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鯮
鯮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鯮属。俗名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鸭嘴鳡、鹤嘴鳡、长嘴鳡、喇叭鱼、大筒嘴。
鯮体细长,略呈圆筒形。腹圆无棱、头细长,前部稍成管状,吻部平扁似鸭嘴形。口较小,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颊部侧扁。眼小,位于头侧上方,距吻端近;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5倍左右。下咽齿细长,末端微弯曲。鳞细小,背鳍起点在腹鳍上方之后;尾鳍分叉深,下叶稍长于上叶。体青灰色,腹部银白;胸鳍淡红色,背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尾鳍后缘微黑色。
窄谱抗生素
某种抗生素能抑制和杀灭的微生物的范围叫抗菌谱。抗菌谱窄的叫窄谱抗生素。
脂质
脂质包括中性脂肪和类脂。前者主要是供给能量,后者多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脂质的基本组成为脂肪酸,有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之分。必需脂肪酸主要有3种,即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这3种必需脂肪酸的生物活性不相同,以花生四烯酸的为最大,亚油酸的为其次,亚麻酸的为最。动物缺乏必需脂肪酸时,就会生长迟缓,出现皮肤症状(脱毛、湿疹性皮炎、鳞皮等)。有人报道幼儿缺乏必需脂肪酸时也有同样症状。但成年动物和人很难产生缺乏症状,这是因为体内有较大量亚油酸储存之故。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细胞膜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的改变,因而影响膜的功能;并可减低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为18碳和20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人建议以测定血中三烯酸和四烯酸的比值,作为必需脂肪酸是否缺乏的指标。这是由于脂肪酸代谢过程中有酶系统的竞争作用。当亚油酸缺乏时,由亚油酸延长碳链并经脱饱和作用而生成花生四烯酸的量减少,另一族脂肪酸——油酸的代谢加强,大量生成二十碳三烯酸,因此血中三烯酸与四烯酸的比值乃有增高。人的必需脂肪酸需要量按其热量计约为每日热能需要量的1%~2%。
植物真菌病
植物真菌病是由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约占植物病害的70%~80%。一种作物上可发现几种甚至几十种真菌病害。许多真菌病害由于病菌及寄主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如煤病、炭疽病、疫病在亚热带和热带种类多,为害重;黑粉病、壳针孢属和壳二孢属等引起的叶斑病,核盘菌属引起的菌核病则主要发生在温带。有些真菌在北方寄生性弱,不致病;但在热带、亚热带则可引起严重病害。
植物能源
科学家们预言,在21世纪的能源构成中,太阳能发电将占重要地位。然而,有的科学家把眼光转向了绿色植物,认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固定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手段。植物能源是未来最洁净和廉价的能源。
科学家认为,叶绿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生存的主要能源。煤炭是远古的森林,石油是远古的生物,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直接、间接的产物。人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比制造日光捕集器便宜得多。通过微生物和酶的分解以及热化学处理,就可以充分利用其热能、营养物质和矿物质成分,产生气体和液体燃料。这是植物能源在未来成为人类主要能源的科学方法。从植物中提炼乙醇、甲醇等液体燃料,将在开发植物能源中占主要地位。由此可见,植物能源在未来将占有重要地位,未来将是植物能源大放异彩的时代。
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
癌症是一组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其他部位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人类发现肿瘤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不仅人类患肿瘤,动、植物也有肿瘤。直到19世纪应用显微镜后,才建立了目前肿瘤学的框架。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的应用,肿瘤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种群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
种群一词与物种概念密切相关。根据生物学种的定义,同一物种的个体不仅因其同源共祖而表现出性状上的相似(包括形态、大分子结构及行为等各个方面),而且它们之间能相互交配并将其性状遗传给后代个体。但不同种之间则由于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差异而不能交配繁育,这称为生殖隔离。与此相应,广义的种群即是指一切可能交配并繁育的同种个体的集群(该物种的全部个体)。
种群是生态学所研究的最小的生态单位。种群指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种个体。在生物组织层次结构中,种群代表由个体水平进入群体水平的第一个层次。因为有性生殖过程是一个基因重组过程,重组产生新的变异,可供自然选择,所以相互交配繁育的种群便构成了一个进化的单位,它可能成为分化新物种的起点。有的生物还环绕着繁育关系组成一定的社群结构。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个体共享同一资源,因而在对待资源的关系上又表现出种内竞争或合作的关系。
