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建导弹部队

  • 李际泰副司令员表情严肃地通知后,没做任何解释,只是随手交给他一份11人的名单。
  • 11月的北京,已是秋末冬初的季节。学校因早已停办,院区无人清扫,落叶满地,显得有点儿荒凉冷清。
  • 人们只好用笨办法,即用8号铁丝和粗麻绳把二级火箭的包装壳像捆螃蟹一样捆了起来,总算把它固定在了平板拖车上。

聂荣臻赴苏联采购导弹

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召开专门会议,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具体领导弹道导弹的研发工作。

8月,中国政府做出了从苏联引进导弹技术的决定。

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7年7月20日,苏联政府答复,同意中国政府的要求,请中国派代表团去苏联谈判。

1957年9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与宋任穷率领了一个庞大的国防工业代表团赴苏联访问,采购我军急需的武器装备。

经过与苏方多次艰辛的谈判,于1957年10月15日达成协议:苏联同意向中国销售萨姆-Ⅱ型地对空导弹兵器,第一批先提供5套兵器,36发导弹。5套兵器的用途分别是:3套用于装备作战部队,1套用于科研,1套用于训练。

在地空导弹方面,苏联援助中国盖德莱式,代号SA-2,北约称之为萨姆-Ⅱ型地空导弹兵器。苏方将派专家组来中国帮助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并派一个萨姆-Ⅱ型建制营的官兵前来直接协助中国空军建立第一支导弹部队。

新中国建国以来,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反复使用RB-57A侦察机,袭扰大陆,轰炸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给新中国的恢复造成困难。

当时,能对付2万米以上的高空侦察机最好的武器就是地对空导弹,但中国没有。

这种侦察机飞行高度为1.5万米左右,最大时速约1000公里,续航时间7至8小时。这种飞机,在我解放军歼击机的打击范围之内于1958年2月18日被我海军航空兵击落1架后,再未使用。同年3月12日,美国飞行员驾驶U-2飞机入侵我内地,遭到中国政府的多次抗议,美国遂将两架更为先进的RB-57D侦察机交给国民党空军,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大陆进行侦察活动。

当时,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用的米格-19歼击机实用升高为1.75万米,而RB-57D型飞机升高为1.8万米以上,装有4部航空摄像机,在1.85万米高空拍照,可摄取1000公里长、70公里宽地幅内的地面目标。1959年1月至3月,这种飞机在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贵州、四川、河南、山东等13省市飞行侦察10架次,我歼-5、米格-19歼击机起飞拦截109批202架次。其中106架次飞行员发现了目标,只因RB-57D飞得太高,我机火力够不上而无法攻击。

国民党侦察飞机如此肆无忌惮,在内地碧蓝的领空上如此随意飞行,实在激怒了空军领导和部队官兵。他们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技术革新,拆掉我军飞机上的一些设备,减轻飞机重量,以提高歼击机升限高度。但经反复试飞,还是不能达到RB-57D飞机的飞行高度。

为了保卫领空,人民空军防空兵对国民党空军进行坚决反击,先后击落多架国民党空军轰炸机、战斗机和侦察机。国民党空军吃亏后,摄于我军防空兵的威力,不再实施大规模轰炸,改为高空侦察或地空侦察,获取大陆情报。

建国初期,我国防空力量比较薄弱,基本上有空无防,虽然给敌人不同程度打击,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敌机袭扰,主要还是防空兵器落后问题。

在聂荣臻访问苏联前,杨成武副总参谋长曾经率团参观苏联在远东军区组织的军事演习。在演习中,杨成武被一种新式的防空武器吸引住了,它就是当时苏联防空军装备的最先进的萨姆-Ⅱ型地对空导弹。

