,极大地开阔了马文和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知识,也启发了他的思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要当旅行家的念头。他决心长大以后要像祖父、父亲那样,到遥远的地方去旅行,去见识外面的世界。父亲见儿子对见识外面的世界很有兴趣,就对他说,要想到西方世界去旅游,必须有知识,像唐朝的玄奘一样,有了知识,才能学习伊斯兰教的经典。没有知识,到外面干什么去?
少年马文和听了父亲的话,学习文化知识更加用心。他不仅学习汉文化,学习儒家思想,还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后,他又开始学习历史,读一些游记类的书籍。马文和是个很有心机的孩子,他在阅读游记类的书籍时,有意识地把一些地理名称记录下来。他用这种方式,知道了不少城市。当时还没有地图,人们只知道南北与东西,什么经度纬度,什么赤道和两极,还都无从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地理知识,只能记忆一些地名,通过地名和方向,确定它们的空间位置。
马文和从父亲的经历中了解到外出旅游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于是,他就自觉地开始锻炼身体。马文和经常去爬山,他还跟随祖父和父亲到周围的清真寺去搞宗教活动。郑和在学文化、听故事和锻炼身体中成长。他的祖父和父亲指望马文和将来成为一个对伊斯兰教传经讲义有贡献的人,而他自己则思考着如何到祖父和父亲去过的地方去旅游。
宫中小太监
马文和少年时期,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刚刚推翻了元朝统治,正在四处清除元朝残余势力,建立各级明朝政权。明军未打到边远地区时,马文和和他的家族过着平静的日子。他们所在的地区被原有的政权统治着。当朱元璋把元朝统治者赶出北京,在北方取得了军事胜利后,就开始向西南边疆用兵。1381年,朱元璋派遣的军队攻入云南。元朝的残余武装很快就被明军扫平。马文和的家人在战火中遭了殃,父亲和祖父惨死,全家人失散,少年马文和做了明军的俘虏。
明政权刚刚建立,皇宫和新封的王室都缺少服侍皇帝、皇后和王公贵族的太监。各部将领为了讨好皇帝和王爷,在兴兵讨伐的同时,暗中搜罗漂亮的少年送进皇宫当太监。
明军攻入昆阳后,一名下级军官在逃难的人群中发现了马文和。他一眼就看出这孩子不同于其他人,眼睛有神,身材匀称,面色白晰,即使在难民群中,也能看出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这个军官就把马文和抓住,送给了进军云南的将领傅友德。
10岁的马文和同其他几名被抓来的孩子一起被关在一间大房子里。有一个老军人天天带领他们进行简单训练;还有一个有文化的人教给他们读书、识字。在少年俘虏中,马文和不仅长得最漂亮,而且文化程度最高,既能读书,又能写字,还有一般孩子所没有的冷静、沉稳。
经过几个月的调养和训练,孩子们脸上有了光泽,说话、走路都有了精神,有几个还表现出了聪明机灵劲儿。当初捉获他们的那个军官经常来看一看,每次看过之后,都表示出一种让人不可思议的表情。大多数孩子变得活泼天真起来,有饭吃,有衣穿,还有人教给读书识字,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能遇到这等好事,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福气。而聪明的马文和却多了一份警觉。正当孩子们变得欢快起来的时候,那个把他们抓来的军官突然带着一群士兵,来到孩子们面前。他命令士兵把孩子们的手逐个捆起来,又用一条长长的绳子把他们串起来,然后,把他们带出院子。走了整整一天,来到一处大宅院,由一个老管家模样的人领了进去。这就是颍川侯傅友德的临时府第。马文和他们这些小俘虏被关进一个仓库里,手上的绳子被解开了,仍然由士兵看押。几天后,马文和在睡梦中被人强行净身。
与马文和一起被“净身”的孩子,有的因感染不久就死去了。马文和熬过来了,忍受了几个月的疼痛,伤口渐渐愈合。身体状况恢复正常后,傅友德府内的总管就把几个孩子招集到一起,告诉他们,侯爷看得起他们,把他们留在府里当差,要他们好好听话,老实干活儿,不准外出。他们受过宫刑,已经是皇家的人了,跑到哪里都能被捉到,如果逃跑被捉回来,就要砍头。马文和与他的同伴,就这样当了傅友德府内的奴隶。
在傅友德府的安排下,马文和一面当奴隶,一面接受文化教育和宫廷礼仪训练。他是个好学的孩子。虽然他还不知道把他捉来的人,让他学习这些东西干什么,可是,他对知识有兴趣,学起来也特别认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马文和就掌握了宫廷中的简单礼仪。在文化学习中,他更是大有长进。
马文和在傅友德府上当了一年多童仆,接受了几个月的礼仪训练。
傅友德训练这些孩子,原本是想送给明太祖朱元璋的。可是,政权稳固之后,朱元璋就很少接见下层军官了。傅友德虽然已被封侯,但他也很难见到朱元璋。他的谋臣建议他去巴结朱元璋的儿子们。朱元璋已经把儿子都封了王,王爷府上是可以用太监的。朱元璋有24个儿子,除了两个夭折外,其余的都已被封王。经过比较,他们觉得燕王朱棣利用价值更大些,于是,决定把马文和等孩子们送到燕京(今北京),进贡给燕王朱棣。就这样,马文和12岁那年被从云南送到北方的燕京,进了燕王府,当了朱棣宫中的小太监。
在燕王府,太监也分成三六九等,级别最高的是王爷身边的太监,最低等的是倒马桶、掏厕所和扫院子的太监。马文和刚到燕王府,被分派去干下等活儿。一个名门望族的孩子,本应该是受着父母的关照,被仆人侍候,可是,他却沦为身体受到残害的奴隶。一般孩子是很难转过这个弯来的。然而,马文和却没有沉沦。他似乎明白,除了老老实实当奴隶,积极适应环境之外,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于是,从进燕王府的那一天起,他就认真干活,留心学习,反应敏捷。他当了一年多下等太监,王府总管就把他调到自己身边,专门听候自己的差遣。他在总管身边干了一阵子之后,总管发现,马文和不仅人聪明勤快,而且有文化,写一手好字。在太监中,这是多么难得的人才。总管竟然慢慢喜欢上了马文和。他也是太监,没有儿子,于是,就把马文和当成亲生儿子看待。他曾对马文和说,如果在没被阉割之前就认识马文和,一定不会让他沦落到这一步的。为了让马文和将来在太监中成为最有本事的人,老总管着意安排他干一些能够接近燕王的差事。老总管还常对马文和说,没有事的时候多看点书。马文和本来就喜欢学习,只是害怕惩罚,只能在干活儿之余偷偷看书。既然老总管鼓励他学习,他就可以公开读书练字了。
马文和刚来到燕王府的时候,朱棣正率领军队与元朝的残余势力斗争。在北征和西征中,一次出战要持续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当时,朱棣正处在青壮年时期,体力强壮,精力过盛。而跟随他的太监因年龄较大,显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特别是在经过长途行军之后,朱棣招呼太监时,他却倒在一边睡着了。朱棣很恼火,他决定外出征战时换一名年轻力壮的太监。这一年,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又在北方作乱了。朱棣根据皇帝的命令,亲自带兵出征。他要求王府总管为他找一名适合于跟随征战的太监。老总管乘此机会,把马文和推荐给朱棣。
燕王朱棣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在军事上能够统兵征战,在政治上能够励精图治。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朱棣生活俭朴,工作勤奋。他常常工作到深夜,而早晨又很早起来锻炼。在领兵打仗时,不管战争多么频繁,行军多么劳累,他都每天坚持读书。马文和调到朱棣身边后,他的勤快和机灵都很适合于朱棣的作风。马文和睡觉少。每天夜晚,不管朱棣睡多么晚,他都能陪伴左右。每天早晨,无论朱棣起多么早,马文和总是赶在他前面起床,并且给他准备好了洗脸水。特别是在朱棣看书时,他可能因突然想起了什么事而随便把书丢下。此时的马文和就在燕王读到的页码上作好记号。朱棣重新拿起书时,一眼就能看出上一次读到了什么位置。在征战过程中,马文和一路上把朱棣侍候得舒舒服服。更难得的是,他心细如发,把燕王的批示、地图、手谕等收拾得整整齐齐。在作战间隙,朱棣有闲功夫时,偶尔也和马文和说说话。马文和的回答很有分寸。马文和识字,燕王能读的书,他也能流利地读下来。燕王知道马文和有这个本事后,在行军打仗太累时,他就不用自己举着厚厚的书读了,而是让马文和念给他听。
一场远征北漠的战争持续了5个多月。在这5个多月的艰苦鏖战中,马文和了解了自己的主子。他从内心佩服燕王的胆识和才能,也从这次远征中初步了解到父亲当年到西洋朝圣时付出的艰辛。而作为统帅的燕王朱棣,也喜欢上了小太监马文和。回到燕京后,朱棣把总管传来,告诉总管,把小太监马文和调来服侍他,把先前的老太监打发走。就这样,马文和从一个倒马桶、掏厕所的小太监一跃而成为燕王的贴身太监。这种提升对于别的太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很少有人能够从最低级的奴隶,提升为大王身边信任的人。
借势圆梦
1398年,对于中国的朱氏明王朝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在南京,打下明王朝江山并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死了;在燕京,镇守明王朝北方半壁江山的燕王朱棣疯了。明王朝进入了残酷的权力争斗时期。
其实,南京朱元璋之死是真的;燕京朱棣的疯却是装的。朱元璋一共有24个儿子,他当了皇帝后把长子立为太子,其余都封了王。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前三个儿子都死了,排行老四的燕王朱棣就成了实际上的长子。在这么多儿子中,朱棣是最有才能的也是立战功最多的皇子。扫平元朝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各省,主要是朱棣的功劳。有了功劳,就容易滋生野心。朱棣看到太子已死,皇帝对他又很赏识,以为朱元璋死后,皇帝的龙椅应该属于他了。于是,他就利用远离皇帝的条件,广揽人才,积蓄力量,为自己执政作准备。
朱棣网罗人才、为执政做准备的活动是秘密进行的。在这些活动中,总要找一个人传递消息和通知有关人员。干这项事情,需要一个机灵聪明、反应灵敏、守口如瓶而且又很不显眼的人。朱棣为此很费了一番脑筋。他想来想去,最后觉得还是身边的小太监马文和最合适。在远征北漠的战役中,马文和跟随朱棣数月,已经深得燕王信任。他聪明伶俐,在许多时候,燕王使个眼色他就知道该干什么。虽然是个低级小太监,可是,他却读了很多书,明白事理。由于他来燕王府时间短,没有什么人注意到他,更没有惹下什么麻烦,没有结下任何仇家。马文和还有一个有利条件,他是云南人,家乡与燕京相距数千公里,再加上他的家人早已失散,没有亲友往来,也就少了一条泄密的途径。想来想去,朱棣决定把马文和用作自己的心腹,在结党密谋中,让他充当联络人员。
朱元璋死后,没有把龙椅传给朱棣,而是把它交给了长孙朱允炆。消息传到燕京,朱棣气得哇哇大叫。他根本瞧不起懦弱的侄子朱允文。所以,在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不去南京奔丧。在燕王身边服侍的马文和,看到朱棣不理智的样子,不敢劝说,因为朝廷有规定太监不得参与政治。但是,当朱棣稍微冷静下来后,他便及时询问,是否需要传唤心腹臣子前来商议事情?朱棣点头,马文和立刻把平日朱棣最亲近的几个有智谋的人物召来。心情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的朱棣,想立刻举兵造反,与南京的无能皇帝一决高下。
在南京城内,坐上龙椅的朱允炆周围也有一帮谋臣策士。他们提醒新皇帝,把他那些当“王”的叔叔中的权力,早日废除掉,以免他们威胁到新皇帝的统治。在这些叔叔们当中,朱棣是最显眼的。因此,新皇帝上任不久,南京方面就派来了监视朱棣的人员。当朱棣见到皇帝派到他身边的人员后,恨不得立刻把来人杀了。可是,他冷静一想,杀了来人,不正好中了小皇帝的奸计了吗?于是,他强忍心中的怒火,让南京来的人监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谋臣们无法自由接近他了,要想商量什么事情,只有通过马文和里外传话。这样,马文和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了。在这种极其敏感的时期,马文和的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朱棣的图谋,从而葬送朱棣的全部计划。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燕王和他的谋臣们,就会人头落地,诛灭九族。此时马文和的行为不仅关系到朱棣的大业,同时也关系到他一家人的性命。而马文和的聪明与机智,也在这血火相争中日益凸现。
