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扬中国之行,拉开新时期中苏

关系序幕深得斯大林信任的前苏联领导人米高扬,曾为中国人所熟知,原因在于他1954年9、10月间和1956年9月两度访华。但中共领导人对他的了解,却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米高扬的那次中国之行拉开了新时期中苏关系的序幕。

早在1948年4月,毛泽东就向斯大林提出,准备亲自到莫斯科和斯大林共商一些有关中国革命的问题,双方约定了会晤的时间。但随着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毛泽东无法分身赴约。1949年1月,斯大林来电表示,中国革命需要毛泽东,他将派一名政治局委员来中国解放区访问。

米高扬,1915年即成为布尔什维克,是高加索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也是斯大林有力的支持者。1935年他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946年后又兼任前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因此,斯大林认为米高扬是来华的最合适人选。

带着斯大林的使命,米高扬化名为安德列夫,秘密前往中国。他先抵达中国大连的苏军机场,然而再继续往西南方向飞,于1949年1月31日上午到达石家庄。毛泽东专门派出了汪东兴和师哲到机场迎接。下飞机后,他们又坐了70多公里的吉普车,才最后到达了西柏坡村。第一次到中国,米高扬非常兴奋,也非常好奇,他急于见到中共中央的五大书记。

一下吉普车,米高扬就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毛泽东。毛泽东热情地把米高扬一行迎进会客室,并把他们一一介绍给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几大书记。米高扬则开门见山地说,自己只是“带着耳朵来的”,只负责听取中共的意见,不回答。然后他又转达了斯大林的问候,祝愿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接着,米高扬还呈送了斯大林赠给毛泽东的一块毛料。

第一天会谈,双方只是海阔天空地闲聊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但谈话一开始,米高扬就意外地发现自己带来的翻译小柯瓦廖夫不能胜任工作。这位苏共党内的汉学家,中文口语欠佳,又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话,几乎一句也译不出来。米高扬非常生气,不断催促他。而毛泽东的翻译师哲却显得熟门熟路,操作自如。师哲曾在前苏联学习和工作了15年,是真正的前苏联通。因此,在以后的几天里,师哲一人承担起了毛泽东、米高扬两人的翻译。

从2月1日起,连续三天,双方进行了实质性的谈话。毛泽东深知与米高扬的谈话,实际上是与斯大林的谈话,要想使苏共了解中国革命的情况,必须首先使米高扬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中国人民的愿望。因此,毛泽东的谈话充满了政治家和哲人的深邃与远见卓识。米高扬听得非常仔细,并极少发表看法。

毛泽东谈到,到目前为止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较为迅速,主要在于战略战术正确,指挥得当;用不了太久,就可以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了打败蒋介石的条件;现在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如何建设新政权。

毛泽东把党对新政权的性质、形式、组成等有关问题的考虑详细向米高扬作了介绍,特别是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联合政权,恢复生产与组织人民建设新国家等问题讲得最多。毛泽东谦虚地说:“国家建设这个课题对我们来说是生疏的,但可以学会的。有前苏联走过的道路,可资借鉴。”米高扬听到这儿,微笑着点了点头。

毛泽东接下去又谈了军队的现状和发展问题、土改工作问题、民族问题、党内状况、新中国的对外政策等问题。米高扬都认真地一一细听,极少插话。

后来,任弼时就群众工作、恢复发展生产、中国解放战争的发展等问题又与米高扬进行了单独的谈话。周恩来就如何做好后勤工作以保障战争的顺利发展、战后的经济工作、成立新政府的规划与设想,以及对外关系中国民主党派等问题,与米高扬也进行了单独谈话。周恩来还主动请米高扬就新政府的建立问题发表点自己的意见,米高扬被他谦逊、缜密的作风所打动,开口说道:“从原则上说,中央政府各部门只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设立。否则,政府部门的臃肿庞大、重迭、复杂,几乎不是人的意志可以转移或控制的。我们数十年来,政府机构每年都在变化,着力于压缩、精简。但结果是,机构一年比一年庞杂、臃肿、笨重,不灵活,工作效率提高不快。这个现象必须防止。”周恩来听到这些,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2月7日凌晨,米高扬满载着两耳朵中共领导人的话,离开了西柏坡。毛泽东头一天已为他送行,就当时最好的条件宴请了他,并与他合影留念。

到了石家庄,米高扬乘车游览了这座解放不久的城市,当日登机回国复命。

西柏坡之行,给米高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曾对毛泽东的翻译师哲说:“你们党的领导是坚强的,党内人才济济,这是取得胜利第一个保证。”米高扬回到莫斯科,向斯大林作了详细的汇报,这些汇报使斯大林和苏共中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米高扬走后不到8个月,中国革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苏关系从此也翻开了新的一页。