萨姆-Ⅱ型地对空导弹是一种用雷达控制的制导导弹,是击毁空中飞行目标的先进兵器。可以击毁2.4万米以下的目标。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飞机能飞到这种高度。在无干扰的情况下,敌机只要飞进它的发射空域,用三发导弹打一架飞机,命中概率为98%。这种导弹是打击空中目标,尤其是高空目标的有效武器,也是对付当时在中国大陆上空进行高空侦察的RB-57D和U-2飞机的有效防空武器。

杨成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防空军的首任司令员,也是新中国防空军的奠基人之一。这位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吃够了敌人空袭苦头的将军,深知对空作战的重要性,对我军防空兵种的建设极为重视。从苏联归来,他便积极力主引进这种新型的防空武器,尽快组建中国的地空导弹部队,以打击敌人对我大陆的高空侦察。

杨成武的建议得到中央军委的同意,于是,聂荣臻到苏联采购了5套地空导弹,为创立我军地空导弹部队创造了条件。

组建地空导弹第一营

1957年9月,分管武器装备的聂荣臻率代表团赴莫斯科,同以别尔乌辛为首的苏联代表团谈判,历时35天,于10月15日双方达成协议。按照协议,苏联除了在火箭和航空等新技术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外,同时,苏方将派专家组来中国帮助组建地空导弹部队。

1958年,中国空军着手组建地空导弹部队。由空军副司令员成钧全面负责,探照灯部队指挥部主任张伯华具体筹划。

很快,一件件调令飞向全国各地的雷达部队、飞行部队、高射炮部队、探照灯部队和防化兵部队。

中央军委首先在全空军范围内挑选干部战士,在北京的清河镇高级防空学校,也就是现在的空军司令部科研大院,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

10月8日,这个营的各级指战员,精神抖擞地站在防空学校小礼堂里,聆听着出席典礼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讲话。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在成立大会上宣布:

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第一营正式成立。

你们这些人是经过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才决定调来的,你们是空军的“宝贝”,也是地空导弹兵的种子。希望你们尽快地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担负起保卫祖国领空的重任。

现在,我们的防空力量正在走向完备。在低空,有高射炮兵;中空,有歼击机航空兵;高空,有你们的地空导弹。

先要老老实实尽快地把苏联老大哥部队的尖端技术学过来,以后再消化、发展!

还有,要绝对保密!连你们的父亲母亲老婆孩子都不能告诉!

说完,刘亚楼把手臂一挥,立刻赢来满礼堂的掌声。

12月26日,北京军区空军在北京大兴县高米店组建二营,营长岳振华,政委许甫,参谋长张治国。

1959年1月18日,南京军区空军在江苏省徐州组建三营,营长杜先照,政委尼特,参谋长汪林。

按照军委部署,地空导弹部队组建时,所有干部一律高职低配,团长、政委调来当营长、政委;营长、教导员调来当连长、指导员;连长调来当排长。

尽管如此,干部战士们对此毫无怨言,纷纷表示,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虽然是高职低配,但只要是党和人民信任,革命工作需要,就没有怨言,这是自己的光荣和自豪。

一个多月后,即11月19日,一营营长张建华等21人,前往祖国东北的满洲里。

1958年11月23日,是寒冷北国的一个的夜晚,严寒笼罩着行人稀少的满洲里火车站,因天寒地冻,连站台上的灯光也显得稀稀拉拉,明灭不定。三三两两的便衣警察像没有事儿的闲人一样到处转悠,而他们的眼睛却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

身着皮衣棉帽、脸上有些麻点、身材不高的张建华,带着他那同样装束的20来位同伴,跺着脚,哈着气,不时地望着苏联的方向,期待着那辆特殊的国际列车从那里开来。

他们身边不远处,还站着两个人。一个是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导弹研究院教导大队大队长、中校孙式性,身材瘦高。另一位是苏联国防部驻中国国防部代表卢任斯基中将,身材高大。他俩虽然在不停地说话,而他们的眼睛都忍不住要向苏联的方向扫视。