南京政权开始剥夺藩王的权力。几个实力较弱的藩王被取消封号,剥夺了封地,贬为平民百姓。由于驻守燕京的朱棣手中握有兵权,实力强大,南京方面没有贸然宣布剥夺他的王权,但是,却派出军队前往燕京,深入燕王府监视朱棣的力量也增加了。朱棣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此时,能够追随朱棣左右的人,只剩下马文和一个人。朱棣的谋士们很着急,朱棣也担心长期被困,迟早有变。怎么办?朱棣很想找他的心腹商量。这天早晨,朱棣起床后把马文和叫到跟前,命他设法出去一趟,找人商量个办法。他写了一张手谕,让马文和想办法交给一个心腹。马文和怕直接带在身上被监视的人查出来。他灵机一动,把朱棣写的字条塞进一根小竹筒里,又把竹筒捆上石块,沉在朱棣的马桶里。他借为朱棣倒马桶的机会,巧妙地把信送出了。马文和回来时,朱棣的谋臣为他献上了“装疯”计策,利用装疯,乘监视者不注意,逃出王宫,与谋臣们在一起面议行动计划。朱棣心领神会,依计而行。
这天中午,太监照常送来饭菜,朱棣在饭桌前装出一种傻呆呆的样子。突然,他打翻了菜盘和饭碗,掀翻桌子,撕乱了头发,坦胸露背,大骂着冲出宫外。
朱棣披头散发,衣着不整,摇摇晃晃地来到大街上。他先闯入一间酒店,打烂了两个酒坛子,又端起一只酒坛子喝了一顿。接着,他又闯进了一家饭店,抄起一根棍棒,胡乱砸了一顿。朱棣发疯的过程中,马文和追随左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保护着朱棣。
朱棣又闯入一间布店,搬起布匹就朝外扔。他正扔得起劲,一个彪形大汉,抡起一根棍棒子朝朱棣狠狠砸过来。躲在一边的马文和见状,飞身上前,挡住了大棒,马文和被打昏了。几个大汉上来,把朱棣抓住拖进房子。人们还围在外面看热闹,马文和昏倒在地上,而朱棣却被谋臣们转移了地方。朱棣见到他的谋臣们之后,立刻恢复了常态,并简单干脆地问:“有什么好计策,快快说出。”臣子们已经密谋好,单等朱棣拍板决定了。他们的意见是,新皇帝削藩已经引起各位王的强烈不满,起兵是时候了,先启用死士队伍,除掉监视人员,招南京派来的将领入城,先把这些人诱杀掉,然后举兵行动。政治口号是:“清君侧。”朱棣同意谋臣们的意见。他们说干就干,发动了明王朝有名的“靖难之变”。
通过武装较量,朱棣最终战胜了侄子朱允炆,夺得了龙椅。在朱棣争夺政权的斗争中,马文和一直倾力协助。朱棣当了皇帝后,对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在侍卫人员中,自然马文和的功劳最大。当时,他的名字叫马文和,朱棣一高兴,就给他赐了一个“郑”姓。从此,他就改名叫郑和。皇帝问他想得到什么,比如官职、田产、金钱等,只要他提出来,皇帝是可以满足他的要求的。然而,郑和却说,他无家无业,什么财产和官职都不要,而是想继承父亲和祖父当年的志向,到西洋去旅行。朱棣没有立刻答应,只是说,留待日后考虑。
在封建社会,得到皇帝的信任是不容易的,一旦获得皇帝宠信,又有接近皇帝的条件,就可以借此聚敛钱财,谋取特权。郑和虽然是光棍一条,没有妻子儿女。可是,他当时还年轻,完全可以利用皇帝的信任获得金钱和官职,然后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乡为祖先修建坟茔。许多前朝的大太监都这么做了,他也有条件效仿。然而,郑和有他自己的理想,到外边的世界去考查、游览,宣扬中国的皇威,踏着父辈的遗迹走一走,这要比修建坟墓好得多。郑和要借助多年为皇帝服务获得的特权,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他一直在了解地理知识,积累旅游资料。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此时,好大喜功的朱棣想起了郑和的要求。不过,他可不想让郑和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到麦加去朝圣,而是让他到西方世界去宣传大明帝国的皇威。他下令建造大型船只,组织船队,准备通过海上到西方去。从船只建造到远洋船队的组织,都由郑和负责。
郑和一下子忙起来。他对海上航行并不熟悉,也不知道从海上到西方去的路线,他从儿时就向往的是陆路旅游。现在,他不得不重新学习海洋知识,掌握海洋地理和航海路线,同时,还要负责建造船只。郑和请了大批工匠,在沿海设置港口和船坞,并在这里建造船只和进行出海的准备工作。郑和利用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争取到了大笔经费,又根据工匠的建议,把船只尽可能地建造得大一些。他们设计建造的最大的船只长约151米,宽约61米,中型船只长136米,宽51米。这些船都是木质帆船,每一条船上都有几根桅杆和多面船帆,桅杆高十几米,锚重几百公斤,舵长10余米,吨位在千吨以上。这些准备出海远洋的船只,被命名为宝船。每一次远洋的船只数量为208艘,船队成员有皇帝派出的使节、航海技术人员、船员、修理工、医生、僧侣、侍卫等。
一切准备完毕。1405年7月,经皇帝批准,郑和率领大明船队,从海港刘家河(今江苏省太仓刘家河镇)启程,先向东出海,然后,沿中国海岸向南,到福建长乐的闽江口休整。到秋天东北信风吹起之时,顺风穿过台湾海峡,进入中国南海,第一站到达新港。进行短暂休整后,船队继续南行,到达爪哇的苏腊巴亚,然后,折向西北,穿过险恶的马六甲海峡。在苏门答腊北部的南渤里作停留休整后,向西航行,经别罗里(今斯里兰卡)岛,折向北,进入鳊西海岸,沿海岸北行,到达甘巴里。这是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次航程。在这里作了短暂停留后,船队返航。1407年夏季,郑和率船队顺利返回中国,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远洋航行。这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在此之前,有组织有目的的航行,从来没有走这么远。郑和在地理、海洋、气象等方面的资料和航海经验都没有的情况下,航行上万海里。这次航行,证明当时的中国具有明显的海上优势。除了中国之外,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组织起如此庞大的远洋船队。同时,这次航行也证明了郑和的胆识和聪明,在没有任何航海资料的情况下,敢于摸索着进行远涉重洋的航行,表现了一个探险者的勇气。后来,郑和又相继六次率领船队,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远航。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翻开一部地理大发现史,你会为无数勇敢者创造的奇迹而惊叹,也会为他们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神秘而浩瀚的海洋,常被人们视为灾难的深渊,人们敬畏它、诅咒它。但海洋的神秘又总是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促使人们去发现、去探索、去认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一生四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他的一生坎坷,曲折,充满着矛盾,富有传奇性色彩。他的声誉卓著,不仅是因为他以其科学和实践活动扩大了人类的知识范围,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他那运用才华和性格力量去获取成功的事迹,给后代人的观念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影响和启示,开创了人类航海的新时代。
寻金梦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滨海名城热那亚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从小未受到正规教育。但他自幼聪颖过人,富于幻想,机智勇敢。大约14岁时,就被未知的海洋所诱惑,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每次出海,他都有不同的目的,想看看远离陆地的海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种善于思考的大脑使他积累了许多海上生活的经验。仅1466~1474年间,就多次参加过地中海的近海航行,后来又以水手的身份到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北海、冰岛一带。1476年,他参加了到北欧的护航队,在葡萄牙南部海域遇难,船毁人伤,机敏的哥伦布跳海幸免于难。
这一时期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异常发达。哥伦布对亨利亲王不断派船去寻找到中国和印度的航路,深为羡慕,发誓要亲自驾船去开辟通向东方的航路。因此,他移居葡萄牙,开始了他一生中最狂热的学习时期。他学会了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并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尤其是地理学方面的书籍,使他坚信地圆说。他不仅学会了一手绘制地图的好技术,而且熟练地掌握了驾船技术以及罗盘和各种航海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对于利用太阳、星星的位置确定船位的方法,也非常精通。这一切,使哥伦布具备了率船去远航的能力。
促使哥伦布远航抱负的另一动力是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一书。该书所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富庶世界的情况,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认为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东方诸国。他是多么渴望得到黄金啊!他觉得:“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得到的。”于是,向西航行,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新航路,成为他终生不渝的奋斗目标。
在那个时候,即使是相信地圆说的人,也搞不清地球表面有多少陆地、多少海洋,至于陆地和海洋是怎样分布的,更是概念模糊,总以为地球上除了欧洲、亚洲、非洲外,再没有别的陆地了。这三大洲之外,则是无边无际的辽阔海洋。就是人们所知道的陆地,它们究竟有多大,伸展到何方,了解得也不准确。在这种知识基础上,哥伦布在地理学家的帮助下,把亚洲大陆估计的比实际多了一倍,这样,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到中国,只要走地球周长三分之一的路程便能到达。按照这个估计,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航行到亚洲东部的日本,是一条最短的航路,航程大约4500~5000千米。现在看来,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困难重重
哥伦布虽有远大的抱负,但缺乏实现抱负的手段。他没有钱去造船只、招聘水手,除了借助王室的力量之外,别无它法。1484年,他正式向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建议,请求为他装备船队,西去东方。结果,他的计划被否决了。带着失望的心情,哥伦布辗转来到了西班牙的巴罗斯城,在那里得到了约翰·佩雷斯神父的热诚支持,把他引荐到王宫。1486年5月,伊萨白拉王后第一次召见哥伦布。哥伦布的忠厚、自信及丰富的地理知识给国王和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决定将计划交给专家委员会审查。然而,交出的计划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再次受挫,哥伦布心情非常沮丧。他通过弟弟把计划呈送给英国和法国国王,也没有得到理解和支持。无奈,1488年,哥伦布再次向葡萄牙国王请求支持,恰逢航海家迪亚士从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凯旋而归,国王对哥伦布的别出心裁的计划失去了兴趣。在葡萄牙彻底失望后,他只好再回到西班牙寻求支持。1490年,审查了四年的计划被否决了,不过,伊萨白拉王后的态度使哥伦布仍存一线希望。哥伦布又几次奏请了他的计划,虽没成功,但也没有气馁。1492年,再次奏请西航计划的哥伦布,在谈判破裂后,背起行囊,准备前往法国时,国王的财政大臣圣坦尼尔谒见了伊萨白拉王后,陈述了资助哥伦布计划的重要性。王后动心了,立即派急使追回了哥伦布。至此,八年的艰辛游说,终于使他如愿以偿了。1492年,他与国王签订了协定,规定:委任他为一切新发现海岛和大陆的司令,封他为被发现和夺得的海岛的副王和首席执政者;有权占有夺取财产的十分之一;一切封号和权力具有继承权。
这项工作一开始就不顺利。因为女王虽同意了他的计划,但对远航能否成功,缺乏信心,不肯花大本钱去冒险,所以只给了他三条破军舰去碰碰运气。最大的“圣马利亚”号不过130吨,“平特”号90吨,“宁雅”号才50吨。成功了,一本万利;失败了,算白送他。
