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在这1100多年的时间里,新旧王朝更替,统一与分裂反复,战争艺术日益圆融。

由于南北方不同的地理条件,北方以步兵与骑兵相结合为主,南方以步兵与水兵相结合为主,其间,山地战、河川战、丛林战和荒漠战等战法已应有尽有。

中古时期的局部统一和全国统一,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战争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秦的统一结束割据局面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秦国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6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500余年的诸侯争霸与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嬴政即王位。他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

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

公元前236年冬,燕赵两国正在酣战之际,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之战略要地阏与,使这个早为秦国垂涎的战略要地一举被秦占领,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的通道。

秦杨端和军进攻阏与之北的韩阳,并顺利攻克,使邯郸的西北方向也失去了屏障。秦桓龁军从南阳出发,很快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至此,秦军已推进到了邯郸之南,仅与赵都邯郸相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邑。

面对秦军的进攻,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最强。李牧率军回赵,立即同秦军交战,沉重打击了秦军。

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韩王被俘。这样,韩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

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赵发生特大旱灾,秦于次年再度发动对赵大举进攻。秦军派出南北两路大军并抽调一些少数部族兵参加作战,赵军则在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指挥下,继续对秦军作战。秦军虽经苦战,但胜负未分。

秦始皇和他的谋臣认为,秦两次伐赵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军事上无法取胜,遂改用反间计,不惜重金收买赵国内奸赵王宠臣郭开在赵王面前造谣诬蔑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赵王竟不加分析即轻率罢免了李牧、司马尚,改任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并错误地将名将李牧杀害。

赵王由于中了秦之反间计,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赵葱不是王翦的对手,很快被秦军击败,赵葱被杀,颜聚收拾残兵退回邯郸勒兵固守。而此时的赵王丧失斗志,任由内奸郭开摆布,竟下令开城向秦军投降,建国250多年的赵国终于灭亡。

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隔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

魏本来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

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将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克,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过3个月的战争,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秦军灭赵、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仍为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

楚国此时尚有对秦作战的实力。秦始皇派年少英勇的将军李信率兵攻楚,并问李信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20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人不可”。秦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王翦因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谢病告老,归还频阳。李信则受命为秦军统帅,与蒙恬率兵20万人对楚发动进攻。

李信与蒙恬军企图包围楚军,聚而歼之。但李信于棠溪被楚军统帅项燕战败,损失惨重。多亏蒙恬军的掩护,李信得以突围逃回秦境,才免被俘。

秦军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虽然感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但并未动摇灭楚之决心,仍然继续进行灭楚战争。李信失败后,秦军统帅一职只有重新起用王翦。

秦始皇亲往王翦家乡频阳县,力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王翦接替李信,率领60万大军对楚作战。

王翦根据已往长期作战经验,知道楚军和赵军都具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是能战能守的军队。楚军新近击破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前途。

所以,王翦进入楚国后,即令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构筑坚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数月以来,双方相持没有大的交战。

楚见秦军大举东进,也集中全部兵力应战。当时秦已灭三晋,无后顾之忧,有大量的物力支援,能够打持久战。楚则无论军事、政治都远为落后。统帅项燕仍然集中楚军主力于寿春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的进攻。

楚王责怪项燕怯战,派人数度催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军只得向秦军进攻,但既攻不破秦军的营垒,秦军又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引军东去。

王翦立即令全军追击楚军,楚军为涡河所阻,双方交手,楚军被击破东逃。秦军追至蕲南,平定楚属各地。

在追击过程中,王翦斩杀了楚将项燕,随即率兵直取楚都寿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楚王负刍被俘。秦军进军蕲南,只经一年多的作战,号称南方赫赫之强国的楚,便瓦解了。

公元前227年,秦派将军王翦、辛胜率军对燕作战。统帅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国首都蓟城为作战目标。同时判断燕军必然依托燕赵大道经过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赵界上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备,不宜将主力投入正面进攻。于是,王翦决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北攻燕。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