一列国际专列终于喘着粗气,从远处呼啸而来,在停放有不少货物列车的地方停了下来。

人们向喷着粗气的专列涌去。

专列的一节闷罐车车门打开了,苏联防空军某营营长斯寥斯基、技术副营长库兹明、政治副营长盖堡姆,都从车上跳了下来。

拥抱,握手,问候。

张建华做完这些必须该做的一套礼仪之后,他的眼睛立即盯住专列后部紧靠闷罐车的一节又一节很长的平板车,在那上面捆绑着用褐色帆布紧裹着的地空导弹萨姆-Ⅱ型。

“这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的飞弹啊!”张建华根据帆布凸凹不平的形状,想象着导弹的模样。

组建地空导弹第二营

1958年11月下旬,北京军区空军高射炮兵第五一一团团长岳振华,到北京参加北京军区空军四级干部会议。会议还没开完,军区空军的李际泰副司令员找到岳振华,通知他:空军决定调他去担任高射炮兵独立第二营的营长。副司令员表情严肃地通知后,没做任何解释,李际泰只是随手交给他一份11个人的名单。

名单上写着:二营营长原高炮团团长岳振华,,二营政治委员原飞行团副政委许甫,二营副营长原探照灯团副团长王建初,二营参谋长原雷达团参谋长张治国,二营政治处主任原高射炮团政治处主任李奎,还有3个连的连长、指导员6人的姓名。

岳振华看完了名单,李际泰又说:“你现在就算到职了,不用回团交代工作,立即带领除许甫以外的9个人,去长辛店跟随地空导弹第一营学习。部队组建工作由政委许甫同志负责,由军区空军向他交代任务,组建地点是高米店军士学校。”

岳振华原是在北京军区空军高炮团长中最优秀的团长,年仅32岁,高高的个子,魁梧精干,是个老高射炮兵,是保卫北京的老防空卫士。

1952年4月,岳振华任团副参谋长,随团赴朝作战,率领部队在朝鲜西部的定州、郭山、宣川一带,与美国飞机作战,用落后的76.2毫米高射炮击落了敌战斗轰炸机,击伤过美国的B-29重型轰炸机,取得了与美国空军作战的实战经验。

1955年任副团长兼参谋长时,五一一团的装备由老式的76.2毫米和37毫米的高射炮,改装为半自动化武器装备,连队武器为火控雷达控制瞄准,半自动化装填发射炮弹的100毫米高射炮,成为全军装备最先进的一个高射炮团。不久,岳振华就任该团团长职务。

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岳振华就带领着名单上的9名干部到了北京西南郊的长辛店,随地空导弹第一营学习。

同时,新任政委许甫来到高米店营房,放下行李就围着营区转了起来。

11月的北京,已是秋末冬初的季节。学校因早已停办,院区无人清扫,落叶满地,显得有点儿荒凉冷清。

调到二营的干部战士陆陆续续前来报到,许甫热情地接待报到的每一个干部战士。他对大家说:“我们二营是一个新的大家庭,我们的干部战士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为创建新中国的地空导弹部队走到一起来的,大家一定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先来的同志,要为后来的战友打扫好房间、准备床铺、铺好草垫、做好防煤气中毒的通风口、安装上取暖火炉、生好火。使战友们一踏进我们二营这个大家庭,就能感受到温暖。”

许甫每次讲话,话语里总少不了“大家庭”3个字,没过多长时间,许甫就得了一个“大家庭的政委”的尊称。

二营组建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干部调动时,各级领导对调到二营的干部谈话都非常简单。革命工作需要,组织决定调你到一个新的单位去工作,至于是什么单位,干什么工作,你也不用问,我们也不知道。新单位分配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绝不征求你有没有意见,谈完了话就叫你到新单位报到。

技术保障连加注排的排长吴桂华,原是航空兵师的一名防化参谋,年龄不大,却是个1945年入伍的老兵,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人也很朴实,性格开朗耿直,有什么心事都写在脸上。

调动时,吴桂华被告知,自己将被调到新组建的二营技术保障连当排长,他眸子里立刻流露出了大惑不解的眼神。心想:我是师的防化参谋,又没犯错误,怎么调我来当排长?