招募水手,也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当时“地圆说”尚不流行,而海洋无底洞的说法倒流传很广。所以,很少有人愿冒生命危险前去远航。要是掉进无底洞去,那就永远也回不来了。再说,茫茫大海,风急浪高,遥遥无期的枯燥而乏味的远航生活,说不定还有被大海吞没或被妖怪吃掉的可能,谁肯去受这样的痛苦和折磨!哥伦布没有办法,只得建议国王和女王,强迫征集了一批刑事罪犯,勉强拼凑了一个包括医生、翻译、秘书、王室全权监督、国王公证人、船队总管、舵手、船长在内的87人的探险队,并备足够一年的食物及西方文明的产物——原始小型大炮、帽子、花衬衫、镜子等。历时三个多月,终于万事俱备。
危机四伏的首航“新大陆”
1492年8月3日拂晓,西班牙巴罗士港人群熙攘,人们前来为哥伦布的舰队送行。哥伦布精神焕发,在卫队的护送下,登上了旗舰“圣马利亚”号,升起了西班牙国旗。他下令:“以上帝的名义,出发!”三艘船缓缓离开码头。无可奈何的水手们,对送行者挥泪告别。他们感到自己是向着黑暗的大地边缘驶去,向着那可怕的海洋无底洞走去,再无生还的希望了。此时的哥伦布心情也不平静,他深知大西洋的浪涛是何等的危险,但更为现在能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庆幸。他感到面前已无任何敌人,只有未知的海洋和世界在等待着他。按照计划,舰队朝加那利群岛驶去。
不幸的是,“平特”号出师不利,船舵一再松脱,船舱漏水,最后不得不停航检修。他们在加那利群岛补充了淡水、食物等,于9月6日,启航驶入了危险四伏、无人知悉的茫茫大西洋海域。
头几天,航行得比较顺利。天朗气清,静谧而湛蓝的海洋,既无吃人的海怪,也不见半点无底洞的影子,却有海鸥在船边飞翔,鱼儿在水中游戏。看来海洋也没什么可怕呀!水手们渐渐打消了对海洋的恐惧和疑虑。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船员们感到海上生活的单调与枯燥:从晨课到晚祷,每隔半小时,根据沙漏(古代一种计时工具)报时一次,每四小时换班一次,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后面的加那利群岛已不见踪影,前面是无穷无尽的海面,水天一色,根本不见陆地的影子。人们的心里不免又开始恐惧起来。9月16日,突然在远方出现了一片草地,很像是陆地,大家兴奋起来,哥伦布还以为这么快就到了亚洲东部,更是格外高兴。可是,当舰队驶近时,人们大失所望,因为它根本不是什么陆地,而是浮在水面上的海草。更让人焦急的是,用测深锤测量海深,几百米长的绳子也触不到海底,说明附近很少有存在陆地的可能。而且,海草一望无际,好像茫茫的海上大草原。舰队艰难地在草原上航行,几天几夜都看不到头。
“会不会出什么事?”连哥伦布心理都焦虑起来,但他仍装做非常冷静。船员们开始忍受不住了,牢骚、怨言随时随处可以听见。整整在海草区航行了三周,才摆脱了恼人的纠缠。后来才知道,这是大西洋环流中心,覆盖了大约450万平方千米海面的“马尾藻海”域。
渡过藻海,前面仍是波涛汹涌、水天相连的海洋。突然,在一天的傍晚,一个水手惊呼看见了陆地,人们欣喜万分。然而,次日的事实告诉他们,所见的“陆地”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生活的艰苦是不言而喻的。每天只中午供一次热饭菜,面包已发霉长满虫子,衣服也因汗浸、水淋而结成硬块。加上眼前那空荡荡、白茫茫的洋面,使充满恐惧的船员们忍受不了,不满的情绪再次发生了。他们强烈要求哥伦布改变航向,驶回西班牙,否则就把他扔到大海里去。
为了应付这场即将来临的“风暴”,哥伦布彻夜不眠,以最大的耐心劝说他们。他说,现在离家乡很远了,回去也有困难,离目的地倒越来越近,并答应发给大家一些钱,再坚持几天。这样才勉强把船员的情绪安定下来。
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哥伦布却总是一丝不苟地坚持把气温、海流的方向、流速的变化、罗盘针的偏差和鸟儿的飞行情况等记录在《航海日志》里,并绘制了海图。抱怨声也没有动摇他西航的信念,在日志中他写道:“一旦决定要抵达印度,就会继续航行下去,直到我们在上帝的帮助下找到印度。”正是这种勇于探险的大无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格,才引导着船员们达到希望的目的地。
风助船行,10月11日,船员们看到海浪漂来了一根有树叶的枝条、一根开满花朵的树枝。哥伦布连忙对大家说,这是附近有陆地的迹象。大家听了,异常的兴奋,眼巴巴地盯着前方,仔细地搜索。大约晚上10点钟,哥伦布隐约望见地平线上有一个微弱的光点在闪烁,但他不敢肯定这是幻觉,还是陆地上的火光。次日凌晨两点,“平特”号上的水手突然大喊:“陆地!陆地!”平松舰长按事先约定的信号放了一炮。炮声划破夜空,惊动了整个舰队,个个欢天喜地,他们互相拥抱着,亲吻着。所有的人都在晨曦中瞧见了那块陆地。历时36天的大西洋航行终于结束了。
指鹿为马
舰队迫近海岛,等待天明登陆。10月12日,阳光灿烂。哥伦布、平松兄弟两位舰长、公证人、监察官等人分乘3只小船,登上了海岛。一踏上海岸,身材魁伟的哥伦布身着暗红色海军上将制服,以海军上将、总督、这块陆地和未来发现的陆地的最高执政者的身份在海岸上升起了绿色的分别代表国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并签署了文件,正式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占领了这个岛屿,并取名为“圣萨尔瓦多”(西班牙语“救世主”之意)。哥伦布环顾四周,想着自己幸运的未来,脚下的这块土地,就是幸运的开端,象征着救世主对自己的恩典。
岛上的居民好奇地瞧着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起初,曾害怕地躲进森林,不过很快受到了红帽子、玻璃珠之类的引诱而出来了。他们赤身裸体,体型匀称,身体健壮,头发很粗,皮肤不黑也不白。他们没有武器,也不懂什么是武器。他们把这些白皮肤的人视为天外使者,是呼风唤雨的神所创造的奇迹。他们以友好的态度迎接这些“天外使者”,送给他们鹦鹉、棉纱等物品,并给船队送来了食物和淡水。这时,哥伦布一行对岛上居民还算友好,送给他们红帽子、铜铃等小物品。
哥伦布的目的是寻找出产黄金、宝石和香料的中国和印度。当他在岛上见到一些居民鼻子上穿挂着金片时,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他想,他已来到中国土地了,不久就可满载奇异珍宝和黄金返回西班牙了。可当他在岛上走了一圈后,心里疑惑起来。因为马可·波罗描写的高大的中国宫殿、黄金遍地的地方并未出现,见到的只是一些小小的村落。然而,当他瞧见远处隐约还有许多岛屿时,疑惑顿时消失了。他猜想:这个地方也许不属于中国,马可·波罗不是说印度附近有许多岛屿吗?对,这就是印度群岛。打从这时起,他就一直指鹿为马,把这一带的岛屿叫做“印度群岛”,把岛上的居民叫做“印第安人”。其实,这是大西洋西岸、中美洲东岸的一群岛屿,离印度还远着呢!他初见的“圣萨尔瓦多”岛是今天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巴哈马群岛由14个大岛、约3000个小岛和珊瑚礁组成,面积13950平方千米。
哥伦布兴致勃勃地率领舰队在“印度群岛”中航行着,发现了许多新岛,但未能找到黄金。不过,两个星期的航行,他们首次尝到了白薯、玉米的鲜味。哥伦布详细地记录了所见到的动植物群落。这些植物开着奇花,结着异果。鱼的种类繁多,并具有了世界上最奇妙的配色蓝、黄、红,真是美不胜收。哥伦布和他的同伴们在这里采集了几十种动植物标本。
舰队还在航行着,哥伦布一刻也没有怀疑过“他们离那金碧辉煌的宫殿很近了”。根据印第安人的传闻,船队向西南航行。10月28日,一个巨大的岛屿果真出现了。万紫千红的花园、青翠欲滴的树林使他们心旷神怡。哥伦布说这是他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岛屿。哥伦布满怀希望地在岛上寻找出产黄金的地方,他拿出少量黄金,询问土著居民,哪里有这种东西,居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内地说:“古巴纳坎”。由于语言不通,哥伦布误认为是“××可汗”,进而联想成“中国的大汗”。因此,哥伦布确信自己到了中国的一个半岛。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船员们也都为之鼓舞。哥伦布真是激动,他立即派了一个使团携带着西班牙国王的公函到内地去朝见中国皇帝。当然,他们不可能见到中国皇帝,也未找到城市、黄金和香料。印第安人给他们的仍旧是棉线团、鹦鹉和无足轻重的黄金饰品。如果说有什么稀奇的事,那就是这里有吸烟的习惯。这批欧洲人当时做梦都不会想到这种野草(烟草)后来竟会变得黄金般珍贵。
突如其来的兴奋很快又冷却下来,哥伦布再次搞错了。其实这里是加勒比海的古巴岛,在这里怎能见到中国的皇帝呢!可是,在哥伦布看来,没有找到黄金,是自己命运不佳,也许这里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他仍然坚信这是中国的一个部分。
正当哥伦布纳闷的时候,他的部下告诉他说,已打听到离这里很远的东方,有个大岛,岛上居民脖子上挂着金项链,耳朵上垂着金耳环,胳膊上带着金手镯,甚至脚上也有金饰品。哥伦布听后,马上想起马可·波罗谈到在中国的东方,有个富庶的日本,出产黄金。他想,这次一定不会错,得赶快地去。
正在这时,“平特”号不见了。哥伦布想,一定是先到日本去寻找黄金了。的确是这样。他没时间计较这件事,率领两只舰火速赶往“日本”。12月6日,他们来到了一个风景优美、人口众多的大岛,当地人称“海地岛”。哥伦布利用两个星期勘探了北部海岸的大约三分之一,绘制了相当准确的地图。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
12月20日,舰队来到了海地岛蕴含黄金最丰富的地方,这使哥伦布更加坚信这就是“日本”。岛民们友好地送给欧洲人许多金块,一位酋长赠给哥伦布一个金耳朵、金鼻子和金舌头的假面具。然而,这些西班牙人无视岛民们的这种友谊,竟贪得无厌地想要得到黄金,采取了极其卑鄙的抢劫手段,把岛民们的一切财物都据为己有。
后来,哥伦布又从一位老人那里知道,在海地岛南面还有一个岛,到处是黄金。哥伦布猜想,那一定也属于日本,为什么不到那弄更多的黄金呢?
不幸的是,正当他命令启航时,旗舰“圣马利亚”号搁浅了,只剩下最小的“宁雅”号,继续航行已不可能。哥伦布决定返回西班牙。
“宁雅”号满载了,由于无法容纳两艘舰上的全体人员,哥伦布决定将自愿在海地岛找寻更多黄金的39个人留下来,为他们备足一年用的粮食、酒、肉等食品,以“圣马利亚”号船为堡垒,还安了两门旗舰上的大炮。这就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的最初基地——纳维达德。
荣归西班牙
1493年1月4日,哥伦布带着大量的黄金饰物、当时欧洲还没有的奇异植物和鸟的羽毛、十名俘虏来的“印第安人”,与部分船员踏上了返回西班牙的航程。两天后,意外地与“平特”号相遇。哥伦布以大局为重,没有惩处肇事者,与平松舰长修好,一起归航。
哥伦布凭借自己的海洋知识及直观感觉,选择了一条冬季向东横渡大西洋的最好路线。
归途,世并非是令人愉快的。顺利全速的一个多月的航行很快为接踵而至的灾难代替了。不仅蛀虫侵蚀着船壳,而且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两艘舰在风浪中,各奔东西,很快就互相看不见了。小小的“宁雅”号被狂风巨浪打得东歪西斜,一会被浪头高高举起,像悬在半空似的;一会又被狠狠地摔到浪谷中,高大的水墙迅猛地向船压过来,人们仿佛掉进了大海的深渊,无法逃脱覆灭的命运。突然,巨浪又扑过来,轰的一声,整个“宁雅”号没入水中,人们觉得没有活命的希望了,转瞬间,船却似水洗似的从水中钻了出来,再次被推向浪尖……,就这样,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大自然的狂暴,使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哥伦布也感到了恐惧,感到末日在即了。为了不让这次探险事业的成就泯灭,哥伦布拿出一张羊皮纸,尽可能地写下他已经发现的一切,并向国王和女王报告“圣马利亚”号已经搁浅,控告“平特”号开小差,要求给予惩罚。然后用蜡纸封上,装进木桶,投入大海,好让过往船员拾起转交收信者或海流带到海岸(359年后的1852年被美国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发现)。
四天四夜的风暴终于停息了,“宁雅”号幸存下来,总算没有葬身海底。但好景不常,不到一个月,这条多灾多难的舰又遭到了风暴的袭击。舰被吹到了离里斯本不远的葡萄牙海岸,再次侥幸地得救了。哥伦布忙派急使,向西班牙国王和女王报告他到达“印度群岛”的喜讯,并率舰向巴罗士港进发。
1493年3月15日,历尽千难万险的“宁雅”号驶进了巴罗士港。几小时后,“平特”号也悄悄入港,没过几天,哥伦布还没来得及惩罚,“平特”号舰长就见上帝去了。历时7个月零12天的首次西航美洲至此宣告结束,哥伦布成为首航美洲大陆而凯旋归来的欧洲人。
哥伦布的返航,激起了西班牙人的热情,乃至轰动了整个欧洲。归来的那天,人们在巴罗士港隆重地欢迎这位传奇式的英雄上岸。哥伦布一行在骑士大队的护送下,得意洋洋地向王宫走去。手持长矛和弓箭、头戴黄金饰品的“印第安人”走在最前面,水手们拿着从“印度群岛”带来的奇花异果和各种鸟的羽毛跟在后面,他们牵着的载重骡子身上驮的是金光闪闪的矿石、动植物标本以及装满黄金的箱子。哥伦布骑马在后,踌躇满志地向人群招手致意。此时此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印度”已不是一个国家、一个群岛,而成了财富的象征。
