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旗帜 铸就建党百年的历史辉煌

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旗帜,铸就建党百年的历史辉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一、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21世纪的时代新旗帜。

中国近代以来,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第一个时代旗帜是“民族的解放”,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从历史来看,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时代,是中国人民反帝和反封的“百年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高高地举起了“民族解放”的时代旗帜,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群众翻身成为国家、社会和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伟大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第二个时代旗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即新中国建立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解放后,经过七年的努力,党和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又经过20多年的奋斗,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元年的1979年12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宏伟蓝图。从此,“小康社会”就成了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斗的第三个时代旗帜。从1979年到2002年的23年,为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迅速得到了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赞同和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纷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热议中国梦、讨论中国梦、研究中国梦、讴歌中国梦和策划中国梦。中国梦的新旗帜凝聚起了强大的正能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中国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每个人的梦,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富裕、社会文明”的中国梦,成为引领21世纪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二、在“四个全面”“四个伟大”中逐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和“四个伟大”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四个全面”一体推进中逐梦,是2021年之前逐梦的具体道路。

党中央判定: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综合能力,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党更加充满勃勃生机和战斗力。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实现中国梦“关键一步”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要求塑造能够科学使用两个基本武器、团结和带领亿万人民大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勇于冲锋陷阵的先进战士。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是要靠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第一,必须认真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之路。”“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应用能力为支撑点,气势磅礴地推进万众创新、草根创业。

第二,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具有决定成败的作用。截至2016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9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探索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必须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第三,必须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改革和新一轮扶贫攻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着力培育农村新型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以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农牧林场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合法有序流转。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程,主要是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这一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主要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区。

第四,必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第二节 迈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的关键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走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一、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距离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短短的3年时间,目前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因此,我们必须发起最后的战略决战,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迈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从1979年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任务完成,前后共计42年时间。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党要从“两个战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决定性阶段。一个战场是全国的全面战场,发起“决战小康”战役,主体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第二个是重点战场,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攻坚战。这是一场气势磅礴的战略大决战,我们党和人民应当坚定信心,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使中国的发展面貌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开关键的一步。

具体地说,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战场是展开“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三区战役”。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瓶颈在于西北、西南和老少边穷地区这“三区”能否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多位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如老少边穷地区中的东部沂蒙山区,闽西南、闽东北地区,中部的努鲁尔虎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秦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井冈山区和赣南地区,西部定西干旱山区、西海固地区等。三区经济总量小,发展实力弱,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农业投入不足、生产落后、效率低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投入不足,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差、欠账多,现状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返贫率较高;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少;少数民族贫困问题不容忽视。在“三区战役”的战略大决战中,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纯洁性建设,解决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老少边穷这“三区”的四个基础问题:一是加大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加大东部地区企业向“三区”投入,加大“三区”自身企业的投入,通过三个加大投入,一方面不断提高这“三区”农民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为“三区”奠定稳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二是不断提高“三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通过发展国民教育、成人培训教育与成人教育,东部地区对“三区”进行文化支持,奠定“三区”的软实力基础。三是加强“三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三区”共产党人的改革发展能力、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四是整合“三区”的资源,激活资源优势,加强“三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认真组织实施“三区战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收官战”,谱写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灿烂辉煌的伟大“乐章”。

1979年小康社会建设起步时,国家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00亿美元,国家财政收入是1146亿元人民币;农民当年人均年纯收入是134元人民币,平均每月11元多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当年人均343元,平均每月29元多点。党的十九大确定,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140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年收入要达到4万元。实现这些目标,比1979年增长100多倍,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有更加稳定的社会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政治清明、法治社会、文化昌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文明的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老百姓有一个全新的文明富裕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第一次全面走向文明富裕的伟大历史变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再次实现“凤凰涅槃”,以更高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面貌,给老百姓一个“当家人”清正廉洁、能力水平更高的交代。

二、在“决战小康”中启动“逼平战役”

在“决战小康”的战略大决战中,悄悄启动“逼平”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战役,是这场战略大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迈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一步的重要内容。