一直坐在旁边的干部部张文盛处长从吴桂华的脸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这个排长,不同于别的排长,是个大排长,连级。是调查了你的祖宗三代之后才选来的,别人想当还当不上呢。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党对你的信任。”

听了张处长的一席话,小伙子心里明白了很多,高高兴兴地来到二营报了到。

二营调动干部不仅神秘,而且极其严格。调到地空导弹部队的干部战士,一律都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政治审查。按空军刘亚楼司令员的话说,都是审查了祖宗三代后挑来的。审查不合格,就要重新选调。

经过神秘、严格的审查工作,被选调的干部都到齐了。大家一见面就开始互相打听新部队的性质、任务、什么装备,但问来问去,谁也说不出个究竟来。大家心里都揣着个闷葫芦,等着营首长打开。

营长岳振华也觉得,干部战士既然都到位了,该向大家揭开盖子了。

一个星期天,岳振华对大家说:“这些日子,大家在政委的领导下,组建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大家也很辛苦。我们几个参加学习的同志很早就想回来看看同志们,但学习紧张,不准请假,只好抽个星期天来看望大家。”

“我们营是地空导弹独立第二营。地空导弹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空武器,属于高、精、尖技术。党和人民把这么先进的兵器交给我们,让我们用来保卫首都北京,保卫党中央、毛主席,这是对我们的最大信任,也是我们营的最大光荣!”

“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美帝国主义和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对中国大陆的空中战略侦察,正在由低空向高空发展。我们要掌握的兵器,是中央军委为打击敌人的高空侦察而准备的,所以一定会有我们杀敌立功的机会!”

“我们大家是地空导弹第二营的第一代人,第一代人是创业的一代,创业艰难,创业就要吃苦,因此我们也是吃苦的一代。二营的基础靠我们大家来打,二营的荣誉靠我们大家来创造!”

“再过两三个月,我们营就要到长辛店接受新装备的训练了。在组建期间,也就是说在接受新装备的训练之前,我们要做好两件事:一件是要把从苏联运来的新兵器安全顺利地接回来,送入库房保管好。一件是我们自己先组织起来,学习新兵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要学电工学、无线电学、无线电制导原理、火箭发动机原理、空气动力学等等。迎接新装备训练任务的到来!”

岳振华说得大家心里激动万分,原来,自己将掌握起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啊!

12月26日,地空导弹二营在高米店举行了成立大会,宣布高射炮兵独立第二营正式成立。营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技术处4个部门;1个指挥排、1个警卫排和1个目标指示雷达站;下辖3个连队,1个制导雷达连,1个发射连,1个技术保障连。

萨姆-Ⅱ型导弹运抵营区

1958年底,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运载导弹的列车驶入北京南苑机场的铁路运输专用线,官兵们盼望已久的萨姆-Ⅱ型导弹从苏联来到了北京。

这种导弹孕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真正诞生却在大战之后。1941年,纳粹德国已开始研制地空导弹,到大战末期已有了“莱茵女儿”、“蝴蝶”、“瀑布”等几种尚未使用的型号。打败德国之后,美国、英国和苏联对德国的导弹人才和技术展开了争夺,美国制造出了波马克A、奈基-1导弹。英国制造出了警犬-1、雷鸟-1导弹。苏联在“瀑布”基础上制造出了萨姆-Ⅰ、萨姆-Ⅱ型导弹。

如今,中国地空导弹部队终于获得了先进的萨姆-Ⅱ型导弹。

为做好装备接收工作,二营在成立大会后便投入到接收新装备的工作中。因为接装训练还没有开始,所以官兵们还不会使用,只能把导弹存起来。

营地里最大的房间,原士官学校的大教室被改造成了临时仓库。为防止敌特可能的照相侦察,仓库的窗户一律用木板条封死,挂上外黑里红的双层窗帘。把仓库区划为禁区,禁区以内,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准进入。

车站上,灯光闪烁,人头攒动,穿着军装的军人和穿着制服的铁道工人不停地穿梭着,忙碌着,很快,装备从车皮上,像抱孩子一样被轻轻地放平板汽车上,等待运走。就在这时,一个新问题出现了。

从南苑将装备运回高米店,安全是命根子,怎么样把装备毫发无损地运回营地呢?