当哥伦布步入王宫时,国王和女王从宝座上站立起来,以示欢迎,并请他坐在身边,听他讲述他一路上的经历。此时此刻,哥伦布更是得意万分,他简直身价百倍了。
哥伦布滔滔不绝,用尽了夸耀的言词,讲述他那不平凡的经历,说他按计划到达了“印度群岛”和“日本”,并很有把握即将到中国。满朝文武个个听得目瞪口呆,跪谢上帝赐给西班牙如此的洪福。高兴的国王和女王履行了当初的协定。哥伦布趁机提出了再次远航的计划,国王和女王欣然同意。
残暴的殖民者
哥伦布再次远航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西班牙。为新大陆的财富所吸引,自愿参加者蜂拥而至,达官贵人也倾囊相助。不足5个月,一支由17艘各种型号的帆船和1500余人的远征探险队组成了。1493年9月25日,这支庞大的船队,载着大批马、牛、猪、驴、高大的猎犬及许多农作物的种子,浩浩荡荡驶离加的斯港口,开始了第二次远航。
为了更早地到达海地岛南面那个生产更多黄金的岛屿,哥伦布选取了一条更加偏南的航线,然后向西横渡大西洋,借强劲的东风,这次出乎意料地只用10天就横渡了大西洋。以后,这条无意的捷径就成为欧洲前往西印度常走的路线。
11月3日,船队驶进一座绿树成荫的美丽岛屿,由于是星期天,哥伦布便将该岛命名为“多米尼加”,接着又发现了其他的岛屿,因无人居住便很快离开了。之后,他们发现了一片由40多个小岛组成的陆地,哥伦布形象地把它叫做1100个姑娘群岛,即“维尔京群岛”。这些岛屿千姿百态,但多为不毛之地。
11月27日,船队顺利地抵达纳维达德城堡附近海湾。哥伦布下令放了两炮,以便和岸上联系,结果毫无反应。哥伦布亲自登岸后,发现寨堡已荡然无存,那39位留守的西班牙人也早已不见踪影。原来,这些留守人员对岛上居民横加歧视,无所不为,遭到强烈反抗,结果,西班牙人无一幸免于死。
这一惨状激怒了哥伦布,他下决心进行报复,便在一个易于防守的地方重建殖民据点,取名“伊萨白拉”,以示对女王的纪念。他又派一部分人到内地寻找黄金,很快,就有人报告说找到了丰富的金矿,还带来了金沙样品。由于这里湿热的气候使食物迅速霉烂,药品短缺,疫病盛行。于是,哥伦布决定只留下5艘船和500人,其他的船只和人员先期回国,并向国王报告此次远航的结果。
大批人员回国后,哥伦布留下一支强大的守备军,由他弟弟迪雅哥指挥驻守伊萨白拉城,同时,派一部分人去开采黄金,自己率3只快帆继续西航,前往他心目中的“印度”——古巴岛。他在古巴南岸进行探测,确认古巴最东部的海角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而且在古巴以西发现了不少岛屿,3只快帆在这个星罗密布的岛屿迷宫里穿梭前进,克服重重困难,充分显示了哥伦布作为一个航海家的杰出才能。由于船只漏水,只好返回伊萨白拉城。
由于软弱无能的迪雅哥无法控制局势,伊萨白拉处于一片混乱的情形。哥伦布回岛后,恼羞成怒,开始了全面征服岛上居民的血腥屠杀的远征。不幸的印第安人难以抵挡最新式武器的进攻,惨遭杀害,幸存者沦为奴隶。他们世代积攒的黄金被榨取一空。
失败的囚徒
过了一些日子,哥伦布把开采来的黄金、贵重金属及抓来的一批奴隶,派船运回西班牙,向国王和女王请功。谁知国王和女王对他的成绩不满,不但不嘉奖,反而准许其他人到“印度群岛”去开采黄金。为保卫自己的特权,哥伦布决定立即回西班牙为自己辩护。
然而,首次凯旋归来的那种盛大场面不见了。哥伦布与国王、王后平起平坐的时刻,那些春风得意的日子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今哥伦布信誉扫地,病魔缠身。尽管如此,哥伦布依然坚信印度就在大西洋的彼岸。他再一次夸大其实地陈述自己的经历和此次航行所获,断言自己已到达了亚洲大陆,就要进入中国和印度,请求国王和女王允许他再次远航。国王和女王最终还是相信了哥伦布,但只为他装备了6只船和300名船员。
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第3次远航开始了。他命令3艘船直接驶向海地岛,自己率3只船向西南航行。7月31日,到达了南美大陆委内瑞拉东北的特立尼达岛。哥伦布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迄今无人知晓的大陆”。但由于船上携带的食品快要腐烂变质了,不得不尽快赶回海地岛,因而错过了认识南美洲的机会。
此时,达·伽马从印度凯旋荣归,给葡萄牙王室带来了巨额财富,真正开辟了直通印度的新航路。显然,哥伦布一次又一次远航所到达的地方并非印度。人们开始怀疑哥伦布是个骗子,谣言四起,甚至有人控告他侵吞王国的巨资公款。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政府取消了哥伦布的一切特权,并派人前去逮捕他。
1500年10月,哥伦布带着沉重的镣铐被押回西班牙,显赫一时的“海军上将”,顿时变成了囚徒。
至死不悟
关心哥伦布命运的朋友们,对他的入狱深感不安,想尽办法去营救他。事实上,国王和女王也并非想真正惩罚他,尤其女王对哥伦布的探索精神素有几分钦佩,于是顺势也就释放了哥伦布,并恢复了他的各种特权,归还了被没收的财产,并同意了他的第四次远航的请求。1502年5月11日,年过半百、疾病缠身、体力衰退的哥伦布,尽管不幸的际遇接连不断,但依然雄心勃勃,难以打消他那到达东方中国和印度的愿望,因而再次踏上了横渡大西洋的征程。他把这次航行称为通向“崇高的精神之路”。这支由4只船和150人组成的远洋探险队,在驶进海地岛时,突然乌云四起,狂风大作,被迫靠岸几天,仍然是狂风怒吼,波涛汹涌,哥伦布惊奇不已。4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才知道,哥伦布遭遇的那场风暴,发生在“魔鬼三角”的海区内,如果他的船队当时不是抛锚靠岸,恐怕也要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8月14日,在奇特的风暴中幸存下来的船队到达了洪都拉斯角附近的大陆,并在这里首次登上了美洲大陆。可惜他没有深入大陆,因为出产黄金和白银的地方就在哥伦布眼前。更不幸的是,哥伦布病情恶化,多次面临死亡的危险。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指挥航行,密切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正是这种乐观情绪,使他们在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沿海勘察了好几个月,绘制了精确的地图,但仍旧没有找到通向印度的海峡。无奈,11月7日,病魔缠身的哥伦布只好返回西班牙。
第四次远航的结果,没有减少非难他的言论,加上有点偏袒他的伊萨白拉女王的去世,没有人再相信他的话了。国王下令没收他的财产,以偿还他的债务。然而,贫病交加的哥伦布仍然坚持说他到达的那些岛屿就是“印度群岛”,他发现的那片大陆,是和亚洲连在一起的,印度和中国就在大陆的西边。但根本没人相信他。
1506年5月20日,这位海洋大将军、“新大陆”的发现者凄凉地去世了,享年55岁。在遗嘱中,他仍坚持说自己发现了印度,并追述了自己显赫的功绩。
千秋功过
哥伦布以超人的勇气,出生入死,将大半生献给了海洋远航事业,虽然他的目的并不高尚。他首次开辟了通向美洲的新航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作为伟大的航海家,同时又是最早侵入美洲的殖民主义者,人们不会忘记他,巴塞罗那港的广场上巍然屹立着巨大的哥伦布雕像,美洲的大多数国家也把每年的10月12日作为“哥伦布日”。
达·伽马开辟新航线
达·伽马(1460~1524),葡萄牙伟大而勇敢的航海家,维迪格拉首任伯爵,东印度海军上将及著名的印度航线开辟者。
历史性的任务
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的故乡希纳斯,位于里斯本以南九十多公里处,坐落在德古斯河与圣范桑角之间,是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小城。从希纳斯沿北海岸走去,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和海岸边比较平缓的斜坡上,翠绿的树丛中不时冒出一栋栋盖着红瓦、粉刷一新的小屋。1460年瓦斯科·达·伽马就诞生在这样的一栋小屋里。
达·伽马的祖辈曾参加过与摩尔人和卡斯提尔人的长期战争,是葡萄牙贵族。其父埃斯特活·达·伽马早年曾参加过十字军远征摩洛哥的战役,掠夺和毁灭过摩洛哥人的城市和村庄,晚年任希纳斯州州长。达·伽马就是出身在这样一个富有冒险和侵略传统的贵族世家。
幼时的达·伽马是与渔家的孩子一起长大的,常与他们一同学习游泳、架驶帆船和捕鱼。还在孩提时代,达·伽马就已经能辨别风向,认识星辰,还特别喜欢听水手们讲述远航异国他乡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酷爱冒险的火花。青少年时代,达·伽马前往古城埃武拉,在葡萄牙王子亨利亲王创办的航海学校求学。15世纪是葡萄牙航海家辈出的时代,早在达·伽马出生之前,在亨利王子的组织下,一批批探险队远航非洲海岸,不断地延长着通往非洲南端的航路,发现了非洲西海岸的许多岛屿和河流。这些都给达·伽马以极大鼓舞,成为他学习的榜样,他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航海家。
在他23岁时,曾参军作战,表现突出。达·伽马不仅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还是一个有志气的想在一生中有所作为的青年。他认为,一个人活着没有目的,就会彷徨、苦闷,只有确实了解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之后,才会觉得生命充实和有意义。
每当他眺望着那浩瀚无边的大海时,内心就激起一种冲动,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做一个航海家。
为此,他努力学习那个时代所有的航海科学,并接受了天文学方面的专门训练,到处去找专家求教。后来又到船上服务,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各种航海技能。由于他把追求目标的信念、坚强意志和聪明才智结合在一起,使他锻炼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达·伽马是一个脾气执拗、难以相处的人。但他疼爱自己的弟弟,对待部下也很公正,要求自己也较严格。他有指挥才能,也能恩威并施地、公平地对待手下,这也是其航海成功的重要因素。
哥伦布到达“印度”的消息在葡萄牙引起了很大震动。国王感到不安,因为西班牙人有可能夺去他们的海外利益。据说,哥伦布第一次西行归来遇上大风在葡萄牙上岸时,葡萄牙曾有人建议国王杀死哥伦布。
国王没有采纳这一愚蠢的建议,但他感到必须加紧开辟东去的航路。这时,他又收到了关于印度的确切情报。这真是雪中送炭,使他高兴不已。
早在1487年迪亚士出发寻找绕过非洲的航路时,葡萄牙同时派出宫廷官员佩罗·德·柯维哈经地中海、北非到印度去。柯维哈会阿拉伯语。他化装成叙利亚商人,乘阿拉伯人的船只到了印度卡利库特城,目睹了当地的繁华景象,以及印度人与阿拉伯人的贸易盛况。1489年他从印度回来路经开罗时,接到国王命令,叫他寻找东方的基督教王国,即普列斯特·约翰王国。他于是来到埃塞俄比亚,这里的居民信仰基督教的分支——科普特教。柯维哈在这里娶妻生子,为当地王朝服务,直到客死他乡,但他及时把印度之行的情况报告给葡萄牙国王。国王根据他的报告制定了远航印度的计划。葡萄牙人去印度,比哥伦布西行的把握大得多。当然,他们面临着与阿拉伯人的激烈竞争。
葡王若奥二世逝去后,其堂弟曼努埃尔一世继位。这时,40岁的达·伽马受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一支由四艘舰船组成的船队,将沿着迪亚士探明的路线,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去遥远的印度,进行一次欧洲人史无前例的航海。
达·伽马深知这次远航任务非比寻常,他做了尽可能详尽的准备工作。他从这条船走到那条船,上上下下地多次攀登每一个舷梯,检查了每一根梁木和每一根缆绳、钉子,船帆更是精心制作并有备用之物。他不厌其烦地编制详细的物资清册,凡是远航所能想到的用品,力求做到无一遗漏。
经验丰富又有才能的达·伽马十分清楚,去进行一次到印度去的、迄今尚无先例的欧洲到印度的航海,责任极其重大。他完全知道,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疏忽大意或检查不到,就会在赴印度的远航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远离人烟、凌波万里的航行中,任何疏漏,任何准备工作的错误,都不能补偿、挽救或改正,即使是一枚铁钉,一束麻绳,一块铅坠,一种补帆或修船工具,一种备用桅杆用品,一滴油,一种食品或一张纸等等,到了四无依托的水连天海上和他们要去的地方,这些都是贵重物品,都是用金钱和自己的鲜血都换不到的。达·伽马完全明白,一件备用物品被忽略,就可能导致船只失事,甚至葬送了整个探险船队。这种考虑反映了其才智。
