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长征火箭家族的新成员
世界上第一枚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采用了捆绑式多级火箭,这是提高运载能力的一种可靠而有效的途径。后来的一些大型运载火箭,如苏联的质子号火箭、美国的大力神火箭和欧洲空间局的阿丽亚娜 4 型火箭,都采用这种捆绑技术,获得了成功。中国发展大推力运载火箭,也选择了这条必由之路。
1986 年,中国的火箭科学家提出了研制日程。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火箭专家担负起了这一艰苦任务。它的第一任总指挥是王永志,50 年代曾在苏联著名的莫斯科包曼高等技术学院攻读火箭设计专业,担任过长征 3 号运载火箭的技术领导工作。它的总设计师王德臣,1957 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曾作为著名火箭专家屠守锷的助手,参与组织长征 2 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在他们两人的精心组织下,依靠全国各个行业和几百个单位的大协作,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顽强拼搏,踏上了“长征”的新征途。
长征 2 号 E 火箭,用经过改进的长征 2 号丙火箭作芯级,第一级箭体四周均匀捆绑 4 个长 15.3 米、直径 2.25 米的液体助推火箭。全箭长 51.2 米,
起飞重量 460 吨,起飞推力 600 吨,可将重 8.8 吨的有效载荷送入 200 公里
至 400 公里的近地轨道;如加上第三级火箭,则可将重 2.5 吨的有效式荷送
上 3.6 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是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系统工
程。一般需要 4 年的研制周期,而中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却只用了 18 个月时间, 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是一个突破,一次飞跃。设计有上千项,图纸有几万张,要攻克 20 多项技术关键,设计人员采用新的设计方法,100 天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需要一、两年才能实现的设计任务。在物资供销人员的努力下,2 千多吨原材料在 7 个月内齐套后提供给火箭制造装配部门。全箭共有七、八千项生产任务,需要八千万道工序,十几万个大小零部件,每一个都必须经过工艺审查、工艺装备设计和生产等 10 多个质量保证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火箭总装
厂特殊工艺设备赶制了 5000 多台,完成了 126 项特殊工艺攻关任务。火箭有
250 多个大型试验项目,也都提前完成,两个月超过了以往两年的工作总和。
到 1990 年 3 月,一枚巨大的长征 2 号捆绑式火箭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是成千上万人创造性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众多设计师、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心血和汗水,有的人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和宝贵生命。中国航天人在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组织下,敢担风险,勇挑重担,周到细致,一丝不苟,攻克一个个难关,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他们夜以继日,连续战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终于征服了火箭捆绑技术的所有难题。5 月 25 日,长二捆火箭运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技术阵地经过一个月的测试检查后,6 月 25 日转运到发射阵地,几天后,饰有“中国航天”四个
醒目大字的长二捆巨型火箭巍峨地竖立起来,在发射架上昂首挺立,直指苍穹。7 月 12 日晚,在火箭发射前夕,突然助推器的一个传感器出现故障。尽管工作现场弥漫着有毒气体,但几十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毫不畏惧,争先恐后参加排险,前边的中毒晕了过去,后边的立即抢着冲上去,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力拼搏,到 7 月 13 日傍晚排除了故障。7 月 16 日,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终于发射升空,完成预定试验任务,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