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定国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这一时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作为我国历代战争的主流,有了更加鲜明的特点。

明朝在北疆的8次北征就是证明,而在东南沿海的用兵则是为了巩固统一。如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就属于这类性质。

清朝在建国之前,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并建立后金政权,可以看做是满族入主中原的前奏。如果说实现一统是我国历代战争的主流,那么近世时期的几场战争基本都实现了这一目标。

明统一战争南北并举之策

明统一战争,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的一系列作战。明太祖从建立明王朝到纳哈出归降,历经22年的南征北伐,终于结束了元朝的民族等级制度,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为明代政治制度的加强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并被史家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关建,为汉文化的继续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元末爆发了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相继攻灭了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帝位,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建元洪武。明太祖审时度势,决定北定中原与南略沿海并举,发动统一战争,以彻底夺取全国统治权。

元朝灭亡时,元顺帝脱欢帖木儿北走上都,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为了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统一漠北,明太祖先后8次发动进攻北元战役。

1370年,明太祖开始了第一次北征沙漠。

对于此次北征沙漠的战略方针,明太祖根据元主滞留塞外的和林,扩廓帖木儿驻兵定西,不断南犯的情况,决定兵分为二路:一令大将军徐达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并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的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

2月,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之后,汪兴祖攻克武州、朔州,徐达率师进抵定西。4月大败元军于沈儿峪,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5月,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沔州、兴元,随即回军西安。

李文忠部出居庸关以后,于5月初,经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骆驼山,再败元平章上都罕于开平。进逼应昌,大败元军,缴获甚众。李文忠在回师途中还攻克兴州。

10月初,明太祖命徐达、李文忠等班师回朝。

明军首次北征,两路皆获大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1372年1月至11月,明太祖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大规模作战。

明太祖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人,分三路出征。此次作战方针是: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扬言急趋和林,实则缓慢进军,诱元军出战而歼灭之;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经应昌趋和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冯胜为西路,出金兰趋甘肃,以疑元军,使其不知所向。这一战略部署,以中路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奇正并用,三路合击。

中路军于2月进至山西境内,徐达以都督佥事蓝玉为先锋,先出雁门关,败扩廓帖木儿游骑于野马川。3月,蓝玉又败扩廓帖木儿于土剌河,扩廓逃去,与元将贺宗哲联合,在岭北一线抵御明军。

5月,徐达兵至岭北,轻敌冒进,骤然交战,被元军击败,被迫敛军守塞。7月,偏将军汤和在断头山败绩,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

西路军进至兰州以后,颍川侯傅友德率骁骑5000人败元将失刺罕于西凉。进至永昌,再败元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剌罕口,获辎重牛马甚众。然后与冯胜主力会师,败元兵于扫林山,擒其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等人,军威大振。

6月初,逼降元将上都驴,获吏民830余户。明军抵亦集乃路,故元守将伯颜帖木儿举城降,继败元军于别笃山口,元岐王朵儿只班遁去。傅友德率兵追至瓜州、沙州,又败元军。

东路军于6月抵达口温,元军闻讯而遁,获牛马辎重无算,经哈剌莽来至胪朐河。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亲率大军轻装急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一带与元将蛮子哈刺章激战数日,元军败退。

李文忠率师追至称海,元兵复集拒战,李文忠见元军气势甚锐,乃敛兵据险自固并张疑兵,元军惧有伏兵,不敢逼近,遂引军而去。李文忠班师而还。10月西路军冯胜班军回京。

11月,因塞外苦寒,一时难以作战,明太祖遂令中路军徐达、东路军李文忠班师。

明军二次北征,主力中路军战败,东路军得失相当,仅西路军获胜,明军主要是轻敌冒进造成失败。

1380年,明太祖对塞外北元进行第三次进攻作战。2月,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众万余人屯于和林。明太祖命西平侯沐英率陕西之军进讨。3月,沐英师至灵州,获悉脱火赤兵亦集乃路,遂率师渡黄河,经宁夏,过贺兰山,涉流沙,历时7昼夜,突至其境。

