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1]第二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篇:《为政篇》记述了孔子关于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为政,指国君治理国家政事。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

【心得】

孔子说:“君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其周围。”

【故事链接】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为隋炀帝荒淫无度,违背君德,于是就确定了“专以仁义,诚信为治”的方针。他常说:“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船。水能载船,也能翻船。”

在日常生活中,他不断以儒家规定的道德条目来要求自己,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还常常教育自己的儿子应该怎样做。他勤于政事,减轻刑罚,简化政策,休养生息,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科举制。

他能认真听取批评意见,善于纳谏,给大臣创造了批评朝政的条件。他还主动采取措施引导大家评论政事。他曾多次听取魏征的批评,并加以改正。

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天下出现了一片太平景象,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子曰:“道[5][6]以政[7],齐[8]之以刑,民免[9]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0]。”

【注释】

[5]道:同“导”,引导。

[6]之:指代下句的“民”,指老百姓。

[7]政:政法,法制命令。

[8]齐:整齐,约束。

[9]免:避免犯罪,免于受刑。

[10]格:改正。

【心得】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了。”

【故事链接】

有一段时间,晋国的小偷非常多。人们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活。

一天,一位大臣向国君推荐一个名叫郄雄的人。只要他仔细看一看对方的眉目眼神,就可以分辨出对方是不是小偷。晋国的国君便派他每天上街视察。结果郄雄每天都能抓到几十个小偷。没有多久,晋国丢东西的情况就少多了。

晋国的赵文子听说了此事后,若有所思地对国君说:“要我说呀,国君您想依靠察看相貌的办法捉小偷的话,小偷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雄也不会有好下场的。”晋国国君不相信地摇摇头。

不久,几个小偷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说:“弄得我们走投无路的,就是那个郄雄。”于是这几个小偷把郄雄绑走杀了。

晋国的国君知道这个消息,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召来赵文子,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郄雄死了。依你看用什么办法捉小偷好呢?”

赵文子见国君着急的样子,便回答说:“国君想根除小偷,不如推举贤明的人担任官吏。对地位高的人,要教导他们严明廉洁;对地位低下的人,要感化他们的品行。老百姓一旦懂得了耻辱,也就不会去做小偷了。”

晋国的国君决定按照赵文子说的办法试一试,就推举贤明的隋会主持国事,小偷们听到这个消息,一部分改过自新,一部分逃到秦国去了。

视其所以

子曰:“视其所以[11],观其所由[12],察其所安[13]。人焉[14][15]哉?人焉瘦哉?”

【注释】

[11]所以:所做的事情。

[12]所由: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13]所安:所安的心境。

[14]焉:哪儿、怎么的意思。

[15]瘦:隐藏,掩盖。

【心得】

孔子说:“考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经历、办事的手段和方法,考察他所安的心境。那么,这人还怎能隐藏得住?这个人还怎能隐藏得住呢?”

【故事链接】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特别讨孔子欢心的叫宰予,他口才极好,善于雄辩。

一天,宰予问孔子说:“父母死了,儿子要服丧三年,这不是太长了吗?”

孔子生气地说:“君子服丧,吃饭不觉得香,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你却觉得时间太长。儿女从生下来开始,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死去的父母服三年丧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但在你看来却可行可不行,你实在无可救药。”宰予后来做了齐国大夫,因与田常合谋作乱而被诛灭九族。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羽,相貌很丑,孔子开始认为他一定很笨,不会成才的。然而子羽品德极好,办事公正,学习很用心,后来子羽在江南游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三百多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美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语衡量人才,在宰予身上犯了错误;我只凭相貌衡量人才,又在子羽身上犯了错误。看来是不该以貌取人的呀!”

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16],可以为师矣。”

【注释】

[16]温故而知新:故,已经学过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心得】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故事链接】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叫颜回的。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获得新知识有许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在交往、生活中自学等。”颜回又问:“还有别的途径吗?”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温习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我之所以提出‘温故而知新’,是因为新知识的获得与原有的知识是有关系的,温习旧知识有助于获得新知识。”颜回高兴地说:“弟子明白了,我一定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孔子点头微笑,表示认可。

学与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7],思而不学则殆[18]。”

【注释】

[17]罔:迷惑、糊涂。

[18]殆:疑惑、危险。

【心得】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故事链接】

王羲之很小就喜欢书法,每天都拿着毛笔认真地练字。每当父亲问王羲之长大了要干什么时,王羲之总是说要当书法家。

为了让儿子实现愿望,父亲把王羲之送到当朝最著名的大书法家卫夫人那里学练字。

卫夫人有许多学生,她每天给学生们讲解完练字的要领后,再让学生们每天练五十篇字。虽然王羲之每天勤奋苦练,但进步总是不大。王羲之很喜欢鹅,常常站在池塘边看鹅在池中戏水。王羲之写不好字,因此同学们都嘲笑王羲之是“大笨鹅”。

王羲之难过极了,这天他没有练字就跑到池塘边散心。卫夫人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不练字。王羲之告诉卫夫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写不好字,可能自己真是只“大笨鹅”。卫夫人告诉他,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死用功”,应该多思考、多观察,这样才能领悟学问的真谛。听了卫夫人的话后,王羲之开窍了。

慢慢地,王羲之变得会思考了。他还是经常去池塘边看鹅,但从鹅的神态中悟出了许多书法的运笔方法,把它们运用到了书法中。

后来,经过王羲之的刻苦努力,他成了有名的书法家,并被人们尊称为“书圣”。

知之为知之

子曰:“由[19],诲女[20]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21]也。”

【注释】

[19]由: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以东)人。孔子早年的学生,常年跟随着孔子,比孔子小九岁(公元前542~前480)。

[20]女:同“汝”,你。

[21]知:同“智”,智慧聪明的意思。

【心得】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故事链接】

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儿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王。他虽然是皇子,却并不高傲自大,仍然虚心好学。

刘德对先秦文化特别感兴趣,费尽心思地在民间收集了许多先秦的书籍。刘德把这些书分门别类地整理起来,然后仔细地做起了研究工作。几年后,他对先秦的文化有了很深的造诣。

有一次,刘德到长安看望当了皇帝的哥哥刘彻。刘彻正好和一些学士们在谈论古代的学术问题。刘德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就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听了起来。学士中有一个人看了不少先秦的书,他自认为无人能比,就信口开河,夸夸其谈起来。刘德听出他的话中有许多错误,就加以纠正。

那个学士见刘德学识那么丰富,再也不敢开口了。大家见刘德所说的东西都有根有据,这才知道他是先秦文化的大学问家,纷纷向他请教。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刘德知道的就仔细地向大家解说,不知道的,就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大家见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依然治学严谨,一点也没有浮夸的习气,都佩服极了。

后来,班固在汉书里对刘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