种子生态学
种子是植物界演化的最高阶段,是种子植物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生育期,有更强的抗逆性。由于种子具有非常完善的保护结构和内在多途径的特殊代谢功能,从而能调控其休眠和萌发,以实现种的延续。
不少植物的种子离开母株后,仍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休眠,在此期间即使遇到了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也无法进行萌发。已经知道,凡具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是水分、温度、光照与氧气)下,只要通过休眠阶段,就可以进入正常的萌发阶段。在萌发的过程中,如果外界的环境条件适宜,胚就能顺利地突破其外围组织形成幼苗,随后,幼苗也能正常生长;否则,萌发受阻,即使萌发了,幼苗也不能正常地生长。
种子除了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受母株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外,还可能遭遇到传播因子的作用,这种作用或许给种子施加良性影响(如打破原有的休眠,促进萌发),或许造成致命的伤害。因此,除了应研究休眠与萌发的生态因子的影响外,还须从进化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种子的传播机制,以便更好地阐释影响种子的外界作用。
由于种子植物的多样性,种子的特性也是多样的,除了正常性种子外,还有顽拗性种子和中间性种子。三大类型的种子成熟后,除了非休眠种子的萌发外,还有一部分留存土壤,构成土壤种子库。土壤种子库既受外界生态因子的作用,也受外界干扰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时空的动态变化。
可见,种子生态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涉及诸多方面,其中的本质与规律有的业已阐明,有的仍处于攻关中。
指猴
指猴和其他动物都不相像。指猴只生活在非洲东南沿海的马达加斯加岛。指猴是一种长相奇怪的动物。许多马达加斯加人认为指猴会给他们带来厄运。如果看到一只指猴,他们会立刻把它杀死。另外,指猴赖以生存的雨林遭到了砍伐,所以它们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指猴有一个又细又长、爪子特长的中趾,指猴用它来抓幼虫吃。它把脚趾伸到洞里,戳住幼虫,然后放进嘴里。
它白天在巢穴里休息,晚上出来用它长长的爪子抓住树枝,找果子和幼虫吃。指猴能够用它那有力的牙齿咬开像椰子这样的果子的坚壳。
啄 木 鸟
森林中的“医生”是啄木鸟。啄木鸟不像别的鸟儿是站立在树枝上的,它是攀援在直立的树干上的。一般的鸟儿足生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而啄木鸟的四趾,两个向前,两个向后,趾尖上都有锐利的钩爪。它的尾巴呈楔形,羽轴硬而富有弹性,攀爬时成了支撑身子的支柱。这样,啄木鸟就可以有力地抓住树干不至于滑下来,还能够在树干上跳动,沿着树干快速移动,向上跳跃,向下反跳,或者向两侧转圈爬行。
啄木鸟长着一个又硬又尖的长嘴,像医生的“听诊器”,敲击树干“笃笃”作响,通过声音能准确寻觅到害虫躲藏的位置。啄木鸟的舌头长得也很特别,又长又细,能伸出嘴外14厘米。由于嘴里容纳不下,就从腭下穿出来,向上伸展,进入鼻室内,只留左鼻孔作为呼吸用。舌尖上能分泌黏液,并且长有许多细小的肉倒刺,舌根生有两条能伸缩的筋。这样,不管害虫隐藏多深,它都可以准确无误地将它钩出来,就是幼虫的虫卵也休想逃脱。啄木鸟吃食的害虫,主要有天牛幼虫、蠹虫幼虫、象甲、伪步甲、金龟甲、螟蛾、蝽象、蝗虫卵、蚂蚁等。有的害虫潜藏树木中很深,把树活生生地咬死。只有啄木鸟这位“外科医生”才能把它从树干中掏出来除掉。它是“捕虫能手”、“森林医生”。全世界有200多种啄木鸟,我国大约有28种,主要有绿啄木鸟、斑啄木鸟、黑啄木鸟、白啄木鸟、棕腹啄木鸟、金背啄木鸟、星头啄木鸟等。一只啄木鸟每天能吃掉1000~1400条害虫的幼虫。成千亩的树林里,如果有两对啄木鸟栖居,就可以控制害虫的蔓延。
棕熊
棕熊也叫马熊,因为它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所以在我国东北地区又被称为人熊。其体长两米多,重达几百千克。别看它身躯笨拙,却既能上树又能涉水,嗅觉还特别灵敏,一旦遇到攻击,就会直立起来,用两只前爪发起进攻。
棕熊的食性很杂,主要吃野菜、野果和植物的嫩枝,它们还特别喜食蜂蜜,也会捕食鱼和小动物。
棕熊一般不会主动伤人,但受伤的熊和带着幼崽的母熊另当别论。狗熊掰棒子常被人用来比喻顾头不顾脚,现实中的棕熊真的如此,当它捉小动物时,要是碰见一窝的话,它便一个一个地往腋下塞,前面的掉了也不管,这样,最后一只小动物才最终成了它的美味点心。
中臀拟鲿
中臀拟鲿属鲇形目,鲿科,拟鲿属。中臀拟鲿体长,背鳍弧度和缓,约与腹缘相等,背鳍之前渐平扁,以后渐侧扁。头平宽大,平扁,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两颌及犁、腭骨有齿。后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约达胸鳍;下颌前须短,后须达鳃膜。鳃孔大,鳃膜游离,侧线平直,体无鳞。背鳍硬刺锯齿弱;脂鳍基较臀鳍基略短;臀鳍13~17;胸鳍硬刺锯齿强;腹鳍略达臀鳍;尾鳍后缘微凹,近截形。头背包括上枕骨棘背面被皮肤。体黄色,有3~4个大黑斑,腹部较淡。
中间纤维
中间纤维直径10纳米左右,介于微丝和微管之间。与后两者不同的是中间纤维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它主要起支撑作用。中间纤维在细胞中围绕着细胞核分布,成束成网,并扩展到细胞质膜,与质膜相连结。中间纤维没有正负极性。
角蛋白是中间纤维中的一类,分子量约40~70KD,出现在表皮细胞中,在人类上皮细胞中有20多种不同的角蛋白,分为α和β两类。角蛋白赋予细胞体一定的刚性。