在距其营25公里处,分兵四路,袭其背,掩其左、右,沐英亲率骁骑当其前。各路乘夜衔枚而进,实施合围。脱火赤、爱足等惊骇不知所措,皆俯首就擒,明军尽获其众而归。

1381年,明太祖对塞外北元进行第四次进攻作战。1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进犯明边。明太祖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

关于此次北征的战略战术,明太祖作了指示:首先派侦察部队出塞,刺探军事情报,若有埋伏,则诱其深入,待其困疲而反击之;若无埋伏,即以精兵直捣其营。

4月,徐达率诸将出塞,兵分东西两路,相互策应。东路以傅友德为前锋,夜袭灰山,败北元军,获其部落人畜甚众。行至北黄河,北元军惊惧而遁,明军追擒其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

西路军在沐英率领下,出古北口,直捣高州、嵩州、全宁诸部,渡胪朐河,获其知院李宣及其部众。至8月底,北征部队班师回京。

1387年1月至6月,明太祖对塞外北元进行第五次进攻作战。

1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率师20万人北征北元太尉纳哈出。

2月,冯胜率兵抵达通州,侦知纳哈出分兵屯守庆州,遂遣蓝玉率轻骑乘天大雪出兵,杀其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奚,获人马而还。3月,冯胜等率师出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兵大宁。5月,冯胜留兵5万人驻守大宁,率大军直捣金山。6月,进至辽河之东,获其屯兵进驻金山之西。

这时,乃刺吾亦到达松花河,力劝纳哈出投降。纳哈出心怀二志,犹豫不决,先后多次派使臣赴明军驻地,以献降为名,观明军虚实。在明军大军压境,步步进逼的情况下,纳哈出被迫投降。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1387年至1388年,明太祖对塞外北元进行第六次进攻作战。1387年,明太祖为肃清沙漠北元势力,命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军15万人北征。11月,蓝玉获悉北元丞相哈刺章、乃儿不花等逃入和林,遂由大宁发兵进讨。

1388年3月,师至庆州,闻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屯驻捕鱼儿海,间道兼程而进。4月,进至捕鱼儿海南岸,侦知脱古思帖木儿营在捕鱼儿海东北40余公里,蓝玉遂以王弼为前锋,率精骑直捣其营。

元主毫无准备,正欲北行,忽闻明大军至,其太尉仓促率众拒战,被明军击败投降。脱古思帖木儿与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遁去。蓝玉率精骑追击千余里,不及而还,俘获众多人等及物资,遂奏捷班师。1390年1月至3月,明太祖对塞外故元进行第七次进攻作战。1月,明太祖命晋王朱冈、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各率师北征。并以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督兵从征。敕王弼率山西兵听晋王节制,其余均听燕王朱棣节制。

3月,燕王率军出长城古北口,侦知乃儿不花等屯驻迤都,遂乘大雪直捣其营,攻其不备。30日,师抵迤都,先派与乃儿不花有旧的观童入营求见,大军进围其营,乃儿不花等被迫投降,悉收其部落人马而还。晋王率军出塞,不见北元人马而还。

1396年,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北元进行第八次作战。3月,明太祖获悉大宁卫北有北元踪迹,遂命燕王朱棣选精卒自北平抵大宁,沿河南北侦察元兵所在,相机进击。朱棣兵至彻彻儿山,遇元兵,大败之,擒其将索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追至兀良哈秃城,遇故元哈剌兀,又大败之,凯旋。在明太祖及时有力地打击之下,北元部众奔散,北元政权灭亡,明太祖统一了漠北,明朝统治得到巩固。解决了北元问题,明太祖全力征战福建两广,想统一南方。其实此项战略在北伐时已开始实施。明太祖命汤和与副将军廖永忠在灭方国珍势力后,出奇兵克福州,于1368年破延平,控制了当时的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胡廷瑞克建宁、兴化,招降汀州及泉州以南州县;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率部入闽,歼金子隆等部,占福建。

接着,明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朱亮祖为副将军,由福建海道入广东,与先遣由湖南征广西的杨璟及江西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部互为犄角,进军两广。

杨璟攻克全州、武冈等地。廖永忠率部抵广州,当时的广东行省左丞何真势穷出降。诸路明军入广西,相继攻取未下州县。

明太祖趁南征北伐胜利之际,遣使赴蜀招降割据的夏政权首领明升,遭拒绝后,决计用兵。明太祖命汤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廖永忠为副,率舟师溯长江而上;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为副,率步骑从陕西南下,两路明军水陆并进攻夏。