在“决战小康”中,悄悄启动“逼平”战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从2015年到2021年建党100年,中国共产党将组织一场影响深远的“战略大决战”。这场战略大决战将由“三个战役”构成。第一个是“决战小康”战役,主体上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第二个是“三区”战役,最后完成“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第三个战役就是在2015年同时启动“悄悄逼平”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战役,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实现的目标是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或“逼平”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

到建党100年,中国实现接近或“逼平”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极其可能的。中国今天的国民生产总值折合12万亿美元,到建党一百年,平均每年增长6.9%;美国现在是15万多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2%;到2021年,中国和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基本持平。

1979年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2.6万亿美元,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折合1000亿美元,相差26倍。美国制度、美国实力、美国文化把一部分中国人“压晕了”,于是“崇美”、“西化”和“愤青”、“仇美”,再加上“学美”、“抗美”、“创新”三方发生激烈“博弈”与“对冲”。这些,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战线30多年里深层次较量的主旋律和基本风采。中美的博弈在悄悄改变,20年后的1999年,新中国建国50年时,中国的GDP达到了1万亿美元,当年美国GDP是9.6万亿美元,相差近10倍。进入21世纪,中国人以大进军的步伐前进,2011年和美国只相差1倍。2014年中国GDP为10万亿美元,2017年GDP为12万亿,美国18.57万亿美元。从当年的26倍到现在的不到1倍,只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沉住气,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迟早会实现。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中国只有600万大学毕业生、老百姓搞现代化建设的科技素质几乎是“零”起步。现在我们有6000万大学毕业生和8亿日益提高科技素质的劳动者、日益提高的技术装备水平,日益提高的产品质量和日益创新的环境,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三节 科学把握文明中心转移与中国社会转型期

一、悄悄迎接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到来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向以中国和印度为基点的东亚地区转移,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更应当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贡献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

世界第一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西欧,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发展基础上,中经18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西欧形成。遍及全球的殖民侵略和西欧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是其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世界一流的经济产生了世界一流的理论、一流的文化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世界第二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美国和苏联。本来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使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共同繁荣。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冲突,20世纪上半叶,欧洲地区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开始转移。美国通过罗斯福的改革新政和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发横财的机遇,成功地迎接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向美国的转移。苏联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胜利地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步步迎接了世界经济中心向苏联的转移,创造了科技与文化的辉煌。问题是斯大林之后的后继者缺乏改革创新,一步步走进了死胡同,一步步丧失了经济中心的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扬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风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印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发展,也呈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中印两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迎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向东亚地区转移的基础。

美国“9·11”事件之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历史地向以中国和印度为基点的东亚地区转移。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不是说美国不行了,美国和西欧照样很好,只是它们已经发展到这一时代的顶点了。风水轮流转,西欧100年,美国100年,21世纪极有可能是中国和印度承接世界经济中心新的100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能否挺立潮头,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大政方针,成功地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一是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二是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西欧当年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但真正影响世界的是文化。到今天乃至今后,西欧文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名著、音乐艺术、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育文化等仍在对世界各国发生深远的影响。美国真正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美国文化,包括科技教育、经济建设文化、政治文化和生活文化等。因此,中国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就遇到了一个文化强国问题。

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就要求必须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国人民应勇于挺立潮头,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文化新创造,创造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科学技术、一流的制度文化与经济社会文化,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书写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