中草药生物技术
中草药生物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门中草药的应用生物的科学,即利用生物学原理,在中草药之上生产实用产品的一项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真菌
真菌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者称有隔菌丝。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细胞核、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还能进行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而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则分别由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除细菌和蓝藻植物的细胞以外,所有的动物细胞以及植物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在真核细胞的核中,DNA与组蛋白等蛋白质共同组成染色体结构,在核内可看到核仁。在细胞质内膜系统很发达,存在着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分别行使特异的功能。
真核生物包括我们熟悉的动植物以及微小的原生动物、单细胞海藻、真菌、苔藓等。真核细胞具有一个或多个由双膜包裹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包含于核中,并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染色体由少量的组蛋白及某些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的碱性蛋白质构成。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繁殖,并进行有丝分裂。
组 织 学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组织学的研究,就是阐明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其生理活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相互关联和意义。成体各器官、系统分别具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执行着特定的功能。如口腔、食道、胃、肠等均由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结合而成,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但却执行着共同的功能,即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糟粕。
整 倍 体
如果染色体数目变化是单倍体(n)的整数倍,则以n为基数,整倍地增加或减少,则称为整倍体。
转译
遗传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需要通过复制、转录和转译。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转录是根据DNA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一类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后者又进一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序列,就是转译。因为这一类RNA起着信息传递作用,故称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于构成RNA的核苷酸是4种,而蛋白质中却有20种氨基酸,它们的对应关系是由mRNA分子中以一定顺序相连的3个核苷酸来决定一种氨基酸,这就是三联体遗传密码。
终止密码突变
终止密码突变是DNA分子中的某一终止密码突变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使多肽链的合成至此仍继续下去,直至下一个终止密码为止,形成超长的异常多肽链。
座囊菌目
本目真菌子囊呈卵形至棍棒形,双层壁,常成束生在较小、球形、有孔口的子囊腔内,子囊之间缺乏侧丝或假侧丝。子囊腔生在垫状或球壳状的子座上,子座含单个或多个子囊腔。本目依作者不同下分3科、5科或8科,约100属400种。座囊菌科、假球壳菌科和小穴壳菌科是本目的基本成员。
本目的白榆类座囊菌寄生在白榆上,飘浮类座囊菌寄生在柘属和化香树上,聚集座囊菌生在各种落叶树和灌木上,香蕉球腔菌引起香蕉叶斑病,梨球腔菌引起梨叶斑病,葡萄球座菌引起葡萄黑痘病,此菌是中国重要的果树病菌。
猪小DNA病毒病
猪小DNA病毒病由小DNA病毒科小DNA病毒属中的猪小DNA病毒引起,可使母猪发生死胎、难产和不育。是较新发现的疾病,对养猪业的发展形成威胁。世界性分布,中国也有报道。诊断可通过在细胞培养物中分离病毒和用免疫萤光法直接检查流产胎儿组织中的病原抗原,或用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检查猪血清加以证实。试用灭活疫苗进行预防的效果尚不理想。
植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是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化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数为害广泛;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性;仅少数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残体中保持活性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少数植物病毒可在昆虫活体内存活或增殖。