汤和部进攻瞿塘受挫。傅友德部声言出金牛道,暗率5000精兵出陈仓,攻克夏军的阶州,开辟入川通道,随即克汉州。汤和克夔州,抵重庆,明升势穷出降,夏亡。傅友德围成都,夏丞相戴寿以城降。

自1372年起,明太祖多次遣使赴云南招降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均遭杀害。遂于1381年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骑兵30万征讨。

明军至湖广境,兵分两路:由都督郭英领兵5万人为北路,南趋乌撒,以作牵制;由傅友德率主力为东路,克普定,直趋云南。

开战后,明军用奇正战法,败元司徒平章达里麻部10万,俘达里麻以下2万余人,攻占云南东部门户曲靖。随即由蓝玉、沐英率部进占昆明,元梁王出逃自杀。傅友德北上与郭英会师,大败元右丞实卜,克七星关,招降附近各州县。

1382年,蓝玉、沐英攻占大理,俘首领段明弟段世,分兵取云南全境。随后明军分道进兵乌撒,又平东川、建昌、芒部等。大军第二年班师回朝,留沐英镇守云南。

明太祖趁元末元朝势力削弱,其他作战对象各据一方、互不应援等情况,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恰当任用将帅,攻抚兼施,南北兼顾,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显示了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收复台湾之战,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使台湾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场战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沦陷了38年的宝岛台湾,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台湾是我国领土,位于我国东南的海中,在台湾海峡的另一侧,南接东山、海南、南海诸岛,北连马祖、大陈、舟山群岛,被称为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早在东吴王时期,吴王孙权便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航海到达台湾。元代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与澎湖列岛。

17世纪上半叶,荷兰殖民主义者大规模侵掠亚洲,数度入侵台湾。郑成功便考虑收复台湾,准备渡海东征台湾。

郑成功要收复台湾,需渡海作战,背水攻坚,为此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除通过各种侦察手段不断了解敌情和多方筹备粮饷外,他把准备的重点放在练兵造船上。为了提高渡海作战的能力,郑成功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准备:

一是改编部队。郑成功对部队进行了改编整顿。编制采用五五制,重组作战主力部队。设总督五军戎政一员,总制五军。每军设提督一员,负责该军的征战事宜。另设总理监营一员、左右协理监营各一员,协助提督工作。水军是郑军中的骨干力量。

水军成员多系渔民出身,不畏风浪,作战英勇顽强,在其父郑芝龙手下时,就曾经屡败荷军水师于海上。郑成功正是依靠这样一支军队,取得了台湾登陆作战的胜利。

二是督造战船。郑成功按照作战任务和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配套建造战船。计有大贡船、水船、犁缯船、沙船、鸟尾船、乌龙船、铳船、快哨等8种。

战船上的武器配备是,大贡炮、灵贡、火贡,均为铜制,安装在船首;连环贡、百子炮在船的两舷中部,这些都是重武器。轻武器则有神机铳、千花铳、百子花钎铳、鸟枪、鹿铳、连珠火箭、喷筒、火罐、倭刀、云南大刀、不空归木棍等。

当地人民听说要收复台湾,也纷纷前来献船、献料、献工,赶造战船。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修造战船300余艘,加上原有船只,基本上满足了渡海作战的需要。

三是加强训练。郑成功在厦门等地设置水操台、演武场和演武池,亲自督导操练,并制定和颁布了“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令全军遵照执行。经过严格训练的水军将士能在惊涛骇浪中跳踯上下,矫捷如飞。有了这样一支战斗力强的水军,渡海登陆就有了胜利的保障。

郑成功基本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后,遂从厦门移师金门。郑成功命其子郑经及部分将领留守厦门、金门,以防清军乘虚袭取;自率马信、周全斌、肖拱宸等进军台湾。

郑成功根据敌情、地形,提出如下作战方针:首先收复澎湖,以之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入港,实施登陆,切断台湾城和赤嵌楼两地荷军的联系,予以围歼,最后收复台湾全岛。

