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DNA测序技术
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等(1977)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与Gilbert(1977)发明的化学降解法。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差异很大,但都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DNA序列。目前Sanger测序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鲵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大鸨
大鸨又叫羊须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通常成群活动,乍一看,这种鸟呆头呆脑,其实十分机警,常昂首观察周围动静,以防敌害袭击。
每年4~5月间是它们的繁殖季节,此时,雄鸟常把尾部的羽毛朝天竖起,脖子和翅膀上的羽毛也直立起来,同时将胸部鼓成球形。在雌鸟面前一摇一摆地来回扭动,并发出“咝咝”的声音。经过短暂求爱之后便进行交配,完毕各奔东西,“生儿育女”的重任基本落在雌鸟身上,雌鸟每次可产2~4枚卵。
大 袋 鼠
大袋鼠是有袋类动物中最著名的一种。在澳大利亚辽阔的草原上,人们常见到的是红棕色和灰色的大袋鼠。它们站立起来比人还要高。袋鼠的上身瘦小,下身显得肥大。两条前腿像两只短小的手臂,而两条后腿则强健有力。它有一条一米多长的尾巴。雌袋鼠的下腹部有一个育儿袋,好像口袋一样,乳头也包在里面。
袋鼠妈妈怀孕30天左右,小袋鼠就要出生了,这时候袋鼠就忙着用它那长长的舌头打扫育儿袋,把口袋里的脏东西一点一点地清理出去。袋鼠妈妈还在自己的尾巴根到育儿袋之间,用舌头舔湿一条湿漉漉的“羊肠小路”。这条“羊肠小路”,也可以说是幼崽的生命之路,因为幼崽刚出生时只有2厘米多长,浑身肉乎乎、光溜溜的,虽然它连眼睛都睁不开,但却能用那桨一般的前肢在这条“羊肠小路”上顽强地攀爬。最后奇迹般地爬进育儿袋。
袋鼠的乳房也是一种特殊的肌肉。靠这种特殊肌肉的自动收缩,乳汁就像自来水一样自动喷出。幼崽只要唇部紧裹乳头,乳汁便能源源不断地流进口里。幼鼠在妈妈温暖的育儿袋里,一住就是8个月,然后才爬出口袋,看看外面的世界,跟着妈妈蹦蹦跳跳。一有惊动,它立刻又钻进妈妈的育儿袋中,好让妈妈带着跑。这样一直到一年以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妈妈的育儿袋,去独立生活。
貂熊
貂熊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貂熊在身体外形上介于貂与熊之间,身体不大,连头带尾长约80~100厘米,体重达8~14千克。身体和四肢粗壮像熊,但有一条长尾则像貂,尾长18厘米左右;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尾毛黑褐色,蓬松粗大,呈丛穗状下垂;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跖行性,爪长而直,不能伸缩。随着亚种的不同,一般分布区越靠近北部的体形越大,分布区越靠近南部的体形越小。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许多。
貂熊的毛色随着季节而变换,每年要脱换两次,10月换上的冬毛颜色较深,4~5月换上的夏毛颜色较浅,无论冬毛还是夏毛,都与它所栖息的环境一致,形成较好的保护色。
动物自己治病
有些野生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来治病。比如热带森林中的狮子,得了怕冷、战栗的病,就会去啃咬金鸡纳树皮。这种树皮中含有金鸡纳霜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湿敷是医学上的一种消炎方法,猩猩也懂得用这种方法来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后,就把湿泥涂到脸上或嘴里,等消炎后,再把牙齿拔掉。
有些动物吃了有毒的食物后,能够自己寻找催吐的草吃,把肠胃清洗干净。贪嘴的野猫吃了有毒的东西,又吐又泻。它会急急忙忙去寻找一种带苦味的有毒的藜芦草,食后引起呕吐,把有毒的食物吐出去,病就好了。原来,藜芦草里面含有一种生物碱,它有催吐的作用。吐绶鸡被大雨淋湿后,它会吞下苦味的草药——安息香树叶来预防感冒。狼和山犬的胃肌能够自动收缩。当它们疑心自己吃了有毒的食物的时候,便立即收缩胃肌,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防毒死。猫和狗常常用舌头舔疮面或伤口,因为唾液中的酶素有杀菌的作用。野牛患了皮肤癣,它长途跋涉来到湖边,它在泥浆中“沐浴”一阵,然后爬上岸,将泥浆晾干。过不久,它又去湖边再次“沐浴”,一直把癣治好为止。喜欢这种泥浆的还有犀牛、河马等,除了治病,还有防病的作用。这样,可以使那些寄生在皮肤缝隙中的虱子没法待下去。
有不少动物能够为自己做“复位治疗”。肚子被划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们能将内脏塞进去,然后躲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去“疗养”,等待伤口愈合。有只青蛙被石块击伤,内脏从口腔露出来。这只青蛙会始终蹲在原地,慢慢地吞回内脏,三天后,它基本复原,又活蹦乱跳了。
大 熊 猫
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竹林里。尽管人们尽了很大努力来保护它们,但如今在野生状态下生活的大熊猫数量仍然很少。另一种红棕色的熊猫称为小熊猫,但它们属于浣熊科。