他在最后一次检查中,对粮食和食品特别注意,谁知道在远航中,何时何地才能得到补充呢?他在仓库船中装满了必需品,包括每天每人配给的一磅腌牛肉、一磅半饼干、淡水及酒。还装上几乎够两年多用的扁豆、葱蒜、盐、糖、蜂蜜、芥末、杏仁、葡萄干和沙丁鱼腌制品及面粉、大米,甚至连醋也带够了。
船上还装了一些货物,如帽子、玻璃珠、铜碗、小圆铃和锡做的戒指,做为礼品之用。还有预备换货用的条纹棉布、橄榄油、珊瑚和糖,这些货物用来换回来香料等欧洲视为珍品的东西。
船队中的两艘船只是在英雄前辈迪亚士亲自监督下精心建造的。船上装了火炮,也带足了弹药,看来,国际上的所谓友谊,任何时代都要以军事实力做后盾才行。
全船队共计船员170名,分在四艘船上,其中两艘船是专门为这次航海制造的。
1497年7月8日,星期六,时近中午,达·伽马率领整齐的队伍,从里斯本市内向港口码头走去。一路接一路的队伍走向码头,他们当中,有身穿红衣的主教,身穿黑衣的神父和修士,身着华服的贵族,身着海员服装的船员和船长达·伽马。
僧侣们手持点燃的蜡烛为远航在即的船员们祈祷祝福,码头及道路两房聚集着欢送的人群,其中有即将远航人们的亲人、朋友。从祈祷歌声和小号声中传出了女人恸哭的声音,孩子们也大声哭起来,哭得正像那时一位大诗人写的“比他们知道的还要沉痛”。
国王召见了达·伽马,神父在水边做了弥撒,祈求上帝保佑。船员们登上了船,船锚在辘辘声中升起,篷帆升起了,礼炮轰鸣着,达·伽马率领着船队,一艘接一艘地驶出港口,一次冒险的远航开始了。
史无前例
船队驶出港口后,开始朝佛得角群岛全速前进。达·伽马站在旗舰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思绪万千。他想起了早晨在伯利恒教堂作完弥撒后,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亲自授予他一面基督骑士团十字旗;想起了在旗下的宣誓——“为了上帝和国王陛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将高举这面旗帜,勇往直前”;他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心里默默地祈求上帝保佑。
出海头几天,风平浪静。好像老天爷要提醒他们远航探险不是件容易的事,船队一过加那利群岛,天气突变,阴霾密布,狂风怒吼,掀起阵阵巨浪,几乎要把整只船吞噬;而浓密的大雾又使水手们看不见前后的船只。船队被风浪打散了,幸亏达·伽马事先有安排,舰队在7月27日于佛得角重新汇合了。
8月3日,舰队驶离佛得角,沿几内亚海岸朝东南方向疾驶。越过圣若瑟要塞,行至北纬10度左右时,船队遇上了强大的逆流和逆风。尽管水手们尽力拼搏,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可船队还是无法前进。达·伽马看到蛮干是不行的,当机立断决定改变航行方向,顺风朝西南方驶去,进入茫茫的南大西洋。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一些人的不理解和反对,但达·伽马我行我素,毫不动摇。过了赤道后,他才下令转舵朝东南方向航行,而且这时还稍有一点顺风,船队在11月4日到达圣赫勒拿湾。其实,达·伽马这时已无意中发现了从欧洲到非洲南端的最便捷的航线,因为北纬10度附近的风向和水流总是便利帆船向西南方向行驶,越过赤道,再转向东南方,这样又能避免几内亚湾的无风情况,今天的帆船仍然是走的这条路线,可见大胆的冒险精神和坚强的自信心是远航探险成功不可缺少的品格。然而,这样一来,航线拉长了,时间就多了,这段航路走了整整93天。水手们所经受的艰辛是难以名状的,炎热潮湿的天气,受热变质的淡水,一日三餐乏味的咸牛肉,没有新鲜食物的调剂,长期见不到陆地而产生的孤独感,坏血病的侵扰,所有这些几乎使他们无法忍受,不满情绪时有表露。因此,达·伽马宣布在此抛锚,一则让大家休息一下,补充些食物和淡水,二则维修一下船只。
上岸找水的船员,在岸边不远处的一条小河边,发现了两个身材矮小的土著黑人——布须曼人正在采蜂蜜,他们赤身裸体,皮肤就像“干枯的树叶”。水手们抓了一个带到船上,给了他一些食物、几串不值钱的玻璃珠子,然后将其放了。葡萄牙人希望他能带一些人来,果然以后几天天天有一群群的布须曼人来,但他们根本没有带来什么黄金、宝石,也不知道黄金、宝石为何物,这使得水手们大失所望。原来葡萄牙人并不真心想与纯朴的土著交朋友,他们的惟一目的在于利用土著寻找黄金和宝石,既然土著不知黄金为何物,就用不着再与土著保持友好关系了。结果一个傲慢无礼、性格粗鲁的水手与土著发生了争吵,布须曼人用石头和弓箭攻击水手,有几人受伤,达·伽马也被石头砸伤了脚,水手们赶紧开炮把土著人轰走了。为求安全,船队提前驶离此地,向好望角进军。
达·伽马深信好望角就在前方,可究竟在什么地方,心中无数。他决定先朝西南方向行驶一段,越过圣马丁角,两天后,终于从船的左侧看到了陆地,远处出现了海岸的轮廓,船队就朝那边驶去。好望角越来越近,“好望角,风暴角,好望不好过”。狂风呼啸而来,掀起滔天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船队猛扑过来,船队顿时乱了阵脚。天上的乌云好像就在樯桅顶上飞驰,压得人喘不过气;海上的巨浪一会儿把船抛上云霄,一会儿又像要把它浸入海底,铺天盖地的浪头打在甲板上,似乎要把船击碎,即使经验丰富的老水手也会被它打倒。倾盆大雨也赶来助威,当时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水手们穿着被浪和雨水淋得湿透的衣服,还是感到一阵阵的寒意。真是祸不单行,船底开始漏水了,水手们只好不停地用手摇唧筒向外抽水。达·伽马彻夜不眠,尽管心里也感害怕,但丝毫没有表露出来,指挥若定;而随船的牧师则吓得整天跪在船舱里,喃喃地祈求上帝的保佑。或是水手们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或是牧师的祈祷感动了上帝,经过3天3夜的狂风恶浪,突然风平浪静。11月22日,达·伽马一行终于穿过好望角,进入西南非洲的极端福尔斯湾。
11月25日,船队驶入莫塞尔湾,也就是当年迪亚士到过的最远处,达·伽马决定在此修理遭暴风雨袭击损坏的船只。当地的土著黑人友好地接待了这些来自远方的异乡人,他们围成一圈,用一些原始的乐器,奏起悠扬的民歌,小伙子、姑娘们踩着歌曲的节奏翩翩起舞。水手们受到感染,也吹起喇叭,唱起那古老的、多少有些伤感的葡萄牙歌谣,表达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联欢之后,水手们同土著进行了货物交换,他们用几顶红色小帽就换到了土著的一头牛,这些可怜的黑人受到了欺诈还不知道。
过了几天,船员在检修中发现运输船不行了,达·伽马命令将其烧掉,并把货物转移到其他船上。临走之前,葡萄牙人在海岸上竖立了石柱和一个巨大的十字架。
不久,船队就进入欧洲人所不知的海域。虽然海上风光迷人,但这丝毫不能减轻他们想家的苦闷。单调寂寞的生活,对海上漂泊的厌恶,前途未卜的恐惧使水手们牢骚满腹,思乡病再度盛行。恰好这时船队遇到了自北而来的激流的阻挡,无法前进。于是一些水手趁机进行鼓动,北进无望,要求返航;更有甚者,采取行动,拘捕船长,强迫返航。眼看要成为迪亚士第二了,性格果断、手段残忍的达·伽马立即无情地镇压了这次骚动,为了杀一儆百,把为首闹事者扔到大海喂鱼去了。没有剑与火,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骚动平息了,逆流和无风的天气却无法改变,船队依旧无法北进,而呆在原地又会引起水手们的不安定情绪。达·伽马决定采纳经验丰富的老船员的意见,沿“之”字路线走,终于在1497年圣诞节驶抵今南非的纳塔尔地区。“纳塔尔”一词是葡萄牙语,意即“圣诞节”——据说这名字还是达·伽马所取。1498年1月11日,船队驶到了河口处,并在此停泊休整。水手们受到当地的土著——班图人的友好接待,达·伽马称这地方为“好人国”,并赠短大衣、裤子和帽子给土著酋长,以示友好。
1月16日,船队离开“好人国”继续北上。此时虽有顺风,强大的莫桑比克洋流却顽固地阻挡着舰队的北上,船队仍然只好走“之”字线。这样弯弯曲曲地行驶了近10天,直到1月25日,他们才驶入莫桑比克海岸的克利马港。由于食物中缺少维生素C,这段航程中很多人得了坏血病。当时的一个水手在日记里记道:“现在我们很多人都生起病来了,手脚浮肿,牙床肿胀得张不开嘴,无法进食。”这种情况不但影响到水手们的生命安全,而且更直接影响到达·伽马这次远航印度的成功与否。达·伽马很着急,在船队在此停留的一个多月里,他对伤病员表现出少有的关心,亲自组织与土著的以货易货交易,获得了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和其他新鲜食物,坏血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在此期间,达·伽马还从两位来访的土著首领的衣着和交谈中,敏锐地意识到这里已受到某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影响,如果不是印度,就是离此不远的阿拉伯国家了。他的精神为之一振,信心大增,胜利在望。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和联想,大胆的推理,是达·伽马航海探险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1498年2月底,船队重新出航,不久就进入非洲东岸莫桑比克海峡多暗礁险滩的区域,达·伽马一行只好白天行船,晚上停泊,以免黑夜搁浅。3月2日,船队终于驶出莫桑比克海峡,远处的海边有个大港湾,达·伽马决定去那儿暂时歇脚。
海港慢慢地靠近了,一派新的景象渐渐地呈现在眼前,浓绿色的森林无声无息地远去了,隐匿在鲜花盛开、翠绿叶丛之中的白色小屋慢慢地出现了,远处的清真寺也隐约可见。他们来到了深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的穆斯林城市——莫桑比克。
岸上突然涌出许多阿拉伯人,他们吹着长喇叭,诵着《古兰经》,欢迎达·伽马一伙人的到来。显然,阿拉伯人误把他们当作穆斯林兄弟了,达·伽马将计就计,默默地接受了阿拉伯人的欢迎。
莫桑比克的土著居民主要是黑人,但在13世纪时被阿拉伯人征服。嗣后,阿拉伯人垄断了这里的全部贸易,并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当地绝大多数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达·伽马派人拜访了当地酋长,后者祝他们一路顺风。水手们在港内发现了许多来自印度的商船,满载金、银、丁香、珍珠和宝石。葡萄牙人好不嫉妒,当地穆斯林告诉他们,这些东西在印度到处都有,俯拾即是,根本不值钱。此时达·伽马开始意识到今后真正的对手将是阿拉伯人,他们是比暴风浓雾和逆流更危险的敌人。不久,阿拉伯人也发现他们是异教徒,了解到他们去印度的真正目的,就把他们当作敌人看待了。城里居民对他们的态度马上变得冷漠起来,上岸采购货物和装取淡水的水手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被公开驱赶。达·伽马恼羞成怒,下令炮击岸上的人群,以掩护水手们安全返船。关系彻底恶化,葡萄牙人感到必须离开此地,以防不测。他们抢了附近几条船上的财物,抓了两个莫桑比克的阿拉伯人做领航员,火速起锚出海。阿拉伯人的武装船只追了过来,但毕竟敌不过葡萄牙人猛烈的炮火,先进武器的威力又一次显示出来了。
虽然莫桑比克的追兵被击退了,但洋流和风向却不利于北上,而且在莫桑比克抓到的阿拉伯领航员还有意捣乱,在航途中欺骗水手,谎称群岛为大陆。达·伽马觉得前程更加险恶,命令水手们备加小心,下令严刑拷打了说谎的领航员。为了获得航路的一些确切情况,水手们随后又捕获一艘当地小商船,达·伽马亲自拷问了船主——一个可怜无辜的阿拉伯老头。
船队小心谨慎地前进,现在除了要与恶劣的天气作斗争外,还要对付更可怕的阿拉伯对手。蒙巴萨到了,该城是非洲东岸最大的阿拉伯港口城市,位于岩石遍布的半岛上,这里地形复杂,气候炎热。备尝艰辛的达·伽马由于对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心怀戒备,再加上水手们精疲力竭,不敢贸然入港,就在公海抛锚。据后来获得的情报,这次真够险的了,原来阿拉伯领航员和莫桑比克方面早有密谋,准备在他们进蒙巴萨港时,有意领船触礁。达·伽马的处事沉着冷静又一次挽救了船队的命运。
蒙巴萨的首领已接到莫桑比克人的通知,得知了葡萄牙人的行踪,他认为这伙人不仅是异教徒,而且是自己未来商业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决心趁早除掉他们。首领知道,他无法在公海上打败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的葡萄牙舰队,达·伽马的船队不进港,须引诱它进港。首先,首领派人给达·伽马一行送去羊、桔子、柠檬和甘蔗,后又赠予黄金和宝石,并邀请舰队入港。达·伽马表面接受了邀请,但暗底下命令水手们保持警惕,以防意外。
第二天,当舰队准备启程前进时,忽然发生两船相撞事故,接着船上的阿拉伯人纷纷跳入大海,或躲了起来,跳入大海的马上就被附近的阿拉伯船只救走。见此情景,达·伽马什么都明白了,暴跳如雷的他将在莫桑比克抓到的两个领航员严刑拷打,然后下令作好战斗准备。巡逻的水手突然听到船的周围有水响的声音,原来阿拉伯人偷袭来了,一些人正在割缆绳,另一些已经爬上甲板。巡逻者马上发出警报,等到水手们拿着武器出来时,阿拉伯人早已撤退,隐蔽在不远处的小船上。葡萄牙人随时可能遭到蒙巴萨人的进攻,水手们惊恐不安,天一亮,达·伽马就下令启锚出航,但偏偏遇上强大的逆风,没办法,葡萄牙人只好硬着头皮在蒙巴萨人的眼皮底下熬了2天2夜,蒙巴萨人也没出来追他们。直到3月14日,风向好转,船队才正式向北航行。
