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延安城西北角的凤凰山下,有一处毛泽东故居。

当你来到这里参观时,讲解员会给你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1938 年春季,毛泽东正在夜以继日地写作一部关于指导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的著作,在最紧张的时候,他甚至一直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陕北的初春,寒风刺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把他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他仍然专心地写作,一直顾不上吃。有一次,火盆中的炭火烧着了他右脚的棉鞋, 毛泽东竟然丝毫没有觉察,仍然在静静地沉思,直到火苗把鞋烧穿了一个大洞,他才感觉到剧烈的炙痛。

这双烧坏了的棉鞋,至今还陈列在当地纪念馆里。

毛泽东当时写作的这部书,就是 1938 年 5 月至 6 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讲演,著名的《论持久战》。

当时,在抗日阵营中,关于对日作战的方向和前景,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被称作“亡国论”。

持这种意见的人们认为,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另一种意见,被称作“速胜论”。

持这种意见的人们认为,中国很快就能打胜,无需乎费大气力。

毛泽东指出,“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他写道: “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抗日战争发展的历史事实,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是正确的。

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论点出发,毛泽东又指出了如抗日战争这样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要胜利, 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

毛泽东说:“兵民是胜利之本。”

他还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和新四军积极配合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创建了许多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0 年 8 月到 12 月,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发动了“百团大战”,沉

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参加这一战役的八路军共有 104 个团,歼敌 3 万余人,破坏了正太路和同蒲路、平汉路、石德路等铁路交通线,一度攻占娘子关,收复五六十个县,最后得到巩固的县城还有 26 个以上。

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高兴地致电指挥这一战役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说道:“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组织一两次?”

刊登在 1940 年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上的这样一首诗,赞颂了百团大战的辉煌胜利:

青天霹雳太行头,

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 竟扶危局定神州。

蒋介石在 1940 年 9 月 11 日也致电朱德、彭德怀,说道:“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当时重庆的《新蜀报》上为八路军的胜利还载文:“这次持续如斯,范围如斯广大的敌后战争,是怎样的雄伟,我们数十万将士驰骋北方原野,是如何自傲与艰辛,我们每天看到如雪片飞来的条条捷报,真是要兴奋感动得流泪!”

彭德怀后来回忆说,抗日时期,人民战争有了发展,比红军时期进了一步。如大规模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多样的战法,各种各样的武器都加以利用了。武装编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村乡有小组、区有区干队、县有独立团、营或支队。在百团大战之后,还发展了武装工作队(武工队),它是党、政、军、民统一的组织形式,他们的一般政策水平比较高,善于分析具体情况;他们对每一个斗争对象非常灵活机动, 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得特别巧妙。这些都是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逐步成长起来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阐述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著作,还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毛泽东还直接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部署、行动和作战进行规划、指挥。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曾经有比较积极的表现。国民党可以用于第一线的兵力约 100 万,全部投入正面战场,有效地消耗日军有限的兵力,粉碎了日军

所谓“速战速决”,期望在 3 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战略。在一系列的会战中, 国民党军广大爱国将士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站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立场上,对国民党军英勇抗战的精神,也表示深深的钦佩和由衷的敬仰。1940 年5 月,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抗日名将张自忠在襄樊保卫战中,身负重伤,仍与日军苦战,最终以身殉国。毛泽东所致挽词为“尽忠报国”。

1942 年 3 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以陆军第 5、第 6、第 66 军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 5 军当时是中国军队中唯一利用苏联援助和美国援助武装起来的机械化部队。200 师师长戴安澜率部与日军艰苦奋战于同谷,弹尽粮绝后不得不放弃。戴安澜在棠吉攻击战突围时,腹部和胸部各中一弹,不久去世。当时年仅 38 岁。毛泽东在延安为戴安澜作挽诗:

外侮需人御, 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吉归。沙场竟陨命, 壮志也无违。

诗中所谓“将军赋采薇”中说到的“采薇”,是指《诗经·小雅》中的

《采薇》一篇。这是一篇记述军旅生活的古诗,其中“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等诗句,描述了古时壮士为国远征,备极艰辛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