大熊猫是素食动物,而且基本上只吃几种竹子。当这几种竹子开花死亡后,问题就来了。因为这时没有可吃的食物了,它们通常只能挨饿。
大熊猫是独居的动物,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觅食上。它们的前爪上长有一个特别发达的大脚趾,有利于抓住竹枝,剥下竹叶。大熊猫不常繁殖后代,喜欢独身,这是它们数量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大 鳍 鱼
大鳍鱼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大鳍鱼属。大鳍鱼体细长,极扁薄,头上翘,吻端明显高出背部;头后背部平直;胸鳍前方体显著隆起,腹棱自鳃峡直至肛门,呈刀刃状,吻尖,口大,上位,口裂几乎与体轴垂直;下颌突出,前端呈钩状,嵌入上颌的缺刻内,无须,鳞极细密,体端排列极不规则;侧线平直,侧线鳞稍大,为108~110枚。背鳍位后,与臀鳍相对;臀鳍基长,鳍条超过20;胸鳍长于头长,末端尖;腹鳍短小,位近腹棱;尾鳍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余银白色;各鳍淡黄色。
大鳍鱼主要栖息于东南亚平原区清澈的河流内,喜生活于水的上层,为肉食性鱼类。在东南亚地区大鱼体长达500毫米以上,在我国云南景洪曾捕获体长280毫米的个体。
大乌桕蚕
大乌桕蚕又名大山蚕,属于吐丝结茧的昆虫之一。
当想吸引配偶时,雌性大乌桕蚕会释放出一种叫作信息素的化学物质。其他的动物觉察不到这种物质,而雄性大乌桕蚕的头部具有一些特殊的感觉器官,它们的触须能将这些信号接收下来。雄性大乌桕蚕的触须大而柔软,状如羽毛,有多达1万个接收器,非常敏感。利用它们,雄虫能收集到雌虫远在1.5千米以外释放出的化学信号。
大型真菌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达 氏 鲟
达氏鲟体长呈梭形,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较短,前端尖细。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须2对。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鼻孔、鳃孔均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左右鳃孔分离。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体背及侧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鳍青灰色,边缘白色。生长速度较快。生殖群体雄性4~7龄、雌性5~8龄达性成熟,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千克。产卵季节在10~11月,少数延至12月。性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产卵,卵为沉性和粘着性。卵粘着在产卵场的石砾滩底发育。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
大 头 鲤
大头鲤的体形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头部较宽大,所以得名“大头鲤”。
大头鲤体形似鲤,尾柄细长。体长9~12厘米,最大体重可达2千克。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5道沟纹。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尾鳍下叶为橘红色。背鳍的起点大约于腹鳍相对,距尾鳍的基部比距吻端的距离略近。背鳍颌臀鳍硬刺的后缘均具锯齿。尾鳍呈深叉状。鳔具2室。
大头鲤喜欢生活在水深而水质较清澄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性活跃,游泳迅速。食性较单一,大小个体的食性差异不大,几乎均以大型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有时也杂食些硅藻、丝状藻和龟甲轮虫等,但数量很少。
大眼卷口鱼
大眼卷口鱼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大眼卷口鱼体呈圆筒状,头后隆起,腹面较平直,尾柄粗短。头短而宽。吻圆钝,10余条具侧枝的流苏,流苏短小,其基部具多数圆锥状小乳突。下唇边缘和腹面有许多短须状突起。口小,下位,呈“∏”型。上颌尖,与吻皮分离;下颌圆,与下唇分离;上下颌边缘均具发达的角质。须2对,短小;吻须较长,末端至多伸达眼前缘。眼大。侧线平,侧线鳞37~41个。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近吻端;臀鳍长。体暗绿色,背及头部色深,腹部白色,各鳍灰色。老鼠鱼,头尖,红眼,唇前留须,与老鼠像,因而得名。喜静不喜动,终日卧于水草叶上,作呆滞状,缺氧时方才冲向水面,游速迅猛,群鱼为之一惊。
大理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又名大理弓鱼,属于鲤形目鲤科。大理裂腹鱼体长180~285毫米。头小,嘴略尖。身体侧扁或略侧扁,背缘隆起,腹部滚圆。背部及侧部被细鳞,胸部及前腹面裸露无鳞。全身银白闪亮,背部泛青光。大理裂腹鱼在静水中觅食,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产卵时要求流水环境。分布于云南大理洱海中,中国特有种。质细嫩,味道鲜美,有重要经济价值。由于近年来洱海引入外来种与大理弓鱼之间的竞争剧烈,同时山溪小河筑堰引水,大部分产卵场遭到破坏,致使其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需加强保护并积极驯养繁殖以恢复其数量。