从蒙巴萨北行海里,船队又到了一个海滨小城马林迪。港口里停泊着四艘印度商船,此地离印度不远了,但港口的主人会对他们怎么样呢?幸运得很,马林迪酋长与蒙巴萨首领是死敌,达·伽马是蒙巴萨的敌人,自然就是他的朋友了。在酋长儿子的陪同下,达·伽马一行抵港时受到马林迪乐队和群众的热烈欢迎。身着华丽服装的酋长亲自设宴招待葡萄牙水手,达·伽马与酋长互赠礼品,以示友好。酋长希望达·伽马一行能留下,与他一起对付蒙巴萨人,但达·伽马巧妙地拒绝了,并请求酋长给他们派一名熟悉印度航路的领航员,以便早日完成印度之行。
酋长答应了达·伽马的请求,给他派了一名优秀的领航员——大名鼎鼎的艾赫迈德·伊本·马德内德,他是当时著名的阿拉伯学者和航海家。据说,他编写的航海理论和实践全集至今还保存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4月24日,葡萄牙人从马林迪出发直驶印度。
有了伊本·马德内德的领航,又由于马林迪酋长的帮助,新鲜食品和淡水也备足了,特别是想到马上就要到印度了,水手们的情绪特别好。这时西南季风已经吹起,船队借助风力,直穿印度洋,朝东北方向疾驶。伊本·马德内德在达·伽马面前展开了印度洋航海图和印度西海岸地图,向他讲解航行路线和印度西海岸的城市与贸易港口,并指挥船队绕过星罗棋布的岛屿和布满荆棘的暗礁。现在离印度越来越近了,水手们终于有闲心来欣赏一下异国他乡的美丽景色。白天,刺目的阳光照在飞鱼的鳍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入夜,明亮的月光洒在起伏不平的波涛上,如无数的星星在闪烁。慢慢地水手们看到了海鸥在头顶上盘旋,离海岸不远了。5月18日,船员们看到了远处模糊的海岸轮廓,但这时舰队的船只破损厉害,且当地雾气较大,伊本·马德内德建议不在此靠岸。再说,他想把达·伽马一行带到印度西海岸最繁华的港口城市——卡利卡特。于是船队沿印度西海岸南下,岸上的风光像一幅长卷画似的在水手们跟前展开:繁茂的树林遮天蔽日,挺直的椰子树直插云霄;猴子在荡秋千,大象在悠闲地漫步,好和畅的大自然生活。水手们还第一次看到了扁头的鳄鱼,听伊本·马德内德讲述它那可怕的故事。5月20日,伊本·马德内德走到达·伽马面前,指着前方的港口说道:“这就是卡利卡特城,这就是你所向往的国家。”一眼望去,马可·波罗笔下富裕繁华的景象真的出现了。城市展开在宽阔的海岸上,寺院的圆顶高耸在果树和棕榈树林里,清风从岸上送来阵阵花香。经过10个多月的艰难航行,终于到了印度,水手们高兴得跳着、叫着,憧憬着发财的梦。
血与火的战争
卡利卡特位于今印度喀拉拉邦北部,是古代印度西海岸的贸易中心,中国史籍上称“古里”,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到过此地,约比达·伽马早80年。当葡萄牙人到时,当地人还向他们讲述过有关郑和船队的事,但中国在卡利卡特的商船和人员已经很少了。当时的卡利卡特商业贸易特别发达,世界各地商人在此沿岸一带开设货栈。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棉布堆积如山,胡椒、丁香和肉桂等香料装满仓库,樟脑、松香等药材随处可见。在宝石商人面前的凉席上,摆放着各种色彩斑斓的宝石,有锡兰的蓝宝石、缅甸的红宝石、绿宝石和印度产的各种宝石,还有各种珍珠项链和经过加工的金银手饰,真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达·伽马很想拜会当地的王公——萨莫林,当时萨莫林住在郊外的别墅里。5月22日,达·伽马派代表去见萨莫林,向他转述了达·伽马求见的意愿。萨莫林同意接见,并赠与来使许多贵重礼物。5月28日,达·伽马亲自率领13名随从,前往王宫谒见萨莫林,他自称是葡萄牙国王的特使,奉命前来与卡利卡特建立友好关系,王公在宽阔的大厅里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第二天早晨,达·伽马派人给王公送去见面礼,其中包括一些条纹布、红帽子和白糖,这些礼物不值钱,受到了接待官员的取笑,王公当然也对此表示不满。达·伽马感到沮丧,要求再次拜见王公,但见面时,王公的态度已相当冷淡,并责怪他礼品太轻。达·伽马狡辩说,这只是他这个穷光蛋的一点心意,葡王的礼品还未运到,那一定非常贵重,并再次表示希望与卡利卡特建立友好的商业、贸易关系。葡萄牙人航海探险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首先通商贸易,继而扩张殖民。
达·伽马一行的行动引起了城里阿拉伯商人的注意。卡利卡特的阿拉伯商人最多,加上当地居民多为穆斯林,他们似乎有左右朝政的力量。阿拉伯商人很快就意识到来者不善,葡萄牙人将会是自己在商业上的可怕的竞争对手。不久,葡萄牙人在非洲东海岸的暴行也传到了卡利卡特,在阿拉伯商人的煽动下,王公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大宗的阿拉伯商人所交的关税)和当地穆斯林的影响,决定对达·伽马的要求不予理睬。5月30日,当达·伽马第三次谒见王公时,王公的态度极为冷淡。达·伽马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带着随员沮丧地回到舰队停泊地。此时,天气已黑,海面卷起一阵疾风,掀起很高的浪头。达·伽马坚决主张所有葡萄牙人都回舰队去,但随同而来的王公官员借口风大不赞成这样办。次日清晨,他还不同意拨给达·伽马一行船只,反而建议要大船更靠岸近些。此举引起达·伽马的怀疑,并予以拒绝,结果达·伽马的住所被围,他本人及随员都当了俘虏,失去了行动自由。城内的阿拉伯人更是趾高气扬,声称要把他们统统杀死,幸亏王公派出的看守保护了他们。6月2日,达·伽马同意卸下一部分货物在岸边后,才获准乘小船返回舰队。
由于葡萄牙人的货物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引起了当地阿拉伯商人的嘲笑,不过王公准许这些葡萄牙人在卡利卡特的街道上零售他们的货物。虽然每天前来问津的顾客不多,更没有做上大宗买卖,但经众多水手两个月的努力,还是用他们带来的货物换取到了一些香料、肉桂和宝石等贵重的物品。到了8月,有些货物还没有完全脱手,而水手们想家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卡利卡特的环境也越来越不利他们呆下去。此时,达·伽马看到印度的新航路已打通,买卖也做了,主要目的已达到,就决定准备启程回国。
启程之前,达·伽马派代表去见卡利卡特王公,要求王公准备一份厚礼送给葡王。王公不仅拒绝了达·伽马的无礼要求,反而要求葡萄牙人缴纳一笔高额关税,否则他们休想离港。达·伽马心急如焚,但灵机一动,决定用扣押人质和武力逼迫王公就范。几天以后,达·伽马邀请一个当地名流代表团来舰队参观,然后把他们全部扣为人质(其中包括卡利卡特的6名权贵),并威胁王公说,如果不让离港,他们就把这些人质带走,甚至处死,且扬言以后要对卡利卡特进行报复。王公被迫释放了被扣留的葡方伐表,同意他们免税离港,并表示愿与葡萄牙建立商业往来,但仍扣压着达·伽马一行留在岸上未卖完的货物。达·伽马也只释放部分人质,声称货物全部上船,他就全部放人。王公不甘心受辱,故意拖延时间,暗中却联络其他领邦力量,准备共同对付葡萄牙人。然而,这点诡计怎么能瞒过达·伽马呢?他立即召开船长会议,决定马上启程回国。
1498年8月29日,达·伽马带着香料、宝石和被扣留的印度人质,踏上了归国的航路。归途也一样充满艰难险阻,特别是在印度洋上,由于伊本·马德内德在卡利卡特神秘失踪,没有了领航员,航路不熟。这时东北季风尚未形成,印度洋上风平浪静,航速缓慢,行驶在今索马里沿岸时,还不断遭穆斯林海盗的袭击。坏血病猖獗,淡水和新鲜食物奇缺,人员损失严重,死亡数十人,活着的也浑身无力,甚至懒得赶跑爬在脚底下的老鼠,每逢海盗袭击,都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把他们赶走。1499年1月,船队终于再次来到了马林迪,和上次一样,他们又受到热情友好的招待。在此,船队作了调整,圣拉斐尔号破坏严重,达·伽马下令将它烧毁,其船员分配到其他两船上。以后的航程基本上一帆风顺,在佛得角附近遇风暴,船队被打散。比利号在船长凯尔奥指挥下,于1499年7月10日率先返回里斯本。旗舰于8月初抵首都,达·伽马为照看病重的哥哥保罗在亚速尔群岛上岸。后来,保罗死在岛上,达·伽马料理完保罗的丧事,于8月底赶回里斯本。
达·伽马的归来受到国王和举国上下的欢呼,他被当作英雄看待。葡王授予他“印度洋海军上将”的称号,并赠给大笔财产,年富力强的达·伽马可谓是名利双收,春风得意。然而,出发时的170多人只回来了55人,就在宫廷狂欢乱舞时,在海边简陋的房子里却传来阵阵痛苦的哭泣声,他们的儿子、丈夫现已永远沉睡在那遥远而不知名的海底。他们也是印度新航路的开辟者,但作为无名英雄却无法分享一点荣誉和财富,只有胜利者和幸存者是最幸福的,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而且还占有了本该属于死者的荣誉和财富,若是死者地下有灵,不知如何感想。据说船队带回来的宝石和香料转手出售后,获利是其成本的60多倍。难怪寻找印度新航路吸引着欧洲人这么大的兴趣。
达·伽马归国不久,为了巩固新发现的航路,并利用它谋取高额的商业利润,葡王又派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前往印度。舰队所带回的香料、宝石再次获得巨额利润,但葡萄牙水手在卡利卡特遭到了穆斯林的袭击,40多人被杀。
为了复仇,1502年初葡王曼努埃尔一世再次派达·伽马统辖一支混合舰队,远征印度。此行的目的已不再是纯粹的探险和做生意了,而是带有殖民掠夺的性质,不但要扫除沿途的任何反抗势力,而且还要打垮印度洋上的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的舰队,远征舰队由三部分组成:达·伽马亲率一支由10艘大船组成的主力舰队直扑印度;他叔父苏雷特指挥的分舰队担任截击阿拉伯海中阿拉伯船只的任务;另一支分舰队由他侄儿伊斯瓦指挥,停泊在印度西海岸,保护在那儿的葡萄牙人商站。
4日,达·伽马的舰队出发了,一路上耀武扬威,杀气腾腾。那些曾对葡萄牙人表示不友好的港口和城市纷纷遭到达·伽马的报复,或出赎金,或被炮击。到达马林迪后,达·伽马改变以往的航线,不直接穿过印度洋,而改为更靠近岸航行,10月初抵达印度西海岸,达。伽马一伙在这里犯下了令人指挥的罪行。10月11日,葡萄牙人在果阿附近的海面上捕获一艘驶往卡利卡特的阿拉伯商船,船上载有300多从麦加朝圣回来的穆斯林。达·伽马下令把船上财物抢劫一空,将船上的男女老少统统关到封闭的船舱里,然后放火焚船,绝大部分人被活活烧死,仅有20名男童免遭毒手,殖民者的凶残暴露无遗。许多年后,一名曾参与此事的水手回忆当时的惨象时还感到不寒而栗。10月30日,舰队抵卡利卡特港,当地王公看到这支可怕的舰队,吓得惊慌失措,立即派代表向达·伽马表示友好,并保证赔偿葡萄牙的一切损失,严惩袭击葡萄牙人的祸首,但傲慢的达·伽马蛮横地拒绝了这一请求。当天下午,达·伽马下令把38名上船送土产的印度渔民抓起来,倒挂在桅杆上,将他们活活吊死,然后,惨绝人寰地把他们的手、耳、鼻子和头一起砍下,装进舢板,抛入大海。王公派出的和谈代表也未逃脱厄运,他的双手、耳朵和鼻子被割下后,挂在其脖子上,被用舢板送到岸边。达·伽马觉得还不解恨,又下令炮轰卡利卡特,封锁其港,然后自己率部分舰只南下柯钦,与当地统治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503年2月29日,达·伽马率满载香料、黄金和宝石的船队踏上归途,10月11日抵里斯本。
达·伽马这次远征除带回大量财物之外,还与印度一些港口城市缔结了通商条约,为以后葡萄牙在印度建立商业据点和殖民地奠定了基础。葡王对他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给了他莫大的特权和荣誉,并封他为伯爵。嗣后,这位“印度洋海军上将”在环境优雅的埃武拉郊外别墅里养尊处优,过了近20年悠闲宁静的日子。
1524年,瓦斯科·达·伽马第三次出山,被国王若奥三世任命为葡属印度总督。这时的葡萄牙已在印度西海岸拥了果阿、柯钦、第乌等好几处殖民地,但由于殖民者的贪婪和腐败,更由于殖民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葡属印度据点摇摇欲坠。眼看葡萄牙苦心经营的“东方帝国”即将崩溃,此时此刻国王又想起了经验丰富、手段残忍的达·伽马,希望他能用铁的手腕挽救葡属印度的命运。
4月初,达·伽马再次率舰队远航印度。此番航行很顺利,但到达印度海岸北纬17度14分左右时,突然发生强烈的海底地震。顷刻间,平静的海面巨浪滔天。水手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凶兆吓呆了,然而老练的达·伽马却对他的船员们说:“伙计们,你们看,大海也在我们面前发抖了。”
9月中旬,舰队到达果阿,达·伽马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宣布自己为印度总督,集立法、行政和司法权于一身,并着手进行纪律整顿。他身体力行,自己首先拒绝依照惯例收取礼物。他深信,严格的纪律、严肃的执法和严厉的惩罚是能够整顿好殖民地秩序的。
