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死的”
“我们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老战士,老战士见面总是愉快的。我们要把经历过的好的时期记住,坏的时期忘掉,我们都是乐观主义者。”
邓小平以这段非常富有人生意味的开场白展开了他那充满哲思的论述。这一天是 1988 年 9 月 5 日,当时他正在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论中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邓小平如一个充满智慧的时间老人一样,满怀深情、感怀以及热烈的憧憬对胡萨克说:
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如果从 1922 年算起,我在共产主义旗帜下已经工作了六十多年。这期间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错事。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从 1954 年起,我就担任党中央秘书长、军委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1956 年起担任党的总书记,是在领导核心之中。那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党犯的“左”的错误,我也有份。不能把错误的责任完全推到毛泽东同志身上。毛泽东同志从 1957 年开始犯了“左”的错误,最“左” 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他生前自己也承认有错误,他说过,我死后如果能够得到三分错误、七分功劳的评价就满意了。1921 年建党到 1957 年,三十六年内他做的好事了不起,是他领导我们取得了革命胜利。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不能丢掉毛泽东,否定毛泽东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大部分的历史。你看过我们十一届六中全会作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没有? 这个决议就是根据我刚才说的立场与观点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的。如何评价党的历史这个问题,我们有,你们也有。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 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
我熟悉我们党从开头到现在的历史,对许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都比较了解。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 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 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家希望我当总书记、国家主席,我都拒绝了。在党的十三大上, 我和一些老同志退出了领导核心。这表明,中国的未来要靠新的领导集体。近十年来的成功也是集体搞成的。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持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我们相信,现行方针政策一定会继续下去。就我个人来说,对这一点有信心,也感到愉快。很多外国记者要来采访我,搞我的什么传,我都婉拒了。我认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人总是要死的。哪一天我不在了,好像中国就丢了灵魂,这种看法不好。我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做一些事,但希望自己从政治舞台上慢慢地消失。我的最大愿望是活到 1997 年,因为那时将收
回香港,我还想去那里看看。我也想去台湾看看,不过看来 1997 年以前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