电鳐发电
电鳐身体内部有一种奇特的放电器官,可以在身体外面产生很强的电压。这个电器分布在电鳐的胸腹部两侧,样子像两个扁平的肾脏,是由许多蜂窝状的细胞组成的,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可是,由于数量很多,就能发出很强的电压来。
电鳐的每一个电板,只是肌纤维的变态。发电器官是从某些鳃肌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发生过程中解除了腮肌原来的职务,而承担了新的作用——发电。
发电器最主要的枢纽是器官的神经部分,电鳐能随意放电,放电时间和强度,它完全能够自己掌握。电鳐还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在10~16秒的时间里,每秒钟放电150次,每次放电电压有80伏特。南美电鳐放出的电压小些,只有38伏特。非洲最大的电鳐能产生220伏特的电压,功率达3000瓦,足足能够击毙大鱼。
电鳐是用发电器官来杀死或麻痹猎物的。在梯斯河口捕到的两条电鳐,其中一条的胃中有一条900克重的鳗鲡和一条450克重的鲽鱼;另一条的胃中有一条重2200多克的鲑。所有这些被猎食的鱼,身上都有伤痕。电鳐发出的电流强度有强有弱,这同电鳐的大小和电板的多少有关系。人如果不小心踩着海底的电鳐时,它放出的电足够将一个成年人电倒。
动物能预感死期
在自然界中,有不少动物具有预知自己死期的本领。
狮子若患上重病,便照例要躲进一个平日没有涉足过的洞里,并准备好食物放在身边,食物吃完之日,便是狮子死亡之时。大象预知自己将要死后,会选择一块最神秘的地方,到那里去等死。生活在刚果高原的黄毛狼,它们在临死前,都要挖好墓穴,一旦跳进了墓穴,不出半天就死在里面。
动物能预知自身的死期,这是由它们的生理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说,动物有了病,生理就发生变化,它们根据这种变化的强烈程度,能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动物预知自己死期,并不神秘。
雕
鸟纲,隼形目,鹰科,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黑雕、花雕、小花皂雕。雄鸟体长63厘米,雌鸟约70厘米。体羽暗栗褐色,背面有金属光泽。尾上、尾下覆羽均缀以白色和棕白色,趾黄色、爪黑色。栖息于草原及湿地附近的林地,多在飞翔中或伏于地面捕食,取食鱼、蛙、鼠等动物,也食金龟子、蝗虫。在高山岩石或乔木上筑巢,用树枝、树皮筑成盘状,每窝产卵1~3枚,多为2枚,卵呈淡白色,大小为61~51毫米。孵化期42~44天。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新疆。繁殖于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土耳其、印度西北部及北部、中国北方;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印度南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繁殖于中国北方,越冬或迁徙经中国南方,不常见但定期出现。
单 倍 体
由一个染色体组所构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相当于二倍体的半数体。它的基本性状虽然和二倍体相同,但一般比较小,而且比较纤弱,植物的单倍体几乎都不能形成种子。由于单倍体中没有同源的染色体,所以在减数分裂时仅仅出现一价染色体,它们分向二极;不过也有全部一价染色体移向一极仍旧保持完整的染色体组,这时就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产生种子;但是多数情况下由于子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不完全,所以也就成为高度不育的原因。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它在遗传上是稳定的,不再分离,相当于同质结合的纯系。而从杂交到获得不分离的品系只需要两个世代的时间。1921年,A.D.伯格纳在曼陀罗中发现了单倍体植株。此后,人们又发现了一系列自发产生的单倍体。60年代,有许多人工诱导单倍体植株的方法问世,大大地缩短了杂交育种的时间。
从1970年开始中国应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已成功地培育出小麦、小黑麦、小冰麦、玉米、辣椒、油菜等花粉植株,有些品种在世界上还是首创。其中春小麦新品种花培1号,经云南等地试种,表现出抗寒、早熟、多穗、质好等优点。
蛋 白 质