郑成功攻台作战主要经过穿越鹿耳门登陆禾寮港、水陆战台江迫降赤嵌楼、海战破荷舰攻台获全胜等阶段,最终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61年3月初,郑成功在金门举行了隆重的“祭江”誓师仪式,表达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3月23日,郑成功率领第一梯队从金门料罗湾出航,领航的是澎湖游击洪喧。郑军船队浩浩荡荡,向澎湖进发,于次日清晨越过风浪险恶的黑水沟,驶抵澎湖。

郑军各部分别驻扎澎湖各岛,等待风顺时再向台湾开进。岛上的老百姓听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队,便带着鱼虾猪羊前来慰问,并自愿作先锋船的向导。

水军行至柑橘屿海面时,遭风雨所阻,被迫折回。在候风期间,郑成功视察各岛地形,最后当机立断,决定冒雨开船。3月30日晚,郑军渡过了海峡。

郑军船队抵达鹿耳门港外,他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踏勘地形,派出能潜水的士兵进入台江,进行侦察。根据该地的潮汐情况,郑军决定从澎湖冒风浪出航,顺利地通过鹿耳门,进入台江。

荷军以为郑军会从南航道实施正面进攻,所以只在南航道岸上架设了大炮。郑军出其不意地从鹿耳门开进台江后,荷兰殖民者面对密布在江上的郑军战船惊慌失措,忙派夹板船阻击,并以赤嵌楼炮台发炮拦击。

郑军突破荷军的火力拦阻,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在禾寮港登陆,扎下营寨,准备从侧面进攻赤嵌楼。同时,在鹿耳门也登陆扎营,以防北线敌军进攻。

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见郑军到达,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正是由于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持,郑军得以顺利登陆,而且造成对敌分割包围的有利态势。

郑军顺利登陆后,荷兰侵略者的要塞赤嵌楼、台湾城以及一些战舰,便处于分隔被围状态,荷军官兵的战斗力也不强。但荷兰侵略军企图凭借船坚炮利和城堡坚固,乘郑军立足未稳,实施反击,将郑军赶下海去。

4月初的一天一晚,郑成功见赤嵌楼之敌炮击郑军禾寮港营塞,引起街市起火,急派户部都事杨英持令箭,督饬部队救火,抢运仓库物资,保护居民住宅。

与此同时,调整了兵力部署:令左护卫王大雄、右虎卫陈蟒率铳船控制鹿耳门海口,以便接应第二梯队登陆;令宣毅前镇陈泽率兵防守北线尾一带,以保障主力侧后安全,并置台湾城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另派兵一部进入台江,切断赤嵌楼与台湾城的联系。这样就为从海、陆两面打败荷军的反击做好了准备。

在海上,当荷军的4艘舰船企图阻击郑军时,郑成功以60艘战船由陈广和陈冲指挥,把荷舰包围起来,展开了激烈的炮战。荷军最大的“赫克托”号战舰首先开炮,其他荷舰也跟着开火。

郑军战船上的水兵们十分勇敢,从四面八方向“赫克托”号进行猛烈轰击。顿时,安平港外,浓烟弥漫,炮声震天,激起无数巨大的水柱。不久,“赫克托”号即被击沉。其他荷舰企图突围逃遁,又被郑军灵活的战船包围。

郑军以6艘战船尾追“斯·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很快追上敌舰。郑军士兵奋不顾身地同敌人展开了接舷战、肉搏战,同时又用火船去烧敌舰。郑军用铁链扣住“斯·格拉弗兰”号的船头斜桅,并登上甲板,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

有的荷舰被熊熊烈火吞灭了,有的荷舰不敢再战而逃回台湾城边。敌通信船“马利亚”号在战斗失败后逃往巴达维亚。在陆战中,荷军也遭到惨重失败。战斗是在北线尾和赤嵌楼附近进行的。郑军登陆北线尾后,荷兰舰长贝德尔率领240名士兵,乘船急驶北线尾,上岸后即分两路向郑军反击。郑军在北线尾的部队约有4000人,郑将陈泽以大部兵力正面迎击,以七八百人迂回到敌军侧后,进行前后夹击。荷军腹背受敌,手足无措,争相逃命。贝德尔上尉被击毙,荷军被歼180多人,其余的人逃回台湾城。