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始皇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公元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在秦军并灭赵、韩、燕、魏、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度外,坐视各国灭亡。过去当秦、赵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向齐请求援助军粮,有政治远见的周子曾向齐王建议积极援赵。齐王竟没有接受这一具有战略远见的建议,尔后各诸侯国虽几度联合对秦作战,齐都避免参加,或者参战不力,企图讨好于秦。

公元前221年,秦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王建不战而降。经过20多年的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

秦朝统一战争顺应了历史潮流,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楚汉战争促成天下一统

楚汉战争或称楚汉相争,是在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全国最高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西楚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楚汉战争造就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形成了我国历史上长达400余年的统一局面,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的大融合和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我国汉民族的伟大发展基础。

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首先发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自称楚王,一时间天下群雄纷纷响应。

9月,前楚国大将项燕之后项梁、项羽叔侄发动会稽起义,项梁自号武信君;同月,泗水亭长刘邦亦于沛县起兵响应,称沛公。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公元前208年,项羽率5万余楚兵北上,迎战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

当年,项羽破釜沉舟,亲率2万余楚兵大败王离所部20余万秦军主力于巨鹿城外,项羽威震诸侯,遂成为诸侯上将军,统领诸侯之兵。第二年,章邯等被迫率余部20万人归降,巨鹿之战胜利结束。

巨鹿之战牵制了秦军主力并最终获得胜利,同时也为西路刘邦军得以顺利入关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经此一役,秦朝已名存实亡。

巨鹿之战后,沛公刘邦乘隙攻入关中,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依据反秦义军“盟主”楚怀王与天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理应称关中之王,又闻项羽欲立章邯于关中,号雍王,于是派兵驻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入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自认为功劳最大,而胜利在即之际,却被刘邦抢先进入关中,夺取了胜利果实,自然怒气冲天,于是,他率诸侯军40余万人入关。项羽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意图消灭刘邦军。

刘邦军不足10万人,自料力不能敌,于是还军灞上,并竭力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请为调解,并亲赴鸿门谢罪,示以诚意,并表示归顺。项羽决心动摇,放走了刘邦。

在公元前206年,项羽自恃灭秦巨功并凭借其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裂土分封诸侯,恢复封建割据。如分封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九江王黥布、辽东王韩广、济北王田安等。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辖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定都彭城。

项羽封刘邦于巴、蜀、汉中三郡,为汉中王,定都南郑。同时项羽将关中地区分为三部,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合称“三秦”,企图通过他们控制关中,将刘邦困锁在汉中巴蜀地区。

刘邦被徙封汉王后,本想立即发兵攻楚,但萧何等人从楚汉双方的实力出发,主张以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再收复三秦。刘邦听之。

他在前往汉中的途中,烧毁所过栈道,防止诸侯军偷袭,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项羽亦于同时班师彭城。

时隔不久,中原诸侯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未及分封的诸侯均不满项羽分封,多起兵反楚。刘邦乘项羽发兵击齐之机,任命韩信为大将,以曹参为前锋,积极部署东进。

公元前206年,汉军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潜出故道,向楚地进军。楚汉战争爆发了。

项羽得知刘邦已兼并三秦,且准备东进伐楚,而齐、赵地都已反叛,极为愤怒。但主力被牵制在齐国,无暇西顾。

刘邦再度抓住战机,一面巩固关中,一面扩张势力,亲自率军由函谷关出陕县东进。迫降河南王申阳和项羽新封的韩王郑昌;西魏王魏豹率军归附,继而俘虏殷王司马卬,迅速占领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广大地区,造成东进的有利态势。

刘邦继而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少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建议,给韩信增兵3万,开辟北方战场,以消灭楚的羽翼,实现对楚的战略包围。

公元前205年,韩信、张耳率领汉军越过太行山,与楚的羽翼赵国战于今河北井陉东南的井陉口。韩信一反作战常规,背水设阵,大败20万赵军,斩杀赵军主帅成安君陈余,生擒赵王歇,一举灭亡赵国。随之采纳赵国降将李左车建议,乘势不战而迫降燕王臧荼,平定燕国。