机体组织细胞成分主要为蛋白质,体液也含蛋白质。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在于它的各种氨基酸。组成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余种,其中有数种不能在人体与动物体内合成,而必须获自食物,这些氨基酸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即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此外,幼儿生长还需组氨酸,禽类如鸡还需精氨酸和甘氨酸。除这些必需氨基酸以外的其他氨基酸,因为都能在机体内合成,故被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各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与含量是不相同的。有的蛋白质缺少某种必需氨基酸,如明胶蛋白不含色氨酸,玉米胶蛋白不含赖氨酸。因此,评价一种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应视其所含的各种必需氨基酸量是否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不足时,机体就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其他种氨基酸只能经脱氨代谢,生成糖(糖原异生)和作为燃料供给热能。由此可知,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是决定其质的优或劣的关键。现在国际上以全鸡蛋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或人乳中必需氨基酸模式,或根据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量提出的假设模式,作为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标准。这就是所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法。另外,还有生物评价法,是根据食物蛋白质在机体内的利用率作出营养评价。常用的有“蛋白质生理价值”(为体内存留氮量与吸收氮量的百分比)、“净蛋白质利用率”(为体内存留氮量与摄入氮量的百分比)、或“蛋白质效能比值”(为摄入每克蛋白质的体重增加量)。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变性作用是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一般认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有了改变或遭到破坏,都是变性的结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
多肽药物
酶法多肽这一名词起源于中国多肽科学家邹远东。他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质获得了多肽,并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而且形成了产业化,他将用酶法获得的多肽定名为酶法多肽。
一个多世纪以来,多肽科学一直局限和重视多肽激素(多肽药物)的研发、生产,出的产品也不少,如干扰素、人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白细胞介素Ⅰ、白细胞介素Ⅱ、白细胞介素Ⅲ、胸腺肽、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等。这些多肽药物(多肽激素)是用来治病的,只有有病的人才能吃,而且一种药物只能治一种病,无病的人是不能吃的。治病用药时还需特别小心,因它们基本上是从动物的腺体、组织和血液中分离提取的,弄不好会出现排异(过敏)反应,严重的会出现死亡。但只要对症和小心使用,多肽药物(多肽激素)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是比较确切的。
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学反应,由机体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一组球蛋白,这就是免疫球蛋白,这种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抗原通常是由多个抗原决定簇组成的,由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由一个B淋巴细胞接受该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称之为单克隆抗体。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相应地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单克隆抗体混杂在一起就是多克隆抗体,机体内所产生的抗体就是多克隆抗体;除了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以外,同样一类抗原决定簇,也可刺激机体产生IgG、IgM、IgA、IgE和IgD等五类抗体。
东北生物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标本馆始建于1954年,是目前东北地区标本保藏量最大、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生物标本馆。现藏有各类标本52.1万份。其中,维管束植物标本26万份,苔藓标本12万份,地衣标本3万份,高等真菌标本1.5万份,昆虫标本6万份,病害标本1万份,微生物菌种2.5万株,木材标本1千份及土壤标本2万份。此外还收藏生物分类区系方面的文献资料一万多册。
对 节 叶
对节叶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茎方形,下部红褐色,被淡褐色细柔毛。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卵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4.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偏斜,下延,边缘有浅锯齿,上面散生短毛。花序梗腋生,苞片大,卵形;萼5深裂,裂片线形,长1~1.2厘米;花冠紫蓝色,内面有深色斑纹。对节叶生于水边或阴湿草地。