经过对运输路线的察看分析,大家认为,最大的不安全因素有两个:

一个是司机没有开过这种又重又长的特种兵器车,缺乏驾驶这种车子的经验,道路又非常窄,弯曲率不够,怕在运输途中转弯时,因兵器车过长,司机把握不住分寸,将后轮掉在路沟里翻车,或是被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撞坏。

第二个就是怕遭受敌特的破坏。

对于第一个不安全因素,二营对司机逐个摸底考核,挑选出驾驶技术最可靠的司机开车,并且,在行驶道路的十字路口和拐弯处,均设干部战士指挥车辆慢速通过。

为防止被行驶在道路上的车辆撞坏,动员了当地交通警察部门,在兵器行驶的道路和时间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为防敌特可能的破坏,二营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系,经过的道路采取了严格的安保措施。

在运输导弹的二级火箭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二级火箭是导弹的主体,一发导弹价值百万元,相当于一架米格15飞机的价格,擦破点儿油漆都让人心疼得要命。

随导弹一同到南苑的有导弹运输车,是专门用来运载导弹的二级火箭的,但谁也没学过怎么驾驶这个大家伙,所以导弹运输车开下火车后,谁也不知道怎么把二级火箭装载到导弹运输车上,也不知道在导弹运输车上怎么固定才能牢固,不出事故。

看着眼前的一堆大家伙趴在站台上,领导们没了主意,只好请地方运输部门支援超长平板拖车帮助运输导弹的二级火箭。

超长平板拖车开来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怎么把二级火箭固定在车上呢?

平时大都是用于运输水泥杆、木杆、长钢筋之类的物品,没有专用的固定设备,无法固定。无奈之下,人们只好用笨办法,即用8号铁丝和粗麻绳把二级火箭的包装壳像捆螃蟹一样捆了起来,总算把它固定在了平板拖车上。

车队出发了,人们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地走了一路,好不容易到达了高米店。就在将要进入营区的时候,由于司机拐弯稍微急了一点儿,一辆车子将运载的二级火箭的包装壳的一头甩到了路旁的地沟里,幸好沟浅,土地松软,下滑速度慢,没有造成损坏。

干部战士们赶紧人拉肩扛,把二级火箭的包装壳给抬了起来,装到车上,再重新捆绑起来拉回营区。

经过两个夜间的紧张工作,在地方公安、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援下,总算将整套兵器比较安全顺利地运进了临时仓库。

1959年1月18日,南京军区空军在江苏省徐州组建的地空导弹第三营也调来北京,和地空导弹第二营一起同在高米店营区学习。

没有教员,就采取尺短寸长的办法,人人是学生,人人又是老师,谁在哪方面知道得多,谁就当那方面的老师,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取长补短,为迎接新装备,积极地进行基础理论学习。

1959年5月,组建了空军第三训练基地。第三训练基地是由驻杭州的空军高炮一○六师师部改编的。基地主任是时任空军探照灯兵指挥部主任张伯华,政治委员是一○六师的师长贺芳齐。负责组织领导空军地空导弹第一、二、三营的接装训练工作。

至此,地空导弹部队的早期组建工作结束。

从1958年11月23日获得第一批萨姆-Ⅱ型导弹,到1960年苏联撕毁“10月15日协定”,中国总共从苏联买回这种导弹兵器5套,导弹62发。就靠这点少得可怜的武器,以一、二、三营为主,却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歼灭敌人高空侦察机的壮观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