这时,荷军总督揆一应被围的赤嵌楼守军的请求,命阿尔多普上尉率200名士兵渡海增援,企图解赤嵌楼之围。郑成功出动“铁人”迎击。

这些“铁人”双手挥舞大刀,头戴铁盔,身着铁铠甲,脚穿铁鞋奋勇向荷军砍去。200名荷军士兵,只有60名上了岸,其余都被“铁人”消灭了。阿尔多普见势不妙,赶紧率残部逃回了台湾城。

荷军在连遭失败之后,被迫龟缩在赤嵌楼和台湾城,再也不敢出战。郑军乘胜围攻赤嵌楼,并切断了荷军水源。

揆一负隅顽抗,拒绝投降,并妄图以年年纳贡并奉送劳师银10万两为条件,诱使郑军撤出台湾。对此,郑成功予以严辞驳斥,并强调指出:“台湾为我故有,应当还我!”

郑成功亲自督师,围攻台湾城,并粉碎了荷军的反击,在台湾沿海立住了脚。

在郑军进逼下,台湾城一片混乱。荷兰侵略者在街市区放火,妄图把全市燃成灰烬,被郑军扑灭。郑成功一面准备攻城,一面两次给揆一写信,令其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郑成功以28门大炮猛轰台湾城,摧毁了城上的大部胸墙,击伤许多荷军。

郑成功鉴于台湾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奏效,为了减少部队伤亡,进一步做好准备,决定改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方针。他一方面派提督马信率兵驻扎台湾街围困荷军,一方面把各镇兵分散到各地屯垦,以解决军粮不足的困难。

5月初,郑军第二梯队黄安、刘俊、颜望宗、胡靖、陈瑞、陈障等率军六镇,统船20艘,兵6000人,抵达台湾,并从台湾城南面逼近该城城堡。

郑军在兵力得到加强,供给有了补充之后,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道又宽又深的壕沟,以利对荷军的围困。同时,还准备了攻城器械和炮具。6月初,郑成功又三次写信给揆一谕降,但荷军等待巴达维亚派兵增援,仍拒绝投降。

郑成功在台湾作战期间,被郑军击败的“马利亚”号通信船,经过50多天的逆风行驶才逃到巴达维亚,报告了荷军在台湾战败的消息。巴达维亚当局立即调集700名士兵、10艘战舰,在雅科布·考乌的率领下,赴台湾增援,7月到达台湾海面。

困兽台湾城的荷兰侵略者得到增援之后,力求迅速改变台湾城的被围状态,决定用新到的舰船和士兵,把郑军驱逐出台湾街市区,并击毁停泊在赤嵌楼附近航道上的郑军船只。

双方在海上接战。郑成功令黄安抗击陆上进攻的荷军,亲统宣毅前镇陈泽及戎旗左右协水师陈继美、朱尧、罗蕴章等所率战船,在海上迎击荷舰。

荷舰企图迂回郑成功水军侧后,焚烧郑军船只,却反被郑军包围。郑成功水军一部隐蔽在岸边,当敌舰闯入埋伏圈后,火炮齐发。

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击毁、烧毁荷舰2艘,俘小艇3艘,使荷兰援军损失了一个艇长、一个副官、一个军曹和数百名士兵,另有一些人负伤。其余来援的荷舰逃往远海,再也不敢靠近台湾城。

被围荷军粮草匮乏,士气低落,不少士兵吃了发霉的食物而中毒,有一些还患有各种疾病,战死、病死、饿死者达1600多人。荷军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了。

郑军围困台湾城8个多月,并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便开始发起总攻。主攻目标是乌特利支堡。该堡是台湾城周围的外堡之一,坐落在台湾城南侧一个小山上,位置险要,是控扼台湾城的锁钥。

12月的一个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堡。经两小时激战,在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占领了该堡。郑军立即将此堡改建成炮垒,居高临下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

荷军困守孤城,已是水陆援绝,力竭难守。揆一慌忙召集紧急会议,与会者惶惶无主,乱作一团,对当时形势已完全绝望。

总督揆一见大势已去,决定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并签订了18款投降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揆一于1662年2月1日率部投降。至此,沦陷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