19世纪第一次世界经济社会中心的发展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个是资本主义文化,一个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两种文化都发生影响,并且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走。第一次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时,一个中心转移到了资本主义的美国,另一个中心则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而且两种文化既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整个20世纪,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文化的较量。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到东亚地区,必然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文化的继续较量。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这样,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激烈竞争,将伴随始终。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过去60多年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把改革开放的新30年建设好,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辉煌,迎接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出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灿烂文化的新创造。一方面,我们有五千年中华文明雄厚的文化基础,有新中国6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有改革开放40年的新创造,只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传承与创新,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进行文化结晶,对改革开放新30年的伟大新实践不断给予伟大的文化新创造,我们就一定能在改革开放的新30年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灿烂辉煌的中国梦。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伟大的“红色文化”。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和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与工业体系,在十分的艰难曲折中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基础。1979-2009年的改革开放第三个30年,中国人民把中国的经济规模发展到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新的30年,只要我们继续坚定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旗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吸收的方针,科学地借鉴吸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精华,借鉴吸收美国日本资本主义文化的精华,借鉴吸收我们在发展中需要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创新我们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并把这些和中国人民新30年的每一步奋斗相结合,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创造力,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谱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新篇章;坚持5年胜利实施一个执政纲领,10年迈上一个新台阶,30年迈三个大台阶,我们就一定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新创造,就一定能成功地迎接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科学把握中国220年的社会转型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220年的社会转型。

站在21世纪的历史视野分析中国,近代183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有一个大约“220年”的转型期,这是我们判断时代发展方位的逻辑起点。

这一转型期,分为前后两个“110年”。前“110年”,即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其基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后“110年”,即从1949年到2059年,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文明富裕”的中国梦。

在这220年的社会转型期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进一步分析这“220年”的中国转型,实质是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传统的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艰难的转型。

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是从“中央集权政治”到“民主集中制政治”国度的历史转型,即从“皇帝当家做主”到“人民当家做主”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到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之文明社会的转型。从传统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应当是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三纲五常”为主流价值体系的“知书达理”的民族,到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道德基础的“文明创新”的中华民族的转型。

可以说,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反对“黄赌毒”文化开始,就揭开了中国“220年”转型的序幕。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了鸦片战争时期文化开始转型的主流观点。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和“天父上帝人人供、何得君王私自专”的政治观点,代表了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民的新认识。晚清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代表了中国第一代国有企业——“求强求富”“官办企业”——诞生时期的文化态度。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进一步。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和“三民主义”理论,则代表了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举起了“科学、民主、新文化”的大旗;后期,马克思主义的转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领导舞台,成为中国新文化发展的主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命题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国人民的新创造,才有了一个正确的解决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只有近70年时间,而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的博大精深,西方近现代文化300年的厚重,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近现代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步与反动、腐朽与落后等各种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激烈的“对冲”。因此,从1949年以来至今,一直存在着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三者之间,进步与腐朽落后,“西化”与“中国化”的激烈的矛盾冲突。文化方面的成就与挫折,经验与教训,也主要反映在这三者之间的复杂矛盾冲突中。

在从1839年以来的岁月里,从中国男人剪掉“长辫子”,脱掉身上长袍马褂,打倒政治上的“下跪文化”,女人放弃“缠足”;从“中山装”、“旗袍裙”到当代“正装”、“休闲装”与“短裙”;从“古道西风瘦马”到当代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从古代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到当代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中国人民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国家在一天天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总之,从“熟人社会”,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陌生人社会”,发生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人人都在变,而且越变越好。放眼未来,我们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地完成后40多年的转型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走过的170余年的道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的奋斗中洗尽铅华,西方外来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奋斗中大浪淘沙,中华儿女创造的新文化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破土成长。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中华儿女的新创造,在这170余年里,始终交织在一起,缠斗在一起,相生相长相克在一起。优秀的文化在凤凰涅槃中重生,反动的、腐朽的在文化的大浪中淘沙,中国的新文化在千回百转中艰难前行。

文化必须和综合国力相适应。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甚至再长几年,将达到世界第一位。世界第一位,是历史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也必须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今后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既神圣又艰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放眼“220年”的中国社会转型,封建社会的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与之对应的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以“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为基点的传统主流文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建设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人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新的传播方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党的十九大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号角已发出,放眼“220年”,充满了艰辛、曲折、痛苦、挫折与奋起。过去的170年,是今后50年奋斗的基础。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献身于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伟大新探索,胜利地完成中国两百年转型的神圣使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

2.党的十九大对从二○二○年到21世纪中叶如何安排的?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______,是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21世纪的时代新旗帜。

2.______,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选择题

1.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 )位。

A.一 B.二 C.三

2.到建党一百周年左右,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完成( )目标。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