刚上任几天,达·伽马就发现一些贵族军官私售军火给阿拉伯人,而且还发现前任总督严重的舞弊行为。达·伽马采取了坚决、毫不留情的措施,严惩了违法的军官,逮捕了前任总督,并将其押解回国。达·伽马的治理整顿很快就产生了效果,果阿的混乱秩序有了显著改变。但达·伽马已心劳日拙,病入膏肓。他头上的恶性肿瘤,在印度炎热气候的催化作用下,最终要了他的命。1524年12月24日,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柯钦去世,终年64岁。
严格地说,达·伽马是开辟了直达印度的航线,但发现印度在地球上存在的人绝不是这个达·伽马,就像哥伦布到达美洲一样。在他们之前,许多人先他们而到达了印度和美洲,但是,开辟美洲航线和印度航线的桂冠,仍然当之无愧地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是圆的,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不容置辩的真理。然而,在历史上,那世代生息、繁衍在地球上的人们对地球是圆是方,却争议了一千余年之久。尽管少数天文地理学家早就从理论上论证地球是圆的,但终究缺乏实践上的证据。直到16世纪初,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以其惊人的毅力,倡导并指挥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成功,才以人类自身的伟大实践证实了“地圆说”的正确性。他,就是费尔南多·麦哲伦。
王后侍童的梦想与遭遇
麦哲伦,1480年出身于葡萄牙北部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贵族门庭的孩子可以进入王宫,他10岁那年,与哥哥双双被送入王宫。1492年,由于他聪明出众,深受王后的宠爱,选为王后侍童。宫中优越的学习条件,使麦哲伦从小受到了正规教育。
当时,国王和王后喜欢各地游居,这种生活方式,也使少年麦哲伦得以饱览各地风光,增长了许多见识。
1496年,16岁的麦哲伦进入了国家航海事务厅工作。亨利亲王积极倡导远航,使葡萄牙的船队不断沿非洲海岸向南挺进。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直达印度的新航路,而成为英雄。麦哲伦耳濡目染,深受鼓舞,也一心想投入到东方寻金的航海探险中,以获取达·伽马那样的声誉和财富。他曾多次申请参加远征队,都未能如愿,他便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上。航海事务厅,就好比一所秘密的航海学校,他看到了远征队的许多秘密报告,学到了很多航行知识和当时最新的地理见解,对前往印度的新航路渐渐地熟悉起来,这成了他后来环球航行的知识基础。
1505年,25岁的麦哲伦终于获得了参加远征队的机会。他非常高兴,但他不知道,这也是他不幸的遭遇的开始。为了继续获得东方的财富,葡萄牙王室组织了规模庞大的远征印度的舰队,麦哲伦作为一名普通的水手,参加了这种血腥的殖民征服战争。
在征服印度的历次大型战役中,麦哲伦出生入死,为殖民统治者立下汗马功劳。由于多次受重伤,麦哲伦决定永远告别硝烟弥漫的印度。但天不作美,1510年春,船在离开印度海岸不远的巴社恩沙洲触礁沉没,无奈滞留印度。不久,他晋升为船长,又参加了征服印度果阿的战斗和马六甲的远征。在马六甲的作战中,麦哲伦搭救了法兰西科斯·谢兰的性命,二人成了莫逆之交。稍后,他又在马来群岛进行了一番游历。1513年,麦哲伦终于回到里斯本,他希望自己在东方遭受的苦难和不幸,能得到应有的报酬,尤其是看到里斯本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时,这种愿望更强烈了。
但8年的艰苦远征与拼搏,惟一使他自慰的是一个船长的职位和带回一个忠实的马来西亚奴仆。在里斯本,他并没得到国王的垂青,在一番热情款待后,得到一个在宫廷看门的职位。麦哲伦悲愤已极,在里斯本只呆两天,便回家乡去了。阔别8年,家乡依旧贫困,没有丝毫变化。人们对他的东方见闻不感兴趣,只关心眼前的日子。他两手空空,不仅没给家庭带来欢乐,反而多张嘴巴,增加了负担和困难。
出于贫困,他返回里斯本,不久又自愿参加了对摩洛哥的征战。在激烈的肉搏战中,再次受伤,左脚再也不能屈伸,终身成了瘸子。负伤后的麦哲伦,留在后方负责管理储藏品,却因失盗有监守自盗之嫌,又被迫回到里斯本。可又有人告发他是个逃兵,险些成为审判的对象。
1516年,跛脚的麦哲伦跪在国王面前,请求增加抚恤年金以解决经济困难,遭到了拒绝。36岁的麦哲伦,贫病交加,又受到如此的冷落,感到非常的屈辱和痛苦。
寻求新出路
麦哲伦准备怎样寻求新生活呢?那就是扬帆远航。
他想起老朋友谢兰,谢兰从摩鲁古群岛发来的信上说,那里是一个香料群岛,如果占领了它,就可成为百万富翁。现在为什么不筹划去那里呢?
麦哲伦具备率队远航的能力,在东方8年的海战生涯中,他学会了水手和战士在海洋和战场上应学的一切,具有掌舵、划船、运用指南针、投掷测深锤、辨别罗盘地图、准确使用航海仪器、操纵船帆和火炮、击剑、放枪等过硬本领。加上在航海事务厅工作期间,翻阅过机密的海岸图,了解驶向美洲、非洲、亚洲的航线,并清晰当时远航的动态等,这一切为他的远航奠定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麦哲伦也相信地圆说。他想,像哥伦布那样一直向西航行,然后在美洲找一条海峡穿越而过,就可能直接航行到香料群岛。问题是有没有这条海峡?它在什么地方?
麦哲伦掌握远航的动态,他想起了令欧洲人惊讶的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波亚的发现。那是1513年,巴尔波亚越过巴拿马海峡,从山顶上望见西面有一片汪洋,称为“大南海”(即后来的太平洋)。人们才弄清哥伦布发现的是美洲新大陆,哥伦布未能到达印度,原来是美洲大陆把大西洋和“大南海”隔开了。
麦哲伦根据自己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掌握的有关“新大陆”的最新发现动态,确信沟通大西洋和“大南海”海峡的存在。并且认为要到香料群岛,向西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线,要比向东沿着达·伽马开辟的航线更合理。因此,一条环球航行计划在麦哲伦的脑海里产生了,寻找这条海上通道成了他矢志不移的目标。
远航的准备与敌人的阴谋
计划拟定好了,如何实施呢?身无分文的麦哲伦,惟一的办法便是要争取王室的支持。
尽管麦哲伦遭到过葡萄牙国王的奚落,但为了实现宏伟计划,他不得不走这条路。不利的是,国王正满足于达·伽马开辟的新航路不断从印度掠来财富和取得更多的殖民地,而对这种新计划的航行结果所能带来的好处信心不足。再说,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争夺殖民地,已于1494年签订了一条条约,规定了一条“教皇子午线”,线以东为葡萄牙势力范围,线以西为西班牙控制。这样,全部非洲和亚洲在葡萄牙势力范围内,有辽阔的土地可掠夺,不必向西航行,引起争端。因此,他的西航计划遭到国王的拒绝。
绝望中的麦哲伦认为,他不会从葡萄牙获得任何支持,便愤然带着西航计划,希望在西班牙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时的西班牙,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加强与葡萄牙争霸海洋的实力地位,急需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继续寻找西航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因为,西班牙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亚洲东部地区,特别是摩鲁古群岛,依据“教皇子午线”的规定,应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对此西班牙国王极为关注。但为了避免与葡萄牙的争端,向西航行是惟一的办法。因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也纷纷派远征船队试图绕过“新大陆”,登上那梦寐以求的香料群岛。然而,一次次都失败了。广袤的大陆像一堵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横躺在远航者的面前,使他们乘兴而去,失望而归。
正在这时,麦哲伦在他岳父的帮助下,很快于1518年3月18日觐见了国王。麦哲伦向国王呈献了标有自己所拟定航线的十分详尽的彩色地球仪,并认为香料群岛应属于西班牙。由于他的计划与当时西班牙的国策不谋而合,国王极为赞赏,当即批准了他的计划,答应为他装备一支远航舰队。
麦哲伦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计划能如此顺利地被西班牙国王采纳,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他也同样没有想到,一场破坏性的阴谋也将开始了,这给他后来的航行带来了很多麻烦。
就在国王同意麦哲伦西航计划之际,突然,葡萄牙的一位极富有的福格尔家族的代理人德亚罗,带着几袋金币和近年来葡萄牙海外发现的秘密文件星夜赶来,说和国王闹翻了,并代表福格尔家族答应供给西班牙大批补助金,目的是推荐一位葡萄牙流亡海员哥米什担任远航队的指挥官。
德亚罗的建议使西班牙国王很为难,于是,德亚罗做出让步,支持麦哲伦的计划,但坚持要哥米什充当旗舰上的主舵手。对此国王欣然同意。
1518年3月22日,由西班牙国王、德亚罗和麦哲伦三方签署了远航协定:麦哲伦向西航行到达摩鲁古群岛;若航行成功,授予麦哲伦及其后代担任新发现的一切地区与岛屿的总督职务;新发现地区内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归麦哲伦所有;政府准备5艘船和船员,以及两年用的粮食。
麦哲伦被任命为远征队的司令。出航的准备工作历时18个月,这主要是葡萄牙国王和外交官从中干扰的结果。得到密令的葡萄牙外交官向西班牙国王示意:麦哲伦不忠于自己的祖国,也不会忠于其他国家。这致使西班牙国王起了疑心,先限制了拨给他的人数,后又派官员监视他的行为。与此同时,外交官私下劝麦哲伦,大讲西航的危险,让他放弃计划。麦哲伦态度坚定地说:“我不需别人的劝告,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外交官见劝说不成,便卑鄙地进行暗中破坏。他用大量金钱贿赂各处,使船上装有许多发霉的面粉、糖和发臭的咸牛肉,又唆使西班牙贸易局的人为麦哲伦收购破旧不堪的5艘船。他仔细看过后,觉得用这5只“漂浮的棺材”去远航,肯定是会喂鲨鱼的。他还嫌不够,千方百计派奸细混入远航队伍,伺机进行破坏,甚至叛乱。那个哥米什,就是一个密探。
这些阴谋活动,麦哲伦一点也不知道。1519年8月,一切准备就绪。船队由5只船组成:“特利尼达”号(麦哲伦的旗舰)、“圣安东尼奥”号、“康塞普尼翁”号、“维多利亚”号、“圣地亚哥”号,都是破旧船只,麦哲伦把它们改造得能经得起这次远航的考验。招募船员也费了很大的周折。一些高傲的西班牙船员不愿在外籍司令领导下工作;一些职业海员也不敢参加这为期两年的远航。麦哲伦煞费苦心终于招齐了250人,其中,大部分是西班牙人,也有葡萄牙水手和意大利、法国、德国、希腊、马来西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员。这支混杂的队伍使麦哲伦遇到了许多麻烦。
启航前,麦哲伦回到了塞维利亚,拥抱了他心爱的正怀身孕的妻子和宝贝儿子,便匆匆离去,谁知这竟然是一场永别。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兴致勃勃地登上旗舰,升起了指挥旗。在一片欢呼声中,船队驶出桑卢卡尔港,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远航。
发现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船队离港后,向南直奔加那利群岛,在那里补充了淡水和供应品。正待启航时,忽见一只轻帆驶来,说要面见麦哲伦。原来,那些葡萄牙奸细的家属泄露了在航行中进行破坏,甚至杀死麦哲伦的消息,他的岳父得知后立刻派人送信,提醒他随时提高警惕,严防手下的船长捣乱。信中提到几个奸细的名字,特别提到“圣安东尼奥”号船长卡尔塔海纳。看了来信,麦哲伦大惊失色,但马上又镇静下来,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10月3日,船队离岛继续沿非洲海岸南行。为了把这个人员复杂的船队熔炼成纪律严明的适于远航的集体,麦哲伦命令各船白天看他的船旗,夜晚看他的船灯,紧随航行。每天日落时各船长须向旗舰靠拢,向其欢呼致意。为此,麦哲伦坚持每天晚上在船尾甲板上点一把火把,作为“信号灯”。还制定了信号灯语言:挂两盏灯,表明在改变航向;挂三盏灯,意味着减帆;挂四盏灯,是必须落下所有的帆……这种命令和服从关系,自然使其他船长的权限受到了挑战。
然而,以“圣安东尼奥”号船长卡尔塔海纳为首的一伙奸细,无视麦哲伦的领导,伺机生事。船队绕过塞拉利昂后,遇上了逆风恶浪,同时鲨鱼也跟随不舍,接着又是1个月的暴风骤雨,整个船队处于惊涛骇浪之中,随时都有危险发生的可能。险情过去,船队进入了赤道无风带,船只裹足不前,加之酷热的天气,船员中开始出现怨言。卡尔塔海纳趁机借事挑衅,麦哲伦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立即扣押了他,并撤消其船长的职务,交给“维多利亚”号船长缅多萨看管,任命经验丰富的西班牙水手麦斯基塔为船长。
