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信
开始,人们向远处喊话时,为了把声音传得更远,常常用手围成喇叭形状,放在嘴前。这样虽然可以使声音传得远些,但是,最远也只有一二百米。
后来人们发现,鼓的声音浑厚有力,可以传得很远,即使在七八里外也可以听见。于是,人们编出“击鼓语汇”,用多种多样的鼓点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一个鼓手敲鼓时,邻近的鼓手们便一个接一个地重复着相同的鼓声,这样,一个信号站、一个信号站地传下去,两个小时便可以把信息传到百里之外。据说在 19 世纪末,苏丹人就曾用这种“击鼓语汇”报告过在喀士穆打败英国的消息。还有一次,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人立即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敲起特殊的鼓,以预先约定的信号,向全国发布紧急动员令。近处的居民听到鼓声,也马上照样敲鼓,就这样,鼓声如同今天运动会上的接力赛跑一样,一站接一站传下去,在短短几小时之内,便传遍了全国,就连最偏僻的乡村,也接到了准备战斗的命令
这种设置接力站传递信息的方式,为现代的微波中继通信提供了雏形。
我国早在周朝,就是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就发明了类似的通信方式, 并且传递速度比鼓声传递还快。这就是所谓“火光电报”——烽火通信。
周朝的疆土在现在的陕西岐山一带,因为大力发展农业,国家逐渐富裕兴旺起来。当时西邻的戎狄,时常来侵扰和抢掠,为了抵御戎狄的侵犯, 必须有迅速灵活的通信手段。于是,周朝在边疆一带,设置了很多烽火台, 这些烽火台是用石头砌成的方形台子,高出地面约 7 米,每个烽火台相隔 5 里左右,台台相望。平时台上堆满柴草和狼粪干,由士兵昼夜看守。一旦遇有紧急军情,夜间举火,就是点燃柴草;白天举烟,就是点燃狼粪。狼粪燃烧时黑烟直上,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所以烽火台又称狼烟台。根据敌情的不同,还可用不同的举火放烟方式。如敌人在 500 人以下时,
放一道烽火,在 500 人以上时,放二道烽火等。这样,每当一个台“报警”, 邻近的台看见之后,马上也放烽火,一台接一台把消息迅速传到远处。军队见到那熊熊火光和滚滚浓烟,会立即整鞍备马,准备迎击。即使把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京都,也不过一天的时间。而如果用快马报信则慢得多。看来烽火是古代最快的通信工具了,怪不得人们誉它为“火光电报”
在没有烽火台的地方,人们怎样传递消息呢?
文字出现之前,人们让那些记忆力好,又擅长跑路的人口头传递信息。文字诞生以后,信息便以书信的方式传送。送信人乘车或骑马,每经一段路设立一个驿站,像现在的邮局一样。到了元朝,邮递制度更加完备,还有了“急递铺”。急递铺就是专门投寄“快信”的“邮局”,送信的人精壮彪悍,腰悬铜铃,身骑快马,昼夜兼程,用最快的速度传送信件。路上的行人只要一听到“叮当、叮当”的铜铃和疾驰的马蹄声,就知道是送急信的,要赶快让路。用这样的办法,一天可走 300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