公元前204年,楚军对汉军正面防线发动攻势,数次切断汉军粮道,又攻占了荥阳、成皋。刘邦只好败逃关中。

为调动项羽,分散其兵力,摆脱固守城池被动挨打的局面,刘邦采纳谋士辕生建议,于5月率军出武关,兵至宛和叶。项羽急于寻汉军主力作战,果然率军自荥阳、成皋南下宛、叶。汉军坚壁不战。

就在这时,彭越乘机攻占了楚的后方重镇下邳,迫使项羽回师解救。汉军借机迅速北上,收复成皋。

6月,项羽回军,对汉军发动第二次攻势,再占荥阳、成皋,并挥军西进。汉军败至巩县,深沟高垒,阻击楚军。

为减轻正面压力,刘邦遣刘贾、卢绾率兵2万人增援彭越,在楚后方攻城略地,断楚粮道,迫项羽第二次回兵东击彭越。汉军借此机会再次收复成皋。

成皋之战后,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项羽日益孤立,粮秣得不到补充,韩信又继续进兵西楚。公元前204年,韩信大破楚、齐联军于潍水之滨,平定齐国。韩信随继东进2000余里,从东、北两面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直接威胁到了楚的大后方。

潍水之战后,项羽再无能力灭汉,已经到了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的时刻。

公元前203年8月,楚军粮尽,项羽被迫议和;刘邦亦未能调来韩信、彭越援军,于是双方订立和约,中分天下。双方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

9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亦欲西返。这时,刘邦在张良、陈平建议下,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并约集齐王韩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围楚军。后因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被迫退军固陵,坚壁自守。

刘邦退军固陵以后,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分别给齐王韩信、魏相彭越割地封王的承诺,约定联合击楚。12月,刘邦调集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淮南王英布、刘贾等各路大军40万人,以韩信为最高统帅,以并本部20万人共计60万大军一同击楚。战至最后,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

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四面楚歌,军心瓦解。项羽大惊,于是置10万楚军于不顾,率800余骑兵趁夜突围南逃。天明后刘邦发觉,遂派灌婴率数千骑兵追击。

楚军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骑,逃至阴陵时因迷路,问路一田夫,被田夫诓骗而左行,结果陷于沼泽,致使汉军追上。最后逃至乌江时。项羽自度难以脱身,叹道:“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时,乌江亭长力劝项羽过江,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却说:“上天要灭亡我,我何必还要渡江呢!姑且不说我项籍当初率领8000江东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便江东的父老兄弟们同情而拥戴我为王,我哪里有脸面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自己难道心里不愧疚吗?”

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杀汉军数人后,自刎而死。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项羽败亡后,楚地陆续平定。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正式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就是汉高祖。至此,天下又归于一统。

隋统一战争结束南北分裂

隋统一战争是隋文帝杨坚出兵北击突厥、南灭陈朝的一场战争。

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延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推动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基础。隋王朝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注意争取人心,奖励生产,在政治上较为巩固,经济上较为富裕,军事上较为强大,因而具备了统一大江南北的条件,并最终完成了统一。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在北周和北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一系列加强君主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隋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日益壮大。

隋朝建立后,停止向突厥输送金帛,因而突厥统治者常常南下袭扰隋朝,威胁隋朝的统治。为巩固北部边防,防止突厥的袭扰,在边境增修亭障,加固长城,并命上柱国阴寿镇幽州,京兆尹虞庆则镇并州,屯兵数万以备之。

与此同时,隋文帝也在做灭陈的准备,他派大将贺若弼、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并抓紧备战。581年,陈将周罗喉攻占江北隋的胡墅。隋文帝命尚书左仆射高颎节度行军元帅长孙览和元景山,准备率军伐陈。

就在这时,突厥沙钵略可汗寻找借口,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准备大举攻隋。隋文帝根据隋朝新立,边防不固,实力尚不够充实等情况,决定变更原来计划,改取南和北战,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战略。