反对派的气焰暂时被压下去了,船队顺利行进。1月29日,渡过大西洋,到达南美的巴西海岸。他们在里约热内卢湾过了两周田元诗般的陆地生活,补充了淡水和供应品,修理了船体和船帆。
12月26日,船队依依不舍地离开里约热内卢湾南行,去寻找那渴望已久的海峡。两星期后,他们发现了一条很宽的向西去的水道,它正好处于地图上标示的这个海峡可能存在的地方。但这条水道越弯越窄,很快成了一条河流,即今天的拉普拉塔河。大失所望的麦哲伦认定这是地图画错了,这个海峡一定在更南的地方,可能在南方大陆的冰冻地区。
许多船员由于失望而要求返航,麦哲伦却坚决不后退。船队继续迎接险恶的风浪和阵阵冰雹驶向南半球,准备在那里度过秋天和冬天。麦哲伦每一觉只能睡上一两个小时,像其他船员一样,一连几个星期吃不上一顿热饭。3月底,麦哲伦出于对船员们的同情,决定上岸过冬,船队驶进了阿根廷南端的一个当今称为圣胡利安的海港。6个月来,他们劈恶浪,斗风雨,仍未找到海峡,换来的惟有恶劣的气候,灰色的山崖和寒冷,荒凉的海滩。这里既没有植物,也没有野兽,麦哲伦不得不下令减少每日口粮,节约食品。这一切不利的条件,使船员们的情绪普遍低落。
船队中的反对派,利用船员的低落情绪,趁机要求恢复粮食定量,或调转船头返航,或返回温暖的拉普拉塔河过冬。所有的要求都被麦哲伦严词拒绝,并坚定地宣布:除非死亡,不然他就要履行誓言,按国王的命令,一直航行到找着一定存在的海峡为止。于是,一次蓄谋已久、欲置麦哲伦于死地的哗变终于爆发了。为首的还是卡尔塔海纳,他于4月1日晚控制了3只船,想冲出海港,返回西班牙。
转眼间,麦哲伦献身了多年的事业,有可能付诸东流。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麦哲伦镇定自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地平息了这次叛乱,夺回了对整个船队的控制权,紧张的气氛很快就过去了。麦哲伦立即实施了军法审判,处以凯萨达首恶分子极刑,砍头肢节4块挂到港口4个显眼的地方示众。卡尔塔海纳和一个闹事的牧师被永远放逐在这个荒凉的海湾。同时,赦免了应判死刑的40多人,以保证日后航行的顺利进行。由于麦哲伦的宽恕,这些人感恩戴德,后来忠实追随麦哲伦,患难与共。叛乱平息了,麦哲伦的远航探险事业没有半途而废,这一切均归功于麦哲伦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的本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漫长、阴暗的严冬还未过去,麦哲伦便命令“圣地亚哥”号向前航行考察沿岸一带。不幸的是,这只船在一次风暴中沉没,好在只有一人淹死,幸存的37人在干旱贫瘠的风蚀草原上流浪4天后获救。他们向麦哲伦报告说发现了一个更好的海港。于是8月底,剩下的4只船驶向新港,在那一直呆到10月18日。
这时南半球的春天即将来临,麦哲伦急不可待地又开始去寻找这难以捉摸的海峡。3天后,船队驶进一个宽阔的海湾,这里潮水很大,且不见有淡水。麦哲伦命令“圣安东尼奥”号和“康塞普尼翁”号先行侦察。他们在忽宽忽窄、曲折迂回的水上迷宫中探航了100多英里,断定已不再是一个河口后,高兴地调转船头,向麦哲伦报告。顷刻间,船队沸腾了,船员们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于是,整个船队扬帆航行在两岸高山之间。
穿过“海峡”的航行是艰难的,不仅航道狭窄,而且水流湍急,浅滩、沙滩、峡湾、汊流比比皆是,忽左忽右,时时有覆船的危险。麦哲伦运用熟练的航海技术,指挥船队小心翼翼地迂回前进,勘测海峡,缓慢前进。岸上人迹罕见,稍后才见南岸篝火通明,故称“火地岛”。
此处,有一明显的分汊流,麦哲伦派最大的一只船“圣安东尼奥”号去考察海峡南岸,其余船只靠北岸航行。约定5天后在沙丁鱼河口会合。接着,麦哲伦派部分船员乘小艇前去寻找海口。3天后,船员们高兴地回来喊着:“我们找到了!”喜讯传开,船员们个个欣喜若狂。素来坚强、谨慎、沉默寡言的麦哲伦也禁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
但当4只船到了会合的时候,“圣安东尼奥”号却无影无踪。船队进行了3个星期徒劳的等待和寻找,仍杳无音信。原来,这只船上的那位葡萄牙流亡海员哥米什趁探航之机,夺占了装载船队大部分库存食品,叛逃回了西班牙。这对麦哲伦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更卑鄙的是,哥米什回国后,造谣中伤,恶意攻击麦哲伦,致使麦哲伦的岳父、妻子受尽折磨并监禁。可怜的麦哲伦之妻在他远航征途中便含冤九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也相继离开人世。
1520年11月22日,剩下的3只船驶离沙丁鱼河口,继续穿行海峡。历尽千难万险,终于11月28日,冲出了这条长达310英里的海峡,驶进了渺无边涯的“大南海”。从此,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欧洲人花了20多年寻找的海峡已经找到了,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在西边,在地平线的后面,就应是那物产丰富的香料群岛、日本、中国和印度。
为纪念麦哲伦的功绩,人们把他所发现的海峡称为“麦哲伦海峡”。这一发现使世界航海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环球航行成功的基石。
环球航行的成功
1520年11月28日,船队驶出海峡朝西北方向行进,越过赤道转而向西。说来也怪,3个多月的航行,竟然没有遇到一次大风大浪,海面平静极了。船员们都说,这真是一个太平之洋啊!从此,“太平洋”的名字便为后人沿用至今。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也有风浪,只是麦哲伦航行的路线在那个时候没有风浪罢了。
在15世纪之前,在欧洲人的地理概念中根本没有太平洋的位置。那些相信地圆说的人们,也无不认为大西洋彼岸是亚洲大陆,这也正是哥伦布至死不悔的知识背景。直到巴尔波亚发现“大南海”,西方人才知道这片水域,但它究竟有多大,还是个谜。麦哲伦事先心中也没有数,因此,他的估计也是错误的。他把香料群岛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距离拉长了一倍,而相对低估了太平洋的宽度。实际上,这片辽阔的水域占据了地球面积的整整三分之一还多,是一个比大西洋更加浩瀚的大洋。
船队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航行,虽然一路上风平浪静,减免了不少痛苦,但饥饿成了航行中更大的威胁。由于对航程估计不足,导致事先准备不充分,粮食、淡水严重缺乏,坏血病流行,使船队遭受了一场难以忍受的巨大灾难。难怪有人说,麦哲伦横渡太平洋,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忍耐上的功绩。
起初,还有面包干充饥,尽管它已发霉,长了蛆虫,又掺杂着老鼠尿的臭味,但无论如何可维持生命;淡水已变质发臭,但总还能供给人身体一点水分。后来连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总不能就这样饿死!有人说,牛皮可吃,这个建议给人们带点希望。他们把帆索上的包皮撕下来,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后煮着吃,才勉强解决了濒于饿死的危险;偶尔在船舱里捉到几只老鼠算是高级食品了。长期缺乏新鲜食物,坏血病蔓延,至少夺去了19人的生命。
面对茫茫大洋,何处是尽头?有人不得不建议返航。但麦哲伦坚定地说:“就算船上的牛皮全吃光了,我们还是要前进。”作为船队总指挥,他毫无怨言,永不消沉。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跛着脚,拖着疲倦的身躯探视一个个从昨夜幸存下来的病人。
1521年3月5日,船队几乎陷于绝境。船上没有一点可供吃的东西了,甲板上惟有并排躺着的身体极度虚弱的水手。多少希望、期待,都将化为泡影。但无论怎样,船队仍然在前进。少数几个强壮的水手,在坚持值班、瞭望。就在第二天早上,瞭望人员突然发出震耳的喊声:“陆地!陆地!”人们满怀希望地向前驶去,不久,就看清了这是个有人居住的岛屿,而且还不止一个,是群岛。原来,这里是菲律宾群岛,这里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他们先登上的是关岛。
过着原始生活的岛民,对突然来到的3艘大船很觉新奇,纷纷跑来观看。他们把许多食物送给这些不速之客,自然也随意拿走他们觉得新奇的东西。这激起了麦哲伦一行的掠夺性,他们用武力洗劫了村庄,并付之一炬。几天后,他们又在另一岛上获取了更多的食物。船员们的身体逐渐康复,可以继续西行了。
突然有一天,当船队在这里的一个海岛停泊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麦哲伦的注意:他的那个马来西亚奴仆,竟能和这里的居民交谈!麦哲伦恍然大悟。原来,他已来到了东方讲马来语的世界了,实际上已成功地环绕地球一周了。8年前即1513年,他离开了东印度群岛,越离越远,而今他又正在向它靠近。
已经到达东方,这激起了麦哲伦的传教热情。因此,他没有立即去摩鲁古群岛完成这最后一段航程,而在一个叫宿务岛的岸边临时设立了圣坛,由他的奴仆当翻译,向岛民讲道。麦哲伦的讲道颇能打动人心,不到一个星期,就有几十个头人和数百个平民要求洗礼入教,连宿务的酋长也来了。麦哲伦与这位酋长结成了“神圣同盟”,从而确立了西班牙在菲律宾群岛上的权威。
当时,只有马克坦小岛上的酋长不服教化。麦哲伦冒失地带领50来个船员,乘3只小艇前去小岛,企图以势压人,结果遭到顽强反抗。船员们纷纷逃回小艇,跛着脚压阵的麦哲伦腿上中箭,脸部又被刺伤,正欲拔刀回击,可因右臂受伤只能拔出一半,便被印第安人刺死。
麦哲伦一死,船员们与宿务岛上的土著人关系急剧恶化。5月1日,宿务岛的酋长假意请17名船员赴宴,席中大部分船员被杀害。
那些未赴宴的幸存者见势不妙,立刻解缆启程。现在只剩下113人,难以应付3只船的工作,况且“康塞普尼翁”号已损坏,便烧了它,驾着两艘船去寻找香料群岛了。
由于失去了麦哲伦的指挥,两只船漫无目的地在菲律宾水域漂泊了6个月,后来,遇到当地两只小船,才打听到摩鲁古群岛的位置。
11月8日,船队来到了提多尔岛。当船员们得知这就是朝夕盼望的香料群岛中的一个岛屿时,个个兴奋已极,齐谢上帝,鸣炮庆贺。至此,历尽艰难险阻,耗时25个月,梦寐以求的香料群岛终于呈现在眼前。
多么富饶的岛屿,这里郁郁葱葱,到处都有丁香树,各种香料应有尽有——丁香、肉豆蔻、肉桂、胡椒、生姜、香石竹等。他们迫不及待地抢购各种香料,甚至用衣物、礼炮、皮带等去交换宝物。超负荷的装船,使旗舰未启船便开始裂缝。一切应急措施都无济于事,不得已留下来修理。后来,这只船为葡萄牙所夺,全体船员成了俘虏,不少人被折磨而死,只有少数人受尽磨难后回到了西班牙。
“维多利亚”号在德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12月朝西南方向驶入印度洋,踏上归国的征途。
由于已进入葡萄牙势力范围,为避免葡萄牙人的迫害,1522年1月26日,“维多利亚”号在帝汶岛再次储备了粮食和淡水,取向西南,远离海岸,横渡印度洋。于是又一次艰难的不停靠航行开始了。他们忍饥受冻,在逆风、严寒中行进,好不容易绕过狂怒的好望角,颠簸驶进了南大西洋。由于风暴常常袭击,航行十分缓慢。不久,饥饿、坏血病又一次夺去了21人的生命。无奈,卡诺不得不挥船驶进葡属佛得角群岛,但淡水、粮食尚未补齐,便被葡当局发现,只好丢下被捕去的12名船员,余下的18人急忙扭头驶往海上,才幸免于难。
1522年9月6日,这18名极度衰弱的人,总算回到了西班牙。8日,在凯旋的礼炮声中,“维多利亚”号驶进塞维利亚港停泊。这时离出发已有3年了,首次从东向西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结束了。
岸上的人群惊讶地看着这18名幸存着蹒跚地走下舷梯。他们没有忘记这次远航的总指挥麦哲伦,第二天,他们拖着疲倦的身子,点着蜡烛,赤脚走向教堂,祭奠了麦哲伦。
麦哲伦的功与过
麦哲伦是个实干家,他以亲身的环球航行实践,向全世界宣告:地球是圆的。“地圆说”的证实,推动了人类科学思想和航海文明的进步,扩大了人类的地理知识视野,引起了一场地理学革命。它证明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是海域,而非陆地,世界的海洋是一个统一体,从海洋上可以环航地球的真理。从此,自然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科学。
尽管西班牙国王查理认为卡诺是第一个绕地球航行的人,并赐给他一枚罗德骑士团勋章。但事实上,这个荣誉无疑应属于麦哲伦。正如自始至终担任这次环航记录的比加费塔评价的:“他(麦哲伦)的天才的最好证明,就是他比谁都早地环航了地球。”
当然,麦哲伦与同时代的哥伦布、达·伽马一样,也充当了殖民主义的开路先锋,作为残暴的殖民主义者,不光彩地结束了一生。
但是,麦哲伦那勇于探险、敢于献身于挚爱的事业中的顽强毅力,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克服各种困难去攀登科学的高峰。他为世界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