代谢工程学
代谢工程学来自于发酵学,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或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生体内之代谢路径改变,通常改变生体内化学反应之酵素。代谢工程技术目前以微生物利用为主,改变工业微生物之代谢路径,生产所需要的化学物质,如抗生素。
毒蘑菇
食用菌含有高于一般蔬菜的蛋白质,其中不仅具有常见的氨基酸,而且大多数种类含有人类身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食用菌还富含B1、B2等多种维生素和矿质营养,其中至少有30种还具有抗人体肿瘤的活性。而毒蘑菇是食用菌大家族中的害群之马。
纵观有关书籍记载,误食毒菇发生中毒的现象屡有发生。有关专家认为,一方面跟采食者麻痹大意、草率从事有关。有些人不熟悉当地野生菌蕈的种类、形态特征及其分布状态,初来乍到,凭其在其他地方积累的采菇经验误食毒菇。有些人土生土长,自以为对当地菌蕈状况了如指掌,但他们不太了解原来可吃的蘑菇,年代一久会变为毒蕈;有的蘑菇对有些人有毒,另外一些人吃后却安然无恙;还有的毒蕈只是天天食用才会中毒。他们不知道一种毒菇常含有多种毒物,一种毒物又往往存在于多种蘑菇中,如采食时期不同,食后危害症状变化颇大;更不知道吃蘑菇人的体质、饮食习惯常跟是否中毒及中毒程度轻重有关,所以对同一种野生蕈,因为吃的方式改变了就会意料不到中毒,这是完全可能的。
此外,这些情况也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国内外至今仍然经常流传一些欠科学的说法和做法。比如,有的根据菌蕈的形状特征,提出颜色鲜艳形状好看的或菌盖上长疣或条纹奇特的菌蕈有毒;有的根据地菌体的味道,认为凡是有腥、辣、苦、麻、臭的或散发刺激性、不愉快气味的有毒;有的说,不生蛆、不生虫的有毒;有的说菌体破损后伤口容易变颜色的有毒;也有的说,煮时使银器或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此外,还有人尝试从菌体生长的生态小环境推测有没有毒。说法不一,难以下一个定论,所以对于不认识不了解的蘑菇千万不要食用。
地龟
地龟生活于山区丛林、小溪及山涧小河边。它是半水栖龟,不能进入深水(水位不能超过龟壳自身高度的2倍)区域,否则,将有被溺水的可能。
地龟体形较小,成体背甲长仅120毫米,宽78毫米。其头部浅棕色,头较小,背部平滑,上喙钩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侧沿眼至颈侧有浅黄色纵纹。背甲金黄色或桔黄色,中央具三条嵴棱,前后缘均具齿状,共十二枚,故称“十二棱龟”。腹甲棕黑色,两侧有浅黄色斑纹,甲桥明显,背腹甲间借骨缝相连。后肢浅棕色,散布有红色或黑色斑纹,指、趾间蹼,尾细短。卵生,6~8月产卵。
雌龟的腹甲平坦,尾短,泄殖孔距腹甲后缘较近;雄龟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长且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缘较远。
低温保存花粉
1886年,曼根等研究了80多种植物花粉在室温条件下的寿命。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冷冻技术研究体系的发展日益加速,在低温、超低温(-196℃)条件下较长时间地保存植物花粉和建立花粉库已变为现实。日本在建立的花粉库中,桃的花粉保存10年还有生命力。至1980年,该库已保存桃的60个栽培品种和品系的花粉。中国自80年代开始研究玉米、麦类、桃、梨等花粉的保存技术,已取得显著的进展,在超低温保存玉米花粉和桃、梨花粉冷冻前的预处理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动物的印记学习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康拉德·劳伦兹曾经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灰腿鹅生的蛋分做两组孵化。第一组蛋由母鹅孵育,孵出的幼鹅和母鹅生活在一起。第二组蛋在人工孵化器里孵化,幼鹅出生后不让它们看见母鹅,而是让它们最先看到劳伦兹本人。结果,这些幼鹅将劳伦兹当做母亲而形影不离地追随。如果把两群小鹅放在一起,用一个箱子将它们扣住,过一会儿再把箱子提起,受惊的小鹅朝两个方向跑:由母鹅养育的小鹅朝母鹅跑去,而由劳伦兹抚养的小鹅则向他跑来。劳伦兹把幼鹅的这种学习行为命名为印记。印记指处于发育早期的幼龄动物追随生活环境中某一合适物体的学习现象。除了雁鸭等鸟类,很多昆虫、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幼龄个体同样具有印记学习能力。
印记学习只在特定时期才发生,我们称这个特定时期为敏感期。不同物种的敏感期长短相差很大。一般来讲,哺乳动物和其他生命周期长的动物的敏感期长,人类婴儿的敏感期可从第18个月持续到3岁。生命周期短、性成熟快的动物敏感期较短,往往只局限于出生或孵化后头几小时或头几天。如果在这个期限内剥夺动物进行印记学习的机会,那么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学习。印记学习是一种局限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其不可逆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学习形式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