582年春,隋文帝调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在洛阳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在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并不断调兵遣将加强北方各要地守备,以御突厥。并又诏令高颎改变计划,设法与陈朝结好,以便抽回兵力,北击突厥。

隋文帝利用突厥各可汗间的矛盾,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建议,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

582年,沙钵略率本部与阿波等各可汗兵40万突入长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军曾分别在马邑、可洛峐击败来犯突厥军,但未能阻止其攻势。之后,突厥大军深入到武威、金城、天水、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大掠牲畜、财物等。

在隋军顽强抗击沙钵略主力后,突厥达头可汗不愿继续南进,引兵自去。隋将长孙晟乘机通过沙钵略之侄染干诈告:铁勒等反,欲袭其牙帐。沙钵略恐其后方生变,遂撤兵北返。

隋文帝经过3年的对突厥防御作战,争取了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反攻准备;而突厥则因隋的分化、离间政策,内部矛盾加深,加以灾荒严重,其势愈加不利。

583年,沙钵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隋文帝下达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万人分道反击突厥,以从根本上击破沙钵略,稳固北部边防。

隋军先后在白道、高越原、灵州、和龙等地各个击败突厥各部,并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隋,进一步促成突厥内乱,使沙钵略与阿波等相互攻战不止。

584年春,达头降服于隋。584年秋,沙钵略因屡为隋军所败,也向隋求和称藩。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为了完成统一大业,隋文帝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经济上颁布均田和租调新令,把荒芜的土地拨给农民耕种,减轻赋税徭役,兴修水利,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且储粮备战。

政治上强化中央统治机构和完善官制,废除一些酷刑峻法;外交上采取对策,不断派遣使者去陈朝,表面表示友好,实则探听虚实,使之松懈麻痹;军事上,改进北周以来的府兵制,集中兵权,加强军队训练,加固长城,训练水军。

在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隋文帝遂于588年部署进军。设置淮南行省于寿春,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指挥水陆军50万人,同时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八路攻陈。

八路攻陈的具体部署是:一,杨俊率水陆军由襄阳进屯汉口;二,杨素率舟师出永安东下;三,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与杨素合兵;四,杨广出六合;五,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六,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七,蕲州刺史王世积率舟师出蕲春攻九江;八,青州总管燕荣率舟师出东海沿海南下入太湖,进攻吴县。

前三路由杨俊指挥,为次要作战方向,目标指向武昌,阻止上游陈军向下游机动,以保障下游隋军夺取建康。后五路由杨广指挥,为主要作战方向,目标指向建康,其中杨广、贺若弼、韩擒虎三路为主力,燕荣、王世积两军分别从东、西两翼配合,切断建康与外地联系,保障主力行动。

隋军此次渡江正面东起沿海,西至巴蜀,横亘数千里,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浩大的渡江作战。

为了达成渡江作战的突然性,隋在进军之前,扣留陈使,断绝往来,以保守军事机密。同时派出大批间谍潜入陈境,进行破坏、扰乱活动。

588年,杨俊率水陆军10余万进屯汉口,负责指挥上游隋军,并以一部兵力攻占南岸樊口,以控制长江上游。

江南陈朝指挥长江上游军队的周罗侯,起初未统一组织上游军队进行抵抗,听任各军自由行动。当看到形势不利时,又收缩兵力、防守江夏,阻止杨俊军接应上游隋军。两军在此形成相持。

杨素率水军沿三峡东下,至流头滩,陈将戚欣利用狼尾滩险峻地势,率水军据险固守。杨素于是利用夜暗不易被陈军窥察之机,率舰船数千艘顺流东下,遣步骑兵沿长江南北两岸夹江而进。刘仁恩部亦自北岸西进,袭占狼尾滩,俘虏陈全部守军。

陈南康内史吕忠肃据守歧亭,以三条铁锁横江截遏上游隋军战船。杨素、刘仁恩率领一部登陆,配合水军进攻北岸陈军,经40余战,终于在击破陈军,毁掉铁锁,使战船得以顺利通过。

