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港口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停止海禁时,清政府公布四大对外航海通商口岸: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后外国船只多由于广州贸易条件便利逐渐集中到广州。由于沿海航业的不断发展,又兴起了一些新港口:

上海 它兴起较晚,但在清代发展很快。这是由于它地处江海交汇口, 南北沿海中分点,有富裕的江南地区为腹地。雍正后渐有名。到嘉庆年间, 上海的“海船帆樯是足以达闽、广、沈、辽之远”,“远及西洋、暹罗之舟, 岁亦间至”。成为全国最大港口。其固有船型是沙船。

天津 是华北主要大港。由于它地处海河各支流汇合处,又有南北运河通航北京与江南,东通渤海沿岸山东至辽东,号称北京门户。清初海禁时, 因它地处北方,几乎未受影响。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后,“始有商贾经过登州海面,直趋天津、奉天(辽宁沈阳),万商辐辏之盛,亘古未有”。从厦门至天津在正常情况下,“十余日即至”。与上海间一年内四五个往返。从南方运来的龙眼、荔枝等干果,转口运来的檀香、药材,江南运来的布匹、茶叶、瓷器、纸张等均经天津转销华北各地,由天津大量输出华北各地的枣、梨、栗子及各种杂粮。

牛庄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 1693 年),因沈阳饥荒,清政府决定发山东米粮赈辽东。粮船由登州(蓬莱)起航到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西岸进三叉河到牛庄,再北上辽河至沈阳。第二年康熙帝亲到天津勘查,认为“自大沽达三杈,较便于登州”。三杈即三叉河,即今辽河河口内的港口牛庄。天津至牛庄航线三昼夜即可到达。以后,这条航线又成为辽东长期供应天津城市人口的用粮专线。以后由于船舶日大,港市下移到辽河口,牛庄被营口港代替。

山东各港 山东濒临渤海、黄海,山东的登州、莱州、青州、沂州各地濒海地区都可由海道赴南北各港交易。这一地区的船被称为山东船。

宁波港 宁波是浙江古港。其特型船是疍[dàn 蛋]船,又名三不象, 通称宁船。北航天津、营口,一年可往返三次。宁波的外港有乍浦、温州、台州。乍浦港位于杭州湾内,内通杭嘉湖地区。

厦门港 它是全闽的门户,又是福建渡台要地。它有三条航线:

  1. 对渡台湾航线 通用海船叫横洋船。船身梁头二丈以上,工料坚实,船身宽广,大者可载六七千石,小者可载二三千石。

  2. 北方航线 从厦门出发,顺风 10 余日至天津,又上可至关东,下可至山东、上海等地。主要船舶是贩艚船。

  3. 南方航线 主要航往广州及广东各地。主要船舶是南艚船。

广州港 广州船春夏之交约 15 日就可到达山东、关东及天津各港,秋冬以后,3 日可达雷州、琼州各地,又是全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心。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广州有百余艘大海船,转运南北货物,遍及南北各大港口。

清代远洋航海业在规模上超越于前代。18 世纪中后期清代远洋最盛时, 约有远洋商船 600 余艘,总运载能力可达 20 多万吨。在东南亚地区的航运力量仍居领先地位。18 世纪后期,在中英贸易中,中国仍处于领先地位。只是由于清朝的统治日趋腐朽衰败,而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19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经济日益落后,造船航海业处于停滞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工业落后,商业萧条,农村破产,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造船航海业渐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使中国造船航海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