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
在陕北,在瓦窑堡(今陕西子长)田家院,在保安(今陕西志丹)县城, 在洛川冯家村,在延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许多地方都还保留着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住过的窑洞。
窑洞是一种利用黄土的特性,就山崖挖成的作为住屋的土洞。窑洞是长年居住在黄土高原的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宅。一排排的窑洞,成为当地最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观。
陕北的土窑洞,可以看作反映当地民风民情的最典型的象征之一。
在延安时代,毛泽东通常都在窑洞里读书、写作、举行会议、研究工作。毛泽东还经常在窑洞里接见从前方回到延安和即将从延安出发前往敌后
的干部。
有一次,他在接见从前方回来的干部时说:“你们刚从前方回到延安, 你们要习惯住延安的窑洞。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有马克思主义,能指挥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也就是寄托在延安的窑洞里,你们要看得起延安的窑洞啊!”
在这种普通的窑洞里,当时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大地母亲
——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
当时,毛泽东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他和大家一样,每天 3 钱盐、5 钱油,吃的是小米,穿的是粗布衣服。许多同志多次提议给毛泽东增加伙食费,都被他坚决谢绝了。他说,“我身为中央领导人,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规章制度,决不能搞特殊化。”
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前往延安访问毛泽东之后,曾经在访问记中这样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 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有着头脑敏锐, 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当她和毛泽东谈话时,发现山坡上有几个放牛的小孩好奇地偷看她。斯特朗问道:“那些孩子们在干什么?”毛泽东回答说:“那是另外一家,他们的孩子对我家的外国客人感到很新鲜。”
斯特朗高兴地向那些小孩子招手致意。她顿时感到,在这个极其平凡的山村里,毛泽东只是这些普通居民的友好的邻居。她后来写道:“我很少见到一个人如此愉快而随和地习惯于他的环境。毛泽东所需要的宁静是由邻居对他的尊敬中得到的。”
以美国驻华海军情报官员的身份访问延安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卡尔逊,在 1938 年 5 月 5 日来到延安,他被安排住在白求恩大夫曾经住过的窑洞里。
卡尔逊这样回忆当时在毛泽东的窑洞里会见他的情形: “一支蜡烛的黯淡灯光照着毛泽东工作的房间,房中陈设简朴。一盘炕,
一张木桌和几架书,也许最重要的是毛泽东的那种神态,表现了另一个世界的品格气氛。”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也曾经这样记述她在延安的窑洞里会见毛泽东时, 对毛泽东的工作风格得到的深刻印象:
“在我 1937 年抵达延安并且会见朱德的同一个值得纪念的晚上,我拜访了毛泽东。由于他晚上工作白天睡觉,我在午夜去访问他。掀开一个棉门帘,
进入一个黑洞。洞中阴沉黑暗,中间一张粗糙的桌子上,点着一根长蜡烛, 照耀着成堆的书籍和纸张,也照耀着上面的低矮的泥土天花板。隐约可见一个男人站立的身影,他一只手按在桌子上,脸孔朝着门口,给阴影遮着。我看到一团黑色的衣物上覆盖着一件摊开的棉大衣。他站在泥土地面的一块隆起的地方,身材显得更高大。黑暗的洞窟中只点燃一根孤零零的蜡烛,使这里的景象具有一种深沉的美,好像一部经久褪了色的古书。”
在窑洞这种古老的简陋的住居形式中,毛泽东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领导了这一规模宏大的胜利的人民战争。
应当说,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正是在延安的窑洞里,曾经保持了最旺盛的革命激情和最坚韧的革命毅力,保持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保持了和人民大众的最亲密的联系。
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 1933 年参加革命的共产党
员,是一位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1944 年 9 月 5 日,他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因为炭窑意外崩塌而不幸牺牲。9 月 8 日,在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上, 隆重举行了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自参加了追悼大会,他亲手把花圈安放在烈士遗像前。花圈上有他致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毛泽东并且走上讲台,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
毛泽东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他又说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接着又说道:“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始终保持着新生的活力,始终背靠着民众的支持,从而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 取得了人民战争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的。
1939 年 3 月 15 日,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的窑洞里会见了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成员们。他用盛在大盆里的小米饭和蘑菇、竹笋等菜肴招待这些代表印度人民来帮助中国抗日战争的医务人员。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吃小米拿步枪,我们坚信能够抗击军事强大的日本。”
1944 年 11 月 8 日和 9 日,毛泽东在枣园自己的窑洞里会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来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赫尔利。12 月 8 日,又会见了赫尔利派来的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毛泽东对于美国支持国民党,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接受国民党提出的政治条件的立场,给予了坚决的批评。他最后对包瑞德说,“请回去告诉你们的总统和赫尔利先生,你们吃饱了面包,睡足了觉,要骂人,要撑蒋介石的腰,这是你们美国人的事,
我们不干涉。你们有面包加大炮,我们有的是小米加步枪。你们愿拍蒋介石多久的马屁,就拍多久。不过请你们记住:中国是中国人民的,绝不是蒋介石的。”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毛泽东的话。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的反人民的力量。
实现这一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当时与人民保持了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