此时,防守公安的荆州刺史陈慧纪见势不妙,赶紧烧毁物资,率兵3万人和楼船千艘东撤,援救建康,但被杨俊阻于汉口以西。周罗侯、陈慧纪也被牵制在了江夏及汉口,无法东援建康。

在长江下游方面,当陆军进攻的消息传来,陈各地守军多次上报,均被朝廷掌管机密的施文庆、沈客卿扣压。隋军进至江边时,施文庆又以春节将至为由,拒绝出兵加强京口、采石等地守备。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杨广进至六合之南的桃叶山,乘建康周围的陈军正在欢度春节之机,指挥大军分路渡江:派行军总管宇文述率兵3万人由桃叶山渡江夺占石头山,贺若弼由广陵南渡占领京口,韩擒虎由横江夜渡。

陈军因春节酒会,仍处醉乡之中,完全不能抵抗,韩部轻而易举袭占采石。正月初三,陈后主陈叔宝召集公卿讨论战守,次日下诏“亲御六师”,委派萧摩诃等督军迎战,施文庆为大监军。

陈叔宝、施文庆都不懂军事,随意将大军集结于都城,中派一部舟师于白下,防御六合方面的隋军,另以一部兵力镇守南豫州,阻击韩擒虎部的进攻。

隋军突破长江之后,迅速推进。贺若弼部于正月初六占领京口后,以一部进至曲阿,牵制和阻击吴州的陈军,另以主力向建康前进。韩擒虎部占领姑孰后,沿江直下,陈沿江守军望风而降。

正月初七,贺若弼率精锐8000人进屯钟山以南的白土岗,韩擒虎部和由南陵渡江的总管杜彦部2万人在新林会合,宇文述部3万人进至白下,隋大军继续渡江跟进。至此,隋军先头部队完成了对建康的包围态势。

建康地势虎踞龙盘,十分险要。此时,陈在建康附近的部队仍不下10万人,陈叔宝弃险不守,把全部军队收缩在都城内外,又拒不采纳乘隋先头部队孤军深入立足未稳之机进行袭击的建议。

正月二十,陈叔宝决定孤注一掷,他命令各军出战,在钟山南布成“一”字长蛇阵。但陈军既未指定诸军统帅,又无背城一战的决心,各军行动互不协调,首尾进退不能相顾。

贺若弼未待后续部队到达,即率先头部队出战陈鲁广达部,初战不利,贺若弼燃物纵烟,掩护撤退,尔后集中全力攻击萧摩诃部。陈军一部溃败,全军随之瓦解。

在这同一天,韩擒虎进军石子岗,陈将任忠迎降,引韩部直入朱雀门,攻占了建康城。

藏匿于枯井之中的陈叔宝被隋军俘虏。正月二十二,杨广进入建康城,命令陈叔宝以手书招降上游陈军周罗侯、陈慧纪等部。同时遣兵东下三吴,南进岭南等地,先后击败了残存陈军的抵抗。

至此,隋文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隋统一战争在战略运用上的特点为:集中使用兵力,力避两面作战。当决定先南后北时,即采用北守南攻方针,先巩固北部边防,并部署一定数量的机动部队,以保障南进时后方的稳定。

当突厥突然大举进犯,对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时,立即变更战略,改为先北后南,采用南和北攻的方针,撤回南进大军,与陈朝结好谈和。待以政治分化瓦解和军事打击击败突厥后,再转兵攻陈。

在攻陈作战中,隋文帝更是根据情况变化,灵活确定战略打击目标,并且做到了军政并举,对陈先以外交等手段,使之麻痹松懈,继之以军事手段使其疲惫消耗。

当条件成熟的时候突然集中兵力给以打击,加之战争准备充分,保证了渡江作战的顺利进行,使陈朝迅速土崩瓦解。

隋王朝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西晋末年以后,华夏大地南北长期陷于分裂状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统一成为了时代的需要。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注意争取人心,奖励生产,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政治上较为巩固,经济上较为富裕,军事上较为强大,因而具备了统一南北的条件,并最终完成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