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组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使植物周身发病。病毒除夺取受侵染植物的一部分营养外,主要是可改变寄主植物的正常代谢过程,干扰或破坏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酶的活性,以及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代谢等。
周期蛋白
周期蛋白是一类呈细胞周期特异性或时相性表达、累积与分解的蛋白质,它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共同影响细胞周期的运行。
周期蛋白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蛋白,并且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是浮动的,呈周期性变化。随着细胞周期阶段的不同,有时浓度高达几千倍,有时又降为零。周期蛋白作为一种调节亚基,与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结合并将之激活。
脂 质 体
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
转基因动物技术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核心,是把遗传的功能单位──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使它成为动物体内的一部分。被转移的基因可以来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也可以来自植物或微生物。这样一来,就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也可以说动物能与植物、微生物杂交了。不过目前的杂交是低水平的,只限于主管一两个性状的一两个基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可以转移的遗传信息将越来越多,那时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植物之间的杂交。从科学上讲,这将是一个重大突破。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了多种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但真正成熟并可以稳定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只有两种,即显微注射DNA的方法和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法。
转录因子
基因转录有正调控和负调控之分。如细菌基因的负调控机制是当一种阻遏蛋白结合在受调控的基因上时,基因不表达;而从靶基因上去除阻遏蛋白后,RNA聚合酶识别受调控基因的启动子,使基因得以表达,这是正调控。这种阻遏蛋白是反式作用因子。
转录因子是起正调控作用的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的辅助因子。真核生物基因在无转录因子时处于不表达状态,RNA聚合酶自身无法启动基因转录,只有当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在其识别的DNA序列上后,基因才开始表达。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是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表达时,与mRNA结合的区域。按照常识,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一般应该分布在基因的前端,但是,新的研究发现,人21和22号染色体上,只有22%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布在蛋白编码基因的5'端。
栉尾蜥亚科
栉尾蜥亚科,美洲鬣蜥科的一科。约有3属10种,分布于巴拿马到秘鲁一带,为生活于湿润或干旱森林中的陆栖蜥蜴,体形较小或较大,尾上有棘刺作为防御武器。
爪兽亚目
爪兽亚目是奇蹄目的一亚目,是一个已经完全灭绝的类群,其生存的历史比较长,从始新世就已出现,在渐新世末期分成了适应草原生活和丛林生活的两个类群,一直到人类出现才灭绝,早期进化速度相对较快,而后期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其整个进化史中一直没有非常繁盛过。爪兽的体形似马,但是腿长而脚短,前肢长于后肢,趾端不具蹄而具爪,可能用爪挖掘植物的根为食。我国境内早期类型和晚期类型的爪兽化石均有发现。
问答题
1.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
A遗传
B以核算复制的方式增殖
C没有细胞结构
D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哪些环节?(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者
D免疫性
3.非特异性免疫又叫做先天性免疫或种的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物接触和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机制。它有哪些特点?( )
A相对的稳定性
B种的差异性
C无选择性
D先天性
4.遗传学的奠基人是谁?( )
A摩尔根
B孟德尔
C艾弗里
D赫尔希
5.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由哪些部分组成?( )
A遗传(基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群落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